中醫的道法術器
中醫,一門神奇的學問。
最近一直有在圍繞《黃帝內經》在尋求一些道理,但是最後發現,在尋求道的過程中,越來越能理解這四個字:道不遠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從益到損,再從損到益,就是入道的過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
這裡孔子也提出了一個主張,人要學習。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個混沌狀態,沒有思想意識,與天地初生之時的狀態是一樣的。
然而天地發展是不受外界影響的,而我們人的發展卻在不斷的被社會影響。所以,我們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讓自己返回到最本初的狀態,如此便可益壽延年了。
中醫到底在講什麼?
中醫到底在講什麼?可能這是很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天地初生的那一刻開始談起。
這個世界,並不是先有人。而是先有水,先有草木,先有山川......而且我們都清楚,在人類社會之前還有很多其他物種統治地球的時代,比如恐龍時代。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先於人而存在。可是這些先於人類存在的東西,為什麼就能夠治療我們的疾病呢?因為我們中國古人掌握了天地之道。
所以,我們現在能夠得出一個結論,這個世界萬物都不是為了人類而存在,只是我們通過了一種合理的觀察方法,讓這些東西為人類所用。
所以順道者昌,逆道者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利用改造這些自然界已經存在的萬物,讓人類社會變的更好,這是順道。而我們利用改造自然界這些已經存在的萬物,讓人類社會變得更惡,這就是逆道。核武器的發明就是一個例子,這是在逆道而行。
如果讀一本經典,你像讀天書一樣,感覺說的道理都對,但是就是找不到具體的方法,感覺沒有頭緒,無從下手。那麼這本書一定講的是大道。相反,如果一本書講的內容你很輕鬆的就能看懂,而且這些方法很好掌握,那麼這本書講的肯定不是大道,只是入道之前藥學的一些法門而已,而我們距離入道還相距甚遠。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讀醫案,有的人只是因為感興趣,有的人則是想從中總結一條通往大道的方法。
那麼,如果我現在說,讀《黃帝內經》是最快的入道法門,不知道你是否會相信。如果你仔細閱讀《黃帝內經》,會發現,這一部著作根本沒有提到任何葯,只是提到了酸苦,辛甘,這些味道會對人的氣機產生影響。
那麼葯是在哪裡出現的呢?在《神農本草經》。這部書很多人感覺有點不靠譜,但是這部書提到的葯的性味,如果結合黃帝內經去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奧秘。
人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同樣的道理,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都是秉天地之氣生。所以說,人與天地萬物相通,因為都有這個天地之氣貫穿終始。如果沒有天地之氣的充盈,沒有陰陽的平衡,那麼這個東西就要消散了,就要枯朽了,就要滅亡了。
中醫講究,萬物皆可入葯,就是因為掌握了一個法門,人與天地萬物聯繫在一起的東西是天地之氣,所以用藥就是在調整人身的天地之氣。
有的人醉心與研究葯,但是研究來研究去,還是跳不出這個葯和人的關係,某葯治某病,某葯入某經,可是卻治不了病,因為單單研究這個葯的成分沒有任何意義,沒有通過天地之氣這個介質把人和天地萬物聯繫到一起,研究的結果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如果通過天地之氣把人與葯聯繫起來,有的葯為什麼生長在南方,有的葯為什麼生長在北方,有的葯為什麼味重,有的葯為什麼味淡,有的葯為什麼質量輕,有的葯為什麼質量重。我們通過這些屬性,其實就完全可以判定一位葯的天氣與地氣,人體哪種氣不足,只需要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即可。
為什麼神醫在用藥的時候,可以信手拈來,而且療效非常好,就是因為通曉了這個天地之道,無論什麼東西,在他眼中都是葯,隨便一個配伍就可以治好病,看似隨心所欲,實則法度嚴謹。
而有些人則拘泥於某方治某病,這不免陷入了西醫的思維方式——某葯治某病。但是中醫治病並不是在治療,而是在調整,在調整我們人體的陰陽平衡,這個藥方就是取藥物之偏性,以達到陰陽圓融的效果。
可是,當前養生大法流行,某人用某葯治好了什麼病,這些病有的管用,有的卻不管用,這與葯有一定的關係,但是與個人自身的精神狀態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養生的很簡單,無非陰陽。但是養生也不簡單,因為我們總是偏離陰陽,只求術器,不求道法,以此養生則夭。
中醫講的到底是什麼?不是治病,因為病的產生是我們自身造成的,中醫只是告訴我們如何養,如何藉助天地之力糾偏,只要能夠明晰這一點,自然可以益壽延年。
推薦閱讀: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20
※六甲法術奇門的概念與體系
※茅山法術五鬼運財法
※法術奇門
※茅山法術——吹氣治病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