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草寫經《法華經玄贊》
本章草寫經卷鈐有「古希天子」印
簡單的說,《法華經玄贊》是一批關於《法華經》的註疏之一。
《法華經玄贊》,又名《妙法蓮華經玄贊》、《法華玄贊》、《玄贊》、《法華經 疏》。唐窺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遺書共藏有12號(略)。
窺基是法相宗的大師。本《玄贊》站在法相宗的立場上闡發《法華經》之一乘 妙法,歷代評價很高。《玄贊》以六門科釋《法華》。我國歷代大藏經均未收入。
敦煌遺書中之《法華經 玄贊》有若干草書寫卷,字體深得懷素小草《千字文》遺意,併兼有章草體勢,極 為古雅澹宕。北新910號(卷十)即為其中之精品。卷首新接天池,有近人收藏題記五則:
(一)「《法華玄贊》卷第十,草書,為敦煌石室寫經特品。筆近章草, 尤為難得。此贊中土久已失傳,近自日本流入,已見刊本。誰知原寫本尚在國內也!初發見時,為一敦煌縣幕友某君所得。後余至甘,價讓於余。(某君在 敦煌時,尚未經法人搜羅,故所得皆精品。余藏六朝唐人經卷及佛相,皆其所 讓。)尚有《法華玄贊》卷第二,首書『大慈恩寺沙門基撰』,末書『沙門瑜於 西明寺寫記』,亦系草書,而不及此卷之精。頻年避地,轉入日本,而此卷猶 存。行篋常有吉祥云為之擁護,誠至寶也。或以卷末讚詞前寫之數行,比後贊 少四句,或即當初沙門基自寫稿本也。並存其說。民國十一年(1922)壬戌十 月,衡山向炎記於申江。」 記敘了本卷之由來與考釋。北新746號亦為《法華玄贊》,系卷二,正為本題 記所提及之寫卷。
(二)「此卷共紙四十一張令(另)一條(計三行)。每張二十五行,共 一千另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三字不等。內有十四行全無字。從第一張『友 以為名』至末『卷第十』止,約計二萬數千字。誠鉅觀也。同日再記。」 記敘了本卷之行款、規模。
(三)「敦煌石室發見草書經卷,只此一部,共十卷。曩在甘肅見同寅所 藏,尚有五卷,紙墨捲軸,長短如一。近聞為日人以重值購去,存於國內者已 稀如星鳳矣。延年會合,不知何時,又為之恨然矣。癸亥(1923)十一月抱蜀 子炎再記此。」 為在日本尋訪同類寫經提供了線索。但謂敦煌石室草書唯此一部,則有誤。敦 煌遺書中草書卷子為數不少。
(四)「此經十卷,聞多為日人購去。昨晤羅貞松,雲伊尚藏一卷,紙墨 與此一如。張勳帛所藏二卷尚存,余在甘時曾見之。是國內者尚有四卷。保存 國粹,具有同心,誠為快幸,故記之。丙寅(1926)七月,炎記於申江。」 為在國內尋訪此經提供了線索。
(五)「敦煌石室草書《法華玄贊》卷第十,沙門基撰,不著寫經人名。 草有古法,且近章也。樂谷親家官隴時所得也。庚午(1930)初伏日衡陽曾熙。」 本草書《法華玄贊》亦有傳世本存世,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系卷六,上有明董 其昌題跋,謂此卷書風: 「簡澹一洗唐朝姿媚之習,宋四大家皆出於此。余每臨之,亦得一斑。壬子 (1612,萬曆四十年)十月,晦御湖舟中□,其昌。」 又有當代謝稚柳題跋: 「草書寫經唯北魏有之,此《法華經玄贊》乃出唐人草書,經卷中絕少經 見。筆勢頗類懷素晚年體,尤為奇妙。」 對該寫卷以甚高評價。本件鈐有「古希天子」印,故知曾藏於清宮。
該《法華經玄贊》卷,唐,紙本,草書,縱28.4cm,橫373.2cm。 此卷界烏絲欄,首尾皆缺,書者不明。唐人寫經多為楷書,草書者極為罕見。此卷行氣均勻,風格典雅,字形雖小,但使轉精妙,法度儼然,今草之中略帶章草韻味,可與隋人《出師頌》及孫過庭《書譜》互參,應為初唐高手所寫。 鑒藏印有「羅振玉印」、「康生看過」等。
【附】方廣錩先生答博友問
敦煌遺書中之《法華經玄贊》為何要用章草書寫
——答博友問
方廣錩
首先,佛教作為宗教,要講權威、講傳承。經、律是佛所說或佛認可的,地位最高,是佛教徒判別是非的標準。論是後代大德寫的,地位相對較低,是佛教徒判別是非的參考。至於解釋經律論的註疏,雖然其中包含許多後代大德對佛教理論的新發展、新思想,但站在宗教的立場去評價,它們的地位最低。
其次,中國佛教是從域外傳來的。所以,中國佛教傳統認為,從域外翻譯過來的典籍地位高,中華佛教撰著地位低。
在上述思想指導下,中國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大藏經主要以翻譯典籍為主,基本上不收中國人的撰著。即使收入少量中國人的著作,也屬於僧傳、音義、目錄、禮懺之類所謂「毗贊大藏」的典籍。至於中國高僧大德、各宗祖師所撰的著作以及各類經律論疏,不管作者的地位多高,佛學造詣多深,統統不收。
於是,在敦煌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凡屬正規佛經,大部份抄寫認真。有的極其精美,抄後三校。因為那是做功德,信徒們都是用一顆虔誠的心來書寫。至於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疏釋,抄寫它們是爲了學習佛經,所以用紙、抄寫都遠不如正規的佛經。
《法華玄贊》是窺基所撰,共十卷,篇幅宏大。由於《法華經》在中國影響巨大,流通非常廣泛,大家都努力學習,都用註疏的形式寫心得體會,所以中國僧人對《法華經》的註疏也非常多,僅敦煌遺書中就保存了幾十種。窺基名氣再大,他的註疏也不過是諸多註疏之一種。衹不過他的名氣大一點,大家對他的註疏相對重視一點而已。無論怎樣重視,它的地位也比不上佛經。章草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書法,比起一豎一橫都一絲不苟的楷書,章草的書寫速度快,抄寫效率高。所以,篇幅宏大的《法華玄贊》就被人用章草書寫了。
敦煌遺書中的各類註疏,大部份都是行書、行草、章草。原因就在於此。
來有人對這種不重視中華佛教撰著的風氣提出批評,情況慢慢改善。唐代中期開始有人編纂別藏,收入中華佛教撰著。到了宋代,中國人自己的佛教著作正式開始大批入藏。
人的行為都在一定的觀念指導下產生。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比較重視佛經,相對輕視註疏,是可以理解的。至今不少佛教徒依然有這種情結。
推薦閱讀:
※《法華經》跡本二門大意略述
※白話法華經15
※法華經說什麼
※第三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
※法華經講記·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