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發現心靈的智慧25-26

【陽明心學】發現心靈的智慧25-26 2013-7-16 18:01 閱讀上一篇 |下一篇:【陽明心學】發現...【陽明心學】發現心靈的智慧25-26

《發現心靈的智慧:王陽明人生哲學感悟》《發現心靈的智慧——王陽明人生哲學感悟》 第25節作者: 明朗之陽光克服淺嘗輒止的毛病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傳習錄》當已達到能分辨清楚、思考慎密,問得已詳細,已學會了,還繼續不間斷地用功,這就叫做切實地實行。對於現代人來說,這種篤行的能力尤其重要。在這個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裡,如果能克服急躁的情緒,就意味著你比別人佔得了先機,在人生的道路上才有可能獲得較大的成就。這種淺嘗輒止的情況,可能我們在學生時代有更多的體會。在學習基礎知識的時候只停留在表面,沒有達到觸類旁通和拓展。學習的時候,好象自己對這些問題已經了解了,做什麼事從來不去深入地思考一下,所以稍微有點難度的題目就做不出來,也做不好。到了關鍵的時候,稍微有一點變通,就又不知道了。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所「學」到的那些知識只是到達大腦的淺層意識上,這時大腦能記住知識,也能理解一點,好象自己懂得了不少東西,自我感覺良好,但懂得的還是很膚淺的,只是別人的東西而已。只有經過反覆學習、思考,將所學到的知識不斷反饋到大腦的深層意識里去,讓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潛意識中心,才能把知識提煉、消化到心裡,從而可以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學問和能力。李白年幼時,天資聰穎,活潑好動,是遠近聞名的「小才子」。由於他很聰明,看什麼書一看就能記得,於是就有點驕傲自滿,一味貪戀玩耍,讀書時只是敷衍了事,不太願下苦功學習了。父親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擔憂,害怕兒子這樣下去,會毀了他自己,於是便送他到山中去讀書,讓他能在那裡專下心來學習。來到風景秀麗的山中後,李白還是貪玩,對讀書沒有興趣深入鑽研,只求能記住就行了。一次父親考他,問他對一首詩的理解,李白憑著自己對此詩的「理解」,解說得亂七八糟的。父親很生氣,斥責他:「如此讀書,何時成才?!」李白卻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已經記住了那首詩了呀,不明白父親為什麼會生那麼大的氣。他找個借口,說去練書法,就溜出去了。面對頑劣的兒子,父親搖頭嘆息不已。正當李白在寫字時,面前飛過一隻蝴蝶,這一下把他的興趣吸引過去了,忙放下筆,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一路追逐著蝴蝶,李白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山腳下的一條小澗,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地問:「老婆婆,你在這裡做什麼呢?」老婆婆抬起頭來,答道:「我在磨這根鐵棒呀。」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鐵棒幹什麼用呀?」老婆婆說:「我呀,我想把這根鐵棒,磨做一顆繡花針。」李白簡直驚呆了:「那麼粗的一根鐵棒,什麼時候才能磨成一顆繡花針啊?」老婆婆回答道:「這你就不懂了。常言說得好,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論做什麼事,沒有成不了的。這根鐵棒雖然粗,但只要堅持,總有一天會磨成繡花針的。」看到這一切,李白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往不論做什麼事都淺嘗輒止的做法,與老婆婆要將鐵棒磨成繡花針的精神相比,真是太慚愧了!從此,李白痛改前非,無論射箭、練書法、讀書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經過持久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成了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作為天資聰穎的一代大詩人,尚且要如此篤行才能成功,我們作為普通人,要想取得一點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克服淺嘗輒止的毛病了。首先要立志,古人說:「志為氣帥。」人的志向在哪裡,能量就會隨之而流動到那裡。如果我們把志向放在某一件事上,念念不舍,久而久之,注意力和精力就會全部集中到這件事上,而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來,就可能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我們還要轉變觀念,當下的每一次努力,都會產生你看不見的效果,量變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產生質變。做一件事,之所以不能堅持下去,往往是由於我們不能看到背後的希望和實現目標的可能,到了關鍵時候,看不到目標時,信心就動搖了,我這樣做值不值得?會不會成功?結果最後往往是失敗的念頭佔了上風,我們在關鍵的時刻退卻了。在做學問或其他事時,有時候會覺得心浮氣躁,雜念紛紜,感到很累、很難受,難以堅持下去。這時要注意「涵養性情」,把做事的過程當作是磨鍊自己心性的機會,這樣就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和興趣,自然就能深入地做下去。

《發現心靈的智慧——王陽明人生哲學感悟》 第26節作者: 明朗之陽光交朋友要有一顆謙虛的心「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傳習錄》王陽明指出,「交朋友,互相謙讓就受益,互相攀比就受損害。」生活在社會中,如果能從朋友的交往中,採取虛心的態度,對於提升自己的素質是很有幫助的。俗話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象一群相交甚深的好友在一起聊天,討論問題,自己虛心的話,必定可以發現朋友的長處並汲取過來,為自己所有。所以現在有人提倡,說一個人想要成功的話,就必須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進步。而且,一個人有心的話,還可以從朋友的談話及討論問題中,得到一些啟發,領悟到一些獨到的學術觀點,或得到某些有用的信息,使自己的事業獲得改進,甚至得到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這就是與朋友交往採取謙虛禮讓的態度時,所得到的好處。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在生活中攀比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許多人的心態都由於攀比而變得極其浮躁起來,在朋友之間有時也不例外。可以說,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裡,攀比的心理比任何時代都嚴重。在朋友之間互相攀比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事情。以前是很要好的兩個朋友,由於其中一位朋友得到提拔了,另一位朋友的心理便不平衡起來,甚至產生一種憤恨:「咱們同在一起混的,憑什麼你就得到提拔,爬到我的頭上去吆三喝四?」在這種陰暗心理的支配下,便開始給好朋友使絆子,到處散布朋友的壞消息,甚至不惜捏造一些事實來誹謗朋友,以達到把朋友拉下馬的目的。結果得到提拔的朋友固然被弄得焦頭爛額,心情極不愉快,而那位「使壞」的朋友除了得到一點變態的心理滿足之外,其實也沒有得到多大的好處,反而讓其他人看清了他的醜惡嘴臉和陰暗心理,而傷害朋友的誹謗如果弄得過火了,還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這就驗證了王陽明的話,「互相攀比就受損害。」其實,你與其同朋友甚至好友過不去,費盡心思地用卑鄙的手段去中傷、陷害他,還不如把這種精力用到向內挖掘自己的潛力上,如《孟子》中所說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就是說,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返回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經》中也說:長久地與大自然的規律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可以說,只有向自己的內心去挖掘那些被抑制起來的能力與才華,自己去追求幸福,而不是祈求別人賜予,才是最穩妥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是你,而是你的朋友獲得了一個理想的、更高的職位,你就得反省一下了,肯定是自己有某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優秀。以此來警醒自己,是得加把勁了,不能再這樣得過且過地混下去了。如一位當記者的年輕人得知自己的一個同學通過努力,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他就想,自己的智力並不比這位同學差,他能去,我為什麼就不能去?他從朋友的例子上獲得足夠的信心,辭去記者工作,痛下一年苦功,一年後也考進了哈佛大學。所以,我們可以把朋友的成功看成是一面鏡子。朋友取得了成功,如果我們有謙虛的態度,我們就能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別人能取得如此成就,一定是他下苦功,而自己也是人,為什麼就不能下同樣的苦功呢?同時還可以發現人類的潛能是超越我們想像的,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有可能獲得成功,從而得到一種進取精神,這樣又何嘗不是朋友有助於提升自己的學識和素質呢。不要輕易指責別人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只是不見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是友感悔,曰:「你今後只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嘗責辨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傳習錄》有一位朋友常常因為生氣而責備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反身自問。如果光是責備別人,就會只看到別人的不對,而看不到自己的錯。如果能反身自問,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責備別人呢?舜能感化象的傲慢,關鍵只是舜不去看象的不對之處。如果舜執意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就會看到象的不對之處了。象是一個傲慢的人,必定不肯認錯,又怎麼能感化他呢?」於是,這位朋友感到後悔。王陽明說:「你今後只是不要去評論別人的是非,每當要責備別人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一個大私慾除去才行。」一些人在面對朋友的缺點或做錯的事時,往往會當面指出:「你錯了,讓我來告訴你正確的做法吧。」「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此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見解。而且,他們還把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說成是自己「性格率直」、「直言不諱」,「實話實說」等,好象還算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性格一樣。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我們知道,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無論哪一個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需要,這就是所謂的「自尊心」。如果是我們自己發現了錯誤,我們也許會自覺地改正它。但是由別人「直言不諱」地當面指責自己做錯了時,自尊心這種本能反應就起作用了,它動員全身的神經、肌肉來抗拒、反擊這種指責。所以,一個人面對指責的反應,通常是面紅耳赤脖子粗、氣急敗壞地和別人爭辯,竭力捍衛自己的觀點。因此,我們永遠不要希望別人是從善如流的聖人,孔老夫子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一想自己如果受到別人的指責,自己會怎麼樣,你就會預見到別人面對指責的反應了。作為下過「致良知」苦功的大儒,王陽明雖然沒學過現代的心理學,但也洞悉了人性的弱點。他深深知道草率地責備他人會引起什麼後果。他舉了一個舜以自身行動感動其弟弟象的例子,說的是舜被徵用後,象還每天想著去殺舜,在普通人看來,象這種邪惡的本性真是不可救藥了。難能可貴的是,舜這時已悟到了自己過去過於急切地想讓象變好,對他過於嚴厲,當初才使得象要殺自己。舜悟到自己的過錯後,便決心加強自我修養,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象,而不再直接去糾正他的邪惡。因為舜已知道,文過飾非,這是惡人的常態。如果再去直接指責象的錯誤,反而會激起他的惡性,事情將會變得更糟。有了這一經歷,舜才知道功夫只在自己,不能去責怪別人,於是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以身作則,最後,他那真誠的行為終於感動了弟弟象,兄弟之間終於達到了和諧。這是舜的動心忍性、增加能力的地方。對於與友人的學術辯論,王陽明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朋友之間的辯論,即使有淺近粗疏的地方,或是露才揚己的時候,都是毛病發作。應對症下藥才行,不能因此懷有輕視別人的心。否則,就不是與人為善的君子之心了。」王陽明又說:「與朋友相處,彼此間應當少一點規勸指責,多一點開導鼓勵,這樣才是正確的。」後來王陽明又告訴學生陸九川說:「和朋友一起探討學問,應該委曲謙讓,寬厚待人。」這些都是教導我們不要輕易指責他人的真知灼見。

上一篇 下一篇:【陽明心學】發現...| 原創:愛與哀愁簽名檔
推薦閱讀:

智慧人生:人生畫一個圓,要寬,要闊
坐卧「文昌位」,可以開智慧,助考運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怎麼樣的?
什麼樣的錯誤你認為是不可以被原諒的?

TAG:智慧 | 發現 | 心學 | 心靈 | 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