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已有八千歲(文化脈動)

龍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象徵之一,但對於龍的起源一直是個謎。考古發現,最早約8000年前,從中國東北西遼河流域的森林草原中,興隆窪文化巨龍橫空出世;距今5000多年前,越過了黃河到達長江流域,龍與鳳交相輝映;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華夏龍文化光被四表,抵達了珠江流域。考古學家認為——中國龍已有八千歲(文化脈動)本報記者 楊雪梅《 人民日報 》( 2012年04月06日 17 版)

二里頭遺址出土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的現場。資料圖片

圖為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東拐棒溝的中國最早的C型玉龍。

圖為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銅牌。

香港出土的龍牙璋及其局部放大圖。1.龍起遼河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華夏第一龍展覽》在香港中文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展覽,雙方還將就在內地和香港出土的龍形器舉辦一系列文化講座和研討會。通過這個展覽我們不但得以了解中國龍的起源及發展,更令人興奮地知道龍文化在商代時已經影響到香江流域,輻射到幾乎整個東亞地區。考古學家認為,從龍文化的地理分布也可以大概知道當時中國的文化版圖。從考古發現的龍的形象來看,距今8000年前的遼寧查海遺址出土的近20米長的花崗岩石塊堆塑巨龍,是目前考古學界公認最早的龍。遼河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河北,流經內蒙古、吉林和遼寧,注入渤海,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查海遺址位於遼寧省阜新市境內,總面積3萬平方米,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遼河第一村」。這裡出土的石塊堆塑巨龍和我國最早的龍紋陶片,可以相互佐證龍的源起。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以玉器著名,尤其是玉豬龍的造型顯示出當時豬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發現的兩件C型玉龍最為珍貴。碧玉龍上世紀70年代發現於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經沈從文等賞識推薦已家喻戶曉,逐漸被公認為「中華第一龍」。黃玉龍上世紀50年代就發現於翁牛特旗新地村東拐棒溝,一直到最近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等重新調查、研究,才廣為人知,黃玉龍與碧玉龍堪稱雙絕。玉豬龍和C型玉龍,均可追根溯源到興隆窪文化精美絕倫的玉玦,它們既是東亞玉文化成熟的標誌,也是龍起源於西遼河流域的確證。考古學家孫守道最早提出龍出遼河源的觀點。而曾經發現了牛河梁女神廟的考古學家郭大順教授則對此進行了系統論證,他認為遼河流域的龍形象在當地發現的岩畫、木雕、彩陶和玉雕中都有體現,說明了龍在當時的狩獵經濟和農業經濟中的地位。關於龍的起源,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考古學家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源於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那麼龍又是如何從遼河到達黃河、長江流域,並成為王權的象徵的?2.龍聚中原紅山文化玉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傳播到中原和南方,安徽凌家灘遺址和浙江普安橋遺址出土的玉龍是確證。同樣在安陽的殷墟也發現了紅山文化的玉龍。專家認為,紅山文化C型玉龍與甲骨文中的龍字最相似,這種獸首蜷體造型是中國龍的祖形,紅山文化在創建中華文明的過程中起了奠基作用。龍山文化時代,山東出現了獨特的玉器璋,並向西傳播到了河南和陝西,在陝西的石峁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璋。璋又稱牙璋,也是二里頭文化的標誌性器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鄭光把二里頭牙璋柄部兩側突出的部分稱為「張嘴的獸頭形飾」,曾經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發掘出一件牙璋的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鄧聰認為,「張嘴的獸頭形飾」就是龍的抽象表現,大部分牙璋可以稱為龍牙璋。「龍牙璋標誌著東方的龍山文化也到達了中原,成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重要基礎。」在這次展覽中,最精美的文物是一件發現於二里頭的綠松石銅牌。綠松石銅牌最早見於甘肅、河南與四川,是玉石工藝和冶金技術巧妙結合的產物,標誌著東西方金玉文化的結緣。二里頭的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是一種極具二里頭文化特色的藝術品,以青銅鑄出的圓角凹腰狀的牌體正面弧凸,其上鑄出獸面紋。目前已出土了3件,都是貴族墓的隨葬品。這類器物一般出土於墓主人的胸腹部附近,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的紐,或許是縫於衣服上的。這樣的獸面紋與商代的青銅器上的龍紋十分相似。目前有10餘件類似的銅牌分散於英、美、日等國的多家著名博物館、美術館乃至私人收藏家,經科學發掘出土的二里頭銅牌,為這些銅牌的年代與文化歸屬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依據。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流散海外的這些銅牌中的相當一部分應當就是二里頭遺址的出土物。獸面紋銅牌表現的究竟是何種動物,是龍,是虎,是鳥,是狐,是熊,還是犬?學者們眾說紛紜。而牌飾上兩眼處是真玉,令人聯想到畫龍點睛,釋為龍牌也未嘗不可。在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發現之後,通過比較分析,專家認為,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上的圖案,應當是龍頭部的簡化或抽象表現。2004年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認為是真正影響華夏文化的龍圖騰的直接來源。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十分罕見,沒有社會分工顯然是難以做到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研究員說,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里頭還早的龍的形象,但它們跟商代、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繫,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除了綠松石龍,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多種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這表明二里頭時期,龍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3.遠播珠江直至香江在4000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中出現的牙璋,在夏代晚期可能已經演變成為朝廷君臣朝會之際重要的禮器。著名學者饒宗頤說,19世紀30年代,中原地區和四川出土了一些立刀類玉石器,其形狀特別,推斷為曾裝在木柄上使用,學者們最初為其定名為「刀形端刃玉器」。後經半個多世紀的討論與認識,考古學家把這類玉石器命名為「牙璋」。事實上在商代東亞許多地方出土過牙璋,與後來的笏相近。牙璋傳播到四川三星堆和金沙。三星堆牙璋長度超過一米,是目前已知最高大的上古玉器。牙璋兩側有雙龍,因此也是龍璋。2003年在越南一座墓中發現了一對龍璋,與二里頭出土牙璋幾乎一模一樣。沿海的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是中國境內發現牙璋最南邊的地點。夏商之際東亞地區流行牙璋,大都是龍璋,表明龍文化已跨越黃河、長江,影響到嶺南珠江和湄公河流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考古發現龍的信仰或者說崇拜曾經在中國的多個區域存在,而且大約在六千年前,開始了互相影響的過程,形成了一個交匯的文化圈,這可能就是中華文明的雛形。目前考古發現從北緯20至40度,從東經102至123度之間廣袤的範圍,都有牙璋的分布,且類型相同,這可能都是二里頭文化影響的範圍,日本學者西江清高也推論出這應是最早中國的雛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星亮認為,中國龍不但發現得最早,廣泛地被接受並分布在中國各民族的神話和生活中,而且很早就傳播到東南亞和朝鮮、日本及美洲等國,成為最普及的龍。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第安文化的搖籃,在它的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在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真是異曲同工。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動物是最佳的借題發揮之選。世界各地的信仰體系中,人們往往賦予動物無限的權力與涵意。過去大眾以為龍就是歷代帝王的化身,或者是吉祥智慧的象徵,或者是傳說中行雲布雨無所不能的神獸,而在考古學家眼裡,龍的起源則是一個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問題。聞一多先生在《龍鳳》一文中曾說,龍鳳代表著我國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是我國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關於龍的研究也許會隨著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有新的解釋。
推薦閱讀:

停止冷漠喚醒良知 中國網民哀悼小悅悅
為什麼costa在中國內地發展一直都是「千年老二」?
中國精英「勝利大逃亡」
中國古代奇詩·倒讀詩(詞)
中國出皇帝最多的姓氏之二

TAG:中國 | 文化 | 脈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