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舉頭三尺有神明,要想延年益壽,先要避免犯大小過錯

分享:舉頭三尺有神明,要想延年益壽,先要避免犯大小過錯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5-12-14 15:22:58 關鍵字:學感應篇,學地藏經,因果,輪迴,分享,共修分享,體會分享,太上,舉頭三尺有神明,學地藏 【 點擊數:163 】 【字體: 大 中 小 】 【 收藏 】【 列印文章 】

摘自凈宗經教(佛陀教育)網「學佛共修」修學體會 2015年12月14日

舉頭三尺有神明,要想延年益壽,先要避免犯大小過錯

尊敬的上凈下空恩師,尊敬的胡小林老師,共修平台的各位老師們:阿彌陀佛!

感恩阿彌陀佛!

感恩佛力加持!

  末學距離上一次提交報告有半年的時間了,這才粗略學了一遍《太上感應篇》。非常慚愧!

  在這裡,感恩老法師和各位大德老師們辛勤的付出,才讓末學不偏離方向堅持下去!阿彌陀佛!

  以下是末學學習《太上感應篇》時的一點點心得,還望大德老師們給予批評指正!

  《太上感應篇》,「太上」這兩個字是尊稱,含義很深。佛菩薩講經說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個人說的。性德是至高無上,就是說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奉行就是順著性德。順性德這是真善,違背性德這才叫惡,這是善惡最高的標準,是善惡絕對的標準。這兩個字冠在此地,讓我們要警覺,不可以疏忽。

  「感應篇」,是太上勸人做善之書。「感」,是感動,「應」,是報應。說的是人以善惡感動,天必有禍福報應。

  中國古老的《易經》說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說因果報應是一定的事實。「感應」的道理就是要我們認識因緣果報、了解因緣果報、肯定因緣果報的事實,做為我們這一生做人的準繩。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能夠收斂,知道趨吉避凶,知道斷惡修善,這是聖賢人對我們的教化。

  《感應篇》一開端說的四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這四句是全篇的總綱;以下的文字是這四句話的詳細說明。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講「感應」的原理。

  「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是說明報應的事實真相。

  這四句話是說人的禍福沒有門路,完全是由自己招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像人影緊跟著形體一樣,絕不差錯。開端這四句話要常常記在心裡提高我們的警覺!

  下面幾句從「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到「惡星災之,算盡則死」。這幾句話是示警我們,天地間有專管過錯的神明在監察著我們,記錄著我們的言行,自己要是起惡念,將來惡報決定逃不過。不但年壽被減,而且罰他貧困損耗;到了年壽已減盡時,就是死期。所謂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再下面一句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到「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這一段說的是「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記錄著我們的罪惡之事;「又有三屍神」在人身體中記錄人的罪過,每到「庚申日」時在天曹檢舉人的罪過。人的罪過大小有一百多種,要想延年益壽,先要避免犯大小過錯。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

  再下幾句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到「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一段對世間人們的各種善事一一做出了列舉,讓我們時刻能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些事相不相應,相應的我們去做,不相應的不能做。

  再下面幾句從「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到「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說的是人做了善事大家都會尊敬他,上天也會保佑他,應得的福祿不求自來。凶神邪事自然遠離他,神靈處處會保護他,做任何事必定成功。這就是我們凡人常說的善有善報。富貴吉祥不是求神求菩薩來的,是自己做善事得來的!

  再下面幾句從「苟或非義而動,到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這一大段說的是諸惡事,把這些惡事給我們一一做出了列舉。看看自己平常所做的事情是善、是惡,對比一下就知道了。看到這,我也就明白了自己平常所做的真是惡多善少啊!要努力來改正自己去惡向善。

  再下面從「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則,乃殃及子孫」。到「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腹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這一段是對前面一大段惡事做了之後所得的報應之說,也是我們常說的惡有惡報。自己的不順的事都是有原因的,不是無緣無故來的。

  再下面幾句「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這幾句話是對善心善行,噁心惡行所得的吉凶禍福的總結!

  老法師講得好,這些話絕對不是勸善的話、決定不是危言聳聽的話,是真實的道理,是實實在在的事實。我們一定要明了,要記住,所謂是「舉頭三尺有神明」。

  「心」是講念頭。念善,雖然你還沒有做到,你有個善念,你善行還沒有能顯現得出來,可是諸佛菩薩,天地神明已經看到了。這是講我們起心動念諸佛菩薩跟天地神明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人可以欺騙愚昧眾生,不能欺騙佛菩薩,不能欺騙神明。你造的善惡業決定有果報。這才是從根本修起。

  轉惡為善,要懂得從根源處轉。根源是起心動念,從這地方轉,這是上上乘人,純善之人。必得諸佛保護,龍天善神保護。

  老法師又講,做佛、做眾生、做天堂、做地獄,都是一念之間。一念善,人人做佛、做天堂;一念惡,做地獄。所以十法界的升、沉都在一念之間。

  下面幾句「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這幾句總結前面幾段「推本念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過不怕,貴在能改。

  「菩薩有一法」,他教我們「日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不容豪分夾雜」。這一句話重要,我們晝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常常想到善法。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天到晚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念他們的善,不要念他們的惡。

  老法師說得好,最大的善莫過於念佛。自己要時時警惕自己的噁心,惡念,當自己噁心惡念起來時一句佛號壓下去。在生活中鍛煉自己不起心、不動念的功夫,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

  下面最後幾句「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這是《感應篇》最後一段,也是總結勉勵我們下功夫從口講、眼觀、行動三樣開始。我們的身體力行要從根本修。吉凶禍福是我們自己造的,決定沒有鬼神主宰,也決定不是天帝所主宰,更與諸佛菩薩沒有關係完全在自己的造作。

  《感應篇》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吉凶禍福的標準,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想一想,與《感應篇》所講的善惡的標準相不相應,相應就是與性德相應。與性德相應,我們可以這麼想、可以這麼做;與性德不相應,我們不能這麼想、不能這麼說,更不能這麼做。

  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一類的書籍,凈空老法師又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學凈土法門要打好基礎!可見的《感應篇》是多麼重要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依法修行!打好基礎!

  已上是慚愧末學對感應篇的粗略體會望各位大德老師批評指正!

  再次感恩共修系統的各位老師們的辛勤付出!

  感恩佛力加持!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祝願凈空老法師身體安康、久住世間!

  叩拜佛菩薩!

  叩拜老法師!

  慚愧末學,boo805合十敬上

  2015年12月9日

    學佛先學「孝」,《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

  《地藏經》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讓人自己改變命運以及起死回生的方法,並能夠超拔過去世的冤親債主令其究竟解脫的因果經。

  人的修行以消除業障、償還因果債、懺悔惡業為始,之後才能無礙地修法。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自性包含無量無邊的法,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心地裡面的寶藏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稱之為「地藏」。而開發寶藏的工具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也就是「孝親尊師」。

  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我們修學凈土法門,基礎也是「凈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這「三福」十一句話的詳細說明。

  一、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

  經上說,若有眾生見地藏菩薩形、聞地藏菩薩名時,或合掌、或讚歎、或瞻禮、或戀慕的,可以超越三十劫罪;或有從生彩畫石像,一瞻一禮者,可以生於三十三天,永離惡道;若有眾生於菩薩像前,作樂、歌贊、香花供養,則得善神保護永離惡難之事;若有久處床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應於床前通讀此經或取病人可愛之物對經像前施捨供養等,這樣對病人連說三遍令聽清楚,連續一日及至七日,此人命終可以解脫宿罪。若有下賤不自由人或新生兒七日之中念滿萬遍,都將得於尊貴增福增壽;若能於農歷十齋日在菩薩像前讀此經書一遍,能使四方境內離一切災患,居家百千歲中永離惡道,衣食豐裕,殃去福至……總之,若有眾生見地藏菩薩形聞地藏菩薩名,並以香花、飲食、衣服、珍寶等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均可得到不可思議的大利益。

  在這裡我們要真正懂得,聽名號要了解名號表法的意思,要是不懂表法的意思,就白聞了。「地」是心地,「藏」就是智慧,我們真心本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德能,這是地藏菩薩名號裡頭含的深義。

  聽到地藏菩薩這個名號,自己心地寶藏就相應了,這叫「聞名」。

  「稱讚」是什麼意思?稱讚就是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稱讚」。

  「瞻禮」,瞻仰禮敬。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對父母、對師長。

  地藏菩薩的精神是「孝親尊師」,然後把「孝親尊師」這一種心行擴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是地藏本願,這把瞻禮才做到圓滿。

  「稱名」是稱地藏菩薩名號。這裡面兩重功德,自利是提醒自己,念念不離地藏法門,也就是念念不離心地法門,這是「自利德」。「利他德」是念念喚醒有緣的眾生,供養裡頭最重要是「依教修行供養」。

  最重要的是要學地藏菩薩的發願,要學地藏菩薩的存心,要學地藏菩薩的為人,要學地藏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正志心瞻禮。要是能發這個大願心,這個願心清凈、懇切,有決心、有毅力去照做,這樣轉業力就快了。

  二、地藏菩薩的應機示化

  地藏菩薩常常應機教化眾生,讓我們明白因果道理,以免將來受苦。他給我們講了六道輪迴的真相,講地獄、餓鬼道的真相,特別是「五逆十惡」的業。遇殺生者說短命報,偷盜者說貧苦報,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惡口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多怒者說醜陋報,慳吝者說求不得報,不孝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毀謗三寶者說盲聾喑啞報,畋獵恣殺者得輪迴遞償報,驕慢貢高者說下賤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因此我們必須要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貪嗔痴。修什麼善?修不貪、不嗔、不痴。心地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你才能發揮得出來。如果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寶藏,你怎麼樣苦修都不會有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對於我們這個期間的眾生最契機。

  我們要幫助眾生、救濟眾生,免墮惡道,這部經是救命的經,是教我們在人天兩道把腳跟站牢,不失人身,不墮惡道,這個經典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就在此處。以這個為基礎,再用《無量壽經》、用往生的這些經論,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一生當中作佛作祖,這是在末法時期佛度眾生的不二法門。

  我們要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就接觸到了,就能感受到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離開罪苦眾生,這個時候我們一念相應就得救、就得度。然後你才曉得經上講的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正的恭敬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覺悟,依教奉行,絕不是在形式。

  三、學習地藏菩薩

  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設,如果不是一個好心,不是一個善心,那就無從修學。

  「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們真心裏面含藏著有無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我們要能體會的到,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孝敬,所以這個經是佛門的孝經。

  孝敬如何落實?把一切有情眾生,看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有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來的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盡孝,未來諸佛你就能尊師,這是孝敬的落實。把他「當作」還是隔一層,「真的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能把他「當作」,當作就遠了,真的是。

  當然,修行的關鍵就在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大孝大敬,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才能夠快速的轉變過來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行誼。佛經裡面常講虛空跟法界是一體,佛教給我們心量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孝的意思。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生生世世所發的深重誓願,都是為報父母之恩,都是為度母親盡孝而發的弘願。從「孝」裡面生慈悲,從慈悲裡面生智慧,從智慧裡面,才真正發起大心普度一切眾生。

  我們要發心學地藏菩薩,婆羅門女、光目女是我們的好榜樣。經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地藏菩薩的本願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願。我們今天果然真的用清凈、平等心來隨喜,地藏菩薩無量劫所修的功德,我們得來是圓滿的,我們怎麼不感激!因為我們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是一個心,一個性,不是兩個。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自性本具的。不僅是地藏菩薩所修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修的,就是自己所修的。

  老法師苦口婆心地教我們這一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看破、要放下,要把世間的虛情假意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提起,提起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放得下,提得起」。提起諸佛菩薩的大愛,捨己為人,什麼都能犧牲,什麼都能捨棄,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效法地藏菩薩如來。平時讀經念佛是消除業障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統統放下,一心念佛,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決定不要有一念利益自己。利益自己是造業,縱然做善事,行善、做慈善家、幫助別人,有自己,業障就消不了,就要受些果報。

  我們今天很幸運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決定沒有自己。一切都是為眾生、為社會,為佛法樹好形象,為佛法久住世間,我們能夠常存此心,常修此行,業障消除得快速。

  以上是這段時間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一點小總結,有不妥之處還望老師們批評指正!無限感恩!

  阿彌陀佛!

  慚愧弟子學號b00968頂禮敬呈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日

---------------------------------------------------------------------------------------

推薦閱讀:

加拿大小鎮附近突然飄來46米高冰山 變景點
大小周天之功法
大小洞天
盲人的大小金鉗
[轉載]如何區分音樂中的大小調

TAG:分享 | 避免 | 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