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四氣五味,調和陰陽

中醫治療疾病,除了必須對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確的診斷以外,還必須較為熟練地掌握中草藥的性能,才能正確作用於臨床。

中藥的性能是指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徵。中藥的性能又稱藥性。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中藥品種眾多,每一種藥物都有一定的適應範圍,例如大黃可以治療便秘,紫蘇可以治療感冒,黃耆可以治療氣虛,蒲公英可以治療癰癤、疔瘡等,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選用不同的中藥來治療。四性:寒、熱、溫、涼四氣五味,就是藥物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個方面。其中的「性」又稱為「氣」,所以四氣也就是四性。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發生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例如,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癥狀,這時用紫蘇、生薑煎了湯飲服後,可以使病人發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癥狀,說明紫蘇、生薑的藥性是溫熱的。如果生了癰瘡、疔癤、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小便黃色、舌苔發黃,或有發熱,這就是熱的癥狀,這時用金銀花、菊花可以愈,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一般來說,寒涼葯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症。溫熱葯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症。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葯,是其寒熱偏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稱其性平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範圍。故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性。四性屬性作用代表藥材溫陽祛寒補虛紅棗、黃耆、當歸、川芎熱祛寒、消除寒證肉桂寒陰清熱解暑金銀花、黃連、大黃、生地黃涼降火氣、減輕熱症菊花、西洋參、羅漢果平健脾開胃、強壯補虛枸杞、芝麻、芡實、銀耳五味:辛、甘、酸、苦、咸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另外,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稱「淡附於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氣和味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由於氣有氣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例如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可知蘆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等;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一般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就有所區別;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例如同樣是寒性葯,若味不相同,或為苦寒,或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同樣是甘味葯,但氣有所不同,或為甘溫,或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黃耆甘溫,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所以,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五味作用代表藥材注意事項辛發散、行氣或潤養等發汗、行氣與某些補養的藥物,如薄荷、川芎、茴香、肉桂等食用過多容易耗氣傷津,導致便秘、火氣大甘滋補、和中或緩急滋補性及調和藥性,如五倍子、五味紫、山楂等食用過多容易損傷筋骨,感冒者不宜食用酸收斂、固澀、止汗、止渴帶有酸味的藥物,如人蔘、甘草、紅棗、黃耆等食用過多容易傷齒、發胖。上腹悶漲、糖尿病患者宜少食用。苦瀉火、燥濕、通泄、下降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作用的藥物,如黃連、白果、杏仁、大黃等食用過多易導致消化不良。有胃病、便秘、口乾舌燥、乾咳體熱者不宜多服。咸軟堅、散結或瀉下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如芒硝、草決明、茴香等食用過多易使血壓升高、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者忌食過量
推薦閱讀:

弱精症吃什麼中藥
三種常見中藥濫服後果
關於性,扯幾句關於麻黃和「毒王」冰毒的
中醫調理易怒性格> 中醫中藥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蘆根

TAG:中藥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