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兵 教材比較研究在歷史教學設計中的積極作用

教材建設的多元化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材資源擴張的重要形式,它體現了多角度、深層次理解和呈現課程標準的開放理念,滿足了不同人群對教材使用的多樣化需求。這一改革是我國教材建設在走向成熟過程中邁出的一大步。

教材編寫是對課程標準的一種理解和再創作過程,不同的編者對課程標準理解角度和深度的差異,對知識內容呈現方式選擇取向的差異,必然使各種版本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出鮮明的個性。

面對教材建設的這種多樣化趨勢,長期習慣於「一綱一本」的一線教師必須迅速轉變傳統的教材使用觀念,確立起「圍繞課標,融合多本」的新的教材使用觀念,要善於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其他版本教材的對比研究,依據學情需要,合理採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優勢資源,形成更為科學的教學思路。

對教材進行比較研究的角度很多,如果單從服務於課堂教學的角度看,只涉及「教材的專題結構特徵」、「章節內容的呈現特徵」、「學習方法的引導特徵」和「總結、探究及評價特徵」的對比研究。目的是便於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式,減少教學的隨意性,提高教學的科學性。本文僅就這種研究對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現實意義做些闡述,期望能對該領域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對教材的比較研究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定位更準確

課程標準中的專題設置是教材宏觀知識框架的來源,各教材的編者一般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編輯設計需要形成專題知識結構。對專題知識框架的對比研究有利於教師更好地定位單元教學的知識網路。

以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課程標準對學習要點的要求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對這一要求,現行的四個版本教材的知識框架存在明顯差異,我們選取人民版與嶽麓版作一下比較,

人民版的知識框架為:

「王」的出現和「帝」的傳說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夏商政治文化

西周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和禮樂秩序

「六王畢,四海一」

海內為郡縣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秦漢時期的官僚機構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挾書律

法令出一

君權和相權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 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

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

行省的設置

內閣制度的形成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軍機處

清朝的邊疆政策

近代化浪潮和清末政治

嶽麓版的專題框架為: 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從方國聯盟到天下共主 封邦建國 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 從群雄局到大統一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始皇帝」與三公九卿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廢分封,置郡縣

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專制王權的不斷加強 丞相制度的廢除

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

比較以上兩種教材的專題知識,我們發現人民版教材的視野較為開闊。例如,在敘述早期政治制度時涉及「王」的出現和「帝」的傳說以及周朝的「禮樂制度」;在敘述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這部分知識時,涉及「挾書律」;在敘述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時涉及「清朝的邊疆政策」、「近代化浪潮和清末政治」等。嶽麓版教材結構形式活潑而不乏嚴謹。例如,在敘述「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這部分時, 「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始皇帝』 與三公九卿」 「廢分封,置郡縣」,層次分明地展現了秦朝確立中央集權的條件和過程,很適合中學生閱讀。這些特點都是兩家教材建設的優勢資源,也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要認真借鑒的信息。不過,比較研究的過程也是信息資源擴大的過程,如何將這些資源合理利用,還有一個在比較中進行取捨的問題。

要對各版本教材的知識結構框架進行科學的取捨,首先必須考慮忠實於課程標準。在專題(一)中,課程標準所建議的教育目的是「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為達到這一目的,課程標準中列出的具體知識點有「分封制」等6個,宏觀知識點有「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在具體知識點上兩種教材的處理方法大同小異,都突出了核心知識,教學設計的取捨比較容易。但是對「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這個較為模糊的建議,兩者處理相差較大。人民版發揮的著力點是「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介紹的知識點是「君權與相權的鬥爭」、「監察制」、「選官制」和「行省制」。而嶽麓版確定的核心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鬥爭」。介紹的是漢、唐、宋三代為加強中央集權所作的努力。前者側重於從多種制度的發展角度去展示制度演變的過程;後者則注重從某個矛盾的解決過程揭示制度演化的本質。在教學設計中究竟哪種結構方式更值得借鑒和使用呢?這就得依據課程標準。標準中要求很明確,要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中說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因此,弄清「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個關鍵。應該說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最顯要特徵。漢至元代正是這一政治制度的發展時期。君主專制的發展的核心是皇權的加強,中央集權的發展的核心就是逐步解決地方力量對中央的威脅。據此分析,結合課堂教學「簡約」、「典型」和「精確」的需要,我們把這個知識點的核心內容定位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具體知識點確定為「君權的強化和相權的逐漸削弱」、「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

在取捨過程中還要考慮教學的可操作性。例如,就整個專題的標題來看,嶽麓版使用「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似乎不很合適。因為,整個專題既包含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發展和走向頂峰,還包含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以前的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用「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為題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再如,一個界限不很清楚的說法也應該予以充分重視。「中國早期」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哪個階段,是約定俗成的固定說法嗎?它與「中國古代」的概念差異在哪?面對這個問題,在我們暫時無法弄清楚之前,教學設計應該採用更為穩妥並能讓學生好理解的說法。比如「秦朝以前」等。

2、對教材的比較研究能使課堂教學的流程設計更合理

能為課堂教學流程設計提供有效信息資源的是教材中正文的導入與敘述、互動方法的提示和總結評價手段的設計三個方面。

以專題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的第二個知識點「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為例,對嶽麓版和人教版兩部新教材進行比對,就能給我們提供很多靈感。

在正文導入與敘述部分,嶽麓版以簡短的語言介紹美國新體制確立的原因,並對制度產生的條件和具體實施情況進行設問,導入簡短有力,富有啟發性。正文部分主幹知識和細節描述分別以大小不同字體出現,主次分明,易於突出重點。人教版在導語部分頗下苦功,以精美圖片配以文字簡介,引人入勝。在此基礎上列出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和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主旨明確,便於操作。鑒於導語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地位,手法以簡練明快、主題突出為宜。我們在教學準備中以人教版的導語設計為基礎,適當借鑒嶽麓版的語言感染力,效果很好。

對教學互動方法的提示一般是教材中隱在的信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卻表現得比較直接,這說明教材的開放性在加強,更注重信息的交互特徵。人教版教材對互動方法的提示主要是對正文信息的補充和趣化。手段有「知識結構圖片」、「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和「學思之窗」等。相比較而言,嶽麓版的手段要更豐富一些,形式要更活潑一些。有知識技能延伸性質的提問,例如,要求圍繞麥迪遜的話理解實施分權制衡在當時美國的重要性;也有各種形式的正文補充信息,如歷史遺存和歷史事件的照片、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圖畫、知識圖解和歷史漫畫。這樣處理的優勢在於更逼真、更生動地展示歷史發展的軌跡,便於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把握和對核心思想的理解。我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吸收了嶽麓版的這一特點。不過,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比如,對「三權分立和制衡示意圖」的採用,我們採取了將兩種教材的圖表進行拼合的方法,吸收了雙方的優勢。

總結和評價手段方面,人教版教材的形式有「本課測評」和「學習延伸」兩組,其中,「學習延伸」部分又分成「探究活動」、「百家爭鳴」和「閱讀思考」。從總結評價設計的合理性看,人教版的設計更符合中學課堂教學的使用習慣。而且把對基礎知識的總結和對學習能力的延伸區分開來,更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要求,使課堂探究有明顯的階梯性。關於史學界對1787年憲法的評價爭議的介紹更是為擴展學生的視野提供了直接的素材。與其相比,嶽麓版教材的設計略顯遜色,從結構上看「自我測評」欄目放在「閱讀與思考」前面似乎更好,從內容和功能上看「閱讀與思考」與「解析與探究」有重複之嫌,從目的指向上看「活動建議」要求太籠統,形式也過於單一。因此,在借鑒的過程中,我們使用人教版的結構,部分採用了嶽麓版的史料,形成了以下總結和探究的內容。

學習總結——看看我們都掌握了些什麼?

你知道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嗎?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制約與平衡原則的?

探究延伸——看看我們還應該了解些什麼?

1、比較探究

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首先丘吉爾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說「總統先生,人們關心的是你在何種程度上不經議會批准而能採取行動,而你不必為內閣而困擾。而另一方面,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閣商量而獲得內閣的支持。」

請你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思考:從丘吉爾的話語中可以看出英美政治體制的什麼本質不同?

2、史學爭鳴

(見人教版114頁「百家爭鳴」)

3、查閱思考

(見人教版114頁「查閱與思考」)

3、對教材的比較研究能使課堂教學的知識運用更科學

學科知識運用的科學性是歷史教學中必須遵循的重要的原則之一,它包括史料的正確敘述、史料的合理運用和形成正確的歷史結論幾個方面。

在對歷史教材進行比較使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對同一歷史現象,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不盡相同。面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十分小心對即將使用的知識和即將給出的結論進行錘鍊和加工。例如,在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部分,課程標準要求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對三大制度的政治地位作一些介紹。不過,就三大政治制度地位的表述各教材表述不一,令人疑惑。

制度名稱

人民版

人教版

嶽麓版

人民代表大會制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新中國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基於國情而實施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以上表述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兩項制度的定位上,矛盾的焦點在於這兩種制度是不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筆者在查閱大量的相關材料以後,對三大制度的政治地位的說法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原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兩個有特定內涵的政治概念。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從制度類型上看,人民代表大會制是國家制度的重要內容,屬於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屬於我國的政黨制度,是屬於政黨執政、參與政權和干預政治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政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採取的一項民族政策,其目的在於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據此,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最終採用的表述方式是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對君主立憲制確立的表述上。嶽麓版的說法是「1689年的《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人教版的說法是「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後來,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人民版的說法是「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形成並得以完善,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國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徵。英國成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典型國家。」這裡存在一個英國君主立憲制究竟何時確立起來的問題。要給學生講授英國代議制的發展情況,這個問題無法迴避。筆者認為,如果這一問題在史學界已經形成定論,各種教材的說法就應該統一,若屬於史學爭論的問題,則應該在教材正文後面的「史學爭鳴」中予以介紹。那麼,三種說法中哪一種更好,更科學到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翻看了部分世界史著作,大都明確指出《權利法案》的通過標誌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因此,在講授這一知識時,我們採用了嶽麓版教材的說法。根據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對教科書的使用一定要始終存有一種科學的心態。在新課程背景下,要善於樹立正確的教材使用觀,要正視教材建設的多元化,始終圍繞新課程標準,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結合地區教學實際,把現有的資源用好用足。
推薦閱讀:

「History」不是一門學科么?不,其實它是一本書
巨匪劉黑七發明的酷刑,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歷史上的中日戰爭之四——清光緒甲午戰爭
戈黛娃夫人真的裸身騎馬穿過城鎮?
識食物者為俊傑,當仁不讓乾隆爺

TAG:歷史 | 設計 | 教材 | 比較 | 作用 | 教學 | 積極 | 教學設計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