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 佛陀的應身是慈悲與願力的示現

出世間的三寶一樣是佛、法、僧三寶。所謂的佛寶,就跟世間三寶是不一樣。世間三寶是佛像--裱好的佛像,不管是大理石雕的、玉雕的或是土去塑型的,或只是印刷的佛像,那都屬於世間的三寶、表法的三寶中。所謂出世間的三寶是指什麼呢?就是指真正的佛陀、 十方的諸佛!佛寶就有分法身佛、報身佛、應化佛(應化身佛)。為什麼 佛要這樣來區分呢?因為這樣才能夠讓我們了解什麼是有情?因為在 佛陀的境界來說,可以把這個有情的真正最後所成就的境界,能夠讓眾生了解。所以我們要來簡單說明一下 佛的三身。

譬如 佛的「法身」,法身所指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真心。這個法身是一切眾生也都有,所以 佛陀常常依於自己的法身跟眾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會說: 心、佛、眾生是相同的;心、佛、眾生是不二的;心、佛、眾生是一樣的,所以一切眾生跟諸佛都平等的,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依於法身的功德來說。所以一切眾生也都是有法身,所以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個真佛--這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就是「法身」!

可是我們知道,我們一個有情是由第八識跟其祂的七轉識,還有色法,這樣子共同成立,共同組合。這樣的話除了法身之外,還可知道事實上還有其它的色法跟心法, 這成就了所謂的「報身佛」。報身佛的意思是說,祂依於祂三大無量數劫所修的智慧跟福德所成就的這個報身,這個報身就叫做報身佛。報身佛事實上祂又有分:所謂的 「自受用」的報身佛,跟「他受用」的報身佛。所謂的「自受用」的報身佛,是因為 佛陀祂的功德十分廣大,所以祂有祂的自己受用的報身,這個是自受用報身。在《華嚴經》裡面描述: 釋迦牟尼佛祂的廣大報身是無量無邊的,祂是在蓮花藏世界海中的某一個世界海中,有千瓣的蓮花,祂坐在上面,祂就叫做 毗盧遮那佛。那是祂的廣大報身,我們一般眾生難以見到,即使親眼見到,因為祂太廣大,我們也不知道那是報身。因為太廣大了,我們眼界太小(我們太渺小了),所以 佛陀還會示現出所謂「他受用」的報身。這個所謂「他受用」的報身,就是要來度化眾生的,來度化菩薩,所以色究竟天宮裡面的 佛陀,就是「他受用」的報身佛。所以我們知道報身佛是有兩個:一個是「他受用」,一個是「自受用」。也有其它的宗教說,那個報身佛是個男女交合的「抱」身,那是錯誤的,因為那是錯誤的,是修雙身法的,它不是佛教,它也不是真正 佛陀的報身,因為 佛陀的報身不是這樣子。

我們說還有「應化身佛」,什麼叫應身呢?就是應於眾生的根器。我們說在色究竟天宮的報身佛,事實上也可以算是應現於諸地菩薩,所以祂教化諸地菩薩在色究竟天宮。可是我們也可以說事實上,應身佛指的就是 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應化有情、來教導大家、來建立佛教、來度化我們在五濁惡世的這些有緣的眾生,所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在印度的 佛陀釋迦牟尼佛,祂就是應身佛。所以祂所示現的身量跟祂所相應的眾生是相類似的,因為只有這樣子,眾生才能夠接觸,才能夠學習,才能夠親近。如果 佛陀都是用祂的法身、用祂的報身來示現,眾生沒辦法去親近祂,沒辦法直接學習的。所以 佛陀有時候也依於祂的悲願--祂本來是可以有廣大的受用,可以不受三界輪迴、這種色法的境界的拘束--結果祂願意來到這種五濁惡世,在古代的時候飲食是那麼不好,環境是這麼不好,結果祂還要打著赤腳走這麼多路,來度化眾生,這就是祂的悲願!就好像天人升到天之後,都不願來到人間了,結果偉大的 世尊竟然願意離開祂的自受用境界而來到人間,這就是因為祂的慈悲跟祂的願力!所以我們要知道:諸佛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是超越於諸天的,跟一切的天人,祂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應身指的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應化在印度的 釋迦牟尼佛。

所謂的「化身」,化身意思就是說變化的身,也就是說 佛陀除了用應身要入胎、 出胎、示現八相成道,來度化眾生之外,事實上祂也常常化現化身。化現化身到其它的世界,或是化現化身到其它的天界,乃至化現化身到眾生的夢中、有情中的夢中, 所以有些人他會夢見 釋迦牟尼佛跟他說法,這就是 佛陀的化身。

那我們說 佛陀既然有三身,我們說眾生一樣有法身,最後也會跟 佛陀一樣,我們現在好像是不一樣?沒有錯!因為我們現在有的是法身,我們的報身跟我們的應身呢,是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的報身就是我們的業報之身--所以成為人,我們是應於我們自己的業。那我們有沒有化身?我們沒有那個能力,所以我們沒有化身。所以我們的應身跟報身是合在一起的;我們也沒有那樣子的功德力量;所以說一般的眾生有法身--就是他的第八識如來藏;可是也有他的業報身,就是他的七轉識跟他的色身。所以眾生最後要能夠修學,就是希望能夠修學凈土法門,最後能夠邁向成佛之道,最後跟 佛陀一樣,可以成就功德廣大的三種身。

——念佛法門 第 11 集 受持三歸之行(三)

推薦閱讀:

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卷之一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演培法师讲述)
無分別的慈悲才是大慈大悲

TAG:佛陀 | 慈悲 | 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