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現系列 | 西方古典音樂簡史(上)
無論現在或過去,
音樂都存在於各個文化當中
並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
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科學家相信人類最早出現在非洲,並於大約五萬年前開始向各大陸遷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甚至是最偏遠的部落或團體,都具有一定的音樂形式存在 。
因此,科學家認為音樂早在人類祖先活躍在非洲時,就已植入於人類生活當中。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音樂從出現到現在已經超過五萬年,並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謂人類文明起源於非洲的這一普遍認同,音樂也不例外)
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音樂確實運載了人類無窮的感情和智慧,令人驚嘆!音樂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很深,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出全然不同的音樂型態。
那是因為:影響音樂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氣候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社經組織狀態和經驗等。音樂傳達的情感和想法、演奏或欣賞音樂的情境、對演奏家或作曲者的態度等等,也都有所不同。
非洲與歐洲甚至是亞洲,擁有著不同的地理自然環境,所以在孕育出不同的音樂風格
音樂史是音樂學當中最為特別的一個領域,並且是依照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記載。下面就讓我們逐一介紹吧。
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的音樂,或稱作遠古時期的音樂,是給有文字出現前所存在的音樂的總稱。美國原主民的傳統音樂和澳洲原主民音樂,在某程度上也可以歸類於遠古時期的音樂,但是這個方法主要是為了與歐洲有文字或書面形式創作的音樂作出區隔。
在史前時期出現存留至今,並且不是出自歐洲的音樂,我們一般通稱為民俗音樂、本土原主民音樂或是傳統音樂。音樂的起源是未知的,因為無法找到它發生之前的歷史記錄。一些文化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音樂是在模仿自然的聲音;而另外的更有趣的情況是,該特性與薩滿或信仰有關。
第一個樂器可能是人類的聲音本省,從而使唱歌,嗡嗡作響,吹口哨到點擊、咳嗽、打哈欠等大量的發聲成為音樂。
已知最古老的樂器是2004愛爾蘭Greystones附近發現的木管,它的構成一個木襯坑包含一組六個長笛由紫杉木,30至50CM,但是沒有任何指孔。
古代音樂
文字的出現為史前歷史划上句點,也結束了史前時期音樂。接下來出現的音樂,我們稱之為古代音樂。
目前已知最早有文字形式的音樂出土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烏爾古城,是在四千年前以象形文字所記載,並由伯克萊大學的教授Anne Draffkorn Kilmer所解釋。
研究如古典希臘時期的雙笛和風笛、在牆或花瓶等物品上的古代畫作、古代的文字遺迹等。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音樂技巧和音樂的對位法。例如,aulos中的單笛負責低音的部分,而另外一個單笛則負責旋律的部分。藉由考古學的力量,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許多音樂器具如七洞長笛和各種不同的弦樂器。
aulos是古希臘最為常用的管樂器
印度古典音樂如marga也曾出現於印度傳統經書中,如四大Vedas中的Samaveda就詳細地記載了音樂相關的資料。
而波斯的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據信是波斯古代的君王Jamshid發明了音樂。
伊朗的音樂肇始於Elamite Empire時期(2,500—644 B.C),也就是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各時期零散的歷史文件指出,古波斯曾發展出精細的音樂文化。而薩珊王朝時期(A.D.226—651)留下了大量的文件證明音樂確實存在於古波斯時代。一些重要的音樂家如Barbod、Nakissa和Ramith的作品甚至仍流傳至今。此時期的音樂也包含了猶太、希臘、羅馬、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埃及和穆斯林音樂。
音樂的發展與社會文明息息相關,早期原始而豐富的音樂在接下來社會宗教文化的衝擊下也迎來了第一次大的爆發
西方藝術音樂
早期音樂
早期音樂(Early music)是對於羅馬帝國崩解(A.D.476)到十八世紀中的巴洛克時期的統稱。此時期是音樂的擴展時期,因此樂曲形式的變化極大,包含多文化傳統以及廣大的地域特色。中世紀時,許多非歐洲地區已發展出許多傳統音樂文化,但大部分都不被人們所熟悉。將中世紀音樂統整起來的最大功勞,該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
音樂在天主教會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想想巴赫)。不過由於教會的打壓與不被重視,此時期只有極少非天主教的音樂被保留下來。然而,現代歐洲的民俗音樂早在中世紀以前便已深植,故沒有受到影響。
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義大利,也是當時世界文化藝術的中心
中世紀
無疑地,中世紀早期有大量的聲音創作產出,但是在800年前到現今這段期間的音樂曲目,只有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用的單聲聖歌(plainsong),其中又有大部分是所謂的格里高利聖詠(Gregorain chant)。
「聖詠」,也稱為素歌。源自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他下令整理各地教會的聖歌,並將聖歌聚集成冊,成為對唱詩集,據說還用黃金鎖鏈將羊皮詩集鎖在教堂的聖龕中,後來失竊。現在在裡面的是仿製品。
格里高利時期到八世紀查理曼時期,查理曼皇帝的首相花拉高·雅古諾(Flacco alcuino,753—804)將格里高利聖詠分為protus、deuterus、tritus和tetrardus,就是今日的dorian、phrygian lydian及mixolydian四種調式。大部分的格利高利已無法查詢創作者。此為正格調式,後來還發展成為變格調式,在調式名前面加上hypo。
格里高利聖嘆有著強烈的儀式性
西元九世紀,音樂有了重大的發展。首先,教會(以巴黎修道院最為有名)統整了許多傳統的歌唱形式。
第二,出現在原有格利高利聖詠上,增加平行協和五度旋律的樂曲,也就是所謂的複音樂曲。
第三,消失約五世紀的樂曲標記發法再度登上舞台,這是音樂史上重要的轉折。不過這時期的標記法與現今音樂家所認同、採用的系統化的標記法,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公元1100年後,許多複音音樂的學派大量出現,如Saint Martial學派,主要特色是快速的音群、有著名作曲家Leonin和Perotin的Notre Dame school、在西班牙加利西亞(Galicia)的音樂熔爐、天主教聖地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和包含Worchester Fragments和Old Hall Manuscript的English school。
除聖樂學派外,一些世俗音樂也有長足的發展,吟遊詩人(Troubadour或Trouvere)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文藝復興早期的俗事音樂,不論是在形式上、概念上或是對音樂的審美觀,都有相當程度受到他們的影響。
而此類宮廷詩式和巡迴式的音樂家們,在十三世紀前葉的阿爾比派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的影響下消失。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查十字軍是如何改變歐洲歷史的。
十三世紀晚期所發展出來的聖樂形式有經文歌、Conductus、Discant和Clausula。另一個特殊的形式是Geisslerlieder,一群雲遊的鞭笞者,他們主要流行於兩個時期:一為十三世紀中葉,直到被教會壓迫;二為1350年左右的黑死病時期。他們的音樂是民俗音樂混雜著宗教天啟與懺悔的文字。
十四世紀的歐洲音樂史由「Ars Nova時代」所主宰。以分類上來說,該時代是中世紀音樂的集大成者,但是卻與文藝復興早期音樂的概念與審美觀有許多共通點。此時期被保存下來的音樂,主要是俗世音樂,其特徵是尋求一固定的音樂形式如敘事詩(Ballade)、Virelai、Lai和Rondeau,這些也是詩作的形式。此類創作大多為一到三聲並且有樂器在旁伴奏,著名的作曲家有Guillaume de Machaut和Francesco Landini。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還是在籠罩在保守宗教的濃郁氛圍中,但緊接著文藝復興的到來為整個歐洲社會帶來的藝術的曙光。所有的智慧、才華和感情在這一時期集中迸發。
感謝閱讀 未完待續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