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微表情和微動作能看透一個人嗎?

作者:高浩容

來源:公眾號:故事心理(ID:studiomowen)

◎故事

A. 討厭的同事們

「合約列印好了嗎?」老張帶著筆記本走進會議室,提醒正在調整投影機的助理。

「我馬上去!」本來對他頗為熱情的助理,低著頭快速掠過老張身旁,讓他感到有點不受尊重。

會議中,原本老張很希望聽到與會者的意見,但會議氣氛很差,沒有幾個人願意發言,甚至大家連正視他的時間都不多。

帶著一天的疲憊和不快,老張回到家,跟老婆抱怨:「今天不知道怎麼搞的,大家好像刻意在疏遠我。」

老婆拿出鏡子給老張,說:「你今天一整天都是這個表情嗎?」

老張一看鏡子,原來今天一整天,他都皺著眉頭,一副心情惡劣的樣子,難怪沒有人敢親近他。

B. 相親

老虞母親氣急敗壞,在街上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連番指責。

她見到我,跟我問了聲好,我關切幾句,她才說老虞在相親中總是緊張,是否可以教他幾招,至少讓他能看起來像有自信的樣子。

這個請求,讓我想起另外一位來談者方綺,她的目標跟老虞母親要的恰恰相反,而是希望能學習到如何解讀他人的肢體語言。

她經常覺得男朋友不老實;班上同學一方面說她壞話,另一方面又虛偽的和她做朋友,她想要拆穿他們的真面目。

無論看或是被看,似乎常人都認為,我們能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解讀他的內心世界。

◎心理

底下有一些簡單、常見的身體信號與可能的心理活動。在此我先說出本文的結論,這些歸類出來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操作起來的準確度……參考就好。

§面部表情的運作機制

對面部表情的普遍理解,是一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通過面部表情,我們能解讀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因此面部表情隱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溝通」,也就是通過無聲的面部表情,達成社交的作用。

這個作用在生命之初有生存的意義譬如,父母們通過觀察嬰兒的笑容、哭泣、專註等表情,理解嬰兒的狀態。

而對於尚無法使用精準口語的嬰兒來說,表情的表達可以幫助他和母親,乃至周遭世界進行溝通,因為這些溝通在嬰兒尚無自我保護、覓食等能力的情況下,對他能否存活下來至關重要。

所以懂得「察言觀色」確實有助於生存,算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

人受限於臉部肌肉,所以能夠表達這些表情的範圍,其實主要著重在面部的兩個位置。

這兩個部位以鼻子為分界,包括「眼睛」區域和「嘴巴」區域,如果我們想要控制面部表情,其實只需要著重於這兩個部位,就能達到主要效果。

多數時候,人們能判讀準確的面部表情(universalfacial expressions),但僅限於最普遍而基本的情緒反應。

以下就是普遍的面部表情說明,一共有七種,我們通過它們便能解讀出他人的表情,也可以通過模仿這些表情的關鍵處,更清晰的表達內心情緒:

1.憤怒。眼球突出的即視感,眉毛和眼瞼之間肌肉緊張,可能伴隨鼻孔擴張,嘴角向下彎曲,嘴部肌肉緊張,以及下顎突出。

2.輕蔑。常見特徵是嘴角僅一側上揚。

3.厭惡。伴隨眉毛擠向眉心,上眼瞼、下眼瞼肌肉朝彼此方向移動,上唇上揚,咬牙切齒,連帶使得鼻子周遭的臉頰的皮膚皺起。

4.恐懼。眉頭平坦,但上眼瞼上揚,下眼瞼呈現緊張狀。嘴唇僵硬,並且可以觀察到嘴巴和鼻孔微張。

5.愉悅。真正的愉悅會同時抽動嘴巴和眼睛的肌肉,假笑往往是嘴巴肌肉動作(譬如嘴角上揚),但眼睛附近的肌肉僵硬。

6.悲傷。眼角周圍呈現倒三角型,嘴角下垂,可能伴隨眼淚。一般認為是最難刻意假裝的表情,但實際上通過訓練還是可以。

7.驚訝。明顯的眼角朝四周擴張,嘴唇微張。

§常見的身體信號

1.手抖、出汗、呼吸急促。

當我們因為某物感受壓力,心理緊張會影響交感神經,連帶影響肌肉活動,乃至臟器。

通過冥想、反覆訓練等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降低緊張,以及連帶動作。此外,當我們攝食不足,血糖過低,或者疾病也會引發類似反應。

2.啃手指、咬筆。

部分精神分析的說法,將其視為「口欲期」,不成熟的表現。

實則從現代角度看,成熟並非一味遵守各種禮儀規範。可能是為舒緩壓力,進而成為表達壓力的信號,但時間一長會養成習慣,倒不見得當下他處於壓力之中,只是慣性而為。

3.瞳孔放大,屬於微表情。

當我們受到某些外在刺激,譬如性刺激,會因為興奮而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使瞳孔放大。

然而,一來常人很難看出到底瞳孔放大是什麼狀態,二來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我們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很難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對方的瞳孔。

4.抖腿。

抖腿是人的一種天性,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隨著文明發展而出現各種禮儀規範,換言之,就是對於一個人控制軀體的要求增高。

當我們感覺不耐煩,或者內心焦躁而降低對於軀體的控制。

§面部表情的控制法

了解面部表情的運作原理,包括與情緒之間的連帶關係後,進而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以下方式,使我們的面部表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這包括兩方動機:

動機一、想自由操縱面部表情

演練七種面部表情。如果經濟許可,可以通過有系統的表演課程或心理課程。

也可以在家通過鏡子演練,參照七種表情的照片或影片,進行長時間的練習,並將練習的成果試驗於日常活動,看看他人的反應,是否如你預期。

如果怕造成誤會,建議可以拍成影片或照片來操作。

動機二、想長期保持內在與外在的平靜

冥想、打坐等放鬆練習。通過放鬆練習,幫助我們在情緒緊張或引發刺激的場合,調節我們波動的情緒,進而使我們的面部表情放鬆下來。

比起上述兩種試圖通過面部,隱藏或淡化情緒表達的作法。更重要的是追問情緒背後的成因,譬如為什麼煩躁。面部表情是由內而外的身心連動。

若我們日常就能保持心情的愉悅,就無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表情,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心理活動與行為活動

當我們試圖要從一個人的行為,企圖了解他的心理,我們要先分清楚,到底我們要問的是什麼。

第一類。他們是機械論者、行為主義的極端支持者

在他們看來,人類就像精密的機器,所謂心理活動只是人體這個精密機器,尤其是大腦活動製造出來的假象。所以我們當然能從行為解讀人的心理,因為機器的運作是有連貫性的。

然而,當前的醫學與科學面對人體尚有未知的秘密,其中某些牽扯到哲學、宗教等其他領域。所以我們能斷言:「一種行為背後肯定能推導出一種必然的心理活動?」可能很難。

第二類。有些人只是好奇

他們想解讀行為與心理活動之間的關聯,並且這些人多同意「潛意識」、「下意識」的假設,認為人心中總有黑色地帶,會繞過意是的控制,表現於行為上。

然而,「心理活動」與「心理」不同,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和「人格」不同。他對眼前這個人根本不感興趣,他只是對眼前這個人的「行為」感興趣。

所以當我們探討本章問題,你可能得問自己,你是想了解這個人當前在想什麼,還是他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三類。有些人出於內心的不安,害怕被欺騙;還有些人則有意圖的想通過解讀對方的想法,從中牟取利益

但很遺憾,心理學家艾克曼(Paul Ekman)的研究顯示,解讀微動作和微表情,如果沒有受過充分訓練,極難判別,還會把別人的實話誤以為是謊言。(美劇「千謊百計」(Lie to Me),正是以艾克曼為主顧問)

此外,就像「疑鄰盜斧」的故事,當我們懷疑一個人偷了我們的斧頭,我們怎麼看都覺得對方像小偷。

有天我們找到斧頭,想起來是自己忘了放哪裡,這時我們再看那個人,就不覺得對方言行有小偷的感覺了。

人會被自己的主觀認知欺騙,產生「認知偏誤」,因為我們會不斷為自己的認知做補充,合理化自己的猜想,進而過份解讀對方的表情與行為。

簡言之,通過對方的微動作或微表情,我們僅能了解一個人當前的心理活動,包括簡單的情緒、緊張、分心等簡單而普遍的「身體信號」(universal signals),但那無助於我們去認識這個人的整體,包括他的性格與品德。

僅限於眼前的行為,且只是一種可能性的推測。

至於利用儀器的方法,你打算帶著它們做什麼呢?如果你的本意是社交,看見那些東西,會不會反而把別人嚇得落荒而逃?

◎結語

「表情是內心世界的鏡子」,要想不影響社交,控制面部表情的最好方式,來自生活中長期的日常修養。

最後,我想有兩項方式,可以作為判讀心理更有效的方式:

一項是「提問」,明確表達你的疑惑,好比「你是不是不想說了?」。

另一項是「貼進」,人際界線會表現在實際人與人的距離上,如果這個人對你有所不滿或警覺,你對他貼近一點,通常會立刻引起他退縮或身子一震的反應;如果他對你有好感,那麼你的貼近,非但對方不會退卻,可能還會有所回應。

然而,如果不幸遇到騙子,他可能比你更懂得這些道理,刻意展現最可信的樣子,用訓練有素的表情和動作讓你掉進陷阱。

過份執著於看「透」一個人的微表情、微動作,不等於看「透」人心。


◎高浩容:哲學、教育雙博士生,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心靈馴獸師》等十多部出版品。現居上海,專職諮詢與寫作。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的QQ表情推薦?
怎麼豐富自己的表情?
人笑的時候為什麼發出哈哈的聲音?
有獎互動|擁有這套表情包,斗圖武力值爆棚
為什麼這個貼吧表情特別火?

TAG:表情 | 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