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半死不活的「孝」道,半死不活的思想界

導言

兒子要翻身,阿Q要革命,似乎是中國歷史大變革的一個隱喻。一個隱喻孝,一個隱喻忠。

兒子騎在老子頭上,在古典中國你很難想像(賈寶玉見了賈政,大氣都不敢出的),但在今天,屢見不鮮。過去籠罩中華帝國的家、國觀念,正在被中國人(包括口頭上弘揚忠孝節義的人)拋棄,日趨解體。這個趨勢在最近的一百年已很明顯,縱使仍有不少人以各種動機不忍撒手,但忠孝觀念一臉敗象則是擋也擋不住。

的確有人在阻擋這一進程。我最近看到一個條幅,大意是「發揚孝道觀念,弘揚傳統文化」云云,我的直觀判斷是有一批人就正在拖中華民族的後腿,把當下中國人的精力拉向黑暗的死胡同。「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至今跌宕,屬於中國歷史的大課題至今煙霧瀰漫、遠未落地,思想理應去探索新的生路,或排除雷區,但遺憾的是,仍有很大一批人,或善意或惡意或無知,依舊拿一些僵死的概念擾亂思想的方向。我從旁路過,感到悲哀。

我的朋友麻花先生恰好也思索了「孝」的問題,他發現,經過一百年的複雜糾葛,孝在今天中國人的實際生活中,已然喪失了「第一道德原則」的地位。基於人之天性的親子關係,當然是好的,但已經不足以再繼續充當最重要的思想原則了。今天的中國人,要生存,要發展,要提高生活質量,要為更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奮鬥,已經不可能再被「孝」綁架了。面對今天的中國人,談血緣親情,可以,但談「孝」,則請收回你的胡說八道。

舊的「第一道德原則」被拋棄了,新的原則又何在呢?我們發現:沒有!

從「家國同構」「忠孝節義」的舊框架、舊體系中逃離出來,舊的思想原則在崩塌,新的思想原則又尚未建立,以至於今天的中國人價值混亂,中國人觀念上的混亂或許還會持續很久。各種價值觀念在彼此鬥爭(代際衝突、左右派衝突,教育、經濟、政治領域的眾多規則在彼此博弈),在紛亂中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基礎原則上尋求共識,這是思想界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然而問題又恰在於此:孝道已經半死不活,該為當下中國人生探索新的道德原則、倫理法則的中國思想界卻又大範圍地忙於雞零狗碎,在這波瀾壯闊的時代里交白卷。孝道半死不活,思想界也疲軟異常,這使麻花先生悲傷。

新的倫理原則究竟在哪兒?這個關節不打開,我們的幸福哪裡來?

「孝」的尷尬

by

五月的麻花先生

「孝」在中國是個十分神聖的東西,你得恭著它,養著它,把它貼在自己身上,貼在別人身上。不貼在自己身上,你豬狗不如,不貼在別人身上,你交友不慎。總之離開了「孝」,中國人就不用活了。

但是20世紀初的中國就有這麼一群不「孝」之徒,攻擊中國的倫理觀念,攻擊「孝」的文化傳統,自然也就有人堅決捍衛「孝」,一直到一百年後的今天,攻擊的繼續攻擊,捍衛的誓死捍衛。就在這攻擊與捍衛的過程中,「孝」變得十分尷尬。它既沒有被攻擊者打死,也沒有被捍衛者挽救。

「孝」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被攻擊得太多或捍衛得太久,似乎有點面目模糊了。「孝」這個東西是中國倫理文化的核心觀念,所謂「百善孝為先」是也,也就是說,整個中國倫理生活的觀念體系都是由這個觀念延伸出來。「孝」的意思正如字形所顯示的那樣,「老」在上面壓著,「子」在下面駝著。孩子駝著老子,就是「孝」。它所表示的是長輩與子輩的上下關係,一般專門在父母子女之間使用,偶爾在別的情況也可以擴展開去。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蘊含的就是「孝」的延伸。它被中國人看做是一切美德的基礎。

建立「孝」觀念的,是基於人類最樸素的感情。與「孝」相對舉的,是「父慈子孝」的「慈」,即長輩對子輩應當的態度。但似乎也沒有人敢明目張胆地宣傳:父不慈,子可以不孝。最後強調的只有「孝」,即下對上的侍奉。

二十世紀初的不「孝」子孫們認為,這種侍奉關係是壓抑人性的。符合人性的倫理關係不應當建立在「孝」的基礎上,而應當建立在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上。這對「孝」的文化傳統產生了猛烈衝擊。

而捍衛的人則不斷強調人性中這種最樸素的情感基礎。

這個基本關係直到熱烈提倡傳統文化的今天也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對「孝」的反思卻已經突破了純粹意識的層面,具有現實性。人們不再能夠像傳統社會那樣「父母在不遠遊」地守在父母身旁盡孝道,更別說什麼父死子守孝三年的事情。「孝」這種情感現實關係的難以維持,很容易被有的人認為是傳統文化危機和一切社會危機的主要因素,為此還立了法,說子女長期不回家看望父母是違法的,結果被吐了一地的槽。

需要立法來維持「孝」道德的可持續發展,這足以表明,建立在傳統社會生活基礎上的「孝」的行為關係正被大規模的破壞,這個破壞勢不可擋。原因只有一個:人要生存,要發展,是這個社會最基本的共識,脫離了這個前提,一切的道德約束都會被視為「情感綁架」。父母用「孝」約束子女的個人選擇,子女就會變得「不孝」。這意味著,「孝」已經不是人們現實生存的第一道德原則,我們已經可以漸漸感到,人們思考社會中日漸普遍的父母與子女的衝突時,正在逐漸繞開「孝」這個第一道德原則,甚至有極端的人乾脆稱「父母皆禍害」。但是人們還是無法拒絕這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感干擾,在平常的時候,「孝」依然是人們心裡的第一道德原則,為「孝」的言論感動得稀里嘩啦,然後提升到弘揚傳統文化,但都只是美好的願望罷了。這一切只是說明了我們的思想非常任性,它不願意或不敢跨出那一步,也不知道怎麼跨出那一步。

那麼,這應當的第一道德原則是什麼呢?中國人到現在還沒有建立起來,中國社會普遍還沒有勇氣去探討這個話題。

於是,面對這個問題,人們的基本態度就還是提倡「孝」來癒合社會傷口。可是「孝」又被各種社會事件不斷打臉。

比如碰瓷的老人,和無理取鬧的老人,毆打孩子的老人……各種「為老不尊」的事情,人們也在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為什麼今天有這種現象,已經有人對這些老人的來源作了分析。不管是「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這都意味著建立在「孝」的基礎的長輩與子輩的關係受到了挑戰,老人未必就天經地義擁有受人尊敬的地位。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大街上有年輕人打老年人,也不用驚呼社會道德淪喪之類的,更別嚷嚷「中國文化完蛋了啊」之類的口號來顯示自己有人文關懷,這不過是「孝」的觀念正在從第一道德原則的地位上崩塌過程中的事情。

這些事情所帶來的,是對「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合理的關係應當怎樣」的思考,這才是中國的思考者們所應當思索的課題。在長輩與子輩的關係里,與「孝」相對應的「慈」,會具有和「孝」一樣同等的地位,它們都需要建立在新的倫理原則之上才能重新具有「善」的現實合理性,我們的情感也才有了安穩的著落。

這個新的倫理原則是什麼,應當怎麼建立起來,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思考者最應該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現代人文關懷的核心話題。但是據我在帝都高校里多年的觀察,我們這個社會最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的群體,大多數時間都在關注一些雞零狗碎的事情。

我最關心這個問題。我很悲傷。

編者註:本文作者五月的麻花先生,文學博士。本文為作者投稿,經旁聽生編輯。歡迎掃描下圖,為作者「打賞」。

如對底部廣告感興趣,推薦點擊↓


推薦閱讀:

我應該如何對待因為我買了三菱針管筆, 而把這件事上升到抵制日貨勿忘國恥高度的舍友?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十六章 凡夫入報
菩薩思想
俄羅斯文學的思想功能
最近看了南都周刊對大張偉的專訪,上面說大老師全程12次提易烊千璽老師,想探討一下這個年齡差巨大的緣分?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