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文字功底最高的誰?
06-10
唐宋八大家是這次的比較話題。學過中學文言文的,無不知曉「唐宋八大家」之名,如雷灌耳: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後世的文人學寫古散文多以八大家為範本,洞悉其精微、揣摩其文理。即便現在的中學語文名師,也還建議語言功底不夠的學生去拿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好好讀一遍,最好能夠背誦。 唐宋八大家固然是散文大家無疑,但也不是真的就排成了中國古代文壇的前八名,要說散文寫得好的,那遠遠不止這八位。唐宋之前有莊周、荀子、司馬遷、陶淵明、驪道元,唐宋之間有陳子昂、劉禹錫、柳開、范仲淹、晁補之,宋以後有宋濂、洪邁、歸有光、方苞、姚鼐、梁啟超等等,都是文章好手。而且要是刻薄一點講,八大家之中有一兩個就成就和水平而言,未必真的及得上八大家之外的其他優秀作者。所謂八大家之說,據查最早來自於明朝刊行的一本《八先生文集》,全部選編著八個人的作品,後來又有茅坤編成《八大家文鈔》,八大家之說遂此而成,也是源於一家之言吧。 儘管八大家是明朝人「炒作」出來的一個概念,但是不管怎樣,八大家以及他們的文風,是有代表性的,說白了就是較好地處理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言之有物又不失文彩。說到文采,唐之前的文章決不缺少文采,所謂的六朝駢文,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觀。寫駢文是對文字功底的大考驗,你除了胸中有話要說之外,最最關鍵必須深刻了解每個字詞的聲律、意義、辭采,然後寫起來還須得兩兩一道,對偶成句,比如這裡要用駢文來寫唐宋八大家,我就得這樣來:「風起唐宋,今崇韓柳。寫景摹狀,非駢文之不麗,言志道情,實體格之太拘......」看看,寫成一篇五百字的文章就需要對上多少對子?裡面的廢話也必然不少。這樣的文體當然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但是形式的束縛勢必造成意思表達的困難,同時使得書面語和口頭語大幅度背離。體驗過了駢文的華麗與痛苦,自然會有人想要用更自由的方式抒寫心胸,於是便有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第一個高舉起文學改革的大旗。 韓愈一般認為是八大家之首,主要因為他乃是古文運動的旗手,反對駢文,借恢復秦漢古文之名,首開文章之生面。韓愈的文章文氣充沛,言之有物,文風激越,語言奇險。說到韓愈散文的雄渾奇偉,八大家中幾無人可以過之,杜牧曾經把韓愈與以雄渾凝練著稱的詩壇大家杜甫並列,稱為杜詩韓筆。這樣的文風和他的為人的敢做敢為深有聯繫,比如諫迎佛骨這件事情,就不是一般怕事之人所敢為,後來去了潮州做刺史,又寫文章勇斗食人鱷,傳為佳話。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大文豪,竟然也曾經三試不第,如果不是他臨場發揮不佳,那麼可見各花入各眼,文無第一的道理信矣! 柳宗元和韓愈一樣富於政治勇氣,早年積极參与政治革新,可惜仕途多舛,一生多逢坎坷而鬱郁不得志。作為與韓愈並稱的古文運動旗手,散文、山水遊記最為拿手,與韓愈的文章相較,柳宗元的文章更淡泊從容,有時還有點憂鬱。他不以詩見長,但是寫過的一首著名絕句,倒是很形象地體現出他的文章風格: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著名的《永州八記》,也是這樣的一脈風格。當然,我們讀過的《黔之驢》等等小品和寓言,也不乏趣味。 歐陽修人如其名,修養深厚。他出身貧寒,小時候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用葦桿作筆,沙地為紙,畫荻教子。其文章以韓愈為宗,又有自己的特點,在文氣暢達和抒情委婉兩方面甚至超過韓愈。讀他的文章但覺含蓄親近,但是漸漸便會覺得內中深意不凡。一篇千古美文《醉翁亭記》使得原來默默無聞的滁州名揚天下,是文動古今的典範。歐陽修寫得一手好詩詞,能攻金石書法,也能治史,曾在翰林學士任上主持修史,和宋祁一道所修《新唐書》,是一本質量上乘的史籍。作為北宋文壇領袖,不忘熱心獎掖後進,八大家中的後幾位幾乎都經過歐陽修的提攜,不愧君子師長之名。 王安石也算是歐陽修的門下弟子,不過在政治見解上完全不同於他的老師,一生也樹敵無數。如果不讀他的文章,只看其為人,給人的印象並不很好,大致的感覺是一個剛有餘、柔不足的強硬派——有好事者拿前總理朱鎔基與王安石作比,想來頗有意趣。王安石詩文皆工,他的文章號稱「如斷岸千尺」,主要特點是峻拔剛健,真是文如其人。比如《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筆筆緊峭,簡潔中藏著鋒利,顯露出政治家雄辯的鋒芒和素質。他的知識廣博,政治觀點是比較激進的,也喜歡做翻案文章,所以為文總是體現出一股強硬的「拗」勁。「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能放出這樣狠話的人,一般是不太會招人喜歡的了。 蘇軾身上凝聚著傳統文人的夢想與洒脫,雖然頻頻遭貶,但是他的曠達和樂觀讓我們很少從他的身上找到自怨自艾的影子。蘇東坡和王安石一度被看成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諧一庄的代表,除了性情之外,蘇東坡的政治觀點也和王安石相左,但是兩人實際上又多有私交,政敵+好友,所以兩人的交鋒軼事常常被人拿來當故事調侃,蘇東坡畢竟晚輩,性格也不那麼端莊,被嘲笑調侃的次數也多一些,比如有個故事說蘇東坡逞才能私改王安石的菊花詩,洋洋得意,後來被貶某地,親見菊花情狀,方悟自己當時改錯了。蘇東坡的散文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胸襟放曠。他的名作大都既有詩意又有理趣,錢鍾書先生評價蘇東坡的文筆能夠「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他的詩詞更是開豪放一派之宗。蘇東坡天資穎悟,是一個全才。歷代論詩有「蘇黃」,論詞有「蘇辛」之稱,論文有「唐宋八大家」,論書畫有「蘇黃米蔡」,他還能研究經史哲學、擅長寫賦,精研美食,所以大才子之名用在東坡身上最最合適不過。「蘇學」一度風行天下,以至於連民間百姓均以「家藏眉山之書」為榮。正應了「太流行就變濫」的道理,蘇東坡的文章因為家喻戶曉,所以免不了被後輩學人詬病,認為他的文章不夠雅正,真是不出名難,出了名更難。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是大器晚成的類型,二十多歲才開始發憤用功。他的文筆老辣,擅長議論,文章以史論和政論為主,他還喜歡談論軍事,很多文章與軍事和軍事戰術有關。曾鞏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是擅長寫議論類的散文,文風氣度雍容,渾厚飽滿。蘇東坡曾經誇獎他弟弟的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蘇東坡的成就遠在其弟之上,這番話多少有點力捧自己兄弟的意思。總的來講,蘇家是很了不起的,八大家裡面佔了三家,當真一門錦繡,文學史上也不多見。 曾鞏的名氣相對平平,其實也是個少年得志的神童,他十二歲時候試作六論,援筆立就,歐陽修見了他的文章大為驚奇,從此十分看重。他一生的文章數量很多,既不出挑,也不粗濫,為文比較平易溫厚,一生為官也有很好的官聲,就算文學成就不算很高,能做到這一點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八大家雖說擺脫了前朝駢文的桎梏,但是也不是完全拋棄駢文聲律辭采上的優點。柳宗元雖然是古文運動的號召者,他的很多文章仍然有駢文的因子,甚至直接寫過不少駢文。歐陽修、蘇軾的行文中也常常借鑒採用駢賦表達的優點,注重語句形式和聲律的優美。正是這樣有揚有棄,廣采博收,方才成就一代大家之名。 八大家中大致可分成兩大群體,一類重文才,一類偏政論。從文學的角度丈量,還是第一類的地位要高些,所以八大家裡面的「韓柳歐蘇」才名更顯,也是理所當然。現在又兜回到分高下的頭痛問題,個人認為:八大家中以蘇軾才華情調最高,韓愈風骨氣度最高,柳宗元、歐陽修各有妙處可並列第三,往下便是獨樹一幟的王安石,蘇洵、蘇轍父子再次,曾鞏居末。八大家各有優劣,即便是為首的韓愈柳宗元蘇東坡,也不是沒有值得商榷和指摘的地方。比方說蘇東坡的才氣聰明當然可稱翹楚,如再論詩詞書畫更是睥睨群倫,獨佔鰲頭,可惜多才多藝之人,往往不能專心,不夠紮實,因此他的一些文章,格局不夠謹嚴,說理不夠透徹,往往憑藉才力激蕩筆墨,左右逢源,一樣洋洋洒洒成文,粗讀之擊節稱妙,細究之微覺粗疏。韓愈的文章氣勢充沛,縱橫開合,但是由於有時候用語過於追求險怪,韓愈自己說的佶屈聱牙,正好也可以用在他自己的某些作品身上,加之部分文章說教的味道太突出,也容易讓人覺得有點饒舌。柳宗元的悠遠疏淡當然是很高的境界,但是到了極點,也給人帶來一絲寡淡凄涼的鬱悶。 不覺寫了這許多,詞堆句疊,再寫多些恐怕就顯得累贅羅嗦。文學大家的成就,可能是很難武斷地分出高下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共通的。蘇童在《散文這條船》裡面寫道:「從唐宋八大家到魯迅,我們的散文傳統懷著一腔熱血。」從唐宋八家的散文中,我們至今仍然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字的蘊含的力量和骨氣,歷久彌新。所有讀過八大家作品的朋友,你們的心中又是如何看待這些文壇巨擘的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家都知道糖吃多了會發胖 最新研究顯示還有更可怕的後果
※八一八羅盤上說的那些事兒,教教大家如何玩羅盤(嚴肅點,有課後作業) | 不吃主食不長胖 | 第2頁 ...
※大家健身是為了什麼?
※【開心驛站】給大家發個絕作笑話
※13條生活細節讓你及早發現老婆是否出軌,真心奉獻給大家!古人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