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宋本春秋經傳集解》

新書介紹

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全七冊)

(晉)杜預 撰 (唐)陸德明 音釋

開本:880×1230(毫米) 1/32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013-6268-4

定價:140.00元

內容簡介

《春秋經傳集解》,晉人杜預(222-285)所撰。該書是現存最早的關於《春秋左氏傳》的註解,在編排上沿襲馬融、鄭玄「分傳附經」的先例,使原來分別成書的《春秋》和《左傳》合為一書。此書廣泛引述劉歆、賈逵、許淑等各家說法,加以總結髮揮,在文字訓詁、文義詮釋及制度、地理說明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學術權威。書內附有唐人陸德明(約550—630)所撰《左傳釋文》,以為音義訓詁之便。卷前《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為五代蜀人馮繼先撰。今據國家圖書館藏宋龍山書院刻本影印。

其他亮點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迹,藏書家印張、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於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採用鎖線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序言

「春秋」一名,在春秋時期(前七七○年至前四七六年)既是各國史書之通稱,又專指魯國史書。《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當今學界一般認爲,孔子將《春秋》作爲課本教授生徒,在講授中藉此書來闡發他個人關於挽救世風、維護周禮與恢復舊制的微言大義和政治理想。《春秋》所記史事,自魯隱公元年(前七二二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四八一年),共計二百四十二年,一萬六千餘字。由於《春秋》與孔子關係密切,自漢代起便被視爲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因此《春秋》又稱爲《春秋經》。

由於《春秋》記言紀事頗爲簡賅,因而自戰國時期出現了對《春秋》進行講解傳授之書,稱爲「傳」,其中以《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種影響最廣。在三傳之中,《左氏傳》成書最早,以先秦篆文書寫,是戰國中葉的作品,故稱爲「春秋古經」。該書作者一般認爲是「左丘明」,一位比孔子稍晚時期的魯國史官。他雜取當時各國史記、卿佐的家傳以及卜書、夢書、雜占書、縱橫家、小説、諷諫等各類史料,並加進一些個人解經之語編撰而成。左氏解經重點不在於挖掘《春秋》中藴含的義理,而是要闡述清楚經中所記之事與人究竟爲何事何人,即《春秋》所記述的那個時代的歷史。《春秋左氏傳》全書近二十萬字,是儒家經典中篇幅最長的著作,在歷史上評價甚高,漢魏時期諸多經學名家爲《左傳》作注,如張蒼、賈誼、劉歆、賈逵、馬融、服虔、王肅、董遇等,然皆不傳於世,惟西晉杜預所撰《春秋經傳集解》流存至今,影響深遠。

杜預(二二二—二八五),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名將,以善謀略著稱,曾任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封當陽縣侯,時稱「杜武庫」,其事跡見於《晉書·杜預傳》。杜預「博學多通,明於興廢之道」,平生於學精研《春秋》,尤服膺《左傳》所論,自稱「有《左傳》癖」。杜預著作考之凡十二種,今存與《春秋左氏傳》相關者有兩種,分別是《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與《春秋釋例》十五卷。杜預撰寫《春秋經傳集解》之初衷,在於其不滿漢魏以來諸家關於《左傳》的註解方式與內容,認爲他們「大體轉相祖述,進不成爲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退不守丘明之傳。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説,而更膚引《公羊》《穀梁》,適足自亂」。對此,杜預在批判地繼承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強調以《左傳》爲正本,「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他提出《左傳》在解經方面同樣有「義例」可循,衹是「經之條貫,必出於傳。傳之義例,總歸諸凡。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在編纂方面,自《左傳》成書以來,其與《春秋》一直爲兩部著作,分別單行流傳,杜預創造性地將經傳按年序合編在一起,《春秋》內容前標「經」,《左傳》內容前標「傳」,正所謂「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一書以《左傳》中「凡例」爲依據,故其注頗有條貫;因該書又注重史事與典制,從而能以經傳相互發明,所注大多剴切,注文也較爲簡要明通。因此,此書行世之後,漢魏諸種舊注漸以淹沒不存。《春秋經傳集解》在中國學術史上擁有重要地位,唐代學者孔穎達奉敕編撰《五經正義》之一的《春秋左傳正義》,即是對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加以疏解。孔穎達在序言中對該書推崇備至,認爲其「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丘之經,所謂子應乎母,以膠投漆,雖欲勿合,其可離乎?今校先儒優劣,杜爲甲矣」。《四庫全書總目》也對杜《注》、孔《疏》予以充分肯定,「今世所傳,惟杜《注》、孔《疏》爲最古」,「有《注》《疏》而後《左氏》之義明,《左氏》之義明而後二百四十二年內善惡之跡一一有徵」。值得一提的是,杜預在撰寫《春秋經傳集解》前著重闡發出《左傳》所藴含之各例及其褒貶含義,由此專成《春秋釋例》一書,其與《經傳集解》可互爲參考,兼而備之,正如四庫館臣所言:「《春秋》以《左傳》爲根本;《左傳》以杜解爲門徑;《集解》又以是書(《春秋釋例》)爲羽翼。緣是以求筆削之者,亦可雲考古之津梁,窮經之淵藪矣。」

在《左傳》字釋訓詁方面,當屬唐代經學家陸德明《經典釋文》中的相關內容尤爲典型切要。陸德明(約五五○—六三○),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他廣採漢魏六朝各家音切凡二百三十餘家,對包括《周易》《古文尚書》《毛詩》《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等十四部經典進行音釋,撰成《經典釋文》三十卷。其中,《春秋左氏傳》六卷,即以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爲正本,採摘單字來注音,「時亦訓解字義,偶或校勘文字」,爲後世保存了唐以前《春秋左氏傳》中的文字音讀,意義深遠。唐代學者孔穎達所編撰的《春秋左傳正義》中的音義部分,即取自陸德明《經典釋文》中有關《春秋左氏傳》的內容。自此以後,在刊行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一書時,往往將《經典釋文》中的相關內容一併附入。

關於《春秋經傳集解》一書流傳至今的版本,據李致忠《宋版書敘録》中所載目前有四個善本,分別是「南宋撫州公使庫刻遞修本」「宋鶴林於氏家塾棲雲閣刻元修本」「元初相臺岳浚荊溪家塾刻群經本」和「宋龍山書院刻本」。其中保存最爲完好的是「宋龍山書院刻本《纂圖互注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共八冊,該書在音釋上附有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中《春秋左氏傳》的相關內容。題名中所謂「纂圖互注」,其特色有二。其一,在於書前附有圖像、圖解或地圖等作爲書之輔助內容,這些圖譜可以幫助讀者更加直觀、簡要地理解該書內容。如此書在杜預「春秋序」後、正文前附有「春秋諸國地理圖」「春秋名號歸一圖」等。其中,《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爲五代蜀人馮繼先撰。馮氏行實無考,其所撰《春秋名號歸一圖》見録於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三,著録稱「僞蜀馮繼先撰」,並謂「凡《左傳》所載君臣名、氏、字、謚互見錯出,故爲此圖以一之」。然而,自《春秋名號歸一圖》付梓後,從《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録解題》至《宋史·藝文志》所見,其與《春秋經傳集解》均著録爲兩書,宋龍山書院將二書合刻印行,名爲《纂圖互注春秋經傳集解》。龍山書院在該書「春秋序」後,標有「龍山書院圖書之寶」木記,以示珍重。其二,書中以橢圓墨色或白文「重言」「重意」爲標識,指示出各章重出之句和句意相近者,或者以「互注」「似句」爲指識,取本書或他書中意思相同、相近或相關的詞句加註在本文之下,以相互對照啓發。這兩項特色與宋代科舉考試和雕版印刷密切相關。宋代科舉考試漸有以經義取士爲傾向,爲方便、迎合學子研習儒家經典和諸子之書的需求,以坊肆爲主的雕版者便大量雕印帶有「纂圖」「互注」「重言」「似句」等字樣的經書,以利出售。

《纂圖互注春秋經傳集解》在流傳、題跋與印章上亦頗有特色。此書原爲清代浙東盧氏抱經樓的插架之物,家藏延續二百餘年。至民初散出,由袁克文購藏,成爲其珍愛之物,袁氏稱其「精完可寶」,此事可從袁克文書前題跋獲知。除題跋外,袁克文還在書前題寫「南宋龍山書院刊本纂圖互注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八經閣鑒藏戊午上元題」,蓋有「八經閣」印章。在題字後一葉,袁克文又蓋有個人的讀書像印「皕宋書藏主人廿九歲小景丁巳元日吳下王大炘製」。另外,在卷內亦鈐有「寒雲主人」「臣印克文」「寒雲如意」「袁存歡喜」等印章,可見此書甚獲袁氏之歡心。

《纂圖互注春秋經傳集解》現藏於國家圖書館,正文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小字雙行二十五字,雙順黑魚尾,細黑口,左右雙邊。該書已於二○○三年被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出版。此次將原書重新掃描,以《宋本春秋經傳集解》爲名列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以饗廣大讀者。

徐晨光

二○一七年九月

總目録

第一冊目録

袁克文跋…… 一

春秋序…… 七

春秋諸國地理圖…… 一七

春秋世系表…… 一九

春秋名號歸一圖卷上…… 二九

春秋名號歸一圖卷下…… 六九

諸侯興廢…… 一一三

春秋總例…… 一一六

春秋始終…… 一二一

卷一 隱公

元年…… 一二六

二年…… 一三五

三年…… 一三七

四年…… 一四三

五年…… 一四七

六年…… 一五二

七年…… 一五五

八年…… 一五七

九年…… 一六○

十年…… 一六二

十一年…… 一六四

卷二 桓公

元年…… 一七三

二年…… 一七四

三年…… 一八一

四年…… 一八四

五年…… 一八五

六年…… 一八八

七年…… 一九四

八年…… 一九五

九年…… 一九七

十年…… 一九八

十一年…… 二○○

十二年…… 二○三

十三年…… 二○五

十四年…… 二○七

十五年…… 二○八

十六年…… 二一○

十七年…… 二一二

十八年…… 二一四

第二冊目録

卷三 莊公

元年…… 一

二年…… 二

三年…… 三

四年…… 四

五年…… 六

六年…… 六

七年…… 八

八年…… 九

九年…… 一二

十年…… 一三

十一年…… 一六

十二年…… 一八

十三年…… 二○

十四年…… 二○

十五年…… 二三

十六年…… 二四

十七年…… 二六

十八年…… 二七

十九年…… 二八

二十年…… 三一

二十一年…… 三二

二十二年…… 三三

二十三年…… 三七

二十四年…… 三八

二十五年…… 四○

二十六年…… 四二

二十七年…… 四三

二十八年…… 四五

二十九年…… 四八

三十年…… 四九

三十一年…… 五○

三十二年…… 五一

卷四 閔公

元年…… 五五

二年…… 五八

卷五 僖公上

元年…… 六九

二年…… 七一

三年…… 七四

四年…… 七五

五年…… 八○

六年…… 八七

七年…… 八八

八年…… 九二

九年…… 九四

十年…… 九九

十一年…… 一○二

十二年…… 一○三

十三年…… 一○五

十四年…… 一○六

十五年…… 一○八

卷六 僖公中

十六年…… 一二一

十七年…… 一二三

十八年…… 一二五

十九年…… 一二六

二十年…… 一二九

二十一年…… 一三一

二十二年…… 一三三

二十三年…… 一三八

二十四年…… 一四五

二十五年…… 一五六

二十六年…… 一六一

卷七 僖公下

二十七年…… 一六五

二十八年…… 一六八

二十九年…… 一八六

三十年…… 一八七

三十一年…… 一九一

三十二年…… 一九三

三十三年…… 一九五

第三冊目録

卷八 文公上

元年…… 一

二年…… 六

三年…… 一一

四年…… 一四

五年…… 一七

六年…… 一八

七年…… 二四

八年…… 三一

九年…… 三三

十年…… 三六

卷九 文公下

十一年…… 三九

十二年…… 四一

十三年…… 四五

十四年…… 四八

十五年…… 五三

十六年…… 五八

十七年…… 六三

十八年…… 六六

卷十 宣公上

元年…… 七五

二年…… 七七

三年…… 八四

四年…… 八八

五年…… 九三

六年…… 九四

七年…… 九五

八年…… 九六

九年…… 九八

十年…… 一○○

十一年…… 一○三

卷十一 宣公下

十二年…… 一○七

十三年…… 一二七

十四年…… 一二八

十五年…… 一三一

十六年…… 一三七

十七年…… 一三九

十八年…… 一四二

卷十二 成公上

元年…… 一四五

二年…… 一四六

三年…… 一六六

四年…… 一七一

五年…… 一七三

六年…… 一七五

七年…… 一八○

八年…… 一八三

九年…… 一八八

十年…… 一九三

第四冊目録

卷十三 成公下

十一年…… 一

十二年…… 四

十三年…… 七

十四年…… 一五

十五年…… 一八

十六年…… 二三

十七年…… 四一

十八年…… 五○

卷十四 襄公一

元年…… 五九

二年…… 六一

三年…… 六四

四年…… 六九

五年…… 七七

六年…… 八一

七年…… 八三

八年…… 八七

九年…… 九三

卷十五 襄公二

十年…… 一○三

十一年…… 一一四

十二年…… 一二一

十三年…… 一二三

十四年…… 一二八

十五年…… 一四二

卷十六 襄公三

十六年…… 一四七

十七年…… 一五一

十八年…… 一五五

十九年…… 一六二

二十年…… 一六九

二十一年…… 一七一

二十二年…… 一八一

第五冊目録

卷十七 襄公四

二十三年…… 一

二十四年…… 一四

二十五年…… 二一

卷十八 襄公五

二十六年…… 三九

二十七年…… 五七

二十八年…… 七二

卷十九 襄公六

二十九年…… 八七

三十年…… 一○○

三十一年…… 一一三

卷二十 昭公一

元年…… 一二七

二年…… 一五三

三年…… 一五八

卷二十一 昭公二

四年……一七一

五年…… 一八六

六年…… 一九九

七年…… 二○五

第六冊目録

卷二十二 昭公三

八年…… 一

九年…… 七

十年…… 一二

十一年…… 一八

十二年…… 二五

卷二十三 昭公四

十三年…… 三七

十四年…… 五六

十五年…… 六一

十六年…… 六七

十七年…… 七四

卷二十四 昭公五

十八年…… 八三

十九年…… 八九

二十年…… 九四

二十一年…… 一一一

二十二年…… 一一八

卷二十五 昭公六

二十三年…… 一二七

二十四年…… 一三五

二十五年…… 一三九

二十六年…… 一五四

卷二十六 昭公七

二十七年…… 一六七

二十八年…… 一七五

二十九年…… 一八三

三十年…… 一九○

三十一年…… 一九四

三十二年…… 一九九

第七冊目録

卷二十七 定公上

元年…… 一

二年…… 六

三年…… 七

四年…… 九

五年…… 二三

六年…… 二八

七年…… 三二

卷二十八 定公下

八年…… 三五

九年…… 四二

十年…… 四七

十一年…… 五四

十二年…… 五五

十三年…… 五七

十四年…… 六一

十五年…… 六六

卷二十九 哀公上

元年……六九

二年……七五

三年…… 八一

四年…… 八四

五年…… 八七

六年…… 九○

七年…… 九六

八年…… 一○一

九年…… 一○六

十年…… 一○八

十一年…… 一一○

十二年…… 一一九

十三年…… 一二三

卷三十 哀公下

十四年…… 一二九

十五年…… 一三七

十六年…… 一四三

十七年…… 一五○

十八年…… 一五六

十九年…… 一五七

二十年…… 一五八

二十一年…… 一六○

二十二年…… 一六一

二十三年…… 一六一

二十四年…… 一六二

二十五年…… 一六四

二十六年…… 一六七

二十七年…… 一七二

後序…… 一七七


推薦閱讀:

星相典籍——果老星宗(六)
博書潤雅的【道教典籍】
藏傳佛教典籍較全面(推薦)!-十方世界(十方)-搜狐空間
國學典籍:《伊川易傳》
周易算命預測典籍大全,易經算命典籍大全 - 星座網專題 - 星座吧

TAG:國學 | 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