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迎接公有制時代的全面開啟(上)

伴隨著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集體崩潰,冷戰結束,「市場 法治」的資本主義獲得了無可爭議的勝利和壓倒一切的話語權,而中國也因為三十多年前開啟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避免了經濟破產、民心失落、社會動亂的危機,進而GDP達到了全球第二的高度,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經濟上回歸資本主義市場化道路的成果。這種種歷史走向,似乎都在證明弗蘭西斯·福山的論斷——「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是冷戰的結束,也不是二戰後一個特別的歷史時期的結束,而是歷史的終結,即人類思想進化史的終結,而且西方的自由民主政體將作為政府的最終形式得到普遍推廣」!

福山的歷史終結於資本主義的結論當然不可能是正確的,自由主義者大肆抨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他們自己卻提出了比歷史決定論更獨斷的歷史終結論,這不過是他們失去對手後,就狂妄地把他們攻擊別人的矛鑄成了他們自己故步自封的盾!

資本主義開放性的市場制度和工商業文明,確實具有不斷發展的屬性,這種發展,不僅表現在科技水平和財富總量之上,還表現在社會制度與結構的漸進改變,而這種改變,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之下,突出地表現在對私有製為特徵的所有制模式的突破。一種覆蓋全球的新型公有制正破繭而出!

目錄

迎接公有制時代的全面開啟 1

一.什麼是公有 1

二公有制的界限 3

三公共資源的私有化及危機 4

四代際民主呼喚全球公有制 9

五經濟民主的公有制如何可能 11

六公有制下如何定價 13

七經濟公有制的制度設計 15

八血緣倫理的演變對公有制提供了有力支撐 17

九中國如何迎接全面公有制時代 20

一.什麼是公有

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名正才能言順。對於什麼是公有制,還存在很多混淆與混亂,需要進行清理與澄清,就像《共產黨宣言》對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進行的清理那樣。公有製為什麼遭受詬病,除了公有制的制度設計缺陷,公有制實踐中的人為扭曲,還因為公有概念內涵的不清晰。當一個概念還很含混的時候,就很容易藏污納垢,被別有用心者歪曲利用,變得名不副實。

公有,就是公共所有,符合公平正義的所有制形態。公共所有不僅是同私有相對應的概念,而且,公共這個術語既有公眾、群體、共同的含義,還蘊含公平、正義。

正是公有包含了公平正義的特定內涵,使公有同共有概念區別開來。

經濟學發現的公共地悲劇現象,實質上不是公有制的悲劇,而是共有制的缺陷,共有制只規定共同擁有,卻沒有明確如何實現共同擁有,更沒有規範公平地共有,甚至出現具有奴役性質的強制性共有。真正的公有制必須有明確的規則、程序和公平的規範,以及保障公共利益不受侵犯、不被敗壞的嚴密制度設計。

人們看到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傳統計劃經濟(包括中國的農村公社)出現的大鍋飯,積極性缺失,公共資源浪費和被盜竊貪污、低效率等等現象,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建立的不是成熟嚴密的公有制,而只是粗陋簡單的共有制。

在很大程度上,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階段性勝利,並不是私有制對公有制的勝利,而是市場制對共有制的勝利,以及對由共有制蛻變扭曲形成的「權力壟斷 等級制」的勝利。

還有一些人把公有制理解為平均主義,這也是對公有制的歪曲。為什麼公有制不是平均主義,因為公有制強調公平正義,沒有公平的平均主義必然損害公共福祉,損害公共利益的可持續。平均主義分配製度恰恰是一種平均化的私有制!

公有制也不是你有我有全都有,不分彼此你我的共享主義。公有制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是公共領域,包括公共空間、公共資源和公共關係,而在公共領域之外還有私域,也就是個人屬性。

公有制不是自由無限度的享樂主義。正如一些庸俗的人們對共產主義想像中,以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可以白吃白拿白喝,坐享其成,其實就陷入了自私與短視的享樂主義空想。公有制不僅是共同享有公共資源,分享公共福利和共同成果,還包括共同創造公共財富。沒有共同擔當的創造行為,公共資源公共財富就必然很快消耗一空。公有制必然還包括通過合作開發資源、創造財富的共同付出和擔責的內涵。

公有制是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公平。本文尤其強調的是,公有制不只是現今人類的公有制,而且還包括我們子孫後代與今天人類的公有和共享,今天的人類把屬於未來人類的公共資源消耗掉了,等於是侵犯了公共利益。

公有的內涵,需要進一步明確為三個方面:公共資源公有,公共財富共享,公共目標共同達成。這一內涵明確,還包含另一層含義,公有隻限於公共資源、公共財富和公共目標,也就是說,還存在私人資源、私人財富與私人目標。澄清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公有制一旦逾越邊界,侵犯私域,就導致個體自由和尊嚴被侵犯的危機,甚至導致個體受到公共名義的奴役,必然挫傷人的積極性、創造力,損害人的價值!

為什麼在公域之外還有私域?而且也應該保證私域的合理合法的空間和自由?

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正如康德所說,人是目的。人不是工具,不是手段。因此人不應該受到他者的支配和奴役,人與人平等,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自洽的整體,每個人都獨立思考和決策,外人無法完全窺探他人的內心。這決定了人和人之間具有彼此的獨立性,具有排他性。這是客觀事實。

如果一個人被剝奪了自主思考和決斷的權利,等於變成了傀儡、奴隸,這顯然是對人的權利的侵犯,對人性的戕害,所以必須承認個體具有獨立的權利、價值和尊嚴,這些獨立的權利、價值和尊嚴,就是個人的私有屬性,是客觀存在不容否認,也不容侵犯與剝奪的。任何侵犯和剝奪行為,最終後果是把人變成非人,是極不人道和反人性的。

與此同時,獨立自主的個體,可以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自願聯合、合作,組建公共團隊、社群、社區、企業、家庭以及組建維護公共秩序、協調人際關係的政權,這些自願公平的合作與結盟就是公有制的起源!

在一個現代家庭,夫妻平等、利益共享,家庭制度對於夫妻來說,就是兩個人的公有制。

在一個球隊或者樂隊,參與者自願結盟,責任共擔,榮耀共享,這就是一種公有制。

在一個理想形態的現代企業,人們自願組建企業共同體,報酬公平,儘管存在出資比例不同,承擔責任不同,報酬不同,職位不同,但無疑是人們之間基於互信、共同規則、自願加入(也可以依據約定程序退出)的利益共同體,創造和分享利潤是共同目標,這同樣是一種企業內部的公有制!(記住前面已經澄清,公有制不是共有制、不是平均主義)

在一個基於和平、公平契約的民主政體,人與人之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身份平等,沒有特權和歧視,人們共同制定憲法法律,通過委託代議機構立法,委託裁決機構審判,委託政府執法,公平維護公共秩序,處理人際關係,公共福祉共享,責任共擔,這種民主制度同樣是公有制!而且是公有制中最重要的一種。

也就是說,自人類誕生以來,公有製作為局部的制度,早就通過家庭、社團、資源合作組織、社會契約而存在。

小範圍的公有制在更大的範疇,則構成各自獨立的私有模式。一個企業、一對夫妻都可以是小型公有制,但企業之間、家庭之間、國家之間,就仍然處於私有狀態。

人類在現代社會開放的政治、經濟格局之下,正在走向全球化、走向全人類的融合,這一走向,為更大範圍的公有制奠定了越來越堅實的基礎。

二 公有制的嚴格界限

基於現代政治理念,所有的制度,其出發點,都是為了保障人的權利,為每個人或者社會絕大多數人提供最佳的生存、發展的公共環境,最大限度地提供自由與尊嚴的保障。而傳統社會公共領域的制度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對個人權利的忽視、蔑視甚至侵害與剝奪。所以,現代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警惕和防範公權力對個人自由的威脅。由此形成一整套約束權力、規範權力、保障人權的法治制度,使人類從野蠻的暴政轉向了文明的憲政,從人治走向了法治,從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

如果公有制是一種更適合人和人類生存發展的、更為先進的制度範式,那就意味著公有制必然比傳統制度有更為嚴密的規範和更精緻的設計,當我們重新提出公有制主張的時候,就首先要經得起現代性普世價值的嚴格的邏輯檢驗。我們必須為公有制劃定清晰的界限,確保新的公有制不會損害到個人的權利(權利在自由主義的語境中,就是自由)。

從前面的公有制定義就可以直接推導出來,公有制的界限,限於公共領域,限於公共資源、公共財富和公共目標,限於私人之間自願公平的合作。

要確立公共領域的界限,可以先確定私域的內涵。

私域源自個人的獨立性和排他性,主要體現在私人意志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資源需求上的排他性。

從私人意志而言,一個人成為一個完整自足的人,首先是他有獨立意志,如果他不能自主決定自己所想、所為,他就只是一個受到外在支配的不健全生命形態。

從私人生存保障而言,他需要獲得足夠的生存資源。由於生存資源只能從外界獲取,而且處於一個競爭性的世界,這就導致個人必須和外界建立起一種有效的秩序來保障個人權利的最大化,在個人與外部世界建立契約的時候,他首先提出的要求就是維護本有的自身利益,這就是私域的權利。

在整個社會層面,私域可以界定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a,個人的肉體生命;b,個人的體力、智力;c,個人的精神(內心的、心靈的、信仰的)世界;d,個人的自主意志,對自己本身(自己的生命、能力、慾望、信仰等)的支配;e,不影響他人的一切個人行為。

上述諸項個人最基本權利由於完全屬於個人,所以它應該列入不可侵犯範疇。當然,這種不可侵犯性也不是絕對的,它只在契約的層面有效,而在那些沒有達成公平契約的地方,個人的權利就經常受到侵犯。這五項基本權利的規定構成權利倫理學的第一原則:個人有不被任何他人和社會組織無論基於任何理由侵犯的、完全屬於個人本身的利益,除非他侵犯了他人同樣的利益,這些利益包括自身生命、經驗、智慧和能力、心靈或精神世界、自我主宰的自由意志。

上述個人權利屬於完全的私域,是公有制不能侵犯的領域,不能被公共強制的領域。

當然,個體基於自我主宰的自由意志,可以把屬於個人的私人利益和資源比如體力或者智力拿出來,同他人合作,建立一種公有制的支配方式,但顯而易見,這種自願的契約合作,對個人來說,是有增益的,體力和智力在公共合作中消耗,換來更多生存資源,使人們擁有更大的力量更多自由更多的自主!一旦這種合作形成了對個人權利的傷害與侵犯,個人就有權終止合作。婚姻合作、企業合作、社會團體結盟乃至政治合作,都理當同時保證個體締約和解約的權利。

剝奪他人生命是最惡劣的私域侵犯。

當社會組織對成年人的思想也進行強制規範的時候,比如在一些政教合一的社會,如果國民不信奉某些信條,就被驅趕,甚至關押和殺戮,這就意味著基本的精神自我主宰權利被侵犯,是對私域的嚴重侵犯。

剝奪他人參與公共資源的分配與利用的權利,同樣會威脅到私人生存權利。這正是公有制的核心價值:只有真正的公有制才能保障每個人都可以公平享有公共資源,確保私權。而任何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剝奪私人公平參與公共資源分享與利用的權利,意味著公共資源被少數人或者組織壟斷,這種侵犯了私人權益的制度不可能是公有制,沒有任何公正性。

任何制度和組織,無論是打著公有制的旗號還是為人民服務的旗號,只要最終結果是剝奪和侵害私人權益,都意味著是侵犯公共利益的非公有制。

私域之外,都屬於公共領域,公共領域非常寬廣。但私域再小,對一個人來說就是他的全部,所以都必須得到尊重和保護。

三 公共資源私有化及其危機

上面確立了私域,私域之外各種自然資源如土地、空氣、陽光、水、礦藏,以及公共圖書館和社會長期積累下來的所有人類文明成果,都屬於公共資源。

廣義的財產包括個人本身的各種資源和效用、自然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由於我們已經把屬於個人本有的利益以最優先的權利法則加以確立和保護,所以,接下來的重點是確立作為公共利益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利用的原則。

分配和利用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則是:每個人,無論今天活著的人,還是將來的人,對公共資源享有同等的權利。這是權利倫理學的第二原則。

為什麼不同的人都擁有同等的權利呢?因為這些利益原本不屬任何私人,任何人都不能單方面宣布對它的擁有權,而必須得到其他人的同意。

公共利益只能暴力地或者民主地決定它的分配或分享。暴力佔有時代已經過去,如果民主表決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進行的,就會得到上述的平等權利原則:每個人都沒有既得的外部利益(不屬自己本身的利益),每個人都只佔有他本身,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就不會出於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出現偏見,他就會完全按照理性的、公平的原則來表決。這就是哲學家羅爾斯提出的「無知之幕」所要達到的公正契約的前提。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從天空掉下一大堆金子在一群人面前,如果他們不是用暴力而是和平理性地決定它的歸屬,那麼,他們所選擇的分配方式就是平等地分配。這種平等的分配合乎功利主義的原則:實現了最大多數的最大利益——反過來,如果他們剝奪了少數人的份額,這並沒有對大多數人帶來多大的增益而給少數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而且會引發遭受不公者的不滿以至報復,從而給其他人帶來潛在的成本。叢林規則導致最大多數人利益受到損害,由此帶來的社會成本實在太高,使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可預期、沒有安全的恐怖狀態,理性的人類最終要採取平等分配公共資源的辦法來消除惡性競爭。在人類社會,如果不建立讓各國都獲得公平感的公共資源分配規則,也會產生全敗俱傷,比如,核戰爭將導致全人類毀滅。

權利倫理學的第二原則是一個基礎性的全新規則。

此前的公共資源的配置分配,更多地依賴暴力、血緣繼承製度和分散的市場交易與契約。

在人類歷史上,存在著對公共財富進行平等分配的時期,那是在原始社會早期,每個社會成員都平等共享公共資源,後來,由於個人的能力、人生態度、機遇的不同,產生貧富兩極分化、甚至產生債務奴隸。帶來社會兩極化的原因包括等級制度,暴力掠奪,也在於血緣繼承製度,這種繼承製度形成財富分配的血緣性不平等,導致不平等的代際傳遞和固化。無論暴力佔有、等級制,還是血緣繼承,都是不公平的公共資源分配模式。

約翰·洛克曾經提出勞動引致財產的產權理論,認為只要人們將自己的勞動加入某項無主資源中,他就對它擁有了所有權。顯然,我們需要對這種權利做出限制,從公平合理的原則而言,個人只能獲得由他的勞動所導致的財富的增加值。財富增加的原因不單是人的勞動,不能因為對某一資源付出了勞動就把該資源佔為己有。在今天,美國人並不能夠因為自己付出了很大代價率先登上了月球,就把月球宣布為美國的領土。

在洛克所處的時代,歐洲人普遍把歐洲以外的資源看成是無主資源,他們採取的原則是佔有即擁有原則,誰武力佔有,誰就獲得所有權。佔有即擁有的原則是一種野蠻的原則,也就是叢林規則。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佔有即擁有原則的合理性在於,當一些外部資源尚未被任何人類利用的時候,誰都可以加以利用,通過對新的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增進人類的福利,但佔有原則必須恪守不損害到人類群體和未來權利的基本原則。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利用,有必要設置專利性權利規範,即首創者享有一定年限的收益,但不能永久壟斷。

交換是市場經濟社會配置公共財富的主要方式,市場交換的前提是產權明晰,這個產權明晰不是產權公平,忽視了原始產權形成的公平與合理性問題。儘管市場交易本身是公平的,如果交易前提不公平,交易也不會公正。

正是由於人類社會一直沒有對公共利益的私有化基於權利原則的合法性審查,沿襲的利益分配原則就隱藏著不公正。

要真正實現公共利益的人人平等,需要徹底消解歷史形成的權利配置的不平等原則,消除各種等級特權,消除暴力主宰。人類在民族的、國家層面上的分割其實也是一種不平等的公共資源配置。除此之外,還必須正視代際權利的公平問題。

正是由於個人私域的存在,而私域需要從公共領域獲取維繫生存延續的資源,個人對資源索取具有必然的排他性,決定了公共資源需要通過一定方式變成私人擁有、支配、使用的資源,以滿足人的生存發展。

從人類演化歷史來看,存在一個公共資源私有化的過程,部落領地,國家領土,私人物業,土地交易、權力家族壟斷等等,都體現了公共資源私有化的現象。很多公共資源成為私人獨佔的私人財產,導致了嚴重的不公平。

在人類早期,人口數量少,公共資源多,基本上相安無事,可以隨便佔有和利用,但隨著人口增長,不同族群、部落的邊界不斷擴展,然後就開始了利益的競爭。主要是武力奪取和佔有,也有因為彼此武力勢均力敵等因素導致長期和平相處,在交往中彼此走向融合的情況。武力征伐構成了古代歷史的主要特徵,武力征伐達到極致或者因為制衡出現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之後,就形成暴力支撐的等級分配和血緣繼承的資源分配模式。

一直到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時代,公共資源私有化形態,日益從暴力佔有走向市場交易和契約性合作。這一方面是因為公共資源基本上被瓜分完了,暴力搶奪別人已經佔有的資源需要冒很大風險付出巨大代價;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模式、財富生成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財富的主要來源不再是依賴自然資源,而是通過企業生產,依靠技術進步、工具發明、產品創新。除了技術落後的早期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人們已經不再通過暴力掠奪和佔有自然資源獲得財富,這就歷史性地宣告了暴力佔有和掠奪時代的終結,智力競爭、理性合作、科技主導、自由貿易的工商業文明成為人類發展延續的浩蕩洪流。

市場交易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自願交易,這種交易導致交易雙方都獲得增益,也就是所謂帕累托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市場交易就是公平的。為什麼呢?

市場交易建立在已經完成的公共資源私有化基礎之上,這個私有化前提本身存在不公平,因為過去都是憑藉暴力或者運氣天然繼承了公共資源,比如出生在日本列島上的人,就天然地接受日本國土涵蓋的公共資源,包括那裡的經常性地震,而一個人剛好出生在中東皇室,就天然地繼承了那裡豐富的石油資源,這些差異,都屬於非公平佔有。

自由主義在保障私人產權方面不遺餘力,並把私有產權作為自由的基本前提。但由於其在私有產權的內容方面,並沒有嚴格的清理,導致私人權利逾越了界限,這就有了需要增加的權利倫理學第三原則:任何公共資源和利益都必須由人類社會全體個人進行民主、公平、理性的約定、授權,才能變成個人的利益——即權利。

這個第三原則要求無疑非常高,目前在地球上是很難實施的。不過,考慮到人類財富來源方式持續向智力創造和創新方向前進,所以,一些不甚重要的公共資源被個人和少數人群佔有,是可以忽略的。但不能忽略的最大公共利益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人類失去可持續發展,就意味著人類走向滅絕。人類要實現可持續,單靠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是不夠的,還需要引入權利倫理學的第三原則,通過全球民主,公平配置人類公共資源,確保人類不會因為今天人類的自私和不節制而走向滅亡,也就需要一種全球公有制來保障!

有四種公平和平的方式來處理公共利益:a,共享;b,平等分配;c,公共管理和使用;d,契約性合作。

其中,前三項是針對已經存在的公共利益。像空氣這樣的非稀缺而且難以獨佔的公共資源,不存在分配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有權自由享用,但有限的公共資源,必須進行分配或者設立公共管理與使用的代理機構以達到公正和有效率地利用,比如,當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就需要公共法律建立強制性約束。自由主義反對資源的平均分配,是基於功利主義的利益最大化原則的理由,認為效率與公平不能兩全。造成這種衝突的原因在於效率是一個純粹工具理性的問題,而公平是倫理的要求。

在某些領域,為了效率,資源需要集中使用,但資源集中會損害公平嗎?

在企業利潤分配領域,如果工人工資所佔份額過大,可能導致資本積累有限,企業很難拿出最大的份額去從事產品研發和技術進步,最終導致社會整體財富的減少,也損害企業的長遠競爭力,這意味著符合效率的安排,是為了維護包括工人在內的企業共同體的長遠利益最大化,並不損害公平;另一方面,工人工資所佔份額過低,工人很難有積蓄和餘暇去自我完善與能力提升,同樣無助於社會的進步;財富過於集中,對正常的消費也產生影響,甚至成為生產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貧富懸殊會加劇人們的不公平感,帶來消極怠工和反抗等行為。總之,沒有公正,最終效率也無法體現。

如果個人根據公平原則得到的利益出於自由主義的效率原則而必須放棄,這顯然是對個人利益的一種侵犯,為了使這种放棄不違背公平原則,我們就需要尋找新的辦法。比如,把土地平均分配給個人使用,這合乎我們的權利倫理意義上的公平原則;為了效率,人們完全可以通過公平契約,把原本屬個人支配的資源拿出來,進行聯合經營,或者委託經營,就像人們出資組建股份公司一樣,這樣的合作既保證了個人對公共利益的平等權利,也保證了總的利益增長。這表明,公共利益的不平等安排,必須得到個人認可,必須是不違背「每個人對公共資源享有同樣的權利」的前提原則。

公共資源的使用權如果平均分配,確實很容易損害效率,因為個體經營能力是有差異的,兼顧效率和公平的辦法是,建立公共委託經營制度,通過民主程序,競爭性招標選擇最適合最好的經營者經營。這種經營實際上就同政治領域權力代議代行一個性質,也就是一種公有制模式。

對公共利益進行公平配置之後,倫理安排仍未完成,因為存在著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個人的變更。個人都是要新陳代謝的,新加入社會的個人根據「每個人對公共資源享有同等的權利」的原則,有權要求他應得的權利,但如果公共資源都已經瓜分到個人手中,那麼,新生命就失去應得的權利。所以,有限的社會公共資源的分配模式不應該是把公共資源變成個人所屬的獨佔性利益(這種利益往往可以通過血緣繼承製度不公平地代際傳遞),而只能是個人擁有有限利用權而不是占有權,因為有限的公共資源被社會中的一部分人佔有,意味著其他人失去了該項權利,特別是新加入社會的個人。例如,在中國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之後,就很快面臨代際分配的問題,一旦新增人口多於去世人口,這就必然面臨土地資源如何重新配置的難題,由於在中國土地產權不屬於私有,從而可以按照新的人口重新調整每個人的土地份額,而在土地私有的模式之下,新增人口只能在其家庭內部調節,不公平就成為顯而易見的問題。

二是某些公共資源具有自然的增長特性,在導致增長的原因裡面,資源自身自然的增長並非佔有者創造的,由這種非人為的原因引致的增長,其利益應屬於公共利益,但是,如果公共資源私有化,這種自然增長出來的利益就一同私有化了,這同樣意味著不公平。比如,土地原本是公共資源,一旦被私有化,土地上的所有天然物產以及地下的石油或者寶石都成為土地私有者的利益。

三是由於絕大多數公共資源有限,往往只能由社會中的少數人或組織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出於公平原則,就必須要求那些獨佔公共利益的行為主體向公共社會付出足夠的補償,而且要對公共資源的使用方式進行約束。

自由主義極力強調私有財產是自由的保證,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賦予私有財產以合法的和合理性的權利基礎,一直沒有把真正私人的財富和公共的財富做明確的劃分。公共財富的私有化造成的直接後果是,人與人之間的起點不平等以及由此產生的敵對、衝突與痛苦(相反,結果不平等的責任在於個人的能力,從而與倫理安排無關,追求結果平等的倫理要求是不符合公平和正義的原則的,但必須追求起點的公平);更深遠的後果是未來人類的權益被今天的人類不負責任地私有化了。這也是自由主義不能成為符合人類正義的政治哲學的根本原因。

人為了生存,需要消耗人本身以外的公共資源,而這些資源都不是無限和無成本供給的,因此,人類不僅要利用公共財富,而且還需要創造更多的公共財富,後者比前者更重要。也就是說,能夠帶來社會財富增加的社會資源配置方案比純粹以達到人人平等為目的的資源分配更有價值,可持續的發展目標比此在個體的自由享樂更重要。在處理兩者關係的時候,不應該為了前項而排斥後一項,或者為了後項排斥前項,能夠把這兩者協調起來的方法只能是站在不斷延續的人類立場,做理性的公平契約。

自由主義很難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難題,因為它主張社會公共資源的私人佔有。當公共資源被私人佔有之後,就很難有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契約,就好比政治權力被暴力集團把持之後,誰也別指望他們會輕易放棄用暴力取得的壟斷性權力和利益。雖然市場競價原則可以導致資源利用價值趨於最大化,但競價本身也導致資源合理利用的成本趨高,以致反過來損害效率。從科斯的產權理論得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但他必須假定交易費用為零。在資源和信息都處於私有的狀況之下,交易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在暴力支配時代,資源重新配置成本極高,依靠血腥的暴力和邪惡的陰謀,損耗也非常大;市場博弈雖然大大降低了成本和損耗,甚至帶來帕雷托所發現的交易增益,但這種交易增益背後是私有化導致資源非理性配置的巨大的利益損失——交易增益不過是私有化損失的減少。打個比方說,某些公共資源相當於一只母雞,如果實行平均化的私有化,意味著這隻雞會被肢解,導致明顯的利益損失,如果私有化為某個人所有,這就會導致分配不公,進而引起暴力爭奪。改善的措施是建立一種公共決策機制,對母雞實行公共管理或者實行委託管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母雞的價值,每個人獲得的收益就會更多。

誠然,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創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奇蹟,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社會發展壯大。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能夠通過市場達到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如果一切經濟資源都是私人佔有的,如果市場價格是人們據以調整自己的生產、消費和交換行為的唯一信息來源,那麼,人們的自利動機總可以把社會帶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狀態中。」(《社會選擇,市場經濟與自由》,汪丁丁,1998)這一市場經濟的配置假設為市場經濟制度提供了合理性。但是,同樣是這個假設,我們可以發現市場經濟在效率層面的不經濟。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達到資源有效配置需要一個過程,在達到之前,就意味著配置的不合理;另一方面,當市場在不斷的博弈過程中達到了有效配置之後,這種狀態不會維持多久就會逆轉,因為市場是開放的,凡是有利可圖的領域,都會吸引新的競爭者,使原有的均衡很快被打破。市場經濟就在這種波動中展開,這種波動嚴重的時候,就被稱為經濟危機,所以,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處於最佳配置狀態的時間並不多。

以私人私有的方式分散利用和開發公共資源,還會與社會-人類的目的南轅北轍。一則古代寓言說,一大群動物共同駕馭一輛馬車,但老鷹拚命往天上飛,梭魚把車往水裡拉,黑熊把它往洞里拽,結果馬車根本就動不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下,儘管大眾都很努力,經濟繁榮,但社會仍然可能只是原地踏步。個人的目的常常是不同的,這就會發生耗散和相互干擾,從而可能消解類的目標,延遲人類前進的步伐。在市場機制之下,個人利用資源的目的,往往就是個體性的享樂需要,DNA結構發揮了主導作用,結果,人類日益面臨資源枯竭、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以及可持續發展乃至整體性生存的危機。

自由主義的倫理學、政治哲學有個體無人類,有今生無後世,僅僅是現實的、個體的倫理學,而非人類的倫理學,無法為人類的命運肩負責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需要人類主義基礎之上的權利倫理學。

不可否認,權利總是個人的權利,每個人都享有同樣的權利。但自由主義者在肯定個人權利的時候,總是基於現實的人,他們忘了事實上並不只是這樣,因為所謂人,不單是今天活著的個人,還應該包括將來的個人,他們雖然今天不存在,但是誰也不能夠否認他們將會代替我們,所以他們也應該擁有與我們一樣的權利。功利主義提出最大多數的最大利益原則,只有把未來人類個體也囊括進去才是真正的最大多數,所有的未來人類個體,實際上也就是人類這個群體。

也許,今天的人出於自私的理由不考慮那些將在的個人,但是,這種自私原則是不會為具有起碼良知與人性的文明人所認同的。

為了給這種後代的權利找理由,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的設想就很方便:如果一個人處於無知之幕,他不知道他將會生存在人類的哪一個時期,這樣,他會考慮如果他不是生活在現在,而是在將來,那麼,他就要把生活在將來的個人權利同今天的人的權利同等看待。

自私自利的個人會反問: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置於「無知之幕」的狀態來確定公共的個人權利,從而放棄對未來的人的權利的佔有?我們只能用這樣的理由來勸告:如果您的祖先採取只顧自己的自私原則,那麼也就沒有您的出現,作為公平,您就應該為您的後代的利益考慮。顯然,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對這種公平原則是不屑一顧的。但這種極端個人主義不會為社會大多數人認可,否則,它會導致人類的滅絕。同時,現在還沒有強有力的理由來反對這種極端個人主義,除非這個世界真的有一種神的正義來迫使個人採取超越個人的集體主義的立場,但這種神的正義沒有經驗主義的理據,它只能假定,而理據一旦建立在假定的基礎上,它就失去了權威和可信度。從歷史事實而言,人類延續的原因建立在人的DNA設定的血緣本能基礎上,人們會本能地維護他的血緣後代的利益。所以,要求人們功利地尊重未來的個人權利,確實缺乏必然的理性理由。

但是,相對弱一點的理由還是存在的。人的發展趨勢是走向理性化,是人的理性對生理本能的超越。成熟的個人總是受理性主宰的,而且,個體的成長過程,受到社群的主宰,社會也會有意識地培養個人的理性和集體主義觀念(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就是對純粹個體觀念的超越)。人一旦進入理性的社會結構,成為社會人,也就必然地理性化,他將理性地生存、理性地思考,從而理性地確立自己利益,他就可以在理性的支配下遵循公正的倫理原則,而不是單純從個體的利益出發。

理性的力量在人類社會是累積性的,而個人成為人的前提就是在社會中接受社會對他的理性輸入(教育),所以,個人從接受教育開始就會被理性化,他別無選擇!這正是人類得以延續的社會性的和理性的原因。

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的設置仍然有些複雜,我們還不妨簡單地用宗教的方式:上帝對耶穌說,我要你再到地球上去生活一輩子,但是,你得為地球人確立一種公正的人際關係,為了克服你可能存在的自私,你必須先確定人際規則、社會制度,然後,我讓你隨機地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這種情況下,耶穌就只能盡自己的最大才能,把社會關係的原則設計得最公平,只有這樣,無論他在社會中處於哪種處境、哪種角色、哪個人類時期,他都不會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耶穌的設計只能是理性的、集體主義的設計,他必須考慮到每個人的利益,包括未來的個人的權利。問題就在於,實際的個人總是處在某種具體明確的處境之中,所以他很難像耶穌那樣理性、公正和無私。這個問題在民主社會就容易得到解決,因為如果社會的公共安排給了一部分人以優先、特權的利益,就意味著另一部分人受到不公正,這些人就會發出抗議,要求自己應得的權利。

問題的徹底解決還需要等待歷史條件的成熟:當公共利益無法私人獨佔或者私人佔有沒有價值的時候。隨著人類生存的理性化,社會的公共財富的產生愈益依賴於個人才智,公共關係就體現為平等的交換與互惠互利的合作——個人的才智來源於文明的教化,人類積累的文明元素無疑是一種完完全全的公有資源,這種公有資源向所有人開放,就像空氣一樣是一種不能被壟斷和獨佔的共享品。

一旦未來的個人權利在今天得到平等地看待和尊重,我們就要承認和保護他們的權利。通過什麼途徑、怎樣來保護呢?這就是作為整體的社會、人類共同體的目的的生成和實現。社會就不單是現實的個人利益的工具與場所,而且是未來的個人利益的化身。也只有社會這個連續的整體才可能代表和維護未來的個人利益。這就是需要增加的權利倫理學第四原則:未來人類的權利需要在現世中得到確立並建立維護機制。維護人類的權利,確保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就構成了現實人類的超越性目的。

四 代際民主呼喚全球公有制

權利倫理學第四原則體現的倫理規則可稱之為代際民主。規範的不只是今天這一代人類,不只是此在的、活著的今人,而且是把未來的人和今天的人的權利放在一個平台加以全局性的公平考量。

為什麼我們今天的人類要為未來人類保證可持續的生存發展空間?這可以追溯到人的動物本能,在動物世界,基因就演繹出一種父母對子女天然的呵護本能,假如沒有這種本能,就不可能有基因的延續和生物世界的繁衍進化。到了人類,人類已不滿足於由DNA承載的信息傳遞,還渴望肉身不滅,渴望永恆,即使沒有永恆條件,也要創造各種彼岸的設想來安慰。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知識和邏輯的生成,他就會日益超越對肉身的精神固守,轉為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認同,轉為對自主設計的理想自我的認同。

人們出於利益考慮建立群體性合作關係,建立社會組織,並賦予社會組織相應的功能和使命。社會這種存在形態本身將給人的精神世界帶來重塑的可能。

人的精神世界是什麼?先是一個由人的經驗、知識等各種因素建立的大腦意識世界,這個意識世界根據現有的知識經驗和邏輯進行自我設計,這種自我設計、創造的活動就是精神活動,由此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存在於大腦符號系統中的存在,它可能只是一套符號程序代碼,但也可以通過工具和技術,把自我設計變成現實的實體。比如說,人類很早就有飛翔的夢想,由此發明了飛機,將來更有可能把鳥的翅膀功能嫁接到人身上,就可以實現直接飛翔。

但是,由於人的生命短暫,人渴望自由和永恆的終極夢想不能靠自己實現,於是,他就會把這個夢想交給子孫後代,通過生命傳遞和一代代人的努力來傳續不朽的夢想。這種樸實的想法,就可以支撐人類延續種族的信念。

個人實現自由永恆的夢想交給了我們的後代,也就是交給人類群體,人類社會因此具有更重要的使命: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延續和努力,實現生命的永恆和自由!

當人類社會具有了目的,社會就不再被現實的個人分解為碎片,而是具有作為社會整體的利益——人類整體的發展和延續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可能由個人主義的市場來維護,因為這種市場追求個人眼前利潤的最大化,它根本不會去保障未來的個人權利,而是本能地瓜分、掠奪他們的權利。

在互聯網上辯論的時候,一個網友形象地把屬於未來的個人的權利比做一個要到未來才可以打開的、裝了很多財富的保險箱。他認為,在市場條件下,無法打開的保險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保存這個保險箱,今天的一個人可以把保險箱賣給一個比他年輕的人,而購買者同樣可以在他去世前把保險箱脫手給另外一個人,依此類推,直到那個可以打開箱子的未來的個人買到它並擁有它。他的這個推理完全正確,可是,他忽略了一點:我們的後代為了得到他應該得到那筆裝在保險箱的財富,他就在事實上必需不斷地為之付出每一次市場交易的費用,因為每個願意購買的人都一定會加上他預期的獲利額再出售(只要不超出保險箱內的財富的實際價值,交易就會成功)。所以我們的後代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必需額外地向他的前人付出大筆費用,所以說,今天的自由主義者正以市場經濟的合法名義大言不慚地侵吞我們後代的利益。其實,我們從今天的環境破壞、某些公共資源的日益枯竭就能夠看出今天的人類在透支我們後代的財富,後代的權利沒有得到有效維護。

如果自由主義只主張今天的個人權利,自由主義在根本上是背離人類的利益的,就是反人類的。再重複一遍:如果自由主義者不相信人可以在精神上超越個體本身從而為整個人類前途和命運思考,不承認有超出現實個體的人類的利益和權利,就表明這種自由主義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理論,是DNA支配的理論。

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擴張,自由主義的思想譜系已經成功地成為當今人類的主流思想,這一勝利的鞏固,對人類的前途並非好事情,因為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自私的內核只能導致人類終將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匱乏和資源耗竭。沒有為後代考慮的類正義和類性的善良和理性,人類最終無可避免遭遇環境污染、資源趨於享樂性消耗和枯竭,人類有限的創造力也浪費在享樂活動之中,當人類需要強大的工具和能力來自我拯救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預先綢繆,人們在個人主義的享樂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和智慧,結果,未來的人類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根本無法防禦。今天這些被個人主義的享樂所把持的沒有靈魂的生命,他們將是葬送人類的敵人。未來人類因為沒有利益代言人而缺席了本該有的矯正和引導。

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安排不足以維護作為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不足以維護未來個人的正當權利,甚至為人類的突然滅亡埋下了禍根。有沒有可以改進或超越市場制度的新的可能呢?這種可能的制度就是代際民主與經濟民主。這就意味著一種全球公有制的構想成為必要。

為了人類不至於因為今天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而失去延續的能力,避免人類行為短期化動物化,實現人類向無限永恆自由的存在形態躍遷,就需要一種超越此在、超越肉身的人類主義,也就是要賦予未來人類群體對今天人類行為的約束,建立真正的代際民主。

顯然,未來人類個體的權益恰恰是整個人類的權益,只有人類不斷延續和發展,未來人類的權益才能得到保障,要保證全人類的可持續的權益,就必須站在人類這個整體的立場反思和重新設計當下人類的行為和目標。也只有基於全人類的公有制,才可能保全人類未來的利益,避免人類走向滅亡的命運。

建立全球公有制的制度模式,需要全人類的所有個體的覺醒,人類的現代性啟蒙由此進入後現代性啟蒙,人類主義的啟蒙。

覆蓋全人類的公有制,首先要結束現有的國家分立的現狀,實現全人類的政治一體化,實現全球人類的民主決策,並為人類未來設置理性的代議席位,將首先在政治上實行公有制。這一進程依託自願的融合路徑,比如通過開放的制度和自由的人口流動與經濟貿易,實現不同國家、種族更自由的交往與融合,使全球化更深入,民主政體的國家可以建立更廣泛的邊界開放和經濟文化融合,先行建立民主社會的聯合體。這將是一個和平的,符合人類普遍利益最大化的自主自由的理性進程。

當個體意識到保全人類可持續的自身責任和使命,他們就會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行為方式:在保障自身肉身生存的基礎上,推動科技進步,唯有科技進步才能增進自身和整個人類的福祉,擴展整個人類的生存延續的能力。

請注意,科技進步也包括改進完善人類自身的組織技術和對人類本身的科學認識。人類的內部結構完善,秩序井然,賦予個體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自覺,這樣的社會才可能有強大的發展和生存延續的能力,這就是人類倫理學和人類制度所要擔當的使命。而個體自由自覺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超越生理本能,意識到作為人類一員的使命和責任,意識到只有把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創造人類價值的使命之中,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組成本分,才能與人類同在,走向永恆。具有超越時空的人類共同體信念的人類公民,將是超越時空的人類公有制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撐。

五 經濟民主形態的公有制如何可能

全球範圍的公有制目前還只是遠景,那麼,在一國之內,是否可以建立經濟民主形態下的公有制呢?

一些人會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在實行公有制,為什麼要另起爐灶?

首先,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形態的公有制實踐已經失敗。其社會主義國家本身,自始至終都是徒有其表,政治上是權力壟斷的政治私有制,經濟上是官有制、等級制。還有一些自稱社會主義的國家,其實早就蛻變為世襲封建社會。

中國由於推動市場化改革,市場必然要求產權私有,而中國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私產入憲。這意味著中國在經濟上早就進入了資本主義的制序,可稱之為半資本主義社會。

其次,傳統計劃經濟的公有制必然失敗!為什麼?

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的計劃經濟,實質是權力計劃,是政經合一模式,這一模式導致經濟常常被政治、被權力扭曲,經濟本身的規律被漠視,而且權力高度集中又導致權力缺乏制約而走向腐敗或者平庸。如果說蘇聯、中國等國的計劃經濟是因為政治制度過於集權而影響到計劃體制的正常發揮的話,那麼,印度的計劃經濟模式則證明,無論是民主政體或者非民主政體,都不足以支撐權力計劃經濟的成功,也就是說,權力計劃經濟模式本身具有致命缺陷。

傳統計劃經濟的致命缺陷在哪裡?這裡提出一個可以對比的簡單解析模式:

市場經濟企業劣勢=企業主無能

計劃經濟劣勢=官員無能x官員腐敗

最大限度避免經營者無能x最大限度避免經營者腐敗=經濟民主的優勢

為什麼權力計劃模式會存在官員腐敗,因為計劃體制之下,需要保證計劃的權威,也就要確保計劃者的權威,實踐中的社會主義企業裡面,企業經營管理者是官方任命,企業其他工人缺乏實質的監督約束權利,導致企業經營管理者可以在企業專橫跋扈乃至貪污受賄,假公濟私。企業的官員只對任命他的官方負責,而不需要對企業員工和企業利潤負責。企業經營者官方任命,還面臨來自權力系統的任人唯親,外行管理內行、無能者上位的現象時有發生,權力系統的亷潔度還會進一步影響到企業經營的亷潔度;由於企業經營的分隔,導致監督缺陷,企業官員的腐敗就會進一步放大。

怎麼解決呢?很簡單,就是經濟民主。

當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不是來自權力的自上而下任命,而是公開公正民主的選舉與監督,就可以避免官員腐敗這一導致虧損的因素。企業經營者經過民主程序的擇優選擇,則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經營者無能這一因素。

那麼經濟民主如何成為可操作的制度模式呢?

一種模式是分散的民主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參考知名企業家孫大午實踐的企業民主管理模式,也就是在企業內部實施民主決策,但這取決於企業管理者本身的道德和人文素養;更常見的企業民主模式是股份企業,但通行的股份制企業民主只是企業股東之間的民主,企業非股東成員並沒有企業民主決策和監督權。而且,企業內部民主模式實質上屬於一種小集體經濟模式,仍然面臨同社會其他經濟體之間的非理性競爭和利益分割,在整個社會層面仍然屬於私有制。

另一種模式是一種尚處於設計中的全民均衡持股的全民股份制。比如,把現有的國有企業整合起來,建立證券化產權模式,國有產權平均分配到每個公民頭上,每個公民都有投票權和利益分配權,顯然,這樣的股份制需要委託職業經營管理團隊,這隻需要通過代理機構公開招聘選拔最優秀的管理團隊,然後通過證券管理機構對企業財務透明、決策透明做出剛性要求,實現每個國民都可以監督,如果發現經營管理不力,股民可以依據程序聯名發起罷免程序和申請司法亷潔調查。

這種全民均衡持股的全民所有制,也就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公有制。而且,這種全民所有制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實踐!

這種實踐就是在西方社會早就在實施的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制度!

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往往出於偏見,把西方社會政治領域的民主制度認定為虛假的、大資本的民主,實際上,既然全民有選票,選票疊加就是民意的呈現,怎麼可能為少數大資本操控呢?這是簡單的常識。為什麼民主政體的國家的社會相對平穩,不再有內戰,不再有政治叛亂,國民甚至可以持槍,貪官腐敗程度遠遠比社會主義國家低,這實際上就在於西方文明社會已經實現了全民持股的政治全民所有制!也就是政治公有制。而一些所謂社會主義國家,政治權力高度壟斷,恰恰是一種政治私有制!

政治公有制,顧名思義,就是政治權力屬於全民所有,每個公民都擁有同等的政治權力。如何體現全民所有呢?顯然需要每個人都擁有公權力的設置權、委託權、委任權、監督權、彈劾權和參與實施權(被選舉、被任命權)。通常政治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核心權力,這三類權力都需要全民委託執行人,公民的委託權委任權就是選擇權,一般通過一人一票的競選實現。其中,立法權的重要性首當其衝,公有制最為基礎的保障是履行立法職責的議員(民意代表)必須體現全民意志,通過競選產生。而行政首腦、法官等職務,可以全民投票,也可以通過民意代表選舉產生,無論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還是由民意代表履行的間接民主,都是政治公有制的基本內核。而監督權通過不受權力干涉的自由公共輿論平台體現,在開放的互聯網發明之後,這種公民權力就更容易得到保障。

為什麼主張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反而推行的是政治私有制呢?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思想體系,理所當然地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項重大文明成果,取代權力自上而下分封的封建制的政治民主制度,默認為新的社會制度的基礎,所以,我們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導師對政治制度做嚴密設計,而是集中在經濟制度領域。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政黨通過暴力奪取政權,無一例外發生在尚未實現資本主義轉型的農業社會,而農業社會的人們並沒有經過現代性啟蒙轉型,還繼承了農業社會的專制、等級觀念、人治觀念,所以,取得暴力奪權勝利的革命組織在建立政治制度的時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裡面找不到依據和方案,他們就直接選擇了他們熟悉的權力壟斷模式,過去是皇帝壟斷,現在是黨壟斷,通過軍隊和媒體與教育體系進行全方位壟斷。壟斷就意味必然是一種權力的私有制!權力私有制是一種依靠權力者本身道德人品的人治模式,而人治要實現對社會金字塔式的統治,又必然建立暴力庇護體系和思想洗腦的馴化模式。

全民所有的政治公有製為什麼可以成為經濟公有制的範例呢?這是因為政治制度提供公共秩序、安全保障、人際關係協調和公平保障,這都屬於公共產品和服務,屬於廣義上的財富,也就是說,政權這個社會組織仍然是經濟組織的一部分,政權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服務而已。正因為政治系統的經濟屬性,經濟學家布坎南等人通過對立憲民主制度的經濟分析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西方社會政治民主公有制實踐的成功經驗,就成為經濟民主的可靠藍本。前面提到,資本主義持續發展本身孕育了制度變革的因素,這個變革因素就是股份制的發展。股份制發展到極致,就是全民持股的均衡股份制,全民所有制,公有制!


推薦閱讀:

方法論應用(四):知識公有制
天朝為何實行「土地國有」?
論國企改革
如何看待求是網《旗幟》刊發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新城《消滅私有制》一文?
如何評價鄭莊公的《經濟學正義》一書?

TAG:時代 | 公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