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十年後,再說《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文| 賽人
影評人,電影頻道節目策劃
有段時間,我偶爾會去《電影傳奇》欄目組,和編導們聊聊。該談的業務在此起彼伏的笑聲結束後,這些改革開放後才出生的年輕面孔,會質疑建國後十七年(1949-1966)的中國電影真的有那麼好嗎?
我說,最最頂好的伸不出一個巴掌,不會被時代所淘汰的大概有三、五十部,剩下的就只能提供文獻價值了。
他們就更疑惑了,為什麼在他們的總製片人,也就是在崔永元那兒,幾乎每一部都流光溢彩呢?
我想了想說,這個原因可能很複雜,但在他們那個時代的過來人身上,有這種老電影情結非常正常。
順著崔永元,我想到了葉京。
葉京
葉京老早就試著去拍電影,但主要精力還是投注到電視劇上。在他的大多數影視作品裡,我注意到都存在非常強的迷影情結。這一點,在與他有著類似成長背景的姜文、馮小剛的影片中也極為突出。
可能不是巧合,這幾位在文學上的精神領袖王朔,也是個迷影者。
王朔不像前三位,並不在筆端去一味地拾遺他在童年時的觀影記憶。他在自己最優秀的自傳體小說《浮出海面》里,以另一種口吻描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一個文藝女青年馬不停蹄地趕赴電影節盛況時的憂傷足跡。
王朔
按王朔的敘述,這個沉靜的女觀眾後來成為他的前妻。而王朔在這部結構輕巧的小說里,提及了他對譯製片的觀感,他感覺上海譯製片廠比長春的要更有洋味。在小說里他也就說了這麼多,但在另一些訪談中,他對當時很多熱門電影都評頭論足過。
在我看來,王朔的觀影比他的另幾位戰友要剋制一些,不是那麼地沉緬於童年的浮光掠影。就是這一點微小的差別,大概也拉闊了他與他的文學改編者對打撈往事的不同態度。
馮小剛
王朔的首部長篇小說《玩的就是心跳》,是對記憶本體進行拷問的作品,也最讓人理不清頭緒。傳說,寧瀛和張元都打過這部小說的主意,而第四代最優秀的女導演張暖忻也曾有此打算。
只是這部小說最終還是落在了王朔的好友葉京手上,便是那部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必須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這部命運磕磕絆絆的電視劇,還明顯受益於王朔的另兩部小說《橡皮人》和《動物兇猛》。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2006)
先扯遠一點,今天的影迷可能對謝園已不太熟悉,有件事讓我對謝園印象特別深——我見識了他拉片《英雄兒女》中最耀眼的王成犧牲段落。
他的拉片根本無需畫面,他完全憑藉記憶,把每一個鏡頭、每一處聲響、每一件道具,乃至每一格表情都描繪、演繹、分析得栩栩如生,分毫不差。
完了,謝園充滿激情地稱《英雄兒女》是史上最偉大的電影。
《英雄兒女》(1964)
這一代人的電影情結和今天的迷影青年差別非常大。他們的熱情與喜歡電影的姿態和品味毫無瓜葛,也更容易發乎情,而不必止於禮。電影是他們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社交手段,是他們無處不在的生活方式。好的時候,電影是他們與那個時代會晤的通行證,糟糕起來,便是他們的墓志銘。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開場,就是孩子們對《英雄兒女》等一系列影片的戲仿。
當年的孩子們,不用攝影機,也無需導演,可以把一部電影從頭到尾演一遍。這是他們日常最大的娛樂。《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也有類似場景。
這個演,太重要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全劇就是在持續不斷地對各種假想生活形態展開模擬。劇中的大多數人,對過於真切的現實都提不起太大的興趣。
在葉京的另一部電視劇《夢開始的地方》里,張涵予扮演的宋建軍就彰顯了這位前配音演員卓越的模仿能力,他慷慨激昂地朗誦了一段《列寧在1918》中的台詞,大意是富農就該給工農提供糧食,不給,工農就要不客氣了。
張涵予在本劇中客串警察一角,劇中後來出現的另一警察由酷愛演戲的葉京本人飾演。
《夢開始的地方》(1999)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涉及到的影片還有《閃閃的紅星》《追捕》《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都是那一代人心目中的經典。
葉京前兩年拍了部電影叫《記得少年那首歌》,至今還沒上映,影片包含著濃郁的老電影情結,但它提到的影片更冷門一些,多是來自東德、阿爾巴尼亞、朝鮮、越南等屬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影片。
這些電影多數關涉革命,和這干軍人子弟的雄性氣息相投,也契合那段時期鏗鏘有力的全民尚武情結。
《記得少年那首歌》(2016)
太多人願意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視為某種理想主義的破碎,那麼它顯然破碎了兩次。一次是為年幼時為沒有置身於革命現場而耿耿於懷,於是只能在暴力流戲和口腔快感中,獲得想像性的替代。
另一次,則是這幫革命接班人成人後,拔劍四顧,發現已無命可革。他們的頹廢、荒唐以及自以為是,其起因就在於此。那些長存於他們記憶深處的影像,便成了疏通他們某些慾望的出口。
但這幫人在後來的歲月里,還是由社會賢人變成了社會達人。很多人願意把片中的這些恣意妄為的男孩子與現實中的成功人士一一對號入座,但能否真的如此掛鉤我覺得應該打個問號。
《記得少年那首歌》(2016)
不過,劇中的角色方言就是王朔,高洋、高晉兄弟對應華誼的兩兄弟王中軍、王中磊,汪若海對應著名作家海岩,馮褲子則是馮小剛,這是我們都看得出來的。
馮褲子
馮褲子有傷大雅的諸端行徑,初看似有醜化之嫌,例如愛把錢掖在褲襠里,捂餿了用之前還得曬一下。但就是這樣一個怕寂寞怕得要死,視自尊如無物的傢伙,卻也有他重情重義的方式,且極具慧眼,第一個發現了隊伍中的不安定分子。
不難發現,這些現實中曾經的電影青年,後來都成為中國影視界指點江山的風雲人物。但好像除葉京外,他們對待電影的態度在新形勢之下都各有各的「水漲船高」,惟有葉京還在那兒刻舟求劍,還在一遍又一遍地奏響他的青春之歌。
馮小剛即將推出的新作《芳華》,從目前知道的信息來推測,貌似要加入到這個小合唱之中。
《芳華》
除王朔外,還有一個人,具體說是一部電影,對葉京的這部大作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塞爾喬·萊昂內的《美國往事》。
我從來不認為《美國往事》因為標題宏大,就真的反射了美國流氓政治的變遷,它只是一個喜愛美國的義大利人對這個年輕的國土所極力宣揚的「自由精神」所犯的單相思。
《美國往事》(1984)
同樣,《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也不能完全視作改革開放初期,正處轉型期的中國的一面倒影。
它只是告訴我們有那麼樣的一群人,他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背後,在意識深層是希望這個時代能原地踏步,好順應他們童年時對這個世界的所有盼頭。
葉京所取的《美國往事》一面,無非是浪漫而憂傷的情調。但在我看來,王朔小說中逐漸遁入虛無的題旨,可能是被葉京刻意迴避了。
就人物的設定而言,《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很像《美國往事》的。
果靜林飾演的高洋儼然是麥克斯的化身,都是「孩子頭」,也是這個小集團內的動搖者和利益獲得者。
果靜林飾演高洋(右二)、陳羽凡飾演許遜(左二)
由著名歌手陳羽凡出演的許遜一角就像極了羅伯特德尼羅出演的麵條,也是為義氣而鋃鐺入獄,也有一個有藝術天分的女孩與其相戀。
她的扮演者當時叫白雪,後易名為白百何。她與陳羽凡還假戲真做,也正是因為這部大戲,兩人結下情緣,並在現實中結為伉儷。
白百何和陳羽凡在劇中
白百何飾演的喬喬一角,是全劇中給觀眾印象最深的女性人物。片中稱她是大家的女朋友,這就有了一些公共財產的意味,可大家也沒有太多憐惜。好在想愛便愛的作風讓她練就了金剛不壞之體,不像片中另一女角金燕,為情所傷後還真就香消玉殞了。
劇中的大部分女性和男性一樣,都腳踏幾隻船,都沒有背負太多的精神荷載。
那些動心與變心的錯雜交響,那些深情與絕情的無主題變奏,常讓更年輕的觀眾會慨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熱血青年,好像比現在的孩子們更奔放許多。
但全劇並無三俗劇那般淫風浩蕩,雖然黃段子不少,它更多的還是停留口腔快感之上。
必須承認,它的情感方式在道德上時常處於懸空的狀態。這大概是讓不少有識之士坐立不安之處,也是讓此劇有所謂潔版和完整版之差異,並在不少電視台有了停播的待遇。
這種即使現在看來,仍有一出是一出,相當混亂的男女關係,所映射的不僅僅是這較為特殊的一群人,他們情感的無所依傍,無處落腳。
更深刻的緣由,還是前文所說的,是對新時代撲面而來的憂懼,他們只能以精心包裝的倜儻遊走在時代的邊緣,這樣方能與他們對舊時代的幻覺行長久的注目禮。
於是,它擁有了中國電視劇里極其罕見的頹靡之風。當「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他們也就只能在時代的輪替中去自生自滅。
他們以為自己是精神貴族,但也只能在過去的故事裡作威作福。《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所瀰漫的那份過於浩蕩的憑弔,最終成了自我憐憫。
推薦閱讀:
※想要十年後不失業?你需要知道這四件事
※十年後全世界最有可能超過日本的5大國家 你猜到幾個?
※?手不釋書|十年後,我們還是沉默的大多數
※二十年後談「孤獨」(書界觀察)
※一年存一萬四,四十年後你將成為億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