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
這不是一篇論文,是一篇博客。要論證廢除簡化字這樣的大事情,不是這短文所能完成的。博客有個好處,是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平台,和自己觀點相同不相同的人進行交流溝通。相信會有很多人不贊成我的觀點,但作為一家之言,不贊成的還是不必太憤怒,有理說理吧。
第一,簡化字存在的理論基礎已經不存在。簡化字的基礎是什麼?請看這段語錄:「漢字必須改革,漢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工作。」也就是說,推行創立簡化字的是為漢字的拼音化的道路做鋪墊的,所以這五十年間不僅有1956年的第一批簡化字,還有1977年的第二批簡化字,目標就是靠近拼音化,當然1977年那批簡化字已經無疾而終,。在今天,也已經很少有人再提漢字簡化的事,也沒有一本純粹用漢語拼音做的報刊,好像也沒人再提把拼音化再作為漢字改革的方向的人,了!
把漢字拼音化和拉丁化是西化的思維在作怪,而實踐證明,拼音化走不通,中華民族的漢字並沒有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第二,就實用角度來講,當初提出並使用簡化字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原先的漢字筆劃較繁,對書寫特別是排版錄入的速度確實是一大障礙。但今天由於「當代畢升」王選解決了漢字的計算機的編程問題,漢字的錄入速度和英文及其他拼音化的文字已沒有劣勢。簡化字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何況,隨著電腦的廣泛普及,書寫漢字的機率大大降低,連考試這樣的重要活動都有可能在電腦上完成,別說其他的文案和文本了,至於簽字、書法之類與原先的書寫意義大不同,簽字往往不會耗費太多的時間,而書法則是一門藝術。
第三,根據專家考察研究,第一次推廣簡化字的時侯,簡化字對掃盲和小學生初識漢字有特別的效用,但我們的文字的改革和發展不能以文盲作為基點,我們的思維也不能以小學生的思維作為終點。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們的任務已不是以掃盲為己任。
第四,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簡化字給古典文化典籍帶來的傷害,為很多有識之士痛心疾首。這個問題有很多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做過精闢的論述和研究,我就不用多說了,時至今日,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是大勢所趨,「根」深才能葉茂,修復被簡化字傷了的漢字之根,才能更好地振興中華民族文化。
第五,有利於海峽兩岸的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純潔。台灣、海外華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除外)至今使用的是非簡化字,香港澳門回歸後也沒有使用簡化字,我們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社長屠岸先生至今和海外通信,仍用繁體字。在美國,則流行著兩套漢語教學方式,大陸移民把孩子送進簡體字班,台港移民則選擇繁體字班,部分中文學校為招徠學生,索性開設了兩種文體班。屠岸先生從小學的是繁體字,所以和海外溝通沒問題。但若再過數年,比如我等,就不能熟練地使用繁體字,和海外華人交流,或許還要翻譯呢!
雖然在我看來今天廢除簡化字的理由比較充分,但我還是不主張立即廢除,因為簡化字至少影響了近三代人,一下子恢復繁體字,也會帶來一定的混亂。我想,能否借鑒一國兩制的方法,兩種字體同時使用(事實上在很多領域繁簡兩體通用已經存在),慢慢廢除簡化字,可能也要50年!
最後要說的是,我本人不是一個復古主義者,我沒出生的時候,簡化字已經問世,我是在簡化字文化背景中長大的,我自己也不能熟練地書寫繁體字,有些字也不能準確辨認。我提出廢除簡體字是因為簡體字已經完成它的使命,與我個人的好惡無關。最後,我想重複多年以前著名語文學家張志公先生的一段話:「漢字有功勞,有它特有的長處,並且凝聚著強烈的民族感情,所以許多人不肯改革。另一方面,到了清朝後期,中華民族危在旦夕,有很多知識分子,想通過科學來挽救祖國的命運。他們感到,我們國家之所以落後,……漢字難是很重要的原因。從這種感情出發,他們急於要改革漢字。這兩種感情,一種要愛護漢字,一種要改革漢字,看上去是矛盾的,對立的,其實都是一個出發點:愛祖國。兩種感情都是可愛的,都是可尊敬的,這正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所看到的不同的方面實際上是統一的。所以在客觀地探討漢字的問題時,就要全面地、深入地、科學地加以考察,漢字到底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不抱個人偏見,不帶任何感情,這樣才能實事求是。」 (市場周刊三月號)
推薦閱讀:
※八字如何更改一位老前輩減壽十年泄漏天機
※十年資深HR講述:面試如何挑選一家好公司
※深藏十年 張國榮自殺之謎
※我看清王朝的最後十年 2
TAG: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