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前後馬列著作的翻譯傳播及多維考量

建黨前後馬列著作的翻譯傳播及多維考量
中共鐵道部黨校邱少明
2012年04月09日15:16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留言社區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一、建黨前後馬列著作的翻譯脈絡  這一歷史時期翻譯發展脈絡為:(一)陳望道1920年8月於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共產黨宣言》第1個全譯本。(二)鄭次川1920年8月於上海群益書社出版《科學的社會主義》(摘譯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第3章)。(三)徐蘇中譯《見於資本論的唯物史觀》(摘譯《資本論》第一、三卷中關於唯物史觀的若干片段),登載於1920年8月《建設》第二卷第六號。徐蘇中準確描述了唯物史觀與經濟的關係,強調「唯物史觀和經濟論是統一的、是切不開來的」,「馬克思資本論全部都有唯物史觀底血管在裡面流通。」[1](四)惲代英發表於1920年10月《東方雜誌》第17卷第19-20號的《英哲爾論家庭的起源》(摘譯恩格斯《家庭私有財產與國家的起源》第二章)。(五)徐蘇中發表於1920年12月上海的《建設》第3卷第1號的《科學的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摘譯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第三編第二、三章)。(六)范壽康發表於1921年1月《東方雜誌》第18卷第1號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全譯)。(七)P·生(即茅盾)發表於1921年5月《共產黨》第4號的《國家與革命》(即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摘譯原著的第一章)。(八)1921年9月,黨在上海創建了第一個出版機構即人民出版社。該社成立後,確定出版《列寧全書》,其中包括《帝國主義論》等14種列寧著作。該社同年12月出版李立譯《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沈澤民譯《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這為我國最早出版的2部列寧經典。(九)袁讓1921年12月於廣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工錢勞動與資本》(馬克思的《僱傭勞動與資本》的全譯)。(十)鄺摩漢1922年2月在《今日》創刊號發表《俄國現實的經濟地位》(節譯列寧的《論糧食稅》)。(十一)鄺摩漢1922年3月在《今日》第1卷第2號發表《絕對的剩餘價值研究》(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3編的摘譯)。(十二)鄺摩漢1922年4月在《今日》第1卷第3號發表《相對的剩餘價值研究》(摘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第四編)。(十三)鄺摩漢1922年5月在《今日》第1卷第4號發表《絕對的相對的剩餘價值研究》(摘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第五編)。(十四)熊德山1922年5月在《今日》第1卷第4號發表的《哥達綱領批評》(即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十五)1922年9月1日《少年》第2號發表《告少年》(即列寧《青年團的任務》),譯者不詳。(十六)李季1922年10月在《東方雜誌》第17卷第19-20號發表的《價值價格和利潤》(全譯馬克思的《工資價格和利潤》)。(十七)瞿秋白1923-1924年出版了《社會哲學概論》,其中的「唯物主義與社會現象」是摘譯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十八)李達翻譯《哥達綱領批判》,載1923年4月10日的《新時代》第1卷第1號第1-26頁。(十九)李達摘譯《共產黨宣言》,載1923年5月的《新時代》第1卷第2號第1-17頁。  被毛澤東贊為理論界魯迅的李達自1919年秋至1920年夏,於日本陸續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和《社會問題總覽》3部著作,寄回國內出版。在大約一年半時間內,李達激情似火地研讀了《資本論》第1卷、《共產黨宣言》和《國家與革命》等馬列經典,弄通了許多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篤信者。李達還以辛勤的勞動翻譯了《社會問題總覽》、《唯物史觀解說》(以上兩書192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和《馬克思經濟學說》等經典,並往國內宣傳。其中《社會問題總覽》計二十一萬字。1920年3月,李大釗在其組建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通告上,將李達翻譯的《馬克思經濟學說》定為研讀書目。  二、馬列著作翻譯傳播及中國共產黨誕生  眾所周知,理論於一國實現的深度和廣度,必然取決於其「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契合我國革命現狀的緊迫訴求,所以當其被譯介和傳入華夏後,馬上轉為拯救中華民族苦難大眾的強大精神武器,立即就在神州的土地中孕育、生根、發芽並開花、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即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契合,孕育成立了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中共的誕生在當時的中國和世界,不愧為「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毛澤東指出,那些歐美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一碰到中國人民掌握了的馬列主義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就要打敗仗」[3]。不過,在黨的初創時期,部分同志閱讀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並非從中國革命現狀的具體實際出發,而是為學習而學習,由書本至書本,搞起了本本主義。這勢必使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儘管讀了,卻無法消化吸收。單能片面地引經據典,紙上談兵,而不能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4]。馬列著作在中國的譯介、傳播和闡釋,歷經波折。20世紀初,中國許多先進分子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富民強,含辛茹苦地向西方探尋救國救民真理。「他們這批仁人志士在向中國介紹西方社會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同時,開始為國人翻譯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的某些片斷,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在中國的傳播,那是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的事情。總體來講,馬列著作在中國的傳播,基本上經歷了一個由少數文化精英向廣大民眾擴展的漫長歷史過程。」[5]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必然。因為,首先,馬克思主義譯介熱潮和廣泛傳播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條件;其次,中國工人隊伍的成長壯大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相契合,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石;再次,各處共產主義小組的組建,更直接替黨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石;最後,十月革的成功和共產國際的扶持,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外設了國際條件。  三、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對引進馬克思主義的貢獻  20世紀之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肇始,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雙重影響下,到1919年和1920年呈現熱潮。在近2年時間內,有約二千名留學生赴法。雖然留學生們赴法誘因相異,但毋庸置疑,一批進步青年剛開始打算去學習馬克思主義。比如蔡和森赴法的根本動力就是,打算藉助法蘭西的便利條件更直接地鑽研十月革命乃至全球革命運動,以提升自我來拯救中華,而非秉持教育救國的觀點去留學。所以,五四運動一結束,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便掀起高潮,這能夠解讀成馬克思主義於國內譯介傳播的必然結果。蔡和森等青年志士抵法後,便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列著作。蔡和森1920年1月抵法時,因為法文較差,遂決定開始的一年,哪裡也不去,伏案專攻弄通法語,同時將西歐的社會黨、工團和國際共產黨的運行機制、大致情況,「儘先弄個明白」[6]。一段時期的伏案發奮之後,蔡和森「看報漸有門徑,各國社會運動消息」,均能基本體察。蔡暢憶及留法勤工儉學時,曾描述蔡和森矢志專攻馬列經典的實情,講蔡和森那時讀《人道報》時,一字字翻閱字典,「再看小冊子,然後再看原著」[7]。以蔡和森為核心的赴法新民學會所有會員,恪守一貫的「互助互勉」精神,矢志尋求救國救民的出路,他們為於法勤工儉學的眾人中知名的馬列主義派別。  1920年7月上旬,新民學會法國分會將13名會員召至蒙達尼,大家針對「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專題,開展了長達7天的商討、辯論。會議正式決定「在法同志,亟謀合居共學,預備譯書譯報」,並把合居後每人所研讀書報進行分工,其中蔡和森分到「《人道報》、《共產黨月刊》、《俄事評論》以及其他有關係之小冊子」。這對蔡和森熟悉和領悟馬克思主義經典的作用十分巨大。到了1922年的6月以後,中國共青團旅歐支部(原來叫少年共產黨)及中共旅歐總支部陸續組建,更強化了對馬列主義理論的研讀。周恩來1923年3月13日曾撰寫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報告)第1號。為助推研讀馬克思主義,當時出版了期刊《少年》,作為黨內閱讀、學習及教育之用。當時我們出版《少年》期刊,目標指向即回應反擊無政府主義派別的挑戰以及於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與華工中宣講傳播馬列學說。1923年,開始出版《赤光》以更替《少年》,《赤光》)出版問世後,遂變為支部、小組和團體的學習討論資料,的確為「旅歐支部法、比、德三國同志學習理論的刊物」。概言之,旅歐黨團機構非常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使留法學子較國內知識分子有更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養。比如,王永祥後來在論及此時的周恩來時曾直言,當時的法國環境,替周恩來提供了遠優於國內的主客觀條件……而那時留在國內的部分馬克思主義者,囿於諸多不利條件,「理論上的修養是不夠的」[8]。  毋庸置疑,在馬克思主義譯介進入我國的開始階段,囿於語言習慣、思維方式等多種因素,譯介發表、出版的馬列經典著作呈現出數量少且轉譯不準的表徵。當時我國眾多先行者是藉助研讀自東瀛傳入的馬列典籍而認同和篤信馬列主義的,比如,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里,李大釗摘引了馬克思恩格斯文章里的若干話之後,便宣稱是「根據日本學者河上肇的翻譯」[9]。同時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和資料也極端缺乏.給欲急切探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帶來極大不便。為更多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陳獨秀等知識分子精英還打算派遣一批青年學生遠赴莫斯科學習,同時致信赴德、赴法和赴日的留學生,「請他們分頭研究和介紹馬克思學說」[10]。於這個方面,留法的馬克思主義者做了大量的及時的有益工作。  四、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的表徵  為契合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迫切訴求,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譯介、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該運動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明確劃清界限。該段歷史時期,中國先進分子儘管對馬克思主義研讀不深入,但他們對當時能發現的馬克思主義經典進行了認真的鑽研,並且理解了它的基本構架及彼此關係。在那時蓬勃開展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學說與社會民主主義思想、修正主義理念壁壘森嚴。中國當時的先進分子猛烈抨擊社會民主主義和修正主義。陳獨秀明確指出,自己絕不同意馬克思修正派的觀點。毛澤東也深刻指出,社會民主主義將議會當成改造抓手,然而「事實上議會的立法總是保護有產階級的」[11]。蔡和森亦拒斥修正派社會主義……這都顯示,我國馬列主義思想運動從一啟幕就固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堅定立場、革命方向和正確原則。  其次,正式亮出知識分子應與勞動群眾相結合的觀點。李大釗於《新生活》第二十三期發表的《知識階級的勝利》中指出:「我們很盼望知識階級作民眾的先驅,民眾作知識階級的後盾。」[12]在李大釗號召下,北大鄧中夏等開始深入工人實際生活和鬥爭中。雖然當時與工人打成一片的知識分子尚屬少數,但畢竟是啟東了一個重要的開端,這預示著優秀革命知識分子應求索的新方向和應邁的新道路。  再次,留心自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研讀、運用馬克思主義。我國的優秀先行者一旦了解馬克思主義,便倡導運用它去分析和解決中國面臨的實際現狀。李大釗於《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一方面首肯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內嵌普遍意蘊;另一方面又主張,「馬氏的學說實在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我們必須體察我國的具體環境。他於《再論問題與主義》中深刻強調,作為一名社會主義人士,欲使其信仰的主義有影響和引領作用,一定需「研究怎樣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於環繞著他的實境」。  參考文獻:  [1][日]河上肇.見於資本論的唯物史觀[J].建設,1920年8月第2卷(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4.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5]徐素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應用、形態變化及發展前景[J].東方論壇,2002,(1):44.  [6]新民學會文獻彙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82.  [7]一大前後[M].北京:人民出版杜.1980:558.  [8]王永樣.論青年周思來的社會主義觀及其形成特點[J].南開學報,1998,(4).  [9]張靜如,齊衛平.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引進階段[J].中共黨史研究.1998,(3).  [10]一大前後[M].北京:人民出版杜.1980:139.  [11]新民學會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  [12]景凱旋.何謂「"知識分子」?[J].書屋,2006,(5).

推薦閱讀:

五行的多維性質
淺論貴人祿馬的多維應用

TAG:翻譯 | 傳播 | 多維 | 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