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村 李氏家譜 有關武功方面的傳承淵源  下

唐村 李氏家譜有關武功方面的傳承淵源 下

李萬斌

(4)「元善從復始」記述《張三丰承留》。據《太極法說·張三丰承留》說:「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來,字著宣平許。延年葯在身,元善從復始。」這「元善從復始」,元善者,即李元善也。原來,《太極拳宗譜·張三丰先師十三勢法說》是唐村李氏八世李春茂得之於千載寺太極宮博公武道傳授,而秘傳李家子弟,至十世李元善恢復張三丰先師十三拳名目傳揚。

李元善在這裡提到了許宣平,說明許宣平實有其人。證明宋氏太極拳所傳不虛,宋遠橋所記《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是真實的。

《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遠橋記

「所謂後代學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有斷亦有續者,許先師系江南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即本府城南紫陽山,結茅南陽辟穀。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人市販賣。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人翠微。』李白訪之不遇,題詩仙橋而歸。所傳太極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名目書之於後。

四正、四隅、雲手、彎弓射雁、揮琵琶、進搬攔、簸箕式、鳳凰展翅、雀起尾、單鞭、上提手、倒攆猴頭、摟膝拗步、肘下捶、轉身蹬腳、上步栽捶、斜飛式、雙鞭、翻身搬攔、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馬、單擺蓮、上跨虎、九宮步、攬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彈指、擺蓮轉身、指點捶雙擺蓮、金雞獨立、泰山生氣、野馬分鬃、如封似閉、左右分腳、掛樹踢腳、推碾、二起腳、抱虎推山、十字擺蓮。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雙鞭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餘三十七數是先師所傳也。此勢應一勢練成,再練一勢,萬不可心急齊用。三十七勢,亦無論何勢先,何勢後,只要一一將勢用成,自然三十七勢皆化為相繼不斷也。故謂之長拳。腳踩五行,懷藏八卦。腳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八門五步,以中央為準。俞氏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李道子系江南安慶人,至明時嘗居武當山南岩宮,不食火食,第啖麥麩,故人稱麩子李,又稱夫子李。見人不語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雲夫子李系唐時人,何以知明時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緣余游江南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太極功系唐時李道子所傳。俞氏代代相承,每歲必拜李道子之廬。至宋時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後余偕俞蓮舟游湖廣襄陽均州武當山,見一道人蓬頭垢面,呼俞蓮舟曰:『徒再孫焉往。』俞蓮舟怒曰:『汝系何人,無禮如此。我觀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再孫且看汝出手。』蓮舟怒極,進步連掤帶捶。但未近身,道人飛起十餘丈,憑空落下,屹立無損。蓮舟謂道人曰:『汝總用過功夫,不然能敵我者鮮矣。』道人曰:『汝與俞清慧、俞一誠相識否?』蓮舟悚然曰:『此皆余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來是我之祖師。』李道子曰:『我在此數十寒暑,未曾開口,汝今遇我誠大造化哉。汝來吾再以功夫授汝。』自此,蓮舟不但無敵,並得全體大用矣。蓮舟與余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丰。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鍊。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余而歸。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李道子所傳蓮舟口訣曰:『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明代宋遠橋記述其祖學習太極拳的情況及太極拳在江南流傳之經過的拳譜《宋譜》,對太極拳自南北朝至明代的歷史沿革有著詳盡的記載。《宋譜》全名叫《宋遠橋太極功支派源流論》,在20世紀初公開其譜。至於顧留馨斷《宋遠橋太極功支派源流論》為宋書銘自著,其祖所傳之「三世七」太極拳為其自造,進而批評宋書銘是「所謂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虛,初非偶然」。其論甚為武斷,論據不足,帶有極左思維。吳圖南先生也從不同途徑得到一部《宋譜》,書名叫《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吳圖南曾持書與宋書銘家傳的《宋遠橋太極功支派源流論》進行了相互對照,兩譜僅僅在名稱上有一點不同,其他內容完全一致。吳圖南曾請專家對所收藏的該《宋譜》手抄本進行鑒定,經鑒定該手抄本為清初之抄本。這就說明《宋譜》並非宋書銘偽作。

民國初年,道教研究者蕭天石先生窮究《道藏》,發現有不少道教重要經典沒有收錄。為彌補這一遺漏,蕭老先生不辭辛勞,足跡踏遍名山洞府,參訪道佛名師數十輩,得道教南北兩宗之傳,尤多獨得之秘。所收丹經秘籍達800餘種之多,多為明清之著作。《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是蕭先生於武當山得之武當道總徐本善之珍藏。後蕭先生到了台灣,潛心整理,選刊《道藏精華》100餘本,後又得結集出版。20世紀70年代台灣自由出版社出版了《道藏精華》,全套l7集,其中第二集就收錄了《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中收錄有《太極拳七十二路圖譜》、《太極拳十要訣》、《十三勢歌及打手歌》、《太極拳訣》、《太極行功法》,以及太極修道等豐富內容,組成了完整的太極煉丹體系。《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證明張三丰創立了太極丹道,開創了丹道三豐派,對後世武術和丹道修鍊影響非常深遠,確實是一代大宗師。《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中之拳經和現在流傳的各家太極拳相一致,但各家太極拳所傳的拳經都缺少太極丹訣內容,這說明太極拳在流傳過程中,民問各流派逐漸揚棄丹訣修道之內容,崇尚技擊,漸而失其太極大道本來之面目。

李道子的遺教在唐村李氏族人中代代相傳,凡李氏及其弟子所持之拳譜拳論,首頁都寫有一句誡語:「未成名器,勿名師門。」由此可見,在李家所記的拳論和拳譜之後僅記時間日期和所記人名,這才是對的。因為這是他們的傳承,並非創作。

(5)通過比較和研究,也顯示《打手歌》的原始版本實際早已存在於千載寺。現據龍衛東先生髮表於《中華武術》2007年第4期「《<打手歌>辨證》」一文可知:《打手歌》在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中為七言六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陳家溝《兩儀堂太極拳譜》傳抄本《打手歌》為七言四句:「擠口捋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

陳子明《陳氏拳械彙編》有《擠手歌訣》為七言六句:「掤捋擠捺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攻擊,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就屈伸。」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有七言四句俚語:「掤捋擠捺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隨敵難近,四兩化動八千斤。」

2005年,河南博愛縣唐村李姓家族在修訂家譜過程中,意外發現其李氏九世祖李仲、李信與陳家溝陳奏廷為姑表兄弟。他們姑表三兄弟曾在懷慶府河內縣(即今博愛縣所在地)的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共同拜師學藝。其康熙朝《李氏家譜》中的原文為:「九世公諱仲、諱信,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廷,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競功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由此可見,當初三兄弟已經明確「練傳」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等。這表明「十三勢」傳自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

在搜集家譜資料過程中,編輯者李立炳還在唐村李氏第十八世李立朝處得到了已經有些破損的手抄本《太極拳論》和《打手歌》等文獻。

李立朝家藏的手寫卷《打手歌》為七言六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聚力來擊咱,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空落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其後還有小記一段:「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簽署的日期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講於唐村講武堂」,署名為「李鶴林」。李鶴林為唐村李氏第十二世,是李岩的曾孫,出生於康熙五十五年。

另外,據《李氏家譜》所載之《打手歌》為七言八句,其全文為:「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空落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形觀耄耋能御眾,剛柔快慢自有為。」

由此可以推斷,所謂《打手歌》的原始版本實際早已存在,應該是從千載寺陳李姑表學拳時就有了。

(三)千載寺唐村《李氏家譜》太極拳的傳播。

1、李春茂:「譽傳神功,游教傳拳於晉魯陝浙湖廣,數省赫名焉。」

2、李仲:「教書傳拳於開封杞縣姨母家傳拳。李牟之子李懷功隨之,同赴浙江,投奔浙江,依弟李俊書社、武堂,教書傳拳為生。」

3、李岩「革辭避開封杞縣姨母家傳拳度日。」

4、李牟:「文武雙修,崇禎七年隨父(李自奇,庠生)在陝西、山西傳拳,被殺後其子隨堂兄李仲避浙江俊府堂習拳成師,後遷往福建傳拳為生。」

5、李俊:據《懷慶府志》載:「早年隨姨父在修武糧行讀習考貢,為浙江僉事,開有書館、武館,以書報為業,傳拳為生。」

6、李元善:「早年隨父李仲,浙江讀習文武。習十三勢拳劍槍法,武堂訓導,先後在開封、濟源、山西教書傳拳,門弟數千。」

7、李元臣:「早年隨父浙江讀習,文武雙修,先後在安徽與河南舞陽傳拳育弟。」

8、李鶴林:「在舞陽……,其子李嘉際,文武雙修,文品武德高尚,內功修為深厚,不僅武功了得,而且學識修養也名冠當時。」

9、既然李仲、李信、陳奏廷等從李春茂學拳,李春茂拜師博公武道,那麼有沒有其他人士也曾先後從師博公武道或者李春茂學呢?博公武道、李春茂、李仲等經歷亂世有無雲遊行蹤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也就是說,千載寺內外,會當另有其他人士得其真傳,以至傳遞於南明清初時期。杜育萬所聞先師王林禎學於雲遊道人,殆屬此類途徑。

10、無極而太極,又無極而千載,寺歷千載,寺名幾易;拳歷千載,拳圖各異。滿清開國,千載寺被清兵以藏賊為由而焚燒。清廷又多次明令禁止漢人習武與執服兵器。人物流散,拳技密傳,實時勢使然。

11、李濱先生經考證:「楊露禪所得而傳家者,乃是李元善的手抄本。」

《張三丰太極法說》曰:「懷藏八卦,腳跳五行。手步八五,其數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勢也,名之曰八門五步。」又曰:「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

「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

楊澄甫在其《太極拳體用全書·例言》中說:「太極拳只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炫聰明,妄加增損。前賢成法,倘有可移易之處,自元明迄今,已數百年,如有可改之處,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烏待吾輩乎?願後之學者,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欲進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細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以致湮沒昔賢之本意,茲照舊本校正,以垂為正范。」

楊露禪傳家之秘譜《太極法說》有《張三丰承留》、《口授張三丰老師之言》、《張三丰以武事得道論》等,言其繼承唐代仙學名人許宣平以來之太極功秘法而集成太極煉丹秘藝,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張翠山等武當七子均拜於張三丰門下,是張三丰集太極十三勢拳法之大成。張三丰太極拳術經過武當道人云游而傳播於道教名山和著名道觀,在道教內部世代相傳,千載寺老道長當有所耳濡目染,致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楊氏太極拳保持了千載寺太極拳傳人唐村李家的太極養生功夫形態和原貌。

12、太極拳術源遠流長,隱顯傳世,代有其人。陳家溝太極拳家陳鑫深知太極拳歷史悠久,也曾意圖闡述太極拳之淵源。陳鑫根本不認為陳王廷創太極拳,例如,他在《增補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中追述先人拳技,卻連陳王廷的名字也未提及。而在《陳氏家乘》之中也只是說陳王廷「精太極拳」。陳鑫說:「太極理循環,相傳不計年。及拳之一藝,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歷唐宋元明清。即問有書,不過圖畫已耳。」

陳鑫又說:「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陳鑫還說:「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醞釀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歸一亦此理,即宇宙之萬事萬物又何莫非此理?況拳之一藝,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

這裡,陳鑫言三教歸一本太極之理,不正是張三丰《大道論》所演講的三教同此一道——太極大道的思想理論嗎?《太極法說·口授張三丰老師之言》說:「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極。願後學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也可。」太極拳之藝術形態,雖說因為「性相近而習相遠」,然而其原本不出大道淵源,當為定論。

陳耕耘,自幼得父親授,父仙逝,復師事陳有本以竟所學。耕耘子延年、延禧(按:禧,亦寫作「熙」)。延年子連科、登科,延禧子發科,均能世其家技。延禧走鏢之際,以友誼傳許占鰲,許占鰲傳湯士林、姚馥春、姜容樵。姚、姜合著《太極拳講義》,詳釋功架和《王宗岳太極拳譜》,誠所謂「道人所不肯道者」(張占魁序)。其太極拳勢圖,非陳溝炮捶面目,而與楊澄甫所演示張三丰太極拳勢圖如出一轍,為何與陳發科、陳照奎父子二人所傳世之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架式迥然不同?緣由許占鰲得傳者為陳長興太極拳老架,陳發科所傳者為陳有本炮捶拳架。性相近而習相遠。陳延禧、陳發科父子傳授各異,又何怪哉!若從流派角度研究太極拳史,則楊露禪乃至楊澄甫所保持的是陳長興繼承的張三丰十三勢拳劍槍藝,姚姜二人《太極拳講義》講述者,可資佐證。而陳溝炮捶演繹至陳發科、陳照奎傳世的拳勢形態,後來被稱為陳式太極拳,沈家禎編著《陳式太極拳》述之甚詳。如此,十三勢拳在傳人陳家溝之時,即已支分派別。雖然當時已為業內人士所識,但是未為世間所認知,而楊敞季子直言不諱的詩句也就顯得晚出了。楊敞詩云:「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從此,陳氏族人不再傳授張三丰十三勢拳藝,而只是傳授陳溝炮捶。即便如此,又有陳照奎拳架與陳照丕拳架之分別。

陳照丕,延年之孫,采人陳鑫舊稿,著作《陳氏太極拳匯宗》。是書列有《陳長興太極拳歌訣》、《陳長興太極長拳總歌》、《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用武要言》等篇。其中,《陳長興太極拳歌訣》云:「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與唐豪、顧留馨著作《太極拳研究》所說「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一句」完全一致。陳照丕為陳氏後裔,唐豪、顧留馨為門外炒作,當以陳照丕原著中所言《陳長興太極拳歌訣》之全稱為是。然而,所謂「拳經總歌」,在山西洪洞通背拳亦有之。洪洞通背拳,原名忠義拳。l936年,洪洞西鄉高公村樊一魁編著《忠義拳圖稿本》(洪洞榮儀堂),匯述「此拳乃河南郭永福所傳」,「郭在少林寺曾受藝」,「郭於乾隆年間來洪,傳予賀家莊賀懷璧」。忠義拳經總歌、l08勢圖和歌訣,與陳溝炮捶長拳(或稱陳氏太極長拳)契合。據此,陳氏太極拳是以忠義拳架為底本,參照陳溝炮捶和太極拳理法編排演繹而形成的。在陳家溝,直到乾隆年間,陳長興繼承張三丰八門五步十三勢拳劍刀槍技藝,使太極武道嫡系延綿,從而與所謂十三勢即十三折涇渭分明,啟迪著近代太極拳學派的發展。

《武當》2010.2期

推薦閱讀:

《金剛經》的歷史傳承
華嚴宗的起源、傳承、演變與復興?[游有維]
(1)轉載:藏傳佛教各宗派參考傳承表
【轉載】何同興——卓越書畫院理事長(搜狐:文化是一種傳承)
揚子地板:用工匠精神打造品質時代

TAG:武功 | 傳承 | 家譜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