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愛自己,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成年人在個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擾,其實不是成年後的生存環境造成的,而是來源於童年時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和限制。早年習得的那些舊習慣會悄無聲息地掌控著我們的內在心理和外在行為。
不光是你,很多人都是如此。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溝通模式。我們大多數人從小並沒有學習過親密關係如何相處,只是用潛意識習慣性地重複父母的舊有模式。
日本有部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妹妹常年卧床生病,父親把全部精力用來照顧妹妹,生活的沉重讓他整天板著臉不笑,松子感覺很孤獨。有一次在去醫院看妹妹的路上,父親帶她去吃了一頓好吃的,然後一起去遊樂園看小丑表演。松子學小丑給父親做鬼臉,父親笑了一下,這給松子很大的安慰。
從此,只要看到父親不開心,松子就扮鬼臉安慰他。以至於後來長大工作了,領導批評她的時候,她就用鬼臉去面對領導。領導卻說:「你正經一點行不行?」
她的一生都充滿了「被拋棄」的感覺,她想愉悅所有人,但就是不能愉悅自己,而且一旦愉悅甚至還會產生負罪感。
「用愛換來愛」,本身就是有企圖的。真愛不求回報,但一定不是以傷害自己為前提。愛有正負之分,當愛可以給所有人包括自己帶來正能量時,它就是一種正愛,否則就是負愛。
愉悅也是,愉悅的產生只屬於你自己而不屬於他人,或者只屬於周圍人而不屬於自己時,就是負面的。我們傳統的觀念中快樂他人苦自己是奉獻,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自虐行為。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你自己,你和自己有沒有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呢?如果你是願為自己生命負責任的人,就不應該把夢想放到那個似乎可以給你溫暖給你愛的人身上,而應致力於和自己建立更美滿的親密關係,成為一個身心一致的人。
你愛你自己,你才會以愛釋放正面能量,才會有人真心愛你。
別讓你身上的那個父母模式阻止你的自愛。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取悅別人,不是要走別人的路,最終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生活。不要把愛自己的責任交給他人,因為你已經不是嬰兒。你是唯一深切感受自己一生的人,友誼、愛情都很美,但這些關係並非確定的,甚至是短暫的,只有和自己的關係才是永恆和長久的。
愛自己,是我們這輩子最值得做的事情……
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學說,18—30歲是個人情感正值「練習愛」的人生階段,通過練習解決「親密」與「孤獨」的矛盾。在這年齡段,我們必然遇到愛,經受它的考驗和磨鍊,從一個人的小世界中走出來,學會用愛把自己和他人連接起來。
所以,年輕時為愛受挫和犯錯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重新檢視童年經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放下過去,修復童年創傷,重塑一個獨立、充滿愛、更健康的自己,才是愛自己的明智之舉。
「愛為什麼那麼快就消失不見」,「付出了為什麼沒有回報」,「愛難道就是相互傷害」,「愛情真是脆弱的東西」,「我失戀後不再相信愛情」……這些因受挫而帶來的傷心固然讓人消沉,卻也會讓人成熟和長大。
每一代人都是在學會接受失去後,才變成大人的。等到你不再畏懼說「分手」時,你的愛恐怕才練成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