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紅色文化有什麼社會意義? -
06-10
最近一段時間,筆者先後走訪了一些當年的革命根據地,如河北涉縣的129師司令部舊址、河南「將軍縣」新縣、當年鐵道游擊隊戰鬥過的山東微山湖和萊蕪戰役發生地等。所到之處,都看到了不少人參觀學習,有的是單位組織的活動,也有一些是個人結伴而來。大家在陳列館裡聽講解、看圖片、睹實物,有的還認真地作筆記、拍照片,情景十分感人。 筆者裹夾在參觀的人流中,邊參觀邊思忖:在如今的形勢下人們為何對紅色文化這麼感興趣呢?在河南「將軍縣」新縣,曾問一個參觀的年輕人,他回答說:「在我們江西也是這樣,這次我是專程來北方參觀紅色文化的。這紅色文化是我們中國特有的精神財富,需要很好地繼承和弘揚。」聽了這話,覺得在理。 中國的紅色文化,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開始醞釀,到新中國成立時已歷經長達28年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內容。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如今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依然是鼓舞、激勵人們繼續奮鬥的強大推動力。 紅色文化的內容很豐富,在筆者看來,其中最主要的則是兩點:一是愛國主義情懷;二是艱苦奮鬥精神。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受屈辱的歷史,外國侵略者屢次踏入這塊土地胡作非為,特別是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盡的苦難。但中國人民酷愛自己的家園,奮起反抗,在條件十分惡劣的情況下進行8年的抗日戰爭,終於贏得了勝利。何以如此?就在於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使然。 再來看艱苦奮鬥精神,這種精神在中國革命歷史上表現得十分突出。面對裝備精良的敵人,面對缺吃少衣的條件,中國人沒有畏懼,沒有屈服,而是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戰而勝之。正是這種精神的力量,使革命隊伍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僅蕩滌了舊社會的污泥濁水,還創建了一個充滿無限光明的新中國。 愛國主義、艱苦奮鬥,是中國紅色文化的精髓。我們尋訪前輩人的足跡,緬懷他們的戰鬥歷程,就是要將這兩種精神繼續發揚下去,永葆其強大的推動力量。 也許有人說,這種精神好是好,可在今天形勢下它的作用究竟能有多大?不錯,現在我們已處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隨著市場經濟的實施,出現了不同的的利益訴求,在精神方面也出現了異彩紛呈的局面。但筆者以為,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莫過於精神的信仰。有無這個信仰,情況是大不一樣的。在我們中國,精神信仰是什麼呢?無疑是愛國主義和艱苦奮鬥。這兩種精神信仰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戰勝一切困難、衝破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 無庸諱言,我們現在確實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如經濟轉型、貧富差距、食品安全、生態平衡、人才流失、社會管理等等。這些問題和困難的出現,有些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有些則是由種種因素釀成。面對這種情況,是怨天憂人、自暴自棄,抑或橫加指責?還是堅持愛國主義情懷、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自立自強?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要看到,十個指頭不一般齊,時下就有那麼一些人拜倒在外國的「中國論」中,以「洋先生」似是而非的看法為轉移;也有那麼一些人把眼下的情況看成「一團糟」,沒有一點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行動。這些人如同過去戰爭年代出現的「軟骨病人」一般,沒有自己的追求與信仰,更沒有中國人應有的骨氣和風姿,實在是要不得。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在今天形勢下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說這些是「過去的東西」,更不能說其「已經過時」。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地面上生長出來的,深深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儘管與過去相比,所處的環境有異、條件不同,但其精神、原則和內容,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就眼下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來看,尤有弘揚之必要,因為它對於克服困難、繼續前進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