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奧地利、斯洛伐克都要退歐,我們又要見證歷史了?【格隆匯】

作者:跟我讀政策

今年下半年以來,歐美國家似乎遇上了一個「公投」魔咒,看起來贏面更大的那一方,最後都懵圈了:英國脫歐公投,「脫歐派」擊敗了「留歐派」,令人大跌眼鏡;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竟然贏了,美國的精英們都驚呆了!但是,這個亂套的世界可能還要繼續「發瘋」,下一個「炸彈」就在歐洲!

據報道,英國脫歐之後,法國、荷蘭、丹麥、瑞典、奧地利、斯洛伐克的右翼和反移民政黨紛紛要求進行脫歐公投,義大利的五星運動黨稱將提議對是否繼續使用歐元貨幣進行公投。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歐盟,恐怕真的要徹底成為歷史了,齊步走的歐洲,正在面臨集體「向右」的潮流。

1、義大利可能「脫歐」

先就拿將於12月4日舉行的義大利修憲公投來說,雖然並不針對脫歐,但是其公投結果與脫歐密切相關。

雖然貴為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義大利現在是歐洲最疲軟的經濟體之一了。今年以來,義大利的GDP增長,近乎跌至零增長了,債務佔GDP比例升至接近1924年的水平,銀行業資本已經縮水一半。17%的銀行貸款是壞賬,一些義大利銀行的股票甚至已經下跌超過75%,瀕臨破產。

作為歐盟第三大經濟體,義大利4萬億歐元的銀行業頗引人矚目,而此刻正危機四伏。

義大利銀行的不良貸款總計高達3600億歐元,而這些銀行的賬面市值才為2250億歐元。監管機構和ZF並沒能解決義大利金融體系中當前存在的問題:經濟增長停滯,銀行利潤率下降,而幾家機構的虛假借貸行為又使該局面進一步惡化。

據英媒分析,如果公投失敗,義大利將有8家銀行可能倒閉:義大利第三大銀行(以資產計算)錫耶納牧山銀行;中等規模的維琴察大眾銀行、威尼托銀行和卡里奇銀行;去年接受救助的4家小規模銀行:埃特魯利亞銀行、CariChieti銀行、馬爾凱銀行和CariFerrara銀行。

隨著公投臨近,周一義大利銀行股大跌同時拖累指數,令其成為西歐表現最差的市場之一。義大利銀行業如果全線崩潰,將可能觸發歐元區銀行業系統的恐慌。

義大利經濟面臨「市場失靈」。無論在全球還是歐元區範圍內,義大利經濟都明顯「掉隊」;其困境很難用「系統性變數」來解釋,該國內部存在特殊的拖累因素。最為典型且相互糾纏放大的三個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ZF債務壓力以及銀行系統風險。經濟自身的調節機制「失靈」了。

從基本面角度看,義大利風險主要通過貿易和金融渠道向外溢出,我們分別計算了各國對義大利的「出口依存度」和「金融風險敞口」。市場角度看,公投對義大利國內資產價格影響較大;歐元會Price-in一部分風險;而歐元區以外資產對公投的反應不強烈。對中國來說,基本面外溢效應很弱。短期主要考慮兩種情形,在公投失敗的情況下,匯率是主要的傳導渠道;在公投成功的情況下,通脹預期是主要的傳導渠道。後一種情況對債市的衝擊更大。

截至北京時間11月29日, 10年期義大利國債收益率進一步擴大跌幅,日內累計跌9個基點至1.97%,

五星運動黨將義國經濟陷困境的責任發泄在歐盟身上,而得到義大利民眾的認同。萬一五星運動黨真的執政,可能會舉辦脫歐公投,因此有媒體稱「義大利修憲公投,其實是一場脫歐公投」。

如果公投失敗,根據義大利財政部的觀點,該國明年經濟增速將達1%,而如果沒有通過參議院改革公投,並且因此沒有獲得預算,該國明年經濟增速或降至0.6%。

目前來看,義大利修憲公投的潛在結果有以下三種:

1、最後關頭,倫齊真的成功逆襲,股市匯市大漲,皆大歡喜;2、公投遭否決,現屆ZF倒台,執政黨民主黨在眾議院只有四成半議席,在參議院更只有三成半議席,看看能否推出各方接受人物上場;如果推出各方接受的領導人,那麼一切不變,直到下回大選。3、方案遭否決,反對派趁勢而起,要求組閣或馬上大選。

2、法國也要退出歐盟?

英國《獨立報》報道稱,民調顯示法國極右翼黨派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幾乎沒有可能」當選總統。但是到了前日,《獨立報》最新文章則表示,勒龐卻已經在民調中遙遙領先。而她的最有力競爭對手,前總統薩科齊則宣布退出。

勒龐主張重啟法國法郎,並曾表示當選後將舉行法國退歐公投。此前英國獨立黨黨首Nigel Paul Farage曾警告稱,勒龐所造成的政治轟動效應恐怕會超過英國脫歐,如果其當選法國總統,可能意味著歐盟60年的整合歷史結束。

法國總理Manuel Valls警告,除非德國和法國帶頭刺激經濟和就業增長、安撫國民的擔憂,否則歐洲就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他表示,「歐洲面臨分裂的危險,德國和法國有極大責任。」

目前英國正在尋求進行退歐談判,既想限制其他歐盟國家的移民流入,又想儘可能進入歐盟統一市場的渠道。對此Valls說,要防止英國挑三揀四佔便宜,「如果他們沒有任何不便就能享受一切歐洲的好處,我們就為其他國家離開歐盟」打開方便之門。

3、希臘可能再次拿起退歐大旗

再看看困境之中的希臘。

長江證券分析師趙偉在報告中指出,高負債、通貨緊縮和高失業率並存的現象使得希臘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希臘也可能成為下一個風險點。近年來,希臘一直是歐洲不穩定的主要來源之一。在英國退歐的大背景下,難保希臘會再次拿起退歐大旗,向歐元區爭取更多經濟利益。

4、奧地利威脅脫歐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8日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呼籲歐盟成員國不要舉行脫歐公投,因為民眾真的會像英國一樣選擇投票脫離歐盟。

奧地利總統候選人、自由黨人諾貝特·霍費爾日前威脅說,如果歐盟繼續推進一體化,奧地利就要效仿英國,舉行退歐公投。12月4日,奧地利將投票選出新任總統。霍費爾如果當選,將成為奧地利自二戰以來的首位極右翼領導人。

針對霍費爾的表態,容克回應說:「我們不能否認、也無法剝奪歐洲民眾表達觀點的權利。至於脫歐公投,我認為組織這種投票並不明智。我不只是擔心最後的結果,還因為歐盟已經遇到了大量問題,而脫歐公投只會帶來更多爭議。」

容克還說:「另外,我認為,下一任奧地利總統,無論是誰,都不會搞這種惡作劇。我知道,競選承諾和切實政策之間有所不同。」

奧地利總統大選選情撲朔迷離。民意調查顯示霍費爾與親歐盟的獨立候選人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實際上,奧地利總統大選5月就已舉行。當時,范德貝倫以3萬票的微弱優勢擊敗霍費爾。不過,選舉計票程序出現問題,因此將重新舉行選舉。

5、德國:「定海神針」默克爾稱將參與明年大選

眼看脫歐的呼聲此起彼伏,德國終於站出來,給不少人餵了一顆定心丸。據新華社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20日晚在柏林正式宣布將參加2017年9月舉行的德國大選,尋求連任總理。

默克爾表示,這次選舉將是德國統一以來最困難的一次,因為必須處理左右翼各黨派的要求;而關於難民問題,德國需要正確的國家政策。

在出現英國公投退歐以及特朗普當選的兩大「黑天鵝」之後,保守派在歐洲被視為穩定力量。默克爾表態參選,無疑減輕了歐盟各國因全球民粹主義蔓延而產生的疑慮。無論是金融危機、歐元區債務危機,還是英國公投退歐,穩定歐洲政治局面總少不了默克爾的身影。CDU副主席Thomas Strobl認為默克爾是風浪大作的大海中一塊堅定的磐石。若其連任成功,將迎來第四個總理任期,並有望追平其導師、前總理Helmut Kohl創下的在任16年的紀錄。

歐盟即將分崩離析?

外圍事件從未像今年一般攪動投資者的心緒,從英國公投到美國大選,我們不僅實現全民「參政議政」,還要為全球的風險事件「背鍋」。

可以看到,一旦總理倫齊在修憲公投失利,將導致大選提前,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黨運動可能會受到支持崛起。該政黨一直呼籲就義大利是否繼續留在歐元區進行公投。部分投資者已經開始預計歐盟將解體,跟不用說單一貨幣了。

不管怎樣,公投失敗將令義大利的嚴重不確定性2017年蔓延至歐洲,明年荷蘭、法國和德國都將舉行選舉。摩根士丹利表示,在政治舞台上,日益增長的民粹主義政黨可能會影響全球貿易,貨幣政策,以致於最終將影響歐盟穩定。

摩根士丹利全球經濟聯合主管埃爾加·巴奇(Elga Bartsch)表示,由於歐盟三大國接下來先後將舉行義大利憲政公投,法國總統大選和德國大選這三起可能徹底改變顛覆當前政治格局的重要政治風險事件,這意味著在局面明朗之前,歐盟先要完成艱難的「政治三級跳」。

巴奇表示,義大利憲政改革全民公投很可能會失敗,然而,2017年上半年的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多國大選,才是真正的核心挑戰。

摩根士丹利預計歐元區經濟將在2017年增長1.4%,但這是因為意識到將要面臨政治性風險。歐洲幾大關鍵國家將在2017年舉行大選,由於民粹主義政黨愈發得到支持,投資者將密切關注這一結果。

巴奇表示,民粹主義政黨日益崛起也可能會逐漸破壞歐洲央行將縮減量化寬鬆計劃的預測。

摩根士丹利當前預測歐洲央行將在2017年9月左右開始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

在「晚周期」(經濟增長緩慢下政策刺激帶來的高波動、低收益時期)財政刺激政策下,美國經濟增速加快和全球化趨勢逆轉將加劇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

更高的經濟增長預期和更高的通脹預期前景可能會導致諸如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國家放鬆財政政策。美聯儲、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表示將為高通脹水平騰出一些空間,但摩根士丹利表示沒有一家國家央行會一直置身事外。

「法德軸心」前景難測,歐盟前景還樂觀嗎?

中國歐洲研究學界的老前輩伍貽康教授認為,隨著歐盟成員國的不斷擴大,原本的理想主義逐漸被實用主義所取代,歐洲尤其是歐盟需要被重新定義。此外,應該分清歐盟和歐洲一體化的差異,即歐盟只是歐洲一體化的一種途徑和實驗,應當允許其有所成就,也能容忍其出現失誤。而伍貽康教授對於歐盟的未來充滿信心,認為歐盟不會解體,歐元也不會消失,歐洲一體化肯定會在經歷艱難險阻之後繼續朝前邁進。

我們認為,歐盟不會解體,歐元也不會消失。但是,伍教授認為的「今後二三年甚至三五年」是否足夠歐盟度過困難期?相比於伍教授,對於歐盟的前景更加審慎樂觀。這其中包含幾個原因。

第一,美國大選。特朗普將於2017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任期至2021年。由於特朗普對於自由貿易的反對,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簡稱TPP)已經幾乎胎死腹中,而美國和歐盟正在進行談判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定」(簡稱TTIP)也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達成談判結果,即使達成協定,其對於歐盟的經濟促進作用成效幾何,仍然有待觀望。

特朗普對於美國全球戰略的考量,也趨向於關注美國本土事務和地區熱點問題,不再刻意追求全球性霸權,對於原本的盟友如北約各國、日本、韓國等,在安全事務上均表現出較為冷淡的態度,甚至一度要求日本和韓國向美國支付「保護費」。因而,特朗普擔任總統後,其安全政策和經濟政策都不會太有利於歐盟。而如果特朗普獲得連任,這一影響將持續到2025年。

第二,2017年歐盟各國大選。明年對於歐盟許多成員國來說都將迎來大選,包括德國和法國這樣的重量級成員國,也包括了一些十分發達的經濟體例如荷蘭。在這些國家雖然早已出現了各種右翼和極右翼政黨,但其對於大選的影響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大。德國的「另一種選擇黨」(AfD)、法國由勒龐領導的的「國民陣線」、荷蘭極右翼政客威爾德斯領銜的「自由黨」都已經開始為大選進行準備。

根據初步的民調結果,這些政黨將在明年的選舉中獲得遠超上一次選舉時所獲得的選票數量,其領導人甚至有可能衝擊總統、總理或首相大位。歐洲右翼勢力的崛起和受歡迎程度絕不應被低估。一旦右翼勢力在明年的大選中獲得一定成功,那將勢必引發更多居民和難民之間、左派和右派之間以及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矛盾,將直接影響到歐盟各國的社會穩定和歐盟內部應對難民和移民問題的協調一致,並且這種情況將至少持續四到五年。第三,地緣政治挑戰。這裡的地緣政治挑戰主要是指土耳其和俄羅斯。上周,歐洲議會通過非強制性決議,建議歐盟委員會終止與土耳其就其加入歐盟所進行的談判,同時,還通過了對俄羅斯新聞媒體在歐盟境內的禁令建議,認為俄羅斯部分媒體在歐盟國家以及周邊國家如烏克蘭等,蓄意散布謠言,破壞歐洲一體化進程。

自從烏克蘭危機以來,歐盟和俄羅斯的關係就已經長期陷於低谷。筆者曾與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就歐俄關係問題進行過深入交流,他非常坦率地表示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處理歐盟和俄羅斯及烏克蘭關係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歐盟為數不多的能夠得到多方信任的領導人。

但是,默克爾明年將迎來大選的考驗,即便第三次連任成功,也要面對一個棘手問題,即她是否依然能夠得到其他歐盟成員國的信任去處理這一問題,歐盟是否還能夠在同俄羅斯的關係上統一發聲?

如果長期同俄羅斯保持如今的緊張關係,那對於歐盟來說,無論是經濟、能源還是安全領域,都難以得到保障,尤其是波羅的海沿岸和東歐成員國。在一種動蕩不安的氣氛中,歐盟很難靜下心來進行內部治理改革。

至於土耳其,也讓歐盟感到頭疼。一方面歐盟需要土耳其的協助,將難民限制於土耳其境內,另一方面,歐盟又不得不給予土耳其相應的待遇作為回報(如對土耳其公民開放申根免簽)。但目前看來,由於埃爾多安在處理政變未遂事件後的種種措施,讓不少歐盟國家都極力反對繼續同土耳其進行入歐談判,甚至希望對土耳其進行制裁。隨之而來的代價可能是高昂的,歐盟將面對可能繼續從土耳其湧入歐盟境內的難民。

第四,內部治理改革。歐盟內部目前存在廣泛共識,即布魯塞爾需要對歐盟的治理結構進行調整。但這一調整的方向是朝著「去中心化」還是集權化發展,各國看法不一。更為重要的是,歐盟曾經的核心支柱「法德軸心」在明年兩國大選之後是否依然可以保持?一旦法德兩國領導人在歐盟治理改革上產生重大分歧,勢必導致歐盟改革無法順利推行,這將引起更多成員國的不滿。

而除了政治層面的改革,財政和貨幣領域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歐元區國家雖然使用統一貨幣,但各國的財政政策各自為戰,從未協調一致,這導致了此前歐洲經濟危機的爆發。儘管目前歐洲多國經濟在緩慢復甦,但是分離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未來依然可能由於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再一次爆發危機。目前,歐盟領導層以及歐洲央行都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而一旦有歐元區國家因為領導人換屆或經濟危機而放棄歐元,其對歐盟造成的創傷可能不亞於英國脫歐。目前,歐盟和各成員國在應對許多問題時依然束手無策或陷於糾結,但這並不能說明歐盟的前景就一片黯淡。正如歐盟的創立者之一、法國前外長舒曼所說,歐洲一體化前行的道路上,將會布滿荊棘,但每一次挫折和危機都將帶來歐洲一體化更加深入發展的機會。我們在審慎樂觀的同時,不妨也期待歐盟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


推薦閱讀:

巴黎篇(8):法國人的浪漫都是吃甜品來的嗎?
法國留學那些事,你所不知道的法蘭西
Liv-ex一周交易概況:羅訥河谷市場份額增加
3分鐘帶你了解一年語言簽證申請流程
關於法國定製男裝,你必須掌握的姿勢

TAG:歷史 | 義大利 | 法國 | 荷蘭 | 瑞典 | 奧地利 | 退歐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