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皇權制度下道德評判的蒼白

  ----觀《大明王朝》

  明朝的大儒兼大功臣王陽明說過一句話:「為名與為利,雖清濁不同,然其利心歸一。」這話用在海瑞身上比較合適,我以為求名和求利,只要方式得當,不傷害別人,像海瑞這樣拿生命作賭注來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直臣,如文天祥一樣值得我們敬仰。

但如此並不能否認這位千古直臣,在官場中有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利益計演算法。

  正在熱播的《大明王朝1566》,在我看來,比大多數歷史劇有所突破的重要一點是,它刻畫了人性的複雜,向觀眾顯現了制度的巨大威力,以及此種制度下道德評判的蒼白,而不是簡單地塑造一批明君或昏君,忠臣或奸臣,也不是簡單地表現傳統官場相互傾軋的殘酷。海瑞是500多年來作為官員的道德標杆,幾乎成了清官的代名詞,通過這一連續劇,我們能看到海瑞複雜而精明的一面,我想這也許更符合歷史的邏輯和因緣。

  海瑞的清廉耿直、不畏權勢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仔細分析他的自身條件,這幾乎是他在波譎雲詭的官場中自保,進而揚名立萬的最佳方式。海瑞只是一個舉人,而且生長在偏僻的海南島上,在重科第資格的明朝,舉人運氣好,能做到知縣或知府這樣的中層官員,而只有進士,特別是選入翰林院的庶吉士,才可能順利封疆進而入閣。海瑞既不出身進士,在官場上同年、座師這類最重要的資源沒法和進士比,他在官場混靠什麼?最理想的方式稱為道德的標杆,成為輿論普遍支持、百姓十分擁護的模範清官。但這樣的標杆對那些政壇上的重量級人物從來就不構成真正的威脅,包括皇帝在內,別人沒必要冒著輿論的壓力去整治這樣的標杆。海瑞的最重要價值,也就在於為廣大官員樹立一個可望不可及,可頌而不可學的模範,讓他處理實際的政務,多半會處處被掣肘,處處碰壁。因為為政的實際操作和對政治人物提倡的道德不是一回事,甚至十分矛盾,用口裡說的那套辦法去為政,在明朝那種政治生態中,不會有什麼成就。就如劇中胡宗憲告誡高翰文所說的那樣,當官和讀聖賢書完全不一樣。徐階、張居正和後來的申時行,都是知道權變深諳時務的人,明規則和潛規則都會玩,所以才能當首輔。難道海瑞就不明白文官集團陽為道德,陰為利益(黃仁宇的總結)的潛規則么?但他這種舉人出身的官員,如果玩潛規則,也就是能做一個日子過得富庶的縣官,這顯然不是海瑞的追求,人家張居正16 歲中舉,23歲中進士,自小有神童稱呼,有老師徐階關照,又當過隆慶帝登基前的侍讀官。

  海瑞玩張居正那一套,只會湮沒在成千上萬的中低級官員中間,哪能流芳百世。所以,他乾脆不玩這些,就只玩聖人所言、被朝廷所提倡的那一套明規則,反而是劍走偏鋒,無人能挫其鋒鏑。當然,這樣玩代價也是很大的,自己和家人生活清苦異常,一點貪污奢侈也不能有。這也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所為。所以他協助趙貞吉去辦大案時,招待規格超標,他立馬要求驛站的官員把自己室內的奢侈生活用品撤走。這樣做看起來有些矯情,海瑞何嘗不知道自己節省那點錢對大明官府沒什麼作用,但只能如此。清廉得不近人情是海瑞的公眾形象,是他立足於官場最重要的利器,沒有這點他什麼也不是。所以對這些清廉的細節,他一刻也不敢放鬆。這一點,皇帝和其他大臣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上疏那樣罵皇帝,皇帝都沒法殺他,能殺掉夏言、楊繼盛的嘉靖帝,哪有什麼仁義之心,不殺海瑞這個小小的戶部主事就是不中海瑞的圈套,遂了他做千古死諫忠臣的願望。皇帝都對海瑞這樣,其他文臣惹他幹什麼?所以他反而官運亨通,做過管理最富庶的南京周邊的應天巡撫,做到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大員,主管監察,雖在南京是閑職,但政治待遇上去了)。如果海瑞不這樣玩,一個舉人哪能企望這樣的高位。但他一旦有實權,辦具體政務就不行了,那種行事方式只能激發矛盾。在當應天巡撫時,打擊豪強地主純用剛猛之法,搞得雞飛狗跳,拿對他有恩的徐階家開刀,最後沒有什麼建樹就被調離。所以這樣的道德標杆,只能是系而不用的葫蘆。

  作為和海瑞對比道德評判的另一極,為首輔二十年的嚴嵩幾乎是奸臣的代表,可是這樣的奸臣在電視劇里亦有他複雜而立體的面貌,這更符合歷史邏輯。中進士後的嚴嵩曾經在老家江西讀書多年,史載「頗有清譽」,回到官場又在南京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夤緣到北京修《宋史》,被嘉靖帝賞識,晉陞為禮部尚書,當嘉靖帝把自己沒當過一天皇帝的父親興獻王追尊為獻皇帝後猶厭不足,還想讓興獻王入太廟,這絕對是極大地違背禮法,主管意識形態的嚴嵩和其他大臣上疏阻擋,可一旦皇帝下詔為自己申辯,嚴嵩惶恐非常,立刻改變態度,極力擁護皇帝之說,這樣的識時務,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我們今天實在不能做太多的指責。在個人安危和利益面前,道德只能對海瑞這樣的官場另類才能有作用。

  總體說來,這部電視連續劇符合歷史的大背景和邏輯,裡面當然有很多虛構,比如讓張居正提前入閣,在「倒嚴」中起到相當的作用,儘管與史實有出入,但為了戲劇衝突可以接受。我以為這部劇最大的一個虛構情節「改稻為桑」制的商榷,因為它不符合時代大背景。儘管明朝中葉最主要的矛盾是土地兼并,但這種兼并並不是政府主導的,相反是民間由於種種短期利益引起的,比如合理逃稅而「寄田」,從朝廷到地方政府基本上反對兼并,而且太祖定下的以糧為綱國策一直奉為圭臬。由於商品經濟的活躍,東南一帶的農民覺得種桑養蠶或種棉花,比種水稻更划算,許多良田變成了桑田或棉田,這是農民因為利益的自然選擇,將其附會成官員用公權力逼迫,看上去類似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用行政力量來招商引資或絕對農民種植何種作物,能博得觀眾的喝彩。可歷史上明朝一些地方政府儘管很腐敗,然其在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現在相比,是相當消極的。歷史中的「倒嚴」中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比如殺楊繼盛引起天下人的憤怒,比如嚴世蕃的跋扈而多才,比如道士被「倒嚴」派運作在占乩中故意對皇帝說嚴嵩是奸臣,還有更重要的原因,當了四十來年皇帝的嘉靖要為將來即位的兒子做準備,掃清舊臣龐大的勢力,重用裕王的親信如高拱、張居正。-----在最高權力交替這一最重要的政治面前,嘉靖帝對嚴嵩個人的欣賞實在算不了什麼,在這樣的大問題面前,修道而隱居深宮多年的嘉靖帝顯示出一個合格帝王的政治水準。

  撇開「改稻為桑」,總體說來,我認為這部電視劇是符合歷史邏輯和時代大背景而又好看的正劇。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


推薦閱讀:

唾手可得的幸福 那美麗的新世界
社保全國一盤棋有什麼實現難度嗎?
假釋制度
醫療法規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護理管理
員工很少遵守成熟的管理制度,怎麼辦?

TAG:道德 |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