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的教育,竟然是媽媽的「情緒平和」!看完你就懂了
01毫無疑問,母親的養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最偉大的教育,是媽媽有一顆淡定的心。
我用最偉大的人物來說明。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當我們來到世上,第一次睜開雙眼,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母親。
躺在母親的懷裡,吮吸著母親的乳汁,承受著母親的愛撫,聆聽著母親的呼吸,接受著母親的哺育和薰陶。
母愛的光輝使母親成為孩子心理、性格與思想形成的總設計師。教育學家說,「一個慈母勝過一打特級教師」!
《非誠勿擾》的主持人孟非說過一句話:「但凡脾氣暴躁,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大部份都得不到幸福」。
在生活中我發現:周圍很多無法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要麼來自單親家庭,要麼父母離異,要麼父母的關係不健康。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父母脾氣暴躁的,孩子也是一樣。
03
我再舉個反面的例子。
朋友小吳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她才貌雙全,各方面都不錯,為什麼會過不如各方面都比她遜色的人?
就在她三十歲這一年,通過大量閱讀,反思和學習,她終於找到了答案。原因是她脾氣不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安全感。戀愛時,因為患得患失而失去對方;工作時,因為脾氣不好而得罪領導;生活中,因為玻璃心而失去朋友。
她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有一個脾氣暴躁,焦慮,脆弱的母親。
她很小的時候,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就把她交給別人照顧。而且,她還會隨時嚇唬小吳,說不要她了。
那段時間,爸爸媽媽的感情也出現了問題。爸爸工作時間很長,時常家裡就只有她和她媽媽。她媽媽不知道怎樣讓小吳安靜下來,有時候不想理她,就把她關在臥室,任她哭吼;或者狠狠地打她一頓。
養育孩子的辛苦讓她媽媽的心境十分差。每次爸爸回家她就會和他抱怨。
她的母親總是唉聲嘆氣,鬱鬱寡歡。她小的時候一直努力想要讓她注意到她,然而無論她怎麼做都沒有用。
她努力做到最完美,進入最好的大學念書,進入一流的單位工作,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卻還是不能讓她開心。她的快樂只有那麼一點,會經常不知不覺淚流滿面。
在她所有努力都失敗以後,她和母親變得越來越疏遠。她離開了家,獨自生活。
後來她才明白,她的母親一直影響著她。她幾乎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來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然而這些,是一個健康的孩子生來就有的。
雖然她在其他方面也獲得了不少成功,比別人走得更遠。可是,這一塊巨大的短板,卻嚴重的阻礙了她的發展。
處於青春叛逆期的時候,別人只是偶爾鬱悶一下,而小吳會經常傷心的哭泣,還會經常失眠。
研究發現,越早能識別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越容易成功和獲得幸福。
曾經有人問一個企業的老總:「你最喜歡僱傭什麼樣的員工」?老總回答說:「情緒穩定的」。
04
依戀理論首先由英國精神病學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進行了一項關於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發了他研究母子關係的興趣。
隨後,他開展了一系列「母親剝奪」的研究並指出:在個人生活的最初幾年裡,延長在公共機構內照料的時間和/或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對人格發展有不良影響。
1969年,Bowlby的關於依戀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問世,它闡述了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聯繫,該觀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依戀並非來自母親的餵食行為及人類性的驅力,它是生命系統的一部分,雖然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存在,但在兒童早期最明顯,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假如嬰兒不尋求並維持與照顧者的親近,這無助的人類嬰兒就會死亡。
依戀研究的重大進展來自 Ainsworth 的認識,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三類:
全依戀 :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遊戲;
不安全依戀,迴避型,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不安全依戀,反抗型,此類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遊戲。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還發現一些兒童的行為不符合以上三種類型的任何一種,且這些兒童曾有被虐待與被忽視的經驗,於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戀類型:不安全依戀,破裂型 ,此類兒童對母親展現出冷漠。
05
研究認為,兒童期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依戀特徵,成年以後仍然會顯露出來,所以成年人也應該具有和兒童一樣的依戀類型分類。
研究顯示成年人在戀愛中的行為與嬰兒存在驚人的相似性。一個人的依戀類型取決於成長環境和步入成年後的經歷,能夠決定一個人在戀愛中的行為表現。
焦慮型:渴望與伴侶親密,會產生不安全感,擔心遭到拒絕。單身時會感到不快樂,會想盡辦法引起對方的注意和興趣。經常讓人無法理解什麼事情惹他們生氣,只能去猜。這種類型的人會懷疑對方有不忠行為。
躲避型:這種類型的人會在戀愛中釋放出令對方困惑的信號,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獨立性。
與其他類型相比,他們不太重視對方的價值或者將前伴侶完美化,會採用疏遠策略,這種疏遠包括情感上和身體上的。
他們對伴侶不信任,擔心被伴侶控制而失去自我。他們不會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圖,也不願談及彼此的戀情進展到何種程度。
安全型:值得信賴,始終如一,會和你一起做決定,對戀情的態度具有柔韌性,善於與伴侶溝通。
在發生爭吵時,他們會選擇妥協,他們願意奉獻,不擔心自己依附對方,不喜歡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總體上說,安全型喜歡彼此間的親密行為,通常溫柔多情。
而這一切的形成都跟幼年的經歷有關,與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
06
臨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很多人都不知道與母親的關係會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有多大影響。很多人都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做了父母。
父母,是一項多麼偉大的工作,很多人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作為父母,卻還是一敗塗地。
年輕的時候,人們的擇偶標準總是那樣的膚淺:美麗,帥氣,多金。可是後來,人們才發現,這些並不構成幸福的必要條件。
尤其是男性,更容易陷入視覺的泥淖,都對美女趨之若鶩,而不考慮其他方面的品質,甚至到老了也還是這樣。
比爾蓋茨說過:「我最大的成功不是事業上的成功,而是選對了共度一生的人。」
在經歷過失敗的感情之後,人們才開始懂得:一個人格健全的伴侶是多麼的重要!俗話說:一個好的女人可以旺三代。
一個男人的品味,就看他選擇的女人。決定一個男人高度的,是他的枕邊人。的確,一個多疑,自私,脾氣暴躁,有性格缺陷的女人會給孩子,給這個家帶來很大的傷害。
為什麼很多女人選擇了成功,就不能兼顧愛情?因為她們把職場上的那種剛強倔強的性格帶到家裡來了。女人的特質就是柔情似水,失去了這一點,就失去了陣地。
在國外,已經把打小孩的行為列入犯罪行為。
每當我看見一個情緒失控的媽媽和大哭的小孩,我便會很難過,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我會更可憐孩子,雖然大人也很無奈,但是孩子更無辜一些。
長期的打罵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有的孩子,一輩子都會記得。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在摸索中學習。
有父母后來知道自己犯下的錯誤,只是再沒有機會重新來過;而有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曾經那麼優秀,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長,要提高國民素質,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質,尤其是媽媽的素質。
作者簡介:婉輕,80後,一個體制內文藝女青年,總是想用國際視野來衡量國內情況,難免失望。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不願意改變自己去迎合這個世界,所以仍然過不好生活。
作者:婉輕
你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今後家庭的幸福程度原創 精讀君 2018-02-07 10:22:06
有多少家庭,毀於不會好好說話?
亦舒說過: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對最親的人肆無忌憚地發脾氣、口不擇言,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
一個家庭的幸福,往往從好好說話開始。
01
2012年,北大畢業生王猛給父母寫了一封長長的決裂信,並封鎖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為了更換過期身份證。
那一次,他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關於與父母決裂的原因,他寫了一篇不下萬字的論文:
小學五年級時,王猛去上奧數班,發現自己的人造革文件夾被人劃壞並塗抹。
回家後,母親表現出一種混合了得意和瘋狂的怪異情緒,歇斯底里地說:
「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一,王猛被調了座位,課上要抵抗周邊學生的騷擾和閒話,課間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言語羞辱。
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被調座位後身邊環境糟糕時,父親大罵他直到凌晨一點多:
「同桌有什麼影響?」
「最卑賤的狗才想要什麼公平!」
「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哼。」
上大學前,王猛「被迫」參加了父母邀請的一次旅行,旅行團由單位裡的幾家人組成。
中途,導遊當著全團的面說,晚上住宿要讓王猛跟兩個女生住一間房間。
王猛瞬間僵住,不知所措,而父母只是默不作聲,並沒有幫他說話。
回房間後,王猛問父母導遊為什麼要那樣說,卻遭到了父親的一頓責罵:
「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
......
一次又一次攢夠了失望後,王猛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覆任何信息。
他知道自己的性格上有很多弱點,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因此打算實現自我救贖。
而他的父母,在接受採訪時,依舊搞不懂兒子為何會遠離,為什麼老是揪著過去不放。
作家蘇珊?福沃在《中毒的父母》中說過: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
而有多少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習以為常的說話方式,給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02
真人秀綜藝《嚮往的生活》中,有一期宋丹丹帶著兒子巴圖來節目做客。
節目中,前一天晚上,丹姐一直瘋狂吐槽自己的兒子:
「你怎麼吃那麼多啊。」
「我兒子太胖了,你讓他去幹點活。」
第二天早上,小夥子Henry在大家熟睡時,爬起來煮粥。
大家起床後紛紛誇他,丹姐卻又吐槽起了自己的兒子巴圖:
「我生了一個廢物,你看看人家。」
並嚷嚷著想換兒子:「我能換一個嗎?」
巴圖在煮雞蛋的時候,丹姐也不忘嘲笑自己的兒子:
「你要能把這倆雞蛋煮熟了,那我就可以勉強把你留下。」
後來甚至跟何老師和黃磊講出兒子小時候的糗事:
「巴圖小時候沒有一次能讓我開心地開一次家長會。」
「小朋友都在那跳小魚游泳,就巴圖一人站在中間哇哇大哭。」
前面媽媽再怎麼打擊,都只是好脾氣地笑笑的巴圖,這時終於臉上掛不住了。
其實,看得出來丹姐和兒子的關係很好,丹姐才會肆無忌憚地拿自己兒子打趣。
只是,中國式父母的說話方式,往往無意中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
我們也許都對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
親戚聚會時,總會有一些父母,當著所有人的面責罵、數落自己孩子的不是。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你怎麼這麼沒禮貌?叫你給大家敬個酒有那麼難嗎?」
而被打擊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抬不起頭來。
大人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有屬於自己的情緒。
那些脫口而出的批評、責備,有時候會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03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喂,父母,我生氣了!」
成員們紛紛在上面訴說著父母給自己帶來的傷害、陰影:
「被媽媽咒罵是什麼感受」、「爸、媽,多希望你們沒生我這個廢物...」、「每一次見到他們都要被罵」......
有個成員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她和她媽媽去看正在裝修的房子,她跟媽媽說:「要不裝個洗碗機吧,您以後就省事了。」
裝修公司的女生聽到了,就說:洗碗機費水費電,成本還挺高的。
她媽媽就當著那女生的面說:
「你看看人家多為我著想,而且長得又甜,性格又好,又有眼力勁兒。你看看你,跟死木魚眼睛似的,一張嘴想說什麼就來什麼,也不動腦子考慮一下。」
女兒當時聽到就很傷心,蹲在角落裡,不再說話。
而媽媽卻全程跟那個女生有說有笑,把自己的女兒當成透明的一般。
日常生活中,媽媽經常對自己的女兒說出這樣的話:
「你快別給我丟人現眼了。」
「你看你那傻逼樣,我從心裡就愛不起來。」
......
一字一句,都像細細的針一般,在漫長的歲月裡,讓孩子感受到錐心的疼。
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可能就算過了再久,也難以痊癒。
而這一切,原本是只要「好好說話」就可以避免的。
04
提到好好說話的家庭,我會想起黃磊和他的大女兒多多。
曾有不少人評論說,不喜歡《爸爸去哪兒》中的多多,因為她顯得太過成熟懂事,沒有小孩子的天真爛漫。
而我,卻被多多的教養和高情商圈了粉。
節目中,因為她是大姐姐,不得不承擔起姐姐的責任,盡力照顧每個弟弟妹妹的情緒。
她喜歡分享、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總是站在弟弟妹妹的角度為他們著想。
生活中,她常常用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表達對家人的愛。
她用撿來的花瓣和銀杏葉,為姥姥畫了一幅手工畫;
她用稚嫩的畫筆,為媽媽做了一張生日賀卡;
她用海邊撿來的貝殼,裝飾爸爸的筆記本,並送上了心意滿滿的菜譜......
而她的言行舉止,正是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與身教。
總有人喜歡討論:孩子究竟應該窮養還是富養?
黃磊卻說:「窮養富養,都不如用愛養。」
他給兩個女兒起的名字,一個是慈,一個是愛。他說把慈愛放在心裡,這樣的人生才會美好。
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是真理。
黃磊喜歡用完全平等的方式和女兒進行交流和溝通。
他給女兒寫了一封信《挑選一種喜歡的辦法活下去》,期望女兒做喜歡的事、與喜歡的人共處、以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像多多一樣在愛和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學會自愛、自尊,也更懂得如何愛別人。
05
一個家庭的幸福,往往從好好說話開始。
亦舒說過: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對最親的人肆無忌憚地發脾氣、口不擇言,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
語言帶來的傷害,雖然看似無形,卻能給人帶來持久的陰影。
暴力的溝通方式,有時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讓人痛苦。
願我們都能學會好好說話,多一些耐心,少一份指責。
共勉。
作者:小椰子,精讀主創,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
推薦閱讀:
※老婆總愛給我夾菜惹我媽媽不高興
※【祖傳秘方】准媽媽《 生個健康寶寶》 的妙方
※別讓你的老婆成為假性單親媽媽
※周記媽媽的愛
※媽媽車禍離世的八字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