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31集-第40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零一頁,從第六行看起:
這是概要的十門第五門,「所被根機」。「前明本經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今當更明,萬類之內,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誰是當機」。廣收萬類,普被三根,這是總說。這個地方要給我們介紹的,萬類當中什麼人、哪一類適合(就是最適合)修這部經。上中下三根當中,到底哪一種根是這個經的當機者,這個法門,就是最適合他修學的。
一開端就為我們辨別根、器,「夫根器有是器與非器之別,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器」。前頭是用比喻來說,器皿,這茶杯是個器,它的作用能盛水,如果它破了,破了就不能盛,盛水就漏掉。這是如果說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這個法露就是比喻甘露。天人最好的飲料是甘露,佛給我們所說的一切經法,就像甘露一樣,我們能不能接受,有沒有接受的時候把它漏掉,這破損的就是非器。
「《疏鈔》云」,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疏鈔》說的此地可以用,《彌陀經》跟本經是同一部經,叫大本、小本,小本講得簡單,大本說得詳細,都是說的一樁事情。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說,「前三非器」,前面這三種,哪三種?無信,他不相信;第二種他不能發願,不想往生極樂世界;第三種無行,他不念佛。不信、沒有願、不念佛,就沒法子修學這個法門。「反是皆器」,反過來那都是本經契機者,就是他有信、他有願、他肯念阿彌陀佛。
這下面給我們說信,信什麼?這個非常重要,決定要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蕅益大師在晚年,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西有道人,西方極樂世界真有,用這個做他的名字,西有道人蕅益大師,說明他真信。「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必須要相信的,尤其三句太重要了,相信眾生跟佛是一體,是一不是二。這個確實很多念佛的人都不相信,所以,他念了一輩子到最後不能往生,他有疑。決定要相信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彌陀確確實實是我自性清淨心中所生之佛。所以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個心是真心,不是現在起心動念的心。起心動念的心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心就是阿彌陀佛。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真妄不二,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迷悟不同。迷了就妄心,覺悟了真心,所以妄心,別無體性,妄心的體性是真心。妄心不能生、不能現,能變,把什麼變了?把真心所生所現的現象變了。真心所現的、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叫法性土;阿賴耶把它變成十法界,把它變成六道。於是乎我們就曉得,原來六道十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這個理跟事都要搞清楚,我們真信了。所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我們自己真心現的,我現在想往生哪有不能生的道理!凡是往生產生障礙,最後不能去了,這是重要的因素。
在此地給我們講信願行,把這些重要的全講給我們聽了,所以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六道裡頭是怎麼回事情?六道裡今天的人,他是心是貪,所以是心就作貪,貪是什麼?貪是餓鬼;是心是瞋,是心作瞋,瞋恚是地獄,一個道理。是心是善,是心作善,這三善道;是心不善,是心作不善,這三惡道。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念頭變現的。自性所生所現,念頭是阿賴耶,阿賴耶能變,自性所生所現的隨著阿賴耶就變,叫變質。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個一定要相信,前頭把理給你說清楚,為什麼念佛決定會成佛就這個道理。念佛是作佛,因為你本來是佛,是心是佛,本來是佛,所以你肯念佛就決定作佛。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不是說別的,就是說這樁事情。是心是佛是因,是心作佛是果,你要相信這個因果,這個因果是許許多多菩薩、聲聞、緣覺都不敢相信。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這個話講得很懇切,但是現在的社會變了,現在兒子不想媽媽,跟從前人不一樣。從前人感情非常深厚,因為人的生活非常純樸,這種濃密的親情被現在科學破壞了。中國古聖先賢有智慧、有能力發展這些科學,為什麼不幹?他知道科學發展,我們得到的利益很少,受到的傷害太大了,得不償失,所以絕不走這條道路。不是中國人沒有能力,這點我們要知道,明心見性的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會不會造原子彈?肯定會。不幹,為什麼?這缺德的事情。凡是受過中國這個倫理道德教育的人,他絕不幹這個事情。我們再說明心見性的人,他的德能廣大無有邊際,確確實實他有能力坐在那裡不動,改變太空當中星球運行的軌道,他有這個能力,比原子彈能力大多了。這些能力都屬於自性的本能,見性就有了。所以對於娑婆,特別是現在的娑婆世界,我們所遭遇的,遭遇什麼?這娑婆一點都不可愛,不像從前。
清朝在慈禧之前,確實還挺可愛的,康乾盛世那就更不必說,那個人世間是真可愛。為什麼?行善的人多,作惡的人少,太平盛世的時間長,偶爾有一點小災難,那不算什麼。現在的社會跟從前不能比,我們不說別的,從國文程度上來看。我現在有些同學很難得,找了一些民國初年的,中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們展開來一看,這個書將來有機會把它印出來,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有些同學見到《國學治要》這套書,民國初年出版的,給什麼程度人看的?序文裡頭寫得很清楚,高中程度,高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他們就有能力讀這個書。我們降一級,看民國初年初中程度的學生,看看他們的作文。再看看那個時候小學生的作文,高小的,高小是五、六年級,初等的這些作文是三、四年級。
三、四年級的作文,現在文學院畢業的學生,文學院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寫不出來,文言文。細細觀察這些內容,學生對於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不但他有認知,而且他也落實了,他真正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課文的內容好。這樣一比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程度太差了,不能跟從前人比。中國人講一甲子,一甲子六十年,兩個甲子一百二十年,這一段時間我們的國文程度,真正叫以無法想像的衰落。再把傳統文化復興的確不容易,要一段很長的時間,誰來做這個工作?真正佛菩薩來應世的,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佛菩薩應化到世間,才能把這樁事情做好,什麼原因?佛菩薩是真誠心,沒有自己;帶著有自私自利的人,沒法子做得出來。心地要純淨純善,才能感動祖宗的加持,三寶的加持,他能肩負起這個使命,能把這個工作做好。真正要世世代代出賢人,我估計得一百年之後,這我們見不到了。
所以欣慕極樂,厭離娑婆,覺悟了,不再跟這些人去爭。現在這個社會是競爭,不參與這個行列,我們退出,主動的退出,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他們那些人不願意求生淨土,他們在這裡競爭、鬥爭,他搞這個。什麼樣的心情?如子憶母,這是從前人,不是現在人。現在兒女常常把父母都忘得乾乾淨淨,尤其是從小就離開父母,到外國去了,完全受的是外國思想,外國人的概念。決定要求往生,這是願。
「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我們今天有信、有願,可是念佛有間斷,這是要特別提醒的,決定不能間斷。我們真求往生什麼時候去?現在就去,愈早愈好,早往生一天早少受一天罪,要有這種心,這個心叫懇切。留在此地是有特別的緣分,誰叫我們留?佛叫我們留,我們就留;佛叫我們去,我們就去。我們要把這樁事情委託給阿彌陀佛,自己再不放在心上,心上就是一心求生。「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前進」。資糧這句話,古時候出外旅行,資是財物,就帶一點錢,還得帶一點糧食,為什麼?古時候沒有旅館。我們在抗戰期間逃難,身上要帶一袋米,那個米是用布做一個圓筒,長長圓筒,裝進去之後打個結就背在身上。那帶一袋米,一袋米可以吃好幾天,帶一點錢,這叫資糧,你才能出去旅行。現在人方便,到處有飯店,到處有旅館,就不要帶,只要帶錢就行了。從前的錢挺重,你看銅板、銀元,帶銀子;現在人帶紙鈔,紙鈔輕。所以叫資糧,沒有帶資糧,就很難往前進,這路怎麼走法?「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三個條件少一個也不能去。「如鼎三足,缺一便傾」,鼎是三個足,少一個它就倒了。「缺足之鼎,是名非器」,少一個,他決定不能往生。
「《疏鈔》復云」,這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這個人是好人,積德行善,但是對於淨土宗沒有信願,他也不念佛,這也是非器。這個人將來往生生三善道,他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你是好人,沒錯,大好人一個,對於淨宗缺少信願行不能往生;你是個壞人,無惡不作,你對淨宗有信願行,你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他一口氣沒斷,這個時候遇到善友勸他念佛往生,他一下就相信,就接受了,真信真願,十聲佛號他就能往生,叫十念必生。這是我們要相信的,所謂是縱然有一些過失也不要緊,現在遇到淨宗了,知道這樁事情,盡力去斷惡修善,真正相信,真正發願,那恭喜你,淨土跟你有緣,你決定得生淨土。這是說器,根器。
再說機,機是有當機跟不當機,「三根之中,誰最當機,古說不一,今當明究」。這是念老的話說得非常好,我們一定要搞明白、要搞清楚,不能有疑惑。「蓋以世尊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應病與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分五個時期,這五個時期完全是應機而說,隨機設教。世尊在菩提樹下示現的大徹大悟,沒人知道,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什麼人當機?法身菩薩當機。也就是說,最低的程度是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參加了。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的,沒有人知道,普通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樹下打坐入定。多長的時間?二七日中半個月。也有經上講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示現證得究竟圓滿。這一部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把它收藏在龍宮,六百年之後龍樹菩薩出現在世間,有緣,被大龍菩薩接引到龍宮去參觀看到了,《華嚴經》傳到這個世間,是龍樹菩薩傳的。所以小乘不承認,小乘論事,沒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小乘認為《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造的,假借釋迦牟尼佛的名,他造的。他能造得出來嗎?能造得出來那就是佛!
這一部經的分量多大?那說來都嚇人,龍樹菩薩他看到的,《華嚴經》全文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個書要拿到我們地球上裝不下,不但地球裝不下,我們太陽系也裝不下,銀河系也裝不下,真正不可思議。龍樹傳來的本子是小本,這個經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像我們現在《四庫》一樣,《四庫全書》大本,《薈要》是中本,《四庫目錄提要》是小本。目錄提要只有五冊,中本五百冊,大本一千五百冊,我們看到的。《華嚴經》也是有這麼個性質,龍樹菩薩傳過來的是什麼?《華嚴經》的目錄提要。為什麼?中本、大本太多了,說娑婆世界眾生沒有能力學習,分量太大,所以只把目錄提要帶回到人間。這個目錄提要有十萬偈,印度人算分量大小是用偈,四句叫一偈,不管長短,只要是四句就叫一偈,一個單位。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現在我們中文的《華嚴經》沒有這麼多,大概只有一半,所以《華嚴》欠缺的地方很多,是一個殘缺不齊的本子傳到中國來,但是都給它翻出來了。只有一品是完整的,其他統統不完整,這一品完整的就是《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你看這一品翻出來的四十卷,不是說這一品特別長,每一品也都相似,缺失的很多。佛對那些人講的,不是對凡人講的,這第一時。
第二時這開始對人講,在菩提樹下出定,出定沒有人知道他成佛,也沒有人請他講經說法。那佛怎麼樣?佛就準備走了,入大般涅槃,我們世間人講就是死了,他走了。這個時候幸好四禪天的淨居天人,四禪天裡頭有一種特殊的聖人,他們住在那個地方修行,叫五不還天。我們講這個族群,它有五個族群,統統都是三果聖人阿那含在那邊修行。他們修行功夫成就了證阿羅漢,利根的,五不還天就證得阿羅漢,他就超越六道;根性差的,還要通過四空天才能證得阿羅漢。這些天人看到了,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作佛,趕快下來,下來變化作人的樣子請佛說法,佛就留下來了。開始就找,他離開家庭,他父親指派了五個人陪同他、照顧他,這五個人在鹿野苑。所以到鹿野苑把這五個人找到,為他們講苦集滅道四諦法,憍陳如尊者開悟了證阿羅漢果。
這個世間三寶就具足了,有說法的人,有聽法的人,有修行的人,有證果的人,正法住世,從這開始。佛講阿含,講小乘,小乘是佛法的基礎,是屬於普世教育,一切眾生都應該學的,教你怎麼做人。你想生天,教你怎樣修行才能夠生天,而且告訴你天有很多種類、有很多層次,有二十八層,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你要生哪一種天統統都有方法。這個能滿足世間人的願望。世間人知道世間苦,總想生天,以為天是究竟。佛說法一絲毫不勉強,你喜歡什麼就教你什麼,叫應機說法。阿含講十二年,他們提升了,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誨,所以佛講方等,好比辦中學,把他們帶起來。方是方正,等是平等,比前面阿含高,菩薩法,我們通常叫權教菩薩,為什麼?這裡頭沒有講明心見性。
方等八年,然後接著講般若,般若是大乘,這應該是佛陀教化眾生,這是核心,完全講智慧。般若就是智慧,今天所說的哲學、科學,講了二十二年。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那好比是研究所。般若是大學,講什麼?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這是大乘。法華這個八年教人轉凡成聖,怎麼樣去證得無上菩提,所以佛門裡有所謂,「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楞嚴經》裡面大部分的經文都是辯論,佛提出問題,這些阿羅漢、菩薩們解答;弟子們提出問題,佛給他講開示。都是在討論,研究討論,所以稱為開智慧的《楞嚴》。我們在旁邊,來聆聽他們的討論,自然就增長智慧。所以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完全看學生程度一步一步往上提升。應病與藥,你有什麼問題,佛就有方法來解答、解釋。
「一般而論,則大乘經典,菩薩眾當機」,方等、般若之上,菩薩能學。「小乘典籍,二乘當機」,中國翻譯的叫《四阿含》,聲聞緣覺學習的。「唯此淨土,奇特殊妙,獨標一格。古有諸說,下標三例」。淨土這個法門很特別,誰是當機的?前面講能信、能發願、能念佛,統統是這個法門的根器。那當機,什麼人當機?可以說人人都當機。但是古人有古人的看法,這下面給我們講到了。
我們看念老註解,「上輩往生,唯是菩薩」,這是講的機,古德有這個說法。「本經明三輩往生,每輩再分三品,則同於《觀經》中之九品。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諸師,謂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上下品是大乘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這就高了。「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若如是解,則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薩聖眾所生,中上品是小聖所生,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這是善導大師以前,也就是唐朝以前,那一些法師們說的。
我們再看善導大師怎麼說法,善導是我們淨宗第二代祖師,傳說他是阿彌陀佛應化而來的。在唐朝時候日本、韓國、越南許多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的人特別多,所以日本淨土宗,把善導作為他們的初祖,很難得。他不以他們做初祖,他的初祖是他的老師,他老師是中國人,以善導為初祖。法然上人實際上他是傳淨土宗的,他稱二祖,不稱初祖,不忘老師,這很難得。底下這一段,「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是「善導大師於所著《觀經四帖疏》破前說」,他不同意前面這些法師們的說法。「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這是《四帖疏》裡頭的經文,善導大師所寫的。意思是「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祇為沉溺之眾生」,常沒就是墮落在輪迴裡頭,在輪迴當中頭出頭沒這些眾生,是為他們說的。「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這個經不是對菩薩說的,也不是對阿羅漢說的,完全是對六道眾生說的。
「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句話說得特別好,遇緣有異;換句話說,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生到哪個品位是你遇緣不同。如果你遇的緣殊勝,你的品位就大幅度提升;遇的緣不好,你的品位可能就低一點。這個緣第一個是老師,你親近善知識,第二個是同參道友,第三個修學環境,這都是緣,樣樣都順心,進步很快,這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到的緣無比的殊勝,為什麼?我們遇到這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之前,《無量壽經》你去看看,看了怎麼樣,很多地方看不懂。難得我們遇到黃念
現在確實有不少人反對會集本的,反對黃念老這個註解的,那什麼?那前面講的非器,他們遇到了不相信,當面錯過,真可惜。那為什麼他不看這個經,不看這個註解?我相信他也看,他也看經,也看註解,看了不相信。什麼原因?學習的心態出了問題,對經、對註,對會集的人、對做註解的人,沒有信心,總認為自己比他們高明,這兩個人有什麼了不起?這個念頭生起來完了,不但非器,機也沒分,統統都失掉了,這叫真可惜。我們一見到這個本子、一看到註解就五體投地,我們相信,我們與淨宗、與極樂世界有大因緣。
這個話說得是正確,引用善導大師的話,不用自己說的,有根、有據的。《觀經》上,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就是遇緣不同才有這個情形出現。「何者」,這下面舉例說出來,「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都是凡夫,不是菩薩,也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這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有根有據。「大師之說」,這個大師是善導,善導大師所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這個聖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要普度眾生,不能把標準設得那麼高。設得那麼高,這個濁惡凡夫怎麼辦?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目的確確實實是幫助這些凡夫,尤其是造作惡業的凡夫,他們都要墮地獄。如何能把這些人救出來,不但救出來,還要讓他快快成佛,這是彌陀無盡的慈悲,能不能做到?能。前面把理由說得很清楚,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心是佛,只要是心作佛。五逆十惡你肯回頭是心作佛,你也能成得了佛,這道理講得通,所以事上就可能,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實大有功於淨土」,善導大師這個解釋對淨土這個功勞可大!「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中國、日本跟善導大師學的人很多,都遵從大師的說法。
「如日《合贊》云: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統統是凡夫,具縛就是具足煩惱,煩惱一品都沒斷,這叫具縛凡夫,是其機也。「後復云:如元曉云」,元曉是韓國人,也是唐朝時候,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他回到韓國,在韓國建立淨土宗。他說「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凡夫都能夠往生,都能證得上品上生,何況菩薩!菩薩就更不必說了,聲聞、緣覺當然可以上輩往生。但是佛的用意確實是為六道凡夫的,他們是附帶的,主要是對六道眾生說的,為六道眾生來建立的極樂世界。「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是從古大德的立說做了一個結論,結論八個字真的一點都不假,顯示出阿彌陀佛無盡慈悲。
「此說之要妙」,要是重要,妙是微妙,這個說法太妙、太好了。「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掃盡凡夫退怯之心」。如果像前面諸師所說的,上輩三品是菩薩,中輩上品是阿羅漢,我們凡夫沒分,這個對於一些凡夫會產生障礙,他就不學這個法門,放棄這個法門。難得善導說得這麼清楚。法然上人日本的、元曉韓國的,都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釋清楚,他們完全是依據善導大師的說法。「普令正信此法」,我們要真正相信,不要懷疑,「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在今天末法時期,除這個法門之外,修任何法門都沒辦法成就。這是早年黃念
下面還有一種說法,「專接上根,傍及中下」。念老說,「此說從文字表面上,似同於甲而反於乙」,這個甲是第一段所說的,好像也是上根,大概是菩薩、聲聞、緣覺;第二段的那就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仔細去看,實際上它與乙相同,「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與甲第一段所說的相違。我們也得問,這什麼叫做上品、上根?「但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每謂淨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故作是說,以濟之也」。這是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世間真的有淺見之人,看到修淨土的念阿彌陀佛,這些齋公齋婆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一天到晚只曉得念一句阿彌陀佛,無論你問他什麼,他回答你的就是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沒有第二句話。這是什麼人?上上根人,他功夫純熟了。
不相信,你看他往生的瑞相,鍋漏匠是其中之一,他的師父諦閑老和尚鼎鼎有名的,近代天台宗的祖師讚歎他,說他的成就,「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這讚歎還得了!弘宗演教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智慧。第二句說「天下名山寶剎方丈和尚也不如你」,這一句說什麼?大福報的人。做方丈住持大福報,講經說法大智慧,都比不上你,你說他是什麼根性?當然是上上根。他本來是下下根,下下根念佛三年就念出了上上根,走的時候是上上根,開始念的時候是下下根,一點都不錯。三年之後他變成上上根,你就曉得,念佛這個方法消業障、斷煩惱,它多快!三年的時間煩惱斷乾淨,業障消除,他走得那麼自在,站著走的,不但站著走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這個例子太好了,讓我們對淨宗真正生起信心,這還能懷疑嗎?這個人去我們不遠,應該是七十年前的事情,不是太遠,倓虛老法師親自見過。倓老法師往生在香港,老法師在世的時候,常常提醒這個故事勉勵大家念佛。還有一個參禪的弟子,以後做土地公了,用參禪跟念佛做比較,你看哪個殊勝。這個念佛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參禪參得也不錯,也得小小禪定,最後去做土地公。
我們再往下看,「如《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你看這根機。「初謂業障眾生」,業障深重的要教他禮懺滅罪,為什麼?煩惱重、業障重,先要求懺悔業障,普賢菩薩也是這樣教人,入佛門初學一定要消業。我們過去初學的時候,在
「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這說上根,前面講的上機,哪些人?只用信願持名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深,這個方法妙。破盡一切戲論,這是說教下,法身菩薩看教下是戲論,戲是遊戲,戲論就是開玩笑的,不能當真;斬盡一切意見,這是參禪的。宗門、教下都放下了,這一句名號超越宗門、超越教下,什麼人?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延壽這上上機。這些人全是念佛往生的,他們這些人徹底擔荷得去。
「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云深妙」。說它深妙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真的是深!我們這一生當中,搞了三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真不容易,三十多年鍥而不捨。《無量壽經》之前講過十遍,講這個註解,黃念老的註解這是第三遍,其他的大經大論這就不說。最後選定這個本子,決定修學這個法門,不是感情用事,不是人云亦云,自己認真抉擇,選擇這個法門一生決定成就。這個法門至圓,圓到極處,至頓,頓是頓超,一生成就沒有比這個更快,沒有比這個更穩當,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無上法門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所不能及,選擇這是第一經。「但驀直念去」,驀有自然的意思,自自然然你就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來幫助,用不著,你也不用妄想,把妄想、雜念都放下。「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直是直截了當,就這一句佛號萬緣放下,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學鍋漏匠。這個直起直用,自得心開!
「當下破盡戲論」,這是超越教下,「蕩除一切計度分別」,這是超越禪宗。「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馬鳴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他們上上根人,入門上上根,往生也是上上根;鍋漏匠入門是下下根,往生是上上根,他預知時至,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為什麼?給那些人講,那些人講不通,他體會不到,他聽不懂,不如不說。諦閑老和尚要在面前,他可能會告訴他。像修無師一樣,修無師往生,倓虛法師、定西法師這兩個人在,內行人,所以他可以告訴他。他跟這兩個人告假,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他要往生。倓虛問他什麼時候?不出十天。這頭一天告訴他,第二天又找老和尚,跟老和尚說,我明天就走,真走了。這都是念佛人的好榜樣,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乾淨利落。
下面有簡單介紹這幾位大師,「馬鳴大士,東天竺人」,天竺是印度,東印度。「傳佛心印,為禪宗十二祖,中興大乘,造《大乘起信論》」。論的末後,「勸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大乘起信論》最後指歸淨土,他自己是念佛往生。「龍樹大士,南天竺人」,南印度,「為禪宗十四祖。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這叫密宗初祖。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入龍宮,取《華嚴經》」,所以他又是華嚴宗祖。「復以廣造眾論,力宏淨土,《楞伽經》懸記云,登歡喜地,往生淨土」,所以又是淨宗的祖師,這龍樹菩薩。《楞伽經》是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在現在的斯里蘭卡講的,那個時候斯里蘭卡就叫楞伽,以山為名,楞伽山,在這個地方講的。所以懸記龍樹是初地菩薩,歡喜地,往生淨土。「我國稱大士為八宗之祖」,中國人對龍樹菩薩非常崇拜,稱他是大乘八個宗派的祖師,這八個宗派天台、南山律宗,天台是法華,法相是大慈恩寺窺基大師傳的,法相唯識。「三論諸宗」,這裡舉出了四個,大乘四個宗派,「亦皆崇為其宗之祖」。
「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這誦經用真心,全神貫注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疑惑,這樣誦經就會有感應;誦經還分別文字,感應就沒有了。誦經跟念佛一樣攝心的,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一心專注,實際上那就是修定,所以他能開慧,在經文上豁然開悟。如果說有分別、有執著,這句什麼意思我知道,那句什麼意思我知道,定就沒有了。你是不是真知道?不是的,是你自己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這叫不會念經。這是世間人讀書沒有戒定慧,他所讀的、所得到的是知識,經典裡講這些普通一般知識,經典裡頭的奧義他不知道,他沒有看出來。開經偈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懂,這就錯了。
他「得入法華三昧」,誦《法華經》得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傳記裡頭記載,誦《法華經》,念到「藥王品」入定,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正好看到前面有個空位子,他坐下來聽。這一座經聽完之後,出定的時候告訴別人,世尊講《法華經》還在講,還沒散場。智者大師出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多年,佛講《法華經》沒散,這會還在。有人說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日本人相信,日本的佛教徒最佩服的是善導跟智者大師。善導大師的像,在中國佛教裡頭找不到、看不到,到日本每個寺廟都有,你都看到善導,看到永明延壽,看到天台智者大師,他們特別崇敬。「後住天台山創天台宗,臨終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
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於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這個發明心要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乃法眼宗嫡孫」,他是禪宗徹悟,然後專修淨土,他怎麼修法?「日誦洪名十萬聲」,永明延壽大師每天念佛十萬聲,「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凡人做不到。「蒙觀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湧現」,《傳記》上所記載的,這在定中得到觀世音菩薩請他飲甘露,從此之後辯才無礙。「著《宗鏡錄》一百卷」,他著作裡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宗鏡錄》一百卷,內容是什麼?內容就是整個《藏經》的精華。就像《群書治要》一樣,《群書治要》是經史子這三部的精華,沒有收集部。《宗鏡錄》是整個《大藏經》,各個宗派東西它統統都有,最精華東西抄在一起,所以佛門裡稱它作《小藏經》,你要沒有能力讀《大藏經》,你讀《宗鏡錄》。讀《宗鏡錄》就是所有各宗各派的你都讀到,這一部書研究經教的人幾乎必須要讀它。「及《心賦注》、《萬善同歸集》等,蔚為法炬,光照萬世」,這是大師的著作。《心賦注》、《萬善同歸集》這就是歸到淨土,光照萬世。「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七十二歲往生,往生非常自在,坐著走的。
「以上四德,咸為肉身大士,法門龍象」,都是佛再來的,永明、善導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我在日本講經,問日本同修,修淨土同修他們知不知道?都知道。「《要解》謂唯如是之人,始能徹底承當淨土法門」,這個分量就重!這些大德都是修淨土的。所以天台宗歷代祖師差不多都是念佛往生的,這什麼?智者大師帶頭的,世世代代他們到最後都是修淨土。「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而鄙視淨土耶?」這句話是警惕現代人,輕視淨土這是絕大的錯誤。黃念祖告訴我,末法往後去,一切法門的根器都沒有了,只有修淨土能往生,往生就是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2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零六頁,倒數第四行:
「又《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句話非常重要,這也是過去沒有人說過,蕅益大師發現的,就在《阿彌陀經》。多少人讀這個經,對這樁事情都疏忽了。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他是念佛成佛的。佛教我們念佛,他自己念佛成功了,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今是今天,就是現前,佛將他的果覺全體,就是念佛成佛,這是果覺的全體。因果不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以佛法用蓮花來表法。蓮花,因果是一不是二,讓你看得非常清楚,花開的時候果就在花裡面,蓮子,蓮子是果,所以花果同時。不像其他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果不同時,蓮花是花果同時。真像蓮花,十方世界眾生念佛,七寶池就有一朵蓮花出現,有花、有蓮子,都出現了,這叫妙!念佛愈懇切,這個花愈大,光色愈美,只要人真念。念,要用深心去念,非常認真,一絲不茍,全心全力,唯求往生。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唯求往生,這個果報就無比的殊勝。
蕅益大師註《彌陀經要解》,後面有一段跋文,他九天寫成功的。印光大師的讚歎說:「即使諸佛再來,給《彌陀經》寫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發現真正不可思議,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是念佛成佛。今天世尊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我們確確實實是濁惡眾生,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五濁、十惡,真正到了極處、到了飽和點,我們遇到這個時代。濁惡的飽和,感召來的就是大劫難。我們不說災難,說劫難。冷靜的思惟觀察,它有個道理,不是劫難現前,人不知道回頭。人總以為古聖先賢說的話是不可靠的,現在所謂沒有科學的根據,這句話就把古聖先賢全部否定掉了。科學的意義是什麼?必須拿出證據出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有沒有證據?證據就在眼前,可惜他有眼睛,睜著眼睛沒有看到,豎著耳朵沒有聽到。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愚痴,沒有智慧;怪自己業障太重,把你的眼睛、耳朵統統障住了。頭腦稍微清醒一點的人就看到了,在哪裡?就在當下。一念迷是因,他的際遇苦不堪言,那是報。一念善是因,他的日子過得還不錯,心地善良,染污不嚴重,每天生活還有快樂,這就是善報。善有真有假,真的是從內心裡頭這個喜悅向外流露;假的是刺激,就好像人怎麼快樂?吸毒、打嗎啡、興奮劑,讓自己興奮一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種樂付出的代價很慘痛。人一定要求真樂。中國人喜歡用喜悅兩個字,喜是外面的刺激,外來的樂;悅是從內心裡頭流出來的樂,是真樂,聖者之樂。學佛,內外都樂,內是契入境界,外是許多良師善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外樂;不亦悅乎,這是內裡頭的樂,內外都樂。
「乃諸佛所行境界」,這不是凡人之樂,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他們的日常生活。「唯佛與佛能究盡」,這其中的理、事,只有到佛境界徹底明瞭。八地以上真享受到,這樂享受到了,要問他道理,他不是不明瞭,他沒有佛講得那麼清楚。「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九法界,包括菩薩法界,一定要得佛力的加持,沒有佛力加持,信解都不可能。如何能得佛力加持?誠敬,要能跟佛相應。這是凡夫,真誠恭敬,真誠恭敬到極處跟佛就起感應道交。佛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從哪裡來的?自性本具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因何而流露利益眾生?全靠誠敬。至誠、至敬,誠敬都到了極處,就是性德自然流露。這個流露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
「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開經偈上的讚歎,「無上甚深微妙法」。廣義來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無量甚深微妙法,這裡頭哪一法是第一法?最深、最妙,一切深妙法都不能跟它為比的,是什麼?就是念佛法門,而且是信願持名的法門。微妙到極處!上上根人學它,成就了,下下根人學它,也成就了,而且成就是相等的,這真妙!人人能修,聖賢能修,下愚不肖也能修,男女老少個個能修,妙中之妙,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妙法了。「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凡是能夠直下承當的人,都叫做上根。直下承當是單刀直入,一門,長時薰修,這就是直下承當。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再起心動念去想別的,對於一切法門,沒有一門不讚歎,沒有一門不禮敬。但是自己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人就是上上根人,往生見佛就大徹大悟。
下面說,「又本經《菩薩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數無盡,名號差別不同。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也是無量無邊。但說其名,沒有時間細細介紹,只把名字報出來,也是窮劫不盡。「《受菩提記品》曰: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為什麼會退轉?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意思就是說,如果他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中途退轉了。我們也見到過,遇著這個法門,中途退轉的也不少,這什麼原因?我們細心去觀察,他真遇到了,也真生歡喜心,也曾經發願求生,對這部經也讀誦,雖讀誦,於此經真實義沒有深刻的認知,他還有疑心,認為還有比這個更高的法門。他的心不專注,在內,伏不住煩惱,貪瞋痴慢,他的功力伏不住;外面,名利誘惑,他抵擋不住,退心了。自己也知道退心,他回不了頭來。這種人很多,用什麼方法來預防、來救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學。所以,諸佛菩薩無論他做何示現,全部是教學,沒有一個不用教學的手段來幫助眾生。這些眾生都是迷惑的眾生,都是苦難眾生。不認識正法就是苦難、就是迷惑,做再多的好事,不能出輪迴,不能脫離六道。
所以有這麼多菩薩會退轉,我們今天看到很多人修淨土而退轉的,就不會感覺到奇怪,他跟菩薩比差遠了,菩薩都退轉,何況凡夫!我們看到了,如如不動,心裡頭明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對自己來講,有好處,這些人提醒我們,我們不能走他的路子。那要怎麼防止?每天要認真努力奮發精進,時時刻刻不能忘失佛菩薩的教誨。最基礎的方法,就是要把經讀熟,最好能背誦。閒暇無事的時候,不是背經就是念佛,不能去想別的。如果閒暇想其他事情,我們就退轉,這一生往生淨土就靠不住。一定要有這個警覺心,才能保證自己不退轉。
極樂世界眾生,阿彌陀佛慈悲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為什麼能真正得到三不退?實在說,就是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我們這個世間有中斷,睡覺中斷了,吃飯中斷了,課堂有上課、下課,下課中斷了。中斷的時間長,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中斷時間長,進修的時間短,這是在這個地方修學不容易成就主要的因素。現在這些科學技術很發達,我們利用這些工具來補助我們,佛號二十四小時不斷的播放,提醒我們。可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昏沉的時候依舊中斷,佛號雖然聽了,聽而不聞。昏沉重了,睡著,作夢了,夢裡頭也胡思亂想。幾個人作夢也在念佛?沒聽說,所以作夢的時候斷了。這裡必須要記住,修學的環境可以說極樂世界是第一殊勝。阿彌陀佛大恩大德無比殊勝的,就是幫助我們換了身體,把這個肉身(血肉之身)放下,得到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法性土,這就方便了。我們這邊所有一切障礙,在極樂世界全沒有,所以容易成就。沒有障難,聽經聞法沒有中斷的時候。
「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了是明瞭,知道,「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菩薩知道,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心量,「謂心起妄想,對外境起種種度量,此為凡夫之心量。如來真證之心量,則遠離一切所緣、能緣,而住於無心。」這個話是《楞伽經》第三卷裡頭說的。我們中國古人有一句諺語說,量大福大。佛的心量大,大到什麼程度?他住於無心。這個心量大了,無心之量遍法界虛空界。大乘讚佛心量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的,並不是佛獨有,一切眾生統統都有,這是我們自然的心量、原本的心量。我們常講沒有私心,沒有自私的念頭,起心動念以什麼為所緣的對象?遍法界虛空界,向上緣諸佛如來,向下緣地獄眾生,還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法不漏。這是本有的心量,自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自性就是真心。
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這真可憐!會變成這樣的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執著有個我,心量就小了,大心量不見了,從此以後生生世世都是這個小心量做主,這出不了六道輪迴。小心量執著阿賴耶的相分,這一分就是這一個肉身,以為是自己,身外的一切都不是我。這個麻煩可大了,由於這個誤會,沒有我以為有我。大乘佛法裡面講我,意思很多,有兩個主要的意思,一個是主宰,一個是自在,要用這兩個定義來看我們的身、我們的心,就沒有我。心是念頭,念頭一個接一個,妄念、雜念從來沒有停止過,主宰在哪裡?自在在哪裡?都沒有了。這是怎麼回事情?這叫迷。迷的心是動的,是生滅的;覺的心是不動,不生不滅。大乘經上常說「覺心不動」,覺心有主宰,覺心有自在。迷了就沒有,迷了是生滅心,迷了的現象就是波動的現象,前念滅,後念生。我們要不讀大乘經,根本沒有想到這回事情,那真正叫醉生夢死,在這個世間活得很可憐,完全是隨著業力在流轉,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宰,得不到自在。由於迷惑所造的業,惡多善少。這一天幾個念頭是想到別人?多少個念頭是關心自己?這就明白了。所謂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全錯了,與性德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諸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如果有起心動念,他肯定是為一切苦難眾生,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為自己,這就是凡聖不相同之處。真正苦樂的界限,念念想到別人,真樂;念念都想自己,是真苦。真樂的人沒有自己,把自己解放了,小我解放,變成大我,大我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離不開心量。
菩薩得隨順忍,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要求眾生隨順我,要求我恆順眾生。連諸佛如來也沒有要求眾生恆順他的,他教導眾生恆順法性、恆順性德。諸佛所示現的,諸佛所說的,全是性德。性德是自己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老祖宗也講性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全是性德。隨順性德,不亦悅乎,在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真正隨順性德,心境柔和,充滿法喜。如果違背性德,隨順自私,自私的心患得患失,沒有得到,想得到它,得到之後唯恐丟掉,這個心哪來的樂?這個心只是憂患,患得患失,很累、很苦,放不下。
菩薩何以能放下?菩薩知道外面一切相是假相,沒有一樣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對於一切法沒有得失的心,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所以他心得自在,他心裡頭沒有牽掛。遇到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全是性德,無比的歡喜。大乘佛法裡頭遇到淨宗,遇到信願持名,他得隨順忍,或入初地,初地是什麼?歡喜地。遇到別的大乘,歡喜,但是自己學不到,得不到真實受用。遇到這個法門,行,自己能得真實受用,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有指望,這多歡喜!「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妙喜,這個字的意思深,說明這個歡喜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來的歡喜,刺激,這不算妙。自性裡面的歡喜往外透,這叫妙。像泉水一樣,永遠往外流,流不盡,這個妙!妙喜世界,就是指的極樂世界。清淨佛土中,這個世界真正是一塵不染,為什麼?它沒有塵相。
「《彌陀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這是比喻,「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真正把念佛無比殊勝的功德為我們說出來了。做好事,昨天有人告訴我,現在做好事確實有被人欺騙的這種事情發生。說的是慈善事,實際上,錢給他,他裝到自己荷包裡去了,沒做好事,被人騙了。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什麼是第一等好事?頭等的好事,就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不被人騙,儘管放心去做,世出世間什麼樣的好事都不能跟它相比。為什麼?它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好事,幫助你離開十法界,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還有什麼好事能比得上它!生到極樂世界就證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這句話是《華嚴經》上的話。十地菩薩,始是初地,終是十地,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階位的菩薩,這是菩薩階位裡頭最高的,他們修什麼法門?念佛法門。念哪一尊佛?那我們想想,《華嚴經》上佛所說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藏世界的十地菩薩跟著文殊普賢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這是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一句提醒我們的話,我們要覺悟,我們這才初發心,才遇到佛法,不願往生,可就錯了。為什麼?不能往生,這一生不能成就。「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這是說當機的,什麼人當機?十地菩薩當機。
我們再看向下,註解,「由上可見,持名念佛,乃果覺因心之法。」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果覺,我們發心念這句名號是因心,這個法門是因果同時、因果不二的法門,妙極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體是理,用是事相。「是法無上深妙,廣深如海。」如海是比喻,在大海裡頭,看不到邊際,廣的意思;海深,摸不到底,深廣無際。海是個比喻,實際上它有邊際、它有底,再深,現在科學技術都能幫助你到達海底。但是佛所說的大乘經教,佛所教給我們的持佛名號,這體相作用是真正的深妙,確實沒有邊際、沒有底限,真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沒有邊際;「其小無內」,沒有底源。「沐其中者」,洗海水浴,「下根人淺游海濱」,他要享到這大海水之樂趣,在淺處,「亦即身在大海,並得海水浴之樂」,這是下根人。上根,上上根人,「欲深窮其底,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上上根人就是十地菩薩,他們行,他們能夠深入法海的底源。「若潛水工作者,深入海底」,用潛水的人比喻十地菩薩,他們能深入,「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大經上佛常說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薩能深入經藏。「故云專接上根,傍及中下。」祖師大德各說各的看法,各說各的體會,都有道理,都值得做參考。
下面這一段,結會前面不同的說法,做一個結論。「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指的就是這部經,「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不是上根,他不能相信,他不能理解。淺解也是上根,為什麼?他相信,他真發願,他真念佛,他真往生了。我們看念老註解,「以上乙丙兩說,文異旨同」,說法儘管不一樣,意思相同。「恰似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嶺是高山,側面看,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側面看是山峰,尖尖的,橫看是嶺。我們看註解裡頭說,恰似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這是江西廬山,慧遠大師選擇這個地方,在這裡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在這個地方念佛求生淨土。古人所謂的住山,他們一心一意就在這個道場求生淨土。活動的空間以虎溪為界,山上有一條小溪叫虎溪,不出這個界線。一百二十三個人真的都往生了,無比的殊勝!「現相有差,本體是一」。橫看、豎看,樣子不一樣,都是這一座山。「總之,只是這個廬山。故兩說文字雖異,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福慧雙圓。」本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彼土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這兩位都是福慧雙圓。福慧雙修是菩薩;佛,福慧都圓滿,二足尊。我們在現前,別人問佛法,問佛法是什麼?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解答,佛法是修福修慧的方法,大家喜歡聽。佛是什麼?智慧福報圓滿的,這就是佛。沒有說錯,很容易懂。不必說太多,太多他聽不懂。因為眾生心裡頭沒有一個不羨慕福慧圓滿,沒有一個不想福慧雙修,你給他這樣說法,很容易接引他入佛門。入佛門,決定沒有欺騙他,真的是叫你修福修慧。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福慧圓滿,這個法門直截了當,福慧雙圓。
「專接上根」,什麼上根?成熟的人叫上根。也就是說在這一生當中,他決定得生淨土,這個人就是上根。無論他生哪一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叫上根人,為什麼?他生淨土了,真能稱得上上根。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當然是上根。「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大智,圓滿的智慧。「蓋此淨土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真實之際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真心本性,從心性當中流出來的智慧德相,來開導教化眾生。「顯示」兩個字的意思,是佛在眾生面前示現修學的榜樣。你得要會看,看他是什麼樣子,這個樣子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你要能把它看出來,看會了,你就學會了。這在教學裡頭叫身教,現身說法,不用言語。你看他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為,留意觀察,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教化眾生,都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修行人的心誠,愈真誠你就愈容易發現,愈恭敬愈容易體會。這是說為什麼有的人得佛法利益,有的人不得;有的人得的深,有的人得的淺,全在學人用心不同。佛菩薩示現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體會的人不一樣,深心的人體會得深,淺心的人體會得淺,沒有誠敬的心體會不到,不得利益。
「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誰能體會到究竟圓滿?那是佛。為什麼?佛的心究竟圓滿,所以佛看諸佛的示現,圓滿的明瞭,等覺菩薩跟佛相比還差一層,道理在此地。與學無學不相干,確實在誠敬。能大師,惠能,他有萬分誠敬之心,所以聽《金剛經》能悟入佛的境界,佛知佛見,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神秀,神會是下一代的,神秀法師跟五祖幾十年,聽五祖的教誨時間很長,對五祖、對禪宗那種誠敬比不上惠能。神秀天天聞法沒開悟;惠能只是一次聽講,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這一生當中就聽這一次講經,他開悟了。憑什麼?真誠到了極處。五祖衣缽傳給他,沒傳給神秀。這是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誠敬兩個字。誠敬到極處,跟佛就通了。誠敬不到位,沒通,當中還有障礙、還有隔閡;真誠到極處就通了,障礙沒有了。神秀還要繼續留在五祖身邊,沒畢業,他不能離開。能大師這一堂課就通了,畢業了,就走了,不必再跟老師,老師的東西全知道了,該去。該去的去,該留的留,沒有通的繼續學,通了你趕緊走。告訴我們誠敬重要,誠敬不能沒有,誠敬不能不多,愈多愈好,具足圓滿的誠敬心,就跟惠能大師一樣,誰講經說法,聽一遍就懂了,就契入境界。
這個地方再往下看,「彌陀之一乘願海」,這是講阿彌陀佛的心,真心,阿彌陀佛的本願,「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使用的方便。用什麼方法接引眾生?用這一句名號。「圓融具德」。這句名號從哪來的?從阿彌陀佛一乘願海裡頭流出來的,它代表一乘願海,它就是一乘願海,這才妙!《華嚴經》妙,妙在那麼一大部經典,《彌陀經》之妙,就妙在四個字,四個字不亞於那一部大經。實在說,這六個字是跟一部大經平等,一部大經能幫助你證得妙覺果位,這一句名號同樣的也能幫助你證入妙覺。《華嚴經》這部大經,我們一天講四個小時,把它講一遍至少也得兩萬個小時。我們過去講了四千多個小時,講了五分之一,要照以前這個速度、這種講法,就需要兩萬個小時,哪有六字洪名方便?效果完全相同。這就真正體會到,這個法門是方便法門,太殊勝。「圓融具德,超情離見」,這是講這個名號的理。圓融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圓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沒有絲毫欠缺,具足一切諸佛無量的功德。超情離見,情見代表煩惱、代表習氣,這一句名號超越了,三大類的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全都超越了。
「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舉體也是全體的意思,名號的全體是什麼?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故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思量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第七識,這個意思就是說,非十法界眾生之所能知。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人,從佛到無間地獄,這些眾生都是用阿賴耶為自心相。阿賴耶的見分,自心相。阿賴耶的相分,認為是自身,實際上是阿賴耶極小極小的一部分,迷了,以為這個是自己。「語言文字之所能及」。世間的語言說不出,語言有範圍,範圍不大,文字亦如是,語言、文字沒有法子表達。這說的什麼?說的是名號,名號的義理無量無邊無窮無盡。「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所以才有這麼一句話。九法界,這除佛,菩薩往下的。十法界裡面的佛是菩薩身分,不是真正成佛。大乘教裡頭真正成佛,是要用真心,這就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是用真心,自性是真心,這是佛。用阿賴耶的,最高的,菩薩,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是十信位,在《華嚴》圓教十信裡頭是第十信成佛,第九信成菩薩,第八信是辟支佛,第七信是阿羅漢,這個我們要搞清楚。用阿賴耶的,對大乘教他不能夠理解,他不能夠真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他能信能解,要靠加持,加持的原因是過去生中的善根。這個善根包括福慧,過去生中親近佛菩薩,供養三寶,聞法修行,這個在阿賴耶裡頭形成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善根。內有這個善根,外面佛力加持,你對這個法門就能信、能解,信的程度跟解的程度與你的善根成正比例。
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知道自己善根福德還不夠,可以補。怎麼個補法?勇猛精進,至誠無間,間是間斷,短時間也能補足。最短的時間,打一個佛七,一七能補足,這一個七可以補足。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日夜不斷。我們想到瑩珂法師,雖然現的出家身,不守清規,破戒破齋,造作這種罪業,必墮地獄。好在他相信因果,墮地獄太苦,那個苦受不了,求教於同參道友,怎樣能夠讓他不墮地獄。同學當中就有一個人,給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到之後非常感動,自己關起門起來念佛,不吃飯、不睡覺,一句佛號拼命念到底,就拼命。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現身,就是告訴你,你的業障消掉了;業障要沒有消掉,你見不到阿彌陀佛。你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告訴你,你業障消掉了。勇猛精進,三天三夜,這事情就搞成功了。佛來給他授記,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命終之時,我來接引你。這是授記,就是預先告訴他,十年之後佛來接引你。他很聰明,這沒有糊塗,這是真智慧,他告訴阿彌陀佛: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高!
你們昨天看一份資料,也是個女眾,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問她要不要往生?她在這一時就想到她家裡還有兒女,事情還沒有辦完,阿彌陀佛走了,走了之後後悔。這說明什麼?說明口裡頭有阿彌陀佛,心上沒有,阿彌陀佛真來了,還得猶豫,這一猶豫,佛不見了。難得他的先生,她把這個事情告訴先生,先生得受用,先生說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先生念佛,真往生了,站著往生。全在信心之有無,不在別的。那個信心真的堅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就證明你業障消了。你的煩惱習氣縱然沒有斷,也伏住了,不起作用,這就具備往生的條件。要真正相信,不能懷疑。千萬記住不能受外頭境界干擾。我看到,起心動念;聽到,起心動念,這不行!這把我們自己功夫全破壞了。真修行,不必離開境界,境界是磨鍊自己的,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如如不動。因為接觸到外面境界不能夠如如不動,所以才閉關,所以才找個清淨地方,沒有人干擾的,讓我什麼都看不到的,找這麼個地方來靜修,也行,也是個辦法。真正的辦法是什麼?什麼境界在面前,不相干,你真看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境界現前,用這句話就放下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計較它幹什麼?回歸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上上根的阿公阿婆,他確實什麼都不懂,但是什麼境界都不能夠動搖他、都不能干擾他,這是上上根。什麼都不懂,他愚痴,愚痴人有上上根。這個上上根就是不為外境所動,這不是容易事情。對七情五欲,面對著它,不起心不動念,依然是一句佛號相續不斷。這樣練出來了,隨時可以往生,隨處可以往生。他不會計較死了以後我這個身體要怎麼樣處置,還要想這些事情就不能往生。他什麼障礙都沒有,他沒事。所以這句話講得太好,「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他真信,他真懂,所以總結為「專接上根」。上根,有聰明利智的上根,有無知無識這一類的上根,上根有兩種,這都是上根。
「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這個要記住,這是如來無盡的慈悲,無比的恩惠,給予一切眾生真實方便法門,開是開示,演是表演,做給我們看的,「欲惠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脫離六道輪迴,這是真實利益,不再在輪迴裡頭受苦報。可是究竟圓滿的真實是得生淨土,你見到阿彌陀佛,你一定不捨阿彌陀佛,你就跟定了,一直跟到你自己成就無上菩提,自己就不知不覺變成了阿彌陀佛,你學到家了,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因為這個緣故,什麼都能度,而且都能度到究竟圓滿,那這個法門一定要方便,不方便,很多人做不到。這真方便,究竟方便,成究竟佛果,因究竟,果也究竟。「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什麼樣根性的人遇到都能得度。根器的辨別就是四個字,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法門的根器,這種人修淨宗法門就決定得生。「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復又傍及中下也。」這個下是什麼?下是造作罪業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到善友,用這個法門勸他,他真有善根,聽了就相信,這一聽馬上就發願,十念,就見佛來接引他,這是真善根。
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3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零八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云:專接上根」,從這看起。人生在世,沒有遇到佛法之前,確實是迷而不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是茫然無知。接觸到佛法,如果不能夠深究其理,大概也會空過一生,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這是一回什麼事。確實如佛在經上的比喻一樣,「夢幻泡影」,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真的是夢中,一重一重的夢,六道的夢醒了,還有四聖法界的夢;四聖法界夢醒了,還有實報土的夢;實報土夢醒了,才真正沒事了。六道夢醒了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夢醒了,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夢醒了,這才是真正無上菩提,回歸自性了。這一個圈子繞得很大很大,無法想像,很不容易醒過來。醒過來這是大醒,了解它的真相,然後才知道世出世間法一場空。這個裡頭享福、受罪都是冤枉,享福不是真的,受罪也不是真的,全是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真正搞明白了,才懂得端正心念。古人說這句話,我們聽了似懂非懂,什麼叫端正心念?為什麼要端正心念?端正心念可以出六道輪迴,再端正心念可以出十法界,最後端正心念可以回歸自性。所以,這句話意思有淺深不同。世間人講端正心念,那就是斷惡修善,出不了輪迴,能出什麼?能出三惡道。可是出三惡道不是那麼簡單,三惡道是出了,到人天來,他又造業、又造惡。如果對事實真相認得不清楚,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一顛倒,人世間的壽命很有限,幾十年春秋瞬間就過去,又墮到惡道去了。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頭出頭沒,頭出,從三惡道出來到人道,沒有幾天又回到惡道去了。人間的時間短,惡道時間長,餓鬼道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所以我們初一、十五祭鬼神,那就是供養他早餐、中餐,就是供養這個。天道的壽命長了,四王天的一天,人間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人間一百年。人間活一百歲,忉利天只一天,你說有什麼意思?在忉利天看人間,朝生暮死,不就是這個樣子?了解之後,我們會起個念頭,我們怎樣超越六道輪迴。起了這個念頭,佛就來幫助我們,我們念頭才動他就知道了,我們有出離的心,他就來幫忙。
出離六道最方便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念佛生淨土,這個法子確確實實是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我們今天看這一句,完全能理解、完全能肯定。這個法門真難信!稍生信解,不是深信,能信、能懂,這個人就是上上根人。不是上根人,他不可能相信、不可能理解。他為什麼能夠相信、理解?這個上根是宿世的善根,過去生中曾經無數次的修過這個法門。經上講,只要是往生極樂世界人,不管他是什麼樣的身分往生的,縱然是五逆十惡往生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如來。這些諸佛,在今天他遇到這個法門,都以神力來加持他,所以他歡喜,他能信、他能解,都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對念佛人要尊重,善根無比深厚。
「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這就是你一定遇到善知識,一定能遇到這部經典,有善知識把這個經典介紹給你,講解給你聽,你真正明白了,信心就堅定了。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從今而後不再搞六道輪迴,不但不搞六道,連十法界也超越了。這是什麼樣的福報?世出世間沒得比,真實的大福報!那佛的這個方法一定是方便究竟,就是說極其簡單、極其容易,你才能修得成;如果深,很繁瑣,你不一定能成功。這個方法太簡單了,只四個字,第一個相信,決定不懷疑,第二個真正發願往生,第三個就是老實念佛,你看就這麼簡單。所以,「普令現在當來」,當來是將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這是講下根人,真正是凡夫,是愚痴,沒有智慧,濁是染污,造作惡業,這樣的眾生,都能夠「悉登彼岸」,就是全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故此甚深之法,復又傍及中下」,中等根性、下等根性統統都能成就。
我們再看底下第七段,講大願的核心,這第十八願。「至於謂此為專接凡夫者,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這是真的,這個地方如來就是指的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發無上宏深大願,故號願王」。佛是怎麼發的這個心?是為看到六道眾生太苦,希望能有個法門,令這些苦難眾生統統能得度。不但是得度,一定要度他成佛,跟阿彌陀佛平等平等,這才滿足彌陀的本願,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幫助人不是全心全力,不是幫他跟我一樣,總比我差一級等。彌陀不是的,彌陀幫助苦難眾生,幫助這些造作罪業下下根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他一樣,絲毫沒有差別。這個心量多大!量大福就大。我們看一個人,他有沒有福報,你觀察他的度量,如果他能夠包容,這個人前途就很大,福報很大、智慧很大,都從心量上來看。量小的人不能容人,有嫉妒、有障礙,這人量小,他不會有大成就。縱然有成就,那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但是他不會長久,這是一定的道理,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看一個人如是,看一個家庭亦如是,看他的事業,看一個國家,看一個世界,你從這上面去細心觀察,絕對不會看錯。
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這個政府把人民都教好了,農村裡頭人民都很有禮貌、都非常善良。全國的學生,在校的學生,小學、中學、大學,星期天一定要到寺廟去接受佛教的課程,真難得。一般的這些學校看到星期天放假,學生都出去玩去了。他們沒有,在寺廟排著隊整整齊齊,統統坐在地下,我們到寺廟一看,二、三千人,一個一個學校。老師在那裡講課,學生坐在地下聽,那麼整齊、那麼乖,有秩序,沒有看到交頭接耳、東張西望的,沒看到,小朋友都聚精會神在聽老師講課。這個國家能沒有前途嗎?這個社會還會動亂嗎?不可能。這是我們親自去看到的,你給我講,我不相信。別說別人不相信,我都不相信,我沒見過,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地方?我過去在湯池做了三年實驗,沒有做到這個成績。這是全民教育,值得讚揚,真正不可思議,讓我們看到非常感動。很難得,這次聯合國有二十五個國家大使也參與了這個活動,大家都親眼看到了,沒有一個不感動,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極樂世界比它更殊勝,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上課沒有下課的時候。你往生到極樂世界,進入這個講堂,等下課了什麼?下課你就成佛了,你就畢業了,沒有畢業不能出講堂。你看看極樂世界厲不厲害!極樂世界的人跟我們的身體不一樣,我們是肉身,血肉之軀,要吃飯、要休息、要睡覺;極樂世界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一塵不染,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所以他的功課能夠繼續不斷,你看多厲害!那每天坐在講堂裡面,可不可以有其他活動?有,活動很頻繁。怎麼去活動?化身去了,本身在彌陀講堂裡沒動,化身出去了。能化無量無邊身,到哪裡去?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訪,去拜佛供養修福,聽經聞法修慧,管用,他真學會了。所以個個出講堂都是福慧圓滿,福報圓滿、智慧圓滿了,跟阿彌陀佛一樣,這畢業了。每個人畢業的時間不相同,那是個人的勤惰,你勤奮,你的時間就短,稍微懶散一點,時間就長。決定沒有退轉的,只有提升,沒有後退。大概這是遍法界虛空界,現在講全宇宙,最好的一座學校,成就福慧圓滿。所以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發這麼樣的一個大願,建立這樣的一個道場,這稱為大願王。
大願的核心是第十八願,這個地方把十八願的願文節錄在此地。「文曰」,這我們要特別注意,與我們的關係太大了,「十方眾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在這一句之內。「聞我名號」,我們今天聽到了,學習《無量壽經》。「至心信樂」,至心是真心,真誠恭敬,我們相信,我們接受了,我們喜歡。「所有善根」,信、願、念佛,心心相印,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心心相印,「心心回向,願生我國」,我們真願意往生。「乃至十念」,這是對一個念佛人講的,你每天工作很忙,沒時間念佛,十念就行。古人對於很忙碌的人,早晚功課就是十念。一口氣叫一念,不拘多少聲,念完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這多簡單。早晨起來,家裡有供的有佛像,在佛像面前拜三拜,修這個十念法。念完之後,再拜三拜,早課就完畢了,十幾分鐘就做完了。晚上在睡覺之前做一次,叫早晚課。一天都不缺,天天照幹。
我好像是在一九九九年,我也提倡了一個十念法,一天九次,一次大概只要一、二分鐘。我這個十念是十句,一句就算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念完了。但是要念九次,早晨起來一次,晚上睡覺一次,三餐飯三次,吃飯之前我不念供養咒,我念阿彌陀佛,出聲念行,默念也可以,上午上班一次,下班一次,下午上班一次,下班一次,九次。這是跟回教學來的,回教每天五次禮拜,但是他那個禮拜差不多要五、六分鐘,我這個念一遍大概一、二分鐘,非常方便。養成習慣,到時候自然就會念,都符合第十八願,十念法,乃至十念。我這個方法教了很多人,當時在南洋,以後在美國、在加拿大,教了很多很多人,在台灣、中國大陸我都教大家這樣念法,很多人打電話、寫信給我,很有效。
修淨土不難,我們真信真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的罪太重了,毀謗正法,這個到本經第六品還有詳細的報告。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五逆十惡、毀謗大乘,臨終懺悔,發願求生,阿彌陀佛也會接引你,這慈悲真是到極處!阿彌陀佛真是好人,不嫌棄,只要你肯回頭。為什麼有這一句?因為這個罪太重了,佛在此地勸你最好不要造這個罪業,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不要你。你看多慈悲。
「蓋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這個話說得真好,「沉淪苦海」,苦海是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頭「頭出頭沒」,生三善道就好比頭出,沉到海底就好像是三惡道,墮到地獄去了。但是在六道之中,你一定要知道,你在惡道的時間長,你在善道的時間短,惡道很容易墮下去,很不容易出來。說「若無此十念必生之大願,眾生何由得出輪迴?」沒有這個方法,這是彌陀的願力,沒有這個願力,眾生想脫離六道輪迴,難了,太難了,沒有辦法,這不能不知道。「故為多障眾生,特垂方便」,這是為了惡業多障的這些眾生,為他們發的這個大願,第十八願。特別用這個方便法門,「開此易行之法」,開闢一個門路。「甚至於經滅時」,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已經過了三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釋迦牟尼佛法運就終了了,經典完全沒有了,失掉了。這部《無量壽經》最後滅,它還能夠留一百年,最後的一百年只有這部《無量壽經》,其他經全沒有了。「以作舟航,故云專為凡夫」,這是說對凡愚之人無盡的慈悲。
「又密典」,密宗的經論,「《毘盧遮那經》」,就是《大日經》,這個裡面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來果覺之究竟」,一定要叫這些愚下根性的人很容易修。愚下之人多半是做苦工的,他沒有福報、他沒有智慧,是一個勞力的人。所以他們很辛苦,他們沒有時間來修行,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這才能成就。十念必生確實是究竟方便。「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這是把彌陀究竟方便說出來了,阿彌陀佛這個究竟方便從哪來的、根據什麼,說出來了。是彌陀功夫達到極處,他的定、他的慧達到究暢無極,是這個定慧的加持,成就這個法門,信願持名,十念必生,他有這個能力。
「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乎!」這個確實,因為這個方法太容易了、太簡單了,沒人相信。我最初聽到這個法門不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懺雲法師勸我、
當我們了解,這些大菩薩們統統都是念佛往生成就的,我們才特別留意淨宗,對淨宗的典籍就認真去看了,這個關係很大。因為過去對它懷疑,你就看不懂,人家跟你講你也聽不懂,疑是障礙。這個疑斷掉了,障礙撤消了,聽得就有興趣。所以我們讀誦大乘,能不能得利益,關於心態很重要。真正相信,有恭敬心、有真誠心,你能得到法益,讀經、聽經都有法喜;如果懷疑,沒有堅定的信心,沒有恭敬心,隨隨便便的,這得不到利益,有好老師講解也得不到利益。這個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自己有經驗,對這部經沒興趣,老師雖然講這部經,我們每天也聽,不感興趣;如果喜歡這個經,跟這個經有緣,聽得津津有味,愈聽愈歡喜。所以,你能得多少,你能成就多少,於你的心態有密切關係。然後再一想,世出世間法哪一法不如是。佛為什麼得到廣大群眾的尊敬?九界眾生,佛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清淨平等,大家都歡喜。凡夫用心不一樣,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喜歡就很喜歡,討厭那個就怨恨。這是什麼?心不平,不是清淨心、不是平等心待人處世,所以這個效果就很差了。
念老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例如彩色電視機、錄音機、電子計算機,必須安全易用」,第一個要安全,第二個很容易操作,「雖於科技無知之人,一按電鈕,便能享受此最現代之科學成果」,這同一個道理。如果這個電視機、錄音機,現在這些電腦,用起來很麻煩,不容易學會,它就不能普及,不方便!淨土這個法門,最容易的、最方便的,人人都能學,個個都受益。「人必因其安全易用,而讚其科技之先進」,依同樣個道理,「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輕此法門乎?」這用這個比喻,不要小看這個法門,它很容易,理非常高深,成就的果德不可思議。
最後一段總結,從願起行,發心專念,這個人就是當機,本經的當機。「故知上之兩說,各有所重,乙則讚淨法之普被,首在著眼於凡夫」。「丙」,這第三段,「則顯持名之深妙,徹底承擔唯上根。故應會通,莫死句下」。你要詳細看,要合會,圓融貫通。聽經不能死在言下,讀經不能死在句下,這個言、句是活的,不是死的,你要細心體會它的意思。
「蓋此法門巧被諸根」,這個法門沒有不當機的,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真叫普度,只要具足信、願、持名,都能得度,平等得度,這個不可思議。「如《要解》云」,《要解》裡有兩句話說這樁事情,「上上根不能逾其閫」,閫是門檻,在此地意思是範圍,上上根你也沒辦法超過它的範圍。「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域也是範圍,臻是到達,下下根也能夠到達這個境界。這兩句話說得好,真的從等覺到無間地獄,只要他能信、能願、肯念佛。所以,阿彌陀佛跟眾生的緣就太殊勝了,他沒有限制。「聖凡齊收,利鈍悉被」,聖,十地菩薩;凡,地獄眾生,統統都收,一個都不漏。利根是聰明智慧,上上根人;鈍根是愚痴,不認識字,迷惑顛倒,業障深重。只要他肯念,具足信願持名,下下根到他往生的時候就變成上上根,這個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
「《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的話,「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這蓮池大師的話,在《彌陀經》註解上講的,就是念佛法門盡攝利鈍諸根,什麼樣根性人他統統有分,都能夠度脫。「並云:諸餘法門」,淨土宗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確實有講很高深理論的,中下根人聽不懂,沒法子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卑之則不被上根」,像《阿含》,這些經典很淺顯,都是講一般倫理道德因果,中上根性的人不願意看它,為什麼?它太淺了。「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華嚴》太高了,所說的全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中下根人真的聽不懂。中下根性的人智慧像螢光,螢火蟲的光,照不遠,這是比喻他的智慧很小。「唯此一法,上下兼收」,淨宗法門了不起,華嚴上上根,人天下下根,全都可以學習,而且都能成就,不但成就,平等成就。「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古印度有一種藥,叫阿伽陀藥,這個藥是萬應丹,什麼病都能治,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用這個來比喻淨土。「千器成於巨冶」,金銀銅鐵所造的這些器皿,放在冶爐裡頭統統都熔化了。把這個法門比喻作阿伽陀藥、比喻作巨冶,到這個地方都給你融成一片。
「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讚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這是法門真正不可思議,把一切眾生度盡了,只要你肯念佛名。我念佛名,我不相信,我也沒有意思求往生,阿彌陀佛當作歌詞來唱唱,是不是必生彼國?是。為什麼?阿賴耶裡種子種進去了,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後世遇到緣,這個種子就有力量,所以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看到阿彌陀佛像,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他就跟你產生關係。來生後世決定遇到緣,你往生極樂世界,就這麼一個因。這個緣太容易了,太大了、太深了,哪個人跟阿彌陀佛沒有緣?在中國,諺語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彌陀佛跟觀世音名氣最大,真的有很多人不知道釋迦牟尼佛,但是很少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許多人不知道大勢至菩薩,但是知道有觀世音菩薩。
所以你的信心、功夫,或高或下,或是聖或是凡,乃至於或信或疑,都是種了善根。乃至於你讚歎種善根,毀謗也種善根,把你那個毀謗的字樣去掉,留那個佛的名字,不就是善根了嗎?名號是金剛種子,毀謗是些不乾淨、染污的東西,在你阿賴耶慢慢那些東西會淘汰掉,這金剛不壞的東西會保留,它不會消失。所以,還是善根。知有彼佛,便成善根,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心態,信與不信,歡喜還是討厭,只要你知道有阿彌陀佛,你的善根就成了。多劫多生,俱蒙解脫,你最後決定是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你跟他有緣,不喜歡,他也有緣。
「至於當世,若問何人正是當機?」你要是問現前,我們眼前什麼樣的人是當機?「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這都不需要問,都沒有關係。「祗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上面所講的這些人,無論是什麼人,你對這個法門真相信,不懷疑。「因信發願」,你真相信了,你能不發願嗎?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能不求往生嗎?不可能,決定求往生。
現在的人,中國人,我不說外國人,很多人盲目移民。要移民到那個國家,一定把它國家搞清楚,這國家有沒有前途?好不好?這個國家的歷史、這個國家過去的淵源、它的文化,這個東西要緊。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比我們是真好,值得我們去;如果兩下一比較,它不如我們,這不能去。早年
香港在回歸之前,有不少年,我每年到香港來講經一個月。距離回歸的日子愈來愈近,就很多同修來告訴我,他們要移民到外國去。我說為什麼?他們害怕,怕中國人來統治比不上外國人。我勸他們不要去。聽話的人少,不聽話的人很多,移民到美國、移民到加拿大、移民到紐西蘭、到澳洲,我到外國碰到他們,香港回歸之後。我曾經告訴他,我說中國統治香港絕對不會輸給英國人。我說你們在香港土生土長要往外面跑,拋棄鄉井去做流浪人,我說我在海外流浪久了,我想回來,回到哪裡?我就回到香港。我碰到他們的時候,後悔,但是回不來了,再回來的時候房子都漲價了,買不起了,離開的時候房子便宜賣掉,到外國去。都不聽話,有什麼辦法!看東西只看表層,沒有深入,虧吃在這裡。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有五千年的文化,它有根、它有本,我們不要因為這一時社會動亂,這是短暫的。這個動亂你說會不會回頭?肯定回頭。不回頭?不回頭就亡國了。現在大家人都知道,這都沒有忌諱,一定要回歸老祖宗,老祖宗的東西可以救全世界。今天整個世界動盪,最安全的還是中國,你們都到國外移民,我現在移回來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大乘佛法太好了,你要是能受這個薰習你就會很清楚,你對於這個世間事會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不經過這次的苦難,不知道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之可貴。
我們在湯池小鎮做了三年實驗,實驗成功,產生了影響,讓大家覺悟了,重新去思考。這動亂怎麼能把它恢復安定?怎麼能將社會再回到和諧?只有靠傳統教學,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老祖宗這個指導原則適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適用。尤其現在我們把《群書治要》找到了,這是稀有的因緣,我們以為失傳了。這本書一找到,經過我們一宣傳,印了一萬套在全世界贈送,現在不知道印多少了,到處都印。翻成外國文字,中國人不學,外國人先學了。我看到一些外國人,拿到之後手不釋卷,愈看愈歡喜,告訴我,這是他一生當中看到的第一本真正智慧的書籍。這個讀書人有智慧,他才能看得出來,這東西真好。《群書治要》也是三根普被,要大力的宣揚,全民學習,因為這個裡面的內容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都講到了。所以這個東西應該定作全國公民教育,普世的教育,全世界每個人都要學習,世界就大同,天下就太平了。人愛自己,能愛別人;愛自己的家,也能愛別人的家;愛自己的國,也會愛別人的國,世界自然就大同了。
所以這個書出來之後,我告訴很多外國朋友,因為外國朋友都擔心,中國崛起之後會不會報復?因為過去他們欺負中國人,中國人強了會不會報仇?他就怕這個,提心吊膽。所以很多人講,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就告訴他,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群書治要》的世紀,就這樣,你拿去,你也有一本,他就放心了,這個疑慮就化解了。全世界人都學《群書治要》,這不就是中國的世紀嗎?帶給全世界的安定和平,像過去這種動亂、世界大戰永遠不再發生,這多好。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尊重、平等的關懷,互助合作,把這個世界帶領到大同,帶領到太平盛世,這是無量功德。
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我勸大家,你們要辦學校,專門學習《群書治要》。我還勸大家,一定要學文言文,因為翻譯不一定翻譯得正確,要去讀原文,原汁原味。希望文言文成為全世界國際的公用文字,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因為中國有寶在此地,文言文是鑰匙,沒有這把鑰匙你打不開寶藏。學文言文不難,三年就可以能看得懂。《四庫全書》,《全書》是中國幾千年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珍寶,我們要求得自身的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統統都在這寶藏裡頭,智慧、理念、方法、經驗還有成果,你自己去看。《群書治要》就是《四庫》的精華,從那裡頭提煉出來最精闢的句子。你把這個精華掌握住了,然後你細細再去品味全書,人生最高的享受,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
我們再看下面,末後這一段,這一段最重要。「祇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真信,「因信發願」,發願移民,求生極樂世界,「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為什麼?他決定得生淨土。中國這些古聖先賢都在極樂世界,我們到極樂世界真的是回老家,看看這些大聖大賢那全都在,諸佛菩薩也都在那裡。移民到其他國家不太可靠,回老家最可靠。「所被根器」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第六大段,「藏教所攝」。這一段的大意,「體究經典」,我們研究,深入的研究,體究是深入的研究。「宜」就是應該,要先知道這部經屬於哪一藏,佛法有三藏,它是屬於哪個藏。「說在何時」,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說的。「判屬何教」,天台有四教,賢首有五教,它是屬於哪個教。「於此了知,則有助於理解全經」,這才能知道。「夫一代聖教之判分,諸家有異,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時、二教與四教、五教」,古大德判法不一樣。「凡釋經者」,釋經是講經的,解釋經典的人,「須先判明」,這些基本的常識一定要很清楚。
「今本經三藏中屬經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再給它分類,分三大類,就是經、律、論,分這三大類。經是釋迦牟尼佛,統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實在說,任何一部經典幾乎這三個意思都有,經是講定,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每一部經三個都有,看分量,哪一個分量講得多,是這麼分的,沒有辦法嚴格來分,從其多。這部經定講得多,戒律有沒有?有,少分。在本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是講的戒律,五戒、十戒,或者是五戒十善,講得很清楚。它有戒,但是佔全經它是少分。有論,論是議論、討論。但是講定的講得多,三藏當中屬於經藏。二藏是聲聞藏跟菩薩藏,這二藏。它屬於菩薩藏,它是大乘,它不是小乘。「五時中」,主要的是方等時,它是五時裡面第三時講的。五時,第一個是華嚴,第二是阿含,第三是方等,第四是般若,第五是法華,這個經是方等時講的。二教裡面是漸教跟頓教,它是屬於頓教,一生就能圓滿成就,它不是漸教,二教是頓、漸二教。四教、五教裡面屬於圓教。這個後面再為我們細說。
底下這個第二段,「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藏,跟中國人用的庫,《四庫全書》那個庫的意思相同,像倉庫一樣。中國人把所有的典籍分為四分,經、史、子、集,分為這四分。經是根本,永遠不能改變的,超越時空的,裡面給我們講倫常大道。史是歷史,世世代代,從國家領導人到販夫走卒,整個社會的演變都記載在裡頭。有治有亂,什麼原因天下大治,什麼原因天下動亂,現在講社會。多讀史書長見識,你看到果你就曉得因,看到因就知道以後的果。看一個人家,家教好,這個人家將來一定發達。為什麼?底下一代好,他培養得好。如果這個家沒有家教,小孩不成器,知道這個家往後會敗。為什麼?後繼無人。一代比一代好,這強盛,一代不如一代就衰了,就衰亡。所以培養下一代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國家今天社會動亂,是把培養底下一代疏忽了,現在逐漸逐漸發現了,再過十年就非常明顯,麻煩真來了。為什麼?一胎化,小孩都變得嬌生慣養,不能吃苦,老年、老化的人太多,十年之後怎麼辦?沒有倫理道德教育,都變成自私自利,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中國古人有兩句話,說「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古人這兩句所說的,現在我們看見了。所以今天什麼是最重要的?教學最重要。我在馬來西亞,跟馬來西亞的華校校長、老師舉行了一次談話,我提出十個教學為先,有些老師很感動。這一篇的記錄有很多人看到了,吳鴻清教授也深受感動。
佛教是教育,所有宗教都是教育,但是現在只著重形式,把教學都疏忽了,這錯誤。所以社會大眾對宗教產生懷疑,宗教對於社會到底有沒有好處?太多人有這個問題。宗教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其實從前有貢獻,現在看不到了。從前貢獻什麼?教學,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都教人斷惡修善,幫助社會安定。現在不講了、不教了,搞形式不行,有災難了,我們做個祈禱,災難就化解了,這個人家不相信。別人聽了,你胡造謠言,你在這裡嚇唬人,根本沒有災難,你在這裡說災難。所以人家不相信。
所以宗教必須回歸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休息,是個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他身分是老師。我們跟佛陀學習的,自稱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最初的老師。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個要知道。只要把教育找回來,認真去辦學,國家就有救,社會就有救;如果我們依然不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那個麻煩就大了。災難什麼時候現前?十年之後就現前,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十年,我應該早不在了,我天天念佛求生淨土,我到極樂世界去了。不過我知道,我是提醒大家。老祖宗東西都是好的,超越時空,這真理。不要說經、史,子那是學問,哲學、科學都在子書裡頭。就是中國的文學作品也超越時空,這裡面是真善美慧,有智慧在裡頭。文學作品裡頭有道,它有生命。
我們這裡往下看,「三藏。藏者,《大乘義章》云:包含蘊積名藏。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第一個「經藏」,這三藏,第一個是經藏,「梵語修多羅」,音譯的,翻成的中國的意思叫契經。經,中國的意思是永恆不變,這稱之為經。加上個契,契是什麼?契機契理。諸佛如來所證之理契永恆的,一定要契理,就是它有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理。契機,哪一類的根機人能夠接受,這講眾生的程度,程度有上中下。所以,高深的經典,中下程度人沒辦法學。第二是「律藏,梵語毘奈耶,此云調伏」。律是戒律,是言行的規範。這部分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能遵守這個規範,社會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整整齊齊,一點都不亂。和諧、盛世是從戒律造成的。但是經,經藏,經藏是管思想的,是屬於意業的,這個思想是以道德為準則,高尚的道德。
論是研究討論,多半是佛學生的作品,由彼此,學生就是菩薩們、羅漢們,他們互相在一起討論的東西,也有他們跟佛在一起討論的東西,提出問題,佛來解答,這屬於智慧。尤其是許多精彩的辯論,我們看了長智慧。所以,經論是我們起心動念的準則,起心動念與經論相應,叫正知正見;我們言語造作跟戒律相應,這是正言正行。這三藏重要,三藏不能不要。不要,我們思想準則沒有了,會充滿邪知邪見。戒律沒有了,我們言行準則沒有了,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麻煩就大了。家庭沒有,家就亂了;社會沒有,社會也亂了;國家沒有,國家也亂了;今天整個世界都沒有,所以整個世界混亂。「論藏,梵語阿毘達磨」,翻成中國叫對治。「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三藏屬於經藏。
二藏屬於菩薩藏。「二藏:聲聞藏、菩薩藏。本經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這個一段用黑體字印的,是我們過去講《無量壽經》編了一個概要,內容是念老的十門開啟。可是我們把它簡化了,做成一個節要的本子,講起來省時間,也很方便。我們節錄的,諸位一看原文就知道了。最近這個三次,我們完全用原文。
我們看,「乙,二藏」,這原文,「《智度論》曰: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乘差別」。雖然都是,「俱」是都是,都是求解脫,學佛求什麼?就是求這個。這個字念去聲,念「謝」,解開,不當名詞,當動詞,把它解開。解開什麼?解開煩惱,解開結業,我們所造的業把它解開。脫,脫離苦惱,脫離生死。所以叫解脫。門就是門道、方法。學佛統統都是為了這個,求這樁事情,也就是離苦得樂,我們要把苦惱解除,這是同一個希求。但是這裡面有自利、利人,不相同。有人求自利,不是利益眾生,那就是小乘;有人專門求利他,自己受苦受難不在乎,那這是菩薩,這大乘。也有的人這兩種都有,那就看哪一種多,自利的多還是屬於小乘,利他的多就是菩薩。總不外乎自利利他,故有大小乘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這就是聲聞藏跟菩薩藏。「聖教雖眾」,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得多,「不出此二」,就是這兩大類。緣覺?「緣覺攝歸聲聞」,所以不用三藏,它只有二藏,就是大乘跟小乘。小乘包括聲聞跟緣覺,這兩種人都是自利的多,利他的少。
「《淨影疏》云。龍樹云: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這個是最初結集的時候,世尊當年在世完全用口語,沒有文字,沒有記載。佛滅度之後,佛的這些弟子們,從自己記憶當中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複講一遍。這個工作阿難來負擔,阿難在同學當中記憶力最好,聽一遍好像他永遠不會忘記,就請他來複講。所以佛門世世代代講經法師,都是從複講練出來的,這個方法一直就傳下來,叫複小座。所以是阿難開端的,同學做證明,五百阿羅漢來聽阿難複講,聽了之後沒有意見,就記錄下來。如果有一個人提出,「阿難,好像不是這樣說,這會」,這就刪掉,取信於後人。不是多數通過,有一個人反對,就不能通過。所以,結集的規矩非常嚴厲。在王舍城的結集法藏,這是小乘經,現在南傳的佛教他們用這些經典。
「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摩訶衍是大乘,大乘經,跟小乘經不是在一處,小乘經在王舍城,在印度;大乘經是在鐵圍山,這個沒有定力、沒有神通的人不知道在哪裡。文殊菩薩跟阿難尊者在鐵圍山結集的大乘藏,所以小乘不承認大乘,他們認為大乘是菩薩自己編的,不是佛說的,就是大乘非佛說。一直到現在,小乘還是不承認,這個結結得很深。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大乘接觸小乘的人多,小乘接觸大乘也多了,都在這裡看看、都聽聽,不像從前那麼執著了,比較上能接受,當然還是要費一段時間。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佛法確實,修學沒有別的,放下。小乘放下見思,大乘除見思放下之外,還要放下分別、還要放下妄想,真正能放下就能證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4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二頁倒數第二行,從後面的兩句看起:
「《淨影疏》云。龍樹云」,這龍樹菩薩說的,「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這是經典的結集。佛陀在世、孔子在世都差不多,只是給學生講學,沒有課本,沒有資料,完全是口述。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就想到了,佛這些寶貴的教訓要不傳下去,二、三代之後就消失了。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才開會商量一個方法,來把佛陀所說的,當然不是完全的,完全那做不到,重要的意思、精華的意思用文字記錄下來,留傳給後世。
古人懂得,現在人疏忽了,古人懂得信心重要。佛在世的時候常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是菩提大道,菩提大道的根源是信德,自性德能裡的信。中國人講的仁義禮智信,真的這五德是性德,一切眾生他本來具有的。換句話說,一切眾生他本來是佛,他本來是聖人,這五種性德,不管他是悟、他是迷,他決定沒有失掉。悟不是得來,迷不是失掉,為什麼?它是性德,性德不生不滅。性德能隨緣,隨覺悟的緣就作佛、作聖;隨眾生的緣,那就作十法界、就作六道,無一不是心作心是。這都是給我們講最高的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知道。知道有什麼有好處?知道,你在大自然裡面,你自己做得了主,這就叫真我。
「我」的定義是主宰的意思,我做得了主,我得大自在。大自在是什麼?我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這才叫我。身有生滅,心不生不滅。身是個幻相、假相,覺悟的人用這個身積功累德,迷的人用這個身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什麼罪業?貪瞋痴慢是罪業,五欲六塵的享受是罪業,他搞這個東西去了,自私自利是罪業,名聞利養是罪業,沒有一樣不是罪業。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全是自己妄念生的,妄念在引導他,他在幹這些虛妄的事情,感受虛妄的果報。六道三途的果報都是虛妄的,就像做惡夢一樣,他做不了主。學佛,把假我放棄,把真我找到。
我們看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是個正常現象,為什麼?眾生的念頭,念頭它在造作,所有環境,物質環境,都是跟著念頭轉。念善是極樂世界,念惡那就是地獄,沒有一樣不是從念頭轉的,念頭主宰一切。什麼念頭是最善的念頭?阿彌陀佛是最善的念頭,沒人知道。高等的佛法,像禪宗,都主張放下一切念頭,善惡念頭統統沒有,佛念也沒有。那是什麼?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上上乘人能做得到,上中下都做不到,為什麼?他不能無念。無念,還要記住,無一切邪念,是這個無念,不是指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是無想定,又錯了,無想定的果報在無想天,那個壞了。為什麼?他只有定,他沒有慧,定有了,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他是一片無明覆蓋了自性,雖然不造業了,無明蓋住,什麼都不知道。要知道,自性雖然它是沒有任何念頭,但是它什麼都知道,這叫性德。《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寂,無所不知是照,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就是自性的性德。自己真正得受用,能夠應化在十法界普度眾生,絲毫不染著,這叫大權示現。
諸佛如來、聖賢教誨,一定要把它記載下來傳給後世。傳給後世,後世人相不相信?所以這個信就太重要了,信是聖教裡頭第一德,也是自性裡頭第一德。信誰?相信自己,這頭一個條件。不相信自己,什麼成就也沒有。自己本來是佛,自己本性本善,一定要知道,是佛、本善,它是與自性圓滿的相應。自己心地不但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連自然現象也不放在心上,這真正回歸到清淨心。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自己,覺就能做主,就能自在。
這個世界壞了,這佛經上常說,世界一定有成住壞空,動物一定有生老病死,植物一定有生住異滅,世界一定有成住壞空,這是自然的法則,這個現象叫自然現象,沒有例外的。覺悟的人在所有一切現象裡頭能做主宰,所以叫有我。哪裡有我?般若裡頭有我,法身裡頭有我,法身沒有現象,解脫裡頭有我,叫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自性的三大德。每一個德裡面都有常樂我淨,叫四淨德,這個是不生不滅。我們遇到災難,想留就留,想去就去,你看你多自在。想留是什麼?想留是菩薩,發大菩提心。有一個雜念在裡頭,就不是菩提心。
這個四大煩惱你看頭一個,我見,這是根。所以佛無論在大乘小乘都講無我,別執著這個身是我。哪一個迷惑顛倒的人不是為這個身在造罪業?沒有這個身,他就不造罪業了,全是為了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受無量無邊苦報。佛菩薩高明在哪裡?高明在不執著這是身,這是我為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我只利用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決定不准它造業,這就是佛菩薩應世。我們學佛菩薩,首先要有這個正知正見,為眾生服務的工具,所以也好好照顧它,它愈健康,壽命愈長,我們服務的機會就愈多、就愈殊勝,是這個意思。
這真叫第一個關口,跟著來的,你看有了我,我貪,這就我愛,我愛就是貪;我慢,傲慢就是瞋恚;我痴,你看貪瞋痴出來了。貪瞋痴是跟著我出來的,沒有我哪來貪瞋痴?有我決定有貪瞋痴。只有真正覺悟的人,他把貪瞋痴轉變成戒定慧,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不是二,一體的兩面,覺悟了就是戒定慧,迷了就叫貪瞋痴,一體的兩面。佛法就是教你會轉,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凡成聖,它就教你轉,轉變。為什麼?它的性質不生不滅,把煩惱轉過來就是戒定慧,要轉得快。所以真正會轉的人,他有沒有災難?他沒有,因為他會轉。他有沒有生死?他沒有,他真正得大自在。十方世界他看到,哪一個世界都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諸佛報土,實報莊嚴土,自性變的,無間地獄也是自性變的,是一不是二。
諸佛報土是真的,為什麼?心現的,沒有經過改變,原本的樣子。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的,真實的報土,自性現的,加上個阿賴耶就變了。實報土裡面的居民全部都是轉識成智,不再用阿賴耶,所以那個世界沒有波動的現象,沒有生滅的現象。沒有生滅的現象,就是沒有生死的現象、沒有年輕衰老,這個現象沒有,所有一切相對的現象都不存在。這個要曉得,如果沒有回歸自性,也就是沒有證得究竟圓滿,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地位,他們住實報土,實報土是真正的故鄉,實報土是極樂世界。
佛慈悲憐憫我們這一些,這一些是個大數字,不是小數字,迷惑顛倒,迷得太重,迷的時間太長,回不過來。希望能叫這些人也能夠回到實報土去,回到老家去,想了一個方便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實報土原本都是上上根人,上中下都沒分,阿彌陀佛這個方法讓上中下根統統有分,這個功德不得了,真正叫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而且這個功德就在這句名號裡頭,你說多不可思議。這個理佛也沒法子講,講不清楚的,講無量劫也講不完。所以佛勸我們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講,你全明白了。為什麼?你到家了,一切你看到了,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說明開始結集,這個經典有結集的必要。阿難記憶力最好,請他來複講,由五百阿羅漢,都是同學,他們來作證,他們來聽,聽了都覺得很對,沒有錯誤,這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有一個人提出意見,對這句話懷疑,這句話就刪掉,就不要留下來;五百個人個個都同意,個個都沒話說,這才能留下來,取信於後人,這結集法藏。在王舍城做的這個工作,這是小乘,聲聞藏。「阿難於鐵圍山」,文殊菩薩帶著阿難在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乘,摩訶翻作大,這個是大乘藏,菩薩藏。今天小乘不相信大乘,說大乘非佛說,為什麼?鐵圍山結集的,凡夫到不了這個地方,所以小乘不承認。
「《地持》亦云」,《地持經》也說,「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佛為這兩種人,小根性的人,聲聞,大根性的人,菩薩,為他們這兩種人,修行出苦之道。這個苦是三界,是十法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小乘人想出;大乘人想出,想出十法界。六道之外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還有這四法界,要想超越,這都是苦道。四聖法界,對我們來說就很樂,對菩薩來說苦。「說修多羅」,修多羅是經藏,佛講經幫助菩薩出離十法界。「結集經者,集為二藏」,結集經典的工作就分了這兩部分。「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
「今本經中,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這部經在二藏裡頭屬於哪一藏?屬於菩薩,它不屬於聲聞。今是指這一會,也指我們今天,我們展開經卷擺在我們眼前,這是佛廣演大乘。不但是說,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是佛無盡的慈悲。世間有好老師肯為我們說,他沒做樣子給我看,所以要提高境界比較困難。老師說到了沒做到,學生聽懂了,他做到了,這就超過老師。
中國
教學不是生意買賣,如果要繳學費,這就變成生意買賣,繳得多,我多教你一點,繳得少,我少教你一點。教學是神聖的行為,不是商業行為。它要是商業,我什麼都學不到了,為什麼?沒有錢,繳不起學費。小時候讀書,繳不起那一點學費,就失學了。那是什麼?學校教育。中國古代私塾沒有繳學費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學校跟現在學校不一樣。古代是聖賢學校,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底下一代人能成聖人、能成賢人。老師雖然不是聖賢,他守聖賢的規矩,認真教學,不計較供養。所以孩子上學,家裡富裕的,逢年過節給老師多送一點禮;家裡清寒的,孔子定的最少的這個禮是束脩。束脩是什麼?醃的臘肉一條。一條分量不管多少,一斤重也可以,兩斤重也可以,半斤重也可以,就送那麼一點,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它不是商業行為,是聖賢人。富有的
詳陳,陳是言語,也是行持,表演給你看。信願往生,有信有願,真誠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宋朝的瑩珂法師,三天三夜真心求佛,真心求生淨土,就把佛求來了。佛來給他授記,告訴他,他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壽命到的時候佛再來,往生接引他,這是給他授記。他不要了,他說我現在就跟你去。佛也答應了,三天之後來接引他。說明《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在緊急的關頭,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平常時刻,那鍋漏匠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三年得大自在!我們要記住諦閑老法師的話,諦閑老法師讚歎他,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名山寶剎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老和尚舉這兩種人,弘宗演教是智慧,方丈住持是福報,這就是說鍋漏匠的福慧圓滿了,沒人能比得上,這個我們要記住,對我們會起大受用。
眾生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不了自己的業障,問題在此地。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鍋漏匠是上天置他於死地,他走投無路了,四十多歲,什麼都不會。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行不行?這個行,這句很簡單,南無阿彌陀佛。行了,你就這句,這句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晝夜。他聽話,他真幹,三年,從下下根成就到上上根!這個日子沒有白過,光陰沒有虛度。我們自以為很能幹,每天事情很多,要管這個、管那個,你自己冷靜想想,跟鍋漏匠比差遠了。一切放下,什麼都不管,福報第一大,為什麼?他專幹阿彌陀佛。往生給我們現這樣殊勝的相,還有什麼話說?雖然不會講經說法,臨走現這個樣子就不得了,我們看到了,所以念佛的殊勝於此可見。但是什麼?不相信,沒人相信。中下的有人相信,上上乘沒人相信。這最上乘法。
一往生淨佛國土,極樂世界是清淨世界,沒有塵垢,找都找不到。為什麼?清淨心所現的。依正莊嚴,正是指的彌陀跟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清淨心去的。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心不清淨,所以佛不現身。你用真誠清淨平等心念佛,佛就現前。這個要發自內心,裝樣子裝不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佛全知道。彌陀無邊願海,無邊願海從哪裡說?造作極重罪業,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在臨終能夠懺悔,能夠改過,信願求生,佛都來接引,這是無邊願海。不要害怕我造的罪業太重了,恐怕不能往生,這個念頭你就真不能往生。誰障礙你自己?自己障礙自己,佛不障礙你。
在今天這個世界,謠言很多,邪知邪見很多,所以世尊慈悲留下來四依法,教給我們世世代代,你到不能解決的時候,你把這個四依法好好念幾遍,你就知道怎麼應對了。「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有真有假,我們怎麼辨別?我初學的時候,
第二個就是註解,註解也要通過高僧大德的審查,呈報給皇帝,皇帝聖旨入藏。所以老師教導我們,不但看經要《藏經》裡頭有,註解也要《藏經》裡頭有。所以黃念
夏蓮老這個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有根據,五種原譯本的根據,沒有改動原譯本的一個字,那入藏沒問題。為什麼?五種原譯本入藏了,他這個當然入藏。這什麼?高明之處在此地。連王龍舒改動了原文,它也入了藏,《大正藏》有他的本子,《龍藏》也有他的本子。這會集,改動字應該不可以的,你看改動字還入了藏,那這一個字不改的,當然有資格入藏。我們要曉得,要搞清楚,這是學習大乘,尤其是弘護有責任,弘法護法不能不知道的,這常識。
這是彌陀的大願,普度眾生之道,這個道是方法。信願持名是方法,幫助你到達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幫助你一生成佛。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辦的一所佛教大學。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幹什麼的?是成佛的。為什麼要成佛?是為了要度眾生。如果沒有度眾生的心,極樂世界去不了,佛號念得再多沒用,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捨己為人的心,全心全意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心,這是菩提心。這個裡頭不夾一絲毫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夾自己一絲毫的意思,就全部都破壞了,那一點私心就是毒藥。故為菩薩藏攝。這個經在三藏、二藏裡頭,三藏屬於經藏,二藏屬於菩薩藏,這就是它歸到哪一類我們先要曉得。
底下這一段,「說時有五」,佛說經分五個階段。「五時。天台大師」,這智者大師講的。「依《涅槃經》」,你看都有根據,不是隨便分的,依《涅槃經》,「判如來一代之教為五時」,五個階段。第一個,「華嚴時:最初三七日說」。佛最初三七二十一天說《華嚴經》,是在定中說的,所以這個說法小乘不承認,沒人看見。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沒有起定,他在定中把他悟到的境界統統說出來。你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接觸到的什麼,全盤說出來。時間,這三七、二七都有根據,二十一天。這個二十一天是人間的,在定中時間空間都不存在,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空間,沒有遠近。那在他定中多長的時間?很長很長,我們可以說是無量劫。為什麼?他說的這個分量,《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大本,原本,「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一套書要是搬到這個世間來,有了形相,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放不下,因為它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容納不下,地球容納不下,太陽系容納不下,銀河系容納不下。一個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一百億個銀河系,說這麼多,詳細說。
惠能大師也明心見性,也大徹大悟,跟釋迦牟尼佛同樣一個境界,惠能大師也說了報告了,二十個字,「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大師說二十個字,五祖衣缽就給他了。這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的《華嚴經》,這二十個字展開;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的《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二十個字,不增不減。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可以展開,也可以把它縮小。我們今天科學有這個樣子,可以體會到。你看我們一部《四庫全書》,現在是濃縮的縮版,擺滿一個房間。原書字差不多大拇指這麼大,書本比我們這個本子還大,差不多要大這麼多,大本的。我們現在的一頁是原本的四頁,那就乘四倍。現在我們是三千冊,就一萬二千冊,三四一十二,一萬二千冊,原本。一萬二千冊那麼大的書,在以前要裝三個房間,還是大房間,小房間放不下,宮殿裡頭那個大殿三大間,才能把這套書放下。可是現在?現在可以把它放在一個晶片上,裝在電腦裡面可以看,一個晶片。我們講這部經,前面講了兩遍,一千二百個小時,現在一個晶片,像指甲這麼大的一個晶片,一千二百個小時全在裡面。
所以世尊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祖惠能大師把它濃縮成二十個字,誰懂?五祖忍和尚懂,忍和尚給他證明,一點都沒錯,所以衣缽傳給他。以前沒有這種科學技術,我們聽到總是不可思議,總是有很多問號,想不通。現在科學技術這麼發達,我們看到明白了,真能做到,指甲這麼大的一個晶片,裡面藏多少東西在裡頭?其實指甲太大了,科學跟佛比要差遠了,佛將整個大千世界,遍法界虛空界,藏在哪裡?藏在一個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它能夠裝在裡頭。以前我們對這個說法也是無法相信的,到最近三十年,量子力學家發現了很多新的祕密,宇宙的奧祕,報告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看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比芥菜子小,小得太多了,現在講的微中子,物質裡頭不能再小的,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
因為微中子不能分,分就沒有了。果然他們再一分析沒有了,物質不見了,就那一個微中子,裡面含藏著全宇宙,遍法界虛空界就在那一粒微中子裡頭。微中子的體積,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大小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的電子。就是說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裡面能夠含容全宇宙。我們得到今天科學造的這個晶片,我們就能想到,確實有這個可能。所以佛經裡頭真的有了不起的科學,只是現在人無法做到。他要是學佛,成佛就做到了。你看,普賢菩薩就有能力到微塵裡面世界去參學,那個裡頭有無量世界,有無量諸佛如來,普賢有能力進入那個境界去拜佛、去聞法。
我們對小乘同學們,我們不講五時,我們講四時,華嚴時不算。我們講《阿含》,這在人間講的,到後面《法華》也是在人間講的,在靈鷲山講的,不是在定中講的,這個大家相信,定中講的他們不相信。
「二、阿含時:次十二年說」。這小乘人認為是從這開始,釋迦牟尼佛出定了,華嚴會圓滿了,出定了。出定之後接受淨居天人的請法,為這個世間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第二,這一共講了十二年,在鹿野苑,鹿野苑是第一個地方。這十二年佛走了很多地方,到處講經教學,都講的是《阿含經》,所以稱為「阿含時」。小乘經有四種:《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有這四大類。這四阿含在中國翻譯可以說是相當完整,我們中文翻譯的,跟在南傳的巴利文的《大藏經》一對照,差不多都有。巴利文經典比我們中文翻譯的大概多五十部,總共三千多部,所以這五十部就很小的數字,可以說小乘經翻得非常完整。小乘,佛只講到第六意識,末那跟阿賴耶沒說,那是大乘,內容著重普世的教育,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說這些。這些是大乘教的基礎,不能輕視,跟辦學一樣的,阿含是小學,沒有上小學,你怎麼能上中學?沒有中學,你怎麼能上大學?現在的麻煩在哪裡?中國人變成高不高、低不低,高不成低不就,麻煩在這裡。
中國世世代代傳的大乘,原本也是用小乘做基礎,小乘有兩個宗派,在中國佛教一共十個宗派。小乘有俱舍宗、有成實宗,是依兩部小乘論,《成實論》跟《俱舍論》,建立這兩個宗派。在唐朝之前,學佛的人都是從小乘再學大乘,是按部就班的。佛在經上說過,「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許我們躐等,要按部就班,漸漸往上提升,這是正確的。所以唐朝中葉,中國這些祖師大德就不學小乘,用儒道代替小乘,這個是有見地,做成功了,做得很有成績,這個成就不亞於過去,所以中國人就不學小乘。中國人,出家人也念儒,也學道,就是儒家經典、道家經典都學,以這個為基礎,再契入大乘。
可是到現在,現在中國佛教不學小乘,也不學儒,也不學道,所以大乘,大乘他不得其門而入。雖然研究,甚至於一生研究幾部經論,也有著作等身,但是那些是學術,那不是佛法。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沒有這一句,他所理解的完全是自己的意思,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今天這個社會,小乘人不承認大乘,大乘人瞧不起小乘,佛門就衰了。「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大小乘互相讚歎,佛法才會興旺,要互相學習,非常重要。不能批評小乘,小乘心量不大,比我們大,我們比不上他,他能夠把小乘戒律都落實,三皈、五戒、十善他能做到,我們只是空口說說而已,沒做到。
我們堪稱看到了小乘的修學,無論在家出家,這是我們這一次到斯里蘭卡看到了,給我們當頭一棒。那個地方人學佛法,真佛弟子;我們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講大乘是假大乘,我們小乘、大乘都沒有了。人家沒有大乘,有真小乘,社會那麼好,全民普及教育,我們到那裡親眼看到的。沒有通知,偶爾去,走過一個寺廟,星期天。聽說他們在校的學生,星期天都要到寺院去接受佛陀教育。附近有個學校我們去參觀一下,真的,看到令我們驚訝。這麼多的小朋友坐得整整齊齊在聽課,沒有說話的,沒有交頭接耳的,沒有東張西望的,真叫人佩服!我們平常參觀一個學校,在國內外的時候,參觀一個學校,從教室外面經過窗口,你去看裡面學生,他就看我們了,他就看外頭,他就不看老師了。我們這一次看這些學生在那裡上課,聽老師講課,我們那麼多人去,他們還是看老師,他們沒有看我們,沒有自己在那裡談話、東張西望,沒有,這點太難得了。
這些小學生們專學,專心在學習,從這些地方看到這個國家前途,看到這個國家底下一代,底下一代一定比這一代更好,接受這麼好的教育。他們如果有心量能接受大乘,那心量就拓開了,正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本願,「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沒有小乘的基礎不能學大乘,學大乘,真是小乘人所說的假大乘。當然說這個話的意思有差別,他們不相信大乘是佛說;我們講的假大乘,我們有大乘之名,無大乘之實。大乘經有,沒做到,不是佛沒有教我們,是我們不聽話,不肯學。中國人用儒道代替是很有道理,儒道是本土的,文化底蘊很深,學起來容易,效果不亞於小乘,可以代替小乘,祖師的意思很好。
方等是屬於大乘,前面通小乘,後頭通大乘,所以它是大乘。「第三,於此後八年之中」,這是「說《維摩》、《大集》、《楞嚴》並此經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被眾機,故名方等時」。方是方便,等是平等,這就是用大乘。大乘是平等法,小乘有高下,階級分得很嚴,大乘就不一樣。小學十二年,紮根,十二年之後再向上提升,佛說方等經。這裡頭舉出幾個例子,《維摩詰經》、《大集經》、《楞嚴經》,並此經就是《無量壽經》,也是在這個時候說的。這個時候世尊彈偏斥小,彈是彈劾,就是批評他們,小乘是偏在一邊,他們證得的果是偏真涅槃,就是阿羅漢所證得的。斥是責備他們,希望他們再向上提升,不要得少為足。小乘是證到阿羅漢就算圓滿了,不再向上提升,就小學畢業了,不知道上頭有中學、有大學,所以他在這裡滿足了。在這個時候世尊批評他們,指責他們,也鼓勵他們,叫迴小向大。廣是廣泛,廣說。藏通別圓,這是天台所立的四教,對於各種不同根性的人都適合。這個裡頭有淺深次第差別,事上有,理上圓融,理是平等的,事一定要應機施教,這叫方等。
這裡我們有一點參考資料,這個參考資料從《天台教學辭典》裡頭節錄出來的。「彈偏析小」:五時當中,用以表示第三時,方等時特質的用語。「全稱彈偏析小歎大褒圓。出自諦觀大師天台四教儀」,四教裡面有「析小彈偏,歎大」,歎是讚歎,讚歎大乘,褒是獎勵,圓教,希望學佛的人要以這個為目標,不要以阿含為標準。阿含是階段性的,初期的,一定要知道向上提升。「彈,彈斥;偏指化法四教中前三教」,藏教、通教、別教,「台宗認為此三教法,猶為應機之權教,而非圓融究竟教法,故謂之偏」。佛教教學確實有方便、有究竟圓滿。佛在《法華經》上說得很好,諸佛如來出世,「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佛的本懷。也就是說,佛陀辦學是希望大家都能夠進入這個學校,達到最高的學位,拿到博士,這是佛的意思。但是教學得依程度不同,這叫應機,他要辦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能在小學、中學就滿足了,就不再向上提升,這是佛不贊成的。所以佛對於小學、中學、大學都有批評,希望大家一定到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這叫究竟圓滿,這叫圓教。所以對這個讚歎,對其餘的,那都是階段性的,那不是圓滿的。
所以「析挫之意」,小指小乘教(藏教)或者是執著於淺窄狹隘這種思想的教學,歎是稱讚,讚歎,那是讚歎大乘教,或者是持正不偏、深廣圓融的思想。心量完全拓開了,大乘,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正大乘。褒是褒美,圓是指圓教,化法四教第四。藏通別圓是化法,這是教學的方法。藏是小乘;通是前通小乘,後通大乘,就是方等;別是純大乘,裡面沒有小乘思想;最後是圓教,圓教是究竟圓滿,回歸自性,這真是圓到極處,這個才是究竟。這是第三時。
第四時,般若,二十二年。「第四,又於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名般若時」。我們看世尊教學的時間長短,知道二十二年這最長的這個階段;換句話說,這個階段是佛所要說的真正要講的話。《般若》講諸法實相,完全講真的,那就是佛知佛見,如來親證的境界。不隨順眾生,眾生的見解狹隘,成見很深,這個時候前頭已經二十年,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心量也拓開了,所以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就是通《般若》。完全來給你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般若》講的,二十二年就講這麼一句話,告訴你這個是一切法的真相。懂得有什麼好處?懂得你心定,你心清淨,你不再會有妄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目的成佛了。
所以後面法華,「最後以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涅槃經》」,《涅槃經》是佛的遺囑,他在臨走之前的一天一夜說出來,《大涅槃經》。「九界三乘」,九界是九法界,實際上講十法界;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三乘,「悉蒙授記」,這是在法華的時候。「無論小大,皆令作佛,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佛在這個時候說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必定成佛」,這就是授記,普遍告訴大家,你們每個人本來是佛,你們好好的修行決定成佛。
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叫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要真看破,習氣太深,佛講得雖然很清楚,依舊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沒看破。放不下,這個時候你所學的,我們用現代的話說全叫知識;一放下,全是智慧,智慧跟知識就這個差別。智慧管用,為什麼?得大自在。知識不行,心還有千千結,有結解不開,你有煩惱,你有痛苦。智慧是一切放下了,般若智慧,真放下了,什麼結都沒有,所以他得受用。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沒有,知識是凡夫,智慧可貴。
學習經教,這個是一種助緣,是一種方法,佛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看破。但是真正看破的時候要放下,我知道一樣放下一樣,知道兩樣放下兩樣,不能說知道了不放下,知道不放下,永遠不能進步。像我們走樓梯,一步一步往上爬,我知道上面還有一層,我放下底下,我自己就上去了。如果我知道人家講上面好,我在這裡不動,你就永遠上不去,不得受用。所以放下才真正受用。這個看破是幫助你放下,你一放下,境界馬上提升,你的受用就提高了,境界就提升了。
這是真實的教誨,這個不是假的,這樣的老師不容易得到,這真正好老師,佛門裡講真善知識。講給你聽,講得很清楚,不能幫助你向上提升,你不管聽得再多,你都止於這個境界,你沒動。不能向上提升,在這一個位子上不容易保得住,他會往下滑坡,會墮落。這什麼原因?阿賴耶裡頭煩惱習氣、不善的種子太多太多了,充滿了,它肯定會影響你。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才得到真正的保障,你不會再退轉;不往生到極樂世界,肯定保不住,修得很辛苦,往上爬,一層一層,非常不容易。所以真正把諸法實相講透、講明白了,這部經了不起。
我們看末後這一句,「說本經時在第三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般若時也講過,所以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乃至於到法華時,佛還是說這部經。這部經叫圓通五時,究竟圓滿。
下面第四段,「判教」,藏教所攝,末後這一段判教。「四教與五教。古今諸師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各人判的不一樣,都有道理。「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與賢首宗之五教」,這是幾乎被所有學經教的人所採用。天台用得最廣,因為天台簡單扼要,它只講五重玄義,它判為四教。賢首宗講得詳細,十門開啟,賢首立五教。
「天台四教曰藏通別圓。一者藏教」,藏教就是小乘教,依小乘的三藏,四阿含,小乘三藏。第二,「通教,謂大乘中通說三乘,通被三根」,這個裡頭,這一段期間裡頭有藏教、有通教、有別教,這三種根機的人統統都有,淺深次第差別很多。第三者,「別教,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專講大乘。第四,「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等是也」。這是佛講到最後的,把一切法的真相圓圓滿滿說出來。
由此可知,佛的教學法,對眾生的根性,為了契機要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這在佛法裡面,阿含是小學,方等是中學,般若是大學,法華是研究所,逐步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最妙的方法,是放下,不是別的。你看,放下見思煩惱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就證菩薩,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叫法身大士。到起心動念完全放下了,剩習氣,起心動念放下還有習氣,習氣完全放下了,這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他到常寂光土了。所以土有四土,眾生境界不相同。
見思煩惱沒放下,是六道凡夫,你所住的是六道輪迴地方。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華嚴》上講執著,不執著了,統統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了。所以六道是一場夢,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在這邊當真,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往生淨土很簡單,為什麼?沒有掛念。人為什麼不能往生?這裡牽掛太多了。這種牽掛你放不下,那就是障礙,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曉得這是假的,你就到四聖法界去了。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他們住的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娑婆世界的淨土,就是方便有餘土。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是方便土是真的,沒講,所以也要放下。過渡期間,我在這裡修行,什麼時候出去?放下就出去了。不在於修行長短,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超越。
放下聲聞、緣覺、菩薩就成佛,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雖然沒有妄想,沒有起心動念,但是有習氣,這個習氣沒法子放下。你說我想個方法放下,你已經起心動念,你墮落了。所以這個時候,見思煩惱的習氣有方法斷,塵沙煩惱的習氣有方法斷,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有法子斷,怎麼辦?隨它去!不要理它,時間久了自然沒有。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這是說長的,相信還可以縮短的,最長的三個阿僧祇劫。我們相信可以縮短,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加持,會幫助你縮短。如果沒有這個意思,這法身菩薩何必要生極樂世界?那就沒有必要。在他方國土裡是三個阿僧祇劫,在極樂世界也是三個阿僧祇劫,沒有必要去。肯定彌陀本願功德太殊勝,到極樂世界能夠把那個無始無明習氣,把它時間縮短,所以等覺菩薩都喜歡到極樂世界去。要不然我們想不出一個道理,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何必要往生極樂世界?必然有個道理!
道理雖然古大德沒有給我們講清楚,我們能想得通,你把這三樁事情連起來看,你也許就通了,你就會想出來。你看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習氣,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之後,他就成辟支佛;辟支佛見思煩惱習氣都斷了,所以辟支佛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了他就成菩薩,又升級了;但是那個菩薩,塵沙煩惱習氣沒斷,菩薩必須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他就成佛了。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見思、塵沙包括習氣統統斷乾淨了,那佛斷什麼?佛就斷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他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十法界是起心動念成就的,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也是一場夢。醒了到哪裡去?到實報土去了。
實報土裡面,《華嚴》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住實報土,這是真正淨土,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實報土裡面的菩薩個個都是轉八識成四智,他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是真佛,用妄心是假佛,所以十法界的佛,天台家則稱他相似即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初住以上的境界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他為什麼要叫分證?他沒有圓滿,還帶著習氣。習氣斷了才叫做妙覺如來,那習氣斷了,那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現在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下定決心萬緣放下,一心專求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很快就成就了。不要貪戀這個世間,我們就自在;貪戀這個世間就可憐,諸佛看見,可憐憫者。為什麼可憐?貪戀世間出不去,阿彌陀佛再慈悲也沒有辦法帶你到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知道,這個事情是關於自己,不關於別人。所以我們讀到這些經論,看到念祖的註解,非常感動!我們能遇到這種善知識,稀有難得,要認真努力,這一生一定到極樂世界,他們的本願就達到了。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5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五頁,第五行看起:
「天台四教曰藏通別圓。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藏教是從小乘的三藏立名的,經律論三藏。「二者通教,謂大乘中通說三乘,通被三根。」比藏教範圍廣,已經裡面說了有大乘,這三種根性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說到。「三者別教,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等者。」在這個階段裡頭說,它沒有小乘的思想,沒有小乘的教義,所以稱為別教,純大乘。「四者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等是也。」這是大乘的圓教,天台智者大師所判的。
賢首國師華嚴宗的,他立五教,第一個小乘,第二個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我們看註解,「賢首宗判教云:聖教萬差,要唯有五。」聖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千差萬別,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大類。第一個是小乘教,「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未盡法源故。」對於法說了局部,沒有說得清楚,沒有說得圓滿。這什麼原因?聽眾的根性沒有那麼高的程度。佛說法非常重視契機,所以契機契理,這經稱為契經。契理是跟如來所證的相應,不是相反的,不相違背。契機,要適合聽眾的程度,他的程度高給他說高等法,程度低就給他說小法,總而言之,聽眾一定得到利益。程度低的說高的不得利益,程度高說低的也不得利益,所以一定要知道契機契理。第二,「大乘始教,未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義」,這個沒講過,大乘始教裡頭沒有,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許定性闡提成佛」,定性闡提,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定性沒有善根這種人不能成佛。這個是始教裡頭所說的。到圓教就不一樣,圓教闡提眾生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未盡大乘極則之談」,大乘裡面高等的、高一層的理論這個時候不講,所以叫始,這大乘開始。
第三,「終教」,終教就是大乘的高級班,這裡頭有「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這個時候說了,「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曰終」。大乘教到最後的這些教義都說出來了。第四,「頓教,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名為頓。」這是上上根人,所以頓超,不需要依照次第。佛的教法對於上中下根都必須要循次第,像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能夠不按次序,躐等是不許可的,要求按照次序漸進。這是一等,我們一般講上上根人,天才兒童,他不需要循序,他可以躐等,這是頓教。「如」,這舉例子,《思益經》裡面有這個說法,「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這就是頓超,他沒有按順序。「《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等」,這是沒有階級的,許可頓超的。第五種,「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這個時候所說的,有淺有深,有漸有頓,這類經裡它樣樣都有,它說得很圓滿,《華嚴經》就是例子。「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一切位,圓成正覺。」這個是賢首家的圓融。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圓教的,《法華經》是圓教的,天台的圓教是《法華》。賢首的圓教是《華嚴》,可以說把整個宇宙面面俱到統統說盡了。這個經教裡頭,內容非常豐富,這裡舉出這幾句能夠看到一般,圓滿的法界、無盡的法界,性海圓融。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像這些問題都在這部經裡頭。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經是哲學、是科學。它們跟科學、哲學不同的地方,它們是一體的觀念,雖有分,分最後還是歸到一體,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科學、哲學裡頭,一不是多,多不是一。《華嚴》、《法華》裡面確實講到一多不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這個修行才真正到圓滿,十信心滿就圓成正覺。十信心滿是什麼地位?十法界圓滿了,十法界的佛是十信菩薩,破一品無明他就成佛,這個佛是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假完全是用心,十信圓滿用真心,十信沒有圓滿,他還是用阿賴耶。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轉八識成四智,轉過來他就圓成正覺,轉不過來他是相似即佛,轉過來他是分證即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金剛經》江味農講義裡頭註解的諸佛,江味農解釋諸佛就是解釋四十一種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解《金剛經》講的諸佛是指這個,這個也非常有道理。這四十一個位次都稱之為佛,為什麼?他用真心,真心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一發,這個人就成佛,那是頓超的,頓教。惠能大師是屬於頓教,不再用妄心,對人、對事、對物完全用真心。真心,真誠到極處。什麼真誠到極處?不起心不動19念,叫真誠到極處。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叫智慧,智慧具足,可是裡面如如不動,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定。定慧都達到極處,這就圓滿成佛。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無始無明習氣可不可以從初住菩薩就證到等覺?可以,完全是根性不相同。這是淨宗也講這個,如果不講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在極樂世界他方世界法身菩薩就無需要到極樂世界去參學。所以極樂世界是極圓極頓,圓頓到了極處,感得十方法身大士也念佛求生淨土,道理在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古時候十幾家判教的不一樣,但是認為有漸有頓,大家都肯定這個。漸是循序漸進,頓是不必循序,確實有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怎麼來的?過去生中所修的善根深厚,累積而成的,不是沒有原因。所以學佛肯定人是有輪迴,是有前世、是有來世的。三世因果,不是只有一世,也不是二世,它是三世。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所以這個大經裡頭常說,每個念佛往生的人,不管是什麼根性,他過去生中的善根都非常深厚。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遇到這個法門也沒用處。為什麼?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一定要得諸佛如來的加持。他怎麼得到?過去生中他曾經供養諸佛如來,跟諸佛如來學過,你就知道他學佛的善根多厚。所以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即使五逆十惡,臨命終時才聞佛法,立刻念佛往生,亦復如是。你能看到他過去修行的善根,你就明白,你就不會懷疑了。只是這一生沒有緣,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淨宗,到臨終時候,這個時候機緣成熟,遇到善友一勸,他聽了立刻就接受,沒有一絲毫猶豫、懷疑,就相信,就真幹,真的一個念頭發出來求往生,一念、十念佛就來接引。這是屬於頓,這屬於頓教,這不是屬於漸。
像念佛,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知道這個法門之後認真學習,大概不出三年他就往生了。這是屬於漸,這不是頓,是屬於漸。無量的善根,他累劫修行的還有欠缺,他有能力在短短三年當中把他的善根補足,這三年的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我們看到經上講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人求懺悔,前清慈雲灌頂大師,這個人著作等身,《卍續藏》收他的著作就四十多種。我們看目錄上,他一生的著作有七十多種,大通家,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註解的《觀無量壽佛經直指》,叫《觀經直指》,就是他的著作。我們過去學習《觀經》的時候參考他的註解,註得好。這裡面說,人造極重的罪業,佛法裡頭一切方法都沒有法子把你的罪懺乾淨,什麼樣的經懺、經教都不行,咒語都不行,最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能把你的罪業懺乾淨。
我們這才真正明白,《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這是常常用的,《梁皇懺》、水陸法會,那都是懺悔法,全都不行,都不中用,法華懺、華嚴懺都不能解決問題,最後這一句名號。我們這才明瞭,那個念佛的人念三年佛號,把他無量劫來一切罪障全懺除掉,他順利往生。每一聲佛號,你想想看,懺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三年的時間能把無始劫來所造一切業障懺除。灌頂法師講得好!佛號功德確實不可思議,知道的人不多,所以還要求這個、求那個。真明白了,肯定了,心就不動了,不需要再求別的。這有證據!《往生傳》是證據,《淨土聖賢錄》是證據,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知的鍋漏匠,這是證據。修無法師,還有我們看到幾個在家居士,也就是念佛三年,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一絲毫病苦都沒有,昨天照樣工作,今天就往生,確實有證明者。這些人示現給我們看,為這個法門作證轉,我們還能不信嗎?還要去找什麼更玄妙的方法嗎?找不到了。所以這才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
下面說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就是頓漸二教,諸家同攝。「天台、賢首兩家,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為二」,大分,「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始教跟終教,這個是漸教。「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這屬於頓教。「我國隋代慧遠師」,就是淨影師,「判本經曰:今此經者」,這部經,「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為什麼?他一生能成就。「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大,故知是頓。」也就是於大小乘沒關係,是哪一種人?是真正厭畏生死的人。厭是厭倦,畏是畏懼。生死輪迴在這個裡頭次數太多,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不想再搞下去,一心想超越輪迴,有這種念頭的人,求正定,佛教他發心生於淨土。他有沒有得正定?有,把心定在佛號上,把心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上,什麼都不緣了,萬緣放下,只緣西方極樂世界,只緣阿彌陀佛,這是念佛三昧。不給他講什麼大乘小乘,小始終頓圓都不必說,他一生就能成就。此屬頓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多同此說」。我們看《無量壽經》註解,《無量壽經》古註少,只有兩種,《彌陀經》多,看這些大師註釋大小兩本,都同這個說法。所以本經在頓漸二教裡面,它是屬於頓教,一生決定成就。
「若依賢首小始終頓圓五教,以判本經教相,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雖因機緣不同,而稍異其辭,而其實旨,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且為頓中之頓,圓中之圓。」這個說得好,確實如此。哪一個法門成佛有這個經來得快?找不到了。我們看鍋漏匠這個例子,什麼法門能度得了他?什麼經教能幫得上忙?全幫不上。為什麼?他不認識字,也沒有聰明智慧,你跟他講什麼,他不懂,他聽不進去,他對佛法完全沒有接觸過。換句話說,他什麼也不懂,跟諦閑法師就這麼個關係,從小在一起長大的玩伴。自己這一生的命運不好,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命裡貧窮,也沒有法布施,沒有智慧,所以他一無是處。賴上諦閑法師,一定要出家,他沒飯吃,沒地方去。諦閑法師被他纏得沒辦法,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你看,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行,他能記得住。你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晝夜。這行,他真幹!三年就成功,預知時至。
肯定見佛,他沒說,他不告訴人,告訴人怕人家障礙他。這就是聰明之處,不炫耀自己。這就是什麼?老實,這是老實人,給誰都不說。往生前一天到城裡去,看一些老朋友熟人,見最後一次面。回來之後,晚上,伺候他的,替他燒飯、洗衣服的一個老太太,也是佛教徒,他就給她說,明天不要替我燒中午飯。早飯她不管,她只管中午、晚上,明天中午別替我燒飯了。老太太聽了,以為今天出門看朋友,可能明天有朋友請客,請他吃飯,所以也就不問了。到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破廟來看看師父在不在家。來的時候喊師父沒人答應,到最後看到師父在佛堂佛像前面站著,叫他不答應,細細一看,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這才趕快通知村子裡面學佛的居士們,大家來看,誰也不敢動他。趕緊到觀宗寺報信,觀宗寺距離遠,走路要走一天。到那裡去把這個信息告訴諦閑老和尚,諦閑老和尚匆匆忙忙趕回來,一去一來三天,他站了三天。這個人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一點不假,真正不可思議,是我們現前淨宗最好的榜樣。《影塵回憶錄》裡頭這一段的記錄,我們可以把它印成單張;還有修無師。這都是倓虛老法師告訴我們的。倓虛老法師親口說給大家聽,大光法師記錄的。倓老,我到香港來,他已經往生了,沒見到。大光跟我很熟,《影塵回憶錄》是他寫的。淨宗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信心,真信真願,真肯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確實頓中之頓、圓中之圓。
「清代
「《大經釋》曰:天台、真言雖皆名頓教,然彼許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因為他們還講斷惑證真,頓教裡頭沒有斷惑證真。頓教是頓斷,漸教是漸漸斷,先斷見思,再斷塵沙,最後再破無明,是這個說法。「明」,這是說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這說明什麼?沒有斷惑的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真的,鍋漏匠一品煩惱都沒斷,什麼也不懂,他能夠直捷超出,越過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就超過。這什麼教?頓教。這叫頓超,他煩惱沒斷;煩惱要斷,那不叫頓超。煩惱沒斷的頓,叫頓中之頓。像惠能大師,那是頓教,但是他是煩惱真斷了,他超越了。鍋漏匠煩惱沒斷,靠什麼?靠那句佛號,一句佛號幫他斷的,這就是帶業往生。他不是斷惑往生,他是帶業往生,這是淨宗妙!變成頓中之頓。我們修這個法門,確實有頓,是這個樣子的,但是也有頓中之漸,大部分的人。但是頓中之頓還不少,你細心去觀察,一般人講齋公齋婆,只會念佛,除念佛之外,問他什麼他都不懂,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往往往生的時候現殊勝的瑞相。那是什麼?他沒有妄念,他全放下了。他用什麼心念佛?真正是清淨平等覺,他跟鍋漏匠一樣,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口裡頭也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雜言、沒有雜念,真正的念佛三昧。
「又日溪師云: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這是細說淨土符不符合圓頓的教義,是不是真的,這個說法就有道理了。聖道諸教,這是說整個佛法,理是圓融的,小、始、終、頓、圓,理都是圓融的。但是學習,我們得到的利益不一樣,為什麼?眾生根性不一樣。頓機難得,這個頓機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上智,一種是下愚,上智跟下愚都少。上上根人,惠能那種,雖然什麼都不知道,沒念過書,不認識字,悟性高,你說,他懂了。這種人是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最願意教的學生,領悟力強,好教,是一聞千悟。這種人少,不多。但是下愚比這個多,也是屬少數。真正下愚,他最難得的就是他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他真做到,一般人比不上他。他聽到這句佛號,他不問這佛號什麼意思?他不問這個,為什麼要念?他也不問,你叫他念,他就老實念。念到見佛往生,他才曉得這個好處,真正得利益。中間份子是佔絕大多數的人,不是上上根,也不是下下根,這種人最難度。你說他不懂,他懂得挺多;你說他懂,他又不是真懂,他問題太多。這一部分人很難教,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就是為這些人。上智下愚太簡單,一次教學全都明白,學生真得利益。
所以從學習根機上來說,教雖然是圓頓的,他自己變成漸修。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最後還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他放不下!親情放不下,財產放不下,名利放不下,他還不想往生,他還想再得人身來享福,那就沒有法子,這種人很多。為什麼念佛?為升官發財,不是為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從根機,圓頓教也變成了漸教。淨土說圓頓,是說它圓滿速疾的利益,你得這個利益非常快。確實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哪一個經教能叫你三年證果?有,很少。往生就是證果,這個道理要懂。見到阿彌陀佛,古人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決定開悟。這個開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見性成佛。實在講,到極樂世界這就達到了,為什麼?四十八願加持你,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就是大徹大悟。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幫助你、成就你,不是你自己修成的,這是說淨土是個特別法門。
「蓋指其它聖教,雖具圓融之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無由躡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雖圓頓,但以行人機淺,頓法成漸,圓法成偏。」這不圓了。這是講圓頓大法裡頭,經教、理論、方法確實是圓融無礙,但是我們自己根性達不到。我們自己沒有那麼高的智慧,沒有那麼高的悟性,換句話說,我們程度達不到。圓頓的大法到我這裡來就變成偏的,偏而不圓,漸而不頓,成為漸教,成為偏教,圓理不能證得。「但淨宗則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實之利,不勞斷惑,直出三界」,這才是頓中之頓、圓中之圓。淨土宗理不明瞭不要緊,它的條件是你真信,你決定不懷疑。我為什麼不懷疑?我相信佛,佛不騙人,信心從這裡建立的,不是從理論上建立的。我們說俗話,是從人人格上鑑定的。佛,佛哪裡會騙人!佛的話一定是真實的,從這裡建立的信心。中國人對聖人沒有懷疑,聖人所說的那還能假嗎?所以在中國古老舊社會裡面,人與人發生糾紛,找誰來評評理?都是找私塾的老師。這些秀才他把聖賢大道理搬出來給你調解,兩邊都服了,問題就解決,不必勞動衙門。所以那個時候做官的很舒服,民間許多事情自然就解決,也不必找警察,也不必找法官,三家村教書的這些老師就把它擺平了。
所以淨宗確實不一樣,這個法門人人能行,上上根能行,下下根也能行,當中統統都能行,就這麼三個簡單的條件,信、願、行。行就是念佛,得真念,念佛可不能間斷,一切時、一切處念到都不間斷,你的功夫純熟了。首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人就能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你,不必要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心裡頭真有佛,除佛之外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那叫成片,口裡頭出不出聲沒關係。什麼時候可以出聲念,什麼時候可以不出聲默念?在現在這個社會,不相信佛的人,你念佛他討厭你,我們就不出聲念;念佛的人喜歡念佛,我們就出聲一起念。真簡單,真容易,一點障礙都沒有,行住坐臥都可以念。老師教給我們,臥著念,就是睡在床上念,完全是默念不出聲,躺在床上出聲傷氣、傷身體。那我們就知道,躺在床上出聲念佛傷身體、傷氣,要講閒話那更傷氣。所以睡眠是休息,也要一切放下,雜念都沒有,你才會睡得很好,容易恢復體力;決定不能有妄想,不能有雜念。
所以念佛要緊的是不能間斷,祕訣在此地。念佛功夫不得力,沒有別的,就是斷掉,不知不覺的斷掉,這在佛法叫失念,把你的念失掉了。初學,這失念常常有,警覺性要高,一想起來,趕快就提起來,就接著念。念一段時期又忘掉,這種情形我們都經歷過的,不怕,想起來馬上接著,一定要把這個難處要把它克服掉。這也是念佛的一個瓶頸,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後,功夫就能成片,自然成片,不是我想念它,它已經念成習慣了,所以習慣成自然。要把它變成習慣,過去人有這麼一個經驗,就是計數。一天念一萬聲、念兩萬聲、念十萬聲,自然就成片。所以計數對初學的人來說,是很有好處的。老修已經純熟,就不需要計數,他時時刻刻佛號提起來。計數是怕佛號忘掉,用念珠也是如此。
印光大師他不主張用念珠,他說用念珠分心。他用計數法,他的計數法跟別人不一樣,他是從一到十。這個計數,這個計數能攝心,就是你念佛的時候,妄念、雜念進不去,功夫很純。他從一到十,念到十再從一到十,永遠是從一到十,自己清清楚楚我這句阿彌陀佛是這個十句裡頭的第幾聲。他把心用在這上面,這樣就可以對治妄想、對治雜念,讓妄想雜念不干擾你的佛號。《文鈔》裡面說得很詳細。我知道胡小林念佛就用這個方法,他告訴我,功夫很得力,確實妄念沒有了,以前念佛有妄念、有雜念,用這個方法之後,真的雜念、妄念少了。念佛的方法很多很多,總而言之,要與自己的根性相應,自己念起來很舒服、很歡喜那就好。不歡喜了,我再換一種方法試試看。找到一種方法,對自己真能夠對治自己煩惱習氣而又歡喜念的,你就一直念下去,就不要再換。這也是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他是不需要斷惑,直出三界,功夫純熟,真的,佛來接引你。這才叫「頓中之頓,圓滿之教」,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困難。
我們再看下頭一段,「又《圓中鈔》云」,這是幽溪大師的。《阿彌陀經圓中鈔》是《彌陀經》三種最重要的註解之一,另外兩種,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加上幽溪的《圓中鈔》,《阿彌陀經》三大註解。他說,「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這是圓頓法門的標準。圓頓法門在佛法裡面是非常高的法門,不是普通法門。首先要先開圓解,教下叫大開圓解,等於禪宗的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這不是普通人,圓頓根性,叫大根器的人。有圓解,他才能圓行,圓修圓證,破三惑,見思、塵沙、無明,才證圓果。以階不退,這個不退是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圓頓根性標準。「今則」,現在《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你看這個經上重要就是個「信」字。淨土三經都是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是依報跟正報,說清楚、說明白了。目的在哪裡?目的是開解生信,讓你了解、認識極樂世界,這地方這麼好,相不相信?你真相信,願不願意往生?願意,這就行了,就這麼簡單。鍋漏匠這一類那更了不起,他什麼都不知道,他就信;一般人是真搞清楚、搞明白才信。所以這個信難,難信之法。鍋漏匠這一類的人,這個難關他沒有,你一說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了。
「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這他修行的方法,行是修行,門就是方法,七天。一心不亂,這《彌陀經》上說的,羅什大師翻譯的。實際上,經上不是一心不亂,原本釋迦佛不是說一心不亂,一心繫念,玄奘大師翻的,玄奘大師翻的是一心繫念。一心繫念跟一心不亂差很遠很遠,我們今天念佛是一心繫念。這個繫念就是心裡想著,我們講心裡牽掛。世間人心裡牽掛都是親人,念念不忘,常常想到。所以繫念我們做得到,不亂很難做。鳩摩羅什大師是不是翻錯?不能說他錯,他沒有照原文翻,但是意思沒有錯,因為每一個往生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一心不亂。你繫念純熟了,這一心繫念就叫功夫成片,這個境界往生,佛來接引你,先是佛光照你,佛光一照,把你的功夫就提升,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羅什大師翻一心不亂沒翻錯,他是講臨終佛來接引,你是在這個境界裡頭。一心不亂有淺深不同,有理有事,你能夠達到這個標準。所以,這是淨宗修行的門徑方法。
「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就是阿鞞跋致,這是三不退。「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這話說得好!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處在什麼社會、什麼世間,五濁到了極處,不是輕微,非常嚴重!五濁裡頭最重要的是煩惱濁,煩惱不斷,這是五濁之根。劫濁是講時間,我們講年頭不好。為什麼不好?造惡的人多,修善的人少。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出現?社會一般大眾疏忽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造成的。如果大家重視這三種教育,這三種是普世的教育,人人都要學的。中國自古以來,這個社會長治久安靠什麼?全靠教育。所以歐洲人一些學者對中國古人的讚歎,認為中國古人最懂得教育、最重視教育,所以他社會能治得這麼好,真正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人有所謂,「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今天就是這個樣子,小孩沒人教。家呢?家沒有了。但是今天我們解釋中國的家,可以用社團,它是個社會團體。從前的家庭是大家庭,家裡人口少的,也差不多有三百人,普通家庭四、五百人,人丁興旺有七、八百人。我們在歷史上還看到有一家有一千多人,好像是明朝,明太祖那個時代。什麼人我記不得,明太祖送他們家一個匾額,「天下第一家」,超過一千人,這麼大的家庭。皇帝佩服,問他,你這個家你怎麼治的?治得能夠一家和和睦睦的,怎麼治好的?這老先生給他寫了一張字,一百個忍字,人人都學會忍,就和睦相處了,寫了一百個忍。很有道理!那都是家親骨肉,一定要忍。忍辱波羅蜜,佛法重視這個忍。六度裡頭,布施跟忍辱這兩個是關鍵,布施是修福,忍辱是積德,你光修福不能忍都漏掉了。所以忍能成就,成就後面精進、禪定、般若,都要靠這個忍字。世出世間法,有多大的成就?也看這個忍,你忍的功夫有多少,你有多大的成就,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中國古人對這個字非常重視,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練。做事、待人接物,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智慧,你不糊塗。看到一些小小過失,不放在心上,這是忍。不是很重要的過失,不批評。管教,父母管教兒女,小孩犯過失,告訴他母親、告訴他父親,讓他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教他,這就對了。古時候教人的,能說過失的三個人,父母、老師。你的祖父母都不會說你過失,你有過失他看到笑笑,不是重大的過失,無關重要的話,根本就不理;要是很大的過失的話,會告訴你父母,告訴你老師。而在老師、父母,也要觀機,在適當的機會裡頭說他,他能接受,他能懺悔改過。人要善教,那個教是要有善巧方便才能把人教出來,真正有成效,而且他還很歡喜,他很願意接受。所以做老師沒有很高忍辱波羅蜜,那教不好學生的,有智慧、有善巧、有方便才能把學生教好。
古時候有環境,環境好,人人都懂禮,人人都遵守仁義禮智信,榜樣太多,好教。現在榜樣沒有了,標準沒有了,價值觀歪扭了,這個麻煩大了,怎麼個教法?自己做出端莊的樣子,他看了不順眼,說你作怪,裝模作樣,你虛偽,你還有什麼法子?所以現在的父母難做,現在的老師難當。真正的好老師不教書了,隱居到山林裡面去了。為什麼?學生不接受教誨,學校商業化,老師也變成經商,販賣知識,全都變成商業,一切都向商看齊。所以現前這個世間的文化,商文化。商就是要錢,錢是第一,只認識錢,除這個之外都不知道,人都變成自私自利。人沒有情、沒有義,怎麼結合的?利害,於我有利,我得要好好利用他;沒有利就走了,再也不顧你。
我們知道這裡頭有因果報應,用因果報應再一觀察,這什麼世界就完全明白了。想想看過去的社會,用因果來觀察,真的,種善因得善果,不善的因肯定是不善的果報,果報通三世。你殺這個人,你奪取他的財產,他死了,你以為沒事了,沒曉得他到你家來投胎,做你的兒子、做你的孫子,他來了。他來幹什麼的?來討命的、來討債的,太多這種事情,你沒辦法防止。你細心觀察這個世界,兒女跟父母的緣,報恩的很少,報怨的很多,還債的不多,討債的很多。這佛講得不錯!你看佛經上講的標準,你細心去觀察,真是這個樣子,你能不信嗎?這事情敢做嗎?不敢。所以佛法能帶給社會安定和平,它有它的道理在裡頭,叫你不敢作惡。這是講討債還債,這是人間一些關係。更重要、更深一層的,這是屬於性罪。為什麼?違背了性德。性罪的果報,那就是餓鬼、畜生、地獄,你到那裡去了,所以很麻煩。
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還願意在人間住嗎?願意在人間住,那大菩提心,他來作菩薩的,他來救苦救難的。菩薩先成就自己,不先成就自己就掉在泥坑裡去了,自身不保怎麼能救人?要自救,最快速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快速,只要見阿彌陀佛,自己沒有成就,但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就跟佛菩薩一樣,你就能夠到這個世間來救苦救難。這是什麼?你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阿彌陀佛資助你,阿彌陀佛支持你,你能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有,不是沒有,世世代代,中國外國,你都可以能看到這個例子。你看他做得很辛苦,並不是很順利,但是他不為自己,他為眾生,他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表演給大家看。這個經、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五濁惡世的無上醍醐,這話講得一點都不錯。
「可見鈔意亦與上引日德(日本的大德)之說吻同」,完全是一致的,「且所謂無上醍醐,自然應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要不然怎麼可以稱為無上醍醐?無上醍醐是比喻,是法門當中最高、最上、最殊勝的,沒有能跟它比的。這個法決定是契機契理,契一切眾生之機,這才叫真殊勝。什麼樣的根機學這個都成就,而且成就是平等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平等的。
「是以日」,日是日本,「《禿鈔》云:就頓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難行聖道之實教,所謂佛心、真言、法華、華嚴等之教也」。這個是頓教。第二,「易行淨土本願之教,《大無量壽經》等也。」這個是教來說,有頓教的二教二超,這兩種都屬於頓教。佛心是禪宗,真言是密宗,法華是天台,華嚴是賢首,這都是大乘最重要的法門,真難行。易行的,淨土本願之教。本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普度一切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沒有一個不度的,就全都度了。,這是易行,沒有那麼難。舉這個例子,《大無量壽經》等也,淨土三經一論屬於這個。
二超裡面,有豎超跟橫超。「《甄解》釋云」,《甄解》也是日本法師的著作,「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完全靠自己,讀書發憤,年年升級,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叫豎,這一條線往上走的叫豎,這個時間很長。可是「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這叫橫超。淨土這個法,它不需要這樣循序漸進很長的時間。豎出,要那樣才能成佛;橫超,他從這裡旁邊出去了,不走這條路子。我從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接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成就跟他
「橫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淨宗修行的方法,有觀想、有觀像、有實相、有持名,四種方法裡頭,持名是頓中之頓。四種都是屬於橫超之頓,不經歷這些階級。菩薩修成功必須是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才能成佛,成佛是妙覺。但是淨土不是這樣的,不歷這個階級,從人當中就溜出去,不通過十信、十住,這都不通過。到達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得到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在圓教是初住,在別教是初地,你看你沒有經歷下面,你怎麼就到了初地菩薩?這超越了。真的超,不是假的超,不是有名無實。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連身見都沒破,全靠這一句名號他就成就,而且成就快速。
鍋漏匠給我們做最好的例子,三年成就。我們念三年為什麼沒有成就?這一定要想想,多想想。他的成就是他一無所有,他沒有牽掛;我們的成就所以慢,我們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我們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五欲六塵的享受,鍋漏匠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對於我們這些名利、欲望這個心,他是死掉了、死斷了,所以他很容易一心專注,一向專念他很容易做到。也就是說,他修行一點障礙都沒有,我們修行障礙重重。你看現在人,哪個人不用手機?手機就是最嚴重的障礙。佛念不好,才念幾句,手機響了,念佛中斷了。幾個人能把手機放下?不要說放下別的,單單說放下這一個就難了。這個功夫成片,哪一年才能得到?這科學技術,它來幹什麼?它來障礙你念佛的。那是什麼?那魔,你還挺喜歡它,它讓你在這一生不能成就,讓你繼續搞生死輪迴,它的手段可多了。所以這世間種種誘惑、名聞利養,真能放下就叫大丈夫,這一生有成功的指望。所以,持名頓中之頓也。「以上諸德咸遵善導大師之說,判本經為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這是中國的大德、日本的大德、韓國的大德,都遵從善導大師之說。大概這些人都是善導的學生,都是唐朝時候到中國來留學,所以老師這個說法,他們都接受,他們都贊同,
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6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九頁,請看第六行的當中:
「《甄解》釋云: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全靠自己的功夫、修持,從人道往上去提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超越了六道輪迴,再修聲聞、緣覺、菩薩、佛,這超越十法界,這叫豎出,叫豎超。這個事情很難,人生天都不容易,就是欲界還有六層,一層比一層難。完全依靠斷惡修善只有兩層,四王天跟忉利天,夜摩天就上不去。夜摩天還要加,加上禪定,這個禪定叫未到定,沒有修得圓滿。如果像我們說六十分算及格,他只有十分、二十分,這差很遠,在夜摩天。兜率天又加一點,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沒有圓滿。真正圓滿了就不在欲界,就到色界天去了,色界天完全憑定功。它有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修成,就脫離欲界,往生到色界。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所以極樂世界的天人,生到極樂世界,財色名食睡都離開了,都沒有了。那我們想一想,在我們這個世界初禪天都能辦得到,何況極樂世界!
所以極樂世界,我們看到這個依正莊嚴就沒有懷疑了,說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事都是心想事成。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化自在天就得到了,他化自在天就心想事成,想什麼就得什麼。所以極樂世界當然比我們這裡更殊勝,同一個道理,我們能想得通。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是波旬,魔王波旬,好人,不是壞人,只是他對於他的子民情執太深,不希望你們離開六道輪迴,在六道他很喜歡,出離六道他就頭痛了。所以你想修出離法,他障礙你,他把你拉回來,這就叫魔王。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裡頭有一相降魔,也就是說,不受他的誘惑你就能超越。誘惑裡面不外乎名、利,名是什麼?讚歎、恭維,人都喜歡,給你很高的地位,這都屬於名,利是財富、美色,最後就是武力。這四樣東西你都不在乎,你都不動心,他也很佩服你,你是個真修的,你不是假的,不但不障礙你,還發心來護法。釋迦牟尼佛降魔之後,魔都變成護法了。你動心了,他真的瞧不起你,你的道業在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這四樣東西,真正要做到名利不動心,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人無論經營世出世間法都會有很大的成就。
「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不是靠自力,外面力量來加持的。我們在抗戰期間當流亡學生,以後遇到一個緣分,我們進入中學的時候是保送的,不是靠參加考試的,參加考試我們未必能被錄取,保送進去的,這就是外力,學校不能不收。給我們特別編成一個班級,這班級裡面學生全是保送的。極樂世界就是保送的,誰保送的?釋迦牟尼佛保送的,阿彌陀佛在那邊接收,這邊送,那邊收,所以叫橫超。這是「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橫超」。「橫超之頓」,橫超是頓法,「持名頓中之頓」。橫超有很多種,禪有橫超,六祖惠能大師的示現就是橫超,沒有經過任何階級。念佛法門裡面有四種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在這許許多多橫超裡面,持名是頓中之頓,橫超之頓,這是個特別法門。
「以上諸德咸遵善導大師之說,判本經為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特別是日本、高麗,就是現在的韓國,這些高僧大德,他們的判教,都把這部經判作橫超,頓極圓極,都是這個看法。「如《甄解》」,這舉一個例子,這是日本的法師,「稱本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淨土學人無論在家、出家,發心承傳這個法門,在家可以承傳,夏蓮居、黃念祖、李炳南這些大德都是在家的。承傳這個大法,要發這樣的大心,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定要遵守三福、六和。三福裡面的第一福,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沒有做到,你的根沒有了,因為這是根之根。我們不想承傳這個法門,自己修行這一生往生淨土可以,差一點沒有關係。因為這三個根紮了之後,你決定得生,你真的拿到了。這三個根做不好,換句話說,能不能往生得看最後,你現在沒有把握。有這三個根,就可以說你決定得生,這個很重要。
所以一定要修三福、要修六和,要學著跟什麼人都能相處,什麼環境也能相處。為什麼?這一身是我在娑婆世界的最後身,逆境那是我的業報,我必須要把它受掉,我才能到極樂世界,我不能帶著這個不善的業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一切逆境是消業障的,一切順境是消福報的,這個東西都要消掉,極樂世界沒有。你在娑婆世界剩下這一點東西,這一生把它消乾淨,就這個意思。所以要歡歡喜喜,要修忍辱波羅蜜,忍人之不能忍,一定要把問題看透,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明白、真通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能忍你就能得念佛三昧,你能得定,你能開悟。忍是定慧的前方便,是定慧的基礎,定慧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礎上,這個一定要知道。福報現前我不享受,這就是忍,逆境現前我不拒絕,這就是忍,順境、逆境裡頭都要學會忍,忍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除了這部經之外,如果還想學一點東西,早年
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學,那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就專讀蓮池大師的書,做蓮池大師的弟子。蓮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是第九代,這不是承傳的,是後人選舉的,選出來的。淨宗祖師很特別,不是承傳,後人看到你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對於淨土宗的修學、弘揚有很大的貢獻,就肯定你,你是這一代祖師。所以祖師沒有說活著在這當祖師的,都是過世了、往生了,才被選為祖師,他自己也不知道。現在我聽說有很多人在爭著要當祖師,歷史上沒這個例子,沒有活著當祖師的例子,只有往生之後,大家承認他,才能當祖師,活著當祖師的沒聽說過。
《甄解》稱本經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還說「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這些人都是善導的弟子,真正是善導的學生,承傳了老師的道。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彌陀要解》云:釋迦一代時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這個話蕅益大師說的,《要解》。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確實講到究竟圓滿,從凡夫講到成佛,就是《華嚴經》。講宇宙的源起,一切法的來源,生命是怎麼形成的,我從哪裡來的,都講清楚了。我們從迷失了自性,愈迷愈深,搞到現在這個樣子。佛陀慈悲,同情我們、憐憫我們,方向、目標搞錯了。諸佛菩薩順著性德走,我們是逆著性德走,果報完全不一樣。順著性德走的,吉祥如意;逆著性德禍害無邊,苦樂懸殊。這就佛教給我們,把這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了,怎麼回頭?回頭再修行,行是行為,思想的行為,言語的行為,身體造作的行為,修是修正,我們行為錯誤了,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裡頭最重要的是修正思想。
所以古人有說,諸位要查「善知識」你就能查到,字典、辭典裡面,你看佛學裡講什麼叫善知識?正知正見的是善知識,以這個為標準。知見正,他破戒、破齋,還做的有一點不善的事情,他可以做善知識,為什麼?他知見沒壞。如果他戒律很嚴,你在他行為上找不到一點錯誤,他知見不正,這個人不能做善知識。所以,智者大師講過一句話,他說「能說不能行」,他說得一點都不錯,佛知佛見,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之法,讚歎謙敬,謙虛、恭敬,讚歎生活樸實、節儉。清淡的日子過習慣了,對於這榮華富貴沒有戀慕的心,他才能不受誘惑。一般人不受誘惑難!尤其是現代,我們把傳統的教育、紮根的教育完全疏忽掉了。不但自己不知道,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他們都不知道。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說的一段話,「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告訴他,他做錯事情不要責怪他,他沒錯,他沒有學過。現在接受聖賢教誨,因為已經染污了很嚴重的習氣,這個習氣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斷掉的,不可能;真能斷掉,那就是大聖賢乘願再來的,那不是凡人。業力到這個世界來投胎的,不是聖賢,他就沒有能力抗拒這些誘惑。所以他受不了誘惑,佛菩薩只有感嘆而已,不會責怪他。問題就是他最後能不能回頭,不能回頭,他繼續搞六道輪迴。這一生所修學的功德,一轉世全忘記了。那就看他來世的造化,他遇到什麼樣的父母,遇到什麼樣的環境,決定他一生。
如果就這個地球現在狀況來看,傳統文化要再復興起來,要大家非常認真努力,多長時間?要兩百年,慢慢才能恢復,絕不是容易事情。所以,來生再到這個地球上來做人,你父母懂不懂得傳統文化?會不會教你?你生活在什麼環境?如果今天這種大都市,那你就沒有機會了;生長在偏僻農村,比較不受現代化的污染,可能提升,這一生所修學的能夠提升一個階層。所以環境影響人很大,尤其是人事環境,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好人?遇到的時候不錯,很好,後來會變質。為什麼會變質?古人有句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因果律裡面告訴我們,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跟他是不是恩?過去世你布施恩德,他接受你的恩德,他來報恩的。這個人忠心耿耿,什麼挫折他都不會變心,這個難得,太少了。如果是來討債的,討完了,他跟你就很冷淡了;還債的,還完了,也不一定再忠心於你,變了。來報恩的,恩有淺深不一樣,深恩時間長;是有恩,這恩不大也不深,說不定幾年就報完了,報完之後什麼?他會變心、會變質。只要你冷靜細心觀察,這些事情全在周圍,你每天都能看到。
真正看清楚、看明白,對佛法真相信了,對於這個娑婆世界,留戀的心就冷淡了,自然淡薄,對極樂世界的嚮往就增長了。到最後你會想到,這個世界上什麼人對我的恩最大?諸佛菩薩,沒有比諸佛菩薩再大的。諸佛菩薩大公無私,對我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沒有絲毫念頭求報償的。我們如果真正知恩,怎麼報恩?沒法子報,只有信願持名,往生淨土,這真報佛恩。佛什麼都不需要,就是希望你早一天成佛。果然聽話,果然真幹,這個兌現了,佛的願就償了,這叫報佛恩,這是我們不能夠不懂。
下面接著感嘆的說,六道凡夫真的是罪業深重,為什麼這麼說法?老祖宗、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這些智慧、理念、方法,都是稱性的,佛法裡頭說正知正見。我們把它捨棄掉,我們不要了,要西方的科學,不要老祖宗的教誨,不要老祖宗的智慧,造成現在這個樣子。學佛是凡夫,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我們都沒有能力得到真實的利益。遇到淨土不相信,相信了這信心不夠,這個信心依舊在搖晃,依舊在動搖。這個現象很多,甚至於包括自己。凡夫要橫超,要在一生成佛,這當然難信。可是淨土真有這樁事情,這是蕅益大師《要解》裡頭的話,「奇倡極談」,說奇怪這個話,極談是談到究竟圓滿,「不可測度」,就是不可思議,無法想像。「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華嚴經》講的是一生成佛,舉善財童子做例子,五十三參。
五十三參是什麼?五十三參是科學的檢驗,你必須通過。五十三個人那是考試官,他們天天在考你,名聞利養在考你,五欲六塵在考你。方方面面你是不是都能夠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一句佛號念到底,你成佛了,你全通過了。這些善知識代表的有逆境、有順境,有善緣、有惡緣,代表就是我們現前整個社會。你真的看破了,真正能做到像普賢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這個大環境裡頭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就只有一個念頭。讀《華嚴經》五十三參很羨慕,善財童子遇到,我們沒遇到。其實我們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一天所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就是五十三參。你有沒有動心?你有沒有起念頭?社會上種種情形樣樣清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大定,他修什麼?修的是自性本定,華嚴三昧。修的是成佛之道,就在一生,不要等第二生。我們今天外面小小的一點境界風一吹,我們心就動了,這不行;不行就念佛,佛又不肯念,那就繼續搞六道。五十三參是禁得起考驗。
「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真,真的,相信的人少,懷疑的人多,特別是在近代。「辭繁義蝕」,辭是言辭,說得太多了,意思?意思不明顯。為什麼不明顯?現在眾生的悟性一落千丈,不能跟古人比。我們看看民國初年小學生,我們這裡有不少這些書,找時間來整理。小學生的作文,幾年級的?三、四年級的,叫初等小學生的作文。高等小學的我們沒法子比,初等小學的,我們跟他比還比他差一等,比不上。你看他們寫的作文,文言文,你再看他寫的是什麼?他的意思,意思代表智慧、代表悟性,我們比不上。那時候小朋友多大?應該十歲左右,三、四年級。七歲上學吧,七歲上學,八歲、九歲、十歲,三年級九歲,四年級十歲,九歲、十歲小朋友寫的。我希望我們能多看看,警惕自己,為什麼?會把自己那個傲慢降下來,自己知道真不如古人。
為什麼古人學佛比我們現在成就的多?底子好,真的讀了書。我們現在念到大學畢業,古人的書沒念過,對古人不尊重,總認為古人比不上現在人。現在人很聰明,能發明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生活上很多的方便,這些古人都沒有的,認為古人不如我們。其實不然,古人的智慧比我們高,古人不從這方面去發展。原因在哪裡?現在科學家明白了,科學再繼續不斷的發展,五十年之後,這個世界就毀滅了。科學發展到極處的時候,世界就毀滅了。中國古人知道,不走這個路子,如果走這個路子,兩千年前就毀滅了,災難不是這個時候。中國人走人文、走道德,順著性走,不逆性走,也就是順著大自然的法則去走,不違背大自然。
連飲食起居都隨順大自然,諸位看看《禮記》裡頭的「月令」,月令就是講我們日常生活,每個月,中國算農曆,你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些什麼。吃的這些蔬菜、水果,決定是這個月成熟的,這就最養人的,月月不一樣。而且除當地土地種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吃外面東西,外面東西它養那個人的,不養這裡人的。講究太多了,我沒學過,我們
人的身體要跟大自然合而為一,最健康的,冬天吃涼性的,夏天吃熱性的,夏天天熱,外面熱、裡頭熱,完全一樣,最健康。你看,冬天東西都是涼性的,蘿蔔是冬天的,大白菜是冬天的,你吃這個東西最健康的,一定跟大自然結合成一體。科學它不講這個,現在交通方便,南方人可以吃到北方的蔬菜、水果。地球上劃分寒帶、溫帶、熱帶,居住在哪一帶的人,你要是離開這一帶到別的地方,對你身體就不好。我過去在新加坡住了幾年,北京有個劉大夫,現在不在了,就告訴我,你是在溫帶出生的,你不適合住在新加坡,那是熱帶,對你的身體不適合。他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但是現在整個秩序都亂掉了,飲食起居全亂了,你到市場上去買菜,全世界哪個地區的東西都有。我們古老的東西沒有學過,反正看到喜歡就吃,吃出毛病出來自己也不知道,病怎麼來的不曉得。但是現在日曆,舊的日曆,我們一般人叫黃曆,裡面有農民曆,還能看得到,每一個月蔬菜、水果它都列了,都有。但是沒人去看了,現在人對這個不重視,就是對於身體生活起居保健沒有這種知識。中國這是五千年的經驗,大學問,祖宗辛辛苦苦留下來,兒孫不孝,根本不予理會,你說這個罪多重!
蕅益大師這是四百年前的人,明末清初,他出生在明朝,往生在清朝。四百年前有這樣的感慨,如果他生在今天,不知道他作何感想?真的是不敢想。「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這是他寫《彌陀經要解》的心情,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苦口婆心。為什麼?世尊末法,只有這條路,三根普被、利鈍均收,遇到這個法門,能信、能願、肯念這句佛號,決定成就,你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這個機緣多難得,多麼珍貴,多麼稀有難逢,認識的人太少了。夏蓮老常說「亂世無如念佛好」,我們生在亂世,什麼最好?念佛最好。真的,亂世不值得人留戀,所以格外的嚮往西方,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他的心在西方,不在這個世間,這世間太苦了。想幫助別人,他未必接受,只有自己盡心盡力,蕅益大師此地講,剖心瀝血而已。別人能聽懂幾成、能相信幾成是他的,我們對他希望愈大,失望就愈大。一切都隨緣、都任運,任運就是隨其自然,這就好,自己身心沒有負擔,完全解脫了。
下面,「《要解》復云: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這括弧講,指《無量壽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含識就是有情眾生,現在講動物。這句話很重要,將來末法的最後九千年,九千年以後,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了,這部《無量壽經》還能住世一百年,就是《無量壽經》最後滅。在那個一百年當中,有人遇到《無量壽經》,能信、能解、肯念佛,還是能往生。何況我們在末法的第一個一千年的末後。末法一萬年,照中國古人的算法,今年好像是一千,就是末法一千零三十八年,好像是的,所以我們是在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這是很幸運的一個時代,遇到動亂,讓我們對這個社會沒有留戀、沒有貪愛,我們希望走。大家都希望移民,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不是在地球上別的國家,不是的,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這是用療癒做比喻。人有病,阿伽陀藥是佛陀在世那個年代,印度一種藥物,什麼病都可以治,這個藥用了絕對沒有副作用,所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都是比喻淨宗這個法門,信願持名,不同於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有對象的。淨宗法門是所有一切根機統統可以學習,統統都能成就,所以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下面兩句尤其重要,「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這一部經全包括了。蕅益大師這句話裡頭的意思說,這部經超過《華嚴》、超過《法華》,超過一切諸佛之心要,超過一切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印光大師對這段話,讚歎到五體投地,是真的,古人沒有說得這麼明白,沒有說得這麼清楚,蕅益大師說出來了。所以他說,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
現在我們生在亂世,謠言特別多,這裡頭有鬼神的謠言,傳到我們這裡來,我們要不要相信?這個時候考驗我們有沒有智慧。看到蕅益大師這幾句話,我們自己心就定了。《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是真經,這不是假的。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信、願、持名。還會動心嗎?無論什麼信息傳到這個地方,回答他就是一句話:知道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對了。不必再去傳,不必再去研究,這就是遵從如來的四依法。佛不在世間,我們依靠誰?「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這個經確實是如來所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從梵文經本翻成中文經本,確實是如來的意思。所以第一個,依法不依人。你那些話是人傳的、靈媒傳的,不可靠。章嘉大師告訴我,慈禧太后相信這些東西,清朝亡國就亡在扶鸞,這是老人的話,經驗之談。我們遇到佛法了,再去聽信他,這就大錯特錯,這哪裡是如來弟子?所以,我們絕不傳這個東西,我們也不說信,也不要說不信,就是知道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好,太好了。「依義不依語」,你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部經既然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那就是了義當中的了義,我們得到了。「依智不依識」,我們要有理智判斷問題,識是感情用事,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壞了。
我看到這個東西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我拿來一看就看穿了。他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我自己對我自己清楚,我不是的。我不是的,他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這胡造謠言。以為我很高興,以為我可以支持你,給你宣傳,哪有這種事情?我會跟你走?學佛學了六十一年,佛經不信,信你那套東西,那成什麼話?這個道理很淺,不深。所以古人說「謠言止於智者」,稍稍有一點小智慧的人,就不會相信他。災難,我們不承認有災難,他們說有災難,我們說沒災難,我們有沒有說錯?沒說錯。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的心上沒有災難,外面環境就沒有災難。
所以有人問我,災難有沒有?我說有,肯定有。他說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天天在想災難,災難就被你們想來了。社會上這麼多人都在想,它能沒有嗎?我們不想,確實不想,科學家也提供我們一個數據,百分之一的平方根。世界上總人口能有百分之一的平方根,那就算七十億人來說吧,大概不到一萬人。也就是說,有一萬個人心裡頭根本就沒有災難,這個災難就不會起來;縱然有災難也能夠給它化解,減輕了,大幅度減輕了。可是這個東西經過宣傳,美國那個電影一宣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所以我現在看到好像有一些光碟,我沒看內容,我看到光碟上面寫了幾個字,「倒數計時」,後頭就是「二0一二」。現在距離二0
所以,佛在經上講了二、三千年,「相隨心轉」,「色由心生」,「一切法從心想生」,不知道說多少遍!這是正知正見,這是正念,如來的正念。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自己有純淨純善的正念。正念的人多了,力量就大了。起心動念想倫理道德,想五倫、五常,想四維、八德;學佛的人,想孝親尊師,想三皈、五戒,想六和、六度,哪裡會有災難,哪有這個道理!最好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沒人知道,說了你也不相信。中國人常說孝子賢孫他常念祖宗之德,祖宗之德是什麼?就是倫常道德。祖宗對於我們的恩澤是什麼?就是傳統文化,是人類的瑰寶,是無價的寶藏,現在人不認識。經過大災難,還好,還沒有被毀掉,《四庫全書》印出來了,《四庫薈要》也印出來了。雖然數量不能盡如人意,有這樣幾百套留傳在世間,我們相信不會失傳了,這就很難得。這個書有諸佛保佑,有眾神守護,為什麼?它能救全世界。智慧珍寶所在之處,這個地方也能夠減輕災難,少災少難。
「欲廣歎述,窮劫莫盡」,讚歎不盡。這部經典,包括淨宗的經論,不多,五經一論,廣為宣傳。有能力發心學講,把這個東西介紹給眾生,聽眾當中,只要有人能信、肯發願、肯念佛,功德就不可思議。細講,就用《無量壽經》黃念老的集註;略說,李炳南老居士有眉註。我在早年講過十遍,是依這個眉註講的,時間最少的是六十個小時,第一次講的。好像在美國,第一次講的,依照眉註講的,一天兩個小時,一個月圓滿。從六十個小時到一、二百個小時這都算是略說。《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普賢行願品》這十大願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好。《圓通章》是淨宗的心經,雖然文字不多,非常扼要。如果時間短,一、二個星期,講這個東西最好,也是很完整的一部經論。
我們接下去看,「夫《法華》者,乃天台宗崇為純圓獨妙者也」。天台依《法華》建立一個學習的宗派,一個學派,可見得這部大經玄妙。「《華嚴》乃賢首宗尊為別教一乘,事事無礙,全圓之教」,《華嚴》是賢首宗,賢首是華嚴第三代的祖師。華嚴宗,杜順和尚首創,雲華是第二祖,賢首是第三,在賢首這裡完成,從草創到完成。所以後人都說賢首宗,沒有說雲華,也沒有說杜順。別教一乘,事事無礙,全圓之教。「今蕅益大師指出,天台之純圓,賢首之全圓,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這個大經是淨土的《無量壽經》,淨土稱大經是《無量壽經》。在佛教,通常稱大經都稱《華嚴經》,在整個佛教來說。大家都尊重《華嚴》,因為《華嚴》叫根本法輪,其他一切經都從《華嚴經》流出來的。用現在的話來說,《華嚴》是佛教概論,整個佛教方方面面都說到,其他經論都是《華嚴》裡面的某個部分,細說,《華嚴》是總說。這兩部大經祕髓、奧藏都不出《無量壽經》,換句話說,《無量壽經》超過它們。
「可見此經正是全圓。又為法華之髓,復是純圓。故云此經正是圓中之圓」。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個話是真的。我們依照這部經修行,時間短。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三年可以修成功的;世尊說法至今,我們只看到三年真正往生不退成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印度我們不知道,那就不說它。這個經典傳到中國,首先就被慧遠大師看中,慧遠是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那時候淨宗的經典就這一部,《觀經》、《彌陀經》都沒有翻譯出來。可能是到了,到中國了,沒有翻譯出來,這個經是最早翻譯的。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聚集志同道合,在家、出家都有,他們全是男眾,沒有女眾,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念佛求生淨土。像閉關一樣的,畫一個小圈圈,不能超過,它有個小溪,小溪叫虎溪,以虎溪為界線,結界。在裡頭的念佛人,在裡面活動可以,不能夠越過虎溪,個個成就!我們要知道,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為什麼?他肯定成佛。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世世代代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沒人統計。我們最保守的估計,這一千七百年至少有十萬人,這最保守的估計。這還得了!十萬人就是十萬尊佛。禪宗沒這麼多,禪宗最保守的估計大概三千人的樣子。我們根據《五燈會元》、根據《景德傳燈錄》、禪宗這些典籍記載的,估計大概三千人左右。所以,蕅益大師的讚歎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說的。
我們再看下面,「此與日本諸大德之判教,異口同聲,正如宗門所謂,一鼻孔通氣者也。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讚《要解》」,底下是印光大師的話,念老抄在此地。「《要解》云」,就是讚歎《要解》,這是印光大師的話,「理事各臻其極」,臻是到達,讚歎蕅益大師的註解,無論是從理、從事實真相都達到極處,就是他講得太圓滿了。「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這個第一註解是印光大師講的,第一註解,「妙極確極」,他說得太妙了,太正確了,「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可見《要解》之判此經如佛親判也」,蕅益大師說的《要解》,跟這個地方的《無量壽經》是完全相同。為什麼?它是同一部經,一個大本,一個小本,就是一個是略說,一個是細說,內容完全相同。所以,蕅益大師對於小本《彌陀經》的讚歎,也可以用在對《無量壽經》,這個判法一樣的。
這是我們要記住的,這是近代,在中國佛教,可以說是第一人。最近這一個世紀,或者我們說中國人講一甲子,這個六十年,從抗戰結束到今天,每一個宗派的大德都有人讚歎也有人毀謗。唯有印光大師,我們只聽到讚歎,沒有聽到毀謗的。這個原因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少分,印光大師出名在晚年,這應該是其中一個因素。年輕招毀謗的多,他七十歲時候才出來,七十歲之前沒人知道。而且是被一些居士,這些居士都是學者,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大學教授、指導老師,這些人讚歎他。到普陀山去看他、去拜訪,常常跟他有書信往來,印光大師這些書信就被發表在報紙、在雜誌上,這樣傳出來的。年歲大了,老人了!所以,被大眾讚歎不絕,親近的人沒有一個不歡喜。印光大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又《疏鈔》云」,《疏鈔》是蓮池大師的,「依賢首判教分五: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復兼通前後二教。圓全攝此,此分攝圓」。這是蓮池大師說的,蓮池大師的《疏鈔》,完全依賢首宗的方式,開始介紹玄義這部分,依十門開啟,跟《華嚴經》的架勢相同。我們知道這是老和尚別有用心,因為在那個時代,禪風很盛,一般學佛的人輕視淨土,認為淨土是佛對老太婆、對無知無識人開的方便法門,沒有一點尊重之心。蓮池、蕅益中興淨宗,用什麼方法?用《華嚴》來解釋淨土,解釋《彌陀經》,把《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平等。大家對《華嚴》沒話說,《華嚴》是世尊所說的第一經。所以蓮池大師的《疏鈔》,用《華嚴》來解釋《彌陀經》,讓大家對《彌陀經》不敢再懷疑,不敢再輕視。特別是《華嚴經》末後這有證據,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的圓滿是在極樂世界,這個經上真的找到根據的。如果沒有往生這個法門,《華嚴》只能夠接上上根人,上中下都沒分,說得好。始終頓圓這些教義,五教除了小教淨宗不攝,就是沒有這種思想,其他的始終頓圓統統具足。
「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此三諸教所有」,唯獨第四「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有之。名為別教一乘」。這個別的意思就在此地,唯獨《華嚴》有,其他經沒有。這叫別教一乘,一乘是成佛,一佛乘,也就是成佛之道,成佛的教法,教學法。「以華嚴全圓,今得少分。圓教全攝此經,此經分攝圓教」。圓教是《華嚴經》,包含淨土,後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全攝此經,本經裡頭有,有事事無礙的經文。「故蓮池大師判小本」,就是《彌陀經》,「為分圓」,不是全圓,是部分圓。列舉大小二本中事事無礙的十例,他舉了十個例子,「以證《阿彌陀經》分屬圓教」。
這是「可見蓮池大師亦判《阿彌陀經》為圓頓之教」,蕅益大師是這個判法,蓮池大師也是這個判法,「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這相同的。「所異者,或崇之為圓中之圓」,蕅益大師就有這個意思,圓中之圓。「或謙之為分屬於圓」,蓮池大師比較謙虛。有道理,因為那個時候是禪宗的天下,你要說得太過分,別人不滿意,所以謙虛一點好。蕅益大師就沒有問題了,因為蓮池大師在前,他可以把它提升一點,環境不一樣,說話得有分寸。「此蓋機緣之異,而善巧不同耳。蓮池本懷與善導、蕅益暨日本諸大德何嘗稍異?蓋《疏鈔》之作」,你看,「正當狂禪風靡之際,故不得不權宜善巧,俯就群機,而作方便之談」。古人就說過這個,在那個社會你不謙虛不行,你不謙虛行不通,障礙太大。
歷代這些法師講經教學、傳承,都懂得觀察這個時代的機緣,所以叫契機。契機裡頭意思很多,要契眾生根性之機,還要契時代風氣之機,面面都要考慮到,你才能夠一帆風順。不能只是靠自己想,不顧別人感受,那個麻煩就大了,招來的麻煩就太多了。未來的世界,真的,是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都要匯成一體,一定要平等。說我比你的高,你不如我,這行不通,這沒有人會接受。要平等、要尊重、要認真學習。這裡頭要細心、要真誠、要有智慧,讓宗教回歸教學,讓宗教來教化人民。把人民都教好,社會就安定,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宗教教育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要知道。如果搞錯了那就麻煩大了,決定不能有過失,要有真智慧,有真的愛心。好,今天時間到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7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二十一頁:
前面在這裡講過四法界,念老的註解註得比較簡單,我們有個參考資料,在這裡做個補充。這補充是從《三藏法數》裡頭節錄下來的,「出華嚴法界觀」。「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就是一切眾生的身心從哪裡來的?以什麼為體?這個體就稱為法界。為什麼稱為法界?法,軌則的意思,軌是軌道,則是原則。界有性、分兩個意思,從體上講是性的意思,從事上講是分別的意思。「若約事說」,就事上而論,界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譬如說是人,你、我、他,這就有分別,各有各的界限。一切萬物各有各的界限,擺在我們面前,桌子是桌子的界限,椅子是椅子的界限,一切萬物都有它自己的界限,這從事上說的。如果從理上說,界是性的意思,「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法性是一個。性,大乘教裡面講的全是自性變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所以性是一個、是一體,界有千差萬別。我們一個身,我們把身比作一個體,身有手、有足、有頭,都各有各的界限,雖然是各有各的界限,不離一體。殊不知整個宇宙是一體,這個體就是自性,也叫法性。就我們自己來說,我們稱為自性;就整個宇宙來講,這是法性,萬法共同一體。
大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體,一切諸佛都不離開這個自體,都是這個自體變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叫三世一切佛。我們有自性、有佛性,將來決定要作佛,所以這一句話裡頭有我們在內。三世一切佛,我們是未來佛,肯定作佛,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沒有成佛的時候有時間早晚,成佛之後就沒有了。為什麼?時間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了;十方沒有了,就空間沒有了,變成什麼?經上常講,「當下即是」。所以要著重在當下,千變萬化都是當下在起心動念。特別是淨宗,淨宗所依靠的這個性體,就是「是心是佛」。佛是什麼?佛是心,這個心是真心,實在講也是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裡頭毫無差別。妄心是什麼?真心起了妄念,隨順染緣就變成什麼?變成六道輪迴,隨淨緣就變成四聖法界,都是隨緣不一樣,體完全相同,一個自性。大經把這個自性比喻作大海,叫性海,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在經上講的,謂諸法性不能變易。「以此性、分」,就是理跟事,「互相交絡」,就成了理事無礙的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無有一法不是,統統都是。「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就變成事事無礙的法界,《華嚴經》獨說,把這樁事情講得很清楚;其他的大乘經都講到理事無礙,沒有講到事事無礙。
下面比較詳細一點,「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這分齊就是限量,這叫事法界。這例子舉得好,眾生色心,色就是物質,我們這個身體是物質跟精神組合起來的,物質裡面有精神,精神裡面有物質。這一樁事情,彌勒菩薩跟世尊對話就講得很清楚。學佛的人只要是學大乘,這個話對我們非常管用,為什麼?能常常作如是觀,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很容易放下。放不下就是堅固的執著,為什麼執著?不了解事實真相。彌勒菩薩把真相說穿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頻率振動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物質現象是假的,精神現象也是假的,乃至於包括自然現象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就可以放下,不要把它當真。放不下都是把它當真,問題都出在這裡。彌勒菩薩這一句話說破了,真的把事實真相說穿了,我們真的明白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內是自己的身心要放下,外面是世界,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真的,在這個世間就是作夢。《金剛經》末後說得非常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裡的事還要認真嗎?醒了就沒有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醒了。哪一個人沒醒,哪個人在夢中,醒了就離開了。醒的人才真正知道是作夢,沒醒的人不知道,把這個夢境當真。
所以色心等法,一一差別,頭是頭,眼睛是眼睛,耳朵是耳朵,各有各的分齊,有各個的差別現象,不是一樣的,同在一個身體上。我們這個世間,住在這個地球上,許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於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同在一個地球上,你沒有離開這個地球。從地球來看,這是個整體,一個整體就不應該分別。迷了,不知道了,把整體忘掉,所以天天打架、天天鬧事,時時刻刻有衝突發生,這都錯了,這個都是自作孽,自己要受苦。覺悟,不再執著,統統放下了。放下就能夠恆順眾生,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你都沒有受干擾,你得的是自在,你得的是平安,你過的是覺悟的生活。凡是受環境干擾的,你過的是凡夫的生活,是迷惑的生活,你會受干擾。覺跟迷,你看不就在面前嗎?不就是自己嗎?佛說法真的處處時時都在提醒我們,這個四法界如是,四教、五教也如是,沒有一樁事情不在提醒我們。
第二,「理法界」,理是講體性,「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這是理法界,同一個法性,同一個理體。理決定是有,不生不滅,但是這個理很深。怎麼樣才能見到?要很深禪定功夫你才能見到。實在說,每個人都應當見到,見到就成佛了,見性就成佛了。為什麼不能見性?因為有障礙。障礙是自己做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學佛沒有別的,回歸自性而已。我們今天在一切法門裡頭選擇的是念佛法門,念佛能不能見性?當然能見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決定能見性。為什麼我們見不了性?因為沒真念。這個話要問自己,你是不是真念佛?一天到晚還在胡思亂想。我們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分分秒秒,你有多少時間是念阿彌陀佛,有多少時間打妄想?一回頭、一反觀,馬上就發現,我念佛的時間太少,打妄想的時間太多了,這就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為什麼要專念。
古時候人修行,古時候的社會人少,很單純。中國在抗戰之前,打仗的時候,全國的人口只有四億人,四萬萬同胞。乾隆時代,那個時代在兩百年前,再往上再走兩百年前,中國人口只有兩億人,愈往上愈少。人少純樸,沒有什麼好爭的,土地面積很大,大家都不要爭,都很樂意相讓。人多了,土地面積小,只有這麼一點點,所以才爭;人少地大,沒有人爭。澳洲就沒有人爭地,而且土地很便宜,一畝地幾塊錢。咱們算中國畝,外國畝一畝等於六個中國畝,很便宜。這就是一定要把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做一個明白人,不要做個糊塗人。做個糊塗人就搞六道輪迴,做個明白的人,就非常有可能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
第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這就是理事無礙。理在哪裡?理看不見、摸不到,六根接觸不到,但是六根在起作用,我們就曉得那就是理。理完全在事上起作用,從事就能夠體會到理。事,事要沒有理,這事怎麼能建立?所以理事永遠是融合在一起,它決定不能分開;一分開,理存在,事不存在,因為理它沒有形相。今天科學把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分為三大類:物質、信息、能量,我們一般稱為物質現象,信息是精神現象,就是起心動念,能量是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都是依自性為本體,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大乘經上佛講得很清楚,自性能生能現,這三種現象是所生所現。現象出來了,你見到了,那是什麼?明白人見到,迷惑的人見不到。明白的什麼?曉得這是怎麼回事情。
自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自性,天堂是自性,地獄也是自性,佛菩薩是自性,蚊蟲螞蟻也是自性,花草樹木也是自性,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自性,連虛空都是自性。自性能生能現,萬物是所生所現。自性真的是不可思議,你說不出來,你摸不到、看不到它,所以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雖然老和尚講經說法用黃金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但是真有黃金,黃金看得到,我們自性在哪?自性真有,自性拿不出來。其實自性根本就沒有離開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它沒離開,它在。沒有它,時跟處都沒有,全是它變現出來的,它真是萬德萬能,不生不滅,永恆不變。從它變現出來的這一切現象,那個現象是剎那生滅,所以現象不是真的。生滅的頻率那麼高,就在我們眼前生滅,我們看不見;就在眼前生滅,我們聽不見,它頻率太快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麼高的頻率,所以就在眼前都看不到。在淨土宗稱為常寂光,學佛最後的目標就是回歸常寂光,我們的大事就圓滿了。
常寂光叫妙覺如來,我們的色心等法完全跟常寂光融成一體,都變成常寂光了。他起作用,無量無邊,眾生有感,他就能應。應就是變現,這個變現,自己沒有起心動念,完全是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想見佛,你就現佛身;眾生想見菩薩,你就現菩薩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自己根本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些人在哪裡?這些人也在我們面前,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釋迦牟尼佛身分暴露,他老早就成佛了,到這個地球上來應化的,為我們現身說法,住世八十年。他的色身是完全覺悟的色身,跟我們迷惑顛倒的色身沒兩樣,但是不相同的,他那個身體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這個身體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而且剎那不停,不一樣就在此地。我們要能夠不起心不動念,跟他就完全一樣,那這個身體也是應化身,見到自己的法身,自己法身跟一切眾生法身,跟諸佛如來法身,是一法身。所以我說這是大乘的倫理,講到最究竟、最圓滿,整個宇宙跟我同一體,《大方廣佛華嚴》就是說這個事實真相。
理由事顯示出來,事由理成就的,沒有理就決定沒有事,決定沒有相。我們要在事相裡頭見性,就這麼個道理。明心見性一點都不稀奇,為什麼他能明心見性,我不能明心見性?現在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我有分別執著,我有妄想,所以不能見性;我能夠把分別執著妄想放下,就見性了。見思煩惱放下是準備見性,還沒有見到,但是有條件了,有可能了。再把塵沙煩惱放下,無明破一品就見性了,也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你看見了,你聽見了,但是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體相用統統見到了。體是自性,相就是萬事萬物,這萬事萬物在起作用。起作用,隨緣,隨淨緣,這成四聖法界,隨染緣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整個的體相用,跟諸佛剎土裡面體相用是一不是二,但是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苦樂不一樣。覺那是極樂世界,迷這是六道輪迴,體是一個,沒有兩樣。所以諸佛如來一切尊重,不能輕視一個人,不能輕視一樁事,都是圓滿的性德。
末後第四個,第四個只有《華嚴經》上有,我們《無量壽經》上有,其他大乘經上只講到理事無礙,沒有講到事事無礙。「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這才是講圓滿,講到究竟處了。我們要證入這個境界,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得,不是靠我們修行功夫證得的,是靠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加持而得到的。雖然加持得到的,跟自己得到的沒有兩樣。四法界是圓滿的,四法界一即是四,四即是一,相即互容,無盡無盡。
我們接著再往下面看,二百二十一頁倒數第四行,「可見蓮池大師亦判《阿彌陀經》為圓頓之教,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我們要找它的根源,為什麼大家有這個看法?這最初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唐朝初年,日本、韓國、越南都有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大乘,學淨土的都是以善導為老師,所以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完
蓮池大師處的時代不一樣,他著作《疏鈔》的時候,「正當狂禪風靡之際」。中國佛教裡全是禪宗,藐視淨土。他要把淨土教提起來,所以用《華嚴經》來解釋《彌陀經》,那意思是什麼?華嚴教義跟彌陀教義是一不是二。這樁事情到清朝
所以蓮池在當時,「不得不權宜善巧,俯就群機,而作方便之談。正如
「大權示現」,這資料裡頭也有一點解釋,這是屬於佛、菩薩、大聖人。權是什麼?權是權巧,就是善巧的意思。應化在人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裡頭舉《法華經玄義》第六卷裡面講的一段話,「摩耶」,摩耶夫人,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懷孕,懷釋迦牟尼佛;淨飯王,釋迦牟尼佛的父親;「羅睺羅」,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不但是釋迦之母,「千佛之母」。誰是千佛?賢劫,都是這些佛菩薩化身來的。當來下生的第五尊佛是彌勒,彌勒佛示現的時候,他的母親是誰?還是摩耶夫人,可能名字不叫摩耶;他的父親就是淨飯王,可能也不叫淨飯王,肯定是國王的身分;他的兒子羅睺羅。這大家連串起來到這來唱戲,來表演的。表演給誰看?給這些芸芸眾生看,幫助眾生覺悟,舞台表演,不是凡夫。包括聲聞這些弟子,像目犍連、舍利弗這些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全都是大權示現,在這個舞台上,你唱什麼角色,他唱什麼角色,背後全是諸佛如來大菩薩。台前面看不出來,這個是佛,那是菩薩,那是羅漢,那個是凡夫,都是裝模作樣的,到後台完全相同。
所以「內祕外現」,內裡面隱藏不讓人知道,外面表現的大家看見的,你扮演的什麼角色。「示眾有三毒」,佛弟子們也有貪瞋痴,實際上都住淨佛土。住淨佛土就是法身大士,這最低的身分,高的身分是從常寂光裡頭來的,諸佛如來,從實報土裡面來的是法身大士,這是他們的內祕,在佛法稱他們,這是他們的本。現相是他們的跡,跡象上是聲聞、是菩薩、是居士、是護法,身分不一樣,也示現的有煩惱。為什麼要示現有煩惱?讓釋迦牟尼佛看到制定戒律。戒律不是無緣無故制定的,弟子裡面有殺生的就制不殺生,有偷盜的就制不偷盜,有邪淫的再制作不淫欲,都是真有這些事情才制定這些戒律。這是叫大權示現,他們在表演,讓佛制定這些戒律教化一切眾生,規範僧團,讓僧團走向六和敬。
「諸親族」,佛的這些族群,他們的親屬,「皆是大權法身上地」,這個上地是什麼?上三品。我們這個經本裡面三輩,上輩,上輩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是這些大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法身上地應該就是十地以上,十地、等覺這十一個等級的菩薩,他們來應化的。「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那羅延是金剛不壞身,凡夫哪有這麼大的福分,沒有。這就是戲台上表演的,每個身分的人都有他一定的資格,不是隨便可以參與的。
「至於蓮池大師於《疏鈔》中,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實寓深意,足證苦心」。這就是《彌陀經疏鈔》引用很多淨土經論裡面事事無礙的經文,說明《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確實有《華嚴經》四種無礙,特別是四法界跟《華嚴》經教無二無別。大師是什麼意思?把《彌陀經》提升到華嚴境界,讓大家就不至於輕視。《華嚴》是大家最尊崇的,淨宗經論跟華嚴境界相同,這是蓮池大師作《疏鈔》的苦心,用這個方法把淨土宗恢復起來。「蓋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所專有」,其他經上沒有講到。「故知大師於本經中廣作徵引,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這是蓮池大師作《疏鈔》的苦心,對淨土宗做出最大的貢獻。所以淨土宗在明末清初就復興了,宋、元、明都不行,淨土宗一直往下衰,念佛的人不多。
「茲步大師遺蹤」,這個大師是蓮池大師,我們現在跟著他後面,「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玄義。華嚴宗立十玄門示此法界之無礙。名為玄門者,以通此則可入華嚴圓教之玄海,故曰玄門」。這是賢首國師提出來的。「今依《探玄記》」,《探玄記》就是賢首國師《華嚴經》註解,他用的本子是《六十華嚴》,晉朝時候翻譯的六十卷,那個時候八十卷還沒來,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的。「所說十玄次第,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確確實實的引用本經的經文跟《華嚴經》對比,《華嚴經》上有,這個經上也有,確實是有這個意思。「於是則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把《彌陀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相比,能比得上嗎?《華嚴經》上有的,這個經上也說了,找得到證據。
下面這再敘說十玄。十玄第一個,「同時具足相應門。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賢首國師有一篇《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那是他的論文,像現在的博士論文一樣。這篇論文真了不起,文字不多,把這部《華嚴經》理事、修行都講透了,這不是真正契入法界,決定說不出來。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不是真正開悟的人說不出來。所以五祖忍和尚一聽,就說行了,畢業了,衣缽就傳給他了。真的不是假的。
法界就是賢首國師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切法的本體。一大緣起,這就是起二用,從一體起二用。二用,第一個就是法界,我們現在人講的宇宙,講的是依報,我們生活的環境,宇宙出現了。第二個,正報。正報是誰?正報是自己,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正報不是別人。所有一切人都是我的依報,依報就是我的環境,一切人是我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統統是我生活環境,我是主宰。《華嚴經》跟我們講這個道理,我們的環境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都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是從這流出來的。
自性清淨圓明體就叫做法界,也叫做法身,也叫做法性,也叫做真如,也叫做真心,本經裡面講真實之際,都是說的它。大乘教裡把這樁事情說了幾十個名字,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這是佛陀教學的善巧方便,教學生不要執著名字相,要懂得名字裡頭講的什麼意思,那個重要。名字不重要,名字是假的,所以叫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心緣相。你別去想它,愈想愈錯,想是妄想,怎麼能想到真相。不想,真相就在面前,一想真相就產生變化。「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宇宙,你動個念頭,它就產生變化。這在底下一段就講到了。起二用,宇宙、我出現了。出現之後是什麼樣子?就三種周遍,就出現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自然現象,從自然現象裡面變出來心理現象跟物質現象,這就起了三種周遍。
第一種,「周遍法界」,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沒人知道。我們心裡才動個念頭,這個信息傳遍了法界,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收到了,這個人是覺悟的人。不覺悟的人收到沒有?收到了,收到它不起作用。好像我們這邊有個接收電視,我們家裡有台電視機,電視台的頻道有沒有傳到這裡?有。我們機器打開它不現相,為什麼?機器壞了,有故障。沒有故障的,你按它按鈕,信息就傳來了。就是六道凡夫不起作用,他見不到。它傳得太快太快了,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為什麼?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跟光、跟電都不一樣,光跟電有空間、有時間,所以它的速度很慢,太陽光到這裡還要八分多鐘,我們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
所以自己一定要曉得,我們起心動念時候人不知道,人是不知道,人都是糊塗人,他不知道。什麼人知道?佛菩薩知道,阿羅漢知道,沒有不知道的。太快了,周遍法界,因為整個法界就是一個電網一樣,這肉眼看不見的,真的是四通八達,毫無障礙,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身體?我們身體狀況他們也知道得一清二楚。為什麼?身體是細胞,物質,物質也是波動現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統統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那裡波動,這頻率那麼高。所以我們身體狀況,諸佛菩薩也曉得。我們真正發心做好事,身體不好得佛菩薩加持,為什麼?他知道你,你哪裡出了問題,你不必說他全曉得,說了也許說錯了,自己不知道,他比我們清楚多了。
所以只要真正發心,發真誠心,跟佛一樣,佛是什麼心?佛是大慈悲心。大慈大悲用在哪裡?用在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佛就這麼個心,沒有自己。套一句毛主席的話,「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這他說的。佛不是為人民,佛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服務,範圍大多了。毛主席那個觀念沒有超過中國,只為一個國家全民服務;佛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苦難眾生,前面我們說過了,特別是六道眾生。要發這個心,幫助他真正離苦得樂,要幫助他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苦是什麼?是無明煩惱,所有一切苦難的根源是無明煩惱,從無明才起分別、才起執著,無明是煩惱的根。幫助眾生斷無明煩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你看斷見思煩惱才證阿羅漢,斷塵沙煩惱這成菩薩,斷無明煩惱這才成佛。佛知道什麼原因你變成這個樣子,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你回頭。既然曉得,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覺來的,所以佛用的這個方法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用什麼手段?用教學。這個教學三輪施教,三輪是心、身、口。真正教化眾生的心,沒有這個心不行,這個心是念念不捨,幫助所有的眾生。
緣是他能信、能理解、能接受、能依教奉行,這都是緣。所以大經裡常講,「佛不度無緣眾生」,無緣是什麼?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聽不懂,這些叫無緣。有緣也不容易教,為什麼?他有變化,今天相信了,過幾天不相信了。這什麼原因?無量劫來,被邪知邪見薰習得太嚴重了,所以他有懷疑,聖教一碰到疑惑,馬上就退轉。所以教化眾生不容易。佛的恩德大,教化眾生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就在你的周圍照顧你,你能感受到多少照顧,那是全憑你自己的功德。心愈清淨、愈真誠,你會感到佛菩薩真的在照顧,存報恩心,勇猛精進,不辜負佛菩薩,不會為世間名利動搖了。
孔子對於學習的人,最怕的就是有傲慢,但是傲慢人人都有。哪個人沒有傲慢?沒有傲慢,你就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你到這個世間來就有傲慢。為什麼?你的心是阿賴耶,阿賴耶的第七識就是傲慢的根,與生俱來,跟我同時來的,我見、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慢是瞋)、我痴,你看貪瞋痴。貪瞋痴慢疑是俱生煩惱,誰沒有?如來沒有。再有一種人,法身菩薩沒有,但是有習氣,如來是真沒有,連習氣都沒有。如來住哪裡?住常寂光。到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盡了,就回歸常寂光。所以在實報土裡頭,無明是斷了,真斷,習氣沒斷。愈往上去,習氣愈薄,到等覺菩薩,這才有一分生相無明。記住生相,那一品斷了,相就沒有,實報土就不見了。常寂光沒有相,就是常寂光現前,生相的那個東西沒有了。所以我們迷,一念不覺,相就起了。這個傲慢,貪瞋痴慢是從那個地方開始就有了,叫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貪瞋痴有核心,有它的原點,貪的原點是情執,瞋的原點就是傲慢,痴的原點就是懷疑。我們想放下貪瞋痴,從哪裡下手?從情執、從傲慢、從懷疑,從這下手。你把它的原點找到,真容易放下;你不知道原點,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很難!你怎麼個斷法?自己要常常警覺到,高度的警覺到,這三樣東西是貪瞋痴的根,決定要遠離,不遠離,你決定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東西,說實在話,掌握在魔王的手中,因為你有這個根,所以魔王可以誘惑你,威脅利誘。多少修行人被他干擾、破壞而墮落了,甚至於真的有變成無惡不作,變成魔王的眷屬,向魔王投降。
「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法是無明業相,這是自然現象,就是一念不覺。成一切法,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變現出來了。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漸生的,它是一時頓現。我們可以細心從作夢當中去體驗,因為都有作夢的這個經驗。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你仔細去想,夢中境界不是先有太陽,再有一樣一樣的來,不是的。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一打開,現相統統現前,不是一樣一樣的來的,沒有先後,同時現前的。消失也是的,一念之間全消失,醒過來全沒有了。所以它不是所謂進化,進化在這裡講不通,沒有先後次第,沒有過去未來。如果我們真正知道,這科學愈來愈進步,我相信十年、二十年一定會搞清楚,是一時頓現。
一時,是哪一時?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出現的。現在的科學儀器已經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佛法這裡講的,我們算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現在的儀器可以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確實不可思議。科學技術的進步很驚人,能夠把事實真相找出來。所以它根本沒有生滅,它生滅的時間太短了。我們也能得到一個清晰的概念,那就是從舊式的電影,老式的電影是用幻燈片,是用動畫這個道理組成的。它們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也就是說,在一秒鐘裡頭要放映出二十四張幻燈片,每個幻燈片都不一樣,這組成了動畫,你看到電影有動作了,動畫。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就在我們面前,我們毫無覺知。這個不覺就叫做無明,你完全不明瞭。什麼時候才明瞭?那就是很深的定功,大乘經裡面常講,八地以上。八地以上五個階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階級的人都知道,他們有這個能力,不需要用儀器,眼睛能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活動,他能看見。心這麼清淨,極其快速微小的振動,他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清楚沒有別的,自己能夠達到那個頻率,頻率相同就完全見到了。這是宇宙的真相,十法界一時頓現,就是一法成一切法。
一切法起一法,這個起一法是我們的業報身,業報,一切法起一法。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怎麼來的?佛給我們講兩種業,第一個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投胎。到人道來,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修得不錯,夠標準了,佛在經上講中品。如果是上品生欲界天,中品到人道來,下品就變成修羅、羅剎。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業力牽著你來的。生到這個世間,每個人果報不一樣,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賤,有的人很幸福,有的人受苦受難,千差萬別。這是什麼?這叫滿業,是另外一種業。這種業就是過去生中,修善修惡。如果過去生中,像佛講的修三種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都有錢,都賺錢;沒有修的,不管你怎麼做,你向人家學,人家能賺錢你賺不到錢,那命裡頭沒有。修法布施的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的得健康長壽,這是屬於滿業。
這兩種不同的業,我們統統都搞清楚。搞清楚之後,看到人家富貴,我們貧賤,不起羨慕的心,知道什麼?他過去修的因,他應該得到;我過去沒有修因,那怎麼會得到?明白這個道理,補修可以。過去生中沒有,我現在就幹,我把它補起來,這些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老人,我跟章嘉大師的時候,大師六十五歲,我那一年二十六歲,他看人多,一看我這個人貧賤之命,很苦,所以叫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小的時候沒有別的長處,聽話,對於這些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我非常尊重,認真向他學習。所以他教我彌補,修這三種布施,用現在的話說,改造命運。我相信。因為那個時候我看過一個小冊子,《了凡四訓》,我也相信命運。了凡先生命很平常,雲谷禪師教他這套方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確實把命運改變過來了。連壽命都改變了,他沒有求長壽,他壽命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延長二十一年。這是真的,不是騙人的。
老師教我學布施,那個時候我真自顧不暇,勉勉強強度過這個貧困的日子,哪有錢布施!章嘉大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一塊錢還勉強,還行。所以他就教我,你要常存布施的心,你就從一塊、一毛做起。我真聽話。所以這一生有錢就布施,不積財,財是愈施愈多。這個世間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人家發財,財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修的布施多,所以命裡頭有財,丟都丟不掉。所以命裡頭沒有的可以修,命裡頭有的是他過去生中修的,種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我們現在就修,過幾年也就能得果報;年輕的時候修,中年、老年就得到了,果報現前了。如果不是老師教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這是一切法起一法。
「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具足相應就是我們在《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具足相應。第一個信息,無論是身體、是念頭,都是周遍法界,你沒有辦法欺騙任何一個人。第二個周遍,「出生無盡」。每一個念頭都會產生變化,不一定在我們現前,可能在他方世界,可能在別的星球上。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要純正,不能有絲毫歪邪,歪邪會造成負面的結果,會害人。害人你並沒有看見,但是你要負因果責任,是你的念頭造成的。不學大乘,哪知道這些事情?
第三種,「含容空有」。大乘裡面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一定要知道,這是什麼?是我自己本來的心量。為什麼我現在不能容人?哪有這種道理!自性的心量,虛空法界都是它變現的,你說它有多大。每一個人的心量,每一個眾生的心量,都是周遍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自性的心量,是一切眾生個個人本來具足。迷了變成小心量,兩個人都不能相處,他還能度眾生嗎?所以一切大圓滿都是自性裡自然具足的,具足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沒有一樣不具足,你什麼都不缺,只要明心見性。
所以佛的教學方法多,法門無量,八萬四千,方向、目的是一個,統統都是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我們看起來有高下?眾生根性不等,高下從這裡分的,不是法門有高下,是我們自己根性有高下。法門裡頭最圓滿、最究竟、最特殊、最容易、最快速,無過於信願持名,所以它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堪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第一法門,這真的。什麼人(這沒有條件)統統都可以學,只要你具足信、願、老實念,你看就這三個條件,你就能成就。我們講千經萬論為什麼?都為這個法門,講那麼多經論,為的是勸人念佛。那不講?不講不行。為什麼?別人懷疑,說你大經教都不懂,你搞這個玩意,這麼容易的東西。我們幾十年大家都走過來才講這個,這大概是真的,這大概不是假的。你看為這個,搞來搞去還是為這一句佛號。
我們在中國大陸,老一代的都走了,趙樸初老居士,通家,黃念
我們再看下面舉《華嚴.妙嚴品》的經文,「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這是同時具足相應門。《大疏》,清涼大師的《疏鈔》,《華嚴經疏鈔》裡頭有這一句,「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為此門之玄義」。一滴海水,你看多少江河的水都流入大海,每一個江河的水味不一樣,流到大海都變成一味,這一味是所有江河的味共同聚集在此地,這叫同時具足。「今此經中,具顯此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如經中《至心精進品》裡頭說,「法藏比丘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同時具足。
「經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無量佛土」,這是二百一十億,世間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展示的。法藏比丘提出一個要求,他發了大心,真正發大菩提心,憐憫遍法界諸佛國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迷得太深了,造業很重,受這些苦難,不忍心。他要普度這些眾生,幫助他們成就佛道,求世間自在王佛為他開示,要怎樣才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佛沒有教他,只教他出去參學,為他開導就是二十一俱胝佛剎,也有地方寫的二百一十億,讓他每一個佛剎裡面去參觀、去考察、去學習,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你的願望才能夠達到。他真幹,用了五劫的時間,很長的時間,這些國土統統經歷了,總結參觀所得到的這些成績,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不是在家裡發的,是到處去看。第一願,看到許多國土裡頭有三惡道,他第一願就是我將來建的這個極樂世界裡面沒有三惡道。所以他不是在家裡想的,不是預先在那裡計畫、策畫,他是到處去考察,看到這個不好的我不要,好的我都要。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是他五劫參學二十一俱胝佛剎得的總結論。
這個四十八願他完全修成功了,願願都兌現了,到極樂世界都能看到。所以極樂世界成為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好的世界,一切剎土裡面的優點,極樂世界全有,一切剎土裡頭的缺點,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是這麼來的。這是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的精神,不是佛傳授給你的,也不是你自己想到的,是實實在在去看過、去考察、去學習過的,這麼得來的。所以這個我們看到了,這可以相信,我們也要向他學習。中國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聽老師教誨,還得出去考察。《華嚴經》末後,你看文殊菩薩,最後一個階段是讓學生善財童子出去參學,要有實際上的體驗,這個智慧才叫真智慧、真學問;沒有經過體驗的,靠不住,這也是今天所謂科學精神。所以,對於二百一十億佛國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他全看過,全去調查過。所攝佛國,這就是極樂世界,超過於彼。這二十一俱胝佛剎沒有一個能跟極樂世界相比,它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好之大成。所以我們講會集,那是會集的。所以這個會集是好事,不是壞事,極樂世界是集大成,集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美好之大成。
「法藏比丘攝無量佛土為一極樂淨土,是即《華嚴》中一切諸法同時同處,為一大緣起而存在,具足相應之義。是為十玄之總門,實亦本經之總相」。這個跟《華嚴》相同不是假的,《華嚴經》上有,《無量壽經》上也有,說它是中本《華嚴》一點都不為過,這是把淨土宗大幅度的提升。十玄門,這一門是總義,就是同時具足相應門。在本經是非常明顯的看見,法藏比丘能夠將二十一俱胝佛土裡面的真善美慧、莊嚴,總顯現在極樂世界,讓這些諸佛剎土裡頭的依正莊嚴,一切諸法同時同處,成就了極樂世界。這個是十玄的總門,實實在在也是本經的總相。本經實實在在也同此一大緣起而出現也。不可思議!這一段後頭還有很多例子,底下有「泉池功德品」,我們時間到了,這留到底下一堂課我們再學習。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8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二十二頁倒數第六行,從「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從這裡看起:
「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昨天我們學到此地,這個十條叫十玄門,《華嚴》獨有的。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段講的是什麼?講的是究竟圓滿的科學與哲學。在這一條裡頭,同時,沒有先後,沒有遠近,也就是說時間跟空間不存在了,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境界,不是凡人能知道的。它在哪裡?它就在現前,就在當下,我們見不到、摸不到。我們這個宇宙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晚上我們看到空中的星星,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因為它發光,所以肉眼能看見,不發光的星星比發光的多。譬如我們這太陽系,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只有太陽發光,九大行星都不發光。九大行星還有衛星,還有小行星,不知道有多少。所以發光的很少,不放光的多。可是在夜晚,你能夠看到的,那個光一閃一閃的,那就是自己發光的,全都是太陽。每一個太陽都有很多衛星圍繞它,這是怎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星球裡面有生物,可以說連植物都叫生物,礦物也叫生物,為什麼?它有見聞覺知。一粒塵沙、一滴水,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我們的意思。這個在現在科學統統都實驗出來,是真的,不是假的。同時具足,一時具足,所以宇宙爆發是頓現的,沒有先後。先後、遠近,是我們凡夫迷失了真相,從我們妄念當中產生的,它不是真的。妄想裡頭才會有空間,有十方,有三世,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妄想,這東西全都沒有,就在當下。我們把大乘經跟近代科學所發現的合起來看,我們對科學、對佛法就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對於甚深難信之法慢慢的生起信心起來了。
一開頭給我們介紹的《華嚴》教理,《華嚴經》的教學、《華嚴經》的理論,是以緣起為主。有緣,它就現;沒有緣,它就不現。什麼現的?是法界現的。法界,前面介紹過,法是一切諸法。界有兩個意思,從事上講,界分、界限;從理上講是一體,完全是自性。自性不生不滅,只有自性是真的。為什麼?它不生不滅,它不變,永遠不變,這是真的。它在哪裡?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能現一切萬法,但是要有緣。第一個緣,這個地方講的一法,這一法就成一切法。一法是什麼?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念不覺,這是一法。一法這個意思,我們都很不容易懂,字認識,什麼意思真不懂。為什麼?我們概念裡頭沒有。一直到我們看到《菩薩處胎經》裡頭,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一段對話,我們才有一些概念。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是經文。意思我們講白了,就是佛問彌勒菩薩,凡夫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念?我們聽這個話聽不懂,這一個念頭不就一個念頭嗎?一個念頭怎麼裡頭還有幾念?真的,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很多念,不是純粹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你不會知道,一個念頭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一念不覺,只要有一念就不覺,那就叫一法。你看,幾念,佛就問到他,那就是一切法,一即一切。幾個相?相是物質現象。幾個識?識是精神現象。換句話說,科學給我們分類的,那個一念是自然現象,後面這個物質現象跟心理現象都是從自然現象裡頭變現出來的,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都是在一念當中發生的。
這個一念,彌勒菩薩說,一彈指,這一彈指有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微細念頭。那一個微細念頭叫一法,這三十二億百千念叫一切法,一法成一切法。如果沒有這一念?一切法就不見了,不能說它沒有,它顯現不能說它有,這是宇宙的真相。不現,為什麼不能說它沒有?它能現,它要真沒有,它就不能現,它能現,所以不能說它沒有。現了的時候,相是幻相,所現的這些境界相,無論是物質、精神、自然現象,都了不可得。為什麼?它現相的時間很短。我們今天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能彈幾次?我們彈得快,我相信有年輕人,體力好,一秒鐘至少可以彈五次,那再乘五,一千六百兆。這個一念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裡頭,這個念頭生滅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它就在眼前,因為它太快,我們眼睛看不到;它有聲音,我們聽不到;它有香味,我們聞不到,太快了。
我們六根能接觸到的這個境界相,是許許多多相融合在一起,我們看到了。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這大家都知道的,電視這個畫面,不要說像佛講的這麼多,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電視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沒有?沒看見,連閃光都看不到,所以它不存在。每一念的畫面都是獨立的,都是一個畫面,這個畫面從生到滅,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它生滅一千六百兆次,這裡頭的一次,你怎麼能發現到?從這個地方來說明,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起一法,譬如我們的人身,我們這個人身是一法,一切法起一法。先是一法起一切法,一跟一切都是一,這個很難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時具足,圓滿顯現,很不好懂,但是是真話。這個話科學家聽了,他懂,他能體會到,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在經上老老實實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怎麼產生的?全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頻率裡頭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不能說它生,也不能說它滅,什麼都說不上。你能夠證得,你完全了解。怎麼證得?佛菩薩是用禪定證得的。禪定的功夫愈深,你就看得愈清楚;禪定功夫淺,還見不到。到什麼程度的禪定,你才能看見?大乘經上都說,八地以上。大乘把禪定分成五十一個等級,由淺而深,五十一個等級。這五十一個等級分配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後面還有一個等覺,總共五十一個等級。愈往上面功夫愈深,八地,你就想想,五十一個等級裡頭最高的四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換句話說,七地以下,知道有這回事情,自己沒有證得,就是沒有親自看到。八地看到,九地、十地就更清楚了。所以佛經裡面講的科學,不是用儀器觀察得到的,是用自己的內功,不藉外面幫助,完全用內功見到的。
宇宙之大,宇宙之美,不可思議!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自性怎麼變的?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什麼原因?沒有原因,只有這一個沒有原因,最初這個沒有原因,真的是突然發生的。這一念不覺之後,它接著就念念都不覺,好像弦一樣,撥動了,它那個振動頻率一直在動,它不停。這個弦的脈動現象,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非常微細,前面念頭滅了,後頭又生。但是一定要曉得,前念跟後念不是一樣的,不是一個念頭。就跟彈琴一樣,弦樂器。中國的古琴、古箏,這最常見的,你撥動,音聲響了,它要很久才停下來。但是它每一個頻率,波動的頻率都不一樣,這個不難懂。頻率裡頭有高,慢慢慢慢就降低,慢慢它就沒有了,這個我們不難懂,觀察到,說明沒有兩個頻率是相同的。這個現象被科學家發現,所以科學家有說,整個宇宙是個脈動的現象。脈是我們脈搏,用這個來做比喻。脈搏的跳動就是心臟的帶動,小孩從坐胎的時候,還沒有成人的形狀,先有心臟,那個脈動就開始波動了。一直到一生死亡,心臟不動,這人就宣布死亡。所以這個脈動是從坐胎到死亡,這一個階段當中它沒有停止過。我們中醫習慣是把脈,從脈動的狀況,了解你全身健康狀況,無需要用儀器來觀察,中醫非常微妙。這句話我們通過科學、通過大乘經論上所說的,細心去體會,能有一個概念。
下面引用《華嚴經》,「《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切法門,無量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還是形容深廣無盡,取這個意思。同會一法道場中,我們這是一法,這個小攝影棚,我們這裡人不多,十幾二十個人,在這個地方學習,分享《大乘無量壽經》、淨土念佛法門,所以這是一法道場。這一法道場,我們看到不大,實際上什麼?實際上具足一切法門無盡海。為什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事實真相,這不是假的。我們看不到,誰看到?法身菩薩看到,權小聖人看到。同樣一個道理,隨著他自己修行功夫淺深,他見到的深廣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是完全看不到,阿羅漢看到了,菩薩看到比阿羅漢看到的要大、要深、要廣,法身菩薩看到的比一般菩薩看到的又要廣大,到佛的境界才真正究竟圓滿的看到。究竟圓滿的看到,應該是八地以上,才真正能看到。一切諸法,性相、理事、因果,這就事上分的,這叫界分;從理上,理上就是一法界,一法性,一個真心。《華嚴經》上所說的,比現在的哲學、比現在的科學,說得更圓滿、更清楚,決定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大疏》」,清涼大師《華嚴經》的疏鈔說,「如海一滴,具百川味」,這就是一即一切。海一滴,是一,百川味,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百川之味都流到大海,陸地上這些江河的水統統流到大海,流到大海變成一味,叫多即是一。「是為此門之玄義」,玄,就是很深、很微妙,同時具足相應門的玄義。這先說《華嚴》,再說自己,我們本經。
「今此經中,具顯」,也是具足顯明,「此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那就跟《華嚴》一樣。「如經中《至心精進品》」,這裡頭有一段話,「法藏比丘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夏蓮
法藏比丘能用五劫的時間統統訪問過,在諸佛國土裡頭參觀、考察、學習,取人之長,捨人之短,總結他所需要的,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是他五劫考察二十一俱胝佛土裡面的總結論,結成四十八願。從四十八願裡面流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極樂世界,四十八願是依據,極樂世界出現了,願願都圓滿,沒有一願不圓滿。所以,「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他把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搞得一清二楚,佛土裡面不善的不要,善的統統採取,這就是「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所攝佛國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跟五劫參訪無量諸佛如來的剎土,取長捨短,這樣成就的。所以它真的超過一切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好的,它全有,不好的,它全沒有。
後頭這一句好,「經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無量佛土」,這說出來了,二十一不是數字。「法藏比丘攝無量佛土為一極樂淨土」,這會集,總攬,攬取一切諸佛剎土的真善美慧,成就了極樂世界。「是即華嚴中一切諸法同時同處為一大緣起而存在,具足相應之義」。這就講清楚了,《華嚴》上有,《無量壽經》也有,華藏世界有,極樂世界也有,不但有,比華藏世界還要精彩。早年我在新加坡講這個經,講到這個地方有人問我,華藏跟極樂有什麼差別?我舉個例子,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國家就一個城市,城市就一個國家,很小。我說華藏世界好比新加坡,極樂世界就是新加坡的烏節路,烏節路是新加坡最繁華的地帶,它的精華都在這條路上,這個比喻大家就好懂了。新加坡跟烏節路不能分,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最精華的一部分,它也沒有離開華藏。
「是為十玄之總門」,這個第一門,同時具足相應門,這是總門。「實亦本經之總相」,《大乘無量壽經》的總相,就是《華嚴經》的總門,同時具足相應。你如果真的得到一點概念,同時具足相應在哪裡?就在現前。小,在我們這個身上就看到;大,在我們整個生活環境裡面看到,你要能看得出來,看得出來就入境界。說「本經」,實是實實在在,「亦同此一大緣起而出現也」。你能夠看出、能夠體會到,有什麼好處?有好處,智慧現前。這不是知識,這是智慧。智慧真正現前,知道什麼?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真跟我是一體,我們同時具足相應,同時同處。同時,就在當下;同處,就在此處,圓圓滿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十方如來與我融成一片,無二無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無盡的慈悲,真誠的愛心,自然就流出來,為什麼?沒障礙了,慈悲愛心周遍法界。
我們接著再看底下,「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隨眾生意」。泉池是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裡面是八功德水。這裡說水的功德,這個水能隨眾生意。一一水就是一切水,極樂世界七寶池很多,每一個寶池的水都有這個功德,不是說哪一個池,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眾生所欲水之冷暖」,都在這一個池子裡面沐浴,有人喜歡水熱一點,有人喜歡水涼一點,每個人的感觸就是自己所需要的溫度。這是我們人間做不到的,極樂世界能做到。「緩急」,緩急是水的流動,緩是慢慢的流,急是很快流動。我們現在沖澡用淋浴,那就是急。「深淺,各各不同」,每個人不一樣。「而此一水,能同時同處滿足一切眾生心意」。真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從別人的心想,是從自己的心想。「水是一法,眾生之欲(眾生的欲望)是多法」。這一法能相應,「能同時相應於一一眾生之意,此正是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我們聽到了感到很神奇,怎麼可能有這個事情?為什麼可能?性德本來如是。我們今天的觀念是個錯誤觀念,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自性的功德完全不知道。自性萬德萬能,我們全都失掉,現在只有一點點,一、二種功能,三、四種功能,不是無盡的功能。這是《華嚴經》上有的,在這個經上也都看到。
「何況此水復能同時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水不但冷暖緩急能稱人心、如人意,水能有聲音,音聲能說法,那更不可思議了。水流動都有聲音,聲音仔細聽,「或聞佛法僧聲,乃至甘露灌頂受位聲」,這舉兩個例子。它什麼聲音都有,你想聽什麼,它就出什麼聲音。想念佛,它就念佛聲音;想聽《無量壽經》,你聽聽,它就在那裡講《無量壽經》;我想聽《華嚴經》,它就是講的《華嚴經》,一切隨眾生意,真正不可思議。「得聞如是種種聲已」,這是極樂世界的居民,我們在這裡看他的生活環境,他們見色聞聲,心沒動。「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這幾句就是說,六根接觸外面這六種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有妙觸,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心清淨,沒有分別,下面,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這就是清淨平等覺。「隨其所聞,與法相應」,稱心如意,無量法門,想學什麼法門,想聽什麼法門,一定相應。這在他方世界沒有這麼圓滿,沒有這麼周全。華藏世界有的,極樂世界全有;極樂世界有的,華藏還未必有。超過一切諸佛剎土,沒有說華藏例外,也超過華藏了。「所不欲聞,了無所聞」,不想聽了,聲音沒有了;不想看了,色相沒有了。「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一句是永遠不退於無上正等正覺,妙覺,圓滿佛果上的境界。
「只是一水」,舉一個例子,極樂世界萬事萬物說不盡,只說一個水,「但能於同時同處滿一切聞者之願」,這個妙。極樂世界居民的人數無量無邊無盡無數,極樂世界不是阿賴耶的相分,所以它沒有限制。它是自性現的、自性變的,自性沒有限量。於是我們就知道,極樂世界之大,沒有限量;極樂世界往生人之多,也沒有限量。我們這個地球上往生的不多,集合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那人數就多了。他的色,不像我們這個物質的色相有體積,他們沒有這種有體積的肉身,沒有,他們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這下面還有文,水「能於同時同處滿一切聞者之願,各各聞其願聞之法」,能夠隨順每一個人不同的要求,「且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一句可了不起,相應是什麼?契入境界,聽《華嚴》就入華嚴境界,聽《無量壽經》就入彌陀境界。我們這邊聽是聽了,未必能聽懂;聽懂了,入不了境界。什麼原因?煩惱習氣沒放下。到那邊一聽,就把煩惱習氣轉過來,它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一般講,煩惱不斷自然斷了,業障沒消自然消了,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可見華嚴十玄之總門,已舉體顯示於本經。」在本經講是總相,你都能體會得到。
再看十門裡頭的第二門。第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大疏》云」,《華嚴經》上講的,「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徑尺是直徑一尺,這麼大的一面鏡子。諸位要曉得,這些文字是古人寫的,古時候這個鏡子跟現在的鏡子不一樣,現在用玻璃做的,品質比從前好多了,以前是銅鏡,都是銅做的。你到故宮博物院去看,看古鏡,這麼大,這就是徑尺,差不多一尺,這麼大的鏡子。要磨,鏡子要常常磨,磨光,它就亮了,銅,它能照得見,所以要磨鏡,鏡子要常磨。這一尺這麼大的一塊鏡子,大鏡子,見千里之影,鏡子裡頭顯的相很遠,很遠地方都照在裡頭。鏡比喻狹窄,千里之影比喻廣大、深遠,在這一面鏡子它都照進去了。這是什麼?廣狹自在無礙。
實際上,我們的眼睛不大,能看見的是什麼?瞳孔。瞳孔就更小,就像個照相機一樣,鏡頭,不大。但是我們睜開眼睛,外面東西看得清清楚楚,那個外面的大,入到這個小裡頭去了。眼睛真的就像照相機一樣,把外面的信息統統傳送在裡面。傳給誰?眼睛不會分別,眼睛也不會執著,它只是傳送,把看到的東西傳送進去。誰分別?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七識跟第六識是在裡面,外面東西它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它從哪裡分別?是眼識把這個現象傳到裡面去,裡頭有個螢幕,好像照相機後頭有個螢幕,傳給我們,看到了。第六識是緣這個螢幕,緣眼識的相分,緣耳識的音聲,它是這麼來的。所以六、七其實它是在內,外面眼睛耳朵成問題,它就沒有辦法了,為什麼?它看不到了。全靠外面五識傳送,五識是傳遞信息的。味道,舌傳遞,舌根;香味,鼻傳遞,所以這五個在外面。六、七緣不到外頭境界,只緣到前五根傳遞的相分。你看眼識,眼識有四分,有相分、有見分,見分是能見相,能見相馬上就變成相分,相分就被第六、第七所緣。所以,第六分別,第七執著,造業就是它們兩個;前五識不造業,只傳遞,它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阿賴耶,阿賴耶是倉庫、資料庫,儲存,看到的、聽到的儲存到裡面,這就變成記憶。你怎麼會想到昨天看到的,或者幾年前看到的,這個記憶是在阿賴耶,阿賴耶是倉庫,你想要的資料全儲存在裡頭,隨時可以調出來。這個倉庫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經上稱它作阿賴耶的種子,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失。時間太久,過去生中的忘掉,可是心地清淨,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叫定,定到一定的程度,過去的事情想起來了。過去一世、過去二世、過去十世、過去一百世,統統能夠記得起來。那是什麼?阿賴耶裡有資料庫,你去查檔案,全查出來了。也有用催眠的方法,用催眠的方法也能把過去的事情記出來,人與人的關係,現在的關係,過去世是什麼關係,都能把它找出來。催眠那不是假的,催眠是別人幫助你,讓你精神集中,就是妄念沒有了,專想一個,你想想你過去,前一世,前一世出現了;再想想,再過去世。催眠道理就是這個,就是把阿賴耶的檔案調出來看看,跟現在這些人事物的關係。總的來說全是一體,比阿賴耶還要清楚,比阿賴耶還要明瞭、還要可靠。大乘的倫理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這關係就建立。
「本經《發大誓願品》云:所居佛剎」,極樂世界人所住的,「廣博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光瑩如鏡」,放光,像鏡子一樣,鏡子能照,照見,「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段經文什麼意思?下面念老說,「以一剎之力用,遍徹十方」,這就是廣的意思。「一剎之相不壞」,這是狹。這一面鏡子不壞,這是狹。「力用(它的能力,它的功用)無限之廣與一法之狹,不相妨礙,各各自在,故名廣狹自在無礙。」
自性所現的這個眼根很狹小,它很自在。眼起作用的對象是外面廣大的境界,虛空法界,統統收在眼根裡面。如果沒有第六、第七,這個人就是菩薩。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他就是菩薩;換句話講,壞就壞在這兩個東西上。眼根見,沒有分別執著;耳根聽,也沒有分別執著;鼻根嗅,舌根嘗味,身根接觸,都沒有分別執著。跟第六連起來,就起分別;跟第七連起來,就有執著。我們就曉得,造一切業的是誰?第六、第七。所以轉八識成四智,從哪裡轉?從第六、第七轉。法相唯識宗裡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六、七轉了,第八識跟前五識跟著就轉;六、七不轉,那五個也轉不過來。但是決定不是從前五識、阿賴耶轉,不是的,那個轉不過來的,決定從第六、第七。理跟事,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所欠的功夫就是真幹,我們就欠這個。理事都搞清楚,真幹就入境界。我們轉的方法呢?我們轉的方法非常之奇妙,就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分別執著統統集中在阿彌陀佛上,其他的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就決定得生。如果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更好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
我們今天早晨看到劉素雲傳給我一封短信,她姐姐往生,預知時至,時間一分一秒都不差。走得那麼自在、那麼瀟灑,往生前幾分鐘還說說笑笑,說走就走,上品上生,不是凡人,極樂世界菩薩到這裡來給我們表演的,給我們示現的。一生當中受盡折磨,受盡苦難,菩薩為我們表演的。這些折磨、苦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做給我們看。我們要學她,什麼樣的折磨苦難,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氣和,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真的。她能那樣的瀟灑,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並不稀奇。這一招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佛菩薩慈悲到極處。
此時此處,這是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五濁惡世。濁惡從哪裡來的?從見惑來的,見濁。你把這個世界看錯了、想錯了,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叫見濁。因見就生煩惱,引起煩惱濁。所以我們講時代不好,五濁裡頭的時代是劫濁,劫是講時代。為什麼不好?眾生見解錯誤、思想錯誤,這樣造成的。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救度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用教學。現前真的法弱魔強,好人少、壞人多,善人少、惡人多,惡的力量強大,所以善人受人欺負。劉素雲的姐姐一輩子委屈、忍辱,受了多少苦難,沒過過好日子。臨終這一走,表演給我們看,做善人還是有善報,吃虧上當、受盡折磨,這都不在乎,往生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給我們很大的鼓勵,這是真善知識。
我們再看,這下面說力用,「以一剎之力用,遍徹十方,這是廣。」在今天的社會,因為一、二百年這麼長的時間,我們疏忽了祖宗的教誨,我們祖宗教誨是以倫理、道德、因果為基礎,我們現在全把它丟掉了,人都不像人了。形狀是個人,人應該具備的品德全沒有了,五倫的關係沒有了,五常的德行,仁義禮智信,沒有了。現在人不講這些,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統統具足了。四維八德聽不懂,什麼叫四維?什麼叫八德?在這個時候,人民相信科學,科學,拿證據來,你說五倫好,在哪裡?我沒看到。所以今天一定要做榜樣,就是此地講一剎的力用,一個小村、一個小鎮、一個小城做出榜樣,就能夠遍徹十方。大家都來看,看了就相信,看了就感動,要不看到,不相信。劉素雲的姐姐做了樣子,念佛的樣子,修淨土的樣子,要不是真正看到的人不相信,看到,相信了。過去表演,沒有這些傳媒,只有很近的地方知道,遠的地方沒有人說,不知道。現在有網路、有衛星,這個信息馬上傳播出去,大家知道了,這真的不是假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真有這個地方。
倫理教育,特別是宗教教育,要做示範點。一個國家有幾個示範點,再以傳媒來宣布、宣報,讓大家都知道,好奇的人都會到那裡去看,他一看,明白了,這才相信,老祖宗好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現在都必須要用這個手段,光靠講,沒用處,印書,沒人看。早年我們初學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很慈悲,每一個星期講一篇古文。你看,那個時候沒有這個工具,如果有現在錄像,把它錄起來,對全世界播放,這大家都學古文,都有機會了。沒人講了。我們如果沒有這個機緣,沒有媒體,網路、衛星電視的傳播,那我們是一籌莫展。講經,幾個人聽?幾個人能聽懂?許多同修慢慢聽懂了,那是什麼?經年累月,他天天在聽。有的時候一部經聽很多遍,聽懂了。聽很多遍那就得靠這種工具,沒有工具,現場聽就一遍,老師不會講第二遍,你說這個多難。這麼好的工具,不用它不是可惜!這個工具,天天講學,能救國家,能救社會。
文言文學習不難,有一、二個老師用遠程教學,最好國家電視台,一個星期,不要多,一堂課兩個小時,長年不間斷,一直講下去,大家都學會了。我沒有時間天天學,我一個星期抽兩個小時,一定要來聽這個課,這個做得到。經年累月去聽,個個都會了。文言文是中國老祖宗最了不起的發明,他能發明這個東西,這是個工具,將他們的思想、智慧,修身養性的方法,齊家治國的方法,用這種工具留傳給後世,這叫文言文。縱然距離千年萬年,後人體會意思沒有偏差、沒有走樣,這個工具多偉大。這就是這種文永恆不變,語言是會變的,語跟文完全相同,語言變了,到後來人就看不懂了,不知道你講些什麼。所以老祖宗看得很清楚,語隨你怎麼變,我的文不變,要留傳給後世的,要用文言寫出來。文言文學習不難,真的每一天有一門古文課,最好這個古文課是由國家來主持,由教育部來主持。教育部搞一個電視台,國民教育電視台,讓全國人民來學,聘請幾位好老師,這個國家了不起,這個國家真有福報,能把人民統統教好了,國泰民安。
中國古時候這個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經,經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我們把傳統的東西分作四大類,經、史、子、集。經是最主要的,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學問全在經裡頭。史是經驗,裡面都是講因果的,你把史看懂了,你才真正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子裡面是學術思想,今天講的哲學。是以這些為教材,千年萬世永恆不變的教材,太難得了。佛法是寶藏,留下來這麼多經典,無論是大乘、小乘,都非常精彩。小乘有一部《法句經》,分量不多,完全偈頌體裁寫的,四百多首偈,南傳的;北傳大概有七百多首偈,這當中有相同的。這個書是會集本,不是佛一次說的,在一切經裡頭節錄出來的,編成這一本,代表小乘教,普及教育。實在大乘也有編輯,永明延壽大師做了這個工作,叫《宗鏡錄》,是全部《大藏經》裡面的精華、重要地方把它節錄出來,就像《群書治要》一樣。所以《宗鏡錄》就是佛經治要,那就是一部小藏經,要認識什麼是佛教,讀這一種東西就夠了,你全知道了。每一個宗派主要的經論,也可以用這個方式編一套,是你這一宗的治要,便利於現代人。現代人沒有時間去看那麼多東西,要精簡。從精簡裡頭認知,然後真正發心,專攻一門。十年,你就成了專家,你就成為大師級的學者。方法有,古人都做出來了,我們明白,不是難事。
今天這種混亂的世界,有沒有方法在一年、二年就把它恢復正常?有。我們過去在湯池小鎮做的這個例子,做的這個實驗,真沒有想到,三個多月,小鎮的風氣一百八十度的回轉。我們那個時候感到無比的驚訝,這怎麼可能?但是事實擺在面前。當時我說了兩句話,這個實驗證明了兩樁事情,第一樁事情,證明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每個人把人性找出來了,把本善找回來了,不願意做壞事。第二個證明人是好教的,很好教的,一點都不難,就是沒有人教。但是教的人,他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說,他自己要做到;他自己沒有做到,教別人做,人家不相信。所以我們當年,種子老師三十七個人,我對於這三十七位老師要求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們要做到。你沒有做到,你沒有資格教;你做到,你就有資格教人,人家會相信。教育從哪裡開始?從身教開始,人相信。我要求他們,這三十七個人,《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四個月完成。分量都很少,《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感應篇》大概一千五、六百個字,《十善業道經》,不要去讀全經,全經大概有一萬多字,太長了,我有個節本,我的節本只有六百字。你只把這幾個小東西念得滾瓜爛熟,句句做到,你就能教,別人就能相信。我給他們四個月,這些老師,我很佩服,我很尊敬,他們兩個月做到了,打電話告訴我,我都呆了,兩個月做到,問我下一步怎麼辦。我回答,下鄉入戶,我們真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我們做出來給人看。下鄉入戶,到農民家裡面去服務,看到人家的老人,就是我們的父母,看到人家的小孩,是我們的兒女,看到家裡面的事情,馬上動手去做,我們要做出來。做了三個星期,這些人感動了。老人看到這批老師,你們是好人,我的兒女沒教好。他們小孩看到了也感動,我們對不起父母,我們不孝順。你看看,不做出來不行。然後向大家宣布,中心開課,希望大家一起來學習,這人自然就來,不要招生。這樣教了三個月,整個社會就起了變化。
我們這個實驗是為聯合國做的,我們自己也沒想到做這個事情。我們參加聯合國的會議,看到世界這麼亂,把中國傳統的,古人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提出來向大家報告,大家聽了都歡喜。可是會後,我們在一起聊天吃飯,很多人問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這些話對我是當頭一棒,我說的這些等於零,沒人相信,這才叫真正的危機。真正的危機,這個危機要不能夠轉過來,什麼危機都轉不了,那災難就沒辦法避免。這個危機是信心危機,我們對自己不相信,對老祖宗不相信,對傳統文化不相信,對聖賢人不相信,那就完了,沒救了。我想了很久,這怎麼辦?最後只有一個辦法,他們講科學,科學拿證據來,那我們再做實驗,做出成績出來,他們看到,這沒話說了,他就相信。所以湯池做出成績出來,我們就在聯合國辦了一個大型活動,把這個成績對外發表。我們做八個小時的介紹、演講,做三天展覽,有照片、有文字、有圖畫,把這個湯池小鎮做出來的成績公開,在聯合國公布。大家一看,是真的,都想到湯池去參觀、去考察。雖然我們沒有能繼續再辦下去,影響出來了,沒有白做,許多人看到這個,醒悟過來了。那個時候,聯合國有一些大使們,我知道差不多有三十多個人,用觀光旅遊這個身分到湯池去住三、四天,考察,真正了解這個信息,帶到國外。這麼多年,六年了,聯合國對這樁事情還念念不忘,這就是影響。
所以今年五月,我參加曼谷的多元文化的活動,教科文組織大使們知道我參加這個,來了十七個人,跟我見面,希望我能夠在聯合國再辦一次大活動,我很感動。所以我訪問斯里蘭卡,我給他們寫了一封信,說你們有沒有興趣?有興趣,我們再到那邊見面。來了二十五個國家大使,我們在一起生活了九天,談了很多問題。這些人都是好人,真正想拯救社會,真正希望化解衝突,把社會帶向安定和平,確實是好人。我的年歲大了,上一次二00六年辦這個活動,好像我是八十歲,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六年前的事情了。現在要做,現在不做,再過十年,想做也不能做了,那就真叫沒救了。所以他們來看我,我很歡喜,勉勵他們,這都是年輕人,都是四十幾歲、五十多歲,他們能辦事,跟我年齡差得很遠。
所以像《華嚴》這個十玄門,《無量壽經》上統統具足,真正不可思議。我們看到「一剎之力用,遍徹十方」,這是廣。這就是我們要做點,要做實驗點,這個實驗點會產生很大效果。湯池這一個點,時間很短促,就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十幾、二十個點,那還得了!如果有一個國家真肯幹,真肯這樣做法,用國家電視台向全世界廣播,這個國家領導全世界,這個國家救了全世界。我這次斯里蘭卡的訪問值得,他們總統答應了,現在還跟我保持聯繫,他們真想做,領導全世界。他能做得成嗎?我相信可以做成。為什麼?他們佛法的基礎已經普及到全國,你在這個國家看,城市、農村,你都看到,人民虔誠佛教徒。他們是真幹,真正把佛教的教條落實,就像我們湯
以前我們以為泰國,這是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我們對泰皇寄予很大的期望。但是泰國的佛教是普及,沒有做到,沒有真正落實,三皈、五戒、十善沒有普遍落實,六和、六度普遍落實的話,那泰國真的就領導全世界。我們沒有想到斯里蘭卡做到了。最佩服的,沒有話說的,人家做到了,我們是說說而已,他們是真幹,做出非常好的成就,讓我們看了心服口服。我們在斯里蘭卡是去學習的、是去參學的,不是去指導的,我們有什麼資格指導別人?我們去了,向他們學習,他們比我們強,我們是紙上談兵,他真正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那個地方是福地,領導人英明、慈悲,禮賢下士。我們去訪問,受到最高的接待,一般國家元首的禮節來接待我們,我們非常感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9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二十三頁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本經《發大誓願品》云: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前面我們學到這裡,廣狹自在。一剎這個力用,遍徹十方,這是廣的意思。一剎之相沒有壞,這是狹的意思。一剎遍徹十方世界。「力用無限之廣與一法之狹,不相妨礙,各各自在,故名廣狹自在無礙。又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亦復如是,同明廣狹自在之玄門」,這個境界也在現前。這些現象,《華嚴》,唐朝時候翻譯的,《無量壽經》更早,在漢朝時候翻譯的,那時候用這個鏡,說明廣跟狹同時存在,互不相妨,廣中現狹,狹中現廣,用鏡子來做比喻。現在比鏡子小得很多,而容納更廣,現在一個小的晶片,你們用在照相機上、用在錄像機上、用在電腦上,面積大概就小指甲這麼一點大,裡面包羅萬象。以前照相機的底片,這個東西就是底片,一捲底片大概多半都是二十四張、三十六張。現在這一個小晶片裡面可以容納幾千張,小中容大,大沒有縮小,小的沒有放大,互相沒有妨礙,它居然有這麼大的作用。科學愈進步,我們看到這個宇宙,這是宇宙的奧祕,愈覺得不可思議。
實在這些事情,其實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這個眼睛就像照相機一樣,很小,外面這個相照在這個裡面,跟照相機一樣的,它裡面有個螢幕,這個螢幕當然也很小。誰去看這個螢幕?第六識、第七識,這叫眼識的相分。眼識的見分是它起作用,能見,能見外面現象。見了之後,就落在它自己的相分上,這個相分傳到第六意識、傳到第七識、傳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自己也有個相分,這個相分就傳到它那個相分裡面去了,就像我們現在傳播一樣。這個身上是一部機器,很複雜,色相、音聲,甚至於味道,酸甜苦辣,你看統統都可以傳,傳到第六識的相分、傳到第七識的相分。第六識的見分緣它自己的相分,它緣不到眼識的相分、緣不到耳識的相分,它緣它自己的相分。這就傳過去了,在它自己相分裡面起分別、起執著,起這些種種感受。所有一切的感受,善的感受、不善的感受、苦的感受,苦樂這種感受,統統是第六、第七識,前五識不起這個作用。這就是廣狹自在無礙,從我們身體裡面就能體會到。
後面這個比喻,這也是經文上說的,你要見,在極樂世界,要想見十方世界諸佛剎土,悉於寶樹間見,七寶樹林它裡頭都顯相。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好像我們看鏡子一樣,在鏡子裡看我們的面像,在寶樹間看一切諸佛剎土之像,就像我們現在電視機一樣。它沒有這些機器設備,它是自然的,這些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所成就。這些都是說明廣狹自在這個意思。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大疏》云」,《大疏》是《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他舉一個例子,「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這個例子舉得很好,為什麼?我們都有這個經驗。「一中有多,多中有一」,這叫相容。但是一多的相並不失掉,它又不同。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燈全部打開了,每一盞的燈都互相照,光都融成一片,所以光就很明亮,這是相容,光光互照。可是每一盞燈,你熄掉一盞,這盞燈光就沒有了,這就是不同。同的是光,光是一,但是發光這個燈不一樣,我們把它熄掉一盞,一盞燈光就沒有了,這說明是不同。一跟多相容,有相容的能力,有不同的個體。
這樁事情,在常寂光裡面跟這個情形完全相同。常寂光是自性的性體,有沒有一多?有,確實有這個樣子。一念不覺這就迷了,迷了的時候,他的光就失掉了。實際上他並不是真的失掉,他有障礙,不能像大徹大悟的人那麼樣的自在,在光中能融一切佛光。迷了的時候,實際上光並沒有失掉,光的作用也沒有失掉,自己不知道了,自己被這個東西障礙掉了。怎麼迷的?起心動念迷了,不起心、不動念沒有障礙,起心動念障礙就生了。其實我們細心想,並沒有失,只是自己,這個失了古人叫迷失,因為你一覺,只要把起心動念一放下,立刻就見到了、就恢復了。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是嚴重的迷惑,執著那又更嚴重了。這個叫什麼?愈迷愈深,深到自己回不了頭了。所以佛勸眾生,要回頭是先放下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先學不執著。真的不執著了,你的能量恢復了一部分。你看阿羅漢、辟支佛,六種神通都現前,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的眼,阿羅漢能看到六道輪迴,整個六道裡面的情形他全看見,在哪裡?就在現前。六道裡頭一切音聲他都能聽到,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不同空間維次他沒有了。由此可知,不同維次空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定中沒有這個境界了,所以全都看見。他沒有看到完全,他看到局部,什麼人看完全?明心見性的人看完全的,他所有障礙都沒有了。所以眼能見,像照相機,他什麼都能照,障礙沒有了,什麼都能聽,六根的作用遍法界虛空界。這是講見性的人,見性的人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他的本能。他六根起的作用,應該統統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才正確,決定不是侷限在一部分。而且經上告訴我們,六根互用,眼睛本來只有看,眼睛又能聽,互用。每一個根的作用,其他五根作用它都具足,這六根互用。看不必用眼看,耳也可以看,身也可以看,全身都是眼睛,它統統都看;聽也不必用耳朵,眼睛也可以聽,所以叫六根互用。所以放下得愈多,恢復的能量就愈圓滿,真正明心見性,全部都恢復了。
「《華嚴.盧舍那佛品》云: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這個世界,這《華嚴經》所說的,一個國土遍滿十方,這一個國土並沒有損壞,本相沒壞。這像我們現在的電視,我們從電視畫面上能看到全世界送來的信息,我們在屏幕上統統看到。它那個是他那個世界的音、相在我屏幕裡頭出現,他那個地方的現場並沒有破壞,我們這裡看到它了。我們這裡放送,他也收到我們,他也看到我們,現在科學機器可以做到。在諸佛菩薩剎土,甚至於阿羅漢,他們不需要機器,這樁事情也能做到。阿羅漢要入定,他就能看到,我們在《地藏經》上讀到的。光目女母親過世了,不知道在哪一道,母親生前造的是惡業,她想應該是在地獄,不知道在哪裡。找到這個阿羅漢,很慈悲,給她入定。出定之後告訴她,妳母親在地獄,在那裡受苦。所以,阿羅漢要入定才能融入這個境界,不入定不能夠融入。法身菩薩不需要入定,任何時候你問他,他全知道,他的功夫比他高,不需要入定。為什麼?他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什麼叫定?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定。我們就曉得了,我們怎麼失掉的?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能量就失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能量是圓滿的。哪裡要入定、出定,哪要這麼麻煩?
今天我們看到遠方的信息,靠無線電傳播,用機械的力量,傳播還不夠清楚,有的時候看起來模糊。本能作用比機器殊勝太多了,你所看到、你所聽到的就跟在現場一樣,像是什麼?親臨現場。雖然親臨現場,不受現場的干擾。災難的現場,他在那個現場平安無事,看到這些畫面,自己絲毫都沒有沾染,這是相容,沒有受到任何干染,這是不同。《華嚴.盧舍那佛品》也說,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這怎麼成就的?無比功德從哪裡來的?自性本能,自性本具的。
「一土滿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義也。本相不壞,不同之義」,本相沒壞。「本經中,彌陀寶香普薰願文云: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有這麼一段經文。下面這是念老的話,「彼國萬物」,這個彼國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實有兩種殊勝,一種是光明殊勝,一種是寶香殊勝,所以這個世界也叫做香光莊嚴。換句話說,一切萬物都有寶香,為什麼?它稱性,自性裡面的寶香。「皆為無量寶香所成」,這就是任何物質都有寶香。「以無量香入於一物,表一切法入於一法」,無量寶香入一物,這是一多相容。「又一物之一相,與眾香之多相共存,表兩相不同之義。又此香遍於十方,復明一法遍於多法,更顯一多相容不同」,確實是如此。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這是宇宙,佛法講法界,法界裡面的真相,真相是永恆的,真相不生不滅。現在我們能肯定、相信,不懷疑了,自性遍一切處、自性遍一切時,自性圓滿具足經上所說的這十種義門,這十個意思統統都有。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光也聞不到香?見光聞香偶然的,不常有,那就是要緣具足。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很多人初學佛的時候有這種現象發生,聞香或者是見光,但是時間很短。我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住在軍營,是個軍事機構,不是作戰部隊,附近應該說三里路之內沒有民房。我那時剛剛學佛,看經的時候,桌上放個香爐,燒一炷香,很清雅。可是沒有燒香,聞到很濃的香味。看看,人民居住的房子至少是
我還有一次,在美國達拉斯
一一法都充滿法界,這是我們在《還源觀》上學到的。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給我們講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是講的信息,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整個宇宙是一體。像我們這個身是一體,裡頭五臟六腑,外面眼耳鼻舌身根,它是一體。一體,任何一個地方有疼痛,全身都知道,都能感覺到。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推想,整個宇宙是一體,任何一點發生問題,整個宇宙都知道,就像身體一樣。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身體裡頭的細胞大概有五十兆個,五十兆個細胞組成這個人身。任何一個細胞出了問題,我們全體都有感觸,哪裡不舒服了,有感觸。所以,周遍法界,這個現象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才能感動諸佛菩薩來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迷而不覺的眾生有感,諸佛與法身菩薩他自然應。感是有有心、有無心,大概有心的少,無心的多,無心的他自己不知道。應,完全無心,完全不起心、不動念,自然應。他為什麼來應?法爾如是。那真說個理由,那是一體,一體當然就有應,整個宇宙跟我們自己是一體。這就是一多相容,一多又不同。這裡面一法遍於多法,更顯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三種周遍第二種,「出生無盡」。出生無盡就說明感應不可思議,感應不是局部的,我們起個念頭,感應不一定在面前,可能在很遠他方世界。同樣一個道理,他方世界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可能感應到我們這個世界,影響到我們這裡的狀況,都有可能。出生無盡這樁事情怎麼想都想不通,我想了幾個禮拜,最後想到小時候玩萬花筒,萬花筒不就是出生無盡?很簡單的構造,裡面三片玻璃,放一些不同顏色的碎紙。所以我提出來之後,就有很多人送萬花筒給我,這個萬花筒很漂亮。我們小時候的很簡單,用硬紙盒子捲個筒子,或者用竹子,兩邊節去掉,鋸成一個筒子,裡頭放三片玻璃,放一點碎紙,你去轉,花樣百出。轉一天沒有看到兩個相同的,轉一個星期也沒有看到兩個相同的,出生無盡。連這個小小的萬花筒,讓我們看到出生無盡,何況大宇宙!這怎麼沒有關係?關係太密切了。萬花筒裡碎片,每一個碎片跟任何一個碎片都有密切的關係,它常常在一起組合,組合就變成圖案,非常美的圖案。組成圖案是相容,一多相容;每一個碎片的自體沒有破壞,不同。所以這小東西裡頭,裡面有大道理存在其中。
第三種周遍,這個很重要,是要我們把心量拓開,我們自己的真心、我們的度量是「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容是容納,容納萬有。也就是說,沒有一樣你不能包容的,法法都能容,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法界虛空統統能包容。為什麼能包容?因為它都是空寂的,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含容空有是自然現象,人要回歸自然,人要隨順自然,就成佛了,法身菩薩。能隨順自然、能回歸自然,這個十種玄妙就是你日常生活當中統統具足。
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前面是相容,這裡講相即,這文上說,上面顯相容,這個地方講相即。「晉譯《華嚴十住品》」,晉譯是《六十華嚴》,最早翻譯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跟波,把水比喻是一,把波比喻是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水是平靜的,波是動盪的,風吹在水面上就起了波浪,要是巨大的風,它就變成大浪。波跟水是一不是二,這叫相即,水會變成波,波就是水。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水自在,波也自在,相即自在。「又《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黃金是一,金色不同,黃金相同,金色不同。二不相離,它是一,它不是二。
我們再回想一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心性變成的,都是從心性出生的。心性是一,現相是多,諸法是現相,從性體上去看,是一不是二。知道、明瞭了就自在了。你看同一個心性,隨不同的緣變成佛、變成菩薩、變成聲聞緣覺、變成六道眾生,是一體,隨著緣在變。無論怎麼變法,還是一個自體,就好像黃金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用黃金造一個佛像,這黃金是佛;我同樣用這個黃金造成菩薩,它又變成菩薩;我再把它造成一個天神,它就變成天人;我再把它造成一個畜生,它變成一匹馬、變成一個小兔子,這是玩具。全是這一塊金,隨凡聖之緣、隨善惡之緣現的相不一樣。但是,這些相的關係它相即,相即就自在。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它怎麼不自在?能提升自己、能教化眾生,大乘教裡面所講的表法,他有表法的作用,所以才有大自在。
又《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至於本經《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是說佛說法,佛以一個音聲出去了,一切有情眾生聽到這個聲音,變成自己的言語,就是都聽得懂,不需要翻譯。聲音裡面還說法,說什麼法?我聽的是《無量壽經》,你聽的是《華嚴經》,他聽的是《法華經》,他人喜歡聽什麼它就變成什麼音。翻譯有各種不同的語言,他比這個還要高明,各種語言講一樣的東西,他這裡各種語言講各種不同的東西,這更妙了。「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佛能現個身。我在香港有個好朋友,出家人,聖一法師,他走了,他修禪的。我第一次,一九七七年來香港講經,講了四個月。他來聽經,聽得非常歡喜,回去叫他的信徒,勸他的信徒都來聽我講經。香港法師就這一個人,讓他的信徒都來聽我講。請我到他的道場去參觀,他的道場在大嶼山寶蓮寺的後面,有個寺廟叫寶林寺。前面那個是寶蓮,蓮花那個寶蓮,他這裡叫寶林,樹林的林,寶林寺。從寶蓮寺,沒有車,要走路去,要走半個多小時,差不多走四十分鐘,到他那個地方,山的背後。現在他那個地方後面就是飛機場,從他那個地方看下去,以前是大海,風景很美,現在是飛機場。
他那裡全是參禪的,我去的時候,還有四十多個人坐禪,每天坐香,打坐。他請我去給大家講開示,好在我以前講過《六祖壇經》,講過《永嘉證道歌》、《禪宗集》,還有一點口頭禪。人家請我們去講經,規矩一定要懂。現在人不敢啟請講經,他不懂規矩,這個規矩是古人所說的,「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人家請你去講的時候,一定要讚歎法門、讚歎老師、讚歎同學,讓他增長信心,這個就對了。如果你講,你這參禪恐怕不會得定、不能開悟,不如念佛好,你就破壞道場了。人家禪宗道場,你怎麼可以破壞它?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叫規矩,我們初學佛的時候,
我們回來的時候要走路,再要走到寶蓮寺才搭車,坐巴士回來,陪我去的有十幾二十個人,還挺熱鬧的。回來在路上,這些人問我,他說法師,你讚歎禪宗那麼好,你為什麼不學禪?他來問我了,這些都是念佛的,問我為什麼不學禪?我就告訴他,我們這種根器,學禪不行,學不到。禪要根基深厚,心要很定,像我們這種心浮氣躁,你怎麼能定得下來?所以禪,六祖說得好,接引上上根人。我們想想自己不是上上根,我們是中下根性,說實在話,連中性,中等根性都夠不上,下等根性。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老老實實,念佛這個法門我們有分,為什麼?上中下根統統有分,那個我們想想沒分。所以我教他,我們還是老實念佛。
我們對他們讚歎,決定沒有批評、決定沒有毀謗,這大家就喜歡,所以法緣就殊勝。如果你在這個道場自讚毀他,說我修得好,你們這個都不如我,這是最大的忌諱。再到人家道場裡面收皈依徒弟、收紅包,最忌諱的,下一次誰敢請你?不但他忌諱,他還在外頭宣傳,這個法師又要收徒弟、又要紅包,到每一個道場都不敢請你。那我們出家,學佛講經教學,我們要什麼?我們要法緣。要法緣就不能要紅包,要紅包法緣就沒有了。紅包給誰?統統給常住,一分錢都不要帶走,法緣殊勝。為什麼?大家喜歡你來講經,對他有好處。所以很多人對我不了解,了解的人有,國外。現在是不想走了,要想走,請我的人太多了。為什麼?我給他帶來人潮,又給他帶來錢財,何樂而不為之!又不要他的信徒,又不在他那裡建道場,講完就走了,像一陣風一樣。這是人家最喜歡的。
所以佛經稱之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就是你一定要認識環境,這人心裡想什麼、說的什麼、他做的什麼,你不能違背,他做錯了也要隨順,法緣才殊勝。糾正錯誤是很長時間,不能著急,一著急,副作用就出來。一定讓他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對他真有利,沒有害,他就喜歡。做得再不如法也不能批評,古人說了一句話,我們必須記住,「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他有過失,他也有好處,好的地方讚歎他,過失地方絕口不提。相處久了他相信你了,他對你放心了,不但他不會障礙你,他還會幫助你,為什麼?對他有好處。
這個地方學佛的人,總希望學佛的人是正信而不是迷信,迷信不長久,正信長久。迷信的心不定,其他宗教也在講,他聽聽那個教不錯,他就改變信仰去了。所以信徒們,要知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這裡不講經,別人講經,所以我們就信他去了。我在年輕做學生的時候就如此,小時候父母到廟裡燒香也跟著去,長大之後,看到廟裡只燒香,除這個之外,什麼也不知道。看看基督教堂講經,聽聽還滿有味道,我還到清真寺聽講道,所以我對他們就產生很濃厚的興趣。我沒有讀佛經,我讀《聖經》,我讀《古蘭經》,我跟回教特別有緣分,為什麼?他們講,可以討論,可以在一起研究。佛教裡只有念經,沒有講經的,這就比人差一等。所以講經是好事情,絕對不是壞事情,能幫助自己提升境界,又能夠保障自己的善信,不會改變信仰,好處多多。
不過現在學講經的人沒有師承,沒有老師告訴他這些基本的規矩,他不懂。我們很幸運,遇到的老師把這些重要的都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往後我們在各處講經統統遇到,我們都能夠用上。讓每一個地方,我在移民到澳洲之前,每年在這個世界上至少是走兩圈。每個地方最多不超過一個月,最少是一個星期,美國、加拿大十幾個城市都去看看,南洋。在那個時候,香港一年來住一個月,新加坡大概也是一個月,澳洲一個月,都分配好了,到處旅行,一年一次,見面都非常親切。澳洲我們自己買了個教堂,建了一個淨宗學院,這以後,別的地方去就少了,特別是美洲,差不多十年了,十一、二年沒去過了。我們的活動圈子縮小了,就在南洋這一帶,距離比較近。現在年歲大了不想動了,沒想到,到香港有老同修送我一個小地方,我現在住的地方,我接受了。接受,接受就表示不動了,不再動了,好好念佛,成就自己。還有體力,跟大家分享《無量壽經》。
底下說,「至於本經《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也說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聖一法師,那個時候大陸還沒有開放,他們曾經進去一次,到普陀山去朝山。他告訴我,他一個,還有一個法師,是香港人,他們兩個進去,大陸上有一個法師陪同他,他們三個人。在普陀山梵音洞,相傳梵音洞裡面可以見到觀音菩薩的化身,他們三個都進去了。在梵音洞裡面拜佛,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多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看見了,非常歡喜,又拜了半個小時,這才離開。離開是當地陪同他的催他們不要太久,他們就離開。離開在路上,三個人就問,看到沒有?看到了。三個人看到了。什麼樣子?三個人講的不同的樣子。聖一法師看到的像地藏菩薩一樣,戴著帽子,地藏菩薩那個帽子,全身是金色的,他見到這個身。另外一位法師,見到是個我們一般看的白衣觀音,是個女相,白衣觀音。大陸上那位法師看到的是比丘相,是個出家比丘相。三個人同時見到,不一樣,一身中一切身。是不是觀世音菩薩現身不一樣?不是的,各人的緣不一樣。這以聖一法師看到最殊勝,全金色,全身是金色,誠敬的心、真誠心不相同。但是,只要能見到就很不錯了,這很有緣分,有人在那裡拜了一天,沒看見。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前面舉的比喻,「水與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義」。「又經中」,這是本經,本經「《歌歎佛德品》云:其所散華」,這極樂世界空中散花,「即於空中,合為一華」,這些花在空中自然組合成一個花蓋,像寶蓋一樣,「華皆向下」,你看起來看得真美,上面看不到,我們下面往上面看,所以它花向下,自然組成一個花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這個一花就是花蓋,這個花蓋裡面含有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為本經中顯現之第四玄門」。第四個就是「諸法相即自在門」,在極樂世界看到。
第五,「隱密顯了俱成門」,一切法確實有隱密、有顯了。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隱密。本自具足什麼?什麼也沒有。最後一句話是顯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非常明顯、明了。這是性德,沒有緣的時候隱密,不能說它無;有緣的時候顯了,不能說它有。隱密的時候稱它為真空,顯了的時候稱它為妙有,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隱密的時候是真常,真常的相,本相,顯了的時候是應現,為誰應現的?為眾生;換句話說,隱密是自受用,顯了是他受用。隱密的時候是清淨平等覺,顯了的時候是大慈大悲,現身說法,教化眾生。隱顯俱成,這不可思議的法門。
「《大疏》」,《華嚴經》上《疏鈔》裡頭講的,「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這是「指隱處具顯,顯處具隱」。晚上,月光非常好的時候,月光出現的這個地方顯,距離月亮遠的地方就比較暗。隱、顯統統在一起,同時出現。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人法界顯了,我們都見到,人法界之外還有九法界,九法界隱了,我們見不到,在不在?同時存在。誰看得見?我們現在講,有神通的人看見。神通裡面最低級的、最低的,我們講通靈,通靈的人看到幽冥界眾生,我們看不見,我們相信這個絕對不是假的。
我有個同學,我們抗戰期間在一個學校念書,那個時候不認識。以後到台灣,我們在一個機關裡面服務,認識了,一說,我們同一個學校,但是他進學校的時候我離開了。我們同年,以後我學佛,他跟我學佛,我出家,他跟我出家。我在台中學經教,他跟一個密宗上師學密。我找他來一起學教,他不肯。我說為什麼?學教多難,嘴巴說破了,人家也不相信。那學密有什麼好處?學密,我學神通,我一現神通,人就相信了。他去學神通去了。真幹!半年多一點,磕十萬大頭,這是密宗入門必須要做到的,真修苦行,真幹。學了大概一年,他就告訴我,他看到鬼,每天都看到。大概下午五點鐘以後,這街上就,不多,很少,就有鬼出現。到晚上九、十點鐘,滿街都是,跟人一樣,好熱鬧,統統都看見。他也不害怕,天天都見到的現象,習以為常。好像到第二年,他遇到一個女鬼,找到了,前世的太太,他出家修行了,前世的太太找到了。找到跟他住在一起,他還買一些化妝品,給她供一個牌位。我這個同學非常老實,不會說假話,所以他講的我相信。可是我告訴他,我說你學神通,神通沒有學成,你學到鬼通了。天天跟鬼在一起,不是好事。我把這個事情告訴
我們三個人命運相同,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他四十五歲那年走了。最早的法融法師,也是學密的,還沒有他的成就,不如他,先走,二月走的。這個明演法師五月走的。七月,我生一場病,我心裡想到輪到我了。我們三個人同年,一同受戒,出家有先後不同,我出家比他們兩個早,受戒在一起受戒,我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都過不了四十五歲。看二月走了一個,五月又走了一個,七月我生病,我那個時候講《楞嚴經》,講了三分之一,得了重感冒。我一想,到了,時間到了,我也不吃藥,也不找醫生。人家都勸我去找,我說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你還醫它幹什麼!那個時候,台灣大學,還有師範大學,另外好像有位政大的,一共有三個學生,他們輪流來照顧我,我們一起念佛求生淨土。每天喝一點稀粥,吃醬菜,一個月,身體慢慢恢復了,就沒事了,我也能照常繼續講經了,好像講經停了大概將近兩個月。這是我一生當中這一次,就是重病。所以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有這種能力,能夠見到鬼神。他實在講,他那個師父,屈文六上師,都不在了,都過世了,沒有辦法把他提升。
所以,隱密顯了都在我們實際生活之中,我們的心太粗了,粗心大意,見不到。這些事實真相,是有一些人稱之為宇宙之間的奧祕。哪些人能夠見到它?心地清淨,真誠慈悲,無論修哪個法門,功夫得力都能見到,念佛的功夫深也能見到。才知道經典裡面講的甚深奧祕,原來就在我們眼前、就在周邊,沒有離開我們。
再往下看,「本經《禮佛現光品》云: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這是佛放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佛有這個能力,放光,叫大眾都見到。我們凡夫如果遇到這個緣,跟佛在一起,佛放光我們就能看見,在光中看到諸佛剎土。看得很清楚,如處一尋,一尋大概八尺,不到一丈。就像我們現在坐在此地,看到這個電視屏幕一樣,很清楚,一切諸佛剎土統統都能夠看到。「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不但看到諸佛佛土,看到了地獄,泥犁是地獄,看到溪谷、看到幽冥之處,溪谷裡頭有鬼神、有羅剎,幽冥是鬼道居住的地方。悉大開闢,統統看到了,從諸佛剎土看到六道輪迴。皆同一色,在佛光當中所照的。這就是隱密藉佛光顯了,不是有佛光才有,沒有佛光它也有,我們看不見。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漾浩汗」,都在佛光當中,佛光好比是大水,他們都在其中出現了,萬物沉沒在裡面不現,慢慢只看到佛光。「汗者,廣大無際之貌」,《文選》裡頭「有汗汗之辭」,形容大水,像我們看大海。船在海中航行的時候,四周看不到海岸,只看到大水。其中萬物,沉沒不現,一切萬物看不見了,「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佛光裡面先看到諸佛剎土,又看到六道輪迴,再往下去,佛光愈來愈大,這些形相逐漸逐漸就沒有了,只看到佛光。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這是經上的一段話。「即表一切法即於佛光之一法,則一法」,這一法是佛光,「顯而一切法俱隱」,隱密顯了俱成門,隱密顯了同時存在。佛光太大了,其他的也都有光,不見了,看不見了,隱了。可是佛剛剛放光的時候,讓你看見諸佛剎土,讓你看見六道輪迴,隱顯俱成。這個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前,就在我們周圍,一切諸佛剎土距離我們不遠。娑婆世界,上從非想非非想處天,下至無間地獄,這些境界統統也在我們面前,就在當下。為什麼看不見?隱顯不同。佛這一放光就見到了,真相就明瞭了。這是隱密顯了俱成。
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樣。我們今天用個玻璃瓶,把這個瓶裝滿了芥菜子,顯示微細相容。「以上各門,咸明廣狹無礙,一多相容之義。今此第六門,更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剎海,一切諸法,同時涌現,如一鏡中映現萬象」。這個境界更不可思議了,微細相容,微細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頭,用琉璃瓶盛多芥子做比喻。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一門裡頭所說的,是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佛在經教裡舉出來的一毛一塵說出來了。一毛一塵我們沒有明確的認識,一毛很微細,一塵究竟有多大?極其微細的毛塵是什麼樣子?大乘教裡面有說極微色,它還有個名詞叫極微之微。佛告訴我們,這是物質現象裡頭最小的,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
佛的這幾句話,被近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近代科學進步的狀況,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八十年前,科學家發現原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時候,認為原子是物質最小的。這八十年當中,你看把原子分析出它不是最小的。原子構造的有原子核、有中子、有電子,各個分量不相同,組成不同的原子。這些東西再分析,科學家稱之為粒子,叫基本粒子,以為是最小的。還能分,再分稱為夸克,種類繁多,基本粒子有幾十種之多,夸克也有幾十種。最後發現了微中子,比原子小得很多,原子跟它比就太大太大了。微中子的體積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你問它多大?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起來等於一個電子。這個東西真的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這跟佛經上講的相應,那就叫佛經上極微色,極微之微,一分就沒有了。科學家真的把它分開了,分開了確實沒有了,發現是什麼?發現是念頭波動的現象。所以科學家向大家宣布,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假的,物質是念頭變出來的。
這個發現非常了不起,這在科學上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革命性的發現。因為過去人都認為物質現象是真的、是存在的,這一發現,說明物質是假相,根本不存在。真正是《大般若經》裡頭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物質現象,一切的物質現象,「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經上這幾句話被科學家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物質現象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懂得這個、明白這個道理,你控制念頭就能控制物質,因為物質是從念頭生的,原理就在此地。一切不善的念頭,實際上就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說的病毒。病毒從哪裡來?不善的念頭。在佛經裡面的代表,貪瞋痴慢疑,這五個是病毒,所有疾病、災難的根源就這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如果我們把它丟掉了,我們把它反過來,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物質現象就是最美好的。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居住在極樂世界人,沒有一個有貪瞋痴慢疑,統統斷乾淨了。貪瞋痴慢疑是見思煩惱,不但見思斷掉了,塵沙斷了、無明斷了,這三種煩惱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所以,它那個世界是最健康的,它的物質完全是自性變現的,無量珍寶之所成就。各各人無量壽,身心健康、壽命長久,是念頭的關係。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確確實實這五種病毒我們都有,哪個人心裡頭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痴、沒有傲慢、沒有懷疑?全有。全有麻煩可大了,你的身心健康被毀掉了。誰毀掉了?自己毀掉的,一定要記住,不能責怪任何人。你要責怪任何人,都是這五種毒素的發洩,在擴張,那罪上加罪。完全要承認,完全是自作自受,對自己百分之百的負責任。如何叫自己身心健康?五戒做好了,一切就圓滿了,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飲酒、不妄語。仁義禮智信,仁者不殺生,義者不偷盜,禮者不淫欲,信者不妄語,智者不飲酒,這是五大善!本經講得清楚,三十二品到三十六品專門給我們講五戒十善,講得非常詳細、非常透徹。你真能做到,身心健康,地球上所有災難都能夠化解。為什麼?念頭轉了,物質環境就跟著轉了。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用我們的念頭控制物質的變化,這經典上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0集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二十五頁倒數第四行: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華嚴經》上獨有的十玄門,它的內容我們讀過前面五門,深深感覺到,這個十門用現在的話說,宇宙的真相,十大奧祕。這是宇宙的祕密,沒有人能知道。在哪裡?就在面前,大,虛空法界,小,一毛一塵,無一不具足這十種奧祕。誰能看得清楚,把這個宇宙奧祕揭穿?科學跟哲學就是幹這門事情,但是佛說這十種奧祕,科學、哲學還沒有發現。真的是究竟圓滿的科學哲學,大學問。佛說,法身大士都知道。換句話說,這個十門我們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變成自己的境界,我們就已經到法身菩薩的地位,無論住在什麼地方,都是實報莊嚴土。為什麼?境永遠是隨著念頭轉的。這種認知是法身菩薩的事情,不是別人。所以這些,我們每學一遍就加深一分了解。讀個十遍、百遍都不得其門而入,真是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什麼義?就是這個義門。義跟門是一個意思,幽玄的義理。理由事顯,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瑣碎這個事裡面顯示出十門,看到這個十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法身菩薩跟我們凡夫看法真不一樣!法身菩薩憑什麼見到的?憑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的真心看到的。理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十門哪個不具足?不管你知不知道,統統具足。知道的就是覺悟了,法身菩薩;不知道的,三乘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沒有差別。
今天我們看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這是比喻說,琉璃瓶,古時候稱琉璃,就是我們現在稱翡翠。它不是玻璃,玻璃是人工製造的。水晶是天然的,算是寶石之一,七寶裡頭之一,佛經上也說,叫它做玻璃,玻璃就是水晶。琉璃就是翡翠,透明的、綠色的玉,透明的。這個瓶子裡面裝了很多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一樣。
「以上各門」,以上講了五門,「咸明廣狹無礙,一多相容之義」,都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今此第六門」,現在這一門微細相容,「更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這句話很重要,「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一毛是一根汗毛,汗毛是講毛端,那個尖端,這是正報裡頭最小的。正報身體,我們能體會到,能看到最小的,汗毛的尖端,用顯微鏡來看,就看得很清楚。一塵是一粒微塵,一粒微塵粗細不等,大乘佛教裡面說的這個一塵,是在毛端上,可以停留在毛端上不會掉下來。這個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它有引力。人在地球上,地球在轉,不會掉下去,什麼原因?它有引力把你拉住了。同樣一個道理,一切物質都有引力,大小不一樣。這一毛端尖端上有一粒塵土,吸引住,它不會掉下,這麼小的東西叫塵。
從哪裡講起?從牛毛塵講起。牛毛粗,比我們的汗毛粗,那一粒塵很大,眼睛好的人可以看見,有一粒塵,眼睛很好的人能看見。佛說這一粒塵土,你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了,不知道能不能看得見,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羊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細了。羊毛、兔毛在中國可以做毛筆來使用。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肉眼看不見了,這很小的微塵,佛叫它做水塵。水有相當的密度,我們肉眼看不到,但是在顯微鏡裡面可以看到,它還是有很多空隙。這一粒塵在水的空隙當中,它沒有障礙的通過,它可以從水這邊穿到那邊,這很微小的東西。這個塵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金屬密度大,但是依然有空隙,這一粒小的微塵在金屬空隙裡面通過,沒有障礙。金屬雖然密度大,裡面孔很多,而且很多孔都是連接的。金塵再分為七分之一叫微塵,這佛經上通常講的微塵。這個微塵,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換句話說,色界天、無色界天人,他們看不到,小乘三果阿那含也看不到,四果阿羅漢看到了。在我們想像應該是現在科學所說的原子,佛經上說的微塵,我們肉眼真的看不到。
這個微塵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這一直分下去,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色是物質,很多小的物質聚在一起,可以分析,應該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說的粒子、夸克。科學家發現這東西再給它分析,基本粒子六、七十種之多,夸克亦如是,上百種的,這個統統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再分析叫極微色,極微之微,再不能分了。但這個東西被現在科學發現了,科學家稱為微中子。一個微中子多大?它的體積是電子一百億分之一,不是萬,是一百億分之一,那麼小。這才叫基本的物質,再沒有比這個小的,這個東西不能分了,分就沒有了。科學家找到微中子,再把微中子打破,看看還有什麼東西。物質沒有了,發現的是什麼東西?是念頭波動的現象。這就是把物質的祕密揭穿了。科學家向世人宣布,這個世界確確實實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不存在的。這是科學研究物質的結論,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念頭產生的幻相。這叫一塵,就是念頭產生這個幻相,這就是極微之微,這就是今天量子力學家所稱的微中子,亦可含容一切諸法。
這麼小的一個東西,阿羅漢看不到,阿羅漢能看到原子,粒子、夸克阿羅漢看不到。這種極微之微,佛在經上說誰能看到?八地以上。真正是宇宙奧祕!到八地、九地這個地位,他們看到了,極其微細他也明瞭,也清清楚楚。更神祕的是這個微細的物質,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這個裡頭含容一切諸法,也就是含容整個宇宙的全體在裡頭。宇宙沒有縮小,它沒有擴大,這就是小能容大的,微細相容。大中有小,這沒有問題,這是我們都能看見的;小能容大,我們無法想像,但是它是事實真相。從這個事實真相來看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每個細胞,細胞太大了,細胞肉眼能看得見,太大了。每個細胞裡面都有無數無盡的虛空法界在裡頭,十方諸佛在裡頭,十方諸佛剎土、十法界的依正莊嚴都在裡頭,不可思議,無法想像。
所以你看到後頭這幾句話,「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剎海」。無量無邊,這個剎就是佛剎,一個佛剎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裡頭「一切諸法」,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還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統統在裡頭。「同時涌現,如一鏡中映現萬象」,這舉個比喻,像一個鏡子照外面,統統把境界相都收在裡頭。然後我們回頭想想,開悟的人什麼東西不學,他為什麼會知道?這答案出來了,自性的性德沒有障礙了,你怎麼會不知道!
每個一毛一塵裡頭,你都看到。但是這個什麼?這要八地才行,這是八地菩薩的境界。但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初住以上知不知道?知道。有沒有看到?我們在推想當中,可能他看到,他看到模糊不清楚。八地是真正看到了,親證這個境界。初住以上確實也能看到,所以智者大師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他為分證即佛。而且用比喻說,把自性好比是月亮,晚上看月亮,真月亮不是假月亮。初二、初三是個月牙,看到像蛾眉一樣,是個月牙,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十三、十四接近圓滿,月光遍照,那也是真月亮,它跟初二、初三沒有兩樣。大乘用這個來做比喻,月牙剛剛露,那就是初住菩薩;露到很明顯了,那大概是二住三住四住;到了十四,快要接近圓滿了,那就是八地以上;真正滿月了,那就是妙覺如來,再不能比這個更圓的了,比喻作妙覺。所以明心見性就是初住菩薩,他見的是真月不是假月,但是月光大小不一樣,從初二、初三到十五差別很大,這個就是比喻四十一個階級。所以在實報土裡面,還是不斷向上提升。那個提升的道理,見性,無明斷了,不起心不動念了。
無明雖然斷了,我們想到前面兩種煩惱都有習氣,見思煩惱斷了成阿羅漢,阿羅漢帶著有習氣,真的沒有煩惱,他有習氣。阿羅漢在這個果位上,把習氣斷乾淨了,他就升級,他升到辟支佛,他不是阿羅漢。所以我們知道,阿羅漢有見思習氣,沒有見思煩惱;辟支佛連見思習氣都沒有了,辟支佛比阿羅漢高。辟支佛要斷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塵沙煩惱不是自分的,見思煩惱是自己的,塵沙煩惱是什麼意思?度化眾生。眾生根性不齊,無量無邊,你要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你才能度盡眾生,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那對他的障礙,法執,是這麼個情形。所以菩薩要不斷去參學,沒有成佛之前要參學,要提升自己才能幫助別人,才能普度眾生。到成佛,這叫圓滿。無明煩惱、習氣,兩種都障,障自己也障度生,無明是起心動念。修行全在日常生活,沒有離開生活,沒有一定的法門,所以法門無量。穿衣吃飯,日常工作,待人接物,無一處不是道場,就看你在現前當下這一念,你起的什麼念頭,它就現什麼現象,因果同時。
前面我們讀了,十門第一門是總門,同時具足。這個地方同時涌現,這很有味道。一念覺是佛境界,一念就在現前,你就是如來的化身,因為你入如來境界了。你自己所住的是淨土,別人住的是穢土,穢土跟淨土同時存在,心不一樣,境就不一樣。釋迦如來示現在這個地球上八十年,他住的是實報莊嚴土,跟極樂世界一樣,我們看不出來。他示現的那個身分跟我們一樣,我們看到他,如來也住在我們五濁惡世。那是他示現的,是他表演的舞台,不是真的,真的我們看不到,真的是後台。我們看到台前,沒有看到台後,台前是顯了,台後是隱祕,隱顯同時。我們今天是稍稍能夠體會一點,沒入這個境界。從稍稍體會,我們就生起信心,我們對這樁事情不懷疑了。怎麼契入?兩個辦法同時並進。第一個辦法就是念佛,因為這一句佛號,我在念佛,十玄門具足,你自己不知道,統統具足,妙絕了!什麼事情,一句佛號圓圓滿滿應付了。第二,深入經藏。深入經藏最好的那就是《華嚴》,為什麼?《華嚴》具足一切法。《華嚴》真正明白,什麼都明白了,什麼都通了。深入《華嚴》之先,我們要深入《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華嚴》,在《無量壽經》掌握了綱領,再回到《華嚴》,像吃冰淇淋一樣,一點不費事,非常輕鬆愉快。這是個門道,是個非常巧妙的門道,就知道《無量壽經》對我們的作用太大太大了!
學習貴在落實,如果沒有落實,那我們只是解悟,解悟跟親證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只有解,沒有證,還有一個麻煩,魔來擾亂,也就是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來勾引你,你能不動心嗎?如果是證悟,你就有這個能力,一切誘惑你不會理會。為什麼?你真正了解這一切誘惑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這個誘惑對你幫助了,不但沒有傷害、障礙,幫助了。幫助什麼?成就你的定力,成就你的智慧,也就是你經過考試,經過這個關,通過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解悟,沒通過實驗,沒有通過考驗,你還靠不住。這是古今中外,我們講大修行、大成就的人,我們看到了。功夫不成熟,被魔誘惑到,他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他就失敗了,考試不及格。最可怕的,跟著魔走了,在境界裡又生起貪瞋痴慢疑,這個念頭他又生起來了。這就說明什麼?解悟的時候,這個念頭是被他的知解控制住,好像不起現行,境界一現前,禁不起誘惑又現前了,這就墮落了。這是說明,菩薩修學為什麼要那麼長的時間,真的叫無量劫,就是因為進進退退,有的時候一退,退到地獄去了。從地獄再出來,好難!時間是論劫算的。遇到佛法再修行,他阿賴耶有種子,再修行,修行還同樣要經過考驗,禁不起考驗又退了,麻煩在此地。
遇到淨宗這太難得了!這經上告訴我們,多少菩薩想遇這個法門,求這個法門遇不到,沒有機緣。這就說明遇到這法門太難了,遇到要真正掌握住,一生就成就了。達到十住菩薩這個階級,這個級別非常容易成就,真正證得三不退。方法沒有別的,真正清淨、真正平等、真正不迷,不迷就是覺。跟《無量壽經》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清淨平等覺相應,這些考驗你能通得過。這是得力什麼?得力彌陀本願威神功德的加持,我們才有這個能力。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不起心、不動念,再多都不會起心動念。為什麼?假的。六道輪迴是假的,十法界是假的,再說到底,實報莊嚴土也是假的。我們很清楚,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常寂光裡頭三種現象都沒有,誰能誘惑你?常寂光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這還得了嗎?這才叫究竟圓滿境界,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就是妙覺果位。
才一點點小境界就動心,這不行,小名小利起歡喜心,小小不如意,心裡就氣憤。古聖先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根,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的緣,你要把這個因跟緣斷掉,果報就沒有了。誰來護持你?諸佛如來、龍天善神。還起心動念這怎麼行?念佛人功夫還沒成就,這些境界天天都來煩擾,為什麼?它就不希望你成就。真正學佛的人是怎麼對付?有,不是沒有,很多。你能說鍋漏匠沒有嗎?修無法師沒有嗎?劉素雲跟她姐姐沒有嗎?回頭想想我們自己,也有。怎麼對付?這遇到了,歡歡喜喜,接受考試,就通過了。一句阿彌陀佛,順境,好,阿彌陀佛;逆境,好,阿彌陀佛。為什麼?順境考我,它讓我生歡喜心,讓我起貪戀,我一句阿彌陀佛把它送回去了;逆境來考我,它希望我生煩惱,它希望我怨恨,我也歡歡喜喜感恩,阿彌陀佛,把它退去了。妙絕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請求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我,不受外境干擾。
我們煩惱習氣太重,這些話、這些事得天天提醒。所以我自己的經驗,這六十年沒有離開經論,這我最大的受用。我要離開經論,外面這些誘惑,順境、逆境我逃不過,會起貪心,逆境會起怨恨。全靠經論長時間的薰修,天天讀,天天薰,天天薰習,所以關關通過。從這裡頭吸取經驗,經驗愈豐富就愈自在,什麼樣的挑釁都不怕。而且什麼?歡迎你挑釁,就是不怕考試,歡迎你來考我。每通過一次考試,自己就提升一個階層,這肯定的。很深的經典,初學的時候,一遍兩遍、十遍八遍,印象都模糊,可是幾十遍下來之後,它清楚了,還是這本書。也就是說前面十遍二十遍沒看懂,後面愈來愈清楚了。同時,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之處,經過這些考驗,再看這個經文,明白了。
在這裡我們就深深體驗到,世尊出現於世只有一個目標,只為一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那就是六道十法界,你能夠擺脫六道十法界,這叫離究竟苦,從此以後再不受苦了。沒有離開六道,要受大苦;沒有離開四聖法界,受小苦。四聖法界苦很少,不自在,沒見性,沒有能力周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這個能力。超越十法界有這個能力,這真正叫自在!親近一切諸佛如來,哪個不願意親近,個個都想親近,一尊佛都不漏。可是,博地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不是自己修成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對阿彌陀佛能不感恩嗎?知恩報恩。為什麼不感恩?你不知道,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恩德,不知道阿彌陀佛對你有多好,不知道。雖然不知道,甚至於忤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你的慈悲關懷照顧沒有減少一分,這還得了!如何報恩?念佛往生就是報恩。自己有信心,有志氣,人家能站著往生,我為什麼不能站著?人家能預知時至,我為什麼不能?你要問這個原因,你就問眼前考你的境界,來恭維你,來讚歎你,來捧你,你有沒有歡喜?你這一歡喜,失敗了,不及格。人家來毀謗你,來糟蹋你、陷害你,有沒有怨恨?還有怨恨,又失敗了。關關考試都不及格,怎麼能報佛恩?
要知道修行什麼?修行就是考試,就是參加考試,分分秒秒都在參加考試。關關都通過,你說你多歡喜,叫法喜充滿;關關通不過,這個難過。難過沒用處,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我念佛、拜佛、讀經、聽講,很快你就會開悟。為什麼很快?你是用真心,就快了;還用妄心,那就難了。真心做人吃虧,是的,好像是吃虧了,實際上一點虧沒吃,佔了大便宜。這真心哪有吃虧的?吃虧不是真心。所以我們實在說,就是個妄念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這妄念。妄念是從第六識、第七識來的,第七識的執著,第六識的分別。
下面引《普賢行願品》幾句話,「《普賢行願品》云: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這是微細相容。一塵,這個概念我們有了,一塵就是現在講的一粒微中子,這物質最小的,裡頭有塵數剎,像微塵一樣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諸佛剎土。這一塵當中有華藏世界,華藏是大世界。多少華藏世界?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看,一塵當中有塵數剎,那個塵數剎裡頭,每個塵數剎裡頭又有一塵,一塵裡頭又有剎,重重無盡沒有底,這叫小而無內。這個才是自性的真相、實相。大乘教裡面佛常常告訴我們,八地以上就證得了,你才曉得佛沒有打妄語,佛說的話句句真實,一定讓你親證。所以,我說佛教是科學,科學最後拿證據來,佛法你沒有到親證,你不算成就,也就是說你沒有畢業。什麼時候畢業?親證就畢業了。信、解、行、證,這才能畢得了業。我理解,我能講得頭頭是道,沒有做到,沒有證得,你只有說通,你沒有宗通。換句話說,你還是在六道裡頭流轉,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學佛人不可以不知道的。
學佛,佛的心願是希望我們能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這是最容易的法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騙我們,怎麼沒有騙我們?到極樂世界圓滿成佛,這就沒有騙我們。如果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只比這個地方稍微好一點,成佛還是沒有希望,那去有什麼意思?那個彌陀對我們的恩德是有限量的。在極樂世界幫助我們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恩德就無窮無盡,圓滿的。我們想,能到十方世界去參學,到極樂世界就辦到了,阿彌陀佛心量很大,並不是說你只能跟我,不可以跟別人,不是的,他的善巧方便是我們無法想像得到的。我們在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叫報身,確實在阿彌陀佛講堂裡面沒有離開座位,可是,我們能夠化無量無邊的分身(應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供養、去聞法。阿彌陀佛不但沒有限制,還鼓勵,讓你去聽聽、去看看,跟極樂世界做個比較,才知道阿彌陀佛恩德大,真沒有騙我,我完全看到真相了。
一切諸佛所說之法,跟阿彌陀佛一鼻孔出氣,無二無別,為什麼?英雄所見,不是大略相同,是完全相同。諸佛如來所證得的,阿彌陀佛全證得了,怎麼會有兩樣?阿彌陀佛這個方法,能叫所有的學生到極樂世界去,心定下來,如如不動了。分無量無邊身,參無量無邊諸佛,跟彌陀沒有兩樣,心自然不動了,妄念自然不生了。在極樂世界,很短的時間就圓滿成就,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
《普賢行願品》底下一句,「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這句裡頭著重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連未來佛都看到了。為什麼?十方三世不離一念,你能掌握到一念,十方三世在其中,沒有絲毫隔礙差別。一即一切,一就是一念,確確實實同時具足。十玄第一個是總說,同時具足相應門,你再細看,有這麼多深妙不思議境界都是一念具足。我們現在是一念迷,沒有覺察到;菩薩心清淨,所以他一念覺。修行修什麼?現在總算搞清楚了,講得再多,說得再細,其實就是一句話,清淨。那我們的心就是不清淨,清淨就證果了。清淨心就決定得生,除非你不想去,你要想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得清淨心了。清淨是什麼?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個妄想都沒有,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只有一句佛號,這叫清淨。清淨升等,平等,平等心往生,生上面二土,方便土、實報土;只有清淨心,平等心還沒有現前,生同居土、方便土。看你自己功夫淺深,這是到極樂世界的生處。如果真的覺而不迷,他決定生實報土,生實報土就是法身大士。
這個境界,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統統是現前的事實真相。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文,一點都不懷疑,但是自己有障礙,沒見到。我們深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八地的境界。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你統統見到了,這就是極樂世界超勝一切諸佛剎土之處。八萬四千法門,一切剎土,親證才算數。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親證了。《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阿惟越致菩薩。
念佛的人跟修其他法門的人不一樣,念佛人確實有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你,所以你的進步會比別人快。愈單純,功夫愈得力,愈快速。所以像鍋漏匠這種人,他單純到極處,真的一個妄念、一個雜念都沒有,所以他非常快速,很短的時間就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生凡聖同居土,他不必一級一級的提升,他會跳級,會跳得很高。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於事相有信心不懷疑。這「正顯此義」,這個意思就是微細相容。極樂世界沒有大小,沒有時間空間,沒有這個東西,《華嚴經》上所說的,回頭再看《無量壽經》。
「今本經《積功累德品》謂法藏比丘於因地中,身口常出無量妙香」,身有香,口有香,「猶如旃檀」,旃檀是最好的香,「優缽羅華」,這是最好的花,花也有香,「其香普薰無量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上人,自己障礙放下一些,也能聞到。我們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造成了障礙,所以聞不到。「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樂有情」,來幫助眾生的。我們想,我們現在很需要,佛為什麼沒有給我們?其實阿彌陀佛照顧我們無微不至,我們沒有感恩的心,還嫌他沒照顧到。如果阿彌陀佛,我們要黃金,黃金就送來了;我們要宮殿,宮殿就現前了。好不好?增長貪心。所以阿彌陀佛不給你,給你害你,這個我們要曉得。我們想想,我們能受得了?受不了。接受了,無動於衷,這個就可以接受。得一點點小利,就高興得不得了,不是智慧增長,不是定功增長,不是德行增長,是煩惱增長,貪瞋痴慢疑增長。所以佛加持你,你的緣沒有成熟,不能給你,給你是害你,要慢慢調教你,慢慢讓你熟悉。
《法華經》上有個故事,釋迦牟尼佛說的。說有個大長者,他只有一個兒子,家裡有億萬財富。他認識這個兒子,兒子從小離開家,不知道這是他家,不知道長者是他的父親。長者要認他做兒子,嚇死了,他就趕快逃掉。長者怎麼辦?雇他做長工,幹什麼事情?他們家裡養的牛羊很多,叫他去撿牛糞、撿羊糞,天天幹這個,這個他接受。幹了幾年慢慢提升,幹到二十年了,這地位愈提升愈高,叫他管管別人。到最後長者快要走了,才召見他,告訴他,你是我的兒子。他已經跟了二、三十年了,能接受了,全部財產都給他了。
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如是如是。諸佛如來所有的是你自性具足的,你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佛能夠給你的,你自性沒有,那你怎麼接受?全是自性所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全是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現在就是你迷失了自性,你過這麼辛苦的日子,造作種種罪業,還免不了六道輪迴之苦,這是可憐憫者,這是佛眼所看見的。佛的無盡慈悲,教導我們回頭是岸,不要再跟著意識走,我想怎樣、我想怎樣,全都是妄想。
住在這個世間,要了解世間現前的真相,你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應機施教。今天最重要的,幫助這個世間人回頭,用中國一句老話說,認祖歸宗。我們現在背離了祖宗,認為祖宗沒有智慧,祖宗是個野蠻人,沒有文明,這個錯了。祖宗有智慧,祖宗有正確的看法、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錯誤,我們沒有智慧,只有煩惱。煩惱的根是什麼?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根是什麼?有個我。老子有句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這句話說得好,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多好!所以六道凡夫,真正高級凡夫,他不要身體,這就是四空天,叫無色界。這個裡面的眾生沒有身體,沒有身體就不需要居住的房屋,這宮殿,不需要這個東西,我們一般稱他們叫靈界,俗話說靈魂。他們不會去投胎,不會去找個肉身,那個東西苦,那個東西會變成自私自利,這不要那個身體,高級凡夫。
法身菩薩、阿羅漢這些人都把身見放下了。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法真正入門,是身見放下了。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五種錯誤的看法統統放下,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這要記住,要常常想到,我們還有身,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我們是什麼身分?道道地地的凡夫。幹的是什麼?幹的是輪迴業,這是我們一天到晚做的,造因。輪迴業將來的果報就是輪迴,依舊搞六道。六道裡搞哪些?多半跟三惡道相應,為什麼?都是為自己,自私自利。好事可以幹,於自己有利,於自己沒有利的好事不幹,這都是跟三惡道相應,跟三善道不相應。三善道的人,念念為人著想。三善道,我們特別提到天道,天人的德行,不要說高,欲界天,欲界六層,四王、忉利,憑修福報,真正修上品十善就能夠生天。具足中國老祖宗所說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真做到了,真正落實了,決定生天,忉利天。往上面去,十善裡頭還要加一點東西,加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生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起心動念是利益別人,不是利益自己。三途眾生第一個業因就是自利,自利不損害別人,這還好,損人利己果報在三途。餓鬼、地獄、畜生,幾個自利,不損害別人的?現在做生意賣東西,賣假貨,這就是損人利己。貨真價實,我自利,我不傷害別人,能夠自己少得一點利,多給別人一點利益,這就是天人。所以常常要想到,我們自己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頭。
今天是個什麼時代?東方把傳統文化疏忽了,兩百年了;外國人把宗教教育疏忽了,也是兩百年以上了。換句話說,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因果沒人相信,對古聖先賢懷疑,對一切善法懷疑,對自己的善根懷疑,這有什麼辦法?而且這個懷疑是普遍的,不是少數,絕大多數,所以今天講善法,沒有人相信,人懷疑。什麼叫善法?是從前帝王愚民政策,搞這些東西,便於他自己的統治,讓老百姓遵守這些。現在大家普遍接受這個教育,不相信,連父母都不相信了。父母愛你,那是什麼?應該的,你生我,你就要愛我,我可以不愛你。是這麼個心態,孝完全沒有了,所以真的這無可奈何之事!
我們只有想一個辦法,少數相信的人,把這少數人集中,我們大家住在一起,搞一個村,搞一個鎮,我們做出來,表演出來給大家看。大家看到,這個不錯,這好,我們要學習。才能慢慢恢復。如果沒有樣子,光憑口說,沒有人相信。我們過去要沒有湯池小鎮這個實驗點做出來的樣子,怎麼說,別人都不相信。告訴我,你講得很好,那是理想,不是事實,一句話就把你毀掉了。中國歷史書上記載的,過去曾經做到過的,發現過的,他不認識,不相信中國歷史。認為中國人比不上外國人,外國人聰明智慧,發明機器,發展科學,中國人愚痴,什麼都不會,瞧不起你,你所作所為,他們怎麼肯相信?所以一定要做實驗,每個國家都用一個小城、一個小鎮來做實驗點。實驗點必須要召集有共同見解的人、共同信心的人,大家住在一起,把它做個樣子,做出來,大家看了就生起信心。
要拯救這個社會,從哪裡做起?從拯救信心做起。他不信,什麼方法都落空,頭一個要救信心。救信心就是拿證據出來,現在科學精神就是要證據,拿證據來。我們把五倫五常做出來,讓他到家裡來住幾天,看看我們的生活,看看我們家庭一團和氣,這樣做人好不好?還是你們家庭裡面天天吵吵鬧鬧,打打殺殺的,這好嗎?讓老人看見,你的兒孫天天孝順你好,還是兒孫天天背叛你好?老人和兒孫不願意住在一起,住在一起天天吵架,甚至於還動手打架。不從這裡下手,是決定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從實驗下手。
我們到斯里蘭卡看到了佛教,斯里蘭卡是以佛教治國,教化人民,我們看到了,真歡喜!跟著我們去的,聯合國有二十五個國家的大使,他們親自驗證了。佛教治國,佛教教人民,成果親自見到,相信了,歡喜讚歎,這個東西在今天二十一世紀還管用,還真有效果。其實每個宗教,經典束之高閣,天天去拜它,沒用處;天天念它,不懂意思也沒用。一定要把意思講透,在我們內心深處把一些錯誤觀念糾正過來,接受經典教誨,然後把它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效果就出來了。每個宗教都是好的,沒有一個宗教經典裡面教你害人,教你殺人,沒有,都是教你愛人,教你幫助人,教你憐憫眾生。所以宗教是聖賢教育,是公正、平等、和諧的教育,我們要認真去學習、去研究、去落實,把它發揚光大,這個世界社會問題全都得到解決了,地球上這些災難自然就化解了。
法藏比丘心好、念頭好、言行好,所以他在因地,身口常出無量妙香。這是什麼?境隨心轉,自性裡頭有這個功德,這個功德就是香、光。五根眼耳鼻舌身,對的外面五塵,色聲香味觸,五根都放光、放香,外面五塵也有光,也有香。極樂世界就是!香光莊嚴,他們的物質境界從心理上轉過去了,心裡純淨純善。心行不正,人心不正,這身上氣味就很難聞,怎麼辦?用些香水,塗香塗在身上的,用這個來掩蓋他的難聞的氣味,用這個方法,這方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中國古人沒有這些東西,外國這些香水這些東西,用什麼?用薰香。衣服,衣服用薰香的方法把它薰,天天薰,衣服就有香味。富貴人家,有錢人家才這麼做,真正修行人不要。
虛雲老和尚,禪宗大德,一年剃一次頭,看虛雲老和尚照片,都留著鬍子,頭髮很長,一年剃一次頭。大概也一年可能洗一次澡,可能。所以衣服領子都是油垢,領子都是黑的,他也不換衣服。曾經到香港來住過一個月,三十五年前,我第一次來講經,還有些同學曾經見過老和尚,伺候過老和尚。老和尚這個衣服雖然好像很髒,油垢,聞聞它,有青蓮花味道,不難聞。而且很奇妙,他的香氣能治病,這是什麼?性德。那最著名的,也是在那個時代,抗戰時期,金山活佛,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個出家人,他的法名叫妙善。好像抗戰勝利前一年還是兩年過世的,人家稱他金山活佛,真有神通。台灣樂觀法師曾經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對他很熟悉,告訴我,他真有神通,因為什麼?我們心裡想什麼事情他知道,沒說出來,他就能夠給你解答,就是你心裡想的事情。也是一生沒有洗過澡,一生不洗澡,春夏秋冬就一件衣服。他衣服很簡單,他沒有第二套,裡面穿一套小褂褲,外面一件長衫,冬天下雪也是這樣的,夏天六月天,他也是這樣的,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熱。
跟《濟公傳》裡寫的濟公差不多,喜歡撿垃圾,特別是破銅爛鐵。他撿來幹什麼?撿來吃掉,你看生銹的那些東西,他拿到嘴裡,他就把它嚼嚼吃下去了;人家送給他鈔票,供養他的,這最骯髒的東西,全部吃掉,供養他,他吃掉了。一個星期不吃飯沒事,一餐飯吃個三、四十碗也沒事,這個是樂觀法師見到的。有一次跟他在一起吃飯,每個同修都想供養,盛一碗飯來給法師吃,法師當他面很快吃掉了,那個人又來了,一次吃了二十多碗。樂觀法師在那就制止,他說你們不要害法師,這怎麼能受得了!不要再盛了。他給樂觀法師講不增不減,《心經》上說的不增不減,他有這個本事。
真給人治病,疑難雜症給什麼藥?身上搓搓那些垢泥的東西拿給他,搓搓,搓個丸給他吃。他聞到那個丸很香,真的,吃了病就好了。信徒很多,疑難雜症都找他,吉凶禍福都問他,他都知道,所以這不是假的。我們這裡也出版他的書,樂觀法師寫的,還有煮雲法師寫的,煮雲法師跟他沒見過面,到處打聽他這些神蹟、事蹟,寫成一本書。樂觀跟煮老,跟我都很熟,他這兩樣東西合印在一本,好像我們這裡都有。
這是說明什麼?量子力學家證明的境隨心轉,真的是境隨心轉。我們就是心不行,心太雜了、太亂了。佛講的這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把心放在一處。我們今天提倡的,把心放在哪裡?放在阿彌陀佛。佛說這一處,我們就用這個做一處,阿彌陀佛這一處。我心就在阿彌陀佛上,除阿彌陀佛之外,我什麼也不想,我什麼也不求,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功夫得力。什麼叫得力?妄念雜念真的沒有,效果就出來了,智慧就現前了,神通妙用就現前了。往生真的預知時至,跟阿彌陀佛約好,來接引的時候,一分一秒都不差。要想做到這個沒有別的,就是放下,肯不肯放下。要真放下,不能有絲毫眷戀,那就是煩惱習氣,那就是無明的種子。所有自古至今修行人不能成功的,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都是受這個害。我們一定要記住,時時刻刻小心,這個魔障就在我們面前周圍環繞,我們要不認識它,不遠離它,決定受它之害。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又《寶蓮佛光品》曰: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底下念老告訴我們,「夫一光者,乃蓮光中三十六百千億分之一」,這表什麼?「表至極微細」,表這個意思。微細相容,這代表微細。「而一光中含攝三十六百千億佛,表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這一尊佛代表一個佛國土,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顯示出微細含容。微細含容這個境界,《無量壽經》裡頭講到了,跟《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裡頭有,這部經上也有。
第七,「因陀羅網法界門。以上微細相容門,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無盡相入相即之義」。前面讀到的這一段,微細相容安立門是一重相入。但是我們讀一重相入,能夠舉一反三,就知道重重相入。一定能想到,一微塵裡頭有佛世界,那個佛世界裡頭是不是又有微塵?那微塵裡頭又有佛世界,佛世界裡頭又有微塵,重重無盡。因陀羅網法界門就要說這個意思,不是只有一重,而是重重無盡,這才叫做其小無內,找不到內,其大無外。這是性德,說明自性本自具足,這是自性自然的現象,它本來具足的,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我們看到一個能想到重重無盡,難為世尊在《華嚴經》上明顯給我們說出來了,祖師大德詳細給我們解釋,用種種比喻,讓我們能夠理解事實真相。理解之後,你才能放下,才能對這些現象從容處之。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契入境界,得佛受用,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就叫契入,也叫證得。信解行證,到這個地方,功夫才叫圓滿。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
推薦閱讀:
※【生物】2012年考生必懂的60個常見易錯知識點
※2012最新最搞笑的語錄,矮油,末日也hold不住了~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11集-第20集)
※2012全年節日大全
※解瑪雅預言毀滅謎團 2012世界末日幾無可能
TAG: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