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任玲:理想語文的「放」與「收」

任 玲

語文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雲南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曲靖市中語會常務理事,曲靖市高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語文兼職教研員。曾獲中語會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曲靖市"優秀教師""優秀青年班主任""中青年教研教學優秀人才"等榮譽稱號。

「理想語文的「放」與「收」」

一、尼采:「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想到自己的成長經歷,腦中突然跳出來的竟然是尼採的這句話。執教中學語文27 年,我自己感觸到的時代困境,至少有兩重。

第一重困境是精神的捆綁與學養的不足。這個困境的根源,先是求學使然,後是教書使然。「60 後」這一代人的蒙學自領袖語錄始,求學階段的課本大多是政治說教文。儘管讀書時一直是優秀學生,作文曾被抄錄板報全校展示,曾把《氓》改寫成滿滿一本作文,大學時也曾獲得省級文學作品競賽獎,還正好趕上文學尤其詩歌最為繁榮的80 年代中期,有過盡興閱讀的時光。然而,終究也掩蓋不了時代給我們留下的遺憾,這遺憾是貧乏乾枯,更是精神深處烙印著的思想與話語方式。所謂教書使然,即那時的教材狹窄,教學依賴教參,答案固定,不越雷池,既沒有超越的空間,也沒有超越的必要,能有些靈活技巧來駕馭教材讓學生喜歡課堂已是難得。尤其身為班主任,時間總是消耗在繁瑣的事務之中,教書的第一個十年,是熟練技巧站穩講台的十年,是囿於教材、傳輸答案的十年,是視野狹窄、精神單薄的十年。這段時期靠吃老本也獲得過優質課、優秀教師等許多獎項,但今天回看,很是後怕,假如沒有第二個十年的艱辛突圍,我的職業生命早就該枯竭了吧,至少早就成一個墮入現實的油滑匠人了。

第二重困境也是現在的學生依然遭遇著的困境,就是自20 世紀90 年代後期開始至今愈演愈烈的應試主義。親歷其間,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功利主義教育對語文的扭曲和傷害。為了更快地獲得分數,學生普遍不重視語文。語文學科自身也被應試裹挾,問題嚴重的地方甚至連課文都不願意帶著學生好好讀,上課就是做題講題,在學生最美好的中學六年里,先有中考的魔鬼訓練,後有高考的白熱化碾壓,語文真實的處境極度尷尬。

當兩重困境交織,置身其中,怎一個痛苦了得!一方面,打開視野,擴開邊界,讓語文不再單薄,成了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進入網路交流學習與反思,給自己帶來了強烈的文化焦慮。於是我開始儘力擺脫瑣碎事務,把大量的時間用來閱讀。很長一段時間,海量閱讀伴著網路激情吶喊成了生活的主旋律,隨之寫下了幾十萬字的網文,聲討應試至上功利至上的禍害,呼籲堅守語文本分,掙脫應試捆綁,不被強大的世俗所吞沒,追求分數之外的教育價值;呼籲體察殘酷,發現謬誤,以刮骨療法剔除精神深處的專制基因;呼籲打破禁錮,舒展個性,掙脫政治話語的鉗制,改變精神矮化狀態,以開闊的視野更新精神辭彙,實現精神的獨立,思想的自由,試圖在困惑與焦慮中追尋「新語文教育」夢想。

精神的突圍,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條重要線路。在這條線路上,海量閱讀與教育反思同時推進。語文問題背後是教育問題,教育問題背後是社會問題,從《審視中學語文教育》《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到《韓軍與新語文教育》,到錢理群先生的每一部與中學語文教育相關的作品,再到龍應台、王小波、肖雪慧、吳非、謝泳、崔衛平……還有數不盡的名字,一路讀過去,多元聚合,促使自己思考現實,反思教育,尋找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更新自己的精神辭彙。

迫於自身缺失而致的文化焦慮,更是一頭扎進傳統經典之中,《詩經》《楚辭》《論語》《孟子》《莊子》以及一個個文化名人、文學專題,一路啃下來,感觸頗深,寫下幾十萬字的隨筆,寫下《修養國學:語文教師的終身課題》這樣的文字,抒發自己親近經典的經歷和以此滋養起來的情懷。大量的閱讀,須下硬功夫,為彌補先天不足,板凳一坐幾年冷,這功夫硬是磨出來了。今天回看,沒有這個漫長而艱苦的積澱過程,學養根本無從談起,自己的語文教學要有根本性的突破,更是絕無可能。

視野狹窄,精神矮化,學養不足,心靈枯竭是時代病,不幸被我們遇上了,教師這個群體中的多數,自覺不自覺地早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多年來,我們嘆息學生閱讀品位低下、作文目不忍視,卻不曾想,除了應試弊端外,更大的問題是教師自己身上深深地烙著時代的缺陷,並在自滿自足中傳遞著這種缺陷。我們感慨學生思想貧乏、心靈蒼白時,卻不曾發現,同樣貧乏和蒼白的其實是前後相繼的這幾代語文人。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不讓心靈在封閉拘囚與庸常生活中走向麻木,能察覺到現實的悖謬並努力抵抗和改變,於我而言意義重大。我遠不敢說自己已經克服了這個時代,但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至少一直在努力反思和抵抗,至少能始終保持著對一切未知領域的敬畏與追尋,並同時保持著對自我與現實的警覺。

二、哈維爾:「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如果說我身上還算有點可取之處,那就是一定要為自己的行動追問一個理由。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自以為這樣就一定對嗎?教師的職業太過辛苦,我要為自己夙興夜寐為之勞作的事情找到一個方向,並且是一個對的、值得付出的方向。教師的職業責任重大,我不能經受「辛辛苦苦誤人子弟」的悲哀。外部的突圍帶給我巨大的能量,對現實問題和教育問題的追索反思,加上海量閱讀的衝擊,實現了視野的超越。邊界一旦被突破,縱橫捭闔的延伸空間更大了,課堂有了無限的張力和魅力。

然而這就是理想的語文嗎?一段時期,我是這麼認為的,在課堂里急切地強勢灌輸,靠著自己的閱讀廣度贏得學生的崇拜。但這個意識在慢慢變化。語文究竟是什麼?這的確是爭議不斷的問題,作為一線教師,研究它也確實不是我們力所能及之事。可是,連它是什麼都不知道,或者自己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又如何認定自己所做正確與否?個人隨心所欲的語文,可靠嗎?

因為困惑,所以追索。多年來,我覺察到拓寬人文視野的緊迫性的同時,也不斷關注和思考語文學科內部的問題。首先是較多地關注教材問題,密切關注教材之外的閱讀書籍,如錢理群、王尚文等主編的《新語文讀本》(2001 年),王棟生主編的《新語文寫作》(2003 年),謝泳等主編的《中學人文讀本》(2003 年),還有民國教材:《國語教科書》《國語讀本》《國語課本》。我曾有幸參與雲南省初中語文必讀課本的編寫,先後參與陝西師大、浙江師大的高中新課程教材編寫研討,親臨現場,得以跟隨王尚文、李海林、李鎮西等教育專家交流學習,受益頗多。

熱切地關注語文建構也始於十多年前,最早細細咀嚼李海林的《言語教學論》、李維鼎的《語文言意論》,同時閱讀了大量關於人文、工具之爭的文章,後來閱讀了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王尚文的《走進語文教學之門》,還有大量關於課程建構和課堂觀察的書。尤其是「雲南省任玲名師工作室」組建以後,除了敦促學員大量閱讀、拓寬視野外,我們的高中語文研修活動更多地從課堂入手,大量閱讀關於課堂觀察、課堂診斷方面的書籍,更加側重對課程設置、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結構、課堂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也更貼近語文學科,以前的縱橫捭闔便「 收」了不少。這「 收」不只是內容的取捨,也是方法的選擇,更是觀念的調整。

這一段經歷和思考所寫下的文字,基本上是在追尋與回答語文是什麼這一問題,用文字呼籲教材的完善和課程設置的系統化,辨識語文課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區別,探討新課程可能帶來的非語文傾向,呼籲語文學習中語言訓練的價值重估。到拙作《我的經典語文》,則開始用「經典語文」主張來表達這一路的思考。

至此,一路的實踐與思考,為自己的「 理想語文」尋到了兩個支架,簡單說還是「 人文」與「 工具」,換個說法是人文視野與課程建構。「 放」與「 收」的過程完成了兩個支架的構建,這算是我作為一線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學科的解釋方式。有了這兩個支架,語文課堂既不會喪失人文情懷,也不至於滑向非語文泛語文的誤區。

三、胡適:「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我願意用胡適的話來表達作為一線教師一路思考、探索、實踐的意義。在語文學科又一次陷入你是我非的爭論時,我感覺自己經歷了長期追索過程後,答案是清晰的。至少,在語文課程的建構還沒有達到無可爭議的階段,在語文教材只能是一個「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等複合型文本的階段,在語文學科、語文課堂以及語文生活還遊離迷失的時候,我對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定義取向是認同的,並且選擇了一個入口來展開實踐、探尋課堂,那就是「經典語文」。雖然這個取向還是來自對現實的對抗,比如對「應試至上」的功利語文的對抗,對狹窄視野的單薄語文的對抗,對禁錮思想扼殺個性的專制語文的對抗,但我覺得還是能夠實現化繁為簡的,語文這個包羅萬象的所在——不管它是漢語的(語用和漢語趣味)、文章的(謀篇布局)、文學的(審美鑒賞)、文化的(文脈傳承)還是思想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一切都藉助語言來完成,此處「語言」是廣義的,包括語用和一切語言的組織形式,沒有語言,談不上任何作品的價值與美感。因此,「經典語文」主張以經典習得語言,以經典立心立人。其要義有四點:

第一,「經典語文」呼籲「修養國學是語文教師的終身課題」。國學底蘊是語文教師的家學根底之所在,是傳承文脈、滋養情懷的根本,是審視教材的前提,更是獲得解讀文本能力的基礎。教師當有廣泛的閱讀,有多元的視角,有判斷的能力和選擇的自覺。第二,「經典語文」主張語文教育要用最好的精神食糧滋養年輕的生命,以蘇霍姆林斯基「無限信仰書籍的力量」為座右銘。語文教學就是引領學生在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里,親近經典,讀有內涵的書,讀「有文脈的書」,讀傳承人類文化精髓的書,建構豐富的精神家園。第三,「經典語文」主張優秀語文課堂當促成學生心智與語言的雙重生長。好的作品總是以好的語言傳達豐富的情感和思想。好作品所匯聚而成的教材,是構建文字系統和精神系統的要件,在這個要件中,語文學習的重點,是從語言的角度來達成心智的成長,又以心智的成長促進語言的發展。好的語文課堂,取意於精神,落腳於語言。語文課中,一切知識的獲取、情懷的熏陶、素養的提升,都通過語言文字通過語言文字來完成,並最終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心智與語言相伴相生,互助互進。第四,「經典語文」主張不停留於被動應考,而是主動研究並呼籲考試指揮棒的方向與作用,促使指揮棒指向積澱底蘊的過程,指向書籍,指向經典,指向完成某一閱讀任務的具體過程,使語文教育走向本真、良性的發展軌道。

「經典語文」不是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個細節里的精神旨歸,它不僅表達我對語文的權衡與主張,更是面對困境歷經多年思考實踐中撕開的一個突破口。順著這個路徑,我們一直持續著有益的嘗試。我們把課堂當作打開學生視野的陣地,以自己熱愛經典的情懷引領學生;我們為學生推介一個個值得關注的名字,一本本值得閱讀的書;我們利用文學社開展好書薦讀活動,開展名著閱讀書評展覽;我們冒現實之大不韙在寒暑假放棄應試作業,以年級為單位開展閱讀活動;我們頂著壓力放棄考試開設讀書報告會;我們投入時間帶領學生進行專題探究學習。值得欣慰的是,本著「拯救語文,從拯救教師的閱讀開始」的理念,2014年,我領銜申報的「『經典語文』主張與『親近經典』語文專題閱讀實踐」榮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受到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嘉獎。

語文教育的破與立,語文教育的放與收,語文教育的突圍與堅守,語文教育的人文與工具,總是相伴相生的。我認為的「 理想語文」,正是在這二者中尋求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實現了這個平衡,既不擔心囿於狹窄視域,也不擔心無限跑偏。課堂有「 放」的廣度與深度,也有「 收」的理性與科學,收放自如,會更具「 語文」的自覺。


推薦閱讀:

孩子語文成績從沒讓她擔心過,只因她做了這四步……
《九年級上冊語文基礎知識考察》
哈,《三打白骨精》竟藏著這麼多作文小秘訣
自主招生語文考試詩詞閱讀題集錦
三年級語文下冊生字表

TAG:理想 | 語文 | 名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