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世界上最複雜的選舉法

美國總統選舉:世界上最複雜的選舉法2008年09月23日 09:23南方網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民主選舉行政首腦的大國,美國總統的選舉程序又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選舉法

根據美國憲法,當美國總統的條件很簡單:出生在美國,年滿35歲,在美國住滿14年的公民,皆可被選。

現在的美國總統,全民參與選舉,一人一票,不分種族,不分貧富,實質上是一種直接選舉,但是在程序上,卻仍然得按照二百多年前憲法的規定,各州選民只是選出本州的大選舉團。當選的大選舉團開會,在總統候選人之間投票。投票結果送到聯邦參議院,參議院議長當著參眾兩院全體議員的面拆開各州來件,然後計算總票數。得票超過大選舉團總數一半者,則當選總統。如果無人過半數,則由眾議院在得票最多的五人之間,以一州一票的計票方式選出總統。這看上去好像又是一種間接選舉法。

要理解美國總統選舉法的利弊,關鍵是大選舉團這一奇怪的設置。憲法規定,各州大選舉團的人數,也就是各州在最後選舉總統時的選舉團票數,和該州在參眾兩院的議員人數相等,但該州在參眾兩院的議員和在聯邦政府的其他官員,都不能入選大選舉團。為什麼他們要採用這種複雜的選舉辦法呢?這得從「偉大的妥協」說起。

「偉大的妥協」和大選舉團

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美國最初十三州,有十二個州派出代表,制定美國憲法。在三權分立的原則下,初步決定聯邦立法機構即國會,設立參議院和眾議院,但是對於各州議員的人數分配,大州和小州嚴重分歧,相持不下。

當時大州和小州的數量不相上下,可是大州和小州的人口相比有天壤之別。大州主張按人口比例分配各州議員數,認為這樣才是公平的;可是小州擔心這樣一來,小州的議員數在國會微乎其微,小州利益會輕而易舉地讓大州吃掉,所以堅決主張大小州議員數必須相同,如果不是這樣,小州就要退出聯邦,不惜造成國家分裂。

在這關鍵時刻,康尼迪格代表謝爾曼提出了一個方案:眾議院人數照大州的辦法,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參議院人數則照小州的辦法,各州一律兩人。這一方案經過一個多月的爭論,最終為憲法所採用,從而達成大小州之間最重要的妥協,避免了聯邦分裂,史稱「偉大的妥協」。

制憲會議在確定總統選舉方法時,決定採用間接選舉方式:由各州選派代表來選總統。各州代表人數的分配,採用了同樣的妥協方式,乾脆代表人數和各州在參眾兩院的議員總數相等。同時,出於三權分立原則,規定已經擔任官員的人,不得再出任大選舉團。

出於對各州主權的承認,憲法沒有對大選舉團的產生方式作出具體規定,只言明「應依照該州州議會所規定之手續」來「指定」大選舉團成員。這一原則,從而引出了今日美國大選一個異乎尋常的特點:全國統一選舉總統的大選,不是聯邦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全國一致的事務,而是州一級的事務,具有非常分散的特點。

大選是一種地方性事務

根據憲法,選舉是州一級的事務,聯邦政府只是等著各州送來當選的參眾議員和大選舉團的投票結果,各州的選舉並不在聯邦政府的領導之下。1970年代建立的聯邦選舉委員會,只是監督競選經費的合法籌集和使用。

大選之日,各州的選票各不相同。在每個縣的投票站,選民不僅要選有關總統的大選舉團,還要改選本州三分之一的參議員,改選本選區的眾議員,有時還要改選州長、州議員。然後,還有本縣的地方官員,比如縣委員會委員、小鎮鎮長、治安警官,甚至公共圖書館的館長。有些地方還要趁此機會把需要公投的事情讓選民投票決定。

民主政治首先是一種地方性政治。選民如果管不了身邊的事情,談不上對國家大事有發言權。儘管大家最關心的是誰當選總統,但是在全國各地的投票站,有難以計數的地方性事務要選民投票決定。即使是選擇總統副總統,也不是聯邦政府統一規定,各個州也不一樣。一個總統候選人,你的名字出現在某個州的選票上,卻並不保證出現在別的州的選票上。

那麼,總統候選人的名字怎樣才會出現在大選日的選票上呢?總統候選人是怎樣產生的?

複雜的初選

各黨的總統候選人要經過各黨的提名和初選產生。各州對提名和初選的法律規定不同,各黨的競爭規則也不同。各州的法律規定又經常在修改,各大黨的做法也在不斷變化,這樣就形成了非常複雜的初選。這是美國總統選舉的又一個特點。

各黨總統候選人先是在各州黨內競爭,其激烈程度不亞於正式競選時的競爭。競爭出來的一個或者多個候選人,再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競爭,最後確定的才是該黨的總統候選人,才正式在各州登記,並且隨之開始緊鑼密鼓的全國競選活動。

在各州競爭總統候選人的活動,各黨又有所不同。這種競爭活動,要決定的是該州本黨認定誰是總統候選人,但是名義上卻是要競爭派誰作為代表,出席全國代表大會選出本黨的正式總統候選人。這樣,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就好像大選時候的大選舉團。競爭方式主要有兩種,即黨團會議(Caucus)和初選(Primary)。這兩種方式,又有封閉的和開放的之分。如果只讓經過登記的黨員參與,這就是封閉的;如果讓所有願意的民眾都能參與,這就是開放的。

「黨團會議」是一種比較老的方式,現在只有幾個州,如愛荷華州,採用這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典型的民間政黨在地方上的活動:先是在鎮一級或者縣一級,召集本黨黨員開會。開放式的則向民眾開放。誰都可以在會上發言,說說誰當本黨的總統候選人比較好。總統候選人不一定是本地人。最後用簡單表決的方式,決定擁戴某總統候選人的有多少比例,從而確定本地派出參加上一級黨團會議的代表,他們的比例應該符合與會者擁戴各個總統候選人的比例。

最後召開州一級的黨團會議,經過同樣的辯論,然後在本黨推派的總統候選人之間投票表決,決定該黨本州擁戴某總統候選人的比例是多少。同時,州的黨團會議還要選出本州該黨派往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兩個表決本質上應該是一致的,而投票卻又是分別進行的。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原則上只是信使,可是卻又有代表人數的問題,以及採用比例代表制抑或「贏者通吃」的問題。各州在這些問題上法律規定不同,各黨具體做法也有所不同,結果非常複雜。

這種「黨團會議」的做法比較體現政黨的組織和整合作用。

第二種做法是「初選」的做法,1904年首先在佛羅里達州實行,現在大多數州採用這種方式,對一般選民開放度更大。每次大選年第一個舉行初選的,習慣上總是新罕布郡州。

這種方式的做法是:各黨總統候選人的多個候選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黨內競選活動以後,在某州統一的初選日,讓經過登記的黨員(封閉式)或者選民(開放式)到投票站對這眾多候選人作出選擇。現在大多數州都規定初選是開放的,鼓勵沒有登記為黨員的選民去參加初選。但是多數州也規定了,你在共和黨的初選選票上投了票,就不能再在民主黨的初選選票上去投票了。這一規定是防止有人到對方黨的選票上去搗亂,去選出對方最差的候選人。

可是,從理論上講,初選不是選總統,甚至還不是選總統候選人,而是要選出本州派往某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樣,初選就有直接初選和間接初選的區別。直接初選即直接選出黨代表大會代表,而間接初選即選民只投票對偏向哪個總統候選人作出表態,然後由該黨根據選民態度來決定派什麼人去參加全國代表大會。

即使在初選的時候選民對各個總統候選人的候選人作出了可以定量的表態,各黨派往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團還有一個「比例代表制」和「贏者通吃」的問題。現在,各州共和黨通常採用「贏者通吃」的做法,派出代表團就打算在全國代表大會上力挺一個總統候選人;而民主黨在1970年代實行改革,現在規定各州民主黨在初選一律採用「比例代表制」,讓這個「比例代表團」把本黨各方選民意見帶到全國代表大會上。

真正決定大選時總統候選人的,是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

全國代表大會

民主、共和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常在大選年夏天進行,是大選年最重要的事情。在此以前,各黨內競選總統候選人者,在各州舉行黨團會議或初選的日子裡,已經展開過「自相殘殺」的競選,能升起來的漸漸升起來,該沉下去的慢慢沉下去。等到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該黨誰去競選總統,已經水落石出。所以,全國代表大會上名義上非常重要,實質上選舉本黨最終候選人只是個形式,更重要的是動員全黨支持這個候選人。

全國代表大會是由一系列的演講和表決組成的。本黨推出的正式總統候選人主張的政策,將得到充分的表現和大力的推崇。而在表決的時候,各州來的代表團,有些是在初選時就言明有投票約束的,這時候必須服從這種約束。比如某代表在早先初選時是誓言到全國代表大會上擁戴張三候選人的,而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實際上李四當選已經成為定局。那麼,怎麼保證投票結果是李四浮出水面呢?

不難理解,這涉及各州派往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數。各州派往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數,有點像大選時的大選舉團人數,決定了最終開票的結果。各黨規則不同,都有複雜的計算方法。

以民主黨為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人數以3000為基本數,那麼某州可以在這3000人里佔多大比例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首先算出前三次大選該州大選舉團人數佔全國大選舉團人數(現在是538)的比例,比如說是0.12;然後計算出前三次大選中,該州投民主黨票的民眾數佔全國投民主黨票的民眾數的比例,比如說是0.1;兩個比例數平均一下,得0.11。這個比例數去乘以3000,就是該州派出的代表基本數。此外,該州還可派出佔15%的機動票,給本黨的現任官員,比如任州長或議員的黨員。經過這樣一番規定,在各州初選結論明朗的前提下,全國代表大會的多次表決就成為形式上的選舉,事實上的動員了。

競選和大選

全國代表大會以後,兩黨就正式擺開了對抗性的競選。此後競選費用的使用就全部納入聯邦選舉委員會的監督。正式總統候選人在全國各地穿梭演講,助選的人則暗暗使勁,在報紙和電台上旁敲側擊。1960年代肯尼迪和尼克松的電視辯論以後形成慣例,兩黨候選人還要舉行一次或幾次電視公開辯論,這是競選中對抗性亮相的重頭戲。

最後,11月第一個星期一過了以後,第二天星期二便是全國大選日。各地民眾到當地的投票站,為選總統,也為地方上和自己直接間接有關的事務,投下自己的一票。各大新聞機構派出大量人員,守在投票站外面,詢問選民選誰當總統,以此為依據,推算該州誰將「贏者通吃」大選舉團,搶先報道新聞,並據此推算出誰將最終贏得總統職位。這樣的推算通常是準確的。

所謂的「贏者通吃」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例外,按照選民投票結果的比例投票,是美國大選利弊參半的一個特點,總統候選人由黨派推出,各州的大選舉團也相應由黨派推出。民眾選票只是在選大選舉團,而當選的大選舉團卻全部投一個總統候選人的票。

比如某州可以派出十人的大選舉團,民眾有六成選甲總統候選人,四成選乙總統候選人,從而甲黨大選舉團當選。當選的十人在大選舉團投票時必然全部投甲的票,看上去就好像該州民眾全部選甲一樣,即用六成選票贏了該州大選舉團的甲總統候選人,通吃了該州所有的民眾選票。「贏者通吃」產生的好處是,大選舉團投票比較集中,一般都集中在兩大黨之間,幾乎不再出現得票都不過半的情況,從而強化了美國兩黨政治的穩定;弊端是有時候民眾選票和大選舉團選票不符,民眾選票的多數,反而成了大選舉團的少數。這種情況雖然罕見卻曾經發生,2000年大選爭端恰恰由此引發。這一規律也使得美國的小黨很難和兩大黨競爭,從來沒有第三個小黨的候選人成功當選總統。

等到各州州政府根據正式計票結果宣布大選舉團歸誰的時候,全國範圍內誰當選總統已經家喻戶曉。可是當選歸當選,程序歸程序。各州當選的大選舉團還是要在統一的日子,莊重地集會,莊重地投票,「正式選舉總統」。在那些落選的總統候選人獲勝的州里,大選舉團仍然要一絲不苟地履行這個程序,在電視攝像機下,投票計票,宣布本州選民是選舉那位落選者為總統的。這一套「無用功」程序看上去真是多此一舉,能不能認真履行卻涉及民眾的信任,因為,只有一絲不苟恪守規則履行程序的人,才能搞民主。

林達 一對夫婦作家的合用筆名,現居美國喬治亞州,長期關注美國政治歷史,著有《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總統是靠不住的》、《歷史深處的憂慮》、《我也有一個夢想》。 特約撰稿 林 達 喬治亞州報道

誰說我們中國人看不懂美國大選?我們只是不感興趣

來源:農民日報

有個笑話說,有個書獃子的鄰居失火,鄰居大嫂一邊救火,一邊對這位書獃子說:「好兄弟,快去找找你大哥,就說家裡失火了!」書獃子整整衣冠,踱著方步出門去了,走了不遠,就看見鄰居正在下棋。他連忙一聲不響地走了過去,專心看下棋,過了大半天,一盤棋終於下完了,鄰居見了他,就問:「兄弟,找我有事嗎?」書獃子回答說:「哦!小弟有一事相告,仁兄家中失火。」鄰居又驚又氣:「你怎麼不早說呢?」書獃子作了一個揖,慢條斯理他說:「仁兄息怒,豈不聞古語云:『觀棋不語真君子嗎』?」

這雖是一個笑話,但「觀棋不語真君子」確實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涵養。千百年來,棋局的博弈一向被認為是高雅的,是文人賴以標榜自己情趣的一項活動,名列「琴棋書畫」之例。當這種活動漸漸進入到民間、進入到市場的時候,大家約定俗成的為下棋的、看棋的制定了一些規矩——中國人向來是講規矩的。其中對於下棋的,要求「落子無悔」;對於看棋的,要求「觀棋不語」,這樣一來就相得益彰,下棋的人沉醉於博弈的驚心動魄,看棋的則得益於冷眼旁觀的賞玩。大文豪蘇東坡就寫盡了「觀棋不語」的優雅:「不聞人聲,時聞落子。紋枰坐對,誰究此味。」看,就是看,欣賞的就是過程,因此我們的這位大文豪以觀棋著稱。

我想,這種文化意蘊讓我們對別國的選舉事務更有了一種超然的心態,就如同是看別人在下棋一樣:你們進行你們的大選,我就在一旁「觀棋不語」。自然,這種文化底氣是美國人理解不了的。美國大報《洛杉磯時報》9月6日發自北京的報道,說美國的總統選舉令中國民眾困惑不解,就是最近的一個實證。

《洛杉磯時報》這篇題為「中國帶著困惑不解觀看美國選舉」的報道說,「中國的許多人不再關心美國大選不是因為不感興趣,而是因為他們看不懂」:選舉人團、初選、代表大會和圍繞蝴蝶形對開選票的爭端等無不令人困惑。

其實,與其說「中國人看不懂美國大選」(如《洛杉磯時報》那樣),倒不如說美國人不懂中國,因為在我們中國文化里,美國大選就如同你們自家人在下棋,我們盡可以超然地在一旁「觀棋不語」,卻沒有必要置身於你們的選舉中,更沒有必要去偏幫某一位候選人,或者為他出謀劃策、搖旗吶喊。

自然,十三億中國人中可能會有一些人對美國的選舉制度不太熟悉,但普通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和認識,要遠比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深刻得多;也許,我們會對美國大選中的某位候選人更感興趣,但我們卻不會像美國人那樣,去露骨地、粗暴地插手別國內部事務,不會去干涉別國內政。

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也同樣反映在對美國大選議題的理解上。比如,美國人津津樂道的「支持選擇」(pro-choice,意思是讓女方決定要不要墮胎)、「支持墮胎」(pro-abortion)、「反對墮胎」(anti-abortion)等命題,在中國就是偽命題;又比如,在美國大選中影響一部分選民投票的「全國來福槍協會」,在中國文化中也是不可思議的。

美國大選,一般都不會涉及到中美關係,也很少涉及到美國外交,兩大黨基本圍繞著美國內政展開競選,圍繞著「大政府」(民主黨)還是「小政府」(共和黨)、「給中產階級減稅」(民主黨)還是「給全民減稅」(共和黨)等等國內議題展開。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說「中國人看不懂美國大選」,倒不如說我們中國人對美國大選議題沒有什麼興趣。

華人:美國大選的看客 還未選便窩裡斗

來源:《環球》雜誌

吳琦幸

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是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場殘酷的政治搏鬥。有著200多萬人口的美國華人社團,在美國政治中又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兩黨政治沒有華人的份

美國現在共有華人230多萬。這是美國人口統計局2002年的數字。但有時候,這個數字會走樣。例如前不久鳳凰衛視資訊台在美國開播儀式上,專程從香港趕來的鳳凰台董事長劉長樂為了凸現華人在美國的地位與重要性,談到華人在美國有2000萬。而中國國際電視公司在美國進行衛星轉播儀式上,稱華人在美國共有300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大陸移民。

這些數據上的錯誤,也許是以訛傳訛,也許是提供者有意誇大其辭。但是無法掩蓋一個事實,200多萬華人確實是包括了世界各地來到美國的華裔,在美國將近3億人口中當然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群。長期以來華人為了追求自身權益,進行了政治上的奮鬥。由於人數不多,力量不大,成效不彰,在這些為數不多的人數中,熱衷於政治或者說關心自己權益的人數更少,因此華人在整個美國的政壇上發出的呼聲很小,這種呼聲有時還要被自家人的互相纏鬥所削弱。美國的華人談到自己在美國的政治地位,不免有著某種尷尬的感覺。

美國的兩黨政治給了媒體很多機會,每一屆總統選舉的候選人要通過媒體宣傳,才能夠讓選民知道自己在各個方面的理念,爭取到選票。做廣告往往是宣傳本黨理念的一個渠道。美國的各個少數族裔都有辦媒體的習慣。華人在美國辦了很多報紙雜誌、電視電台,其影響力在美國華人圈中也算是很大的。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迄今為止,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沒有在華裔傳媒上打廣告造勢,為本黨拉華裔美國人的選票。而其他的少數族裔,例如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社團等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兩黨的廣告預算。

這一現象的背後就是美國兩黨政治無聲地向華裔表示,華人在競選總統方面的票源並不重要。在9月份共和黨大會期間,有華文媒體訪問副總統切尼時提出了這個問題,切尼一針見血地指出,理由是「因為華裔不投票」。嚴峻的事實要求華人警惕,如果在美國的政治社會中還不重視自己的權利,那麼華人可能會喪失更多的政治權益。

雖然美國兩黨政治在投票中並不注重華人的力量,但他們卻非常看重華人的財力支持,把華人看作是兩黨爭奪地盤的金庫。財大氣粗的華人企業家常常成為這些政治集團人物的座上賓,為政治人物捐款成為華人參與美國政治的唯一途徑。

多年來,筆者參加了很多政治人物的籌款會,看到5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餐券在華人社會中兜來兜去。與總統合影就要掏出5000美元,與總統夫人合影的價碼則是3000美元。

這些明碼標價的籌款,曾使華人社區中的企業界人士趨之如鶩。有一年甚至佛教寺廟也成為政治捐款的場所和來源。到了最後,一旦兩黨互相攻擊不明來源的捐款時,雙方都會急不可耐地把華人捐款者這個包袱扔出去,有的華人還為此觸犯了美國的選舉法而坐牢。因為華人不懂美國政治,懵里懵懂上了當都不知道。

華人投票率太低

如果把包括華人在內的亞太人士全部加算起來,全美大約有600萬人口,選民人口僅佔美國選民人口的4.2%。而在這些選民中,實際投票人口更少,僅佔美國選民人口的1.9%。據亞美政聯(CAUSE)提供的選務資料顯示,在2000年總統大選中全美亞裔投票率為43%,在2002年選舉中,加州亞裔投票率僅佔總數的6%,較1998年下挫了兩個百分點。

另據美國人口普查局今年7月底公布的報告,目前全美亞裔選民人口已突破600萬,選民登記率只有53.4%,但實際投票率僅為31.2%,約投出187.2萬張選票。比起前幾年來不升反降。早在1994年,亞裔投票率為39%,1998年降到32%。比較而言,亞裔投票率要低於全美投票率約10個百分點。

亞裔選民投票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語言障礙。新選民不熟悉選舉程序,不了解候選人背景和政見,許多公投提案也看不懂,許多投票所也缺乏亞裔雙語人員,因此,許多亞裔就選擇不投票。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亞裔選民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大選,沒有興趣參加美國的選舉政治,好像是一個局外人。

在美國,選民必須登記之後才會收到選務所寄來的選票,並不是一成為美國公民便自動成為選民。早先一項統計顯示,亞裔公民只有52%登記為選民,而西裔是57%、非洲裔是68%、白人是71%。據說亞裔還有一種擔心是怕當陪審員。因為登記後,每年都有機會遴選為法院陪審員,一旦成為陪審員,就要花費很多全日時間到法院報到,義務為美國法院盡責任。很多亞裔不想當陪審員,所以就選擇不登記成為選民。可以說是為了一點點自私念頭而放棄了重大莊嚴的權利。如今,在這重要的時刻,我們看到美國這個社會中非常現實的現象,你不去投票,就表明你的力量小、聲音小,在美國的政治舞台上就沒有你的發言權,沒有人會為你維護權益。連這小小的媒體競選廣告,你也排不上。

華人政治組織「窩裡斗」

一些在美國從政的亞裔人士多年來一直為沉默一族的這種情況著急。於是有一部分華人組織了一個「80/20促進會」,這是一個促進華人進入美國政治舞台的組織。曾經當過特拉華州副州長的吳仙標是這個組織的創辦人和現任會長。

該組織呼籲美國亞裔不要再沉醉於金錢堆中,只顧賺錢而忘記自己的責任和權益。在該組織看來,等到一旦發生警察毆打亞裔事件或者「李文和事件」,再來抱怨美國這個國家歧視亞裔就為時已晚。造成這種歧視的原因就是亞裔自己平常不注重族裔權益而放棄自己聲音。

雖然吳仙標曾是民主黨人,但他聲稱這個組織沒有黨派之爭,沒有政治理念的分歧,只是看哪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維護華人利益,站在美國華人一邊,就把票投給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設想。雖然華人只有200多萬,但如果這200多萬人成為一種聲音,也就是說在總統大選的時候,選舉同一個候選人,就變成了200多萬張同樣的選票,產生的力量就會巨大無比。

可惜,這樣一個美好的設想,在現實中運作起來,又碰到了問題。

華人在美國也參加了共和、民主兩黨,兩派的理念不一樣。但在選舉的時候,要華人放棄黨派之爭,共同為一個候選人來投票,是一件很難的事。「80/20促進會」的理想很好,不過還是常常會遇到來自華人自身的阻礙。吳仙標說,他領導的「80/20促進會」在這次大選中最強有力的法寶就是擁有110萬亞裔家庭和個人的網路電郵地址,可以在30個小時內把信息傳給他們。

因為「80/20促進會」是個政治組織,他們能夠公開贊助或不贊助哪位總統候選人,今年該組織已經向亞裔會員推薦投票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原因是克里已經以書面保證如果當選總統,他將執行11246號法令。這項法令曾打破了黑人和西班牙後裔人民頭上的天花板,因為在工作上華裔做幕僚很容易,但想做主管就很難,當11246號法令執行後,亞裔就可突破這個障礙。

吳仙標一邊在鼓動華人參政的同時一邊又在控告華人參政的代表。曾是民主黨成員的吳仙標在鼓動華裔人士把票投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同時,又在大肆攻擊現任總統布希的內閣華裔部長——勞工部長趙小蘭。

吳仙標除了口頭攻擊趙小蘭作為一個勞工部長沒有執行11246法案以外,還正式向美國聯邦法院遞交訴狀,控告趙小蘭沒有盡到作為一個勞工部長的職責,聽任美國華人沒有在大公司中當上主管,或者說當上主管的比例太低。

這一舉動在華人圈內引起極大反響,被人看做是華人又一次的「窩裡斗」。 而吳仙標本人以前是民主黨,使很多華人對於他所謂的「超然立場」有所懷疑。再加之他在上一次總統大選中也是鼓動華人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更是投鼠忌器。主流社會的政治人物看到吳仙標在大選關鍵時候控告趙小蘭,更加深了他們對於華人是一盤散沙的印象。儘管吳仙標還在說自己告趙小蘭純粹是為了華人的利益,但人們用一句話就問倒了吳仙標:難道改變華人在大公司的地位這個積累了幾十年的老問題,只要趙小蘭一任部長就可以解決嗎?

資料;各黨的核心選民是什麼樣的人?

密歇根大學政治研究中心所做的人口學分析展示了兩黨不同的選民基礎。民主黨最有力的支持者是非洲裔選民,通常9/10投民主黨的票。西班牙裔選民也是支持民主黨的居多,但支持的比例為2∶1或更小。工會會員家庭大多投票支持民主黨。低收入的勞工階層選民多數支持民主黨,雖然其中也有一些人趨於社會保守派,相當一部分人偶爾對共和黨候選人感興趣。對社會和文化族群問題的擔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勞工階層選民和中產階層的男性白人選民支持共和黨的原因。

離婚者和單親家庭傾向於支持民主黨,而傳統夫妻家庭往往更支持共和黨。宗教歸屬和參加宗教活動和儀式的多寡也是判斷共和黨基本選民的有力特徵。一個人參加宗教禮拜越多,就越可能是共和黨人,投共和黨的票。主張宗教與教育或國家功能分離的人或者非信教人士多為民主黨的支持者。

收入較高的人往往傾向共和黨,經商人士尤其如此——從小工商企業家到大公司主管。然而,受教育程度高、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新專業人員越來越支持民主黨。

最後,各黨的選民基礎在地理分布上也有所不同。根據上屆總統大選後電視上展示的一張彩色美國地圖所用的標誌,人們把這些州分別稱做「紅州和藍州」,地圖上的藍州投的是民主黨的票,這些州集中在東西海岸,另外還有北部地區的一些州。紅州,即共和黨佔上風的州,則多分布在南部,在農業州和落基山脈諸州,另外還有幾個中西部的州。

從各州內也可看出不同政黨選民的分布情況。民主黨的基礎多在城市內和近郊區,而共和黨在遠郊區和農村地區更佔優勢。

民主黨的勢力在高科技發展地區日益壯大,而共和黨的主要勢力是在美國一些人口其實減少了的地區,也就是一些農村地區。共和黨在南部各類郊區都頗為得勢,包括在迅速發展的(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周圍地區。

總之,共和黨可以被視為是宗教與文化保守派、工商業者、南方及山區各州和中西部以及遠郊區和農村地區的政黨。民主黨的支持者則包括少數族裔、主張宗教與國家事務分離的人士和社會自由派、工會會員家庭、大城市和低收入居民以及東西海岸居民。當然,所有這些分類都是基於整體傾向。在每一類人口中都有著各種政治傾向。

(資料來源:美國駐華使館新聞文化處)閱讀鏈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08093545_0_1.html
推薦閱讀:

我設計了一套規則。我用遊戲模擬規則。遊戲最後發展得和現實一樣。可以說明我洞察了天地造化嗎?
世界上最肉麻的情話
::英國專家提出新理論 鄭和是環遊世界第一人?::
你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都在這裡了
這個「丑網紅」憑什麼紅遍全世界?無數女人都為她著迷!

TAG:美國 | 世界 | 美國總統 | 選舉 | 複雜 | 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