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抉擇:擠壓項羽的人選

劉邦的抉擇:如何擠壓項羽    淚痕春雨    韓信與燕、齊對恃的一年時間裡,楚漢相爭的真正主角,劉邦、項羽還在滎陽一線打得熱火朝天。    因為諸侯們都在旁邊看戲,所以劉邦只能與項羽單挑。而與項羽單挑,劉邦又顯然力不從心。所以,劉邦決定暫時放棄無力佔據六國故地。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打敗項羽,就意味著大家都給劉邦當打工仔,大家對打敗項羽,就不會有太高的熱情。    現在的問題是,劉邦應該把六國故地,暫時讓給哪些人呢?    張良曾勸劉邦說,咱們無力佔據的六國故地,現在都讓彭越、英布、韓信去經營好了。這三個人一旦崛起於六國故地,項羽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壓縮的越來越小。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讓韓信東征;並讓隨何策反了英布;當然也派人與彭越取得了聯繫。    但是在韓信平定趙國後,劉邦顯然對張良的建議,產生了某種懷疑。    因為一切是顯然的,韓信崛起的速度,實在超出了所有的人預料。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韓信隨時有可能失控的。而彭越、英布又是那種天生當大哥的人,他們一旦崛起,同樣隨時可能失控的。    在這種背景下,酈食其就建議劉邦改變張良的戰略。總而言之,與其培養韓信、英布、彭越那種如虎如狼的猛人,哪得如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打敗項羽後,就意味著需要面對在戰爭中崛起的韓信、彭越、英布,那實在如同前門驅猛虎,後門入群狼。    簡單的去看,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一樣可以壓縮項羽在關東地區的生存空間。更主要的是,六國故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等打敗項羽後,劉邦再進行削藩時,難度相對就簡單多了。    所以,劉邦覺得酈食其的建議,比張良的建議還要高一籌。於是,馬上就讓酈食其去執行這件事。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張良就去求見劉邦,並給劉邦分析了酈食其建議的眾多不可行性。劉邦馬上中止了這件事。    簡單的去看這段內容,有著許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第一,酈食其是酈商的哥哥,而且早就是劉邦手下的主要謀士與說客。劉邦既然非常認可酈食其的建議,為什麼不告訴張良,這個建議是酈食其幫他做出的呢?因為據史書記載,劉邦是這樣對張良說的。「子房你過來,有一位客人,替我想出了削弱楚國勢力的辦法。」    以前,我看這段內容,總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劉邦對張良所說的話,顯然非常不合情理。而司馬遷那種大家,為什麼會這樣記錄;更主要的是,司馬光那種大家,也沒有試圖修改它?    第二、這樣重要的戰略改變,劉邦為什麼不與張良商量一下,就隨便拍板決定?    從某種意義上,劉邦突然決定分封六國後人,本身就是對張良從前建議的否定。因為,張良建議劉邦,放手重用韓信,積極與英布、彭越聯合,讓他們最大限度的佔據六國故地,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現在,劉邦突然決定大舉分封六國後人,那韓信、彭越、英布往哪裡放呢?    既然想通了這一點,我自然想通了,劉邦為什麼不告訴張良,分封六國後人的建議,是酈食其提出來的。因為,劉邦說這個建議是酈食其提出來的,就會有意無意的讓這兩個得力的謀士,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張良從前替劉邦制訂的戰略,本身就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按張良的建議,也許可以打敗項羽。但是,結果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那種可怕的對手會成長起來。    所以,劉邦一直希望找一個更好的方法。而酈食其的建議,正中劉邦的下懷。但是因為,這個建議本身,就是推翻了張良從前的建議,所以劉邦就決定暫時不與張良商量這件事。因為,當面否定張良的建議,會讓張良難堪的。所以,劉邦就決定先生米煮成熟飯,到時,張良自然就會在此基礎上,幫助劉邦重新策划了。    酈食其的工作,並不是一項需要秘密進行的工作,也是一項無法秘密進行的工作。所以,相關事情,肯定被張良獲悉了。    於是,張良去拜見劉邦。劉邦一看張良前來,自然知道張良的來意。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劉邦再不提相關的事情,同樣會讓張良難堪的。因為,張良是劉邦的首席謀士,這樣重大的戰略改變,劉邦也要對張良保密,就有些實在說不下去了。於是,劉邦就告訴張良,「剛剛有一個客人,給我出了一個削弱楚國的好計策,你看這個計策怎麼樣?」    因為,張良已對相關問題思考的非常成熟了,所以張良馬上說這個計策,有「七不可」。總而言之,您如果應用這個計策,現在就將大勢而去了。    其實,張良說了「七不可」,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一個。    韓信、彭越、英布崛起以後,會威脅我們以後的戰略計劃(主要是削藩)。但是,如果不是韓信、彭越、英布那種猛人,誰敢與項羽抗衡呢?    您覺得,您分封的那些六國後人,誰敢幫您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如果這些人,都不敢幫您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項羽的勢力怎麼會受到削弱呢?    更可怕的還在於,您別看,這些人是您分封的,到時他們還有可能倒向項羽一邊。    如果隨便拉出一個人,都敢(都願意)和項羽在關東爭奪地盤,魏豹、陳余、田橫就可以讓項羽無法在關東立足了,何必讓韓信、彭越、英布去幹這種事?    當然了,再往下分析。韓信幫您平定了魏、代、趙、燕,都沒有資格分封一塊地盤稱王;周勃、曹參、酈商都立下汗馬功勞,也沒有資格分封到一塊地盤稱王。那些六國後人,什麼事也沒有干,馬上就可以分封到一塊地盤稱王。您覺得,您手下的這些小弟,還會積極給您賣力工作嗎?    聽完張良的分析,劉邦馬上醒悟了酈食基的建議中,有著更無可救藥的缺點。換而言之,張良的建議雖然存在著巨大的缺點,但是還有著可以補救的機會。酈食其這個建議,卻有著無可救藥的缺點。    張良的戰略計劃中,一直都存在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那就是,用這種方法消滅項羽,顯然意味著韓信、英布、彭越那種猛人會崛起。    問題是,在當時背景下,如果不是韓信、英布、彭越那種猛人,誰有能力、誰又敢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呢?    劉邦可以利用彭越、英布,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都是猛人,所以敢於和項羽爭鬥。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為,他們都與項羽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除了這兩個人,劉邦再想找一個敢與項羽對抗,也願意與項羽對抗的人,還真沒有了。    彭越與項羽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這非常好理解。因為,彭越是魏系大佬,只是因為項羽佔據了魏國故地的主要地區,所以彭越一直就是孤魂野鬼。    處于田橫、趙歇、陳余、魏豹的位置,他們雖然與項羽有矛盾,甚至有仇恨。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因為,只要項羽尊重他們的主權完整,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可以化解。而且,只要項羽無法打敗劉邦,自然就會尊重他們的主權完整。    陳余用火併張耳的方式統一趙國;田榮用火併田都、田安的方法統一了齊國,田榮之子(田廣)依然控制著齊國;只因為他們表示臣服項羽,項羽就願意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魏豹曾與劉邦一塊攻佔項羽的老巢,後來只因為與劉邦劃清了界限;項羽依然願意對他過往不咎。    陳余、田廣、魏豹只是表面上臣服了項羽,絕不會允許項羽從他們的地盤上調動一兵一卒,而項羽也願意接受這種事。    在這種背景下,陳余、田廣、魏豹與項羽之間,自然沒有什麼無可化解的矛盾。至少,在楚漢爭霸開始後,項羽沒有進攻他們,他們也沒有進攻項羽。    但是彭越與項羽的矛盾,卻是難以化解的。想解決這種矛盾,就是項羽把魏國故地割出一兩個郡給彭越。而項羽顯然不會這樣做的。在這種背景下,只要劉邦願意拉攏彭越,彭越自然願意與項羽為敵。    表面上看,英布與項羽沒有難以調和的矛盾。但是,仔細去分析,英布與項羽的矛盾,也是難以調和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遇到了困難,周圍的人都對你不理不睬,你肯定會很生氣,但是,你應該可以接受。因為現實社會,就是現實的。問題是,如果你的好朋友、你的小弟,也對你不理不睬,你是什麼感覺?    這也就是,張耳與陳余,後來變成仇人的主要原因。    如果陳余與張耳不是好朋友,張耳遇到困難時,陳余不敢冒險相救,張耳絕不會氣得要死要活。如果陳余與張耳不是好朋友,那看到張耳懷疑、猜忌自己,陳余也不會氣得要死要活。    問題是,他們是好朋友,所以,一時變得仇深似海了。於是劉邦想與陳余合作時,陳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劉邦先把張耳的人頭拿過來。當然了,張耳後來和韓信聯手,把陳余的人頭割了下來。    傳說中的刎頸之交,於是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原因呢?無非就是張耳有難時,陳余不敢玩命去救;無非就是因為陳余賭氣扔下將印,張耳順勢就拿走了。    英布與項羽的關係,就是介於好朋友、小弟之間的關係。但是,在項羽與齊國、諸侯聯軍、劉邦作戰時,英布一直都是坐山觀虎鬥。英布敢這樣做,自然是因為他知道,利益集團之間(國與國之間),什麼恩怨情仇都是浮雲。決定他們關係的,只是現實的利害關係。    但是,英布這樣的事干久了,心中難免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因為英布知道,現在的項羽,對他肯定非常失望,非常痛恨。英布作為項羽的好朋友(或小弟),在項羽最需要幫助時,卻是一直坐山觀虎鬥,項羽會原諒他嗎?    當然了,這就是張良認為英布可以成為劉邦主要盟友的原因;當然了,這也就是隨何可以說服英布的主要原因。    我這樣說,無意否定隨何說英布的難度。因為,道理雖然如此。但是,一個人想說服英布,絕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關鍵是他也危險到了極點。    後來,隨何在英布地盤內,公然訓斥項羽的使者。更讓英布沒有選擇了。    一切是顯然的,就算英布拿著隨何的人頭,向項羽的使者表明自己的心跡,也為時太晚了。因為,英布一直在坐山觀虎鬥,還讓項羽的使者親眼看到,英布還與劉邦有著不明不白的關係,就算英布現在及時站在項羽身後,項羽也很難真正原諒他了。    更何況,英布現在依然不想站在項羽一邊。    張良建議劉邦重用韓信,是因為韓信有獨當一面的才能,卻絕不是天生當大哥的人。    劉邦敢讓韓信東征,是因為劉邦知道,韓信絕不是天生當大哥的人,他只是一個優秀的打工仔。如果,韓信擁有著極強的大哥氣質,劉邦也不敢讓他獨當一面了。    如果當年,楚懷王是讓韓信那樣的人,領銜西征關中,並讓幾個舉足輕重的大佬給他當助手。就算韓信進入關中,也無法成為能與項羽相提並論的大佬。    反過來,如果韓信就是劉邦那種天生當大哥的人,韓信恐怕還沒有進入齊國,就敢坐在那裡與劉邦討價還價。    我一再用「天生當大哥的人」這個詞,並不是我認為,這種人格、性格的形成,真的就是天生的。我只是說,這種人格、性格,並不是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出來。事實上,任何一種人格、性格,都是現實博弈中反覆強化出來。    韓信的起點太低,年紀太青(韓信死時才30歲),所以他出場時,並沒有積累起足夠的原始資本。我們可以想像,如果秦末大亂時,劉邦只是20多歲時的劉邦,劉邦肯定也沒有資格成為沛公,更沒有機會成為那種天生當大哥的人。因為,這樣的劉邦進入歷史舞台,恐怕也就是給王陵或張耳當小弟罷了。    如果劉邦這樣早就進入時代大舞台,那他所接觸的人,經驗、能力、地位都遠遠高於他的人,他自然無法強化出大哥的氣質。    因為,與比自己經驗、能力、地位相當,或是稍高一點的人相處,你能處處表示出凌駕於大家之上的氣勢、氣質,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你與經驗、能力、地位遠遠高於自己的人相處,你處處想表現出凌駕於大家之上的氣勢、氣質,那可以說,是一件近於無法實現的事。    其實,韓信也有天生當大哥的潛質。因為,韓信總是一副不甘居於人下的牛逼樣,而且有著過人的能力。這樣的韓信,如果在底層跌爬滾打到劉邦那種年齡,恐怕也是走到哪裡,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氣勢、氣質。    只是,韓信進入時代大舞台時,原始資本實在太少了。而且一出場,就是給劉邦那種人當小弟,又領著張耳、曹參、灌嬰那種強悍的小弟混,自然很難擁有唯我獨尊的霸氣。    韓信東征魏、趙的勝利,讓劉邦可以把魏、趙等地的人力、物力,成批的徵調到滎陽、成皋主戰場。    彭越支持劉邦,可以讓項羽的後方,變得非常不穩定。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在滎陽、成皋主戰場上,雖然保持著咄咄逼人的攻勢,卻一直無法把劉邦真正擊倒在地。    傳統的歷史書,常常嚴重的低估了項羽的政治能力。    項羽與劉邦(佔據著秦國故地)、韓王信(佔據著韓國故地),彭越、英布幾個敵人共同作戰,卻一直能保持著咄咄逼人的攻勢。這本身就證明,項羽有著過人的政治能力。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沒有強大的政治基礎,幾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是無法長久維持的;沒有強大的政治基礎,項羽的軍隊,早就變成流寇性質的軍隊了。    蕭何以關中那種形勝之地,能保證劉邦的後勤;本身就是沒有什麼太稀奇;而且劉邦還可以從魏、趙等地獲得大量的後勤保證(韓信東征勝利後),蕭何能保證劉邦的後勤,就更沒有什麼稀奇的了。    而項羽呢?他是以一塊四戰之地為基礎,依然也可以長久的維持幾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這應該比蕭何的工作難度大多了。我無意就此說,項羽的政治能力比蕭何更強,我只是想說,如果說項羽缺乏政治能力,那實在是太無視基本的歷史事實了。    英布反叛後,很快就被項羽派去的龍且打敗了。    英布被龍且打敗後,和隨何從小道跑到了劉邦的駐地。    英布一見劉邦,就讓劉邦一個下馬威,打得連北也找不到了。劉邦邊讓兩個美女洗腳,邊接見英布。而且談話的內容,似乎也是非常冷淡的客套話。總而言之,你辛苦了,先好好吃頓飯,睡上一覺!有啥事,咱們明天再說。    英布以為,劉邦聽到自己到來,會高興的出門迎接,會召集所有手下,給自己接風洗塵。卻沒有想到,劉邦竟然這樣對自己。頓時,傷心失望到了極點。因為,自己背叛了項羽,地盤沒了,軍隊也沒了,劉邦對自己又這副鳥樣,自己還有什麼前途呢?一想到這裡,英布那是自殺的心有都有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如果自己好好獃在九江坐山觀虎鬥,他項羽就算對我恨的要死,又能奈我何呢?如果自己站在項羽一邊,哪會現在就輸了個乾乾淨淨呢?總而言之,一不該啊,二不該。    但是,等英布到了住宿的地方一看,發現自己的住處,竟然和劉邦的住宿的地方一模一樣。無論房裡的布置,還是服務人員;都是與劉邦住宿的地方一模一樣。    看到這一切,英布那顆失落的心,當時就又找回了希望與自信。因為,這證明劉邦是非常重視自己的。    但是,英布在不知不覺中,已被劉邦馴服了。    如果劉邦一聽英布前來,就是高興的出門迎接,就是召集下屬給英布接風洗塵。那劉邦以後再對英布表現出居高臨下的樣子,英布肯定會很難適應,也很難接受。    但是,劉邦一進門就給英布一個下馬威,讓英布先非常痛苦的接受了劉邦高高在上的事實。以後,英布再見了劉邦居高臨下的樣子,自然就不覺得奇怪了。    關鍵是,英布一進門,讓劉邦當頭一大棒,打得萬念俱灰;讓英布從心理上,就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資格與劉邦平起平坐了。而後來,劉邦又把一大堆胡蘿蔔給英布拿過去,讓英布重新找回自信與希望;讓英布從心理上,就覺得劉邦對自己實太好了。    如果沒有劉邦那當頭一棒。劉邦無論給英布多少好處,英布也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憑他英布的才能、地位、付出,就應該得到這一切。但是,劉邦進門就是當頭一棒,再看到劉邦對自己的好時,就覺得那完全是劉邦的恩賜。    一切是顯然的,英布離開劉邦住舍的那一剎那,肯定覺得自己這一生,已讓隨何忽悠的,徹底玩完了。換而言之,自己因為相信隨何那一通鬼話,地盤沒了,軍隊沒了,背叛了項羽,劉邦對自己又一副鳥樣。天下雖大,自己以後還能做什麼呢?    在這種背景下,英布再得到什麼東西時,自然會覺得,這是劉邦所賜。換而言之,剛才的事實已證明,如果劉邦不給他面子,他現在真是屁也沒有一條了。    劉邦一進門,先把英布打入十八層地獄,接著一層一層的把英布拉了上來。先是,給英布安排了第一流的信宿條件,無論設施還是隨從,都比照劉邦的標準。接著,又給英布人權、物權、財權,讓他擁有王者相匹配的地位。    換而言之,英布內心所預期的權力、地位,劉邦全部給了他,甚至比英布自己預期的還要多。這樣一來,劉邦雖然對英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卻也能讓英布願意真心真意為他效力。    劉邦征服人心理的過程,是不動聲色的。因為,從表面上看,劉邦並沒有打擊過英布、也沒有壓制過英布。僅僅是在洗腳時接見了英布。但是,整個過程對英布而言,卻是翻江倒海一般。    雖然,英布在龍且的打擊下,喪失了自己的地盤、軍隊。但是,百足之蟲雖死不僵。所以,英布馬上利用自己在楚地的影響力,給劉邦拉過來幾千人的部隊。現在,因為主戰場(也就是西部戰場)比較緊張,所以劉邦就讓英布陪自己一塊防守滎陽、成皋一線。    而英布的價,顯然不只於此。因為在關鍵時候,英面是一張非常有價值的王牌。只要時機成熟,劉邦就可以派人與英布深入楚地。以英布在楚地的影響力、地位,一旦進入楚地,其價值之大,那是不可估量的。    後來,項羽在烏江邊自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劉賈與英布已深入了江南。徹底喪失北方的項羽,就算回到江南,恐怕也看不到前途的。  
推薦閱讀: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只是因為功高震主嗎?
此五位是漢高祖劉邦的救命恩人,他們結局如何?
劉邦誅殺功臣,竟然與自己的出身卑微有關,難以置信
漢惠帝劉盈的虐心至孝
劉邦大傳

TAG:項羽 | 抉擇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