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變人性

金鳳凰

去年秋天,我和檢察院一老師探討關於人性的問題,或許孩提時代關於人性的認識來源於:人之初,性本善,又或者來源於: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任何一種理論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我認為中國的孔孟之道帶有人性一定程度的虛偽性,而這種虛偽性衍生了人類現實的盲目性,一部分高深的理論學家夸夸其談,和現實背道而馳。於是中國人的人心和人性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處於一個混沌的時代,我們需要走出人性的誤區。

一、人性的啟蒙

對於人性的理解,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更改,對於性善和性惡的見解都不贊成。最初的觀點是因為基於母性對於生命的感悟,介於每個初到世間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理解為:人之初,性本無,父母朋友引導其步入人生社會,對於社會的認知逐漸形成,於是有了自我的行為、情感和思想。對於生命本身來說,我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是從行為到情感到思想的遞進,這是一個漫長的行為語言的積累和成長過程,而後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思維和智慧,這是關於人的淺層次的認識,後來隨著對生命認知度逐步提升,所以孩提的可愛是行為的一貫性,而成人的可憎就在於行為的兩面性甚至多面性,這就需要我們接受正確的人性引導,形成符合生態良性發展的認知。於是宗教(特指基督教)可能是愛和信仰最溫和的方式,人需要按照一種良性的規則生存生活,這就是人類的高尚性,而宗教可能改變了本源人性,而遵循共同的良性人性觀,這就是宗教的積極意義。

二、人性的本質

記得和老師說到關於人之初,性本私的理解,從自然界進化論而言,人都會為了利己的需要從利己的角度考慮自我,而不會過於考慮他人的利益,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界定上,會過於關注自我而失去對他人的關愛,於是人性向上向善的一面就會受到節制。在生物起源意義上,人會為了本能的需要而掠取物品,這就是最初的人性,利己的人性使人們僅僅看到自我,這是個體人的價值,這種價值是一個狹隘的範圍。如果一個人無法走出個體人的重圍,不能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就無法適應良性有序的社會。當自我價值不能在社會中體現,就會導致自我價值的缺失,當自我價值為零時,人就會有自殺的傾向,當自我價值低於零時,人就會有侵害他人的傾向。當我面對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件,感到每個人價值的缺失導致人格的缺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目前的社會經常遭受暴力襲擊的原因,是因為社會上有許多人的人性停留在自私的本質階段,因而人格扭曲甚至瘋狂,走出這個誤區,才會突破人性的自私和利己,才會達到人性善良、感恩和包容的一面,從而成為一個對自己和社會有意義的人。走進社會是為了遵守社會存續的規則和原則,在人類共處和相互依存以後,人類開始適應社會的需要,做一個社會人,就是完成一個個體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和蛻變。

三、對宗教起源的理解

廣義的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此我是狹義的概念,特指基督教。宗教起源的本質含義可能就是對人類思想和精神的束縛,這種束縛使人類在愛、感恩和包容的靈魂境界里提升自我的精神需求和思維理念,是一種信仰和理念,並且使人類在現實生活里不斷理性直面自己的生活目標,這就是人類存續的偉大意義。用一種信仰束縛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這是我對於宗教的認識,信仰是為了社會有序的前行,不是退步,人只有在思想和精神領域富有,才會真的富有,物質的富有只是表面繁華,精神和思想的富有才是我們人類追求的目標。靈魂是一個未來層面,或許是上帝對人間最終的愛。使靈魂在天國永生。人不能為了滿足現狀而忽視了未來,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應該在未來閃閃發光,這就是一個人思想的精髓,是靈魂的永生,是宗教的目的,我們為著追求這一份完美的人生而努力奮鬥。宗教為了達到靈魂今生今世的永生,每個人在現實世界裡,在上帝的愛和感恩里,使心靈寧靜而安詳,人類的信仰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堅韌的愛的力量,缺少了愛,人類就會有爭端,就會有危險,就會帶給我們的心靈不安寧,使我們渾濁的心更加泥濘。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人心和人性太貪婪和自私,而宗教是為了使人性坦然地接受一種道義的束縛,是為了幫助人類走出生命枯竭的沼澤地,是為了使生命有再生的能源,相信靈魂可以永生,這樣人類就會壓抑利己和自私的本性,擴散自己愛、感恩和包容的一面,這是人類後天塑造的人性,改變了本源人性的初衷,宗教其實是反人性的。

四、宗教的實質——人性趨於神性

因此一定意義上,宗教的實質就是使人性趨於神性,人性本質是自私、利己,當人類能夠無私和利他時,可能就會善良一點,就逐步接近了宗教的境界,宗教的內涵是愛、感恩和包容,這種思想境界其實和人性是相對立的,是違背人性本源含義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如果一個人接受真正的宗教信仰,其精神領域和思想領域首先是高尚的,而不是盲目的,宗教不是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愉悅而為所欲為,它的意義在於我們的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達到一種反人性的境界,這就是愛、感恩和包容的境界。在這種境界里我們人性至純至美的一面會帶給我們心靈無限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世俗的許多人所不可接受的,沐浴在宗教信仰里的人類會無限愛、無限感恩、無限包容,而無限愛、感恩、包容是和本源人性不吻合的,所以宗教的界面就是我們要摒棄人性的弱點,即自私和利己的一面而代之以無私和利他的一面,這即是宗教的意義。人類因為有了信仰才能夠重塑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內心世界是肉體的人無法觸及的,他帶給人類精神和思維的美感和價值感,美感使人類追尋更高層次的心裡渴望,這種渴望伴著精神的滿足達到靈魂和身體融合的一致。但是由於現實世界的不可知性和殘酷性,生物間最本質的自然法則是優勝劣汰,這是動物間的法則,而人類生存的意義其實應該突破人性的殘酷和無情。當人類為了信仰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和精神境界,人類行為法則就會受到社會正義和正當性的制約,這必將和擴張的人性相違背,於是人類會在宗教的信仰里不斷彌補自己行為的不良性,使心靈世界寧靜而安詳,這就是宗教的實質。

五、宗教、道德和法律

如果倒過來看,這三者之間是不斷遞升的關係,如此去看,就是一個遞減的關係,在現實世界,由於世界的複雜性,從而造成了多種多樣的問題,我們生存的星球越來越惡劣。自然災害,人為破壞,還有許多不可知的事態,總會給人心帶來不安和煩惱,人組成了社會,社會組成了一個個國家,由於國家的發展會造成彼此的高下,由於國家疆域的劃分,會有一些國與國爭來爭去。當這些問題發生時,每個國家的差異性就會形成戰爭,追根到底其實或許就是人性的問題,人類組成了世界,最後也或許就是人類自身破壞了生態,以致會有戰爭和侵略。國家和國家之間其實最缺乏的就是愛和和平,這是一個簡單的詞語,可是由於缺失,致使這個世界永遠紛繁複雜,我們看到人類在殘酷的世界裡艱難地生活,美好的生活於是變得面目猙獰。所以為了一種美好和寧靜的生活,在精神和心靈層面,宗教應運而生,其目的就是使人性包容愛和感恩,達到這個層面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提高精神的高度,在一個高度之上,人類俯瞰人類,就會有差異。宗教是心靈的交融,是精神的圖騰,是思維接近於神的境界,而在現實里,這或許是人類無法全面突破的境界,於是上升到道德的層面,道德規定了符合社會發展的善惡標準,使之形成約束人們行為和思想的規範體系。道德制約現實的人類,要求人類適應一種良性的行為習慣和社會意識,從而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社會規範,道德驅動良心和良知,去維護一個社會上層建築的穩定性。於是道德就會成為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這就是道德的社會性,較之宗教相比有一定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只是道德發展的局限性就在於沒有強制性,當人們不遵守道德規範時,沒有更好的武器加以防護。在此意義上,法律應運而生,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其存在的意義就是借用國家強制力保護一個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當人們自覺地追求一種法律的公正性,適應法律的程序性發展,程序的公正是一種看得見的公正,這樣才能保護社會實體的意義,這些需要我們歷盡一個漫長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社會需要法律的公正公平公開,這是一個社會存續的意義,而在此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宗教的信仰是人類最終的追求,我相信。

推薦閱讀:

中國是法治社會嗎?
五個海盜分一堆金砂,在沒有計量工具的情況下,如何分最公平?
如何看待柯以敏評委不尊重選手讓選手滾的事件?
海上鋼琴師裡面,1900先生看到他的對手彈琴的時候,為什麼會哭?

TAG:人性 | 宗教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