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像故事 | 魯迅的「吶喊」之路
魯迅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文壇巨匠,他以激勵的文筆和深刻的思想贏得了人們的熱愛和尊重,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魯迅永遠都是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鋼鐵戰士,似乎一直在「吶喊」,由他自己設計封面的第一本小說集名叫《吶喊》。
那魯迅是何時開始吶喊的?他為什麼要吶喊?
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
【棄醫從文】
1920年2月,21歲的魯迅以一等第三名的優秀成績,獲得官費留學資格,赴日本留學。在日本學醫期間,魯迅就萌生了濟世救國的思想,就開始了他的吶喊。但當年在日本,魯迅一開始選擇的是科學救國的道路,他去學醫,但並不是為了將來的高收入,而是為了國家,他發現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醫學,再加上小時候父親生病,他就想如果學好了醫,就可以救治平時被庸醫耽誤的病人。但後來他棄醫從文了。刺激、迫使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一般都會提到著名的幻燈片事件。
日俄戰爭期間,兩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打架,日本人抓到了一個中國人說是俄軍的偵探,日本人要槍斃他,然後麻木的中國人圍觀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國人砍頭,這些同胞面無表情、麻木不仁。
一中國人被當作俄國偵探,被日軍砍首,圍觀的中國民眾神情麻木。(1905年攝於中國東北開原城外)
魯迅想,我將來學好醫難道是給這些麻木的人治病嗎?這有什麼用?魯迅說:「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吶喊》自序)
魯迅認為救國更重要的是精神,所以他棄醫從文了,從此走上了以文藝為職業,以文藝啟蒙人、喚醒人、改造人、改造社會的「吶喊」的道路。
【北上居於「鐵屋」】
魯迅到北京後,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衚衕紹興縣館。
魯迅最初在日本的吶喊聲並沒有得到響應,這使得他陷入了寂寞和苦悶當中,於是帶著一身寂寞回國了(1909)。經許壽裳推薦,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嘗試進行教育改革,比如在學校講生理衛生課,驅逐腐敗的教育會會長等,但並不如意。他也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敗與不徹底,這使得魯迅知道了革命的重要性。1912年隨教育部來到了北京,直到1919年11月,魯迅都居住在北京的紹興縣館,先是住在藤花館,後移居補樹書屋。
這時的魯迅有著雄心壯志,但沒有人可以交流,只能用收集古董、抄寫碑帖、讀讀佛經來消磨時間。這時的魯迅,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學習了古今中外的知識,參加過革命,經歷過改朝換代、世態炎涼,熟讀典籍,經史子集裝在心中。這時的魯迅就像武俠小說寫的那些練成了絕世武功的大俠一樣,在山上修道,功夫特別高,但功夫高有什麼用,時代已經發生變化,渾身的本事,沒有用武之地。但恰好這時的中國發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一場文學革命已經在中國開始了。這場文學革命給懷揣夢想的魯迅先生提供了展示抱負的舞台。
紹興縣館中的補樹書屋,魯迅創作《狂人日記》、《孔乙己》、《葯》等作品的地方。
1917年,《新青年》的編輯錢玄同叩響了紹興縣館補樹書屋的屋門,請魯迅投稿,一開始他婉拒錢玄同的約稿:「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錢玄同立刻辯駁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吶喊》自序)」從這時起,魯迅動筆寫了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在「鐵屋」中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之聲,並一發不可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狂人」的吶喊】
《狂人日記》插圖
應錢玄同之邀,1918年4月2日,魯迅創作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刊於同年5月《新青年》月刊四卷五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不同凡響的《狂人日記》問世了。《狂人日記》描寫的是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過程,狂人出身於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禮教的壓迫,造成了對社會的恐懼心理,他認定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處在即將被吃掉的危險之中,半夜起來查看歷史,卻看見滿紙都寫著吃人。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滿紙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全部都寫著「吃人」兩個字。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狂人日記》。
好友許壽裳曾說,《狂人日記》這一篇小說不得了,那真是石破天驚,就好像在中國上空打了一個霹靂一樣,整個天幕好像被撕開了,從此現代文學的新時代到來了,而魯迅本人也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寫了十幾篇文章,合起來做了一本書叫做《吶喊》。這個《吶喊》不僅是魯迅一個人的吶喊,也是同路人的聲音,同路人的姿態,是整個時代選擇的姿態。魯迅是真正的吶喊者,這個吶喊是為他人,也是為自己,為了自己不能忘卻的寂寞和悲哀,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跑的一代人,希望為他人、為這個時代、為這個國家帶來光明和力量。
【魯迅的「戰鬥」方式——「吶喊」】
「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蠟像藝術展」中的「魯迅蠟像設計」
作為一文化戰士,魯迅每時每刻都在戰鬥著,但是魯迅戰鬥並不是面對面地與敵人交鋒,他認為在戰場上與敵人進行肉搏戰術,只是有勇無謀的武夫行為,對待敵人要採取有勇有謀堅韌的戰術。魯迅說過戰士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他還說過革命不是讓人死,而是讓人生。所以他通過「吶喊」來喚醒人們,以一個思想者,一個思考者的身份通過「吶喊」來助陣,助威,幫忙。因此他寫了很多雜文、小說,以筆戰鬥。
據此,我們(國家博物館)「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蠟像藝術展」中的「魯迅蠟像設計」也是主要呈現魯迅「以文戰鬥」的「吶喊」形象:魯迅正在「鐵屋」中創作,背景是他的大量雜文、小說的書影及一些關於小說主角的插圖。「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不僅是一種文學上的描述,也是我們想呈現給觀眾的魯迅形象。
【魯迅的寫作花絮】
筆名「魯迅」從何而來?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第一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魯迅的好友許壽裳當面問魯迅說;「你用魯迅這個名裡邊可有什麼講究?」魯迅回答說,用這個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他認為,自己比較笨拙,無論做學問或者幹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較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到和別人一樣的效果。
為了進行長期的戰鬥,魯迅經常換筆名。據考證,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這在全世界的文化史上是罕見的,魯迅用的筆名之多,也說明了當時的中國如何的黑暗。僅1932年到1936年這幾年間,魯迅就用了80多個筆名(魯迅的文章結集發表時則一律改署「魯迅」)。他認為在當時的中國用真名進行文化戰鬥,那肯定在中國就無法生存了。他變換各種筆名,進行著曲折的但不那麼激烈的鬥爭。他主張同國民党進行韌性戰鬥,要講究策略,用假名寫文章,這樣,就能夠真正同國民黨反動派戰鬥到底。
魯迅怎樣寫出阿Q賭錢?
豐子愷為《阿Q正傳》畫的漫畫。
「『咳……開……啦!』樁家揭開盒子蓋,也是汗流滿面的唱。『天門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裡啦……!阿Q的銅錢拿過來……!』」
這怪腔怪調的歌聲從魯迅的屋子裡傳出來,人們不禁吃了一驚:先生是從來都不賭錢的呀,怎麼今天忽然和賭錢的混在一起了?
原來魯迅先生正在寫作《阿Q正傳》,當寫到阿Q賭錢一段時寫不下去了,因為魯迅是不會賭錢的,他簡直無法描寫這個情節。怎麼辦呢?魯迅就找來了一個名叫王鶴照的工人,此人對紹興戲和平民生活非常熟悉。王鶴照將押牌寶和推牌九的方法以及賭錢時的情景,津津有味地講給魯迅先生聽,並且還得意地哼起了賭錢時唱的歌曲,繪聲繪色,好不熱鬧。
魯迅像傾聽老師講課的學生一樣,仔細地聽著,認真地作記錄,到重新著手寫作時,就把這些親自調查來的素材,都寫進了作品裡。於是,阿Q賭錢時生動的場面,就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文配圖,除攝影照片外,多為資料圖,引自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