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陰陽五行學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自發的、樸素的辨證法和宇宙觀,也是哲學學說之一。「辨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陰陽五行這兩種學說盛行的春秋戰國時代,也是祖國醫學由實踐經驗逐步發展成理論的時候,因此,陰陽五行學說很自然地反映到醫學領域中來。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皇帝內經》就是在這個時代里寫成的,書中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的觀點,闡述醫學原理,如人體生理、病理等變化,並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至今仍在指導著臨床應用,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節 陰陽學說1.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生產實踐中,對各種自然現象的觀察;如:天地、日月、水火、晝夜、寒暑等等的觀察,意識到一切事物都具有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即某一事或現象的兩個方面,它既具有互相排斥的對立性,又有互相依賴的內在聯繫,即統一性,構成相反相對立的統一,由此而產生事物的不斷運動,成為生化的根源。古人用「陰」與「陽」這兩個字來概括這兩個方面,並以陰陽的相互作用和運動、生化,作為解釋事物發展變化的指導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兩個對立面構成的,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又都是由於陰陽這兩個對立面互相運動的結果。陰陽既代表著事物的兩個方面,其性質應該是相對立的兩種屬性,概括地說:凡屬動的、熱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亢進的、興奮的、強壯的、主動的等等為陽;凡屬靜的、寒涼的、在下的、向內的、晦暗的、衰退的、抑制的、虛弱的為陰。如:人之陰陽,則男為陽,女為陰;人體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人體內臟腑中的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以上所舉的屬性,都是相對而言的。從陰陽的觀點來分析,在陰、陽內部,還可以分為陰陽,如人體:背為陽,陽中之陽,是心;背為陽,陽中之陰,是肺;腹為陰,陰中之陰,是腎;腹為陰,陰中之陽,是肝;腹為陰,陰中之至陰,是脾。又如:心中有心陰、心陽;腎中有腎陰、腎陽等。這都是陰陽學說中的「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理論,運用在醫學上,可以解釋生理上、病理上等內在的複雜性。2.陰陽學說在醫學上的運用.陰陽學說在中醫醫學中,常用於生理、病理及藥物等各個方面,以說明和解釋一些問題。①.生理方面a. 人體組織結構:外部軀體為陽,內部臟腑為陰。外部軀體的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內部的心、肝、脾、肺、腎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為陽。而每個臟中,又都各有陰陽,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等。b. 人體生理活動:人體中的陰陽兩方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的平衡,才能表示為正常的生理活動。如功能和物質的關係,功能為陽,物質為陰,它們既互相對立、互為消長,又互相依賴、互相轉化,這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體現。也就是說在人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功能(陽)與物質(陰)是不可脫離的。如功能活動要有充分的物質為基礎,物質增長要有相當的功能為動力,兩者相互作用,推動了人體的生長發育,此時標誌著為陰陽互長;但發展到一定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功能活動的衰退,物質增長也緩慢,物質增長的緩慢,也使得功能活動降低,就顯示著陰陽已趨於下降階段。故人體的生長發育的正常生理過程,是陰陽協調的,如果遭受到某種因素的嚴重破壞,或某一方面的顯著下降,導致陰陽分離,則人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所以中醫醫學對人的一生,是用陰陽的發生、發展、最後分離來解釋的。②.病理方面陰陽的消長變化是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如受某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使人體陰陽失調,產生了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便表現為病理狀態。所謂「偏盛」,即陰陽某一方面亢盛的表現,如見高熱、面紅、口渴喜冷飲、小便黃赤短少等屬熱的癥候,則認為是陽盛;如見怕冷、手足冷、面色蒼白、腹痛喜熱等屬寒的癥候,則認為是陰盛,此時即指「陰盛則寒,陽盛則熱」。「偏衰」,指陰陽某一方面衰弱的表現,如見低熱,手足心熱、盜汗等慢性虛熱症,則認為是陰虛的表現;如見體溫偏低、怕寒喜暖,大便不成形等慢性虛寒症,則認為是陽虛的表現,此時即指「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上述是陰陽盛衰的表現,同時也指出了某一方面的亢盛,必然要發展到傷害相對的另一方面,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即:陽盛傷陰,陰盛傷陽。某一方面的偏衰,也必然顯得另一方面相對的偏盛,即:陰虛陽旺,陽虛陰盛,這是病理機制的一般規律和發展趨勢。另一種的發展,是由盛而極,因極致變,以說明病理的轉化「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規律。③.治療和藥物方面a. 治療方面:根據上述的病理機制,來探討陰陽在治療上的原則,也是針對破壞陰陽相對平衡的主要方面,來確立糾正「陰陽失調」的治療方針,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就是此意。又有「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和「有餘瀉之,不足補之」等論述。故陽盛的病,用瀉陽以救陰;陰盛的病,用瀉陰以助陽,此是指「有餘」的治療方法。如「不足」者的治法,因陰衰而陽亢的,用滋陰以制陽;因陽微弱而陰亢盛的,用壯陽以化陰。這就是根據陰陽盛衰,而制訂的治療法則。b. 藥物方面:陰陽在「藥性」上的運用,如對藥物的氣、味來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因此,藥物的四氣:溫、熱為陽;寒、涼為陰。五味:辛、甘、淡為陽;酸、苦、咸為陰。所以陰盛的寒症,應該選擇氣味屬陽的藥物;陽盛的熱症,應該選擇氣味屬陰的藥物。例如《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這就是針對「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的用藥原則。總之,人體陰陽失調,即利用藥物的偏性,藉以來調整人體的偏盛、偏衰,以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第二節 五行學說1.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五行,是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為素材,根據它的特性抽象化,從五者之間的關係變化,藉以說明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五行學說是一種說理工具,可以普遍地運用。中醫醫學僅是用以解釋自然界和人體等有關方面的問題。這五種物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如《尚書·大傳》:「水、火者,百姓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滋生,是為人用」。五行學說是根據五種物質的特性,進一步的闡述,如木有生髮、柔和的特性;火有陽熱、炎上的特性;土有生長、變化的特性;金有清肅、堅勁的特性;水有寒潤、下行的特性。通過抽象的概括,以取類比象的方法,廣泛的聯繫和推演,不論自然界或人體,凡符合五行特性的,就都可用五行來歸納,即五行分類,例如下表:↓五 行 分 類 表五行季時節令生過化程氣侯五色五味五臟五情五聲五志五部五體五竅五嗅木春季生風青酸肝恕呼仁頸筋舌臊火夏季長暑赤苦心喜笑禮胸血眼焦土長夏化濕黃甘脾思嘆信脊肌鼻香金秋季收燥白辛肺憂哭義肩皮嘴腥水冬季藏寒黑咸腎恐淫智腰骨耳腐五行學說運用五者之間有它們的相互關係,根據所發生的關係,歸納起來有「制化(相生、相剋),乘侮(相乘、相侮)」兩種規律,現分別簡述如下:①.五行的制化制化,是「制約」與「化生」的簡稱。制,即有約束的作用,以防止其發展太過;化,即有資助的作用,以扶持其發展的不及。這兩種關係是聯結在一起的,即「化中有制,制中有化」,一般把制化中的這兩種關係,稱為「相生」、「相剋」。a.相生:生,含有滋生、助長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推動發展的作用。五行之間的相互滋長,形成一個循環,這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通常的把這種相生關,又稱為「母子關係」,如用木生火來說,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火生土來說,火為土之母,土為火之子等。在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及「我生」的兩個方面。b.相剋:克,含有克服、抑制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牽制發展的作用。五行之間的相互克制,也是形成一個循環,這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用木來說,木是克土的,金是克木的;用土來說,土是克水的,木是克土的。在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的兩個方面。五行的制化,因含有相生、相剋的兩個方面,而兩者又是密切相關聯的,即在一定範圍內起到既有推動又有牽制的作用。如《類經圖翼》:「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故而事物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就是這個道理。②五行的乘侮五行的乘侮,即相乘、相侮,屬於反常的現象。乘,是乘襲;侮,是欺侮的意義。乘、侮是在某一行的有餘或不及的情況下發生的,破壞了正常的制化規律。由於亢盛或衰弱所導致的相乘、相侮,以「火」為例,用示意圖說明如下:↓水←——侮——(亢盛的火)——克——→金水——克——→(衰弱的火)←——侮——金故「火」有餘(亢盛),不僅乘己所勝的「金」,並侮己所不勝的「水」;不及(衰弱)的「火」則受「水」之乘,受「金」之侮。在相剋上,「水」能克「火」,「火」能克「金」,是為正常的牽制,「相乘」是克制太過,影響受制者的功能發揮。「相侮」,如「火」有餘,則「水」不能制,反受其害;「火」不及,既不能制「金」,勢必相反的受制於「金」,所以「相侮」又稱「反克」。總之,五行的「制化」、「乘侮」,是正常和反常的兩種規律,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乘乃制,制者生化……害者敗亂」。其意認為有制的才是正常,無制的則為反常。2.五行學說在中醫醫學上的運用中醫醫學運用五行學說的道理,首先是將五臟與五行相結合,建立了以臟為主的聯繫有關組織器官的分類方法,並運用制化乘侮的規律,以解釋生理、病理、治療等問題。①.解釋臟腑生理人體的五臟運用五行分類的同時,還以五行的關係來解釋五髒的生理活動,如肝喜條達,符合木的特性,故肝屬木;心宜溫煦,符合火的特性,故心屬火;脾主運化,符合土的特性,故脾屬土;肺性清肅,符合金的特性,故肺屬金;腎主水液,符合水的屬性,故腎屬水。五臟既有不同的特性,又是密切聯繫的整體,如「五臟相通,移皆有次」。這種有次序的臟氣相移,可以用五行的制化來解釋五臟之間的生理協調。例如:腎(水)之精可以養肝(木),肝(木)之血可以濟心(火),心(火)之熱可以溫脾(土),脾(土)化水谷之氣可以充肺(金),肺(金)氣肅降可以助腎(水),這是五臟用五行相生的關係,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資助。相反,如:肺(金)的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滯;脾(土)的運化,可以堤防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拮抗心(火)的上炎;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的清肅太過,這就是五臟運用五行相剋的關係,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②.解釋臟腑病理五臟運用五行的規律,以臟氣相加,互相影響,但也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如破壞了這種制化關係,即是病理變化。如:「五臟有病,各傳其所勝」。說明一個臟腑的發病,除自身發病之外,也可以由其它臟腑傳來,而某一髒髮病之後,也可以傳給其它臟腑。如肝病可以傳脾(木來乘土),肝、脾又可同病(土壅木郁),肝病也可以傳心(母病及子)、傳肺(木侮金)、傳腎(子病累母)等。如果不發生傳變,這是因為其它臟腑功能正常;功能不旺盛時,才會受到影響。③.治療上的應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時和臟腑制化關係的異常有關。因此,在治療時,除了對病變的本臟腑進行治療以外,還應考慮到其它有關的臟腑,從調整其關係,以控制其傳變,達到治療的目的。如:「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脾氣」。以及後世醫家所創的「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壯水制火等等」,也都是從五行的生克乘侮關係制訂出來的。五行是有它的局限性,在某些臟腑上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不能用以完全解釋清楚的,這是在學習、應用時,必需注意的問題,更不能牽強附會的運用。3.陰陽和五行的關係陰陽和五行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法和宇宙觀,中醫醫學運用陰陽的對立統一和五行的制、化、乘、侮,以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等方面,從而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和五行這兩種學說,都有它的特點,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陰陽認為事物內部有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五行認為不同的事物可以有機的聯繫起來。但在醫學領域中,陰陽所能解釋的問題,又多是五行所缺的;五行所能解釋的問題,又是陰陽所不及的。對這兩種學說,必須結合起來運用,才可以互相補充,來解釋較為複雜的事物,當陰陽不能完滿解釋時,則可以用五行來說明,例如:臟腑,用陰陽來說明,只能說臟為陰,腑為陽,而不能再進一步的闡述各臟應有的特點,而用五行解釋五臟,是補充了陰陽的不足。對氣血的問題,它不符合五行的特性和規律,故只能用陰陽來分析,這種運用方法,既能較合理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又能相得益彰,而仍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每日閱讀,成長不斷。
推薦閱讀:

這些周易五行生剋的奧秘,看看你知道幾種?
二十四山正五行擇日精髓
超簡單!原來五行這樣相生相剋!
教你識羅盤二十四山的由來及雙山五行二十四向分金真乾貨(已列出所有宜用分金)
趣談「姓名」中的五行生剋

TAG:五行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