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孩子要學《弟子規》

為什麼孩子要學《弟子規》 鍾茂森博士 首先我們來看為什麼孩子要學,《易經》上有句話說「蒙以養正,聖功也」,蒙是講童蒙,童蒙養正就是在小孩的時候就要給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能讓他奠定德行的根基,這種教育是聖人功業。為什麼?因為祖國的未來就在孩子的手裡,如果孩子沒有德行,縱然他有科學知識,他將來必定也會形成讓社會混亂的一種力量,他愈有科學知識而沒有品行是愈危險。所以在學校里都流傳著一句話,說孩子如果是有才無德那是危險品、是毒品,我們要培養的是有德有才的是真正的好孩子。現在的社會普遍都強調功利、強調競爭,都以利做為行為的準則,如果這件事情是有利的,大家就趨之若鶩,大家就去做,如果沒利的,大家都不願意干,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們就會忘記了道義。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犯了個錯誤,那是什麼?我小時候很喜歡集郵,很愛郵票,鄰居家的小孩剛好他也很愛集郵,所以我們兩個小孩就成為朋友。當我看到鄰居家小孩的郵票都很珍貴,都很漂亮,心裡就起了貪念,就想方法怎麼樣把對方的郵票騙到手。我的年齡比鄰居的孩子要大一些,也有些口才,所以鄰居的孩子都很聽我的話,我就拿著自己那些普通的郵票跟這個鄰居家的小孩開始跟他招搖撞騙,說我這個郵票多麼的珍貴,你那個郵票其實也並沒有那樣珍貴,也是很普通的,你如果願意換,我可以跟你換。結果就這樣子,把鄰居家的孩子的郵票都騙到我這個集郵本上,我的普通郵票都給了他。結果大概過了一、二個禮拜,有一天鄰居家孩子的父母就找到我們家來,因為這個鄰居家的小孩可能有一次把郵票攤給他父母看,父母看到之後大吃一驚,為什麼珍貴的郵票都不見了,換成是普通郵票?一問之下,就把我這個騙局給問穿了,找到我的父母。我記得當時我的母親看到我這樣的一種行徑,心裏面非常沉重,她二話不說,就把我所有的騙來的郵票還給了鄰居,而且那些普通郵票也都不要了。當鄰居父母走了以後,母親就很嚴肅的,用一種很平淡但是又含著很嚴厲的口吻對我說:「茂森,如果你要再發生這樣的情形,我就要把你的這些郵票統統燒掉,因為我不想讓你為了郵票而道德質量墮落。」雖然母親只是簡簡單單一、二句話,可是自己就覺得非常的羞愧,真正是《弟子規》所講的「德有傷,貽親羞」。我還算是有個優點,聽父母的話,「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於是就向父母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做人要做得正直。這是我在小學時候發生的情況。

自從那次父母給我的教訓以後,我再也不敢用這種欺騙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弟子規》上講「過能改,歸於無」,所以父母有這樣的一種教育的意識,可以幫助孩子不要走歪路。如果說我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會縱容、包庇自己的孩子的話,你想想,今天我哪裡可以坐在這裡跟大家大談《弟子規》?我一定是一個道德墮落的人。這種情況都是在孩子萌發出微小的不正的念頭的時候就應該幫助孩子去杜絕它。如果縱容、包庇,沒有好好正確的引導孩子,將來可能會釀成人生的悲劇,為什麼?因為在孩子心目中,假如他只有利而沒有義,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我們曾經看到有一則新聞報導,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他為了獲得一個手機,家裡窮,沒有錢買手機,為了獲得手機,竟然把他的父親和母親雙雙都毒死。為什麼要毒死父母?因為毒死父母之後才有一筆人壽保險金,他想用這筆人壽保險金去買手機。這些都是令人髮指而又真實的案子,追究根源,都在於從小失掉了倫理道德的教育。一個家庭沒有教育,家庭會墮落;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倫理道德教育,這個社會必定是混亂。所以我們希望社會和諧、世界和諧,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用我們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根源在於人心,人心都能夠向善,都能夠遵循倫理道德,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嗎?而要轉化人心就要靠教育。

中國古代的經典,像《禮記.學記》這篇文章就講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對國家來說重要,對世界來講也是重要,特別是在利與義面前,一定要懂得分判清楚,如果腳跟稍微不穩就容易墮落。我們看到美國MORGAN STANLEY著名的投資銀行一位華裔的女副總裁,這位女副總裁的工資是相當豐厚,可是就在前些日子被發現原來她暗中用公司的內幕消息來進行交易,跟她的丈夫、跟她的家人連手進行內幕交易,這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這個女副總裁是高級知識分子,也是個頗具資歷的高級公司領導,沒有理由干出這種違法的事情,所以法庭對她判處了十八個月的監禁,給她罰款非常重,公司也把她開除。你看一夜之間就搞到身敗名裂,就搞到傾家蕩產,歸根結柢還是沒有深厚的倫理道德根基,這是古人講的沒有讀聖賢書之過。所以在利益和道義之間,這種黑白分判的時候,她不能夠站穩腳跟,為了貪取一時的財利,犧牲自己的品德,犧牲品德的結果便是身敗名裂。

所以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財富,一個君子絕對不會用貪取的手法來賺取錢財,他會安分守命,這是有德君子之所為。《大學》上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富就像一棵樹的枝條花葉,看起來是很不錯,很美,但是它的根是要扎在土地里扎得深,這個樹木的枝條花葉才能得以長久,那個根是什麼?是德。所以德是根本,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財,無德的人如果有財,反而很快就變得家破人亡,傾家蕩產。所以孩子從小就要給他培植這種道德的理念,而道德的根本是什麼?道德的根本是孝道。《孝經》上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順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聖賢教育都從教孝開始教起。而《弟子規》可以說從頭到尾就是教一個孝字,孝是根基,一個人懂得孝,他的德就開展了,他的人生態度就能轉變,幸福就隨之而來。在教《弟子規》這方面的工作,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做得非常好。他們兩年來就用《弟子規》來教化湯池鎮的四萬八千居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民風大大的改善,人們有禮了,孩子懂得孝順父母,夫婦和順了,犯罪率大大減少,離婚率也大大的減少,這是兩年我們就看到《弟子規》教學的這種效果。而他們講《弟子規》最重要的是從孝道下手。

湯池鎮第二中學有一位初一女學生,這位同學她的性格是很內向、很孤僻,脾氣也不是很好,跟她的母親常常都會吵架,跟同學也沒有辦法和睦。現在這樣的孩子多不多?也真不少。常常找母親的毛病,每次跟她母親吵一架,她心裡也很痛苦,自己暗地裡在那兒哭。所以沒有一個道德理念在心裡,自己也苦,家人也苦,同學也苦。後來有一天這位女學生聽說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有《弟子規》的課,在教室里聽了一堂《弟子規》的課以後,這堂課正好是教孝道,聽了之後她就明白,她自己認識到自己錯誤,知道媽媽原來是愛我的,我對媽媽這種無理的態度是不對的。自己為什麼會這麼苦惱?因為《弟子規》上沒做到,所以自己會這麼苦惱。《弟子規》上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自己沒做到,反而會埋怨父母,這是自己不對。哪怕是父母真正有過失,《弟子規》上教,「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父母有過失,犯了錯誤,我們要勸諫父母,態度都要「怡吾色,柔吾聲」,用溫和的臉色、用那種柔軟的聲音來勸導。父母有過都要這樣子,何況是父母平時沒過,我自己在耍小脾氣,還大哭大鬧,這叫做無理取鬧。

這個女同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懺悔,怎麼懺悔?「過能改,歸於無」,她首先想到要回家為她父母做一餐飯,平時都是母親做飯,自己都沒有看到母親的辛勞,所以她就下了決心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向父母懺悔。當她回到家裡,她買了些青菜,做好了一頓飯,等她的父母下班回來。她母親回來,這個女孩子就在門口守候,母親剛進到房間,她就在門口向母親深深鞠了個九十度的躬,然後跟母親說:「媽媽,您辛苦了!」媽媽聽到自己的女兒這麼一句話,又向她深深鞠了個躬,心裡有點七上八下,為什麼?原來從來沒有看到過女兒是這個樣子的,女兒今天是怎麼回事?又看到這個女兒拉著媽媽的手,跟媽媽說:「媽媽,請妳閉上眼睛,我拉著妳走,我讓妳看一樣東西。」這個母親就露出了一絲微笑,女兒要跟我玩什麼遊戲,就很欣慰的閉上了眼睛,女兒就拉著她媽媽走到了飯廳,然後這時候請母親睜開眼睛。當這位母親一睜開眼睛,看到滿桌子的飯菜已經準備好了,淚水就已經快要掉下來,當孩子要吃飯的時候很習慣的就先拿起筷子來夾菜,可是剛準備夾的時候,突然想到,昨天我聽《弟子規》講,「長者先,幼者後」,這個筷子馬上夾起了菜就放到媽媽的碗里,讓媽媽先吃,所以這頓飯下來母親都是含著淚。

等吃完飯,這個女同學把碗筷都收拾乾淨,然後又端著溫泉水,因為湯池有溫泉,當地的居民都很喜歡打溫泉水來泡腳,這個女同學就端著一盆溫泉水為她母親洗腳。這個時候她母親就不斷的流眼淚,非常的感動。這個孩子這時候心裏面也非常的感動,抱著她母親就痛哭起來,就向媽媽懺悔說:「媽媽,我是個壞孩子,我不明白怎樣來愛妳。以前都是我太任性,以後我再也不會讓妳生氣。」這些都是這個孩子寫給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老師們的一封感謝函裡面講到的。這個孩子從那次以後,真的懂得孝順父母,發現原來媽媽真的太愛我了。當她走到學校的時候,她對同學們也都謙恭有禮,主動的向同學們打招呼,同學們都發現這個孩子怎麼變了,變得這麼彬彬有禮,變得這麼謙遜,於是同學們也跟她和睦起來,沒有像以前關係那麼緊張。

當這位同學在寫給中心的老師們的信中最後說到,她用一句真情的話說「《弟子規》,我愛你」。她真正發現《弟子規》原來可以幫助她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而這個人生的幸福快樂總在我們一念的迷惑或者覺悟之間。當我們迷惑的時候就會看到別人都是錯的,我都是對的,樣樣都要挑別人的毛病,就跟別人對立,連自己的父母都好像變成一個對立的不能夠互相交流的人,這個隔閡、代溝就隨之產生;而當我們一念覺悟的時候,用聖賢的教誨改變自己的心態,看到別人其實都是好人,原來自己有毛病,錯的是自己,反求諸己以後,這個懺悔的心,原諒別人、寬恕別人的心,對別人的愛心隨之就生起來,這個時候發現原來媽媽是愛我的,原來爸爸是愛我的,原來所有的人都是好人。你看看,媽媽還是原來的媽媽,同學還是原來的同學,自己的觀念一改,一念之間就從苦惱的世界進入了幸福快樂的世界裡,這就是教育的功能。試想想,這個女孩子如果她沒有聽到《弟子規》教育,任由著自己的那種習氣、任性來成長,等她長大以後,自己這個習氣已經變得根深蒂固,她走入社會,在工作裡面她跟領導的關係,跟同事的關係,一定不可能處得好,當她以後結婚,跟她的先生結合在一起,又怎麼可能有幸福快樂?常常都是看別人毛病,自己任性,以後如果生了孩子,這個孩子能教得好嗎?所以要知道,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這種良善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只是這個孩子,他會影響身邊多少的人,影響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孩子要學《弟子規》。 為什麼大人要學《弟子規》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大人也要學《弟子規》。《弟子規》,很多人認為這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當然這是很重要的,未成年人是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必須要接受道德教育。現在成年的人要不要接受《弟子規》教育?更是要接受《弟子規》教育。當我們有優良的品德的時候,自然就能夠招感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他能夠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走到哪裡都能受人尊敬,這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嗎?所以不管你現在做什麼行業,都要學習《弟子規》。你看孔子教學,他講四門教育,第一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四門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規》正是最好的德行教育,這是不管你做什麼行業,行業是後面講的第三條政事,第二條言語是教我們如何說話,如何跟人交往,《弟子規》也談到這個問題。所以德行和言語成就了以後,政事才能夠真正成功,政事是我們所從事的行業,那是行行都出狀元,為什麼?他有根,他的事業有根,將來才能夠發達。文學是講文藝生活、精神生活這方面,他的情趣、愛好,因為有了德行這個根基,也能夠很高尚。

我們看到北京有一個匯通匯利企業,這個企業的老總在自己的企業一百多名員工里推行《弟子規》教育,結果發現過去非常難管的企業現在非常好管,員工們都用《弟子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所以做老闆的不用去那裡細緻的去管員工,因為員工自己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體制。我看到這個企業的一些員工學習《弟子規》的心得,其中有一位女士,年輕的女士,她在分享她學習體會中說到,她沒有學習《弟子規》以前很喜歡下了班就去KTV那些歌廳裡面唱歌,一唱唱得很晚,父母很擔心自己的女兒,這個女兒不但沒有體會父母的那種關懷,反而賭氣說「不要你管」,這是在沒有學《弟子規》之前這麼一個狀況。後來在公司裡面學了《弟子規》,結果發現原來自己很多毛病,《弟子規》所講的很多條自己都犯了,自己反省、檢點,改正過失,以後她就戒了晚上去KTV歌廳的壞習慣。

通過學習以後,她發現其實在KTV場所裡面喝酒、唱歌、發泄,只是痛苦暫時的結束,就像人吸毒一樣,暫時麻醉自己,清醒以後煩惱會更多。她反省說,譬如有一天晚上去完KTV歌廳回來以後很晚,所以睡得就很晚,第二天就起來晚了,一看錶,離要上班的時間很近,就趕緊衝出門外,結果衝上了巴士以後,走到半路突然想起自己的考勤卡忘了帶,上班沒有考勤卡就等於曠工一樣,就只好又回到家裡去取考勤卡,等她再回頭上車的時候路上又堵車,北京市堵車很嚴重,結果時間就拖得很晚,上班遲到了,結果整個上午她的心情都很不好。你想想,就為了晚上去那裡狂歡,暫時的去麻醉自己,結果第二天反而心情更不好。她悟到這點之後,知道《弟子規》上講「斗鬧場,絕勿近」,這些場所真正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後來她明白要孝順父母,她就回到家裡決心要給父母做一頓飯,以前都是母親佔據著廚房,她今天就發了心,想要給她父母做一頓好吃的。自己平時做飯可能做得少,所以做起菜來並不是很熟練,母親在旁邊就很關懷的看著她,就想要幫助她做些事情協助她。她看到母親這個樣子,就跟媽媽說:「媽媽,今天從頭到尾都我來,妳這個地盤今天讓給我。」這個時候看到媽媽微笑的那種神情,這個女兒的心裡也覺得很踏實、很欣慰。好不容易把這三菜一湯端到了飯桌上,父母跟她一起來享用,當父親夾了一口菜送到嘴裡以後,女兒就問父親說:「爸爸,今天我做的飯菜做得怎麼樣?」「好吃好吃,女兒做的菜比她媽還好吃!」這個父親已經樂得合不攏嘴了。這個女兒自己也反省說,其實我做的飯菜哪比得上我媽?但是自己用孝心做的飯菜,父母一定是覺得最好吃的。媽媽在旁邊也笑著說:「這回女兒來了,我就該下崗了。」當這個女兒體會到家裡的這種父子有親,親情的溫暖,突然之間她覺得原來真正的快樂不是從KTV歌廳那裡得到的,那種孝順的溫情,真正讓我們得到幸福快樂。所以她在寫給公司老總的信中講到:「其實孝順並不難,幸福並不遙遠」。她在體會中特別表露出自己對公司老總讓大家學習《弟子規》的那分感恩之情,那真正是由心而發的,讓我們看了都很感動,看到一個公司能夠用《弟子規》來教導自己的員工,員工在這個公司裡面也得到那種親情的溫暖。

這個老總還常常看了員工分享的心得報告以後批些字,譬如說當看到剛才講的這位員工的分享以後,這個老總會批到說:「恭喜妳,感受到孝親的幸福,找到依從經典教誨就會得到真正快樂的正道,這是妳善於力行結出的甘美果實,堅持走下去,我們不再過僅僅是痛苦暫時停止的迷茫日子,我們要過明明白白、從快樂到快樂的日子」。您想想,當這個員工接到老總的這一段批語心裡是什麼感受?古人說,一個公司的領導,一個國家的領導,不僅是做領導,他有三重角色,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君就是領導,不僅是要管理、帶領員工,還要作之親,作之親就是做員工的父母,以父母之心對待員工,讓員工得到這種家人一般的溫暖,還要作之師,對員工來說,領導也是老師,要以身作則,為自己的員工做出好樣子來,用正理、正道來教導員工,這樣子員工對於老總的那種感恩之情,自然能夠表露在他的工作裡面。你想想,這樣的員工能不為自己的公司認真幹活嗎?你還用去天天看著他有沒有缺勤,看著他出去有沒有為自己的事情寫報銷單回來騙取公司的錢財,或者是自己用公款去請客吃飯回來報銷?就不會有這些操心的事情,員工自己懂得為人之道。所以當老總學習《弟子規》,帶領員工們也學習《弟子規》的時候,這個公司也就是個和諧的團體,「家和萬事興」,它一定業績會很好的。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企業的老闆也意識到《弟子規》的重要性,他們在報紙上登廣告招募員工的時候都附加一條條件,必須要懂得背《弟子規》,懂得《弟子規》道理的這些員工,我們才要。這些老總都很聰明,他懂得員工第一要看他的人品,然後再看他的能力。所以對於一個年輕的人,將要踏入社會要找工作的人,我們要知道自己也要第一重視品德的培養,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有一門技術、一種能力,你到哪一個工作單位都是受人歡迎的。《弟子規》運用到企業管理,企業一定會興旺發達;《弟子規》拿到家庭裡面,也一定會讓家庭和睦。

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我曾經學習過一個多月的日子裡,有很多感人的見聞。其中有一個在湯池鎮的女士,她姓姚,姚女士,這位姚女士在家裡脾氣很大,常常跟她的先生吵嘴,跟她的婆婆吵架,總是一點小事就會引起爭執,所以她們家也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一次姚女士到了中心課室去聽《弟子規》,當她聽到五倫關係講到夫婦這一倫,老師們教夫婦之間要懂得遵守一個原則,必定能夠夫婦和睦。什麼原則?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如果是夫婦之間互相責備,一點小事互不讓步,真的整個家裡就會搞到天翻地覆;當夫婦之間懂得自責,一件事情錯了,譬如說當丈夫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把一個茶杯給碰翻了,這個先生馬上向太太道歉:「對不起,我剛才太魯莽了,把這個杯茶給碰翻了。」然後立即就拿抹布把地上的茶水都擦乾淨,把這些髒東西收拾好,你想想,太太在旁邊看,她會怎麼說?一定說:「沒關係,不就是一杯茶嗎?」你看互相就會原諒,就天清地寧。假如丈夫碰倒了茶,不但不承認錯誤,反而說:「妳怎麼偏偏把這杯茶端到我這兒,讓我碰得灑了一地!」那你想,太太聽到這句話,她心裡什麼感受?兩個人可能就對吵起來。所以古聖先賢教誨我們,要真正做到和諧,怎麼做?就是要反求諸己,錯誤都是我的,哪怕是對方有錯,還是要把錯誤歸到自己,過要歸於己,功要推給人,這樣就能夠把一切的矛盾、對立衝突化解。不能化解對立,不能化解衝突,都是因為自己心中有強烈的這種我的概念,不能夠把內心的這些對立衝突化解,才導致家庭不和,乃至於大的,團體不和,社會不和,國與國不和。所以「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這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族群團體之間的關係,乃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的一條真理。

當這位姚女士明白了這種道理以後,回到家裡,她就決心重新生活,改變自己的心態,學著處處寬恕自己的先生,寬恕自己的婆婆,只看他們的優點。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先生也很多優點,其實自己的婆婆也很可愛,夫妻之間懂得感恩,所以恢復了和諧。這位姚女士她在分享的時候就說,我今年四十歲,我有信心活到八十歲,以前做得不對,現在學了《弟子規》,重新做人。你看她已經體會到人生幸福快樂。所以人生的幸福快樂不在外,當我們改變心態,以一個謙恭,以一個恭敬的態度、感恩的態度,對待我們身邊所有的人,原來自己就已經得到幸福,這就是《弟子規》教育的作用。 父母如何學習《弟子規》 教《弟子規》,這是要在家庭里父母要承擔起最重要的角色,然後還有學校的老師、社會的媒體、公司的領導、單位這些領導,統統都應該有這種意識共同來推動《弟子規》的教學。我們這裡再看看為什麼父母首先要擔負起《弟子規》的教育父母得先學《弟子規》?很多父母都抱怨說孩子真是太難教,總是不聽話。那試問一下,監獄裡的服刑人員不更難教嗎?為什麼服刑人員都能教得好,孩子教不好,原因在哪裡?細細去看看抱怨的父母,就發現原來父母早上很晚起床,而且很愛看電視,一看電視看到很晚,平時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可能對自己的父母、對老人也並不是很孝敬,對孩子只知道溺愛,像這樣子的父母,大家說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嗎?他雖然也教孩子讀《弟子規》,也讀傳統文化,但是孩子愈讀愈不孝順,他也早上不起床,晚上也愛看電視,這些問題都是出在父母自身。父母自己沒做到,怎麼可能讓孩子們去做到?

孔子在《論語》裡面曾經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教《弟子規》怎麼個教法?自己要做得正,要把《弟子規》當作一個劇本演出來,演給孩子看,一條條,比如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演給孩子看,我對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子孝順,孩子在旁邊看到,你不用跟他解釋什麼意思,他就明白什麼叫「父母呼,應勿緩」,什麼叫「父母命,行勿懶」。如果自己沒做到,拿著《弟子規》給孩子去背,讓他背了自己又不管,那叫「雖令不從」,你的這個發號施令又管什麼用?徒然增加跟孩子那種對立而已。孩子心裡想,「你自己都沒做到,還管我!」反而激發了孩子那種叛逆心理。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為兒女做好樣子,為這個社會、為這個世界培養出一個人才出來,培養出一個聖賢出來,有這種心愿的父母,那真叫做功德無量,因為他的兒女將來可以幫助社會構建和諧。

我們看到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就是一個非常有德行的人,也是個非常合格的父親。范仲淹他從小,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他的母親改嫁,改嫁到朱家,一個朱姓的人家。當范仲淹長到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朱家的這些族人排擠他,就把他的身世給抖出來,范仲淹才知道原來自己是范家的人。於是他就去到范家去尋根,認祖歸宗,但是范家人開始就不允許他進來,經過范仲淹苦苦哀求之後,范家才勉強的答應,范仲淹才改了自己的姓氏,重新姓范。他發誓要重振范家,於是就拜別了自己的母親,就跟他母親講,我現在要去讀書,將來考功名,可以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母親你等我十年,我十年以後來接你。於是就佩著古劍、古琴和書,帶著書就離開了朱家,到了一個很破的書院里來苦讀。

范仲淹因為心裡有很高的志向,他讀書非常用功,每天都是古人講的「三更燈火五更雞」,五年之內都是晚上睡覺不脫衣服,聞雞起舞。吃飯非常簡單,他是煲一鍋粥,冬天冷,就把它冷凍起來,凍成塊狀,就把它切成一塊塊,一餐吃一塊,然後配一點鹹菜末,鹹菜叫齏,「斷齏畫粥」,這是形容古人讀書勤苦的一個成語。有一次同學看到這位年輕人這麼樣的艱苦,生了同情心,送一些美食給他,過了好多天這個同學又來這個書院裡面看范仲淹,看到那些美食還原封不動,沒有碰,范仲淹每天還是吃稀粥鹹菜。同學就問他,為什麼我送給你的美食你不肯吃?范仲淹就說,今日吃了你的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齏粥了。所以你看范仲淹這種清苦的生活,用清苦來砥礪自己的心志。

有一次跟同學們出去外面大家一起玩的時候遇到一位相命先生,大家都相命,范仲淹先生就請教這位相士,說您看我將來能不能成為一個良相?他要當宰相。這個算命先生看了他,沉默了一下,就笑著說,你這個口氣也很大,怎麼想做宰相?說話的意思聽起來好像當宰相沒指望。於是范仲淹就改口說,既然我將來做不到良相,那您看我能不能當個良醫?他要當醫生。這個相士就覺得很奇怪,因為古時候醫生跟老師的行業都是很清苦的,收入都很微薄,老師教學生不會開口要學費,看學生的家境,願意給多少就給多少,醫生也是如此,給人看病那是應該的,救死扶傷這是醫生的天職,所以絕對不會開口要錢。我認識一位長者他告訴我,他的祖上就是開醫館的,自己的爺爺開醫館,從來不開口要錢,只是在門外放個小箱子,看了病之後,這個病人覺得看病還不錯,好了,就把錢投到那個箱子裡面,他想投多少就投多少,絕對不開口問。所以醫生和老師的行業雖然生活都很清貧,但是在社會裡非常令人敬仰,他有德。

這個相士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一開口想要當宰相,榮華富貴做最高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下又掉到了當個醫生,這麼清貧的行業?范仲淹就告訴他說,良相可以救人,良醫也可以救人,如果我當不了良相,沒有當宰相的命,就不能幫助天下百姓,我也要做一個醫生,來為世人救死扶傷。當這個相士聽到范仲淹的這番話,非常的感動,非常敬佩,就說了一句,「您是真宰相心也」,你雖然現在不是宰相,你的心已經是宰相了。果然後來范仲淹苦讀八年以後考中了進士,就當了官,後來真的做到宰相。當他做了官以後馬上信守諾言,把他的母親接來奉養,這是提前了,原來跟他母親說等我十年,現在八年就成就。這是什麼?他的那種厚德,才有這樣的成就。要知道,這種成就是他孝心的招感,是他為天下人服務的那種愛心招感的,這是《弟子規》上講「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種愛心根源還是在於他的孝心,對父母的這種愛擴展到對天下人就是大愛。

所以范仲淹一生做官,建功立業,到哪裡都受到百姓的歡迎愛戴。雖然是一生四上四下,但是絕對不會因為自己暫時的不得志而憂慮,寫下《岳陽樓記》這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詩句正是他老人家那種博愛的寫照。他自己的俸祿都拿來周濟貧寒的人,對自己的族人,范家一開始都不肯認范仲淹,後來做官,有俸祿了,范仲淹不記前怨,以德報怨,給自己的家人、族人很多的奉養,甚至在家鄉買了一千畝的義田,給家人、族人來耕種,讓他們能夠維持生活。家鄉有個寺院,因為過去范仲淹曾經在這個寺院裡面讀過書,在范仲淹沒有當官之前,還在讀書的時候,在寺院裡面,有一天在一棵樹下看到有個洞,他把這個洞挖下去以後竟然挖出了一壇白銀,這是雪花花的銀子,當時范仲淹很清苦,但是看到這一壇的白銀一點都不動心,立即把這個銀子埋回到原處。這個事情過了好久,范仲淹都已經當了大官,寺院里的人有一天就來找范仲淹求他幫忙,為寺院修治一下,修復一下,需要些銀兩。結果范仲淹就批了個文讓這個人帶回去,告訴他,就在你的寺院里那個大樹底下你們去挖,會挖出一壇白銀,那個銀子足夠你們用了。結果這個人回去之後,寺院的人真的去挖,真的把這個白銀挖出來。你看看,范仲淹先生年輕的時候這麼清苦,但是看到這些銀子都沒有動心,這樣的一種定力,《弟子規》上講「凡取與,貴分曉」、「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范仲淹先生絕對不因利養而動心,這種德行才能使他有這麼成功的一生。

而成功以後仍然不墜這個志向,一生都過著清寒的生活。他一輩子都不吃肉,自己的妻子、兒女甚至沒有見過玉器是什麼樣子,出門兒女可能沒有一件很好的服裝。范仲淹不以家產來傳家,他把家產全部統統都布施給貧寒的人,他去辦義學,匡扶傳統文化教育,把儒家教育興辦起來。當時他在自己家鄉蘇州南園那個地方辦義學,他的家南園風水家來看過,說你這個家是個風水寶地,將來代代都會有人做官。結果范仲淹聽到這樣的話,既然這是風水寶地,怎麼可以說只為我范家,應該把它捐出來,來為國家培養人才,讓整個國家得益。所以就捐出來,當時興辦了儒家教育,為當時宋朝儒家文化的復興做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他是以孝悌傳家,真是積德給子孫。司馬光所講的,積財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德給子孫,用陰德來庇蔭子孫,才真正是替子孫著想。當時范仲淹的厚德,范家所有的族人都非常的敬仰,族人有爭執的時候,這個調解的人就會提起,你們怎麼還會為這點財利爭執,沒有想到當年范公是怎麼對人的?談到范公,大家臉就耷拉下來了,面帶愧色。

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范純佑,都是大孝子。特別是范純仁,他因為要服侍自己的父親,他父親到晚年,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純仁為了照顧自己的父親,兩次拒絕朝廷的邀請,不肯出來做官,來侍候自己老父。當他父親走了以後,他的兄長范純佑也是因為病,范純仁在家侍候自己的兄長,也跟父親一樣,也兩次的拒絕朝廷的邀請,他自己說「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這個話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孝順父母有沒有障礙他的事業?沒有,范純仁最後還是官拜宰相,也是一位賢臣。所以古人講「忠臣出孝子之門」。范仲淹以孝悌傳家,把聖賢的風範演示給自己的孩子來看,孩子自自然然就成為一個有德的君子。

我自己回想小的時候,母親也是很重視對我德行的教育。我自己也是不幸,在我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我父親就另外組織了家庭,於是我就跟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我從小母親就啟發我樹立人生遠大的志向,古人講「讀書志在聖賢」。當我上了大學以後,母親就鼓勵我,將來要真正為社會做貢獻你要有本事,所以鼓勵我出國留學。於是大學畢業以後我就考取了美國的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去讀工商管理碩士。在出國之前,我也是拜別母親,我跟母親說:「母親,你在家裡等我,等我七年」。因為我母親跟我講,她說我希望做個博士媽媽,做個教授的母親,這是母親對我的期望,我就請母親等我七年,因為在美國讀碩士一般要二年到三年,讀一個博士大概是四年到五年,所以大概是要個七年時間。

到了美國留學以後,我想著要趕緊的去完成學業,所以用功努力,因為成績也優秀,所以學校給我獎學金和學費的減免。我自己當時因為家裡生活並不富裕,父母給我帶去美國的資金也是很少,因為父母這一生也沒有什麼積蓄,所以在美國留學期間都是省吃儉用。我記得當時跟一些中國留學生,那是一九九五年,我出去的時候,二十二歲,跟同學們一起合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冷,有時候下雪,我們都不肯開暖氣,為了節約,實在冷的時候,我們棉被都蓋上去不夠,把所有的衣物蓋上來,還甚至把書本都壓上來,這樣來過冬。當時記得有一個同學畢業了,出去外面要找工作,他用了好多年的一個高壓鍋,是他從中國帶過去美國的,現在要走了就要把它丟棄,我就把它撿回來。因為這個高壓鍋都已經不高壓了,它這個高壓鍋上面的鎚子也都不見了,所以只能當普通鍋用,我就把它用來煮飯、煮菜、煮湯都用這個鍋,不肯買新鍋,一用就用了四年,用到我博士畢業。每個禮拜都搭同學的便車,有的同學條件比較好的,開車去買菜,因為美國住的地方跟商店離得很遠,一定要開車才行,開車去買菜,也都是挑最便宜的菜買。在美國最便宜的菜是包心菜還有胡蘿蔔,那都是一大袋一大袋買的,所以每餐煮的不是包心菜煮胡蘿蔔,就是胡蘿蔔煮包心菜,吃了好多年,最後發現原來這兩樣東西是最健康的。省吃儉用下來,我每個月都節省下來三百美元給父母寄回去,我給我的母親寄兩百美元,相當於當時中國一千六百元人民幣,給我父親寄一百美元,相當於八百多塊錢,這是對他們生活上也是個很不錯的補貼。

當時我記得每周都跟母親通電話,都給自己的父母寫信。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去美國之後,這是沒有多久,一九九六年一月七號我寫給母親的一封信的一個片段,我在信中是這樣說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須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每周保持一、二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浮躁的心熄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樑、錐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清凈。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因為心中有一個目標,要趕緊完成學業來報答父母,所以當時學習成績很優秀。自己給自己規定一個戒律,我當時叫做「七不」這個戒律,什麼七不?第一不看電影,第二不逛商場,第三不留長頭髮,第四不穿奇裝異服,第五不亂花錢,第六不亂交朋友玩樂,第七不談戀愛。所以當時的心非常專,安住在那種專心、清凈的學習生活裡面,自然學習成績就能優秀,因此四年就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的學業。

一九九九年,當時我二十六歲,博士畢業的時候,我的導師他是一位美國在經濟、金融學術領域比較有名的教授,他給我在推薦函裡面,我去找工作,他在推薦函里這樣子說,「鍾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學術生涯裡面遇到的最優秀的學生」。因為有他這樣的得力的推薦,加上他的名氣,所以找工作就不是難事,很快的,在美國德州大學的一個分校就給我一個招聘函,請我去做助理教授。二十六歲的時候就走上了美國大學的講壇,當時我畢業之前將母親接到了美國,她參加了我的博士畢業典禮,跟我一起去到大學上任。母親也很欣慰,因為我四年前拜別母親的時候說讓母親等我七年,沒想到四年就把媽媽接來了。從此就負擔起對自己母親、父親這一家、爺爺奶奶他們的生活。

記得當時在工作之餘,我跟我母親常常到外面去散步,領略美國野外的風光,在家裡常常在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跟隨著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釋凈空老教授學習,聽他講演的光碟。這位長者今年八十一歲,他一生都奉獻給傳統文化道德的教育事業,也是我們母子最景仰的一位長者。後來這位長者勸導我們離開美國到澳洲,我們母子也就欣然前往來親近他老人家。到了澳洲以後,澳洲的一所很著名的學校叫昆士蘭大學,就招聘我,請我去教書。昆士蘭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它在亞洲排名排第六,是相當好的一個學校,北京大學在同一次的調查當中排名第二十三,所以就可見得這個學校還是很不錯。到了這個大學以後,結果因為大學看到我每年都在國際上有論文獎,學校也給我最優的優秀獎,而且看到我連續兩次都接受澳洲政府的邀請,承擔政府資助的那種澳洲研究委員會的研究項目,這些成績大學看到也非常的滿意,所以二年之內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而且給我終身制。今年學校本來就要提升我做正教授,所以我三十四歲成為學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可是事情又有新的進展,當時我在澳洲也算是得心應手,母親當然也很高興,因為她原來的心愿是希望她成為博士的媽媽、成為教授的母親,這些她都已經實現了。所以才體會到《弟子規》裡面「入則孝」裡面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也是要很多的努力才能達得到。父母的呼,呼什麼?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希望我們要盡心儘力的、儘快的去達到。正在這個時候中國的廈門大學成立了一個財經研究所,用高薪聘請我去做主席教授,以一年八十萬的年薪,再加上很可觀的研究經費,以及配一套房子,這個待遇都很好,請我做主席教授。我母親也有意葉落歸根,也想回祖國居住,當時我母親就在思考著,我以後在澳洲工作好還是在中國工作好,帶著這個問題有一天去請教我們的老師釋凈空老教授。我母親就跟著老教授後面散步,就請教他,說茂森將來在澳洲好還是回中國好?結果老教授沉默了一會兒,就說:「要做聖賢」。這句話讓我母親一愣,因為這是好像答非所問,明明是問去哪兒好,為什麼說要做聖賢?這也是老師那種教學的善巧,一句話把你的那個妄想、你的疑情給打斷。我媽媽回來之後跟我一商量,明白了,學習聖賢教育,讀書志在聖賢。我們既然學習聖教,既然仰慕讚歎孔子、孟子、范仲淹,難道我們只停留在仰慕和讚歎而已嗎?為什麼不行動起來?難道我們這一生滿足於做一個商學院的正教授而已嗎?

當時母親突然也就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母親在給我的一個生日卡上她這樣寫到,她說:「茂森兒,做母親的希望你更上一層樓,希望兒子做君子、做聖賢,你能滿我的願嗎?」《孝經》上說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到了終極是什麼?要立身行道,使到父母成為聖賢人的父母,這是大孝,大孝的人要以身濟世,救濟這個世間。古人所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間天災人禍很頻繁,很不和諧,根本原因在哪裡?就在於缺乏倫理道德這個聖賢教育,所以人們只懂得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而聖賢的教育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使這個教育能夠復興,使中華傳統文化復興,需要有一批聖賢的老師,有聖賢之德的人出來,而在這芸芸眾生裡面,有君子之風、有聖賢之德的人叫鳳毛麟角。所以這個世間並不是缺乏金融的教授,所缺乏的是什麼?德才兼備的聖賢教育的師資。所以我們思來想後,決定重新選擇人生,於是在母親的支持下,我今年便辭掉澳洲昆士蘭大學終身教授的工作,回到了祖國,正式向釋凈空老教授拜師學道,重新來做一名學生,立志將中華傳統道德教育復興起來,復興從我做起。

母親看到我走上這條道路也很欣慰,她自己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叫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才是大孝,這是至孝」,她希望我去學做聖賢,做一個至孝的兒子。我為母親的這種高尚的德行而感動,母親就我一個兒子,跟她相依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一位教授,現在卻毅然捨棄,而讓孩子去從事挽救中華倫理道德教育、挽救世道人心的這個工作,希望兒女去做聖賢,這真正是父母已經向聖賢邁進了。所以我在拜師以後給我母親的一個生日賀卡裡面我寫了一首詩獻給我的母親,為她老人家祝壽,這首詩是這樣講的:「育苗辛苦半生忙,樹高方可與人涼,不願兒為名利漢,便如孟母史留香」。大意就是講,培養兒女不容易,半生的辛苦才把一個小苗養成一棵大樹可以給眾人蔭涼,服務人民,當母親的不願意兒子成為一個名利漢,為了名利而去追逐,而支持我走向聖賢教育之道,學做聖賢,我覺得應該要如母親的願,效法聖賢,效法孔子、孟子,也讓我母親將來也能夠在青史留香,這是做兒女應盡到的一種孝心。《弟子規》上講「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所以《弟子規》不僅是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成就聖賢。聖賢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學《弟子規》就是學做聖賢 學習目標我們要很明確,懂得《弟子規》宗旨叫「進德學文,知行合一」,那我們就明了目標是什麼,這個宗旨和目標就有因果的關係。宗旨是因,目標是果,我們這麼去學、這麼去做,最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結果我們說有三樁事情,你可以得到幸福的人生,你可以得到成功的事業,最後你可以成就聖賢之道,這是三個層次不同。當然我們目標要定得高,既然要學,就學做聖賢,聖賢都達到了,你的幸福人生、成功事業當然自然而然得到。《弟子規》可以說是入手處,最方便,它最容易學,為什麼?《弟子規》裡頭教導的方法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從小事當中來學著成就聖賢。在生活的平凡小事當中悟聖賢之道,就在生活當中把自己的不良習氣給磨掉,給改掉,慢慢讓自己的本性本善彰顯出來。所以聖賢的克己功夫在哪裡學?就在你的日用平常,離開《弟子規》你在哪裡學聖賢功夫?聖賢功夫都得在自己日用平常中去檢點、去反省、去改過去習。

孔子他曾經講過,「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這句話是說要學仁,學習仁的方法在哪裡?要懂得從最切近的事情裡面能夠學習仁,也就是在你的日用平常當中學習聖賢之道。所以《弟子規》你別小看它,雖然講的都是平常的小事,小事裡面,每一件事情看你會不會用心,你會用心,聖賢之道都並不遙遠,不會用心的,哪怕是你把《四庫全書》都讀通,背熟了,你還不是聖賢,你充其量可以成為一個儒學家,你的儒學很有造詣,可以寫論文發表,但是你的仁德、你的本性本善沒有顯發出來,那不是孔老夫子所希望我們做的。換過來講,如果我們能夠落實《弟子規》,哪怕是我沒有讀過四書五經,沒有碰過《四庫全書》,對儒家的經典我一本沒讀過,我只讀過《弟子規》,我能不能夠成就仁德?能不能成就聖賢?還是可以,只要我們百分之百做到,把我們的存心真的改過來,不再用那種自私自利的心,不再用那種習氣毛病來對待我們周遭的人事物,而是完全用《弟子規》所講的聖賢之道,那樣子我們也能成就聖賢。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仁,仁很遙遠嗎?孔子說仁並不遙遠,「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真想去行仁,力行《弟子規》這叫行仁,那麼仁就到來了,不知不覺我就成為一個仁德的人。所以學習的目的我們要很清楚,是成就我們的仁德,成就聖賢,不在乎我們懂得四書五經多少,不在乎背得多少,背不背不是關鍵問題,關鍵在我們做到多少,做到了,「斯仁至矣」,沒做到,那麼仁還是很遙遠。

這樣我們就能明了什麼人應該學習《弟子規》?再廣泛點講,什麼人應該學習聖賢之道?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當然學習,人裡面有程度高低不同,這個程度孔子分成三個等級,這是在《論語》裡面講,「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是講,上根之人,他的智慧,我們說他的程度很高的,是誰?生而知之,就是一生下來他就很仁厚、很有孝心、很有愛心,這種人是上等之人。什麼人叫做生而知之?其實每個人本來都是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有程度高低不同?統統都因為教育的問題。《三字經》也講到,「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你不教他,他就可能從上等人變成中等人,或者中等人變成下等人,甚至下等都達不到,那個人沒救了。這都是因為他後天所遭到的熏習,如果他熏習的是善的,他是上等人,如果熏習的不善,他就變成下等人。生而知之的人他也是教出來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就要去教,這叫胎教。

孔子最仰慕的是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都是這裡講的生而知之的人,那真的叫做聖人。要知道,文王的母親叫做太任,太任生文王,懷孕的時候那真的是一言一行都非常謹慎小心,因為太任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有知覺,假如自己行為造作不善,必定影響胎兒,對他是個污染,所以言語造作,甚至是起心動念,都非常謹慎,不允許有一個不善的心行。所以當時懷孕期間她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凡是那些不好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胎兒接觸到的都是良善的教育。所以古人講「有胎教,致使文王有聖德」,文王的聖德怎麼來的?他母親教出來的,母親在胎教裡面就懂得這個道理,就對孩子負這個責任。文王娶了太太叫做太姒,生的武王、周公,也是這個樣子;文王的祖母太姜,她生的是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親,這三太都是非常賢德的女子,所以養出聖人的兒子。太姜、太任、太姒,周朝開國三太,這三個女人為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周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朝代要感謝這三個女人,所以胎教多麼重要。

現在人稱呼妻子叫太太,「太太」這個名稱怎麼來的?就是出自於周朝開國三太。所以「太太」的名稱那是個非常尊貴的稱呼,稱呼妻子做太太就是希望你這個妻子將來能養育出文武周公這樣的聖人,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世界培養聖德之人。所以太太,女人在家裡培養兒女,那都是聖賢人的事業,真的是「蒙以養正,聖功也」,那是太太負起的責任,太太的使命比先生更重要。很多人說中國是重男輕女,好像男子的地位高,女子的地位低,那是種錯誤觀念。你看看中國重視的是婦女的德行、婦女的使命,傳宗接代、培養後代都是女子的使命。所以古德曾說,「天下國家的安危,女子手中的權力操之大半」。所以怎麼可能說先生地位比太太高?反過來說還有道理,太太地位比先生高,因為她使命重大,從胎教就開始培養兒女。

當時我母親也是很重視胎教。我出生在一九七三年,那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有這些傳統文化的書籍,只有《毛澤東選集》。我媽媽當時跟我的姥姥一起住,我的父親在蘭州,我母親在廣州,相隔很遠,生活都很清凈,朝夕都跟姥姥在一起。我的姥姥是個非常賢慧的家庭婦女,從來一生沒有發過脾氣,對自己的先生、對自己的兒女都非常的關愛,性格非常好,真的是溫良恭儉讓,有很厚的傳統美德。我母親跟我姥姥在一起耳濡目染,感受這種溫良恭儉讓的德風,也是在姥姥身邊盡孝,這種潛移默化這是對我的一個胎教。所以我從小到大,我母親說我都很聽話、很孝順,很少跟父母有頂嘴的時候,違逆父母的事情沒有干過,這就是胎教奠定基礎。這是講上根人要生而知之。

學而知之的那是次一等的,學而知之,教育很重要,小孩子從小就要接受聖賢的教育,落實他的德行的根基,因為長大了以後再教就很難,教育要從小開始。古人講「教兒嬰孩,教婦初來」,教育從哪裡開始?嬰孩就開始;教媳婦,家規,媳婦剛過門就開始教,時間久了她受的污染多了就很難教。

難教的人是什麼?叫困而學之。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小時候都沒學過中華傳統文化,就像我們這一代,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文革的餘毒延到我們青少年時代,「破四舊」,把傳統文化都廢棄掉了,所以沒有真正認真學習過。這是什麼?受困了,導致我們這一生行為、觀念很多偏差,生活在煩惱痛苦當中。現在有這個機會學到《弟子規》,接觸到傳統聖賢文化,那得要使勁干,叫亡羊補牢。我們程度就比較低,但是低沒關係,只要努力還能補救。怎麼努力?《中庸》上面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就是人家看一遍就看懂了,我就看十遍,我也能看懂,人家讀十遍,我就讀一千遍,這樣子發憤圖強,即使是根性愚鈍的,我們程度低的,也能夠趕上來,最終也能夠開顯我們的本性本善,我們的智慧也是本有的,也能夠成就。所以要學必定從《弟子規》學起。《中庸》上講:「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要學習聖賢之道要循序漸進,走遠路從近處開始走,登高也要從低開始一步一步的登,這樣漸漸的,《弟子規》講「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只要自己不灰心,奮勇向前,聖賢學問我們一樣可以成就,本性本善必定可以恢復。 行孝三層次:孝養父母之身 孝養父母之心 孝養父母之志 既然孝這麼重要,如何去行孝?古來大德給我們開示有很多,今天時間這麼短,不能夠非常詳細的講述,總結起來,行孝分三個層次,首先我想用《孝經》的這一段話來給大家講述如何行孝,《孝經》上講,「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孝子如何去行孝?就是在生活當中對父母要恭敬,如果對父母不恭敬,哪怕是你供養父母很優厚,那都不能算孝。你看孔子都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換句話說,你如果只是養父母,拿很豐厚的物質來供養父母,而對父母沒有恭敬心,這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養狗養馬你也是養,也是給牠很豐厚的東西,你沒有對父母恭敬,養狗和養馬又跟養父母有什麼區別?何以別乎?換句話說,對父母的孝最重要的是敬。在今年的母親節在廣州的報紙上,廣州日報對很多的母親採訪,對很多的兒女也進行採訪,看看母親節的心聲是什麼。問了很多兒女說你想怎麼樣行孝?兒女都回答說「我將來要掙大錢,買名車、買洋樓來供養我父母」,他的觀點是這樣行孝。又問了一下這些母親,她們怎麼說?她希望兒女做什麼?她們說「我就是希望我的兒子別太忙,禮拜六能陪我吃一頓飯。」你想想,母親所希望兒女對她的這種關懷跟兒女想的都不一樣。兒子想的買洋樓、買名車供養父母,這養父母沒有真正的恭敬,沒有使父母歡心,這怎麼能夠行孝?

「養則致其樂」,讓父母歡心,要順著父母的意思,不能以我自己的意思去孝養父母,那你是自己偏執的見解,不了解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所以孟子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沒有做兒女的資格,你要是不順父母的話。「病則致其憂」,就是指父母有病的時候,孝子當然非常的憂心,想方設法去為父母治療。在二00四年中國評選了十大孝子的活動,有一位孝子叫戴永勝,是山東省棗莊的一個煤礦工人,他只有二十七歲,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做一個煤礦工人收入當然很低,可是偏偏他母親又患了癌症,患了卵巢癌,已經是晚期,沒得救了。醫生就勸他說你趕緊把你媽媽接回家,她愛吃什麼就給她吃什麼,言下之意她時日不長了,醫生放棄治療。結果戴永勝,二十七歲的小夥子,非常的憂慮,看到自己的媽媽在病床上非常的難受,嘔吐、發燒,心裡非常難過,就發大願一定要把他媽媽治好。這種真誠的孝心一生起來,智慧就產生,他首先跟醫生溝通好,請醫生們合作,不要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媽媽,不要說他媽媽得了絕症,安慰他媽媽說,妳這個病沒什麼大事,調養調養就能好的,用這些方便的妄語來讓他母親生起對生存的信念。然後戴永勝就到處去尋醫找葯,因為家裡窮,沒有車費,他徒步走了九個省,有時候為了找葯,為了尋找那些民間的醫生,長途跋涉三天三夜。他找了一百五十多種治癌的藥方,民間好的土方子,每天就是這樣熬藥,煎這個葯來給他母親服用。結果半年之後奇蹟出現,他母親到醫院去複查,發現癌細胞已經萎縮了百分之七十,好了一大半,原來躺在病床上的母親不能起來,現在都已可以下農田幹活。這是奇蹟,醫生都非常驚訝,說這是醫學史上的奇蹟。

奇蹟從哪裡來的?《孝經》上講,「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一個人孝心達到了純正,至誠感通,真的通於神明,我們說神了,能夠感動天地,所以奇蹟能夠出現。奇蹟其實也有科學的根據,大家都曉得日本有位科學家叫江本勝博士,專門對水進行研究,他對水做實驗,證明人的心念對水結晶有影響。譬如說他拿著兩瓶水,同樣水源來的水,這兩瓶水,一瓶上面貼著一些不好的語言,譬如「真噁心、討厭、我要殺你」,這是左邊這幅圖,結果這個水進行冷卻結冰之後,這個結晶就很難看、很噁心,但是另外一瓶水給它貼上美好的語言,「愛、感恩」,結果這個字條貼上的這個水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也進行冷卻結冰,發現這個結晶這麼好看,像大鑽石一樣。同樣的水,為什麼效果完全不同?這是因為心態,語言是心態的符號,你給它加上好的語言,加上好的心態,水結晶就很美好,你喝了當然健康。所以為什麼這個孝子他的母親能夠奇蹟般的康復?你想想他每天在那裡熬藥、煎藥,用的是什麼心?一種至孝感恩的心去煎這碗葯,讓他母親喝了之後,其實倒不一定是藥方有作用,這個心改造了他母親的癌細胞,讓她好了,這是有科學根據。所以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創造了醫學上的奇蹟,什麼東西創造的?孝心創造的。

剛剛講「喪則致其哀」,就是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孝子一定是非常哀痛,這個哀痛是自然的,沒有造作。想到父母從小到大對我的養育之恩,我還沒有報答,父母就離我而去,心裡不禁非常的哀痛。《弟子規》上講,「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古人真是真正有孝心的人,父母走的時候,那種哀痛之心,「居處變,酒肉絕」,就是你生活的那個環境要改變,去哪裡生活?要去守靈、守墓,「酒肉絕」,就是再美好的酒肉吃不下,咽不下去。《孝經》上講「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就是你吃到很好的肉都不覺得甘美,聽到很美好的音樂你都不快樂,那麼樣的哀痛,這是自然。

「喪則致其哀」,這種哀痛不是說在那哭哭啼啼的,真正是盡最大的努力盡最大的孝道,讓自己的父母下一輩子能夠得好。所以「喪則致其哀」,這是化哀痛為力量,別在那裡裝模作樣的抱著媽媽哭,那是損害她。

「祭則致其嚴」,父母走了以後,先人、祖先都是對我們有恩德的,每年到春秋祭祀的時節都要祭祀。祭祀的意義就在懷念父母先人的恩德,養育之恩還沒有報答,父母就走了,現在表達自己的一種報恩之心。所以如何行孝歸納為三點,第一是孝養父母之身,第二是孝養父母之心,第三是孝養父母之志。孝養父母之身,你光供養父母物質生活還不夠,要孝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心生歡喜。另外還要孝養父母之志,父母對我們都有志向,哪個父母不希望兒女出人頭地?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通常父母的志向,從我們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出來。譬如說我叫「鍾茂森」,茂盛的茂,森林的森,這是什麼?父母希望我做茂盛的森林,成為祖國、成為世界棟樑之材。時時刻刻聽到別人喊我「茂森、茂森」,我就警醒自己有沒有做出對不起父母的事情。 母親的智慧 當時在美國,我在路易斯安那州念書,每逢寫信回去給媽媽報告自己的生活,這裡我抽取了我一九九六年一月的時候給我媽媽寫的一封信跟大家來分享,我是這樣寫到,「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需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兩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煉自己舍受。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熄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因為當時我算了,念碩士和博士加起來,三年碩士,四年博士,就得要七年時間,我預定做七年機器人,沒想到四年就完成。「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劃粥的清凈」。大家可曉得范仲淹斷齏劃粥的故事?范仲淹年輕的時候也是很窮很苦,在破廟裡面,冬天煮一鍋粥,凍在外面凍成凍塊,切成幾塊,每餐吃一塊,就著鹹菜吃,我當時也在學著享受一下。「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了,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這是信中的一個片段,原信很長,不能夠念太久。當我媽媽收到這封信以後,你想我媽媽會怎麼想?她心裡當然也會很高興,自己的兒子總算在美國沒有學壞。很多到美國去留學的學生,可能會受美國生活的污染、腐蝕,有句俏皮話,出國留學的學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我們沒有忘記,土就土點兒,為什麼要那麼洋氣?真正有自己的德行。所以當我媽媽收到這封信,給我寫了一封回信,你猜她怎麼講?她有沒有說「你為什麼不買棉被?趕緊買上棉被,冬天太冷了。你不要再給我寄錢了,你自己都這麼苦。」她沒有這樣說,我媽媽是一位很智慧的母親,你看她怎樣寫的,我母親說:「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孝就是性德之光,在這種清苦的一些生活環境裡面,真的讓自性這種孝德能夠得以顯現。所以我母親非常贊成,她沒有讓我買棉被,她反而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這是有智慧的母親。

我母親對我的志向常常寫在她的賀卡裡面,讓我經常的回憶,經常的去讀一讀,不要忘記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在賀卡裡面她是這樣給我寫的,那是一九九二年,十四年前,我還在剛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母親已經寫了這樣的賀卡,給我進行了人生的規畫。她這樣寫到:「茂森兒,祝賀你十九歲青春的年華(當時我才十九歲),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你已經成年了,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劃。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爭取到當今世界發達的國家學習和工作。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養的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三十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三十歲至五十五歲成家立業,干一番事業,五十五歲後收心、攝心,總結人生,修持往生之道。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的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永遠愛你的母親,一九九二年五月」。這是母親在十四年前,已經給我寫下了她對我的志向。回顧多年來走的路,我今年三十三歲,十九歲時母親寫的賀卡,很多也都實現了,譬如獲得博士學位、在發達國家學習和工作,獲得澳洲大學的教授的職位、成家要晚,這也做到了,我到現在還沒成家。但是確實也有很多還沒有做到,像母親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母親希望我學習聖賢。三十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三十三到五十五歲,我媽媽說要干一番事業,幹什麼事業最好?今年三十三歲的我,想來想去還是干聖賢教育的事業最好,所以我今年年底也準備結束我在大學的工作,準備到廬江到我們師父上人設立的廬江教育中心去學習,去協助弘揚聖賢的教育,希望全身心投入到弘揚聖教的工作,因為母親對我的期望是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用什麼平?用聖賢的教育。

這是我母親在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給我的一個生日賀卡,當時我二十六歲,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是我收到的一個最別緻的賀卡。這是我母親把我從小到大,從幼兒園時代,到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我念碩士和博士,每個生活的歷程相片都剪下來,你看我從小到大的樣子。這一邊是貼上我母親跟老人,我的外婆外公的照片,外祖父外祖母年輕時代和年老的照片,然後我母親給我寫了這樣的一個生日賀卡,她說:「茂森兒,在你二十六歲生日之際和博士畢業前夕,思念一下家鄉的老人、父母和師長,看看我們母子二十六年來的合影。從你的童年、小學、中學、大學,到留美攻讀碩士、博士,這些時光像夢一樣的過去,是歡喜、是感嘆還是成熟和覺醒?又看看你的外祖父的青年時代,和他去世前的照片,再看看你外祖母的青年時代,和她去世前的照片,你知道這就是人生嗎?你悟出了什麼?我兒博士畢業即將走上美國大學講壇教書,讓母親為你衷心祝福,願你擁有一個智慧的人生,願你心無掛礙的走向世界!」這是母親在一九九九年五月從廣州寄來的到美國的一個賀卡。母親的志向你看都在這個賀卡當中體現出來。確實,要孝養父母之身、心、志,在這方面我還在繼續的努力,可以說要奉行一生。

鍾茂森博士從小到大成長的一些歷程 我們常道「始於事親」,孝從哪裡做起?從孝順父母雙親開始,如果對父母雙親都不孝,怎麼可能忠於祖國?怎麼可能忠於職守?怎麼可能真正成就完美的人格,成就聖賢?要想真正對父母起孝順之心,首先要了解父母的恩德。我在這裡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從小到大成長的一些歷程。在很小的時候,我是出生在中國廣州,大概四、五歲的時候我母親就開始教導我學一些文字,念一些詩,我第一首學的詩就是唐朝孟郊寫的「遊子吟」。這首詩雖然是膾炙人口,大家都知道,但是我想今天跟大家再分享一次,因為這首詩對我的整個人生起了很重要的一個意義。我先把這首詩念一念:「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詩人他只是勾勒了一個很簡單的生活畫面,講一個遊子將要出行,可能是因為工作、出差或者是遊學要出門,母親就在燈下給這個遊子縫製衣服,一針一針密密的縫。為什麼母親要密密的去縫這個衣服?因為母親心裡總擔心著孩子出遠門,假如說衣服哪裡破了,在外面很不方便,所以就給他密密的縫。你看就是這樣的生活當中很簡單的小事,就已經反映出母親對孩子的那種愛是無微不至的那種愛。所以詩人很感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說小草,你看它成長,接受著陽光的滋潤能夠成長,等到有一天小草說我想要報答陽光成長它的這樣一種恩德,它能報得盡嗎?所以說報是報不完的。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就像三春的太陽,這是無私的仁愛關懷著我們,我們在這種父母的慈愛當中成長,有一天突然回頭想要報答父母的恩德這是報不盡的。

當時我在學這首詩的時候,說老實話,我是先學會念這首詩才學會講國語的,因為我是出生在廣州,從小到大就講廣東話,我母親就教我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當時我的資質很差,很笨,我媽媽說怎麼老教都教不會?教了一個月我才能把這首詩念會,你看笨到這個樣子。可是小的時候念經,念這些詩,確實有好處,記一輩子。等到我成長起來的時候,上了大學,突然有一天翻出這首詩,感觸良多。我記得我在上了大學,我是在廣州中山大學念的書,(高雄也有一個中山大學,姊妹學校),當時中山大學是廣東省最好的大學,也是全國重點大學。從中學考到大學以後就鬆了一口氣,結果第一個生日我給母親就寫了一個生日賀卡,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是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四號在上大學以後我給媽媽寫的第一份生日賀卡,我是這樣寫到,「親愛的媽媽,回首往事,您數十年的培養,才使我能在這嶺南第一學府中山大學讀書,使我在中大最好的專業深造」,因為當時我念的是國際金融,這是最好的專業,最吃香的,「在感恩之際,我只能用一句話表達我感恩之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兒茂森,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四號。」

對母親的這種感恩之心確實我沒有辦法用語言跟大家表達,只能夠意會,難以言傳。從小到大母親對我的這種點滴的培養,像我從小媽媽每天早上就拉我起床鍛煉身體,養成我良好的生活習慣。另外熱愛勞動,我媽媽經常帶我去勞動,我雖然是獨生子,但是我媽媽一點都不會溺愛我,我當時上幼兒園的時候,這是我媽媽後來告訴我的,我自己都忘掉了,因為我們家離我讀的幼兒園大概走路要半個小時,要翻過一座山,我是在幼兒園全托,就是說每個禮拜六下午小孩接回家裡住,住到禮拜一的早上又送回幼兒園,住一個禮拜。結果禮拜一的早上,因為媽媽要上班,就先拖著我去幼兒園,我不想去幼兒園,當時不想去幼兒園,就很磨蹭,結果媽媽就讓我把書包都收拾好,把一個禮拜的衣物還有這些書本都裝到書包里,就拖著我走,讓我背著這個書包就走山。結果迎面來了一個我媽媽的朋友,我當時才三、四歲,我三歲入幼兒園,看到我媽媽拉著我這個小孩在路上走,還背著個大書包,我媽媽的朋友說:「你怎麼這樣忍心,讓這麼小的小孩背著這麼重的書包走山路!」我媽媽是有意鍛煉我,她看到這個人不懂,也沒必要跟他辯論,就把我的書包接到她手上,結果那個人走了以後她又把這個書包還給我。所以我從小這個腿鍛煉得粗粗壯壯的,身體特別好。現在父母就沒有這樣的一種理念,就生怕孩子吃點苦,沒有鍛煉孩子怎麼能夠成材?

就因為我媽媽對我這樣的鍛煉,所以我的身體從小體質很好,很少病。最後到美國留學的時候,這個身體的優勢就出來了,因為有很好的身體,才能夠承受工作的負荷,才能夠承受緊張的壓力。我現在在澳洲昆士蘭大學是我們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去年獲得終身的教職Tenure。別人看了這都是很優秀,其實我們自己也不覺得怎麼樣,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壓力,雖然教授的工作也都是很多工作量,可是我們能夠應付的還不錯,而且還有時間來學佛,還準備一些課程,因果的、道德的教育課程,另外有機會陪著我們師父上人在世界各地從事推動和平教育的工作。應付這些工作量,其實都是從小我媽媽的這種細心培養而得來的,小的時候不知道,等到你長大了,對於母親這種恩德才能感念。

我當時在我生日賀卡還寫了一首詩,這首詩是別人的詩,我是用來讚歎母親的愛,是汪國真這個詩人。詩寫得非常平易,用平易的語言,但是表達的是真情,我給大家念一念:「母親的愛,我們也愛母親,卻和母親愛我們的不一樣,我們的愛是溪流,母親的愛是海洋;我們的歡樂,是母親臉上的微笑,我們的痛苦,是母親眼裡深深的憂傷;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卻總也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我大學畢業以後馬上銜接到美國去留學,我做為父母的獨生子,現在要告別父母,遠走異國他鄉,當時念著這首詩,心裡真是心緒起伏,想到「遊子吟」這首詩,真正感覺到遊子出學,要出國留學,要出遠門,跟母親那種依依不捨的這種心。到了美國去念書,因為我是出自一個很平凡的家庭,父母都是在大陸一般的工作,收入也不高。去到美國留學,當時還很幸運,因為成績還不錯,有全額的獎學金,但是這個獎學金真的也是省吃儉用,不敢去花費。心心念念想著趕緊把學業完成,因為什麼?母親「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怕我們太遲回來,希望我們早點完成學業,能夠跟父母團聚。因為還有這麼一點孝心,所以學習起來也就比較努力。很多我們的留學生每到周末都去Party一下,都去開開心,我從來沒有,我是一個禮拜七天工作日,每天都是從早到晚在工作室裡面來學習、工作。

當時我拿這個全額獎學金,其中也是要包括給我的指導教授每個禮拜工作二十小時,幫他做助理研究。我那個教授是一位非常嚴厲的教授,也是美國一個比較知名的經濟學家,我是學金融的,當時很多學生都不敢跟他,因為他太嚴厲,跟不下去,我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就跟他。他怎麼嚴厲?他交代我的工作量,我們一個禮拜要工作二十小時完成,可是他的工作量你沒有四十個小時你沒有辦法完成,可是他當二十小時算,他把你當作熟練工人。好吧,就努力去做,結果真的熟能生巧,原來四十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後來三十小時完成,再後來二十小時就完成,再後來十個小時就完成,做的研究愈來愈熟練。當時因為也想要努力的去學習,早點完成學業,我在美國碩士和博士四年就完成。當時在畢業的時候我的教授就跟我講說,你知道嗎?像你四年之內把碩士和博士的課程都修完的,這在我們大學你還是第一個。我當時就記得我這位教授對我要求的效率非常高,譬如說他給我的工作量,拿一份材料讓我去檢測一些數據,經濟學有時候去做一些統計的檢驗,我通常都會問這個工作您什麼時候要,這個成果您什麼時候需要?他就回答說我昨天就該要了,換句話說,你就別問了,趕緊去做,就這樣。做的工作,即使是再優秀,再好的工作成績,他沒有表揚的,從來可以說是道貌岸然,跟你沒有笑容,而且沒有表揚,只有批評沒有表揚。我想難怪別人跟他跟不下去,幸好,我還好,因為從小父母對我就是嚴厲要求,從小到大是有打有罵,所以我能夠承受這種壓力。

結果四年完成之後,碩士和博士完成了不是要找工作嗎?我們念了博士通常都是要找教授的職位,到大學裡去教書,當時我就硬著頭皮請我這位指導教授寫一封推薦函,當時我自己怎麼樣都沒有料想得到,他這四年來沒有給我一句表揚的話,可是他把四年的表揚全都寫在他的信里。他在信里講,鍾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學術生涯當中教出的最優秀的學生,他說我在四年裡面所做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跟一位資深教授的研究成果相媲美。你看看這樣的推薦函寄出去找工作叫做易如反掌,所以很快兩家大學的offer就來了,就聘我做助理教授。我後來在美國德州大學一個分校教書,二十六歲走上美國大學的講壇。當時也是好像受寵若驚的感覺,可是回頭一想,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對父母還有一點早日報恩的心。我記得在美國念書的期間,父母沒有給我寄過錢,因為我不需要,而且反而我將我每個月的獎學金省吃儉用剩下來的,每個月還給我父母寄去三百美金。坦白的講,我一個月的獎學金當時是八百美金,除了自己的住房,除了吃用,還有學費、書費等等,省下來三百美金寄給父母,剩下的五百美金我怎麼用?其中一百多塊錢是打電話用的,每個禮拜跟父母打一次長途電話,電話費當時還挺高的,現在是便宜了,但是一講都忘了時間,就一個多小時兩個小時的講。每兩個禮拜我都給我父母寫一封長信,報告我在美國留學時候的起居生活、學習、工作,讓父母安心。

因為我從小到大,尤其是跟我母親,很多的交流,每天吃完飯,晚飯吃完了我們就一起去散步,交流談心。我母親也有這個心,很關懷我,跟我談心。所以我跟我母親不僅是母子,而且是師生的關係,也是朋友的關係,真是非常親密,出了國之後這個心沒有改變,還是這樣經常的交流。而且每年我都必定回國探親一次,省下的錢積攢一些路費,買張飛機票,買些禮品帶回來,就這麼用。所以這個錢真的是省得怎麼樣?說起來大家可能覺得好笑,冬天因為在美國都挺冷的,有時候下點小雪,我雖然是在南方讀書,可是也有下雪,冬天跟幾個留學生,都是像我這樣很清苦,大陸出來的孩子都很清苦,冬天都不捨得開暖氣,自己也不捨得買棉被,從國內帶了一張毯子,把所有的這些大衣、衣服都蓋上,甚至把書本都壓到上面,這樣來過冬。幸好我從小到大還有個好身體,冬天我還堅持沖冷水浴。當時很多人有獎學金,都可以買一部二手車,開車上學比較方便,因為我住的公寓比較遠一點,遠一點比較便宜。當時我都是騎著一部腳踏車,冒著風雪,就這麼樣去上學。

到了美國都不捨得買鍋碗瓢盆,都不捨得。我的那個鍋,說起來大家也好笑,是一個同學他畢業了,他已經用了好多年的一個高壓鍋。大家曉得什麼叫高壓鍋嗎?就是上面有個小錠的,一蓋上壓力就重了,叫高壓鍋。可是它那錠沒有了,所以不是高壓。他那個鍋用了好多年,準備要扔掉,我說你別扔,你給我,結果我用它來炒菜,來煮飯,來煲湯,什麼都用它,用了四年,直到我當上助理教授我才把它捨棄。很多人說,你這獎學金省下來,你這路費,因為很多留學生他們很少回家裡探親的,他們說你買機票的路費,每個星期打電話的電話費,積攢下來你能就買部車。但是我沒有買車,我笑笑,與其說買車,我不如把這個錢花在看望父母,跟父母交流。所以雖然我留學四年,跟父母離開,身體雖然離開,但是我們的心卻永遠沒有離開過。這是我母親在我大學畢業準備出國留學的時候給我寫的一個生日賀詞。我跟我母親的交流很多,我給我母親寫的信我母親都積攢了一大籮筐,我母親給我寫的賀卡我也積攢了很多,這裡僅挑出幾條跟大家分享一下,談談家裡的事,今天是聊天。這是我出國留學之前我母親這樣的一個賀卡,她說「茂森兒,我的祝福將伴隨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將附麗於你清凈光明的一生!母親一九九五年四月。」母親對我的這種心愿,一種勉勵,能讓我時時的去感懷,常常記在心裡,就是我們努力學習工作的動力。之所以那麼快速的完成學業,有這樣優秀的成績,確實跟這一點孝心,跟母親的這種期許分不開。

孝是德行的根本,也是幸福和成功的根基 德行不僅是做人的根基,也是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根基,所以這個題目實際上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切實的。談到人生幸福和成功,這是每個人不管是學佛的還是不學佛的,世間人都希望有幸福和成功。講到幸福和成功,可以說古來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大舜的故事,大舜我們知道是四千五百年前的帝王,在他還沒有做帝王的時候,是出生在一個非常平凡家庭的孩子,而且他的親生母親很早就過世,他的父親後來續娶了一位太太。舜的後母對舜很不好,想方設法來虐待舜,讓舜的父親兩個人一起來虐待舜,甚至謀害舜。舜非常孝順,心裡總想著如何讓父母歡心,從來沒有想到父母對我不好,父母想方設法要置舜於死地,可是他從來眼睛裡不看父母的過失。

有一次當舜下井裡去幹活的時候,當時舜的母親就想把舜活活埋死在這個井裡,趁著舜下到井裡幹活的時候就把土往井裡埋。幸虧舜很聰明,很有智慧,因為他同父異母的妹妹對他很好,事先告訴過有可能會出現這種危險。所以舜早有預防,事先在井裡就挖了一條通道,從這個井裡面通出去,結果沒有死。回到家裡他母親看到怎麼舜又回來了,心裡一驚,但是舜好像什麼事情沒有發生一樣,還是該幹什麼幹什麼,心裡對父母一點抱怨心都沒有。又有一次舜上到草房上面幹活的時候,當時舜的父母就把上草房頂的梯子給抽掉,然後就放火燒這個草房,舜也是早有預防,他拿著兩個斗笠就從房頂上跳了下來,像降落傘一樣慢慢的就降落到地上,又沒有死。你看看舜的父母可謂是心地狠毒,三番兩次的對舜下毒手,舜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面生活,依然保持他的孝心,從來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只看自己的過失,不看父母的過失。結果這樣的孝行傳出來之後,使到鄰里鄉黨都非常的敬佩,家鄉出了這麼樣的大孝子,這個事迹讓人無不感動。後來這個事情傳到堯王那裡,當時的皇帝是堯,堯一聽這裡居然有這麼樣一位大孝之人,在家裡這樣的孝順父母,出來一定是忠於祖國、熱愛人民,所以就請舜出來為他做事情,當時舜就以他這樣的孝心感召到堯王來請賢。

當時堯王來請的時候,舜在田裡幹活,舜的孝行感動天地,連山裡的大象都跑出來為舜耕種,小鳥都為舜來播種,這幅二十四孝圖。當時堯王來請舜出來的時候,請舜來輔佐堯治理天下,後來堯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女英、娥皇都嫁給舜,最後堯把皇帝的位置也傳給舜。你看舜他的人生可謂幸福成功,他娶的是皇帝的女兒公主,後來繼承皇位做到天子,可以說是尊貴、福報都到了極點。為什麼舜能夠有這樣的福報?這還是《弟子規》上這一條做得好,《弟子規》上講「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親愛我,孝順還不算難,假如說父母親像舜的父母一樣對待我,我能不能夠像舜那樣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如果能,那麼你修的福報就非常大。現在你看很多子女,父母不要說去虐待他,稍微多說一句,他就嫌你嘮叨,你批評他一下,稍微嚴厲一點,他就離家出走,這中學生都很多。所以想想舜的這個例子,讓我們生慚愧心。

《中庸》這本書上講,孔子說,「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這是舜的福報,尊為天子,富有四海,而且世世代代有子孫來保他的基業,幸福成功達到了頂點。他為什麼能夠造就這樣幸福成功的人生?就是憑他的孝心。所以孝是德行的根本,也是幸福和成功的根基。有人就說,舜的大孝確實令人景仰,可是我做不到,我做不來。這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要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原來的面目都是跟聖人一樣。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每個人都可以像堯、像舜那樣可以做聖人。怎麼去做?孟子說得好,「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所以我們如果真正要發心做聖人,要造就自己幸福成功的一生,首先要自己有信心,知道聖人跟我其實本來都一樣,都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有信心。你不要說「堯舜可以做到,我不行,我跟堯舜不一樣」,你這樣講就跟孟子說的相反,就跟孟子抬杠,唱反調。孟子明明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你卻偏偏說我不能成為堯舜,你這不是跟孟子唱反調嗎?要相信堯舜可以做得到我也能做得到,為什麼?我們的本性都是本善的。從哪裡做?就從孝道開始。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般父母叫我們做什麼,我們絕不敢說一個不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上講的,這是家裡有家庭教育。所以,像我母親她對我期許很高,希望我大學畢業以後去美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將來要做教授,這是父母的心愿,「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以當時也考上了美國的碩士研究生,去讀書,讀完碩士就讀博士。在美國留學,因為我們自己家裡經濟並不富裕,所以帶的錢很少,幸好學習成績不錯,在美國有全額獎學金。我記得當時一個月八百美金,相當於人民幣,一比八,六千四百塊錢人民幣。在美國這個錢並不算高,但是生活也算過得去,不少的留學生有了這樣的獎學金生活還算可以的,甚至積攢一點錢買一部車都可以。當時我比較節省,因為家裡不富裕,自己又想到很想給父母趕快能夠報恩,所以我當時用度我自己很節省。八百塊錢的獎學金,我就是給家裡給父母寄三百塊錢每個月,剩下五百塊錢自己怎麼用?譬如說我租的房子,跟幾個留學生一起住,租最便宜的公寓,離學校很遠,很便宜。八個人住一個套間,大家一起共享,冬天不捨得開暖氣,夏天不捨得開空調。在美國比此地要冷,冷很多,冬天還能下雪,當時實在冷的時候,我記得我從大陸帶過去的一張毛毯都不夠用,又不捨得花錢買棉被,所以把這些大衣、毛衣全部都蓋在身上,還不夠的時候把書本都壓在身上。

然後每個禮拜我們都去買菜一次,在美國它的超市離住的地方很遠,必須要開車,但是我又沒有車,怎麼辦?搭同學的便車,所以一個禮拜只能去買一次菜。買菜對我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我不去挑菜,所以到現在我都不會挑菜,我是怎麼挑的?看那個價錢牌上面,最低價格的我就拿那種。在美國一般最廉價的菜都像那些胡蘿蔔、大包心菜,那都是很便宜的。所以我就每頓吃的都是胡蘿蔔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蘿蔔,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兩種菜其實很有營養。有一位師兄他畢業了,我剛剛到美國的時候他畢業,他用了好多年的一個高壓鍋準備要扔掉,因為那個高壓鍋已經不高壓了,它上面的那個重鎚子,高壓鍋蓋上不是有個鎚子嗎?蓋著的,已經沒有了,所以只能當一般鍋使用,很厚、很重。我就把這個鍋撿回來,又煮飯、又煮菜、又煮湯,這一用就用了四年,一直到我博士畢業。

當時因為錢少,所以也沒有什麼其它的活動,一天到晚只是看書。所以天天的生活非常的有規律,都是三點成一線,從宿舍到圖書館,到課室,天天重複同樣的學習活動,衣服也是穿同樣的,路也是走同樣的,地點很固定。同學們去玩,去開晚會、party、去旅遊,我從來都不參加,為什麼?沒有錢,也沒有心思去參加,心裡就想著趕緊博士畢業,好完成父母的心愿。自己省的,剛才講的,除了供養父母以外,還剩下五百美金,怎麼分?除了自己吃穿用度之外,每年能省下一張機票費回國探親一次。然後我每個禮拜給自己父母打電話人家就笑我了,鍾茂森什麼都省,就是打電話不省。確實我打電話都忘了時間,一打就是一個多小時,國際長途當時還挺貴的。

所以當時我這個學習,我自己資質並不算很好,因為我小的時候,我媽媽很耐心的教我,我姥姥在旁邊看到了都有點不耐煩,說這孩子怎麼這麼笨,怎麼教都教不會,資質很差。幸好學習還算努力,精神還算集中。我給自己規定了七條戒律在留學期間,這七條我給大家讀一讀:第一個,不穿奇裝異服,第二,不留長頭髮,第三,不逛商場,第四,不亂花錢,第五,不看電影、電視,第六,不亂交朋友玩樂,第七,不談戀愛。謝謝!所以這是七不,這七條戒律規範著自己,所以雖然資質不高,每次考試還能考全班第一名。因為在美國讀書你是修學分的,你想早畢業或晚畢業可以自己選擇。所以當時我就拚命的讀書,學分修得很多,本來預計七年才能拿到博士學位的,因為美國碩士要二到三年,博士要四到五年,平均要七年才能完成,當時我四年就畢業了。

當時我的博士導師,他是美國一個相當有名的經濟學家,他對我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我舉一個例子來講,我剛到美國的時候為什麼能夠很順利的獲得全額獎學金?原因是因為他,因為他太嚴格了,沒人敢跟他學習和做事,所以他的那個職位空缺出來,別人都不敢做,我來做,所以那份錢我就拿到了。他要求人怎麼個要求法?譬如說我們拿獎學金,為教授每個禮拜要做二十個小時的助理研究,他交代的工作量如果不用四十個小時是沒辦法完成的。而且當他給我們交代工作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請問他,說您這個工作什麼時候需要完成?他會說我昨天就該要了,換句話說,交到你手上已經是遲到了,你就趕快的去完成工作,不要問了。很少,從來沒有聽過他讚歎過我,四年我就跟著他做。幸好小的時候有家教,父母對我要求比較嚴格,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是我母親後來告訴我的。我小的時候在廣州市第一幼兒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通常住在廣州是在解放北路,到市一幼兒園要經過越秀山,翻山過去大概要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每個禮拜,因為我是全托的,每個禮拜一我媽媽或者我爸爸把我拉到幼兒園去,放在那,禮拜六下午把我帶回家。要到這個幼兒園,我就背著個小書包,書包里滿滿的裝著這一個禮拜用的書本、衣服,我媽媽就拉著我走,那時候才三、四歲,背著個鼓鼓的小書包走路走四十分鐘。結果路上遇到有個同事,見到我媽媽拖著個小孩背著這麼大的書包,就批評我媽媽說,妳怎麼能讓這小孩負重負這麼重,背這麼大的書包?我媽媽見到這位同事,沒辦法,也不要跟她解釋,就在她面前把我的書包接過來背在自己身上,等那個人走了以後又把這個書包還給我背。所以我從小練得那個小腿都是粗粗壯壯的,身體素質很好,上了大學還是游泳隊、田徑隊、籃球隊的隊員。

所以正是因為有這種嚴格的家教,到了美國就見到效果,所以我們的指導教授對我們的壓力我們能夠扛得起來。一開始他給我們的工作量要四十個小時才完成的,後來我們因為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能力強了,熟悉了,所以三十小時就能完成,後來二十小時就能完成,後來我十個小時就能完成,所以剩餘的時間自己可以多做研究、多寫論文。當我畢業的時候,我這位指導教授給我寫個推薦函,因為我們博士畢業通常都希望能夠得到大學教授的工作,而求職最關鍵的是自己博士導師的推薦函。當時我還有點擔心,不敢請他寫推薦函,因為他太嚴厲了,要是講一句什麼不好聽的話,那我就完蛋了。硬著頭皮讓他寫,結果沒想到,他四年裡面沒有給我讚歎過一句話,結果全把讚歎的話寫在他的推薦函里。他是這樣寫到的,他說鍾茂森能夠在四年裡面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這是在我們大學裡面第一個人,他能夠在畢業以前能夠寫出八篇論文發表,這個是相當於一位多年資深工作經驗的教授的成績,他說鍾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學術生涯裡面見到的最優秀的學生。結果你看他這幾句話,我找工作就易如反掌,申請函寄出去,沒過多久美國德州大學和匹茲堡州立大學兩個大學把聘函給我,請我做助理教授,年薪六萬六美金,這一下子好像富裕了。所以第一件事情,把我母親就接到美國來奉養,邀請我母親來參加我在美國的博士畢業典禮。

推薦閱讀:

為人父母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三個關鍵點:6歲前性格培養
老公竟給嫂子10萬養孩子
我懷孕的日子——生孩子清單(網上轉載)-天上的白雲一朵朵
孩子的每一次哭鬧,都是成長的契機
孩子有這3種反常行為,其實是在求救

TAG:孩子 | 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