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五十四)】浙江蕭山汪輝祖:清白臨財 徳義相傳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五十四)】
浙江蕭山汪輝祖:清白臨財 徳義相傳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發布時間:2016-07-19
汪輝祖
汪輝祖(1730-1807),字煥曾,號龍庄,晚號歸廬,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今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大義村人。他早年舉業不順,二十餘歲即入幕府。後於乾隆四十年(1775)得中進士,五十二年(1787)為寧遠知縣,五十六年(1791)為道州知州。致仕後,退養在蕭山蘇家潭,終年78歲。
汪輝祖是清代政學兩界的名幕良吏,善斷疑案,名聞全國;後為州縣官五年,勤政愛民,政績斐然,是一位難得的清官廉吏;他又勤於治學,尤邃於史,是一位著述宏富的學者,著作有《元史本證》《史姓韻編》《學治臆說》《佐治葯言》等。汪輝祖集名幕、循吏、學者等多種身份角色於一體,在當時以及後世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雙節堂庸訓》
汪輝祖幼年喪父,家道中落,靠借貸聊以度日。生活的艱辛,使汪輝祖過早地涉足「人間事」,對社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與人之間的真偽虛實深有體會。晚年為教育子孫,撰寫了《雙節堂庸訓》。
該家訓共分為述先、律己、治家、應世、蕃後、述師述友六卷,計219條。卷一《述先》,記載汪氏家世與祖父母、父母的生平事迹;卷二《律己》,專講律己修身之道;卷三《治家》,主要講家庭管理之道;卷四《應世》,主要是教育後代如何處世做人;卷五《蕃後》,專門闡述教子之道;卷六《述師述友》,記載師友事迹。
《雙節堂庸訓》除了從傳統文獻、儒家經典著作等「聖賢書」中尋求為人處事的依據外,更多的是來自「人間事」的體會和感受,飽含了汪輝祖對自己人生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在談及家訓書名時,汪輝祖說:「自少而壯、而老,循軌就範,庸庸無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訓》。」這自然是謙稱之語,「庸訓」不庸,反倒包含許多高明之見,如「人生自少至壯,罕有全履泰境者。惟耐的挫磨方成豪傑」「以身涉世,莫要於信。此事非可襲取,一事失信,便無事不使人疑」等等,頗具哲理,啟人深思。
●視頻腳本
浙江蕭山汪輝祖:「庸訓」治家 德義相傳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是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重視家庭教育,致力於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除了言傳身教外,不少家庭還將治家格言付諸筆墨,以家訓的方式傳之後世。
清朝乾嘉時期,浙江蕭山人汪輝祖寫下了一部名叫《雙節堂庸訓》的家訓,它既是教子育孫的教輔材料,又是修身齊家的實用之書,在社會上傳播廣泛,堪稱家訓中的經典。
杭州湘湖(白馬湖)研究院副院長 傅浩軍:
汪家原本是書香門第,其父做過縣府屬官。後因家道中落,靠借貸維持生計。生活的艱辛,使汪輝祖過早地涉足「人間事」,在生活的旋渦中搏擊,對社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與人之間的真偽虛實深有體會。
【漫畫】汪輝祖在寫作
汪輝祖用「老眼」看社會,對社會世態眾相,人情冷暖的體會入木三分。告老還鄉後,為教育子女,汪輝祖寫下了著名家訓——《雙節堂庸訓》。
該家訓分為述先、律已、治家、應世、蕃後、述師、述友6篇,共219條。它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囊括了修身律己、讀書治學、處事之道、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內容。注重從傳統文獻,特別是儒家經典著作和諺語中,尋求為人處事的依據。
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鮑永軍:
《雙節堂庸訓》是一部融「聖賢書」與「人間事」於一爐的傳世家訓。汪輝祖談論持身涉世之道,語言精練,通俗易懂,揭示事理層層推導,邏輯性強。謙稱「庸人庸言」,然而,正因其「庸」,於當時乃至現在,針對性和實用性才更強。
汪輝祖的家鄉浙江蕭山自古人傑地靈,「喜奔競,善商賈」。地狹人稠的生存環境,賦予了蕭山人善於外出謀生的秉性,也造就了一代名幕汪輝祖。
汪輝祖,字煥曾,號龍庄,晚號歸廬,生於清雍正八年。他早年舉業不順,二十餘歲即入幕府。後於乾隆四十年得中進士,五十二年為湖南寧遠知縣,五十五年為道州知州。致仕後,汪輝祖退養在蕭山蘇家潭,終年78歲。汪輝祖是清代政學兩界的名幕、良吏,現代學者蔡元培、梁啟超、胡適也盛讚「這個人了不起」。
在《雙節堂庸訓》卷一《述先》篇中,汪輝祖記載了汪氏家世與祖父母、父母的生平事迹。
杭州湘湖(白馬湖)研究院副院長 傅浩軍: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汪輝祖的祖父、父親、母親,從小就對他進行傳統道德教育,潛移默化,養成了他剛正不阿、潔身自好的品德。
在汪輝祖的童年,汪輝祖的祖父汪之瀚對他管教很嚴,每次看戲,都帶上孫子,歸來後就問所演角色姓名、賢否。如果汪輝祖應對無誤,就獎勵一些小點心。
在《雙節堂庸訓》卷二《律己》篇中,汪輝祖專講修身之道,提出「做人須先立志」「從本上做起」「做事要認真」「要有恆」「要愛名」「要顧廉恥」「貧賤當勵氣節」「不唯阿以附勢,固窮厲志,守義不移」等等。也正由於「義」字當頭,為了百姓利益,汪輝祖會不惜冒著風險,為民請命。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汪輝祖任湖南寧遠知縣,當時規定百姓須吃淮鹽,而淮鹽的價格比粵鹽高出八倍,因此寧遠百姓私下食用粵鹽,粵鹽在寧遠屬私鹽,買賣粵鹽違犯禁令。官府派人偵捕,以至「人情惶憂」。
杭州市蕭山區歷史學會會員 朱淼水:
作為一縣之主的汪輝祖得知此事後,深感為百姓解決疾苦乃首要任務,暗下決心,要解決寧遠百姓食鹽問題。他身穿便服,走出衙門,到百姓中去,誠懇聽取他們的意見。從百姓意願角度,制定妥善方案,向上司呈文說明,「粵鹽越禁越多,弄得社會很不安定」。
後來,汪輝祖公布了文告,允許寧遠零售粵鹽,但一次不超過十斤。
杭州市蕭山區歷史學會會員 朱淼水:
湖南總督畢沅知道此事後,大加讚賞,認為汪輝祖性格耿直,說得有理,並「立弛零鹽禁」。汪輝祖由此也深得民心。
汪輝祖後調任善化縣令,因足疾辭職回鄉,途經寧遠時,人們夾道相送,有的人送至長沙還不舍離去,情切感人。
在《雙節堂庸訓》卷四《應世》篇中,汪輝祖教育後代如何為人處世。在論述「寧吃虧」時,他認為,常人都說「忠厚」就是無用,這話不對,如果一個人面對損人利己之事,能做而不肯做,這就是忠厚。
杭州市蕭山區歷史學會會員 朱淼水:
做人要不怕吃虧,寧可被別人恥笑,也要做一個忠厚的人。忠厚的人可能一開始看起來會吃虧,但到最後都是不會吃虧的。
這些都是汪輝祖的經驗之談,頗有啟迪意義。
在《雙節堂庸訓》卷五《蕃後》篇,汪輝祖專門闡述教子之道。小孩子除了讀書和謀生外,也可以學習其它各種技藝,到了十四五歲如果讀書不行,就應當根據他的特長,學一門手藝,務農務工從商都可以。
《雙節堂庸訓》六篇皆立足於汪輝祖的人生閱歷,很多道理都源自於生活,再加上樸實無華的語言,使得這本家訓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別有一種親切感,啟發了很多人。
當然,影響最大還是汪家,汪氏後代將《雙節堂庸訓》奉為圭臬,引為修身正己的經典,人才輩出。到了近現代,汪輝祖六世孫汪謙為著名畫家,曾到歐亞五國遊學,畫技甚精,出版畫集《六法大觀》、《醉八仙墨稿》、《畫譜》等。汪家九世孫汪忠鎬是著名血管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長於抗日烽火中的他,始終記得家族傳下來的一句話,「菜梗香味識家風」,忠厚為人,堅守氣節,這些都是他從先祖汪輝祖身上獲得的力量。
汪輝祖九世孫、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忠鎬:
一輩子不說假話,一定要說真話,一定要幫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公正的人。因為我們前頭的龍庄公(汪輝祖)就是這樣做的,我們汪家後代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庸訓」不庸,大智若愚。《雙節堂庸訓》就是這樣,看似平凡,卻在不平凡中揭示了人生的真諦,看似渺小,卻在歷史長河中彰顯出家規家訓的強大力量。
《雙節堂庸訓》目錄
●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摘編
教子為先
濟美不易
世濟其美,昔賢所榮,不特名公鉅卿也。業儒、力田之家,世世清白,相承亦復不易。數傳十百人中,有一不肖子,即為門第之辱。固由積之不厚,亦因教之不先故。欲後嗣賢達,非教不可。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蕃後》
【譯文】
世世代代都能繼承先人的業績,這是從前的賢良之士所引以為榮的,並不僅僅只是有名望的公卿是這樣。從事於儒學和農業生產的人家,世世代代都很清白,這樣沿襲繼承下來,也是不容易的。一連數代的幾十、上百個人中,只要有一個不肖子,就會成為全家的恥辱。這固然是由於德行積蓄得不夠,也是因為沒有把教育後代放在首要地位的緣故。所以,想要後代賢良通達,非進行教育不可。
勢力不可恃
恃勢逞力,必有過分之事,損福取禍,萬萬不可。有太陽時,須算到陰雲霖雨;有水時,須算到河流淺涸,自不敢恣所欲為。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應世》
【譯文】
依憑權勢,炫耀強力,就一定會做出過分的事,減損福氣,自取禍端,這萬萬不可。有太陽的時候,就應該預計到陰天下雨;在有水的時候,就應該預計到河流變淺甚至乾涸,這樣就自然不敢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了。
節制用度
宜令知物力艱難
巨室子弟,揮霍任意,總因不知物力艱難之故。當有知識時,即宜教以福之應惜。一衣一食為之講解來歷,令知來處不易。庶物理、人情,漸漸明白。以之治家,則用度有準;以之臨民,則調劑有方;以之經國,則知明而處當。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蕃後》
【譯文】
那些豪門大戶的子弟,任意揮霍錢財,都是因為不知道物產的得來十分艱難。當孩子有了智慧的時候,就應該教他們要珍惜幸福。為他們講解一件衣、一粒食的來歷,讓他們知道來之不易。這樣才能讓他們對事物的常理、人之常情漸漸地認識明白。用這種方法來治家,用度就會有標準;用這種方法來管轄百姓,物資調度就會合理;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就會見解明智、處理得當。
謹財用出入
不惟寒素之家用財以節,幸處豐泰,尤當準入量出。一日多費十錢,百日即多費千錢,「不節若則嗟若」。富家兒一敗塗地,皆由不知節用而起。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治家》
【譯文】
不僅僅是那些家境貧寒的人家在使用錢財的時候要節約,即使是有幸處於家資豐厚的人家,也尤其應當依照收入的多少來控制支出情況。如果一天多浪費十錢,一百天就多浪費了一千錢,「不能節制,就會嗟嘆後悔」。那些富家兒一敗塗地,都是因為不知道節約用度而起。
【漫畫】汪輝祖在讀書
詩書傳家
宜儲書籍
「遺金滿籯,不如一經」,古人所以稱書為良田也。為父兄者,早為儲蓄,俾知開卷有益之故。或謂書非急需,急而求售,必虧原直。嗚呼!是薄待子孫之說也。子孫至於售書,不才極矣。以購書之資置產,終歸罄盪。若其才者,則讀家藏書籍,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又豈必以資產為憑藉哉!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治家》
【譯文】
「遺留給子孫黃金滿筐,還不如留給他們一部經書」,這就是古人稱書為良田的原因。作為父兄的人,應該早早儲蓄書籍,使子弟知道「開卷有益」的道理。有人說:「那些不是急需的書,在家裡急需錢用的時候拿出去賣,一定會虧,少於原來的價值。」唉!這是薄待子孫的說法啊!子孫如果到了要賣書的地步,那是無能到了極點了。用買書的錢去置辦產業,終歸會全部喪失掉。如果是那些有才能的後代,就會去讀家藏的書籍,用得多效果就大,用得少效果就小,又哪裡一定要用資產作家業的憑藉呢!
讀書以有用為貴
所貴於讀書者,期應世經務也。有等嗜古之士,於世務一無分曉。高談往古,務為淹雅①。不但任之以事,一無所濟;至父母號寒,妻子啼飢,亦不一顧。不知通人云者,以通解情理,可以引經制事。季康子②問從政,子曰:「賜③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達即通之謂也。不則迂闊而無當於經濟,誦《詩三百》④雖多,亦奚以為?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蕃後》
【注釋】
①淹雅:猶淵博。
②季康子:即公孫肥,春秋魯國大夫。
③賜:即子貢。春秋時衛國人,端木氏,名賜。孔子弟子。
④《詩三百》:《詩經》的代稱。
【譯文】
讀書貴在能適應社會幹一番事業。有一些喜好古代的人,對於時務一點也不知道。大談古代,致力於淵博高雅。不但把事情交他做,沒有一件能成功的,而且父母因寒而哭,妻子兒女因餓而啼,也一點不顧及。這種學識淵博的人,不知道理解人情事理,不知道可以引用經典之籍來做事情。季康子公孫肥問孔子弟子中誰可以從政,孔子說:「子貢通達,在從政方面又有什麼難的呢?」「達」就是說通達世務事理。不通達世務,就只會高談闊論而對國家的治理毫無益處,誦讀《詩經》儘管很多,又能做什麼呢?
清白臨財
勿貪不義之利
所貴乎有財者,以能為所當為,可得體面也。若義非當,取必越分。此等近利之徒,不過炫裘馬飾妻妾,當為之事必不能為。即為父母營養葬,為子孫求田宅,庸人羨之,達人鄙之。不體面又孰甚焉?何如安貧守分,人人敬禮者之為有體面乎?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治家》
【譯文】
擁有財物,以能夠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為貴,這樣才可以獲得體面。如果不符合道義,獲取錢財就一定會超越本分。像這樣一些貪圖利益的人,只不過是炫耀自己的衣裘車馬,打扮自己的妻妾,應當做的事情他一定不會去做。即使是為父母親養老送終,為子孫買田地、營宅第,也只有庸俗的人才會去羨慕他,而通達事理的人是看不起他的。那麼他的不體面又是多麼地加重了啊!哪裡比得上那些安於貧困、堅守本分,而人人都敬愛、都禮貌地去對待的那些人有體面呢?
臨財須清白
財利交關,最足見人真品。顯占-分便宜,陰被一分輕薄。故雖至親、密友,簿記必須清白。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蕃後》
【譯文】
在與錢財利益相關的時候,最足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品質。在明處佔一分便宜,就會在暗中被輕視一分。所以即使是最親的親戚、最親密的朋友,錢財簿上的記錄也必須清清白白。
重視誠信
信不可失
以身涉世,莫要於信。此事非可襲取,一事失信,便無事不使人疑。吾無他長,惟不敢作誑語。古云:「言語虛花,到老終無結果。」如之何弗懼。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應世》
【譯文】
身處於世上,沒有比信義更重要的了。失信的事情是不可以沿襲取用的,在一件事情上失去了信用,就沒有哪一件事情不讓人懷疑。我沒有其他的長處,只是不敢說欺誑的話。古語云:「言語虛浮花哨,到老了最終不會有好的結果。」哪裡能夠不畏懼呢!
勿欺
天下無肯受欺之人,亦無被欺而不知人。智者,當境即知;愚者,事後亦知。知有遲早,而終無不知。既已知之,必不甘再受之。至於人皆不肯受其欺,而欺亦無所復用;無所復用,其欺則一步不可行矣。故應世之方,以勿欺為要。
——摘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應世》
【譯文】
天下沒有肯受欺騙的人,也沒有被人欺騙了還不知道的人。那些明智的人,當時就知道了;而那些愚鈍的人,事後也會知道。知道的時間有遲早,但最終沒有不知道。既然已經知道自己受了騙,就一定不甘心再受騙。如果到了所有的人都不肯再受他的欺騙的時候,他的欺騙也就沒有地方再用了;沒有地方再用,他的欺騙也就一次都行不通了。所以人處於世上,要以不欺騙別人為首要。
湘湖荷花(位於汪輝祖故里杭州市蕭山區)
●專家觀點
汪忠鎬:菜梗香味識家風
我與先祖龍庄公汪輝祖的因緣,源自宗族故園那間東廂房,1937年9月在抗戰的連天烽火中,我在這裡呱呱落地。200年前,這間白牆黛瓦的廂房裡也曾飄出童年汪輝祖的朗朗書聲。記得年少時曾經與父親閑聊,談起我率真、耿直、倔強的個性,父親笑說我是活脫脫「複製」了先祖汪輝祖的脾性。從那時起我知曉了汪輝祖,也知道了他那「菜梗香味識家風,環碧山房由我傳」的家訓。
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我對這位先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作為清朝乾嘉時期名聞全國的良吏、學者,時人洪亮吉評價其:「計君一生,在家為孝子,入幕為名流,服官為循吏,歸里後復為醇儒。」
先祖寫下的《雙節堂庸訓》,核心思想是「守身」,要求汪氏後代族人潔身自好,保持節操人格。難能可貴的是,先祖不僅言傳,更是身教,用一生的實踐,為我們這些汪氏子孫樹立了人生標杆。
廉潔奉公,清白做人。《雙節堂庸訓》所云「人須實做」「大節不可遷就」「貧賤當勵氣節」「欲不可縱」「勿貪不義之財」「臨財須清白」等條目,都飽含著先祖汪輝祖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要求我們做事要「盡心」,做人要「節慾」,「公而忘私」,清清白白。
不唯書,只唯實。無論為官還是為學,汪輝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先祖耗時多載,潛心寫作,一生完成著作30餘種,內容皆源於其對人生實踐的思考總結,沒有誇誇奇談,沒有揣測臆想,語言平實,很受讀者歡迎,不少著述流傳廣泛。多年來,我也一直恪守家訓,以「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的標準要求自己,知行合一,潛心科研和學術研究。
仁慈寬厚,愛民親民。先祖汪輝祖要求「對於百姓之事,要曲折周到,否則就是負官、負心」,強調要以民為本,愛民親民。這些年來,我能在血管外科等學術領域有所建樹,得益於先祖的家規家訓頗多。從先祖為官時百般為民的良苦用心中,我深深體會到,不管處於何種位置,都要有憂民為國的情懷。從我自己的職業來講,想要成為一名醫術高超的醫生,首先要培養自己的醫德,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中,為病人所思,替病人所想,自覺地琢磨技術,不斷提高醫技。(中科院院士、著名血管外科專家、汪輝祖九世孫 汪忠鎬)
鮑永軍:現身說法著家訓 修身立德學做人
《雙節堂庸訓》是汪輝祖晚年所撰家訓,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流傳廣泛。他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理想,結合自己的人生感悟,深入闡發「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諄諄告誡子孫如何修身、立德、做人。
全書六卷,卷一《述先》,記載家世與祖父母、父母的嘉言懿行,卷六《述師述友》回顧師友事迹,感念先人養育之恩與師友相助之德。
卷二《律己》,專講修身之道,講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如「人須實做」「做人先立志」「從本上做起」「作事要認真」「要有恆」「要顧廉恥」「貧賤當勵氣節」「貴慎小節」「勿好勝」「須耐困境」等等;此外還強調「欲不可縱」,要剋制非分的慾望,「縱慾敗度,立身之大患,當於起手處力防其漸。凡聲、色、貨、利,可以啟驕奢淫佚之弊者,其端斷不可開」;又指出做人要有氣節,「不唯阿以附勢,固窮厲志,守義不移」,要做一個明是非、知廉恥、腳踏實地、堂堂正正的人。
卷三《治家》,講得是要妥善處理家庭關係,「家和萬事興」。「孝以順為先」,兒女要守孝道,父母對子女亦須體恤。兄弟和睦難於孝順父母,發生利益糾紛,要顧念手足之情,懂得禮讓。在家庭財務方面,強調「謹財用出入」,「富家兒一敗塗地,皆由不知節用而起」,「非儉不能惜福」,「儉非勤不可」;但節儉不意味著吝嗇不開支,「儉與吝嗇不同」,「省所當省曰儉,不宜省而省,謂之吝嗇」。他還提出「勿營多藏」,不要一心想著給子孫留下很多財產,「苟其不肖,多財何益」,假如子孫不肖,再多的錢財給他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他認為留給子孫錢財,不如留下書籍,「為父兄者,早為儲蓄,俾知開卷有益之故」,作為父兄的人,應該早早儲蓄書籍,使子弟知道「開卷有益」的道理。至於該篇中其它內容如「勿貪不義之利」「勿受來歷不明之物」「勿爭虛體面」「婚嫁宜量力」等等,於今也都很有啟發意義。
卷四《應世》,教育後代如何為人處世。汪輝祖告誡「失意人當禮遇」,有此體會,與其自身經驗相關。他在家訓中自述十四、五歲的時候,沒有了父親,孤苦無依,相貌醜陋,家中的困難也很多,幸好得到族姑父的欣賞,說他「孺子不凡」,讓他有了被知遇的感覺,從此奮發努力。汪輝祖又說 「與人共事不可不慎」,要注重細節,「事無大小,粗疏必誤」,一件事情到了手裡,就應該從始至終,謹慎考量,統籌全局。又說,要不怕吃虧,「俗以『忠厚』兩字為『無用』之別名,非達話也」,常人都說「忠厚」就是無用,這話不對。如果一個人面對損人利己之事,能做而不肯做,這就是忠厚。「能學吃虧充之,即是聖賢克己工夫。」所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寧吃虧」,存忠厚之心,方能家族發展綿長,不致衰敗。
卷五《蕃後》,闡述家庭教育之道。汪輝祖主張教育「應始於孩提」,應使子女「習勞」、「知物力之艱難」,當孩子有了智慧的時候,就應該教他們要珍惜幸福,為他們講解一件衣、一粒食的來歷,讓他們知道物產來之不易;為人方面,要子女「勿遊手好閒」、「勿慕讀書虛名」、「勿自矜」、「勿自是」;在德才關係上,強調德重於才,「窮達皆以操行為上」、「得志當思種德」、「須學為端人」,做正直的人,寧可正直,不要圓滑;治學方面,提倡讀書要經世致用,要通解人情事理,懂得引用經典之籍來做事情,否則,「誦《詩三百》雖多,亦奚以為」,詩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細品《雙節堂庸訓》,許多道理都十分深刻,而且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家訓中,如「聖賢實可學而至」的勵學思想、「作事須專」的人生態度以及「臨財須清白」的廉潔品性等等,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鮑永軍)
教子為先節制用度
詩書傳家
清白臨財
重視誠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