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歷史】論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演變過程及評價

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政治實踐活動中的有益成果,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它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官僚體制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個中華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徵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皇權愈來愈尊,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請加本公眾號回復「0907」,接收今天全部文章)

  

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過程  

1. 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諸侯國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韓非子在他的論著中認為:當今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作為社會中主要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鎮壓農民的反抗,來維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秦國成為第一個將中央集權付諸實施的國家,公元前3世紀秦國商鞅推行的變法初步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雛形:將地方一級官員的委任權劃歸中央,並統一了部分物資的流通。這為日後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   ① 皇帝制的實行。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足以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於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規定皇帝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這些規定表明皇帝地位的神聖和權力的至高無上。   ② 中央機構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設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   ③ 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徹底廢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戰國時期已經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郡設郡守、郡尉和監御史,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一郡之內轄若干縣,縣設縣令或縣長,此外還有縣尉、縣丞,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   這樣的制度,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各級官吏和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秦始皇所創立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上被後代的封建統治者所沿用。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重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國的威脅;在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實現了政治、經濟乃至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這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鞏固,這在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4. 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並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實行科舉制,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做官,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 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推薦,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心,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請加本公眾號回復「0907」,接收今天全部文章)

 

6. 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7. 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係和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編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8. 1912年結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縱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呈現上升趨勢,皇權逐漸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嚴密。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特點

1、夏商周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宗法制,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在王位和爵位的繼承上實行世襲制;在地方管理上實行分封制;在王族內部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特點的宗法制。

2、秦國統一了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3、「漢承秦制」,由漢至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受到制約而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4、明清時期,轉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專制王權的需要;廢行省,設三司,直接隸屬中央,中央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 

二、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其形成初期,有利於封建國家和社會的穩定,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抵禦外來勢力的侵略,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又可以有效地組織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活動,興建大型工程(特別是水利工程);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也有利於民族融合,使中國產生了高於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發展。這種制度又往往取決於君主個人政治品質的優劣,皇帝個人因素對政局影響巨大,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可以說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副產品。在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以後,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空前強化的專制容易形成暴政,使廣大人民群眾毫無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可言;衍生出龐大臃腫的官僚隊伍;另外,還容易出現特權階層和政治腐敗。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強,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並使讀書人只知道埋頭苦讀「四書五經」的經書,不去鑽研有關國計民生的真才實學,嚴重阻礙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發展。文化專制更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絕對禁止,不利於中國思想文化的健康發展。這也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使整個民族在近代裹足不前,落後於世界。

總體來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它適應了我國古代的發展潮流,對我國的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時代在發展,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它終究要被歷史淘汰。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對「港獨」議員發聲:中央該出手時就出手
香港「佔中」70天內梁振英曾每天向中央彙報
依法推進香港普選是中央堅定不移的立場
梁振英:中央莊重承諾「特首普選產生」
今年中央首輪巡視反饋完成 13組情況一覽

TAG:中國 | 歷史 | 古代 | 專制 | 演變 | 主義 | 閑話 | 中央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