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腹既然是中醫養生的好方法,那麼如何配合呼吸深層次練習呢?

本功法是在師傳功夫的基礎上進一步修鍊的結晶。

首先可參考【揉腹是健康長壽、中醫養生的好方法,具體如何揉、分幾步練習呢?】。

中醫指出,人體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經常按揉腹部對身體的好處很多,也是健康長壽、中醫養生的好方法。

古人練少林內功《易筋經》,首先練膜,把膜練好了,能快速提高人體力量,這是習練武功的基本功,揉腹(揉摩膜絡)為第一層功夫。在第一層功夫的基礎上,進一步配合呼吸,著眼於外揉內動,來強化命門內竅的氣機,強化脊柱以及脊柱兩邊經絡、穴位的開合,以加強它對軀體混元氣的調攝能力,然後開始第二層功夫整運膜絡的練習。

就是說膜絡氣充足了,還要把它前前後後連成一個整體。這需要配合呼吸運用一些穴位。

首先為第一呼吸階段:

吸氣時意念沿以肚臍為中心、半徑為一寸的圓轉圈,順時針、逆時針都行(肓樞穴在肚臍旁開一寸,針灸書上一般寫的是肚臍旁開五分,取旁開一寸是因為腎經在肚臍上面旁開一寸,肚臍下面旁開五分)。

意念不要在皮膚上面轉,要在皮膚下面肌肉層或腹膜層轉。呼氣時意念從肚臍分開,往上到膻中穴,往下到會陰。

練到這一層,腹部的膜絡之氣不僅在淺層的皮下組織走,而且到了腹部深一層的腹橫筋膜、腹主動脈、腹主動脈組織,從這個地方走的是比較深一層的膜絡之氣,和任脈之氣有點相接通。

肚臍和腹橫筋膜距離不大,從肚臍深處的腹橫筋膜往上、下層走是比較好走的。

其次為第二個呼吸階段:

吸氣時意念從膻中、肚臍、會陰這三點沿直線穿向命門。

呼氣時意念從命門向兩側分開,往肓門走。意念不是平著分開的,而是往上分開的。因為人體的中氣往上升。

中醫講的中氣是脾胃之氣,內功講的中氣是中脈之氣。密宗功講中脈之氣有上行氣、下行氣,下行氣下多了,泌尿系統就容易出現問題,如大小便不正常,男性出現遺精,女性出現白帶。密宗功認為中脈有七輪,氣下行是因為脈輪葉耷拉著,脈輪往上翹起來,氣就往上走了。

道家符籙派講心下有個月芽兒(「心」字兩邊各有一個點為心,下面形似月芽兒),把心穴提起來,月芽兒往上一翹,心意就起來了,玄關就開了。怎麼練呢?下頦往回一收一綳勁(就是使勁呡嘴),心口裡面就往上撅。呼吸時意念把心下這個月芽兒往上帶了,也就把命門那兒的氣往上帶了,慢慢使中氣往上升,氣往下走出現的毛病都好解決了。

前人煉精化炁也是通過這些方法一步一步地往上走的。

然後是第三個呼吸階段:

吸氣時意想兩個肓門通過脊中、命門連起來,上面連著脊中,下面連著命門,形成一個不規則的菱形(上下不對稱);呼氣時意念從肓門上下分開,往上到膏肓,往下到胞肓。

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懸樞在第一腰椎下,命門在第二腰椎下(脊髓到了第二腰椎就終止了,將來氣能集中從命門進入脊椎,直接從脊髓裡面走,甚至從中央孔往上走,這叫元炁洗髓)。

命門和脊中在兩個肓門連線的兩邊上下對稱,就是要讓它們不對稱,好往上拉著。一呡嘴裡面就翹起來了,再配合意念,氣就好往上升了。

最後是第四個呼吸階段:

吸氣時意念從背部的膏肓、肓門、胞肓的裡面走,直插到體腔前側的帶脈穴,呼氣時從帶脈穴平著穿向肓樞穴。

帶脈穴在章門穴(第十一肋骨端)正下方,和肚臍相平。帶脈能夠約束十二經脈,而帶脈穴是帶脈的一個關鍵穴。運四肢的時候,這個穴位和三陰交相結合,是一個特殊的按摩手法(按摩要開啟腹腔,先按摩腹部的幾個穴位,同時要把帶脈和三陰交撥開)。

這一層功夫有四個呼吸八個內容,能把胸腹的膜絡之氣合成一體。這不僅使內臟裡面的膜之氣充足,而且前前後後都連成了一個整體。

進一步可從腹橫筋膜走(腹橫筋膜在腹壁外面,它在胸、腹腔都是一個完整的膜,在不同部位的內容也不一樣。膈肌上面、膈肌旁邊的肌肉到會陰、胯骨、背部都有腹橫筋膜)。

膈肌的中心角和第二腰椎相連,而膈肌的兩側角和腰椎的連接點還要靠下一點兒,所以吸氣時膈肌一拉可以牽動到腰椎,連三、四腰椎旁邊的筋膜都會動彈。

膈肌的膜牽動到哪裡,氣也到達哪裡。所以一吸,可把氣吸到命門,習練者體會命門與體內的氣機開合升降,隨著內氣的鼓盪,真氣一層一層地向里滲透,由煉炁入骨到斂氣入髓,由此就可以進入第三層功夫習練。(註:整運膜絡每次練20~30分鐘,這層功夫大約需要120天。)

注意事項:腹部皮膚有化膿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腸炎、痢疾、闌尾炎等)時,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擴散;腹部患有惡性腫瘤、內臟出血、腹壁感染及婦女妊娠期間均不宜揉腹。在揉腹期間,由於胃腸臑動增強等生理功能的變化,常會出現腹內作響(腸鳴音)、噯氣、腹中溫熱或易飢餓等現象,這屬正常效應,可順其自然,無須作任何處理。


推薦閱讀:

怎樣反駁「中醫就是辣雞」?看看外國醫生都幹了些什麼!
中國香薰的現代發展——中醫艾灸
認識中醫 補遺篇三:科學思維
對症下灸丨預防腦血栓的艾灸療法
中醫按摩手法圖解之掐法、捏法和打法

TAG:中醫 | 養生 | 方法 | 練習 | 呼吸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