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茂六經辨證治腎病 鐵杆中醫論壇——聯合網路與現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探索「精準中...

杜雨茂六經辨證治腎病 杜雨茂六經辨證治腎病2008-05-06 17:36:23 通常達變法仲景 六經辨證治腎病「六經鈐萬病」,「仲景六經為百病立法非為傷寒一病主法」。杜氏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腎臟病的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進行了深入研究,認識到這類腎臟病在早期多與外感有關,並常常因外感而發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腎炎、腎盂腎炎與外感有著內在的聯繫,與六經病證十分相似,初步形成了腎炎病六經辨證綱領,現簡介如次:(一)太陽病期1?碧?陽經證:急性腎炎多在鏈球菌感染1~4月後起病,感染後病人多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咽痛、腰痛、脈浮數等。或素有腎炎,復感外邪,內外相應,舊病又發。此為外邪侵犯太陽,經氣不利所致。治當發汗解表,開鬼門以利內濕。一般以經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通治之方。若表證較重者,當詳辨屬風寒或風熱,風寒者酌用麻黃加術湯或麻杏薏甘湯;風熱者,可選用越婢加術湯或麻杏石甘湯或銀翹散化裁。 急性尿路感染,特別是急性腎盂腎炎,在早期除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外,常伴見有發熱、惡寒、頭痛,或咽喉疼痛等外邪初犯太陽經之表現。除用上述方法外,還應輔以清熱解毒及清利濕熱之品。 2?碧?陽腑證:急性腎炎在鏈球菌感染後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誤治,約經過1~4周,上述太陽經證不解,或部分消失,可繼之出現顏面、眼瞼及四肢浮腫,此為太陽表邪循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水氣內停。因此,腎臟病初期浮腫出現與否,可作為病邪在經在腑的重要標誌之一。 此時治宜宣化膀胱,利水消腫,兼以疏泄外邪,方用五苓散為主。若水濕較甚,浮腫明顯者,可用五苓散合五皮飲;表邪仍甚者越婢加術湯合五苓散化裁。 若病邪深入,或病久不愈,邪入下焦,與血相結,障礙膀胱氣化不行,症見少腹結脹硬滿,小便不暢,面肢浮腫,泛惡欲吐,煩躁不寧,脈沉結,舌質暗紫。治當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氣湯為主以治之。 (二)陽明病期1?毖裘骶?證:急性腎炎或急性腎盂腎炎表邪不解,治療失當內傳陽明。亦有素體熱盛之人,在罹患腎炎或腎盂腎炎之初,不經太陽而直犯陽明。臨床常見有發熱、口渴、尿黃赤不利、面肢浮腫,脈數,舌紅少苔等,治當育陰清熱利水,方用白虎湯合豬苓湯為主化裁。 2?毖裘韝?證:急性腎炎或急性泌尿系感染,外邪不解,傳入陽明之腑。或胃有宿食,腸中積滯化熱化燥,形成陽明腑實,或慢性腎炎日久,陰津損傷,誤用大量辛溫滲利之品,傷津助熱,化燥化熱,與胃腸糟粕互結,成為陽明腑實,症見腹脹滿,大便秘結,午後潮熱,唇乾,舌紅、苔黃燥,可隨證選用三承氣湯以治之。臨床觀察,慢性腎炎尤其是尿毒症期,隨著以大黃為主的方劑的應用,大便通暢,其腎功能可隨之而改善。因此,對於體質不衰,只要見到大便硬結,不必具備潮熱、譫語等典型癥狀,皆可投予。陽明燥熱結滯一除,腸道通暢使體內邪毒有外排之機。 (三)少陽病期急性腎炎患者,若素體正氣虧虛,一發病即可直犯少陽。或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衰,特別是慢性腎盂腎炎,又常易因感受外邪而引發或遇勞即發。本病病程日久,正氣虧虛,甚至正氣虛衰,一感外邪,最易涉及少陽,以致正邪分爭,樞機不利,膽氣內郁。臨床表現除該病的自身特點外,以心煩喜嘔,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小便不利,汗出不暢,易反覆感冒為特徵,故治以和解少陽,扶正達邪,用小柴胡湯或柴苓湯化裁。 (三)太陰病期急性腎炎失治誤治,日久不愈,易發展為慢性腎炎。此時病情可能由三陽轉入三陰,標誌著邪氣的深入發展。肺屬太陰之臟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脾亦屬太陰居中焦,主運化水濕。 病至太陰,肺脾氣虛,水濕不布不運,常有水腫反覆發作,中氣下陷,統攝無權,則精微下漏而見大量蛋白尿。同時,尚伴有體倦乏力,納差,食後腹脹,舌淡胖有齒痕,脈弱無力等症。治當補脾益肺,可選用理中湯、參苓白朮散等。病至太陰,預後不如病在三陽,但正氣雖傷而尚未至衰,若抓緊治療,尚能扭轉病機,逐漸向愈。若此期治療不力,正氣進一步損傷則易傳入少陰、厥陰,至病情進一步複雜化。 (五)少陰病期1?鄙僖鹺?化證:各種腎臟病日久不愈,進一步耗傷正氣,皆可傳入少陰。病至此期,腎陽虧虛,溫化無權,水液泛溢則顏面及肢體水腫;腎虛不能藏精至精微下泄,尿蛋白日久不消,機體失於溫養,則畏寒怕冷;腰為腎之腑,腎陽不足則腰膝酸軟而痛,同時還可見到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長,夜尿量多。治當溫陽利水,輕者可用金匱腎氣丸化裁,若水腫重者,可用真武湯為主治之。 慢性腎炎及腎病綜合征若腎陽不足,復感外邪,水腫加重者,證屬太少兩感,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苓散化裁。 2?鄙僖躒然?證:腎臟病日久,除損傷腎陽外,亦有不少病人以腎陰不足為主要表現,究其原因,或素體陰虧,或過服辛燥滲利之品,特別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劑日久,皆可損傷真陰,從而水氣內停,真陰不足,成為少陰熱化證。此類病人多水腫不甚,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乾喜飲,耳鳴耳聾,舌紅少苔,尿檢驗有蛋白及紅血球等。當育陰利水,宜豬苓湯、六味地黃丸隨證化裁。無論急性或慢性腎炎,只要以咽痛為主要表現者,可以合玄參麥冬甘草桔梗湯化裁投之,以護少陰心腎之陰兼清熱利咽。 (六)厥陰病期腎臟疾病後期,除腎功能不全外,還常累及心臟、血管、胃腸、神經、血液、骨骼以致皮膚等器官。其病情往往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病機複雜多變,其病邪已深入厥陰,預後不良。慢性腎炎後期,多肝腎虧虛,肝陽偏亢,肝風內動,則血壓持續偏高,日久不降,甚或伴見四肢抽搐。當在詳辨陰陽虛實的基礎上靈活施治,可適當加用柔潤及鎮肝熄風之品。對於尿毒症病人,因真陽衰敗,濁毒內留,影響脾胃,致嘔吐不止,此時,當以大黃附子湯加味保留灌腸,亦可內服真武湯,以溫陽瀉濁。至於陰虛失攝,熱毒交迫,水瘀互結,瘀阻脈絡所出現的大便色黑,或吐血、咯血等,則以當歸桃仁承氣湯合大黃附子湯化裁等。總之,邪陷厥陰,病機複雜多變,非一方一法可貫穿始終。臨證當依據具體情況,靈活辨證,恰當用藥,庶可逆轉病機,促其向愈。 運用六經理論指導腎臟病的臨床治療,僅是一個初步嘗試。應當看到六經分期雖有一定的階段性,但腎臟病在臨床上往往形成合病並病等,應據證立法選方遣葯,以應病機。

祝大家都成為鐵杆中醫

Posted: 2008-08-03 14:11 | [樓 主]

許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86發帖: 18121威望: 85 點金錢: 150 元貢獻值: 8372 點性別:男年齡:58在線時間:5696(小時)註冊時間:2007-06-08最後登錄:2011-02-19

小 中 大

現仍以腎炎治療為例,簡析如次,以示一斑。 1?奔斃隕鮁?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的急性發作期,一般起病急,病勢猛,多伴有發熱惡寒等症。由外邪侵襲,內有水邪,內外合邪,觸而即發所致,多屬於太陽病期。此時,外邪為疾病的主要矛盾,故治療的重點應放在解毒祛邪上。據不同表現及個人體質因素,治法有異。一般說來,可分如下證型:(1)風寒外襲型:症見眼瞼浮腫,晨起為著,或雙下肢水腫,甚則全身水腫,發熱,惡寒較重,小便不利,心煩,乾嘔,脈沉細,苔薄白等。治宜散寒解表,宣肺利水。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6克、連翹12克、赤小豆30克、杏仁12克、豬苓15克、茯苓12克、桂枝6克、桑白皮12克、丹參15克。方以麻黃、桂枝辛溫解表,開鬼門,散風寒;杏仁宣降肺氣,暢通水之上源。一宣一降,肺氣通調,水道自暢,水濕可散。以豬苓、茯苓淡滲利濕,合桂枝溫陽化氣,利膀胱,決水道,使水濕自下而出。一散一滲,葯雖相反,但各行其道,暗合開鬼門、潔凈腑之意。不惟表邪得散,水濕亦自有出路。一作汗消於無形,一化尿排之於外。連翹、赤小豆二味,以其寒性,既可防辛散之溫,免其生熱,又能利其水濕,一舉多得。桑白皮開宣肺氣,暢通水道,且防辛散傷陰,諸葯合用,共奏解表散邪,除濕利水之功。 (2)風熱型:症見水腫明顯,小便不利,發熱惡寒,咳嗽,口乾,咽喉腫痛,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等。此為風熱之邪外侵,肺失宣降,水濕內停外溢所致。治當清熱解表,利濕解毒,以經方越婢湯加減:麻黃6克、石膏30克、生薑皮10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銀花24克、連翹15克、生益母草30克、炙甘草3克、桔梗10克。方以麻黃宣肺解表,配以石膏清肺胃之鬱熱,變辛溫為辛涼,此為仲景應用之一大特點。生薑用皮,一則可發汗解表,更能化氣行水,配合麻黃,亦宣亦散,使肺宣發。茯苓、白朮滲利水濕,藥性向下、向內,與生薑、麻黃相伍自有相反相承之意。配合銀花、連翹、桔梗辛涼散邪,解毒祛火,與麻、姜之辛溫,一寒一溫,使清熱而無傷陽之弊。生益母草一味,清熱利水,活血化瘀,使三焦鬱積,蕩滌無餘,病可自去。 以上二型,若伴見汗出、惡風等表虛徵象者,可隨證合用防己黃芪湯,以補衛固表,利水除濕。若汗出較多,惡風較甚者,可合玉屏風散用之。 (3)水濕內停型:此型相當於太陽蓄水證。症見眼瞼、顏面浮腫,晨起為著,雙下肢浮腫,按之凹陷,甚則全身高度水腫,小便不利,而發熱惡寒不明顯者,即水飲內停,膀胱氣化不利所致。 治宜化氣行水,通利膀胱,方以五苓散加味:茯苓12克、豬苓12克、白朮12克、澤瀉15克、桂枝6克、大腹皮12克、白茅根30克、連翹12克。方以豬苓、茯苓、白朮健脾燥濕,利水消腫;澤瀉、腹皮通利小便,藥效趨下使水濕自下竅而排;桂枝一則促膀胱氣化,開關利竅,二則辛散溫通,開鬼門以散表邪,合以連翹,作用向外向上,可於散邪之中,發越水氣。佐以白茅根,清熱利尿,既可防桂枝辛溫助火,又能與連翹清泄鬱熱,相反配伍,藥效歸一。若有明顯陰虛者,可加生地、女貞子、懷牛膝等;腎陽虛者加用附子;重度浮腫者,用五皮飲化裁。 另外,除以上三型外,若伴見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等少陽樞機不利者,可以小柴胡湯為主化裁,以疏利三焦氣機,清少陽鬱熱,收效亦佳。 2?甭?性腎炎若急性腎炎失治誤治,致病情遷延,從而轉為慢性演變過程。其病機發生了根本變化,病邪已離三陽,轉入三陰,正氣由盛而轉虛。觀其病情演變,多以太陽肺脾氣虛和少陰腎(陰、陽)虛為慢性腎炎發生的基礎。轉入少陰者,據其體質不同,當有寒化、熱化之異。以邪實(水濕、濕熱、熱毒、瘀血)內蘊為慢性腎炎發生、發展變化之條件。在病變過程中,亦會累及它臟,最後呈現氣陰或陰陽雙虛的證候。故治療應緊緊抓住本虛與標實兩個方面,恰當辨其屬三陰某經病證,從而確立相應治法。 (1)太陰氣虛型:周身浮腫,伴見倦怠乏力,氣短自汗,面色白光白虛浮,小便不利,或大便稀溏,或膀胱脹滿,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脈虛弱無力等。此為脾氣虛弱,機轉不靈,運化不力,水濕內停,外溢肌膚而致,治宜桂枝人蔘湯化裁:党參15克、白朮12克、黃芪2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陳皮6克。方以党參、白朮健脾益氣合茯苓利濕散邪。黃芪一味,既能補脾,又能補肺。肺的氣機一轉,水濕自散,肺氣宣發,水津四布。桂枝通陽化氣,合茯苓通利膀胱,使濕自小便去。更合陳皮,一辛一苦,升清降濁。桂枝之辛,能開能宣,開則脾氣得以升散而行運化之能。陳皮之苦能降能泄,降泄則胃氣得以通暢而無脹悶之苦。脾升胃降,中焦氣機樞紐靈活,四方氣機調暢,則水濕之患自除。 (2)少陰陽虛型:其證多為患病日久,或素體陽虛之人,在演變過程中脾腎陽氣大傷,其特徵為:水腫明顯,下肢尤著,按之陷而不起。伴見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腰酸肢倦,小便不利。舌體胖大、苔潤、脈沉細無力。對此,當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若水腫較輕微有腎陰虛表現者,可用金匱腎氣丸化裁:生地16克、山萸肉9克、山藥15克、澤瀉10克、桂枝6克、附子(先煎)9克、豬苓15克、丹參20克。若水腫較重以腎脾陽虛為主者,宜真武湯加減(腎炎Ⅰ號):附片9克(先煎)、茯苓15克、白朮12克、生薑3片、白芍12克、川斷15克、桑寄生18克、党參15克、山萸肉9克。前方以腎氣丸溫陽化氣,陰陽雙補,自有「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之意。從治本入手,配豬苓以淡滲利濕,消水於下,丹參活血祛瘀,以防水濕郁久,血脈凝滯。後方則標本齊治,以附子溫腎壯陽,腎陽一振,氣化自復,前後二關,開合有度。配党參、白朮、茯苓健脾培中,利水滲濕;川斷、寄生壯腎氣、化瘀血,助附子以行氣化,山萸肉補肝腎、收精微,以防蛋白流失,白芍補肝潛陽,合萸肉之酸,斂陰收精,既可防諸葯辛溫傷陰,又能收納浮陽。全方辛熱壯陽而無傷陰之弊,走竄不居而無耗散正氣之憂。 (3)少陰陰虛型:面肢水腫或水腫不明顯,伴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為陰虛熱結水濕內停,治宜豬苓湯合二至丸(腎炎Ⅱ號)化裁:豬苓15克、澤瀉10克、雲苓15克、滑石12克、生地12克、旱蓮草10克、女貞子15克、懷牛膝12克、山萸肉9克。水煎服,每日1劑。豬苓湯原方用阿膠,杜氏常將阿膠以生地易之,因生地既能養陰,又能清熱,尤其可涼血止血,更切合慢性腎炎之病機。方以茯苓、豬苓、澤瀉,滲利水濕;以滑石清熱利濕,清解下焦濕熱;二至丸滋補肝腎,加入懷牛膝、山萸肉等以增強滋補之力,滋腎陰以治其本,全方淡滲與滋潤相合,葯雖相反,但其效歸一,補中有散,滋中有滲,補而不滯,滋陰而不助濕,利尿而不傷陰,對慢性腎炎陰虛水停、水熱互結之證,頗為合拍。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現階段激素及免疫抑製劑的應用,使本型患者更為常見,腎炎Ⅱ號,用之多效。 隨證加減:①以上一證合併出現者,酌情合方治療。②兼見皮膚瘀斑,局部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口唇紫暗等瘀血徵象者加生益母草30~40克、丹參9克。③兼見顏面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水濕內停者,加車前子10克、薏仁30克。④兼見苔白膩,胸悶多痰等痰濕內停者加姜半夏9~12克、陳皮6克。⑤兼見面赤口苦、苔黃膩、小便短赤等濕熱者,加金錢草20~30克、連翹15克、石韋12克。⑥易感冒,或初起之寒熱未盡,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形成太陽太陰、太陽少陰合病、並病者,當酌情加入解表之品。偏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或荊芥9克、防風9克,偏熱者加連翹15克、銀花15克。⑦有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者加旱蓮草9克、白茅根30克、焦蒲黃9克。⑧有大量蛋白尿長期不去者,加石韋12克、金櫻子15克、芡實15克、蓮須15克、白朮12克。 以上諸方通過103例慢性腎炎的臨床觀察,以西藥做對照,比較前後兩組實驗室指標及兩組治療前後療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證明中藥組療效明顯高於西藥組(P<0?保埃埃擔?。揭示中第二卷236葯組對減輕腎小球病變程度,加速腎小球炎症消退,改善腎功能,提高STG、SA量等方面,均優於西藥組,且無毒副作用。 為了進一步研究變通經方對慢性腎炎的作用,又以家兔系膜增殖型腎炎模型,分別觀察了腎炎Ⅰ號、Ⅱ號的作用。結果提示腎炎Ⅰ號、Ⅱ號均對該病有肯定療效,皆能顯著地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調節體液免疫,降低循環免疫複合物,促進白細胞介素Ⅱ的產生,對慢性腎炎療效確切。

祝大家都成為鐵杆中醫

Posted: 2008-08-03 14:12 | 1 樓

許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86發帖: 18121威望: 85 點金錢: 150 元貢獻值: 8372 點性別:男年齡:58在線時間:5696(小時)註冊時間:2007-06-08最後登錄:2011-02-19

小 中 大

3?鄙霾∽酆險?由於腎病綜合征系多種腎臟病理損害導致的嚴重蛋白尿及相應的一組臨床表現,其臨床特徵具有特異性。因此,在疾病的演化過程中,雖然亦屬於少陰病變,但其與普通腎炎不盡相同。應本著不同的特點,遵循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精神,辨證論治。杜氏認為,該病以脾腎虛(陰、陽)為本,精微不固,水濕泛濫,肝陽升動為標。其治療方法同中有異,現介紹如下:(1)少陰太陰並病(脾腎陽虛型):其臨床表現,除腎病綜合征的特殊表現外,尚有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等。治宜益腎溫陽,補氣健脾,活血利水。重在體現扶正以治本,祛邪以安正的精神。方以真武湯合理中湯化裁(腎病Ⅰ號):附片9克、党參12克、黃芪15克、白朮12克、芡實10克、丹參18克、紅花10克、生益母草20克、豬苓15克、小葉石韋12克、?⑿睿保悼恕⒂閾炔藎保翱恕⒅?母9克、鹿銜草10克。主以附片、鹿銜草益腎溫陽、補火土;党參、白朮、黃芪、芡實補氣健脾,升清固精,以為治本之圖。丹參、紅花、生益母草,活血之中還可利水,有一舉多得之妙。豬苓、小葉石韋、?⑿睿?清利濕熱,以治其標;以附子、白朮、參芪之補,以復脾腎。一補一泄,補而不滯邪,泄而不傷正。附子之熱以助陽,?⑿畹戎?寒以瀉火,一寒一熱,陽復熱清,壯陽而不留熱,清熱而不損陽。又因正氣內虛,易招致外邪,故以魚腥草清熱解毒,宣散肺氣,兼利水濁,與芡實相合,辛散祛邪,收斂固精,一散一收,邪去精固,散邪而不傷正,固精而不留邪。濕郁日久,精微漏泄,濾其化熱傷陰,故以知母滋陰清熱,以防附子辛燥太過,使溫陽不傷陰,堅陰不消陽,葯雖背反,而實皆同。 (2)太陰少陰氣陰兩虛余邪留滯:除有腎病綜合征的一般表現外,多有五心煩熱、腰酸腿軟,舌苔薄黃,脈細數等腎陰不足之表現。究其病機,乃因脾氣虧虛,腎陰不足,水濕內留,郁阻血脈而致。故治當健脾補腎,益氣活血,滋陰利水,方以豬苓湯合六味地黃湯化裁(腎病Ⅱ號):生地16克、山萸肉9克、丹皮9克、紅花9克、生益母草30克、?⑿睿常翱恕⒅?母10克、小葉石韋15克、魚腥草30克、黃芪30克、豬苓15克、澤瀉12克、女貞子12克、丹參18克。方中生地益腎養陰以生津,且能涼血散瘀,山萸肉既能補肝腎之陰,又能溫腎中之陽,使陰得陽生而陽得陰助,合助腎氣。女貞子補肝腎而下潤腎燥,四葯共奏益腎滋陰之效。黃芪補益中焦,益氣昇陽,利水退腫,丹參活血祛瘀而有養血之效,丹皮祛瘀行血而又寓瀉腎熱之功,紅花、益母草,活血行瘀,益母草又有利水解毒之用。黃芪與此四葯相伍,又寓益氣活血之意。豬苓利水滲濕,擅治陰虛水腫,小便不利,澤瀉滲濕而泄腎熱,利水而不傷其陰,石韋、?⑿睿?通淋利水,導濕下行,四葯同施,去菀陳?#?斷水蓄之厄,絕腎病之困。魚腥草清熱解毒,一以除水濕之蘊毒,一以御外邪之入侵,清肅肺臟,有益於水之上源。全方攻補兼施,滋瀉相伍,陰陽互調,寒溫一體。堅持服用,確有良效。 為了證實腎病Ⅰ號、Ⅱ號的確切療效,以大鼠氨基糖甙腎病模型,設立單純腎上腺皮質激素(以下簡稱激素)組及激素中藥聯合治療組,兩組作對照。分別對腎病Ⅰ號、Ⅱ號進行了實驗研究。通過有關理化檢驗、電鏡觀察等一系列指標動態觀察。結果表明:兩方皆對大鼠氨基糖甙腎病有肯定療效,能明顯降低蛋白、血清膽固醇,升高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且具有利尿消腫等作用。同時還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明顯改善足突融合,並發現有防治激素對腎上腺的抑制作用。單純應用中藥方劑的效果,不及中藥方劑與激素的聯合應用。揭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是有效的措施之一,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4?鄙齬δ芩ソ?各種腎臟疾病進一步發展,正氣日衰,各種邪毒瘀積於內導致多臟腑、多功能的病變,從而形成正衰邪實,寒熱錯雜的厥陰證。此時元氣大衰,邪毒內留,為正氣極虛的危重證。治療之時,一是要詳辨證情,恰當立法,二要時刻注意正氣,保護胃氣。據臨床表現及辨證,主要有以下幾型:(1)真陽衰敗型此型臨床較為常見,除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外,每有四肢發涼,畏寒,噁心,嘔吐,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擬溫陽降濁,用真武湯化裁(腎衰Ⅰ號):附片9克、西洋參3克、懷牛膝12克、豬苓15克、澤瀉20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生薑3片、黃連3克、蘇葉9克。方中以附子溫腎扶陽利水,懷牛膝善補肝腎,滋真陰,與附子相合,一陰一陽,強腎氣,固腎關,且能引葯下行,直達腎所。西洋參大補元氣,扶正以抗病邪,與附片相配,溫壯腎中元陽,且無傷陰之弊;合於白朮,補脾益氣,燥濕扶正,以助中焦健運。壯土製水,配白芍,酸甘化陰,斂陰和陽,既能防諸葯傷陰,又可通利小便,斂肝體,柔肝陰,使肝陽不亢;合牛膝,引陽入陰,柔肝潛陽,以防肝風內動。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開腎關,瀉濁毒,與上藥配伍,一補一泄,真氣得壯,濁毒外排。黃連、蘇葉清濕熱,降濁邪,合生薑辛開苦降,以理中焦氣機,安後天之本。嘔吐一去,飲食可納,正氣恢復有望。生薑之辛溫行散,既能助附子溫陽,又能助滲利葯以溫散水氣,全方共具溫陽利水,補氣益陰,和中降濁之效。 (2)三焦氣機壅滯型:此型之特徵,除有腎衰的一般見症外,尚有噁心嘔吐,胸悶,口苦,飲食不入,而寒熱之象不明顯,舌淡苔白而膩,脈弦細而沉。此為三焦氣機壅塞不利,濁毒內壅較甚所致,治當疏達三焦氣機,扶正利濕瀉濁,兼解毒化瘀,以小柴胡合五苓散化裁(腎衰Ⅱ號):柴胡12克、黃芩9克、姜半夏10克、生薑3片、澤瀉15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桂枝6克、党參15克、桑寄生15克、虎杖12克。一升一降,和解少陽樞機,疏達表裡內外。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且又味辛能散,與柴苓相同,以之疏達三焦郁滯,宣通上下內外,用為主葯。澤瀉、茯苓、白朮、桂枝,淡滲利濕,溫陽化氣,使水濕濁陰得去,陽氣得以宣展流通,則三焦氣機得暢,用為輔葯。党參、桑寄生,補益脾腎,扶正固本。虎杖清熱解毒,既有活血祛瘀之長,兼有通便瀉濁之妙。益母草具活血祛瘀之長,兼有通便瀉濁之妙。益母草活血祛瘀又能利水消腫,與虎杖相配則活血通絡之中,有一利前陰,一開後竅之妙,皆用為佐葯。又方中茯苓、白朮與党參相伍,則益氣健脾之力更盛;半夏、生薑、黃芩與虎杖相合則降濁解毒之力倍增;益母草、虎杖與桂枝相配則活血通絡之力尤強。且柴胡、桂枝、生薑同用,則疏展氣機的同時,宣散邪氣於外,由是三焦無壅塞之氣。澤瀉、半夏、黃芩、益母草、虎杖共用,祛瘀解毒,利濕降濁,濕利濁泄,毒解瘀消,由是三焦無有形之邪。再加党參、茯苓、白朮補氣健脾於中,桑寄生補益腎氣而利腰膝於下,則三焦達而氣機展,濕濁泄而瘀毒除。從而正氣得復,疾病向愈。綜觀全方,既有疏通並用、升降並調之妙,又有寒熱並舉、攻補兼施之長。諸葯合用則共奏疏達三焦氣機,補益脾腎,利濕降濁,解毒化瘀之功。 (3)陽虛濁壅型:此型除脾腎陽虛的見症外,尚有尿素氮升高較著,噁心嘔吐明顯,皮膚瘙癢等。此為正氣衰弱,邪毒壅盛所致。治當通腑瀉濁,急開後竅,以大黃附子湯化裁(腎衰Ⅲ號)灌腸:大黃12克、附片9克(先煎)、桂枝6克、赤芍15克、丹參18克、生龍骨20克、煅牡蠣20克、炒枳殼12克。濃煎保留灌腸。方中大黃通腑瀉熱,對尿素氮升高療效確切,且能清熱解毒,活血利水。附子、桂枝溫陽益腎,扶助正氣,二者一寒一熱,溫陽瀉濁,一補一攻,扶正達邪。且俱為剛猛之品,走竄不寧,奪關斬將,救病於立刻。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瀉濁不損陽,壯陽不生火,正合本證之複雜病機。丹參活血祛瘀,且有養血之功,赤芍活血之中又有涼血之力,合於桂枝,則祛瘀通絡之力更強,絡通機暢,正氣可復。生龍骨、煅牡蠣鎮靜安神,平肝潛陽,使上逆之氣通降,自滅風動之憂。炒枳殼能使氣機調達,三焦通達,配合大黃,使瀉濁之力增強,全方共奏通腑瀉濁,溫陽益腎,活血化瘀,平肝潛陽之功,且以灌腸給葯,取效較速,故適用於濁毒壅盛之疾。 (4)下焦瘀滯型:此型除腎衰的一般見症外,尚有嘔吐,大便硬或色黑,小便量少,面色萎黃而暗,煩躁不安或譫語,腰痛,少腹結痛,舌質暗紅或紫紅,脈沉細或沉澀無力。治宜活血化瘀,溫降益氣,清熱解毒。方以桃仁承氣湯化裁(腎衰Ⅳ號):桃仁12克、大黃6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黃芪20克、附子12克(先煎)、澤瀉15克、生益母草20克、女貞子12克。方中大黃活血化瘀,推陳出新,通腑降濁,伍以桃仁活血祛下焦之瘀。配桂枝引葯直達下焦,盪除瘀結,且開腎關。配附子,則攻補兼施,寒溫並用,暗合仲景溫通攻下之妙。附子合黃芪補益中土,溫腎壯陽,再合桂枝,尤能啟動下焦氣化。女貞子味甘而涼,與附子一補陰一扶陽,陰陽相合,生化無窮。用益母草、澤瀉二味,通利水濕,活血化瘀。臨床體會,澤瀉對改善腎功能有良效,在本方中具有利水、清熱、固腎一石三鳥之功。益母草辛開苦降,專入血分,行瘀血、散惡血、生新血,行血而不留瘀,其集活血、利水、解毒於一身,正合瘀、濕、熱毒膠結下焦之病機。與桂枝相合,借桂枝通陽化氣開通水道之功而暢利小便,排除濕邪;合大黃,以清熱解毒;配附子以溫腎利關;合黃芪、桂枝暢利血脈,降低血壓;伍桃仁、大黃,活血化瘀,降低血脂,且與大黃相伍,一開前陰,一通後竅,治關格於通利之中,使濕濁有外排之道。附子與大黃相伍,溫陽攻下,通滯散結,各行其道,相得益彰。寓攻於補之中,攻邪無傷正之弊,施補於攻之內,補正無助邪之虞。對慢性腎衰虛實並見,寒熱混雜之體,尤為適宜。黃芪為補氣要葯,主入脾經,對脾虛諸疾,尤有殊功,對慢性腎衰之脾虛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補氣及利尿雙效,用之優良。黃芪善入脾肺,補氣生血,合於桃仁、大黃祛瘀盪積,則瘀血去,新血生,大有氣血雙補之妙。且黃芪善固氣澀關,收精微於納氣之中,對精微外漏之蛋白尿取效較捷。與桂枝相配,通行表裡,固護衛陽,防禦邪入侵。全方攻補兼施,寒溫並用,葯雖異途,但取效則一,對慢性腎衰之血瘀下焦者,確有奇功。 為了進一步驗證腎衰Ⅳ號的療效,又進行了系統的臨床觀察。本組18例患者,治療前後BUN、SCr、CO2CP、Hb值採用配對t檢驗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腎衰Ⅳ號對慢性腎衰有確切療效,各項指標在治療前後皆有顯著性差異。其治療總有效率達77?保罰福ィ?其中顯效27?保罰福ァ? 以腺嘌呤大鼠慢性腎衰模型,通過血肌酐、尿素氮、尿溶菌酶、血鈣、血磷、二氧化碳結合力、血色素、血細胞計數、血漿遊離氨基酸、病理解剖及切片光鏡檢查等指標的動態觀察,分別對腎衰Ⅰ號、Ⅱ號、Ⅲ號、Ⅳ號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該系列方對鼠腺嘌呤慢性腎衰均有療效。其作用分別與包醛氯澱粉、溫脾湯及單用大黃灌腸作對比。該系列方確有不同程度地改善造模動物的飲水量、攝食量及尿量,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尿溶菌酶,增加尿比重、血色素第二卷239和紅細胞計數,糾正和改善電解質代謝紊亂、酸鹼平衡失調及氨基酸代謝異常,拮抗腺嘌呤代謝產物沉積,減輕毒物與腎小管的損害等,與臨床療效觀察相一致。 如上說明,杜氏對經方的運用,重要的是領會仲景本義,掌握其理法原則。然後據證靈活變通,不執死方以治活病,體現了「讀仲景書,用仲景法,然未嘗守其方,以為得仲景心」之精神。

祝大家都成為鐵杆中醫

Posted: 2008-08-03 14:12 | 2 樓

許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86發帖: 18121威望: 85 點金錢: 150 元貢獻值: 8372 點性別:男年齡:58在線時間:5696(小時)註冊時間:2007-06-08最後登錄:2011-02-19

小 中 大

經驗方 一、加味散偏湯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香附9克、白芷9克、郁李仁6克、柴胡9克、細辛3克、蔓荊子9克、炙甘草3克、連翹12克。 功能:祛風散寒,通絡祛瘀,化痰利竅。 主治:風、寒、瘀或痰瘀交加為患所致之偏、正頭風痛。症見頭痛時作時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全頭痛,或痛在一點。多因感寒冒風,或氣鬱不暢而誘發。發則疼痛劇烈,或掣及眉梢,或有牽引;甚或目不能開,頭不能舉,且頭皮麻木,甚或腫脹,畏風寒,有的雖在盛夏,亦以棉帛裹頭;痛劇則如刀割錐刺而難忍,甚至以頭沖牆,幾不欲生。 用法:上藥加入清水500毫升,浸泡30分鐘,文火煎煮兩次,每次半小時左右。濾汁混勻,每日早晚飯後服。痛劇者可日服一劑半,分三次服下。 方解:本方系根據清代陳士鐸《辨證錄》中散偏湯化裁而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溫,祛風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竄,可上通巔頂,下達氣海,祛瘀通絡,為主葯。白芷、細辛、蔓荊子辛散上行,祛風散寒,加強川芎疏散之力,且有止痛之長;香附、郁李仁直入血分,以助川芎祛瘀之功,兼有調氣之妙,以為臣葯。柴胡引葯入少陽,與連翹相合,載葯升浮,直達頭面,和暢三焦,況以寒性,可制約諸葯辛溫助火,清散久郁而生之邪熱。白芥子引葯深入,直達病所,且善清皮里膜外之頑痰,合川芎等之走散,以通竅化痰。白芍味酸性斂,以防他葯辛散太過,又有緩急止痛之長,皆為佐葯。使以甘草,緩解急迫,調和諸葯。諸葯合用,疏散風寒之中兼有通絡祛瘀之功,疏達氣血中又有祛痰通竅之力。且發中有收,通中有斂,溫中有涼,調氣而理血,相互為用,各展其長。又方中柴胡、連翹、香附、白芍兼可疏肝解郁,白芍、甘草又善緩急止痛;川芎善入肝經,行氣中之血,故不但對感寒冒風而發者效佳,氣鬱不暢而致者,亦每有良效。 加減:若因感受風寒而發,可加荊芥、防風;疼痛劇烈,可加川羌活、元胡;陰血虧虛,可加生地、當歸。拘攣掣痛,酌加南星、僵蠶、全蠍;若為血管擴張性頭痛,宜加貫眾;兼有高血壓者,可加懷牛膝、桑寄生;兼有內熱,可加知母、丹皮等。 二、固本止遺湯組成:党參15克、白朮12克、黃芪24克、山藥12克、陳皮9克、小茴香6克、菟絲子12克、枸杞12克、覆盆子15克、肉桂4?保悼恕⒌憊椋保部恕⑽邐蹲櫻保部恕? 功效:補脾益腎,強關縮泉。 主治:腎脾肺不足,腎關不固,下元虛寒之遺尿,無論小兒成人,久久不愈者,皆可選用。 用法:同前方。 方解:遺尿一病,不僅見於小兒,也常見於成人,尤其成人患此,往往羞於人言,忍而不治,給患者精神造成很大的壓力。該病多與肺脾腎三臟虧虛有關。腎虛則關門不固,脾肺虛則無力約束,故小便自遺。方以党參、白朮、黃芪、山藥、陳皮補氣健脾,肺脾雙顧,肺氣強健,宣發有度,津液四散。脾氣壯實,運化有力,水液化津。菟絲子、枸杞、覆盆子、肉桂、小茴香補腎氣,益相火,溫下寒,腎氣充實,命門火健,則下焦氣化,關門復固,小便自約。當歸暖中祛寒,潤養補虛,既可防諸葯辛燥,又能生血化陰,與參、芪等相合,氣血雙補。五味子補五臟,尤長於益腎及溫下止遺,與肉桂、附片、陳皮等相伍,一散一收,散可促進氣化,收可縮泉益氣。配以覆盆子等縮泉約便之力倍增,伍以黃芪、枸杞、山藥,與肉桂、小茴香相配,一滋陰,一溫陽,補助腎氣,陰陽雙補。全方氣血雙調、陰陽雙補,散收並用,肺脾腎三焦共治,機圓法活,尤適用久遺之病。 加減:一般夜間遺尿,應用此方不必加減。對年久不愈,體質較差者,可隨證化裁。如伴有少腹不溫、乏力惡寒者,加附片6克、蘆巴子9克;手足心熱、舌紅口乾,加山萸肉9克、熟地12克,去陳皮;脘腹作脹,納食減少,加神曲9克、砂仁6克;婦女腰痛,白帶多者,加補骨脂9克、芡實15克。 禁忌:對於邪熱內留,郁迫膀胱,水液失約而致之遺尿,患者常伴見煩躁口渴、脈數有力,紅苔黃者,當清宣鬱熱,非本方所宜。 三、補腎固經湯組成:川斷12克、炒杜仲15克、側柏葉12克、當歸身12克、川芎9克、生地12克、焦艾葉12克、阿膠10克、焦蒲黃9克、貫眾炭12克、連翹12克、制香附10克。 功效:滋腎養血,固沖止崩。 主治:肝腎虧虛,沖任不固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包括子宮功能性出血)。 用法:將上方加水適量,浸泡半小時後文火煎煮,30分鐘左右下火濾汁,共煎二次,另將阿膠烊化,兌勻,分溫二服,一日一劑,重者日服一劑半,分三次服。 方解:崩漏及月經過多,多責之於肝腎虧虛,血海不盈,沖任不固而致。腎關不固,無力系胞,沖任不調,血下不止。肝主藏血,肝血不足,疏泄失常,又每致氣滯。氣為血帥,氣滯又每致血瘀。瘀血阻絡,經脈不暢,又加重了出血,形成惡性循環。是以方中川斷、杜仲平補肝腎,以強腎關,冀腎關強健,開合有度,經脈血約。當歸、生地、川芎、白芍、艾葉、阿膠,即經方膠艾湯,以四物湯養血和血,阿膠養血止血,艾葉溫經暖宮止血,共奏調補沖任、固經止血之效。況方中生地性涼入血,以制艾葉之溫,防火升而血動,二葯相互制約,涼而不寒,溫而不熱,庶無生火凝滯之弊。焦蒲黃合貫眾炭,寒溫並用,止血而不留瘀,配以側柏葉、艾葉,既可清血中餘熱,又可除凝於血分,且散胞宮之寒,扶正達邪。伍以制香附,行氣散瘀,舒肝調氣,使血行歸經而不致有妄行之虞,更可防上藥止血太過。全方合用,祛寒而不助火,散邪而不傷陽,止血而不留瘀,補腎而不膩滯,配伍精當周全,共奏益腎養血,固沖止崩之效。 加減:若見下血色淡,伴氣短、乏力等氣虛癥狀者,加黃芪24克、党參15克;如血色鮮紅,脈數,舌淡紅等血分熱邪重者,加焦梔子10克、仙鶴草15克;出血較甚者,加三七3~6克沖服。 四、乙肝轉陰湯組成:党參15克、白朮10克、雲苓15克、女貞子12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連翹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貫眾12克、丹參18克、大青葉10克。 功效:健脾益腎,解毒化瘀。 主治: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攜帶者。 方解:乙型肝炎,特別是乙肝病毒攜帶者,臨床癥狀較少,甚或無明顯不適,給辨證帶來一定的困難。究其病機,多緣正氣不足,邪毒內侵所致。邪毒久而不解,瘀阻經絡,阻礙氣機,又每致氣滯血瘀。因此,其病機可概括為脾氣不足,肝膽濕熱,毒瘀互結。治宜扶正達邪。方中党參、白朮、雲苓健脾益氣,脾健則運化正常,氣血生化有源,正氣強盛,自能抗邪外出。女貞子、白芍、柴胡滋陰柔肝,疏達氣機,肝氣通達,疏泄正常,則邪自去。連翹、白花蛇舌草、貫眾清熱解毒,合茯苓、白朮則清熱利濕,使濕熱得化,邪毒得除。配柴胡則引葯入肝,直達病所。丹參養血活血,合柴胡則通肝絡,合白芍則養肝血、柔肝體。全方標本齊治,補泄兼施,寒溫並調,疏散相合,故可治療肝之病變。 加減:若大便乾燥者,加虎杖12~15克;脅痛,舌有瘀斑者,加三七3克沖服,鬱金10克。 急躁易怒,口苦者,加重柴胡用量,並加梔子10克。若口苦、苔膩等,濕熱較重者,加入茵陳、黃芩。

祝大家都成為鐵杆中醫

推薦閱讀:

中醫揭秘:5大食物最健康
「三焦」的實質(上): 三焦是五髒的通道△
每天一個小動作,他活到140歲,歷代中醫名家都推薦!
2016年11月8日早讀
雙盲實驗 | 讓有意無意的騙子現形

TAG:現實 | 中醫 | 探索 | 力量 | 團結 | 精準 | 網路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