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明朝三百年 政治鬥爭 《明朝那些事》58句感悟

正說明朝三百年 政治鬥爭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整頓吏治和經濟秩序,大興獄訟,策划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經濟領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領域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通過這四起大案,朱元璋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洪武四大案(1)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整頓吏治和經濟秩序,大興獄訟,策划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經濟領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領域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通過這四起大案,朱元璋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明朝初年,每年布政司、各府州縣官吏前往戶部核對錢糧、軍需供給等事,賬目十分詳細,稍有不符便要被駁回重填重報。而布政使司離京大多是數千里之遙,一旦被駁回重填重報,特別是要重新一冊冊地加蓋官印,往返要一月甚至數月。為了避免往返奔波,官吏們按照習慣,準備了事先蓋過官印的空白文冊,一旦被戶部駁回重新填報,便可把它拿來使用。此事在當時習以為常,已成慣例。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知道此事後大怒,認為這是嚴重的貪贓枉法案件,下旨交刑部嚴加查辦。  刑部經過審訊,發現這並不是什麼大弊病,因為計吏所攜帶的空印文冊蓋的全是騎縫印,這種文冊除了做臨時補報之用外,根本不能派其他用場,有人上書對此事作了詳細解釋,但朱元璋根本不聽任何分辯,下旨將凡是與此案有關的部門及地方官員一律處以死刑,助理官員處以杖一百,戍邊。受牽連者達萬人以上。  這其實是一樁查無實據的全國性的「懲治貪官污吏」大案,冤殺了一大批無辜的人,著名的廉吏濟寧知府方克勤(方孝孺的父親)就冤死在這場劫難中,史稱「空印案」。  「郭桓案」發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當年3月,御史狀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趙全德等與戶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共同舞弊。尤其是郭桓,在收繳浙西秋糧時,和地方官黃文通、奸吏邊源等勾結,合夥貪污,甚至把軍用糧庫里的三年積蓄盜賣一空,還利用職權和12個布政使司的官吏勾結起來,盜賣倉庫里的糧食,還和管理儲存金銀錢鈔的府庫官員合夥偷盜金銀和錢鈔。明太祖令審刑司拷訊,牽涉禮部尚書趙瑁等人,發現除侵吞寶鈔金銀外,僅貪污稅糧及魚鹽等即折精米2400餘萬石,這個數字幾乎與當時全國秋糧的實征總數相等。於是,趙瑁等皆棄市,並處死從戶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共3萬餘人,追贓糧700萬石。此案牽連到全國各地無數富戶豪紳,特別是江蘇、浙江一帶的豪門大族,因受此案牽連而遭殺身大禍和破產的不計其數。  郭桓案發生後,朱元璋制定了嚴厲懲治經濟犯罪的法令,在全國財政管理上實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重要的一條就是把記賬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後來又把「陌」和「阡」改寫成「佰」和「仟」。數字大寫的誕生,竟然源於這麼一段歷史典故!  胡惟庸黨案與藍玉黨案其實是明初朝廷高層權力較量的必然結果。明朝開國元勛們的特殊貢獻和地位,勢必形成相權與將權分割皇權的局面,而那些文臣武將居功自傲,如果不加以制服,那麼朱氏後代繼位之後,局面將會不可收拾。尤其是朱元璋看到太子朱標生性懦弱,更是放心不下。朱元璋抓住兩個有把柄的實權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將軍藍玉——開刀,逐步蔓延株連,把那些威脅、削弱皇權的開國元勛,統統處死。  胡惟庸(?~1380),安徽定遠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順朱元璋於和州(今安徽和縣),為元帥府奏差。後歷任主簿、知縣、通判、太常寺卿、中書省參知政事等。洪武六年(1370年)起,任左丞相,專權樹黨,威脅皇權。由於胡惟庸逢迎有術,深得朱元璋寵信,形成一人獨相的局面。大將軍徐達對其行徑深惡痛絕,把他的劣跡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後,引誘徐達府上的門房,企圖加害徐達,未遂。由於他和另一位開國元勛李善長有姻親關係,胡惟庸更加膽大妄為,在其周圍逐漸形成了「淮人」集團。這對朱氏政權的延續無疑是一大挑戰。  胡惟庸為相七年,大權獨攬,使朱元璋頗覺大權旁落,除了翦除別無選擇。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有人狀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人處死。  「胡惟庸謀反案」很有戲劇性:一天,胡惟庸稟報朱元璋說他自己家的井中突然湧出甘甜的泉水,請皇帝去觀賞。朱元璋欣然同意。車駕剛出西華門,就被宦官雲奇攔住,雲奇緊張地手指胡宅。朱元璋幡然醒悟,登城望去,見胡府藏甲樹刀。結果,胡惟庸反狀敗露,被立馬處死。  《明律集解附例》卷十八「胡惟庸案」在事實上成了朱元璋鎮壓功臣的政治工具和借口。凡是對朱氏統治構成威脅的文武官員、大族地主,都被冠以「胡黨」的罪名而被剪除。甚至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即胡惟庸被殺十年之後,罪狀又升級為「謀反」。朱元璋讓親信精心策劃,唆使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無中生有地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串通謀反。77歲的李善長及其一門70餘人被殺。  「胡惟庸案」前後持續長達10年之久,株連殺戮者達3萬餘人,朱元璋並作《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因「胡黨案」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祿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葉踦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這樣,秦漢以來運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洪武四大案(2)  胡惟庸案是對「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古訓的最佳註腳。  朱元璋把開國功臣幾乎都殺光了,各級官吏人人自危,當時的京官每天早上入朝之前,總要與妻兒訣別,交代後事,傍晚回家時便合家歡慶,因為他們又多活了一天。  「藍玉案」是「胡惟庸案」的繼續。「藍玉案」發生在洪武二十二年(1393年)。藍玉,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開平王常遇春之內弟。早年隨朱元璋起兵,出生入死,勇敢善戰,功績顯赫。洪武十四年(1381年)封永昌侯。二十年任大將軍,封涼國公。明太祖朱元璋比之為漢代衛青、唐代李靖。但藍玉卻恃功驕橫,奪占民田,多行不法,蓄庄奴假子達數千人之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告其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兩萬人。朱元璋還手詔布告天下,並條例爰書為《逆臣錄》。列名《逆臣錄》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致死者達15000餘人。  經胡惟庸、藍玉兩案,明朝開國勛臣被誅殺殆盡。洪武年間封侯的有50人左右,兩案即除去30多人。在連續十幾年的誅殺中,功臣宿將相繼被誅。太子朱標看到大批功臣被誅,向朱元璋勸諫說:「陛下殺人太濫,恐怕會傷和氣。」第二天,朱元璋為了諷喻太子,故意丟一根棘杖在地,要朱標把棘杖拿起來。朱標看著棘杖不肯下手。朱元璋說:「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這些刺拔掉,然後再交給你,不是更好嗎?」

叔侄爭鬥的「靖難之役」  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氏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除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外,還刻意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帝位後,採納朝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先後削除周﹑湘﹑代﹑齊﹑岷五王,然後再伺機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諸王被削藩後,燕王開始稱病家居,暗中則加緊練兵,收羅異人術士,趕製軍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清君側之惡」之名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登極而結束,歷時4年。  朱元璋做皇帝時,擔心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朱棣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史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燕王起兵後以旋風般的速度,不到一個月,即攻佔了北平北部的居庸關、懷來、密雲、薊州、遵化、水平(今河北盧龍)等軍事重鎮和沿邊州縣。然後揮師攻破大寧(今內蒙寧城),挾持寧王,收編了寧王的護衛親軍,兵力更加強大,回師南下。  懦弱迂腐的建文帝命令將士在同燕王軍隊作戰時,不得傷害朱棣,「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樣,使得燕王肆無忌憚,同時,建文帝派出的將領老的老,無能的無能,儘管軍隊數量多於燕王,卻連連敗退。  燕軍和南軍在北平南部地區混戰了近三年,燕軍屢次獲勝,但所得的城池僅永平、大寧、保定等幾處,此時,南京宮廷里不滿建文帝的宦官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永樂大鐘據此決定改變戰略,揮軍徑直南下,一路之上不再攻佔城池,兵鋒直逼南京。大軍渡過長江,燕軍中的朵顏三衛蒙古騎兵一舉衝破了南軍的沿江防線,六月,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當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殺戮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將。並在誅除異己的同時,大大封賞「靖難之役」中的有功之臣。  明成祖為紀念「靖難之役」陣亡的將士及遷都北京,在北平華嚴寺鑄造了「永樂大鐘」。它通高6.75米,最大外徑是3.3米,重約46.5噸。鐘身內外布滿了佛教經文和咒語,其文字為漢文佛教銘文225939字,梵文佛教銘文4245字,總計230184字。相傳是明代書法家沈度所書,字跡端正,雄健有力。

「奪門之變」  「土木之變」,英宗被瓦刺軍俘獲。明廷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發起了北京保衛戰,瓦刺屢屢進犯不能成功,再加上看到明已立新皇帝景帝朱祁鈺,挾持英宗已失去了當初的意義,便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之役」中被俘的英宗被遣返回京,做了太上皇。英宗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又是當今聖上的哥哥,卻在驚恐與飢餓中度日如年。景帝害怕英宗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便把英宗送往南宮閑居,還將南宮的大門上鎖並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食物由一個小洞遞入,就是這點食物有時還被剋扣,景帝為了避免有人與英宗聯繫,還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不準群臣去朝見,也不準英宗和大臣交往。景帝對英宗有很多限制,開銷也不夠,甚至英宗的皇后錢氏還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計偷偷送到宮外去賣錢,以彌補開支。實際上英宗被軟禁起來了,沒有什麼自由。  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準備更換掉原來的太子、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但又擔心大臣反對,便去徵求宦官王誠、舒良的意見,王誠、舒良給他出主意說,去收買大臣啊!景帝便賜給王文、陳循等銀子百兩,金子五十兩,要他們支持易儲。同時,王誠等人也私下為景帝更立太子做工作,大臣們立刻表態支持易儲。為了易儲,景帝居然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向大臣行賄的皇帝,荒唐至極。  朱見濟當上太子的第二年竟然病故,而景帝只有朱見濟一個兒子,儲位又虛懸,皇位繼承問題成為朝中大臣們急於落實的事情。大臣章綸、鍾同上表重立朱見深為太子,複位東宮,景帝竟找借口下令逮捕章綸、鍾同,鍾同竟然被活活打死。但立太子的問題仍然困擾著景帝和群臣。對於景帝立誰為太子,大臣們又開始爭論,意見無法一致。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有的主張立襄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倒。十六日,各位朝臣相約第二天上朝與景帝商議立太子之事。  誰知就在當天夜裡,發生了「奪門之變」。景帝失去了皇位,景帝立儲也就不成其為問題了。  原來,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王驥、都督張軏(英國公張輔的弟弟)、楊善,看到景帝病重,便策劃擁英宗為帝。十六日夜,徐有貞一方面秘密調集軍力,一方面派內線通知軟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石亨、徐有貞等以四方邊警為借口,急命手下帶兵入城加強防備。隨即便前往南宮迎接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石亨調集千餘名士兵進入內城,曹吉祥、徐有貞、張軏等扶著英宗急行回宮。英宗於正月十七日正式複位,改年號為天順。被軟禁了八年的朱祁鎮,瞬息之間,就這樣又登上帝位,復辟稱帝,史稱「奪門之變」。  早朝的鐘鼓聲把病榻上的景帝從夢中驚醒。當他得知英宗復辟時,已經無能為力了。英宗把重病中的景帝削去帝號,仍為郕王,軟禁在西苑。又過了一個多月,景帝病故,可憐只活了30歲。景帝究竟是怎麼死的,成了明代歷史上的又一個疑案。景帝死後,被以親王的禮儀葬於西山,其妃嬪也被賜死殉葬。  英宗複位以後,于謙、陳循等大臣相繼被捕,「奪門之變」的第五天,于謙被羅織以「意欲謀反」罪名慘遭殺害。太監王誠、舒良也被下獄。英宗對積極策劃「奪門之變」的「功臣們」論功行賞,徐有貞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石亨被封為忠國公。

武宗南巡之爭  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道,對一切政務都沒有興趣,卻十分喜歡射箭、騎狩與曲樂,甚至還懂梵文。他對一些年少英俊的官吏非常寵幸,一次就在宮中封了120個青年作為他的「義子」,並賜姓朱。武宗還愛和宮廷中的小太監在一起玩,流連忘返。他最寵幸的男子有江彬、錢寧等。武宗常常以太監錢寧的身體為枕,朝臣如果見不到皇帝,就以錢寧的行蹤來判斷皇帝的行蹤!武宗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做老闆,百姓,武宗則扮做富商,在其中取樂。後來又覺得不過癮,於是又模仿妓院,讓許多宮女扮做粉頭,武宗挨家進去聽曲、淫樂,後宮被搞得烏煙瘴氣。  武宗的寵臣江彬逐漸壟斷了朝政大權。江彬經常引導武宗郊遊,愛好遊玩的武宗自然樂此不疲。  《春庭行樂圖》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在外遊玩了一年的武宗返回北京。由於此行數千里,隨行的各路官員大多累病累倒了,可武宗毫無倦意,遊玩的興緻依舊不減。剛休息了沒幾天,武宗便又想南巡。  而當時,明中央政府的稅賦主要就靠東南這幾個省區,武宗「南巡」無疑會勞民傷財。朝臣們就發動了一場反對武宗南巡的運動。兵部侍郎黃鞏等人先後上疏勸諫,武宗稱病不上朝。士大夫們又跪下請求武宗收回成命。武宗和「南巡」的總策劃江彬大怒:這些人真是無法無天了!下令將黃鞏、陸震、夏良勝等六人逮捕入獄。翰林修撰舒芬等107人被罰跪在午門外5日,並各杖三十,降級調外用,黃兆、陸震等各杖五十,貶為庶民。一時間棍棒齊下,血肉橫飛,有十一人被杖致死。  朱厚照作為明朝最荒唐的皇帝,日事淫樂,常離京遊樂,致使政事益壞,最後還是葬身於南巡之上。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但很快就被提督南贛軍務的副都御史王守仁平定,朱宸濠被活捉。武宗接奏後,讓人封鎖消息,仍自封威武大將軍出兵討伐朱宸濠,其實是藉此機會帶著10多萬人遊玩作樂。當年12月,武宗一行到達南京,樂不思蜀,一直在南京呆了8個月才戀戀不捨地回京。在回京途中,又到一個叫積水池的地方垂釣取樂,突然釣船傾覆,武宗落水,雖被救起,但從此一病不起,在31歲時草草地走完了他的荒淫之道。

嘉靖大禮議(1)  1521年,荒淫無度的武宗病死,未留下一兒一女。按朱元璋的祖訓,無子傳弟,但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煒只活到三歲便夭折了。這樣,武宗之後的皇帝寶座只有留給旁支了。  武宗死後,皇太后張氏同閣臣楊廷和商議,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  關於嘉靖皇帝登極,還有一個傳說,說是朱厚熜是坐著囚車上任的。武宗死後,朱厚熜與河北的一朱家王室之子同時被選中,他們兩人都有當皇帝的資格,但只有一個皇位,怎麼辦?大臣們便想了一個辦法,讓他們兩人同時從藩地出發,先到者君,後到者臣。但是從河北到北京只有100多公里,而從朱厚熜的藩地到京城卻有1000多公里,朱厚熜召集王府官吏們商議怎樣用最快的速度趕往北京。有人提出,要朱厚熜化裝成囚犯,坐上囚車,日夜兼行。因囚車沿途無人敢攔,這樣可日行二百多里,有望在十日內趕到。結果朱厚熜果然先到,當上了皇帝。  嘉靖繼位不久便上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禮議風波:嘉靖皇帝就是不肯在法理上過繼給武宗之父孝宗,非要追認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為帝,鬥爭的焦點是如何確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號。實質是世宗通過議禮之爭,打擊楊廷和等先朝閣臣和言官,確立和鞏固自身的統治。  「大禮議」的起因和表面目的是世宗的父母該如何稱呼,先皇孝宗及其皇后又該如何稱呼,以及相關的一系列禮儀稱謂問題。世宗主張給予自己過世的父母以一般皇帝的父母的崇高待遇,應該把其生父興獻王追封為「恭睿獻皇帝」,而孝宗的一些舊臣,以首輔楊廷和為代表,則力主視世宗為孝宗的繼子,以維持皇家血統的大宗地位。  這一事件從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開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世宗一方勝利結束,前後延續近20年。  世宗即位五天之後,就召集禮官商議興獻王主祀稱號問題。禮部尚書毛澄請示首輔楊廷和以後,會同公卿台諫60餘名官員上疏說,因為世宗為入繼之君,應該以孝宗為皇考,興獻王(世宗之親生父親)及妃為皇叔父母。世宗看後大怒,說:「父母難道還能變嗎?你們再商議!」毛澄等人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楊廷和也親自上疏要世宗服從禮部的意見。世宗堅決不從。這時,觀政進士張璁呈上《大禮疏》,提出「繼統不繼嗣」的觀點,世宗看了很高興,馬上把楊廷和召來,宣布要尊其父為興獻皇帝,其母為興獻皇后。楊廷和仍然不肯讓步,並公開聲稱,在這個問題上,異議者應被視為奸佞之徒,當誅。到了十月間,楊廷和無法讓世宗改變觀點,便起草敕令給禮部,同意稱世宗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世宗之母為興獻後。  興獻王及王妃的封號雖然改稱為「帝」、「後」,但還不是「皇帝」、「皇后」;雖然得以稱父、稱母,在其前還得冠以「本生」,而又需稱伯父孝宗為「皇考」,仍是死去之父。再經過一番鬥爭,世宗又親下手敕,追尊其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實現了加「皇」,稱「考」的目的。但「本生」猶在,在「本生皇考」之外還有一位「孝宗皇考」,形成了「兩考」、「兩父」並尊的局面,世宗還是不能如願。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又上疏,提出,應循名考實,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帝曰皇考。這項提議對世宗來說正中下懷,但世宗還假惺惺地說,這關係到天理綱常,仍然要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可否。結果,有250餘名官員不同意改稱名號,只有少數幾個人附和桂萼的提議。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與世宗意見不合的首輔楊廷和提出辭呈,世宗表示同意。隨後,世宗調張璁、桂萼等赴京主持集議之事。200多名朝官仍堅持原來的意見,不肯退讓。世宗非常惱怒,當面指斥內閣大學士毛紀說:此稱號應該馬上改,你們眼中沒有我這個君,難道還讓我沒有父親嗎?毛紀等人聽後惶懼而退。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皇帝命禮部照旨更改尊號,使得朝臣群情激昂。七月十五日,借百官散朝之機,吏部侍郎何夢春、修撰楊慎等號召群臣伏闕請願。朝臣200多人齊刷刷跪伏在左順門下,並且一齊哭號,聲震闕廷。嘉靖皇帝痛下決心,命令錦衣衛將參加請願的官員姓名全部登記造冊,然後按名冊進行大逮捕。先將為首的八人下獄,又將134名五品以下官員下獄。其他待罪遣散。幾天以後,作出判處:為首者戍邊,四品以上者奪俸;五品以下180餘人廷杖,其中編修王相等17人慘死杖下。這就是有名的「左順門事件」。  此後,又圍繞祭祀典禮及將興獻皇帝按昭穆序列祭入太廟,加廟號為睿宗等問題又進行了近十年的爭論,在禮部尚書夏言和嚴嵩的主持下,世宗終於如願以償。朱祐杬生前雖未身為天子,但因為有一個孝順的兒子做了皇帝,作為一位死去的天子來尊崇的一切尊號、徽號、典禮皆已齊備。世宗對父親的追尊已是無以復加,自己的皇權也已登峰造極。  原來的興獻王墳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1524年,王墳正式更名為顯陵,並將安陸州升格為承天府,在明世宗的親自安排下,開始了長達46年的顯陵建設。  隨著議禮的進行,朝廷兩派宗法理說之論爭已經上升到黨派政治之爭。世宗以議禮態度作為標準,來劃分界限,統治集團的組成相應發生變化,反對抬高朱祐杬地位的閣臣元老權力日益喪失。張璁、桂萼、方獻夫、霍韜等一批新科進士和地方官吏入主政務,對嘉靖朝政治、經濟的變革,以及明代後期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嘉靖大禮議(2)  世宗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把精力投入到議大禮上,絕不僅僅為其父母爭奪皇考及皇太后的空虛名位,其真正目的在於加強皇權、衝破內閣制約,就其實質而言,嘉靖大禮之爭實為皇權與閣權的爭鬥。嘉靖則借大禮議風波加強了帝位,實現了他對明朝長達45年的昏庸統治。

萬曆朝「國本」之爭  「國本」,就是太子;「爭國本」就是萬曆年間圍繞解決立太子的問題發生的一場政治鬥爭。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到四十二年(1614年),萬曆朝圍繞確立太子的「爭國本」鬥爭歷時近30年。  神宗萬曆皇帝的王皇后無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即後來的明光宗),鄭貴妃生子朱常洵(即後來的福王)。朱常洛年長,按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禮法原則,朱常洛應該被立為太子。但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準備立朱常洵為皇太子,甚至和鄭貴妃一起到神殿宣誓,要立她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神宗把誓言寫在紙上,放在玉盒裡,交由鄭貴妃保管。  但另一方面,廢長立幼又是犯忌的事,神宗擔心群臣反對。朝臣果然依據封建王朝太子立嫡,無嫡立長的法綱力爭。  首輔申時行於萬曆十四年(1586年)二月,上《請冊立東宮以重國本疏》,拉開了長達近30年的波及整個朝廷的國本之爭的序幕。  申時行的奏請立即引起了滿朝文武的共鳴。各部府司道諸衙門都紛紛上章奏請。戶部給事中姜應麟、吏部驗封司員外郎沈璟、刑部山西司主事孫如法、河南道御史楊紹程等人的奏章言辭尤為激烈,萬曆皇帝一怒之下,將這四人嚴厲降處。  萬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左評事雒又上奏章,指明神宗有「酒色財氣」四病,深得群臣贊同,又受到大學土王家屏等閣臣的袒護。此後,申時行、大學士許國、吏部尚書朱纁、禮部尚書于慎行等人除了繼續陳請早行冊立之外,還陳請神宗對朱常洛及早進行「預教」(出閣讀書),這個「預教」,其實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一旦舉行,就等於事實上承認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  神宗無奈,不得不表態:第二年就舉行建儲典禮。但一年過去了,神宗仍找各種借口拖延,朝廷內外紛紛傳言神宗將廢長立愛。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神宗以手詔示大學士王錫爵,擬把皇長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併封王,待以後再從三人中選有才能者立為太子。王錫爵遂即疏請令皇后撫育長子朱常洛,則長子即為嫡子。神宗卻告諭禮官,同時將三人封王。這個諭旨一出,立即受到文武群臣更加激烈的反對,群情激憤,反對「三王並封」的奏章接二連三,總數有上百本。當年閏十一月,經過群臣反覆執爭,神宗被迫答應皇長子「明春先行出閣講學禮」。次年二月,朱常洛出閣講學,接受教育,至此,群臣等取得初步勝利。  神宗迫於群臣的強大壓力,被迫放棄了「三王並封」的諭旨,但又抱著「待嫡」之說不放。後來經過群臣連續八年之久的幾百次頑強的奏請,直至皇太后施加壓力,才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時也封常洵為福王,藩國洛陽。  但是,按太祖洪武皇帝的遺訓,藩王被封后,必須立即就藩之國。但是,福王被封后十多年,一直留在京師,不之國。福王不之國,太子的地位就不穩定。  朱常洛被立為太子後,朝廷大臣奏請福王就藩之國的奏章不斷,萬曆皇帝一直在拖延。直到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萬曆皇帝再也拖延不下去了,才以第二年春天為期,但又同時提出條件,福王莊田要達到四萬頃。然而,又無法湊足四萬頃之數,朝廷大臣,特別是東林黨人上書反對,萬曆皇帝被迫讓步,減為二萬頃。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皇長孫由校(常洛長子)也已九歲,神宗看廢長立愛的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才將朱常洵封國洛陽,滿朝文武才如釋重負。沸沸揚揚近三十年的「國本」之爭至此告終。  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二月開始,滿朝文武為了使朱常洛能夠冊立為太子,以六七位閣臣的離職,上百名大臣被降處的沉重代價,前後苦爭了15年,護衛了19年,群臣所上奏疏成千上萬,才得以朱常洛被冊立為皇太子,並終於繼承了帝位,可見這場「爭國本」鬥爭的艱巨與驚心動魄。明末政治的不可收拾在很大程度上與這場「國本」之爭有關。因此,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是明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晚明三疑案(1)  明朝到萬曆皇帝的時候,已經十分衰敗。朝廷後宮內卻圍繞著皇帝寶座的爭奪發生了三樁疑案。這三個案子分別發生在三個皇帝在位期間,即神宗朱翊鈞朝的「梃擊案」和光宗朱常洛朝的「紅丸案」和熹宗朱由校朝的「移宮案」。  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端午節前夜,一個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棗木棒闖入大內東華門,一直來到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門前,到第一道宮門,見只有兩名老宦官守門,舉棒打傷其中一人後直闖入宮,又闖過第二道宮門,直到殿檐下,拾級而上,試圖加害太子。這時,太監韓本用發現有異常動靜,便大聲呼喊,七八名宦官蜂擁而上,將張差捉住,當即便將該犯交東華門守衛監收。  慈慶宮正門萬曆皇帝得知,下詣將張差送交皇城保衛部門審問。巡視皇城御史劉廷元審問後向萬曆皇帝報告道:張差家住薊州井兒峪,舉止行為看起來像個瘋子,但又頗為狡猾,還得嚴加訊問。萬曆皇帝下詔將張差送交刑部複審。刑部郎中胡士相再次提審後,認為張差確實是個瘋子,並判了他一個斬刑。提牢主事王之寀看出了其中的破綻,便私下裡審問張差,張差說出是宮裡的太監龐保、劉成將他引到慈慶宮門前的,這兩人對他說:「打死小爺(指朱常洛),有吃有穿。」龐保、劉成都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再往下查,勢必牽連到鄭貴妃。王之寀便將張差這個口供彙報給了刑部侍郎張問達。  此案的發生,震驚了宮內和朝野,輿論嘩然。支持鄭貴妃、傾向福王為太子的臣僚認為是張差瘋癲所為,屬個人行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認為是陷害太子的陰謀。後來,經刑部十三司會審,查明張差是白蓮教的一支紅封教的成員,其首領為馬三道、李守才,他們與鄭貴妃宮內的太監龐保、劉成勾結,派張差打入宮內,梃擊太子。  看起來,此案與鄭貴妃有牽涉是肯定的了。很多朝臣都懷疑是鄭貴妃和他的哥哥鄭國泰陰謀策劃借張差之手傷害太子。萬曆皇帝極力調解皇太子與鄭貴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責鄭貴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變態度。後來,萬曆皇帝只得親自出面來平息此事,他召見大學士方從哲、吳道南及文武諸臣,拉著朱常洛的手對他們說道:「常洛很孝順,我非常喜歡他。你們這些臣子,不要動不動就散布流言,離間我們父子!」他又對朱常洛說:「把你心裡的話,都告訴他們吧。」朱常洛只得說:「張差是個瘋子,趕快把他處決吧!外面的議論都是不應該的!」事已至此,群臣自然無話可說,「梃擊」一案也就不了了之。萬曆皇帝明令除懲治張差等人外,「不許波及無辜人」,鄭貴妃也就從此案中解脫出來。  隨即,張差被凌遲處死。司禮監會同九卿、三法司審問龐保、劉成。由於張差已被處死,死無對證,龐保、劉成對張差所供各項俱不承認。正要詳加盤問,太子下諭:龐保、劉成二人也許曾虐待過張差,張差為了報復,故意說龐保、劉成主使,不可輕信。會審只得停止。萬曆下令將龐保、劉成二人於宮內處死,以免節外生枝,涉及此案的李守才、馬三道等亦發遠方戍守。梃擊案掀起的軒然大波暫時平息。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為審明案情立過大功的王之宷,案子一了結,立刻被找個借口罷官為民。後來又隨著在這個案子幾起幾落,天啟五年(1625年),竟被囚死於獄中。梃擊案與宮內權力之爭究竟有多大牽連,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紅丸案  萬曆末年,陰險毒辣的鄭貴妃看到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已不可動搖,便百般討好太子,鄭貴妃乾清宮明代葯櫃御藥房金罐又竭力籠絡泰昌帝的寵妃李選侍,二人謀合,欲以美人計為己請封皇太后和皇后之號。這個朱常洛,也是好色之徒,鄭貴妃便投其所好,送了八個美女供他享用。朱常洛身體本來就不強,再加上與這些女人淫樂無度,體力透支厲害。登基僅十多天,就卧床不起了。可他照樣與這些人鬼混。一天晚上,朱常洛服了一粒「紅丸」,結果,精神極度亢奮,竟一連「御幸」數名宮女。  「紅丸」到底是什麼東西?「紅丸」又稱紅鉛丸,是宮廷中特製的一種春藥。「紅丸」製法很特別:取童女首次月經盛在金銀的容器中,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烏梅等,連煮七次,濃縮為漿。再加上乳香、沒藥、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勻,以火提煉,最後煉蜜成丸,因其色紅,故稱「紅丸」。嘉靖皇帝為了配製「紅丸」,前後共選少女1080人,這些尚未成年的小姑娘,後來都成了嘉靖皇帝製藥用後的「藥渣」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兩粒「紅丸」竟要了皇帝朱常洛的命,釀成「紅丸案」。  再說朱常洛。由於一連十多天的折騰,朱常洛終於扛不住了。侍寢的吳贊連忙請來司禮監秉筆、掌管御藥房的內醫崔文升診治。崔文升並不知皇帝是陰虛腎竭,還以為是邪熱內蘊,便下了一副泄火的猛葯。朱常洛服後一宿腹瀉三十餘次,危在旦夕。這時,首輔方從哲推薦鴻臚寺丞李可灼給病危之中的朱常洛診治,李可灼拿出一個紅色藥丸,用奶調和,給光宗服下,服了這丸藥,光宗厲害的氣喘竟然止住了。光宗大喜。不久,又傳出消息說,皇上進葯後,暖潤舒暢。當夜,李可灼留在宮中。又過了一會兒,傳出光宗聖旨,想再服一顆。李可灼便又進了一顆。

晚明三疑案(2)  凌晨,宮中忽然急召群臣,等到大臣們趕去時,光宗朱常洛已經駕崩了。到此時,朱常洛即位才剛滿30天!  光宗駕崩,在宮裡引起軒然大波。  有人認為,李可灼進的「紅色丸藥」就是春藥「紅丸」,皇帝陰寒大泄,李可灼把春藥當補藥進上,是對症下藥。  有人認為,拿春藥給危重病人吃,有悖常理。李可灼不是御醫,卻擅自給皇帝吃藥。李可灼一定是受人指使,謀殺皇上。  繼朱常洛而後新登極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迫於輿論壓力,罷免了沒有力阻李可灼進葯的內閣首輔方從哲,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貶放南京,「紅丸」案草草收場。  但朱常洛暴死之謎,始終未解,「紅丸案」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移宮案  乾清宮內景移宮圖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萬曆、泰昌兩帝相繼而亡,新帝即位之事關係著國家的命運,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  朱由校是朱常洛的兒子,由於朱常洛本來就不得萬曆皇帝的寵愛,朱由校自幼也備受冷落,萬曆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被光宗寵愛的李選侍凌辱致死,王才人臨終前留下遺言:「我與西李有仇,負恨難伸。」朱由校從小也受到李選侍的侮辱凌虐,害怕李選侍,性格軟弱。  朱常洛即位後,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不久,泰昌帝朱常洛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以把持朝政,引起朝臣極力反對。  泰昌帝駕崩當天,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才允許朱由校和大臣們見面。楊漣等人見到朱由校,叩首山呼萬歲,並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定於當月六日舉行登極大典。為朱由校的安全起見,朝臣們暫將朱由校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其安全。  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之後,又提出,凡是大臣的章奏,要先交由她過目,然後再交朱由校,遭到朝臣們的強烈反對。同時,朝臣們又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遭到李選侍拒絕。  按照禮儀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住在乾清宮。李選侍本來就沒有資格住在乾清宮,她住進乾清宮完全是倚仗光宗的寵愛。光宗死後,按規矩李選侍必須搬出,讓新任皇帝搬進乾清宮。因此,一些大臣在光宗死後的第二天就上疏,敦促李選侍移官。李選侍又提出要先封自己為皇太后,才讓朱由校即位,也遭到大臣們的拒絕,李選侍和朝臣們的矛盾日漸激化。  朱由校登極日期越來越近。直到登極大典之日的前一天,李選侍仍然沒有移宮之意,並傳聞要繼續住在乾清宮。群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給事中楊漣再次上疏,力促移宮,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極力驅逐,李選侍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殿。  九月六日,朱由校即皇帝位,是為熹宗,改明年為天啟元年。李選侍爭當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圖落空了。  熹宗即位後,傳出諭旨,痛數李選侍數條罪狀,又下令讓李選侍搬出仁壽殿,移至宮女養老的噦鸞宮去住。至此,「移宮」風波才算暫告結束。

「事事關心」的東林黨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顧憲成為「東林書院」所書的一副對聯,道出了東林黨人身在書院、心懷天下的志向。  從萬曆「爭國本」鬥爭開始,出現了長達數十年的黨爭。東林黨就是在這場黨爭中湧現出來的地主階級內部的反對派。  東林書院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開始的「國本」之爭中,吏部郎中顧憲成力主冊立朱常洛為太子,而神宗卻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因此,顧憲成頗遭神宗的嫉恨。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在推舉閣臣時,顧憲成又推舉因擁立朱常洛而被解職的原來的首輔王家屏,被神宗削職罷官。  顧憲成的老家在無錫,無錫有一座東林書院,原為宋代楊時講道之所。顧憲成被革職後,與其弟顧允成將東林書院重新整修,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龍、錢一本等在這裡講學,後來,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等又相繼被朝廷所黜,也先後赴東林講學。他們自負氣節,與朝廷相抗。一些退處林野的士大夫,聞訊響應。他們在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他們「每歲一大會,每月一小會」,在社會上引起顧憲成像很大反響,朝內官員也遙相應和。東林書院漸漸自成一黨,一時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被稱為「東林黨」,顧憲成也被尊稱為「東林先生」,顧憲成、高攀龍等在書院講學的八人,被稱為「東林八君子」。  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宦官擅權,政治日益腐化。顧憲成說:「在朝廷為官,志不在君父,在地方做官,志不在民生,離官而去,志不在世道,子所不取。」東林人士為匡正時弊諷議朝政、評論官吏,既有鮮明的學術思想見解,又有積極的政治主張。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贓枉法。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吏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競爭局面。反對派將在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持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為「東林黨」而加以無端攻擊詆毀。  天啟初年,東林黨由於在「移宮案」中力主鄭貴妃移宮,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運出現了轉機,一大批東林黨人被重新起用,當時的首輔劉一景、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禮部尚書孫慎行,兵部尚書熊廷弼,都是東林黨人或東林黨的支持者,可以說,明朝的軍事、政治、文化、監察和人事大權全都被東林黨掌握,他們從在野的清流成為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記述此時:「東林勢盛,眾正盈朝。」連魏忠賢對趙南星也有幾分敬畏,安排自己的侄子去拜見他。但趙南星拒絕與魏忠賢接近,對與魏忠賢關係密切的官員嚴加糾劾,東林黨與閹黨的矛盾又尖銳起來。  楊漣像後來,魏忠賢竊據了司禮秉筆太監兼掌東廠事等職,且與熹宗乳母客氏狼狽為奸,組成「閹黨」集團。開始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向全國頒示《東林黨人榜》,公開逮捕迫害大批東林黨人士。閹黨幹將魏廣微為了迎合魏忠賢,將朝野中的東林人士翦除乾淨,竟憑個人好惡,將朝中官員逐一排隊,分為兩派,編造《縉紳便覽》,上列具體官員名單,用筆在名單上圈點。心腹者加圈,極為重要的東林官員,就在名字旁點三點,次者二點,又次者一點。其中被重點者有趙南星、高攀龍、楊漣、左光斗等100餘人。然後將編好的名冊秘密呈獻魏忠賢。  天啟四年(1624年),南北兩京合朝官員70餘人也紛紛上疏,討伐魏忠賢,要求剷除閹黨,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鬥爭迅速白熱化。結果,東林黨人楊漣因彈劾魏忠賢「專權亂政,欺君藐法」等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斗等人同被殺害。次年,魏忠賢又對東林黨採取了殘酷的鎮壓行動,大肆搜捕東林黨人,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冤死獄中。天啟六年(1626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7人,魏忠賢又命人編《三朝要典》,借紅丸、梃擊、移宮三案,打擊東林黨。魏忠賢還指使黨羽新都御史王紹徽編纂《東林點將錄》,《東林點將錄》仿照民間流傳的水滸故事中「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列東林黨名單,企圖將其一網打盡。同時,由政爭遷怒於講學,又矯旨拆毀全國各地書院,禁止講學活動。曾經掌握朝政的東林黨,僅三年時間內,被殘酷殺害的有數十人,下獄遣戍者達數百人,其他被革職、蒙冤、株連、打擊者有幾千人以上,東林黨人幾乎被魏忠賢驅盡殺絕,全部覆沒。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懲處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欽定閹黨逆案,總計處理的閹黨達460餘人。昭雪平反東林黨人冤案,對被害慘死的給予特別禮遇,顧憲成、高攀龍、楊漣、周順昌、鄒元標等去世諸臣均加贈官爵。遭削奪的一批東林官員重新起用,同時並下旨修復東林書院。東林黨人雖然又一度入閣,但不久,在袁崇煥被捕治罪以後,東林黨人又被迫退出內閣。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明朝那些事》58句感悟 1.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2.必須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觀點鬥爭是假的、方向鬥爭也是假的,只有權力鬥爭才是真的。

  4.其次,我們知道,但梵谷水平的打群架鬥毆,都有固定的行動計劃,逃跑路線,事前統一分發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後找人出來背黑鍋,一應俱全才開始行動.

  5.這就是傳說中的」官話」,俗稱廢話。

  6.哭是為了發泄情緒,流淚是最為重要的,而鬧事要的就是聲勢,低聲哭沒啥用,一定要做到雷聲大雨點小,以最小的精力換取最大的效果。

  7.縱使憨直,誠然不屈,這就是明代官員的氣節。

  8.沒有競爭的完全市場只存在於理論想像之中——引自微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9.要知道,越接近心臟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見皇帝也著實是個美差,甭管表現如何,混個臉熟才是正理。

  10.請大家務必相信,長得帥除了好找老婆外,還容易陞官,這條理論應該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11.世界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事實證明,一對一的政治單挑已經落伍了,為適應潮流的發展,政治組織應運而生,大規模的集體鬥毆即將拉開序幕。

  12.人無恥到這個地步,是不容易的。

  13.不知為什麼,這位皇帝繼位十年,卻一直沒有兒子,原因不詳,這種事向來都是絕對隱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嬸街頭談論的熱門話題,換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醫院,更何況在那萬惡的舊社會。

  14.所謂以天下為己任,通俗解釋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15.活著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還要拿去肥田!

  16.其實統治王朝就是經營企業,只不過治國這一攤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稅、還要應付工商檢查、安全檢查、消防檢查,逢年過節還得上貢,流年不利還會虧本破產。

  相對而言,建立王朝這筆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啟動資金過高(要敢拚命),經營周期不定(沒準明天就犧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馬鳥槍換炮。從此不但不用交錢,還可以收別人的錢,想收多少自己說了算,除了你管別人,沒人敢管你。

  因為開政府比開公司的利潤更大,前景更廣,所以自古以來,無數人都躍躍欲試,但成功者寥寥無幾(就那麼幾個朝代)。

  17.所謂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著道經,四處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煙霧繚繞的丹爐前添柴火,然後看著那煉出的鬼都沒膽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誰也不知道這幫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幹嘛。總之一個字:玄。

  18.這實在是讓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這種時候,都會有固定劇本:跳出來一大幫親戚朋友,說些什麼不要悲傷、要正常發揮水平、告慰先人之類的話,然後主人公擦乾眼淚,抬頭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狀,毅然踏上前進的道路。

  19.在清除敵人首腦之前,必須先掃除一切外圍和幫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所謂摻沙子、挖牆腳是也。

  20.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是不會懂得這些的,他們太天真,太幼稚,他們或許能夠在考試中得到一百分,卻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他們雖然手握真理,卻無法使用,滿懷熱情地踏入社會,卻被撞得頭破血流。

  21.什麼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

  22.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無論有多麼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23.因為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縱使執著、縱使頑強,卻依然是軟弱的。他們並不明白,在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卻必須接受。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污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24.所謂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25.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麼奇蹟都是可能發生的。正所謂:只有想不到,沒有忽不了。

  26.這個「世代」到底有多久?

  一般來說,怎麼也得有個一百年吧?

  一百年?那是起步價,六百年起!還不打折!

  27.所謂事可以做絕,話不能說絕,是也。

  28.雖然這套把戲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卻屢試不爽,而要使出這一招,也並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間悲從心頭起,鼻涕眼淚說下就下,毫不含糊,對臉部肌肉和中樞神經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後,猶讓人嘆為觀止。

  29.歷史證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會變成惡狼。

  30.可是在權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註定是要完蛋的。

  31.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難的,須知做大俠雖然風光,幹掉大俠卻更為風光。而政治高手們在打架時,從來不會玩三板斧,他們都是耍套路的,從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環環相扣,直到最後那致命的一擊。

  32.「即使日後身處絕境,亦需堅守,萬勿輕言放棄!」是的,這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要隱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堅強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勝利的希望。

  33.這是國家形象問題,換句話說,就算給得起錢,也丟不起人。

  34.外交,是指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方法,但它還有另外一個通俗的解釋——用最禮貌的方式,說出最骯髒的話。

  35.犧牲尊嚴是不夠的,要想在這場殘酷的遊戲里笑到最後,還必須背離原則,因為眼前的敵手,是一個不講原則的人。而要戰勝一個無原則的對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所有的原則。

  36.這就是傳說中罵人的最高境界——先誇後罵,誇罵合一。

  37.但隱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終將爆發在最後那一刻。

  38.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

  39.在很多情況下,彈劾是一種政治手段,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大家同朝為官,混個功名也不容易,彈劾貪污,下次就少貪點,彈劾禮儀,那就注意點形象,就算是彈劾長相不佳,最多不過是去整容,你來我往,相敬如賓。而死劾,並非是簡單的文書,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心,彈劾的罪狀是足以置對方死地的罪名,彈劾的對象是足以決定自己生死的人,彈劾的結果是九死一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生命為賭注,冒死上劾,是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40.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而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行為有著一個恰如其當的名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

  41.十六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想在保住腦袋,混碗飯吃,就得時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動態。

  42.歷經磨難,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強權,雖死無懼,叫做勇氣。

  43.對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44.倭人為寇,是為倭寇。但惡劣的品行並不能否定他們的戰鬥力,且不說這幫人的武藝和戰術水平,單說人家冒著掉進海里餵魚的危險,跑上千里路來搶劫,就能充分說明他們的犯罪決心和毅力。

  45.四十個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個人,沒準就敢去北京集資建房了(打不過地產商)。

  46.事實證明,中華武術確實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過拿棍的和尚,管你什麼「陰流」、「劍道」,幾棍子掃過去全部滾蛋。

  47.要說這本書,那可真算得上是萬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來客,下到世界文明,人類前途,都可以從這本書里推出來,反正隨你去讀。

  48.一說起明代的科舉考試製度,總是千人踩、萬人踹,什麼葬送人才,禁錮思想等等,比黑社會還黑,比十大酷刑還狠,但歷史已經證明,在那年頭,這是一個最為科學的制度。在科舉的考場上,沒有絕對的公正,卻有相對的公平,無論你是世家子弟,還是貧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個選擇——拿起手中的筆,把那張考卷答完。然後封上你的姓名,等待著命運的來臨。事實證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徑,想玩花樣,走後門,幾乎肯定是死路一條。

  49.明代的言官們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幾乎個個都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度,外加唾液系統非常發達,且極具窮追猛打的狗仔隊精神,遇到這種事情當然不會放過,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50。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意志和決心是無法阻攔的。

  51.在日本史書里,戰國被描述成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勇猛之士在萬軍之中橫衝直撞,著實壯觀。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桶狹間戰役,那位威震日本,號稱無人可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僅此而已。當時,一般戰役兩方人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擺在中國,這也就是個儀仗隊,不過倒怪不得日本同志們,畢竟人口有限,要組織個大規模戰役難度太大,說句寒摻話,能戰死個幾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52.但就在宗禮準備預寫他的第四次捷報時,徐海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53.所謂強硬的手段,並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夠消滅對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54.但是閱人無數的王翹翠依然選中了他,選中了這個可能明天腦袋就要搬家的倭寇,這似乎是一個毫無邏輯的選擇,不是因為金錢,也不是因為權勢。如果說一定要找出一個理由的話,我相信它的名字叫愛情。

  55.為了實現日本同行光榮地去死,義無反顧地去死的武士道主義精神,把背黑鍋啃骨頭進行到底,徐海在出發前反覆對他們強調,他們即將面對的,是最為強悍的明軍,即將進行的,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正是實現個人價值(戰死)的最好時機。

  56.胡宗憲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為俞大猷有一個公認的作戰特點——「計定而後大舉,兵集而後齊發」。通俗點說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鬼子不拉弦。

  57.這也算是老把戲了,就如同水滸傳里的林沖,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倫大哥卻告訴他,要想入伙,必須下山殺一個人。作為梁山流氓團伙的頭目,王倫的這一指示可謂用心良苦,因為只有殺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幹壞事,並培養出對組織的高度認同感和深刻的危機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誰也別想跑)。

  58.如果要搞個三千年來的世界暢銷書排行榜,《孫子兵法》至少可以排進前五十名,此書早已打入國際市場,行銷海外,這本書拿破崙買過,希特勒也買過,上到八十歲的老頭,下到四五歲的孩童,都是孫子的忠實讀者。
推薦閱讀:

【人生感悟短文100篇】第31篇:幸福論
發現探索的婚姻感悟
為人處事的21條感悟
【哲理*圖文】經典的人生感悟

TAG:感悟 | 政治 | 明朝 | 政治鬥爭 | 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