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管理智能指數需從細節入手
作者:李曉亮
公共部門現在就該在觀念引導、制度創新、數據開放和專項支持等方面進行更多有益思考,為未來良好的政策環境做足夠推演預習,到時才會有更從容更智能化的城市管理。
未來,一定是智能化社會。這是時代總體趨勢,不可逆的。現在離科幻中常見的全人工智慧場景,雖還有不小差距,但機器演算法更多取代人工領域,卻越來越可預知甚至可觸可感。
當然,任何大詞都要化為我們生活中的可知可感的小細節,才能更好領悟和體會其意義。比如,這種高科技日後將如何提升你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可能一個小小的交通信號燈,就能側面折射出科技智能的現實威力。
城市越來越大,車輛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寬,交通越來越堵,估計是城裡人的共同噩夢。高峰期,上下班路上,堵的時間比走的時間還多。而這其中交通燈的緩堵作用其實一直沒充分發揮出來。而日前《人民日報》在「民生調查·聚焦城市精細化管理」系列報道中,著重點贊了智慧信號燈在城市治理擁堵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這個智慧信號燈,聽起來很玄妙,新聞以濟南為例。一條擁堵重災區的交通主幹道,在採用了智慧信號燈兩月後,交通延誤時間下降百分之十。一成的緩堵效果,聽起似乎不是很振奮,但其實已屬難得。
因為相比以往依靠交警個體經驗判斷,人工設定指示燈時長,以及升級版交警自建的精準性欠缺且不具實時性的數據平台,這次引入社會力量,合作共建的「數據共融平台」,更細化優化,實時動態,智能精準。這還只是初級摸索的試驗階段,一條路緩堵效果提升一成,迭代升級後,全城甚至全國推廣呢?
其實,在濟南之前,廣州年初就有過這方面努力:「全國首創『互聯網+信號燈』廣州紅綠燈將更『聰明』」。廣州也是努力促進路口控制由智能化向智慧化邁進。相信,今後各地還會有類似努力。
可喜的是,這兩地有一個共同路徑,都是加強、聯合社會力量。因為智能城市,不會是某一個部門單打獨鬥,閉門造車。公共生活,千頭萬緒,每一個服務介面,可能都有更專業的技術領先的社會化力量。如果城市決策部門和公共管理者,能夠在這些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民生領域,保持開放合作心態,積極與被市場檢驗過的行業佼佼者溝通,一切為城市未來獻策出力,那麼諸如智慧信號燈等科技成果,就會更快更多地惠及民眾。
當然,除了這種具體而微的合作研發,更需要政策方面的前瞻設計。智能經濟,或並不遙遠。公共部門現在就該在觀念引導、制度創新、數據開放和專項支持等方面進行更多有益思考,為未來良好的政策環境做足夠推演預習,到時才會有更從容更智能化的城市管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廣東省湛江市佔盡天時地利,卻那麼窮?
※你約束不了自己,所以才需要城市管理
※如何看待《關於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
※通過使用人口流量和交通流量大數據建立城市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