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雖然被邀請首映,但我還是得說這部007不咋的

先給大家道個歉。

這篇觀影報告本來昨晚應該發的。

但Sir從美國歸來,搭了整整14小時的飛機。

到家已是晚上10點多——實在來不及。

臨時應付一篇60分的評論,不是Sir的風格。

所以……

借這個機會,也回應廣大毒友一直以來的問題——為什麼每次推送都那麼晚。

真不是故意的——確實是每天寫到那個時候。

請相信, 一切認真,都為了對得起你們的流量和時間。

所以……

好,閑話到此,這篇遲到的報告終於來了。

接招。

另,因為影片11月13日才在內地上映。關鍵劇情Sir絕不劇透——Sir打死也不會承認,真正原因是電影全英文且沒字幕,沒看懂。

哈哈哈哈。

《幽靈黨》是007的第24部電影。

它上周五在北美首映,當天即拿下007影史亞軍,僅次於2012年的《大破天幕殺機》。

從爛番茄綜合評價63%來看,北美影評人對《幽靈黨》不太待見。

這個分數在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四部007電影中,得分最低。

《皇家賭場》新鮮度95%。

《天幕殺機》新鮮度93%。

飽受詬病的《量子危機》也比這部稍高,65%。

但在觀眾口碑網站CinemaScore上,《幽靈黨》的得分卻有A-。

在四部中排行第二。

換句話說,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幽靈黨》勉強合格。

作為007影史上第二個連續拍攝兩部的導演(第一個是約翰·格倫,連續執導了1987年的《黎明生機》和1989年的《殺人執照》),薩姆·門德斯壓力不小。

2012年,他執導的《大破天幕殺機》,曾被外媒一致評為「007系列最好的電影」。

同時也是近20年來,票房最高的007。

《大破天幕殺機》中,薩姆·門德斯回歸傳統,在復活一切經典007元素的同時,深入邦德人性陰暗面,塑造出一個有別以往光鮮亮麗的、更糙也有具血肉的邦德。

既懷舊,又對未來進行一次全新探索。

某種程度上,擦亮了007這個已然蒙灰的招牌。

但就像每一個成功的開拓者,門德斯重蹈了「創業容易守業難」的宿命。

他越想延續前作的成功,就越把自己拖入了不思進取的圈套。

最後,扼死創新,心跳指數也隨之大打折扣。

當然,從「懷舊」這點,《幽靈黨》絕對是最正宗的007電影之一。

無論攝影還是細節,都能看出不少前作影子。

片名「幽靈黨」(Spectre),就直接使用了007系列第一部里出現的反派組織名。

幽靈黨(Spectre),全稱Special Executive for Counterintelligence, Terrorism, Revenge and Extortion。

是一個專門實施反情報秘密行動,恐怖、復仇、敲詐等行動的特殊組織。

該組織出自007的系列小說,從第一部出現,一直是邦德的死對頭。

前七部由肖恩·康納利主演的007電影中,除了《金手指》,其他六部的反派,都跟該組織有關。

但由於各種版權糾紛,「幽靈黨」已經有30多年沒在電影里出現。

如今版權問題解決,這次的片名直接採用「幽靈黨」,無疑是對經典的一次隆重致敬。

之前的電影中,每次幽靈黨的頭頭一亮相,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出場,而且聲調必須「陰沉而緩慢」。

新作中(右)也是如此。

還有跟《007:俄羅斯之戀》以一樣,發生在象棋局的對話。

甚至連這件象牙白西裝,也跟1964年《007:金手指》的肖恩·康納利同款。

這類致敬橋段,三天三夜也數不完。

但拋去這些形式上的花活,作為一部爆米花大片的核心——故事,《幽靈黨》無疑落了下乘。

坦白說,間諜(特工)片發展到今天,觀眾早已對套路駕輕就熟,很難拍出合理又令人意外的反轉。

而前作《大破天幕危機》好就好在,用戲劇性的密度彌補了強度。

從邦德最開頭的「死亡」。

到哈維爾·巴登的「變臉」。

再到最後M的死。

雖然不是每一個都能稱為「高潮」,但也算做到「迭起」。

反觀《幽靈黨》。

用網友@Graypeterpan的話:

這從頭到尾其實是一個兩發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但電影卻硬生生用各種故弄玄虛的台詞,拖了148分鐘。

比如這些裝逼到蛋疼的台詞。

為此,電影還為邦德設置了兩個反派。

一個是負責跟邦德斗勇的大塊頭,戴夫·巴蒂斯塔。

他出現的唯一目的,就是不顧一切地以肉身阻撓邦德。

另一位負責跟邦德鬥智的終極BOSS,是克里斯托弗·瓦爾茲。

他飾演神秘組織「幽靈黨」的頭頭弗蘭茲·奧博豪斯。是讓邦德「活在陰暗處,是邦德「痛苦的締造者」。

手握兩座奧斯卡小金人的瓦爾茲,對這個角色的演繹當然不在話下。

他成功地演出了弗蘭茲的神秘感和陰險狠毒,同時又帶有些「頑皮」和有趣。

片中,他第一次露面,操著不標準的英語,抬頭對邦德展露笑容時,讓人脊背發涼。

可惜他的精彩表演同樣被劇本拖了後腿。

影片最後半小時,他的陰謀暴露,這本該是一個顛覆性的反轉。但對於熟悉007的觀眾來說,你大概早就能不費腦子猜到。

除了反派弱,007系列的另一個招牌——邦女郎,同樣失去色彩。

Sir心心念念的性感炸彈莫妮卡·貝魯奇,完全打醬油,比在《黑客帝國2》的戲份還少。

另一位邦女郎蕾雅·賽杜,行為舉止也完全稱得上神經病。

前幾分鐘還在跟邦德抬杠,沒說幾句話,兩人就開始滾上床單。

種種不和諧的火花,白白浪費了強攻克雷格身上那種冷酷的性魅力。

既然劇情這麼不夠,導演是如何把整部片拍成007史上最長的一部?

答案是:動作湊。

比起前作,《幽靈黨》動作戲更多,更大。

奧地利雪山追車這場戲,就出動了兩架飛機。

在影片3.5億美金的超大預算下,完成得相當到位。

開場也讓人驚艷。

電影從一個長鏡頭開始:墨西哥亡靈節上,鏡頭跟隨戴著骷髏面具的邦德和一位蒙面女郎,穿過擁擠的人群,走上樓梯來到房間。

再跟隨邦德從陽台躍出,走過幾間樓頂,來到一棟大廈對面的房頂,拿槍、上膛、瞄準、開火。

室外到室內再到室外,一氣呵成。

《幽靈黨》的攝影是霍伊特·范·霍特瑪(Hoyte Van Hoytema),他曾擔任過《星際穿越》、《她》的攝影。這段恰到好處的長鏡頭,就把墨西哥城熱鬧華麗的場面,和邦德瀟洒冷靜的舉止展現得淋漓盡致。

緊接著,邦德經歷了爆炸、追擊、和敵人在360度翻轉的直升機上纏鬥。

驚險程度絕不遜於《大破天幕危機》中,邦德在飛馳的火車頂的搏鬥場面。

在羅馬,這場「3.2秒內加速到60邁」阿斯頓·馬丁DB10對決捷豹C-X75的場面,也在向《速度與激情》暗暗叫板。

因為導演秉承007系列的傳統,所有動作場面都是實拍,所以大部分的驚險刺激程度,都能讓觀眾爽出一身汗。

但也正因為動作戲過多,場景變化快,基本是打一場架,換一個地方,有時候觀眾剛剛適應了這個場景,還沒反應過來,邦德又已經開始到了下一個任務執行地。

最終在大場面上,也多多少少落得了貪多嚼不爛的毛病。

說白了,門德斯上一部邦德電影的成功,是因為他並沒有把《大破天幕危機》當做一部商業大片來拍。

在《天幕》中,劇本圍繞著邦德和「母親」M夫人的恩怨,層層推進。

擅長拍攝文藝片的門德斯,讓邦德走下神壇,減少了花哨的裝備、美艷的邦女郎,甚至是過激的打鬥場面。

邦德的裝備只剩下一個信號追蹤器和一把識別指紋的手槍。

而著重挖掘邦德內心情感。他不停自我懷疑,甚至流下男兒淚,展現出前所未見的頹廢。

而羅傑·迪金斯美輪美奐的攝影,也與黑暗冷酷,又脆弱的邦德無縫契合。

單單這組片頭就足以留名影史。

這部《幽靈黨》,動作場面是夠大夠炫,但已經沒有對現實的深度探討。

這是它難以超越前作的真正原因。

說白了,邦德系列電影拍了53年,幾乎是壽命最長的特工片。

從最初肖恩·康納利時代的老派紳士,再到皮爾斯·布魯斯南的風流情種,007的形象一直隨時代變化。

最早60年代的007電影,正值冷戰頂峰。所以,作為一名情報員,邦德的工作大多在亞洲和東歐地區開展。

肖恩·康納利飾演的007,是作為間諜身份打造,動作元素不多,劇情主要集中在諜戰。

他飾演的007,是西方對男性完美的幻想——風流帥氣、高調招搖,髮型永遠不會亂,執行任務時總能化險為夷。

同時康納利又把自己的經歷投射到人物身上,他對蘇聯的嫉惡如仇,對戰爭的創傷都清清楚楚地寫在了臉上,讓這個角色變得更真實。

在布魯斯南的1990年代,邦德的對手變成了俄羅斯人和朝鮮人。

任務也變得更純粹——阻止大規模犯罪發生、避免平民財產受到損害。

而布魯斯南把1990年代各種英雄片中的英雄形象,幾乎是面面俱到地放到了邦德身上。

酷炫時尚、風流幽默,還帶有科幻配備。

《擇日而亡》里那輛隱形的阿斯頓·馬丁簡直酷到沒朋友。

這時期的邦德,戴上了史無前例的英雄主義光環。

自從新世紀以來,丹尼爾·克雷格接手,從《皇家賭場》開始,007的身份已經從原本的「間諜」,變成「特工」。

受《黑暗騎士》影響,現代的007開始拋去家仇國恨,指向黑暗、嚴肅的人性探討。

而動作上,「特種兵+極限運動」的組合,也受到同期《諜影重重》掀起的寫實派動作片的啟發。

克雷格版邦德不苟言笑、拳拳到肉的凌厲風格,讓原本不看好他的媒體獻上膝蓋。

但如今,特工電影又往新方向前進。

比如《女間諜》、《王牌特工》,就用惡搞和戲虐的方式,把特工片變得瘋狂,誇張。

看上去媒體觀眾也似乎更買賬。

BBC就曾以評論點贊,標題:為什麼《女間諜》比007電影好?

《女間諜》完全顛覆了邦德電影里的大男子主義。片中裘德洛、傑森·斯坦森、彼得·塞拉菲諾威茨(飾演好色的義大利男同事)三個男性間諜形象,合起來就是一個「邦德」。而最後梅麗莎·麥卡錫飾演的女主角遠勝於他們三人,就是對邦德電影一記響亮的耳光。

隨著越來越多這樣的「反邦德」電影出現,007越來越難以招架。

某種程度上,經典元素成為它的包袱。

觀眾已經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對一部邦德電影里出現的所有如數家珍。

雖然投資的遞進保證了娛樂性,但就新鮮感而言,就算再忠誠的粉絲,也總有食之無味的一天。

最後,得鄭重感謝活動金主——喜力啤酒。

電影中的喜力,是解開邦德身世的重要道具。

當天,Sir又失去人生N個第一次。

第一次坐上無頂棚無窗無門的越野車,穿越拉斯維加斯沙漠。

第一次看到這麼美的日出。

第一次體驗衛星拍照。

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名記者,站在喜力標誌的圓圈內,一齊仰望天空。

從衛星上拍下了這張照片。

據說這次spyfie的太空拍照,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花費了上億銀兩。

還有第一次採訪一個近兩米的大漢——戴夫·巴蒂斯塔。

當然,最難得,是他們尊重獨立評論。

並沒有因為「包養」了Sir,就要求必須為電影說好話。

這種大公無私的土豪作風,無疑更值得大力讚美。

所以,Sir敢摸著咪咪說,雖然電影不咋的,但「喜力」活動以及貫穿活動的精神,杠杠的。


推薦閱讀:

張柏芝邀請81歲謝賢過聖誕,謝霆鋒怒斥:我的爸爸我做主!
彭麗媛邀請米歇爾訪華四大看點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說謝邀?
皮特婚後首亮婚戒 朱莉爸沒收到邀請|朱莉|皮特|明星婚戀
YoMail會員免費拿 | 一出手就是10個月!

TAG:邀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