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來了一大波香港愛國青年,除了聊觀網還聊些啥

近日,一名內地女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怒撕港獨海報,並用流暢英語反駁港獨學生,經觀察者網報道,引燃輿論。隨後香港十所高校發表聲明反「港獨」,港中大下令拆除港獨海報。但港獨畢竟是少數,維護祖國統一、關心香港發展的人群是主流,香港與內地青年的交流也充滿機遇和真問題。

9月14日下午,香港各界愛國青年一行30多人到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雙方圍繞中國模式、中西政體比較、中國話語權、媒體作用、香港政治前途與愛國力量來源等問題展開熱烈的交流和討論。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副院長范勇鵬研究員、寒竹研究員、余亮研究員等出席並參加交流。

這是中國研究院搬遷光華樓新址後第一次接待訪客。香港各界青年,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好奇、坦誠、求知的氣氛充盈新裝修的會議廳。

交流會現場(攝影/文龍鑫)

張維為教授首先致辭,向代表團介紹了研究院的基本情況,然後簡要提出自己關於中國模式的觀點:21世紀中國的崛起是大勢所趨,經濟發展必定會超過美國。他從中國人均壽命、居民收入、社會治安向大家說明中國崛起的種種證據。中國模式的特點主要是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協同,以及政府制定的戰略規劃。他指出中國模式是成功的,在經濟領域,人民的收入在增長;在社會領域,普通百姓與政府的互動比較通暢;在政治領域,選賢任能制度。所以他強調中國模式是可以在世界上競爭的。中國內地當然也存在很多問題,但要有信心能解決問題。他也介紹了中國研究院的使命:聚焦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的研究,為政府和各界提供資政建言。研究院的方向分為四個板塊:政治、經濟、社會和新媒體。追求原創性,不講套話,講真話,努力做到國內最好。

隨後張院長把時間留給互動,鼓勵無話不談。香港青年的第一個問題就非常坦率:近期內地女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怒撕「港獨」海報,經內地媒體報道引發強烈反響。這種媒體發酵會不會引發內地學生和香港學生的對立情緒?會不會給政府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港中大女生激辯港獨

寒竹研究員回答:內地媒體率先就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學生怒撕「港獨」海報一事進行報道是很正常的,此類報道並不一定跟政府的表態同步。有些人認為內地媒體都是被政府控制的,媒體的報道都來自政府的指示是不對的。中國是一個言論多元化的社會。比如觀察者網是一個接地氣的民間媒體,是及時反映民間想法的媒體窗口,觀察者網率先報道此事是對民間輿論的現實反應。它在進行事件報道時並沒有根據港澳辦(政府)的通知,這正是觀察者網民間性質的體現。觀察者網在進行進行新聞報道時追求的是真實性、時效性、代表性。此外,中國互聯網非常發達,這類事件如果不報道,反而傳播更快,甚至帶來更多負面影響,這種事情過去也發生過。

張維為教授補充道,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是難以封鎖的,現在壓制報道,反而會出現問題。報道出來,或許能有積極作用,反對派在壓力下不可能做出「港獨」表態。且內地網民的反響也能夠對港獨起到警示作用。香港各界人士要有政治定力和擔當。這次報道,從各方面反饋來看,總體效果是積極的。

余亮研究員認為,說媒體引發對立情緒也好,給政府帶來壓力也好,這是在肯定媒體的影響力。政治效果高於政治正確沒有錯,但不能總指望別人按照自己心意做「正確」的事情。只要是媒體,多少都會有媒體的問題。當然,媒體自身的尺度平衡能力很重要。

此後,雙方對話焦點聚焦於三條線索:如何理解西方「民主」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何讓西方人理解和認同中國模式,中國話語權近十年的變化以及對香港媒體話語工作的啟發,以及如何認識香港保守青年與愛國青年。討論到熱烈處,香港代表不禁紛紛把椅子搬到前方,和中國研究院的學者們近距離交流。

如何理解並傳播中國政治自信

在談到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問題時,一位香港代表問道:「外國有多少人支持我們的道路和模式?怎麼樣去講中國故事才能讓他們認可我們的道路和模式?」

張院長以自己這幾年的感受說,西方人接受中國觀點的越來越多了。對中國模式的接受有一個過程,對於西方世界,會有一個極限,不可能全部接受。更多時候不用過多地解釋,大可讓實踐來說話。而非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經驗很感興趣,非洲有「向東看」的口號。張院長說到最近參加福建省泉州舉辦的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時,現場很多外國人對中國模式表現出了興趣。「我們要相信,中國正在崛起,中國制度是具有優越性的。你不聽,是你的事情。」

其後,有香港代表對內地的政治參與發問。范勇鵬研究員回答了這個問題,他首先肯定了西方1960、70年代的政治參與的確所上升,但所謂多元政體本質上就是讓金錢講話的政體,不可能真正實現政治參與,到了1980年代後,參與程度明顯下降。反觀中國共產黨,1949年之後,一直通過包括直接民主、群眾路線、政治協商等在內的各種政治參與方式。

他對比中國幹部和美國議員的工作模式,說起自己對美國的觀察:美國議員每天做兩件事,一是打電話籌款,第二是做算術——一個提案要成立法律,只要設法獲得51%的議席即可。而中國官員要走基層、做調研、要招商引資、要應對重大事件,同時承擔著來自上下兩個方面的責任。在美國,投完票大選結束,接下來的政府治理和你沒有關係。而中國政府治理和社會之間處於持續的互動過程之中。范勇鵬研究員因此將中國稱為「無限責任公司」,事無巨細都要負責,美國則是「有限責任公司」,很多問題它自認為沒有義務去解決。

香港的中國話語建設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話題從自由、民主等大議題轉向了香港代表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多位香港青年都感到香港媒體話語的困境。有人提到,每當有涉及分裂的事件發生,反對派咄咄逼人,愛國派在話語上總是處在防守狀態,不能很有底氣地反擊。香港也有一批愛國新媒體,但是在報道數量上被反對派媒體壓制。

香港部分媒體一覽(圖/myappwiz)

寒竹研究員表示,如果純粹從理論上講,香港的反對派其實沒有任何優勢。香港所有宣揚西方「自由民主」的人從來沒有在理論上講清楚過任何東西。各位可以想一想,香港的反對派哪一位講清楚過任何理論問題?香港反對派主導輿論話語不是靠講清楚理論,而是靠對香港的現實問題進行歪曲而誤導香港市民。香港反對派在1997年回歸後做的一件事是有效果的,當然這是一件壞事,這就是把香港社會的各種內部矛盾,統統歪曲為成香港與內地、香港市民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在現今的香港社會,相當多的社會問題都被反對派歪曲為「中央政府與內地居民造成的。」,這是香港與內地產生隔閡的一個根本原因。

他認為,反對派之所以在香港有相當市場,主要是因為現實因素而非理論因素。香港反對派一方面把把所有民生困難都歸罪於政府,另一方面也確實在某些民生問題作了一些工作。比如,具有「泛民」色彩的「香港教協」就頗為深入群眾,確實為教師的福利做了不少工作,這個組織對教師有相當的吸引力。在香港的教育專業人員中,將近90%的人都是「教協」的成員。事實上,香港不是一個熱衷於政治理論的社會,而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商業社會。誰能夠抓住民生問題,誰就能把民生問題解決好,就容易獲得民心。至於政治理論,普通香港居民是不太關心的。他認為,如何深入民眾,如何解決老百姓的民生問題,是香港建制派必須考慮的。

內地與香港的愛國青年從哪裡來

數位香港青年對內地青年也頗有觀察,有人將香港激進青年與英國反對脫歐的中老年人對比,認為兩者都是不願改變的保守派,提問如何改變青年的這一現狀。

對於這一悲觀的看法,范勇鵬研究院員出了另一個視角,在他對美國和歐洲的歷史觀察中,他發現凡是青年造反的地方,恰恰會迎來一個黃金時期。而老年造反的地方,未來走向堪憂。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都反映出最應該持保守意見的年長人群產生了普遍不滿,說明社會危機已經十分嚴重。香港年輕人中支持港獨的極少,但是年輕人的失望不滿是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面臨著買房、就業的生存困境,缺乏發展的機會,這些恰恰是可以解決的,香港現在需要重點解決經濟平等問題,讓年輕人看到希望。融入祖國的發展大潮,是香港的捷徑。

一位香港記者談到,在過去相當長時間裡,內地網路輿論一度幾乎被反對政府的聲音佔據,但似乎是在幾年前的某個節點上,內地愛國青年輿論湧現,今天的內地互聯網已然正能量為主。內地互聯網輿論是怎麼做到改變的?內地經濟崛起是話語自信的基礎,香港台灣的經濟基礎更好,為什麼沒有出現中國話語自信?我們是否能改變香港的網路輿論風氣?

張維為教授認為,根本原因是我們是崛起了。青年人一出國就愛國,會被事實真相教育。過去最大問題就是,網路謠言充斥,連美國人都看不下去,還發表過《謠言共和國》一文描述這個現象。習近平主政之後,召開了一系列網路工作會議。敢於亮劍。和內地比,香港的紙媒還有影響,但含金量很少,背後是資本的力量。在資本主導的所謂有言論自由的國家,最沒有真正的真相。港台都是這樣。西方走向衰落的速度比我們預料的快,大背景下我們要有信心,香港要怎麼做,要認真思考一下。

在媒體工作多年的余亮研究員說出了香港朋友的問題所指:愛國青年從哪裡來?他認為,除了「一出國就愛國」的留學青年,目睹西方真實狀況後發出真誠感受,現在出現了更多「不出國也愛國」的青年,他們並非左或者右政治語境中的人,而就是普通的市民階層,感受著生活格調的提高,不堪西方媒體的偏見,像「帝吧遠征」網路事件中的主體網民那樣。這當中沒有什麼特別崇高的東西,就是正常國家的體現。

余亮研究員表示,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青年有個世界其他國家少有的特點,就是有一群超越左右之爭,自稱「工業黨」的人群,對標的是愛談普世價值愛做廉價社會批判的「情懷黨」。中國有世界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內地高校每年畢業世界上人數最多的理工科人才。「工業黨」往往出身理工科,很多人從事過一線製造業工作。在2011年動車事中,許多媒體人大談「帶血的速度」和「大躍進」,而觀察者網編輯和作者能從技術角度解釋高鐵超前建設的必要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經濟騰飛固然是青年自信的基礎,但經濟結構很重要,能產生這樣一批人,在於中國經濟結構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工業和農業。美國經濟或者香港經濟很早被金融業和虛擬經濟左右了,支持的話語也不一樣。

在雙方坦誠的互動中,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最後,張維為院長表達了對香港未來的樂觀,「形勢比人強,國運來了,擋也擋不住。」


推薦閱讀:

敦刻爾克
香港雅思考試完整攻略!
從中英街到打疫苗——香港旅遊20年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十四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14
經常去港台論壇宣揚國威的人大部分是什麼心態?

TAG:香港 | 愛國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