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老中醫經驗集-鄒學熹

名老中醫經驗集-鄒學熹時間:2010-07-30 18:08點擊:315 次

名老中醫經驗集卷三 鄒學熹 醫易會通派承先啟後人的鄒學熹 馬華新整理 編者按:鄒學熹教授,祖籍四川新都人。他得力於已故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教他醫學的廖德明先生,一位是教他易學的蔡福裔先生。在學術上他主張醫易會通,指出易學是中醫學的理論淵藪,而中醫學則是易學原理在實際運用中的典範。 鄒氏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根據醫易相通的原理,補充和完善了以五臟論雜病的完整體系。還在治療八法的基礎上增入鎮、澀兩法為十法,從而使中醫的理、法、方、葯一線貫通,不致脫節。 鄒氏畢生著作豐盛,《中國五臟病學》、《中國醫易學》、《易學精華叢書》是其代表著作。在臨床上頗有獨到之處,如擅長用丹藥治頑疾;用蟲介葯治痰證、風證和皮膚病;扶陽斂陰葯同用治危重的漏汗證;用大劑量的清熱利濕葯治急黃證等。由此可見,鄒氏治病有經有權,把醫易原理準確地落實到了辨證論治的臨床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孫思邈鄒 學熹,1931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鹽市口,祖籍四川新都人。抗日戰爭時期鹽市口被轟炸,家毀父死,隨母避難新都,在茶社為茶童。鄒氏之母頗有學識,保存了大量易經資料,晚歸即教讀四書五經。12歲時拜廖德明學中醫,15歲跟師開業行醫,解放後參加土改醫療隊巡迴為縣鄉群眾治病,醫名大振,日診百人。由於母親和老師的教導和鼓勵,不僅要作個名醫,而且要著書立說,為天下後世之楷模。1956年奮力考入了成都中醫學院,同年於成都青羊宮百花潭畔拜蔡福裔學易。1962年畢業留校任教,1986年被評為中醫內經教授。1991年被推薦為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對象之一。 鄒氏在學術上主張醫易會通,提出要在醫經學派、經方學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會通學派的基礎上,為創立一個嶄新的醫易學派而奮鬥!對內經和易經很有研究,十年筆耕,自成一家。1983年所著《中醫五臟病學》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受國內第三卷372外讀者好評,美國東地出版社中醫專家班康德先生來到成都中醫學院,要求將本書譯為英文本在美國出版發行,並希望按美國讀者需要補充到60萬字,後本書更名為《中國五臟病學》。 1984年他所著的《易學十講》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1987年台灣千華出版公司在台灣以繁體字再次出版發行。1988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再次出版發行了他著的《中國醫易學》、《中醫急症手冊》。1992年至1994年出版發行了鄒氏主編的《易學精華叢書》,計有《易學精要》、《易學圖解》、《醫易匯通》、《易學解難》、《易學與兵法》五種。從1994年起,香港《安康》月刊,開闢專欄長期連載他「醫易會通」的文章。1991年至1994年期間,他擔任了全國老中醫的帶徒工作,無私地將學術經驗傳給學生,並經常給國內外學生作易經的學術講座,講述內容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受到了國內外學生的一致好評。鄒氏的一生,亦正如一位記者在報刊上所評價的那樣:「鄒先生從茶童———教授———到醫易學之星,走過了他人生的三步曲,這是他拼搏的結果。 學術的成功,不存在出身的貴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蒲松齡的自勉聯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鄒氏曾因患重症肌無力後回鄉間療養,在此期間寄託於著書立說上,自謂「書不寫成死不休」。8年以後,他的病竟好起來了,如果說病的好轉是奇蹟的話,那麼在病中寫成的《中醫五臟病學》、《中國醫易學》等書,才真正算得上奇蹟中的奇蹟了。他的這些醫易會通的著作,把博大精深的易理與醫學的理、法、方、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展示於讀者面前。 學術精華 易學家多把《內經》作為易學最主要的參考資料;中醫學也將《易經》作為中醫理論的淵藪。 這兩部書皆成書於周代,理論依據一致,都建立在古天文學、古氣象學的基礎之上,所以這兩部書在學術上長期互相滲透,相得益彰。鄒氏醫易會通的學術思想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認為《內經》所講的五運六氣,就是本《易經》而來,就是一部古天文學、古氣象學。「運」,是指天體運行,但觀測分為東南西北中五方觀察,故稱「五運」,這就是一部古天文學的內容。 「氣」,指應天體運行而產生的氣象變化,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狀態,故稱「六氣」,這就是一部古氣象學。至於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診斷、治則、方葯,莫不依據易理而來。《靈樞·針解篇》:「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這就是把大自然的天象變化與人體氣化活動結合起來看問題,這也就是鄒氏主張醫易會通以防病治病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易經》和《內經》雖然歷史久遠,但她確實是中國古代文明史和醫學史上的兩顆明珠,有鑒於此,他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筆調寫了一段話,來說明這個問題:「易經和內經是兩部極古老的著作,她確實是中國古代文明史和醫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她的神奇光焰驚動了遠隔重洋的鄰居,許多異國英雄曾經廢寢忘食地追求過她。她卻很難接近,即使走到她跟前,仍隔著一層香霧,只依稀地看到她的面紗,只有少數虔誠者能偶爾一睹芳顏。但燈台照人不照己,在這兩顆光芒四射的明珠下面的人,常常看不到她的任何光亮。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中國研究科學技術的人,只看到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完全沒有覺察到無邊春色不在鄰家,而在自己的家園裡。有些人不了解她,還斥之為封建唯心之學,說這是提倡第三卷373天人通以阻礙科學化,她只好忍辱含羞,說聲再見!人家還要罵無可奈何花落去,她只好默默地說:花落春常在,有朝一日會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所以我們知道了這兩部書的歷史命運,應抱著悲金悼玉的心情來研究它,使它在科學技術界的學者專家的記憶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鄒氏對《易經》和《內經》兩書的內容,作了概括的論述,他說:「《易經》文章如神龍出沒,見首不見尾,多假借符號、圖象或者寓言性的詞句以示之,究其實際,皆暗有所指,而意在言外。 《馬氏文通》說:春秋之世,文運以神;周秦以後,文運以氣;隋唐以後,文運以理。故《易經》繫辭其神化,禮記檀弓其神疏,左傳其神論語其神淡,莊周其神逸。所謂文運以神,是指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不僅各篇章互為呼應,互為解釋,而且一字一句,皆統照全局。在成書年代上,《內經》雖比《易經》稍晚一點,但《內經》卻在文法上熔神、氣於一爐。如《內經》的《天元紀》、《五運行》、《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六元正紀》、《至真要》、《陰陽應象》、《四氣調神》九個大論,分之為九,合之則一,它的結構好像一株樹木:《天元紀》為九大論之總綱,如樹之有根;《五運行》講月運,重仰觀法;《六微旨》講日運,重俯察法,言氣機在方位上之活動,如樹之兩大分枝;《氣交變》言五星之動變,述氣機在上中下之交互變化,有如樹木之有干;《五常政》講標準,《六元正紀》言始點,前者從五運看六氣,後者以六氣正五運,但均論述天象變化與氣化活動的關係,有如樹木枝幹上之小枝葉;《至真要》屬結論,重點在方法上的具體運用,有如樹木花果,可以供人食用;《陰陽應象》和《四氣調神》則又是七大論內容之雜糅,並有新意,有如樹木附生的枝葉。九大論篇章很長,合之卻是一個整體,乃專述氣化原理,醫學大法,其餘篇章則分別講述人體功能和疾病的具體變化。由此可見,《內經》行文,有限制亦若無限制,靈動異常,而且內容博大精深,涉及的學問極廣。」(見《易學十講》台灣繁體字版)下面擬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鄒氏的學術精華:一、從八卦陰陽以闡述中醫理論八卦是從古天象學觀測發現的自然規律之一,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古今中外的科學家,都得到了它高深理論的啟發,創造出了不少的奇蹟。太公《陰符經》就以八卦之理演奇門遁甲,諸葛武侯因之以擺八陣圖作練兵布陣之用。萊布尼茲演二進位制數學受到八卦圖象的啟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得到了八卦的啟發。近人劉子華先生《八卦宇宙論》,預測到了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的存在。蔡福裔先生寫成《八卦與原子》一書,在門氏元素周期表基礎上,運用八卦體系加以排列,提出新的化學元素周期,由此可見八卦的學術價值了。醫家則從《內經》開始,將八卦和從八卦產生的陰陽學說,結合運用於醫學各方面。

章意的個人圖書館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
推薦閱讀:

小青龍湯的「七十二變」
【醫學三字經】中醫傳承,不可不知的醫學源流,推薦收藏
潘曉川論氣(七):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癌」:「中醫武林大會」特邀嘉賓董草原
指甲上有一條一條的豎紋是怎麼回事?

TAG:經驗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