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小楓:霍布斯的「申辯」(5)

《附錄》第2章「論異端」一開始就討論「異端」的來源:先說哲學家在古代就是異端,然後又說哲學家不能叫「異端」,只能被看作少數派,接下來則說,保羅派和教父們其實都是少數派,總不能說他們是異端罷……言下之意,反過來,也不能說作為少數派的哲人是「異端」……既然如此,作為一個哲人,霍布斯在《利維坦》中陳述了一些與正統信仰相左的觀點,當然也不能被指控為「異端」 ——由此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附錄》第3章「關於《利維坦》的異議」與其說是在反駁異議,不如說是在強調《利維坦》中對啟示宗教的異議。我們不妨看看,霍布斯在這裡拈出了《利維坦》中的哪些段落來談:176節涉及《利維坦》第2章(論迷信),178節涉及《利維坦》第4章(論上帝的形體,或者說上帝等於 「自然」),182節涉及《利維坦》第6章(論恐懼心態是宗教信仰的起源),184節涉及《利維坦》第16章(論三位一體,霍布斯受到最大的指控就是否認三位一體的上帝)——這些章節的選取乃至先後順序的安排,都顯得像是在彰顯《利維坦》英文本中的宗教批判的「理所當然」之理:三位一體的信仰其實源於恐懼心態……結果,霍布斯的「申辯」無異於是在提醒指控他的人們重新好好想想,自己腦子是否清醒。 宗教批判與哲人品德 《附錄》中最重要的是置於中間的「論異端」一章,如我們所知,這個題目霍布斯晚年多次論及,由此可以斷定:霍布斯宗教批判的「理所當然」之理就在這「異端論」 之中——就哲人這個少數派不相信建制性宗教信仰的「理」而言,他們的宗教批判的「理所當然」之「理」已經清楚了,而且古希臘哲人早就表達過了。問題是,如此「理所當然」之「理」是否有理由公然宣稱應當置換多數人的感覺和想像。沒錯,哲人是少數派,保羅和教父們也是少數派,然而,這些少數派貼近和維護的是多數人的感覺和心態,哲人少數派卻不是。

柯利提到,萊布尼茨讀過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後不禁「痛心疾首」……他寫信給朋友說:

這本有關哲學研究的作品無法無天到實在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該書作者似乎不僅繼承了霍布斯的政治學觀點,也繼承了他在《利維坦》——這部作品甚至如其題目一樣駭人可怖——中就已經充分綱領化了的宗教立場。由於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已經整個兒播下了此類極漂亮的批判種子,這個人[引按:指斯賓諾莎]便膽大放肆地貫徹這一點:反駁聖經文本。(譯文稍有改動)[2](P144)

萊布尼茨是主教或神職人員?當然不是,而是哲學家,與霍布斯在學養上是同一類人:都精通數理——萊布尼茨的三一論也受到某些教派人士攻擊,萊辛曾為他做過辯護②。然而,梵蒂岡教廷曾將培根、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馬勒伯朗士、洛克、貝克萊、休謨、盧梭以及康德的部分或全部作品列為禁書,萊布尼茨的著作卻沒有[2](P163)——為什麼呢?因為萊布尼茨懂得哲人應該小心寫作。

可以,霍布斯也小心寫作呵……為什麼萊布尼茨會對霍布斯、斯賓諾莎的寫作感到「痛心疾首」?這種感覺哪裡來?霍布斯和萊布尼茨都小心寫作,差異究竟在哪裡?

萊布尼茨懂得,宗教批判的「理所當然」之「理」其實並不充分——蘇格拉底問題已經把這個問題充分擺出來了。可是,霍布斯不也非常熟悉古代作家嗎?年輕時,霍布斯就鍾情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經典③,晚年又潛心翻譯古希臘經典,霍布斯怎麼會不知道萊布尼茨也知道的東西……

施特勞斯在1930年寫了《斯賓諾莎的宗教批判》,接下來在1933~1934年間又寫了長達一百頁的《霍布斯的宗教批判:理解啟蒙》,其中已經指出,霍布斯的《利維坦》遠比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更為徹底地動搖了建制宗教的基礎……然而,施特勞斯沒發表《霍布斯的宗教批判:理解啟蒙》,而是發表了《霍布斯政治哲學的基礎和源頭》(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obbes: Its Basis and Its Genesis, 1935/1936)——中譯本書名把並非副標題的「基礎和源頭」扔掉了,實在有違施特勞斯的寫作意圖。在這本書中,施特勞斯並沒有來審理霍布斯對啟示宗教的批判,而是審理霍布斯的政治哲學提案與古希臘思想的關係——從亞里士多德到修昔底德(不妨比較《城邦與人》中的論述線索)。

既然霍布斯的宗教批判比斯賓諾莎更為激進,施特勞斯為什麼沒發表已經寫好的《霍布斯的宗教批判:理解啟蒙》?

施特勞斯想的也許是,揭示霍布斯宗教批判的真正「基礎和源頭」更重要,倘若如此,就必須挑明霍布斯與古希臘哲學的關係——霍布斯背離了古典政治哲學的教誨。如我們所知,宗教批判的「理所當然」之「理」其實並不充分,蘇格拉底問題已經充分擺出來了的這個道理,被霍布斯拋棄了。為了突出這種與古典政治哲學的「決裂」,《霍布斯政治哲學的基礎和源頭》甚至沒有強調宗教批判的古希臘源頭——伊壁鳩魯,全書僅兩處一帶而過地提到伊壁鳩魯,甚至說「霍布斯因而也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伊壁鳩魯形成鮮明對照」[8](P4,162)。


推薦閱讀:

苦茶:為什麼要讀劉小楓

TAG:劉小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