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偷走了我們的什麼?
文:鄒根生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在寫下這個標題後,我告訴自己:我們不要總是說科技工具有多麼不好——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高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從衛星、高鐵,到電腦、手機、GPS定位,等等。但是,儘管如此,我還是想指出,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負面影響——這並不是智能手機的錯,而問題出在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上。
寫作本文的目的也只有一個,探討如何更好地使用智能手機,以更好地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過上一個人性的、健康的、快樂的、富有創造力的生活。
本文略有些長(共3800餘字),但我對此並不會感到抱歉——因為我寫完後認真的審閱了一遍,發現非這些文字不足以表達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並且我誠摯地邀請你,在讀完全部的文字後再對它做出評論。
暢銷書作家、時間管理研究者Ray Josephs在他的名著《一天25小時》中曾指出,電話是時間的竊賊,並提出了如何有效地防範這一竊賊的若干建議。那本書真是一本有關時間管理的絕佳書籍。如今,在時間竊賊的隊伍里又多了一員猛將,那就是我們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的——智能手機(有人戲稱之為「貼身保鏢」)。
智能手機在極大程度上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容易控制我們的生活。在不經意間,它悄悄偷走了我們的時間,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削弱了我們的創造力,甚至毀壞了我們與家人的共處時光。
1. 注意力
可以做個極簡單的試驗。當你坐在辦公桌前,你將手機放在你面前或桌子的一角,保持手機的開機狀態,然後你開始做工作——處理文件、寫方案或者思考問題;在另一種情形下,你將手機關閉,然後做以上同樣的工作。試試兩種情況下你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工作效率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不願意將手機關閉(或者說你不忍心這樣做),你也可以試試較為溫和的做法,比如將手機放在桌下的抽屜里,而不是眼前,或者把手機調為靜音狀態。比較一下,你的注意力會發生什麼變化?
打一個比較俗的比喻,智能手機對我們注意力的危害,就像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對一對纏綿的情侶正要上演一場激情戲的危害那樣。如果你想要完全享受一場性愛,你必須將電話機的音量調成為零,或者像有人做的那樣,索性將電話線拔掉。
事實上,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我已經實施將手機放進抽屜的做法一段時間了,我從這樣的「斷舍離」中獲益良多。與此類似,如果你打開電腦想要專心寫點東西,你可以考慮堅決不登QQ等聊天工具。必要的「斷網」,可以迅速幫助我們恢復極大的注意力。
2. 創造力
我們知道,無論對於年輕人,還是其他年齡階段的人,擁有蓬勃的創造力是多麼令人羨慕!它也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時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創造、創新更是時代的主題。然而,我們真的表現出創造力了嗎?我們發揮了自身的創造力了嗎?
如果我們沒有極大的專註力,何來創造力?創造力往往是那凝神靜想的一刻迸發出來的,是個體對自然、對世界、萬物的思索與探索中產生的。你很難想像,一個全車廂的乘客毫無例外地都在看手機時,人們的創造力會被完美的激發出來。
相反,如果人們即使在路途中,也在冥想,在閱讀,在思考,或者與身邊人親切地交談,或許這可能更像一個容易催生出創造力的氛圍。
前總理溫家寶曾對社會的文化氛圍寄予期望:「如果我們這個國家在城市、在地鐵上能夠看到青年都拿著一本書,我就感到風氣為之一新。」他堅定的認為,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
3. 與家人的高品質陪伴
手機,在意象對話心理學裡,它代表的是社交。當然,它還有很多其它功能,比如學習、遊戲、瀏覽信息等,但是最重要的確實是社交功能。我們每個人當然都需要社交,與別人建立或維持關係,交流信息,與客戶談業務,約朋友打球,給父母打電話等。
然而,即使是社交,也需要我們投入注意力。比如,當你與一個朋友約定在網上聊天時,他卻一心兩用,一邊與你聊著,一邊干點別的,你的感受會如何?(聰明的你,通常是能感受到的!)
當智能手機成為我們生活中每時每刻的必需時,我們與家人的共度時光就會受到極大的破壞。比如,一家人共進晚餐時,你的妻子或丈夫,或者你的業務繁忙的老爸,手機的信息提示音不斷響起,有時他(她)會跑去看手機,將你和你其他的家人晾在一邊,你的感受會如何?
再假想一下,如果一個在外闖事業並且小有成就的兒子回家探望父母,可是在家的日子裡,時不時地會被智能手機帶來的信息所擾,不能全心陪伴年邁的父母,這時父母的心中又該作何感想?
4. 寧靜的心與對生活本身的享受
根據Psychology Today報道的研究,社交媒體的重度使用跟自戀傾向有關聯。加拿大約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追蹤了18-25歲的Facebook用戶,發現Facebook的用戶最可能具有自戀傾向或缺乏安全感。而美國密蘇里大學、夏威夷大學以及聖瑪麗大學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頻繁使用Facebook的夫妻,其夫妻關係並不理想:比如遭遇背叛、分手和離婚。(以上參考引用了壹心理文章《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心理究竟有什麼影響?》)
在我看來,頻繁地使用智能手機,不僅沒有緩解我們內心的焦慮,反而是使它們增加了。對智能手機的過度使用,必定會擾亂我們內心的寧靜。
你不妨再次做個實驗:在你休息的某一天里,你試著將手機關掉一整天,然後安排你一天的生活。我幾乎敢保證,你的內心寧靜的程度提高了——但有一種情況除外,就是你已經患上了「手機依賴症」,這樣做只會迅速增加你的焦慮——你開始親近自己,關愛自己的內心,做一些自己想做卻一直沒去做的事,比如毫無打擾地看一場電影,全身心地與家人在一起,看一本「無用的」歷史書、或者《隋唐演義》、金庸或張愛玲的小說,甚至讀讀《詩經》或者近年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又或者邀約朋友激烈地打一場球,喝一頓酒,然後像陳涌海那樣高歌一曲《將進酒》……
這些,你是否有點久違了?
在一天當中的某些時候,在一周當中的某一天,或者在一年當中的某些日子裡,我們離開手機並不是不能活的。我們不僅可以活下去,而且可以活得更好,思想更清明,心情更愉悅,更懂得從簡單中享受生活。
5. 與陌生人交流成為朋友的機會
當我們在火車上旅行,或地鐵里上下班時,如果我們只是習慣性地掏出手機,與自己的熟人圈子通過手機上的社交APP聯絡,我們的旅行生活實際上乏味了許多。其實,我們可以打破堅冰,開始與陌生人聊天,享受面對面交流的樂趣,以及認識新朋友、獲取新信息的快樂。
美國詩人惠特曼曾寫過這樣一首題為《給你》的小詩:「陌生人!假使你在路過時遇見我,並且希望對我說話,為什麼你不能對我說話呢?而且為什麼我也不能對你說話呢?」
我經常會想到另一位偉大詩人——泰戈爾的一句詩:「有一次,我夢見我們大家是不相識的;醒來後,才發現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我覺得,他道出了對一個理想的人類世界的憧憬。有時我想:如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形成對陌生人微笑或者表示友好的習慣,我們這個社會就仍然不夠溫情,人類的精神就仍然需要改善。
6. 孩子的安全與性格發展
對於年輕的父母、家有幼兒的爸爸媽媽們來說,如果在帶孩子時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又多了一些複雜的情況。
據人民網報道,《2014年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中顯示,有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這兩類加起來就有近7成的父母在陪孩子時使用手機。
我經常會觀察小區里的媽媽們在帶孩子時是否在看手機(這不是因為我有什麼癖好,實乃本人是個創業奶爸,也經常帶孩子出門)。有一天,我終於發現爺爺奶奶們帶孩子的好處來——他們專註的程度整體上來說比媽媽們要高得多,至今我還沒發現帶孩子時看手機的爺爺奶奶!
有一次,我注意到一個三歲女孩子的媽媽,我與她聊天中得知,她說自己帶孩子時幾乎不看手機,只是把手機帶身邊,但她的手機在外面是不能上網的。我也確實看出她對於孩子的專註來。我對她的行為表示讚賞。她對我講述了一個鄰居的故事:一個媽媽帶著五六歲的兒子出門,媽媽在看手機,兒子推著自行車出門,竟摔倒在樓梯上,摔成重傷!真是令人痛惜!
另一件慘劇發生在前不久的深圳,一個一歲多的孩子在家裡的衛生間里玩水,竟一頭栽進了水桶里,而他的媽媽在客廳里看手機,當她發現孩子時,孩子竟被溺死了!
這些由於看護人在帶孩子時看手機而造成的安全上的隱患,的確是容易演變成事故的。即使不發生安全事故,對孩子性格上也有負面的影響。目前已有一些文章對此加以探討,在此不加贅述。
當本文行將結束時,妻子向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材料,說是有一組漫畫,每張畫都表現了孩子不能得到父母全身心陪伴的苦惱,最後,孩子充滿無奈地說:「唉,要是我能變成爸爸媽媽的手機就好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是做微商(或其它類似工作)的,我一天24小時開機都是為了工作。這種24小時開機狀態,對我們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對此,FT中文網的專欄作家盧克·約翰遜曾撰文提醒道:「由於永遠在線的移動設備,使得人們難以將家庭生活與工作分開。」而如果家庭生活與工作總是不能分開,顯然人們的心理就不能很好的放鬆,長此以往,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其實,即便是做微商靠手機聯繫業務的,也並非需要時時去刷屏,或者去查看信息。有一篇文章題為《想要效率?適當放下你的手機》(來源:世界經理人網站),副標題是「一個微商創業者的自白」,在文章的一開始,作者劉明偉先生這樣寫道:「做微商,自然希望大家能把時間花費在手機上。但是現在,有必要,也不得不將為大家敲醒警鐘,請適度放下你手中的時間殺手。」並且提出了以下的時間管理方法,我本人十分讚賞。分享在此:
「無論你是不是做微商,是不是以手機溝通的相關從業者,都應該適當放下你的手機,反思目標,落實高效。
「從今天起,嘗試先把這些社交APP打入冷宮,每天額定一個時間,去查看,去過濾,去篩選有效信息。其他時間專註做你本該做的事情,相信你將不僅僅收穫的是效率的提升,還有成就的快感。
「(只有)時間才是你最重要、最寶貴的工具,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免費工具。使用得當,你就是人生時間管理的藝術大師。」
還有一種現象:即商業的發展、企業對利潤的追逐有時會以人們的健康為代價,比如傳統的煙草業。因此,在我看來,一個有良心的企業不會這樣做,它們要增進人們的福利,而不是摧毀人們的福祉。劉明偉則對此直言不諱:「靠網民的不良習慣及不良方式換來的行業生長是不道德的!」
美國的史蒂夫·帕弗利納曾撰文《你能連續多少天不查看電子郵件或社交媒體?》,其譯文刊登在壹心理「聰明人的個人發展」心理圈上。它也讓我受益不少。強烈推薦對時間管理有興趣的讀者進行延伸閱讀。
親愛的讀者,不管你怎麼看,我是把下面這句話奉為錘鍊我們心智的錦言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語自《禮記·大學》)
推薦閱讀: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還能體面地老去嗎?
※阿Sa陳偉霆:我們的愛情並沒有想像中堅固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逆境?(犟牛老師答疑)
※為了已經逝去的生命與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
※靈魂,請還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