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公曆1872年10月14日),當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的鳳輿穿過大清門的時候,她一定想不到兩年零兩個月之後,年方十九的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便龍馭上賓,又七十五日,她自己也將自盡而死,終年二十二歲。
這位新皇后所走的是皇城的正門——大清門,只有皇后大婚才可以從大清門穿過,其餘的妃嬪只能走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大清門之後,皇后的儀駕、龍亭、鳳輿沿著紫禁城的中軸線接連穿過天安門、端門的中門,直至午門才能見到迎接自己的夫君、當朝的皇帝。只不過皇帝的身後,隱匿著兩個影影綽綽的身影,那才是整個帝國的實際掌權者——東宮慈安和西宮慈禧。
此時的阿魯特氏年方二十,長同治帝兩歲,蒙古正藍旗人。其父戶部尚書崇綺,為大清立國二百多年以來,唯一的一位以漢文參加科舉並高中狀元的蒙古族人。阿魯特氏自幼即淑靜端慧,讀書十行俱下,德容甚茂,一時滿、蒙各族皆知將來必位居中宮。阿魯特氏更有一項絕技,那就是以左手寫大字。《清宮詞》中的一首《詠同治皇后》這樣寫道:
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
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就是說珣、瑜二妃縱然有傾國之貌,但才能終究不及能用左手寫字的中宮皇后。
大婚之後的阿魯特氏和同治皇帝十分恩愛、相敬如賓,本可傳為一段佳話,然而最終的悲劇結局早在冊立皇后的時候就已埋下伏筆。
當初先帝咸豐病逝,慈禧太后鼓動東宮太后慈安,外聯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處死顧命八大臣,立六歲的載淳為帝,改年號為同治,開始垂簾聽政,兩宮太后已然成為了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控者。儘管同治帝漸漸長大,早就到了親政的年紀,可是親政之事卻被慈禧一再以「典學未成」為由拖延了下去,直至同治十一年才為年已十七歲的同治帝舉行大婚典禮——皇帝大婚才真正意味著可以親政。
可是在決定皇后人選的時候,兩宮皇太后卻產生了重大分歧。慈禧希望立富察氏為後,而慈安不喜富察氏輕佻,相較之下覺得阿魯特氏端莊文靜,更有母儀天下之風範。且不論儀容品行,單比較家世,富察氏之父鳳秀,僅僅官居員外郎,堪堪六、七品罷了,而阿魯特氏之父不僅高居戶部尚書,更中過狀元,況且無論儀容德才,阿魯特氏皆高於富察氏甚多,那麼為什麼慈禧卻想要立富察氏為後呢?
這就要從兩宮皇太后的家世說起了。慈安為滿洲上三旗之鑲黃旗人,其父世蔭爵位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鈕祜祿·穆揚阿。而慈禧則出身下五旗之一的鑲藍旗,後來才將自己的母家抬入上三旗之一的鑲黃旗,其父葉赫那拉·惠征官位僅八品吏部筆帖式。更何況先帝咸豐宮中,慈安為中宮皇后,慈禧為貴妃,儘管慈禧是當今同治帝之生母,地位卻在慈安之下,這已然成了慈禧的一塊心病。阿魯特氏出身高貴又位立中宮,分明就是第二個慈安,這深深刺痛了慈禧的自尊。另外,阿魯特氏乃是當初在辛酉政變中被賜自盡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鄭親王端華之外孫女,他日仇讎之後如今竟要位及自己兒子的中宮主位,慈禧自然憤怒難當。
然而在立誰為後的問題上兩宮太后爭執不下,只好讓同治帝自行決定。清朝皇嗣出生之後不久,就要離開生母另行撫養,以防外戚專權,故而清朝的皇帝和生母的感情並不濃厚。儘管慈禧為同治帝之生母,卻貪戀權勢,不願兒子親政,同治帝早已心懷不滿。相較之下,慈安太后溫厚恭良,視同治帝為己出,反倒贏得了同治帝的好感,最終選擇了慈安中意的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則被封為慧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