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資源】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八):李鴻章家書/陳友冰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八):李鴻章家書

陳友冰

李鴻章家書

  李鴻章(1823-1901)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儀叟,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其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庄。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於勤儉致富,有田二頃。父親李文安(1801-1855)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與曾國藩同榜。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肥東縣東鄉(現屬合肥瑤海區)磨店鄉。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李鴻章本名章桐,父親將其名為鴻章,意在希望他成人後能「宏圖大展,文章經國」。李鴻章沒有辜負父親的殷殷期望,二十一歲考中舉人,二十四歲中了進士,成為當時安徽最年輕的翰林。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兩廣總督等職,是我國晚清重臣。

  李鴻章這位晚清重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對其功過譽毀簡直判若兩人:譽之者稱之為「舊中國務實第一人」、「中國近代化之父」;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被西方人稱呼為「東方的俾斯麥」;為人顧大局、識大體,雖飽受罵名,仍與八國列強談判,簽訂《辛丑條約》,最終賠上老命一條。他興辦洋務,建立北洋水師,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維護國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說李鴻章因為代表中國和外國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而給他扣了個「賣國賊」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當年在談判桌上曾極力爭取為國家減少賠款數額,甚至老淚縱橫,哭求當時外國首腦。如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時,面對日方提出的苛刻條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兩種選擇,而絲毫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李李鴻章一直磨到點燈時分,口乾舌燥地要求再削減五千萬兩,實在達不目的了,又說減少二千萬兩也行,最後甚至滿眼含淚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這把老骨頭的面子上,多少減一點兒,算送給我回國的路費吧。可以說他是忠實地執行了清廷的電旨:「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為所動。這典型反映了「弱國無外交」,並非李鴻章賣國求榮;對維新派及革命者的寬容態度。李鴻章算是當時清政府中比較開明的官員之一,他也為當時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感到憂心,已經意識到如不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中國必亡。於正是由於他同樣抱著「救國」的決心,致使他甘願冒著殺頭的危險暗中保護維新人士,甚至在孫中山遊說他造反後也沒有殺他。可見李鴻章內心深處還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於深受中國古代封建禮教的影響,不敢明目張胆的和清政府對抗。

  但毀之者,則指責他因循守舊、苟且偷安,不思進取,喪權辱國,甚至直斥為「漢奸」、「賣國賊」。其主要罪行有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曾經殺降,此舉有過河拆橋之嫌,顯得李鴻章有些不仁不義;指揮失誤,致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在簽訂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過程中投降賣國。

  但是,對李鴻章這位晚清重臣不管評價上如何分歧,都會承認這是一位非常杰特的政治人物。在晚清充滿內憂外患、朋黨紛爭的政治漩渦中,矗立四十年不倒,這本身就是個奇蹟。作為政壇的「常青樹」,更以「做人更做事」的風格著稱於世:在他的老師曾國藩去世後,中國的內政外交、政治軍事,他幾乎是一人扛鼎:他以士林領袖身份帶重兵,身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又以封建朝廷百官領袖地位支持革新,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創立了中國近代早期軍工企業和中國近代的民用企業。開眼看世界,將首次將百名學童送到美國深造,開中國向西方留學之風;他身為漢臣而擁重兵,卻受到滿清皇室的充分信任和敬重: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身後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清朝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作為談判對手,在「弱國無外交」的劣勢下,卻贏得西方列強的敬重,稱他為「東方的卑斯麥(德國鐵血宰相)」。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基本上代表了學術界對李鴻章的評價。

  正如西方一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李鴻章一生成就的取得,與他的超強的心理素質關係極大。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和完成歷史使命,他能夠忍受種種屈辱。李鴻章有一幅廣為人知的對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它突出表現為能容罵:承受士子之罵,大臣之責,甚至還將女兒嫁給一度罵自己最凶的「清流派」首領張佩綸(著名作家張愛玲的祖父)。

  李鴻章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改革家不平凡的一生,確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其中自然包括他的父親和他的家教。李鴻章有兄弟六人和兩位姐妹,父子三位進士,兄弟皆為總督這就極為少見。子孫後代中竟出了那麼多的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科學家和藝術家,散處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奈及利亞等國,不但為祖國,也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做出諸多貢獻。別的不說,單是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兩家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就都是他的後代創辦的。交通銀行的第一任總理是他的二兒子李經楚,中國銀行的第一任總理是他的外孫孫多森(李瀚章二女兒的二兒子)。這種眾多人才出於一家的現象自然與家境、家風、家教關係極大。

  現存的《李鴻章家書》共八十二封。其中有稟父母的、有致弟兄的、有諭侄輩的、有寄同僚的。涉及對內的太平天國戰事,平定捻軍,對外中日甲午海戰、馬關條約簽訂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辛丑條約》簽訂等近代史上大事件,為我們提供了主事者和親歷者的心路歷程和事件背景,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此外,有與親人有敘人倫的、有囑讀書學習的、有論修身養性的,皆文筆流暢,文彩斑斕。他常常開導弟兄、叮囑侄輩;讀史不可間斷,讀經不可泛鶩,得失常事,不足為慮,尤其不可以考試論成敗。在《諭文兒——有志為官者,不可仗勢欺人》一篇中指出「凡做好人、做好宮、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在《寄四弟——論學識精進之理》一篇中說:「果能日日留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日積月累,何患學業才識之不能及人也!作官能稱職,頗不容易,做一件好事,亦須幾番盤根錯節,而後有成。」李鴻章以其親身體驗告誡弟兄侄輩,做官稱職不易、作好事難,務希以好師好友為榜樣,日日留心,事事長進。《李鴻章家書》中諸如此類的箴言警語,比比皆是,無論是為官建樹、做人修身,還是治學待人,都提供了極其有益的借鑒。當年蔣介石經孔祥熙推薦讀了《李鴻章家書》後,曾對秘書陳布雷說:「李少荃,這個曾國藩的嫡傳弟子,他創立了淮軍,締造了中國的海軍,其人安幫治國的宏才大略已是少見。抓錢財、治家族,又細心又大氣,文筆亦絕妙。在咸豐、同治、慈禧這幾個庸主手下也能辦大事。其教子亦頗有一套,連家中的燒火工也教育得好好的!你看,這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文章分頁: 1 2 3 4 5 6 7


推薦閱讀:

【總227】如何將歷史化為寫作資源(案例分析)
真-乾貨
出租改革關鍵被指系營運牌照 資源稀缺易壟斷|計程車改革
國家、資源、競爭與族群衝突——他國之識與本土之況 - 學術中華

TAG:學術 | 名家 | 李鴻章 | 資源 | 家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