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41-60

第四十一卷

末後這一首是請佛做證明。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菩薩弘誓,只有佛能夠給他證明。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這兩句我們要學習。菩薩自行化他,自己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業障習氣,雖有弘願,雖有諸佛加持,但是還免不了有一些障難。我們從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示現,釋迦牟尼佛我們在傳記裡頭看到,在經典裡面看到,他老人家成佛,也受許多挫折。教化眾生,他的學生裡面、徒弟裡面,也有不聽話的,也有調皮搗蛋的。這六群比丘,天天給佛找麻煩。在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黃梅得法之後,多少人不服,要找他算帳,甚至於陷害他;。他跑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躲了十五年才出來,這都是佛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裡面,縱然是誠心、誠意、熱心,弘法利生,障難決定不能避免。遇到有這些挫折,要有耐心,要想到法藏比丘的教訓:「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願行相符,我們才能夠成就,有願、有行。如果有願沒有行,這個願是假的,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很多人有願,但是做不到,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一次也沒做過。這個願叫空願啊,這個不可以的。那麼有行無願呢?也不行,為什麼呢?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就好比人走路,肯走路就走吧!不曉得往那兒走,不知道要走到那裡去,這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有行願相符,才能成就。求生凈土,我們每一位同修都發心求生凈土,一定要有大願,要求上上品往生,不要去學著,我下下品生就可以了。古人常講,求上上品如果得不到,還能有個中品往生。如果你把目標定在下品,那不能往生的機會就很多了。所謂是取法乎上,僅得乎中。那取法乎下,就得不到了,就落空了。所以我們的願望要上上品,力爭上遊,這個是正確的。當然,對於品位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執著,我一定努力,一定向上,這樣就正確了。那麼要想品位增高,一定要依照凈土三經的教訓。要把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要熟,要透熟,要明了。不但熟,還要了解、要明了,把經裡面所說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願望,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這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相應,與經典的教訓都不違背。這不但是跟彌陀、釋迦,乃至於十方諸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這個緣那就無比的殊勝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高,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要記住,「如是願心永不退」。

至心精進第五

這一品,要介紹解、行兩門的解門。「至心精進」,至誠無上的種種心行。在這一品裡面,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古人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修行要務,立願為先」,我們要修行,先要有願。沒有願,這個行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行會有落空。我們看經文。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這個是說明,他真的發願了,確實符合古德的教誨。他對他的老師說,「我今為菩薩道」,這不為自己。菩薩是以度眾生為目標的,所以我們也應當要常常反省反省,我們這一生當中,究竟為的是什麼?法藏覺悟了之後,他為菩薩道。我們為什麼?如果不是為菩薩道,給諸位說,就是為六道輪迴啊!這都是真正的事實。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全是造六道輪迴因,怎麼能脫離苦海呢?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有警覺了。看看人家,人家做國王,他所做的是輪迴業。捨棄國王不要了,出家修道,為菩薩道了,超越輪迴了。所以他生活有目標,修學有方向。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這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像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一開口就說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跟這句話意思完全相同,此地講的無上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取願作佛」,學佛了,你看人家這個目標方向正確。我學佛做什麼呢?學佛就是要作佛。那麼我們想想,我們今天學佛,我們求的什麼?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升官發財,求我身體健康,家人平安快樂,求這個,糟糕不糟糕,求的還是六道輪迴。人家這個口氣不一樣啊,他來作佛的,所以他就成佛了。我們這個心裡沒有佛的念頭,所以生生世世都沒作了佛,原因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今天我們要學佛,我們明白了,我們一定要發願作佛,跟阿彌陀佛一樣。不但將來到西方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現在,我們的心行也要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的思想、行持,就在這本經上,我們天天念這個經,希望把經典裡面所說的,都變成自己的心愿行持,這叫學佛。因為他要作佛了,這再要求老師教給我作佛的方法。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這就求法,求方法。「廣宣經法」,法門無量誓願學。「我當奉持,如法修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個是做學生請法的態度。如果沒有這個態度,老師跟你講了,講了是耳邊風,給你講了都做不到,那講不是白講了,老師就不會跟你講啊。他是真的,他奉持,如法修行。換一句話,他真的去實行,老師怎樣教他就怎樣做,百分之百老老實實的去做,這真正的好學生。一個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一定很認真、很用心的來教導。這個是做學生的態度。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

修行的第一個目標,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就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斷掉。這些煩惱習氣,就是無始劫的生死根本。他要拔除,連根拔掉,那個根就是貪、嗔、痴三毒煩惱,這個是根。認真的把那個根拔掉,這真修啊!這才是真正的覺悟。你看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常常看到,讚歎這個修行,「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呢?貪、嗔、痴是根本,要把這個東西去掉,真正存心拔除貪、嗔、痴,這個人是真的覺悟了,真正在修行。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是一句求證果,成無上的佛道。四弘誓願裡頭,佛道無上誓願成。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這個願很特別,其他諸佛沒有發過這個願。法藏發這樣的願。他成佛的時候,他的智慧光明,所居的國土極樂世界,教授名字,這個裡頭有人,有法。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講西方三聖;法——六字洪名,或者講凈土三經、名號功德,這是方法。「皆聞十方」,不是一個世界、兩個世界、十個世界、百個世界,不是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地方不知道有阿彌陀佛的,沒有一個地方不知道有極樂世界。我們不可以講「西方」,從我們這個地方講,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從極樂世界西方講呢,那邊人講東方極樂世界,對不對,所以說不能講西方,西方是我們講的。在他的四周哪一方面講的時候,那個方向就不一樣了。所以說都知道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講彌陀三經。所以這個三經名號十方普聞啊!阿彌陀佛當初有這個願,今天成佛果然兌現了。這個是其他諸佛在因地的時候,沒有發這個願。你們諸位同修想想,你們有沒有發過這個願?我們沒有發過這個願,念頭也沒動過這個,那麼你們將來成佛,比不上阿彌陀佛。很了不起啊!很殊勝啊!

諸天人民及蠕動類,

這一句是講十方世界,六道眾生。差不多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有六道,像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一樣,都有六道。六道眾生苦啊!

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為什麼這個法門殊勝?為什麼這個法門一切諸佛讚歎?真的了不起啊!六道裡面這個蠕動,是指三惡道、畜生啊。畜生、餓鬼、地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人天都沒有,也沒有聲聞、緣覺,全是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而且不是普通菩薩,前面跟諸位介紹了,都是普賢菩薩。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統統是修十大願王的,統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一切菩薩當中,最殊勝的。佛在《華嚴》上說,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西方極樂世界個個修普賢行,所以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無量法門裡面,要選擇凈土法門,就是這兩句啊!其它法門裡頭沒有啊,其它經典上沒有啊,這個就是真實的利益。再看看底下這兩句,更不可思議了。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

這個的確是稀有了。我過去讀經,當我初看六祖《壇經》的時候,我對於六祖慧能大師很佩服,他那個心胸果然不凡。他到黃梅去禮拜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做什麼的?他說我來作佛的。這個口氣了不起啊!我們沒想到,我們也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到寺廟來學佛,他說我是要來作佛的。沒聽說過,也沒見過。六祖這麼大的口氣,他的成就果然與人不同。所以說學佛來作佛的,這個我們聽說過。法藏不一樣,不但我要作佛,「都勝無數諸佛」,我要比其他一切諸佛還要殊勝,還要超過,這沒聽說過。確實,我們在許許多多大乘經上,沒看到過這樣口氣的人。這個地方能看到他的心量,能看到他的願望。為什麼作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呢?目的是要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以最快速的時間圓成佛道。他真做到了。這個一段是法藏陳述他的大願,問佛能不能滿這個願,

寧可得否?

他發的這個願能不能得到,能不能滿這個願?這是一段,我們再看第二段。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

老師得到這樣一個學生,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無量的歡喜,確實得到了傳人,可以把這個如來家業付託給他了,所以給他說法,說經就是給他說法。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

這是先用比喻來說。佛說法,確實很多人從比喻裡面明白過來,體會到佛說法的真實意,所以這個地方也用比喻說。譬如大海,海很大,一個人用斗去量這個海水,能不能量的盡呢?假如說是經歷劫數,給他很長、無限長的時間,讓他去慢慢量,也可以把這個海水量完。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暗示法藏比丘,你這個願可以得到的。先給他一個比喻、暗示,然後再教他。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這就肯定告訴他,你的願望可以滿足的,只要你「至心求道,精進不止」。至心是真心、誠心,真誠的心去求,又能夠精進不止,你就會得道。我們今天學佛、修道,我們的功夫不得力。念佛,問你有沒有把握往生呢?沒把握。毛病出在那裡呢?我們沒有至心,我們也沒有精進。雖然誦經、念佛,心裏面拉拉雜雜、牽腸掛肚的事情還不曉得有多少,這就不是至心了。雜心念佛,妄心念佛,又未能精進不止,所以功夫當然不得力,道業前途自然是渺茫。我們把這個病因找到了,把這個因消除掉,我們功夫自然就得力了。法藏這個願不可思議啊!超過一切諸佛的弘願,他都能兌現,我們今天求往生,這個願望怎麼能不成就呢!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凈佛國,汝應自攝。

這一句話是反問。自在王佛告訴他,這一段話裡面有三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個話里講,你統統自己都明白了,無需要我教導啊!所以這個經典,前面跟諸位介紹了,經文雖然不長,把大乘佛法所有一切宗、教的意趣,都包括在其中了。這個裡面不僅僅是教,有密、有禪。這一段說法,完全是禪宗的語氣,這個用意很深很深。這三個自就是直指人心,跟禪宗裡面教學無二無別,完全是指當人自性,真心自性。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凈宗裡面所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我們一入佛門,求授三歸,三歸叫三自歸: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三自歸。裡頭意思很深很深啊!發起真誠的心,必定包含諸佛真實的果地,因果是同時的。所以佛用蓮花表法,蓮花就是因果同時。開花是因,花一開,蓮蓬裡頭就有蓮子,蓮子是果。所以不用其它的花來代表,用蓮花,蓮就是代表因果同時。所以菩薩一發願,那個果就隱隱的含在其中了,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因徹果海、果徹因緣,這個是大乘佛法里常常講的。只要你肯精進,願望一定不會落空,決定可以證得。那麼這三個自,這是自在王佛傳授給他的,指引給他,顯示出大慈大悲。對他愛護之深,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他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面。古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裡面至少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法藏比丘過去的因,一定非常非常的深。這一樁事情,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很清楚,在末法時期,我們聽到佛的名號,接觸到《無量壽經》,或者是凈土三經、五經,能信、能願、能行,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種的善根、福德,現前成熟。如果不是這樣的深因,這一生當中縱然遇到了,也不能夠信受奉行。以此類推法藏比丘的因,一定是非常非常的深厚。所以世尊這樣一點,他當然就會開悟了,像禪宗一樣,言下大徹大悟。老師用這個方法,但是他並沒有這樣表演,這個裡頭也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因為在這個地方,老師這麼一點,他就豁然大悟了,這就不叫凈宗了,就叫禪宗了,也不是凈宗了。所以老師用的是這個方法,他故意裝不懂。這個就是崇尚於二力法門,指凈土這個意趣,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呢,說攝取諸佛的國土,這個也沒有定法,都是隨個人的願心。有些人願意住凈土,有些人願意住穢土。像釋迦牟尼佛,他就住穢土。地藏王菩薩發願,要度地獄眾生。那個地獄誰都不願意去,他願意去,這是個人的願心不一樣。所以,這個問也問得很好,,這個「清凈國土,汝應自攝」,這是你自己的願望,也用不著佛來指定,隨你自己的願望,隨願都能夠成就。

第三,凡是凈土,有化有報,有化土有報土。化、報高妙,不是菩薩能夠攝取的,一定是如來果地。但是,攝取還是要靠自己,所以佛講「汝自當知」。這些的指示,都是禪宗裡面所謂向上之事。這個向上之事,這個上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確不是普通菩薩自分的,當然不是凡夫所能夠猜測得到的,也不是凡情所能夠理解的,它含著有這麼多深意在其中。那我們再看法藏的態度。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這個就是說,這是世間自在王佛這樣一指引,這三個自,他都沒有豁然大悟。這要豁然大悟,下頭就沒有了,這就變成禪宗了。他還沒有接受。他沒有接受,這個裡面也含著很深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一邊,完全依賴佛,完全靠佛。凈宗叫二力法門,我們要靠佛力。禪宗完全靠自己,不靠佛力,所以這三個自的指示,是不必靠佛力,但是他還是不能承當,依舊要靠佛,那麼這就變成凈宗了。這是凈宗跟禪不相同的就在此地。

「斯義宏深」,指超過諸佛。他成佛要超過諸佛,他的這個佛國,要超過諸佛的國土,這個意思太深了,是指這個意思。「非我境界」,不是菩薩能夠理解的境界,這是佛境界,菩薩不能理解。實在說,彌陀的大願,五乘平等,同時入報土,確確實實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五乘是什麼?菩薩,像文殊、普賢,緣覺、聲聞,下面六道眾生,這是凡夫,信願持名方法是一樣的。菩薩也用這個方法,羅漢也用這個方法,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地獄、餓鬼、畜生還是用這個方法。信願持名,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平等,都作菩薩。到後面那個四十八願,諸位就看到,統統都是阿惟越致的菩薩,圓證三不退的菩薩。這個十方世界沒有啊,實在是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世尊在其它一切經論裡面,跟我們介紹他方諸佛世界,沒曾說過。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對我們關係太密切了,我們得到這個法門,真的是如獲至寶,無比的殊勝。這下面求佛:「惟願如來,應正遍知」,這個應就是應供,正遍知這個德號前面介紹過了。「廣演諸佛無量妙剎」,這求佛為他介紹,介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就是他所要修學的。人,也就是一切眾生,現前能夠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成功,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極盡美好,這是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法藏比丘就是要知道,一切諸佛,他們怎樣修因證果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因緣果報的真實相。他想知道這些,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建造他要超越一切諸佛剎土的藍本,所以極樂世界不是憑空想像成就的,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大成。十方諸佛世界他們好的,阿彌陀佛統統採取。那些不好的,統統不要,統統捨棄。譬如說,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有三惡道、有六道輪迴,他不要,這個東西麻煩,他不要。一切諸佛裡頭有最殊勝、最好的,他統統採取。這個實在講,非常合理,合情合理。譬如你們貴國,新加坡,雖然幅員不大,新加坡的人民,從政府到百姓,你們都有智慧、都有眼光,到世界各國去觀光考察,哪一個地方好的,我們都學習,那個地方人家不好的,我們都不要,這新加坡就變成我們地球上的極樂世界了。這麼做的啊,不是在家裡憑空想像的啊,不是的。所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成就的,這真正令人佩服。他這個思考方式合情、合理、合法,這個是很了不起的,也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

我們在今天修學,就採取這個方法。我們看看別人,人家為什麼生活那麼幸福、那麼快樂,我們向他學習,把那個不快樂、不幸福的原因找到,把它消除,我們的果報就現前了。人家的家庭為什麼圓滿?人家的社會為什麼那麼安定?我們在這裡學到方法了,果然能夠依教奉行,現前得的這個利益,就無比的殊勝了。這個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我們再有一顆清凈的心、真誠的心、慈悲的心,求生西方凈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經典的利益,確實是無量無邊,我們細心在裡面去讀誦、去思惟,把它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這個經典才有用啊。不是白念,不是空念,真管用,確確實實能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能改變我們的人生,使我們達到如願的、滿願的這樣一個目的。

這個底下就好懂了:「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是處處老師表明,老師的教誨一定認真去做。這個修習,就是認真的去做。所以他要多知道、多明白,自己在當中才有所選擇。

第四十二卷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愿,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前面,法藏比丘向他的老師陳述自己的願望之後,接著就請法。老師非常慈悲,知道他高明,高是講德高,明是說智慧,這個學生有高尚的品德,有深廣的智慧;更難得的,他的志願深廣,顯示他真實無盡的慈悲,於是,就應他的啟請而為他說法,為他宣說。這個地方,文字就比較簡潔了。佛長時間的教學,幾句話就帶過去了:為他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因為法藏要求佛跟他講一切諸佛的剎土莊嚴之事,他的目的在這裡面去選擇,集諸佛眾善之大成,來建造他理想當中的修學道場,目的在此地。智慧真的是難得,志願難得,他這個構想是更難得。所以世間自在王非常歡喜,給他說出這一些事情。佛說,當然都是經法了。此地我們要注意的:二百一十億,二百一十億在數字上來說不算太多,不算是個大數字。可是他在這個地方,不當做數目字講,當什麼講呢?是表法的意思。在密宗裡面表法,十六代表圓滿。你看我們這個經一開端,上首大眾裡面,在家居士眾有十六正士,咸護等十六正士,那十六是代表圓滿的。十六之外,二十一代表圓滿的。所以這個地方,二百一十億是二十一的擴大,它是代表圓滿的意思,不是數目字。數目字,那太小了。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二百一十億那算什麼呢?這個是代表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剎土,一個也不漏,是表這個意思。這個說法,《華嚴經》上講到。本經與《華嚴》關係非常密切,那這個表法,我們可以說跟《華嚴》無二無別。《大智度論》上也有這個說法,所以這個二百一十億,我們要看做表法,意思才會圓滿,才正確。這是世間自在王佛,可以說將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因果,都跟法藏比丘詳細說明。「諸佛剎土功德嚴凈」,嚴是莊嚴,凈是清凈,「廣大圓滿之相」,都給他說明了,「應其心愿,悉現與之」。在這裡也顯現出佛的神力不可思議,佛不但詳細給他說明,而且把這些諸佛剎土,以神力變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看。這正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老師教導跟他說了,這就是讀書;把這些相現給他看,這個就等於行萬里路了,讓他自己親自看到這個境界。就像我們現在的旅遊、觀光、考察,都到那裡去親自看了一下,這個學問見識才真實,並不是完全是聽到傳說,這是親自去見到這個境界。

「說是法時,經千億歲」。自在王佛教法藏比丘教了多久呢?那個時候的人的壽命長,教了千億歲,萬萬是億,千億啊!這是講教學時間之長,這麼長的時間來教導他。在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孔老夫子常說,「教不厭,誨不倦」,孔老夫子教學的精神,不疲不厭。我們在此地看到,千億歲,不是短時間,所以要沒有相當的耐心,這個學業怎麼能完成呢!佛慈悲,教誨不倦。法藏做學生的也很了不起,學而不厭。這是這一段,我們看出法藏求法,真的他就得到法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真得到了。我們再看下面,下面第三段講他修行了。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

聞是聽,聽聞,佛這個千億歲的教誨,聞佛所說的。

皆悉睹見。

因為佛每說到一尊佛、一個佛剎,佛都會把這個相現出來給他看,他都看見了。這是乘佛的威力,才能夠聽清楚、看清楚,心裡明明白白。於是乎

發起無上殊勝之願,

原來,最著名的四十八願,是有來歷的。聽多、看多,心裏面感觸很多,這是聞成就,也是四十八願根源,埋伏在此地。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

這個地方我們注意到,這裡有思。你看聞、思,這下面當然一定有修,這三慧,菩薩的三慧。人家是真用功,真肯干。天人善惡是因,國土粗妙是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十法界,四聖法界的果報就妙,人家修的是善因;六道就粗,六道凡夫修的因就不善。在六道裡面比較而論,善多惡少呢,這就是三善道,比三惡道那要好的太多了。如果是惡多善少,那就感到很粗的境界了: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講的三惡道。就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法藏比丘統統見到,統統明了了。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

這些地方,不但我們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可以說,這一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同時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今天要往生,我們要做佛的弟子,佛在過去生中發心的行持,可以說都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榜樣,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應當要學習的。這一段經文裡面,最重要的,「便一其心」,「思惟究竟」。那的確是明了通達之後,「一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微妙報土的真因。由此我們也明白了,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要跟此地比一比,恰好是很鮮明的對比。那就是,十方剎土是雜心變的,才有十法界嘛。雜心變的。西方世界是一心成就的,所以這個土就清凈了,就微妙了。彌陀一心不亂成就的,每一個往生的人,也是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感應,才能往生。說到這個地方,也許同修們有了疑問了:一心不亂好難啊!假如我要是得不到一心,那我這一生不是沒指望了嗎?這的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真的問題。好在彌陀是真正慈悲,我們不必念到一心,也能往生。但是這個雜亂心,是決定不能往生的,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一心不亂的邊緣,沒達到,剛剛達到一點點,有那麼一點影子了,就能往生。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的。這個不是真正的一心,是相似的一心,有一點像。我們念佛的功夫得力,能夠把妄想煩惱伏住。古人有個比喻說,石頭壓草。根並沒有拔掉,石頭壓住了,它不起作用了,有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這我們才安心了。所以本經講的往生條件,他沒有說一心不亂。在「三輩往生」裡面,經文很清楚、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念佛的要領:一向專念。前面一句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行了,他沒有說一心不亂。這個一向專念,就好辦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個標準就高了。但是世尊當年講《阿彌陀經》,在梵文原本上沒有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是翻譯的人翻的,鳩摩羅什大師翻的,翻成一心不亂,使我們感到為難了。玄奘大師的譯本是直譯的,現在這個本子也流通了,在凈土五經讀本裡面,我們收在裡面。諸位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你就曉得,經裡頭並沒有講一心不亂,而是講的「一心繫念」。一心繫念,這個跟一向專念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我們感覺得還不太為難。那麼羅什大師有沒有翻錯呢?如果羅什大師把經翻錯了,玄奘大師比羅什大師要晚很多年,一定會把他糾正過來。玄奘大師並沒有說羅什大師翻得不對,而且玄奘大師的學生窺基,是玄奘的傳人,是玄奘得意的弟子,給《彌陀經》做了一個註解,還選了羅什大師的本子,並沒有用老師的本子。由此可知,他們師徒對於羅什大師的譯本非常佩服,他翻得不錯。那麼一心不亂怎麼回事情?只要我們在此地念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來接引的時候先是用光來注照,佛光照著我們,佛光這一照就把我們的業障消除了,把我們的功夫就提升了。所以我們只要念到功夫成片,臨終一見阿彌陀佛,這個地位馬上就提升了,就加了一倍了,就到事一心不亂。所以他翻得這個一心不亂沒翻錯,沒有翻錯。假如我們自己真用功,真的念到一心不亂了,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時候,會把這個功夫又提升,事一心就提升到理一心了。所以佛的加持,正好是我們自己修持的一倍。這就說明,我們自己用功非常重要,「便一其心」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念佛要一心稱念,也就是要專心念佛,最好不要有雜念,不要夾雜。初學當然是免不了夾雜,總得要提高警覺,使這個夾雜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這就是進步,這就是功夫得力。如果我們念佛念了很多年了,雜亂的現象依然如故,沒有改進,那就是我們的功夫不得力。這樣,往生就沒有把握,比較困難。功夫得力,自己往生有把握,這是真實的受用。此地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秘訣就在一心。

「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後面所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法藏比丘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選擇成就的,諸佛剎土裡面有不殊勝的他不要,這三惡道他不要;一切殊勝、好的、善的這一面,他都採取,他這個四十八願這麼來的。「精勤求索」,這個精是選擇,一點都不馬虎,一定要選擇最好的,最殊勝的。勤是勤奮,認真努力、不懈怠,在那裡求索。「恭慎保持」,選擇之後要能把他保持而不失掉。再看底下: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前面我們看到聞、思,這裡就修了。修了多久,才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呢?修了五劫。這個五劫是精勤求索,恭慎保持。這個恭慎就是真誠心、恭敬心,使自己的功德保持而不失去。如何能保持功德呢?佛法裡面常講,「火燒功德林」,我們修功德不容易,一把火就燒掉了。什麼火呢?嗔恨之火,一發脾氣,那功德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東西難。想想我們長年累劫的在念佛、在誦經、作功德,一發脾氣了,沒了,完了。等脾氣消了之後,再念,再修集。如果你是在聽講之前發一頓,就完了,你的功德都沒有了。這個要知道,最怕的就是嗔恚。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真正想修功德的人,警覺性就很高,決定不發脾氣。不管什麼事情,惹起我們心裡不高興,想發脾氣了,你要覺警覺到,那是什麼?魔障。魔看到你已經不少功德了,就勸你燒啊!燒啊!你就真聽話,就把功德燒掉。如果你要是不發脾氣呢?你的功德在,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把你破除掉,魔也沒有法子。魔還是叫你自己把你自己功德摧毀,他沒有能力。所以你有警覺心,我不幹,我絕不發脾氣,絕不肯聽從,這個功德才能保持。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的,福德呢?發脾氣沒有關係,那個福報還在。功德不行,功德一發脾氣就沒有了。那麼由此可知,要能真正恭慎保持,一定是貪、嗔、痴、慢、煩惱、習氣,統統斷掉了,那他的功德就能保持了。《金剛經》上教導我們初學的人,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忍辱波羅密,能把功德保持住。你看,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所以沒有忍,雖修功德,隨時都會被燒掉,都失掉的。所以這個六度,每一個環節都扣得緊緊的,彼此有密切的關係。到精進、禪定,那你功德成就了,這才顯示出無量的智慧。在個地方,我們看到他修滿五劫,這麼長的時間。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俱胝是古印度數目字的單位,相當於我們中國一千萬,一千萬叫一個俱胝。那麼二十一俱胝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剎。他這個地方用俱胝,顯示出這是用密宗的表法。所以我們這一部經裡面,有教、有禪、有密、有凈,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濃縮在這一本經裡面。所以這一本經我們讀誦修學,就等於所有的法門,你統統都修了,確確實實是這個意思。

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這是說他的成就。一個佛剎的事情容易明白,無量無邊佛剎就難了。他現在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佛剎通達明了,就像自己本國國土這麼樣的清楚,這麼樣的明了。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他的願望真的圓滿了,他建立的極樂世界,確實超越諸佛的剎土,集諸佛一切功德圓滿的大成。這一樁事情,這講的修成就。他修行的成就,實在講,也不是簡單的,我們要把這些事實真相要清楚、要明了,我們對於凈宗,就能產生堅定的信心,不會懷疑。極樂世界,絕非偶然的成就。自在王佛跟他講經說法千億歲,法藏自己認真的修學,精勤的選擇,五劫的時間才滿足,哪是容易事情。所以這是集一切佛剎莊嚴清凈之相而成就的,自自然然超越了諸佛的剎土,滿了他的願了。所以後面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讚歎,說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這樣讚歎他,所有一切諸佛都像釋迦牟尼佛同樣的讚歎他。所以這是很不容易一樁事情。我們看他這段歷史,這一段的經歷,我們自然會感到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合情、合理、合法,值得我們相信的,信這個西方世界不是他憑空想像的。

過去天台大師,智者大師,給我們說,通達究竟圓滿的道理,這是善。但是要是著相呢?那就不善。諸位想想,通達原理,著相還不叫善,何況其餘人呢?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法藏選擇之精。所以他那個善惡的標準,不是我們的標準。《華嚴經》上佛說的好,佛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說了一個執著,可見得著相、著見,那是大病。所以世尊在《金剛經》上,才極力的破除這樁事情。《金剛經》的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四見。見比相要細,相粗見細,見是心裡頭的念頭。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就說得更微細了,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可見得執著是大病。我們在一切大乘法裡面,修學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沒有辦法斷執著。那我們這個法門呢?有執著不怕,叫你執持名號。你不要執著別的,執著別的不行,執著這個名號,就能往生,這是著相。其它的大乘不可以著相,我們這個著相行,著相就是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再破執著,再來離相,這個真的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方便,使一切眾生往生不退成佛,是人人有分,這個是實在不可思議。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這個既攝受已,就是說他已經經過五劫的修行,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造成了,完工了。完工之後,要老師去報告,這是大喜事,又到世間自在王佛道場去了。那個時候佛住世教化眾生四十二劫嘛,所以他極樂世界建造成了,佛還住世,佛還沒有圓寂,又去向佛報告了。

稽首禮足,

這是禮節,

繞佛三匝,

繞佛也是最敬禮,表示學生對老師依依不捨,像小孩圍繞大人繞一樣,取這個意思,很恭敬的。

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

這是把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沒有辜負老師千億劫的教導,沒有辜負自己五劫的修持,成功了,這是功德圓滿了。

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師資之道。你看這個老師跟學生,老師很像一個老師,學生也很像一個學生,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老師一聽到之後,讚歎他善哉,就是好極啦!這個讚歎,裡面含意非常之深。實在是說,凡夫,業障深重的眾生,也有機會作佛了,你說這個不是太好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幫助這些眾生的,幫助業障深重的眾生,一生當中能成佛。所以他的老師高興,讚歎他。今天正是時候,正好,「汝應具說」。你把你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的事,跟大家講講。具說就是跟世自在王的那些徒眾,、那些學生,也就是法藏比丘的同學,向他們提出報告來,「令眾歡喜」,叫廣大的眾生,個個聽了都會生歡喜心。現在有這麼一個殊勝的道場,到那個地方去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亦令大眾」,這個地方所講的大眾,就是世間自在王的學生,跟前面那個令眾歡喜不一樣。那個眾可以說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此地講大眾就是大會當中的這些人,世間自在王的學生,也就是法藏比丘的同學。叫他們「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大善利是指什麼呢?是指欲令十方九法界的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一切含靈都因此而得度。這個度是講成佛,特別是指六道眾生,因這個法門是個個圓滿成佛了,這叫大善利,這是惠予眾生真實的利益了。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要認真學習的,今天法藏比丘的成就,超過老師了。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知道世間自在王的人,我們要不讀這個經,你怎麼曉得,你不知道。學生的知名度比他高,學生的成就也比他高,老師沒有嫉妒。我們這個世間可不行了。雖然說得好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是那個老師真的覺得不是味道,沒有像世間自在王這個老師這麼痛快啊!對這個學生真的讚歎,真的歡喜啊!在我們世間法裡面,老師嫉妒學生。漢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馬融。馬融是漢朝的大儒,他的學生鄭玄——鄭康成。鄭康成拜他做老師,跟他學了三年,把他的東西全都學去了,而且超過他。他心裡不服氣,就想整他這個學生。用什麼方法呢?買通殺手。因為鄭康要回家了,在路上埋伏,想把他殺掉,也就是不讓學生將來超過自己。鄭康成太聰明了,早就遇料到了。他很厲害,老師手段也高明。鄭康成回家了,老師帶著其他的同學,到十里長亭去跟他送行。老師帶著同學送行,送行什麼呢?每個人跟他敬酒,意思就是要把他灌醉。鄭康成是海量,酒量大,每個人敬三杯酒,他喝了三百杯。我們古時候有三百杯的典故,從這兒出的,鄭康成,真的是事實。他三百杯酒喝下去,不但沒有醉,小的禮節都不失。他走了,走了他知道,他走到半路改道,從小路溜掉了。這老師不能容學生啊!這個例子自古以來就很多。這個地方我們看這個老師,佩服,對於學生的成就讚歎、歡喜,而且叫自己所有的學生去跟他學去,這個難得了。在我們佛門裡面,我們過去看到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他在獵人隊裡面躲了十五年,出來之後在廣州,現在的廣州,遇到了印宗。印宗了不起,印宗當年是南方佛教的首領,那個徒眾多少啊。印宗知道他是黃梅得法的六祖,給他剃頭,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出家了,是印宗給他剃度的。印宗給他剃度之後,這是印宗的徒弟。可是徒弟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得道了,自己還不行。回過頭來,再拜六祖做老師,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回過頭來再拜徒弟做老師,這都是非常人,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來的。六祖這個身價一下就高了,印宗所有這些徒眾統統歸依六祖。你看,印宗的心量,哪裡是凡人!凡人怎麼可能有這個心量。道場讓給你,徒眾一切讓給你,自己來做學徒,來當學生。這個實在講,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凡夫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心量。所以在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要學習,心裏面真正能夠敬仰道德、尊重賢能,要能夠虛心下學,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所以我們讀到這個經文感觸就很多。

「能於佛剎」,這個佛剎就是極樂凈土。「修習攝受」,這個修習是指一切念佛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去修學。攝受呢?這是指法藏比丘,現在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慈悲攝受這些大眾,滿足無量大願。這個證明,一切如來都歡喜加持法藏。世間自在王如此,一尊佛是這樣的對待法藏菩薩,我們就可以聯想到,所有一切諸佛,必定跟世間自在王佛一樣稱讚法藏,加持法藏,要護持他。所以阿彌陀佛就變成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中心,像眾星拱月,大家都來捧他,都來成就他,成就他就是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再看底下這一品經文,下一品經文是我們全經的中心,全經的精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說,轉述就同佛自己說沒有兩樣。

發大誓願第六

這個就是著名的四十八願,這個願文條目多寡,五經不同,就是五種原譯本不同。有的譯本裡面是二十四願,有兩種本子是二十四願;有兩種本子是四十八願,還有一種本子是三十六願。條目多少不同,可是裡面內容大致是沒有多大差別,內容大致是相同的。也就是有的時候兩願、三願合成一願,有的一願分開來兩、三願,所以他這個條目不相同。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品經,可費了苦心了。我們在梅光羲序文裡面看到,這一段經文,是夏老、梅老居士,還有他們的老師,

第四十三卷

發大誓願第六

這個就是著名的四十八願,這個願文條目多寡,五經不同,就是五種原譯本不同。有的譯本裡面是二十四願,有兩種本子是二十四願;有兩種本子是四十八願,還有一種本子是三十六願。條目多少不同,可是裡面內容大致是沒有多大差別,內容大致是相同的。也就是有的時候兩願、三願合成一願,有的一願分開來兩、三願,所以他這個條目不相同。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品經,可費了苦心了。我們在梅光羲序文裡面看到,這一段經文,是夏老、梅老居士,還有他們的老師,總共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會集這一段。那麼由此可知,這一段經文他們是特別重視,因為這對於凈宗,可以說是原始的依據,決定不能夠掉以輕心。會集段落大分是二十四,是以二十四為綱,是以四十八為目。它每一願後面注的那是四十八,這就是二十四跟四十八統統保持住,使五種原譯本的本來面目,在這個地方統統可以顯示。這個是會集得好,確實是很用心。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實際上這個時候法藏已經成佛了,就是阿彌陀佛。在老師的面前,還是弟子的身分。他說,「白佛言」,「唯願世尊」,這對老師的敬稱,「大慈聽察」,察就是觀察,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要請老師指正,有這個意思在。下面這是第一段。我們算段,二十四段,就是二十四願。下面這個小目,是四十八願。

第一段,第一願和第二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總說,內容包括全部的四十八願,這是總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他圓滿成佛了,「成正覺已」,他圓滿成佛了。「所居佛剎」,他所居住的這個剎土,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剎土,他的願望是一定要「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就是前面他在老師面前表明他的願望,他一定要勝過諸佛國土。因為一切諸佛國土都有缺陷,他這個地方沒有缺陷,這就勝過諸佛國土了。功德莊嚴,那當然太多太多了。哪一種功德算是第一莊嚴呢?那就是「十念必生,不退成佛」,這個的確是第一功德莊嚴。因為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他有,所以這個「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特別指這一樁事情,這個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我們再看底下,底下這個就是四十八願裡面前兩願了。

第一個是國無惡道。一切諸佛剎土都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這是第一願,四十八願裡頭第一願,沒有三惡道。一般來講,惡業沒盡,善業成熟了,可以生三善道。像我們現在這個狀況,都是如此。可是福享盡了,還要墮落,所以這三善道不究竟。還有一樁事情我們必須要警覺到的,許許多多因為享福而造作惡業,那個墮得更快,墮得更慘。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提高警覺。世間人哪一個不想福報,殊不知福裡面埋藏著有無量的禍害。沒有福報的人,很窮苦的人,固然是很煩惱,你想造惡業造不成。換一句話說,你這一生只是在受報,你很不容易造重大的罪業。換一句話說,你來生不會墮落。享福的人不一樣了。我們不說別的,窮苦人家,現在生活水準是普遍提高了,像我這個年齡,在童年的時候,我們住在鄉下,吃的都是蔬菜、青菜,肉食很少,大概總是初一、十五才能買到肉,逢年過節才好好的吃一頓,平常吃不到。換一句話說,殺生造罪業就很少很少,沒機會啊!富裕人家,每天雞魚鴨肉的,那個業債就有得算啊!算不清啊!我們人看到很羨慕,但是到以後算帳的時候,果報現前的時候,才曉得,唉呀!這個不如我們,比我們差遠了。

因果通三世,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地獄是造作上品十惡所感到的惡報,餓鬼是中品十惡,畜生是下品的十惡。有些經上,佛跟我們講貪、嗔、痴所感召的:嗔恚墮地獄,慳貪是餓鬼,愚痴是畜生。貪、嗔、痴三毒煩惱,感得的三途苦報。西方世界沒有三惡道,換一句話說,沒有造惡業的人,沒有貪、嗔、痴的煩惱。沒有因嘛,他就沒有果報。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念佛功夫得力了,能把貪、嗔、痴伏住。雖然不斷,有能力伏住。我自己有能力伏住,到達西方世界佛力一加持,它就斷掉了,所以就得一心了。是這麼回事情。這個便宜佔大了,學其它的法門,斷煩惱完全要靠自己。我們現在只要伏一半,那一半佛幫忙,我們就成就了。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這個便宜占很多很多。再看下面一段。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

這是四十八願的第二願。第二願,不墮惡道願。「所有一切眾生」,這是指六道裡面的,「以及焰摩羅界」,這個焰摩羅就是閻羅王,我們稱十殿閻王,第五殿的,五殿閻王很厲害,閻羅王,也叫做平等王。《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有介紹、有說明,他是管地獄的,閻羅王是管地獄的。「三惡道中」,特別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惡道眾生,惡業習氣最重的。他要是能夠念佛,聽到這個法門,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也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只要具三個條件,你真信,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念佛一定可以得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你真信,不懷疑。真想去,這是願。這個真想去,就是此地樣樣要放下。又想去,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想。真想去,一定是統統放下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頭再沒有掛礙了,這才叫真想去。統統放下了,都決定得生,阿彌陀佛一定會接引你。我們這裡一發心他就知道了,阿彌陀佛就曉得了。我們這邊緣成熟了,他就來接引了。我們的壽命到的時候,佛就來接引了,到達那個地方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受我法化」。法是教學的方法,把我們的惡業習氣都化除,化成無量的功德。「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成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一定成佛,成究竟圓滿佛。在這個修學過程當中,決定不會再墮惡道。因為過去生中有這些惡的習氣,假如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有進有退。一退轉,很可能又退到三惡道去了,這個是太多太多這些例子。這就是說,十方世界修行有缺陷,就是他有退墮。西方世界沒有退轉,不退轉,絕對不會再墮三惡道。我們做了極重的罪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放心,阿彌陀佛這一願是保證,保證你不會再墮惡道了。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我這個願要滿、兌現了,我就成佛;假如我發的願不能兌現,不能圓滿,我就誓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了,他的願全部兌現了,全部實現了,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真實不虛。那麼由此可見,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心,真的是念念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他的願望。他這一願超過諸佛,而且他真的能做到,這個願望真的能兌現。問題就是眾生相不相信,肯不肯發願求生。不是阿彌陀佛沒有能力,問題在我們自己肯不肯。不肯呢,那就是我們自己有障礙,這不肯就是障礙了。你要問,什麼障礙?你不願意,這就是障礙。肯,障礙就沒有了,誰肯念佛誰就往生。這個法門平等法門啊!無論你是修學大乘、小乘,無論你是造惡、造善,都沒有關係,只要你回心轉意,真肯念佛求願往生,是個個都得生,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第一稀有的功德。

第二段,第三、第四、第五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這一段裡面有三願,我們還是一願一願的來看,這樣比較清楚。這個是第一願,是金色身願。我們在這裡要特別留意,他所講的「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這裡頭沒有揀別。那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沒有說娑婆世界、地球上眾生例外,沒有這個講法。既沒有這個講法,那就在內。不但我們在內,毗如遮那佛華藏世界也在內,因為他沒有說毗如遮那佛華藏世界在外,他沒有這個說法。可見得,一切諸佛剎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文殊、普賢也得往生。這些字我們要看清楚,才知道他的願真的是偉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得的身相平等。「皆具」,人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這個磨,古時候的意思是指純金的,沒有一絲毫渣滓的金,精金。這是講色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身體。看看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非常脆弱,肉身,很脆弱啊。稍微受一點風寒就得病了,就爬不起來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金身,他的體質是純金身。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所講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人心量很小,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就到究竟圓滿了。再多呢?再多無法想像了。其實是不止只的,其實我們在大經上看到,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

端正凈潔,悉同一類。

這一句要牢牢記在心裡,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兩種相貌。你看看我們現在道場,大家坐在一起,每一個人相貌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人再多,一個相貌,絕對沒有兩個相貌。這個事情就麻煩了,相貌都一樣,那我們認人,不是認錯了?大眾都跟佛一個樣子,誰是阿彌陀佛呢?誰是觀音菩薩?我們去往生,不都是搞不清楚了嗎?這個你大可放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都有他心通,每一個人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清楚、統統明了,決定不會把人認錯。這個裡面含的意義非常深長。

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前面不是說過,他四十八願從哪來的?是看到許許多多諸佛剎土,在這個裡頭精心選擇而來的。十方世界的人相貌不一樣,相貌好的就驕傲,相貌醜陋的、不好的,就有自卑感,這都是煩惱。西方世界大家相貌都一樣,也沒得驕傲,也沒得自卑了。你看看,阿彌陀佛真聰明,他用這些方法把你所有煩惱自自然然消除了,到那裡統統都沒有了,法子妙絕了,顯示出他這個世界是平等法界。所以這個經題上,以平等方法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十方世界眾生形色不一,端正莊嚴能令人生歡喜心,生恭敬心。所以西方世界的人,相貌端正莊嚴,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不及的。因此阿彌陀佛的學生,無論走到哪一個世界,這個是很平常的事情,每一天都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去度化眾生,得到一切諸佛剎土大眾的尊敬。彌陀弟子人家要另眼相看,這是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我們這個世間,有不少非常仰慕彌勒菩薩,喜歡將來生到彌勒菩薩的凈土兜率內院,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一個個跟著下來,就像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一樣的跟佛下來,示現度化眾生。他們有這個願,這個願好不好呢?好,非常值得讚歎。但是我清楚、我明白,要想往生兜率內院,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為什麼呢?彌勒菩薩錄取學生的標準很高。我想想,我要去進他那個院,我的分數不夠。沒法子,去不了啊。再看看阿彌陀佛這個凈土呢?他錄取的分數很低,非常非常之低,我有把握去得了。我要是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要回到娑婆世界,這經上講,這十萬億佛國土,一剎那就回來了。去親近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一看到阿彌陀佛的學生,還特別歡迎,另眼相看,比對他的學生好多了。像這些算盤呢,我們要會打,要會算。所以我們也可以到兜率內院,也可以親近彌勒菩薩,比他的學生還要受到特別招待。我們聽彌勒菩薩講經,一定是上座,前面座位讓給我們坐,他的學生坐後面。這都是事實,不可以不知道的,這個是親近彌勒菩薩最容易的一條道路。

第三段,第六、第七、第八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一段裡頭又包括了三願:宿命、天眼、天耳。諸位要知道,這個就是我們世俗人講的神通。通是通達無礙,神是神奇莫測。他這個特殊的能力,現在大陸上稱之為奇異功能、特異功能。這個稱法是很有道理,他這個能力超越常人。那麼神通從哪裡來的呢?有報德的,有修德的。像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裡就有,這叫報德的,這不是修德的。這個報德,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因為生到那裡去,要沒有這個能力,阿彌陀佛就不成佛了。一生到那個地方,這個能力統統都有,阿彌陀佛才成佛。那個神通能力多大呢?超過阿羅漢。阿羅漢的宿命、他心的能力,只能知五百世。五百世以前他就不知道了,五百世之後他也不曉得了。他有範圍,並不大。菩薩的天眼隨著菩薩的地位,菩薩地位愈高,天眼的能力就愈廣,能夠看一個大千世界,一百個大千世界,一千個大千世界。只有如來,天眼才能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沒有見不到的。那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這個能力,這個神通的能力,你看看這個經文上講的,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個便宜佔大了。在修其他的法門,要修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跟佛的能力很接近了,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啊。我們才念幾年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力就跟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一樣,所以那些菩薩看到我們,簡直看到就搖頭,不能相信。但是也是事實,所以明白的,不能不佩服。唉呀!你們太幸運了,太了不起了,修幾天就得到了,我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得這麼苦才得到,怎麼你一下子就得到了,而且得到的比我還殊勝,還超過我。怎能不佩服呢?這個就是我們俗話說了,有走運,有不走運。菩薩不走運,我們很走運,一下子就遇到這個法門了,這就成就了。所以這一段的願文,我們要很仔細的去觀察。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這是平等法,並沒有揀別華藏世界來生的。那當然,那菩薩了,那地位高了。我們是凡夫,怎麼能比呢?「所有眾生」,當然就是十法界籠統而言了,全都包括在裡面了。「自知無量劫時宿命」,不像阿羅漢才知五百世宿命,無量劫時宿命。所以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這個樣子,因為他的願文裡頭沒有說下下品除外,他沒有講。也沒有說上品上生有這個神通能力,沒說這個的。那麼換一句話說,下下品往生也是這個能力,這個才是平等法。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前生、再前生的,現在有很多人想知道前生的,去找了許多通靈的人,還有一些人去找到什麼做催眠術的,想知道前生。充其量也不過知道一世、二世,三世就不知道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過去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統統都知道了,何必去找這些麻煩。又何況現在這個社會上騙人的事情多,那些通靈人告訴你前生,未必是真的,也許上當被騙了,自己還不曉得。到達西方世界,自己都知道了。生生世世你所做的善、所做的惡,全都知道,自己都曉得。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在哪個地方輪迴,在哪個世界住過,也統統都知道了。所以無量劫來自己的家親眷屬,你就統統都記起來了,都明白了,一到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

洞視,「皆能洞視」,這是天眼,跟佛一樣,這個地方沒有講界限的。十方剎土、無量無邊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現在很可憐,這四樓底下,聽說還有很多人在那裡聽經,我們看不到啊。如果極樂世界人的時候,那透明的,全都看到了。這個地球的那一邊是美國,也看得清清楚楚,那些人在幹什麼。更遠的,他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都在眼前,他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心裏面為情所牽,對於自己的親人、喜歡的人,總念念不忘,希望幫助他們。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沒能力。你要曉得,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了。我們的家親眷屬,無論他生在哪一道,我看到他;他說話我聽得見,他的狀況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時刻刻可以示現去幫助他。那真的有智慧、有能力了,我們的心愿才叫是真實的。往生,我們的心愿是真實的;不往生,我們的心愿都會落空,你沒有能力。

「徹聽」是天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說些甚麼話,你也聽得清清楚楚,縱然說悄悄話也聽得很明白,神通廣大。小說上那個孫悟空,跟他相比差太遠了。孫悟空才只七十二變,一個筋斗十萬里,不知道要翻多少筋斗才能翻得到。這個不需要翻的,一念就到了。所以孫悟空要跟他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差太遠了,那個能力太小了,微不足道。這個裡面有這樣的神通能力,這對於修行,幫助就非常非常大。我們知道,世間人為什麼會有貪嗔煩惱?為什麼會起惑造業呢?實在說,就是迷於因果的事實真相,才會起這些迷惑,才會造業。如果對於這些事實真相都能夠通達明了,他怎麼會起煩惱,怎麼會迷惑呢?怎麼會造業呢?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些教學的設施,實在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到那個地方去,全部都化解了。為什麼呢?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都知道了,都看到了,都聽到了,都曉得了。這個比其他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省事太多了,方法確實是高明。「知十方」,空間;「過去、未來、現在」,這是三世。十方三世,什麼事情你都曉得,你都清楚,你都明了。

「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彌陀成佛了,這個願也統統都兌現了。所以現在世間有一些人講他有神通,有什麼特異功能,你就可以說他,可以跟他說,這沒什麼了不起,再過幾年你看我的,你怎麼能比得上呢?真的確實如此。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好好念幾年佛往生,就統統得到了。那這個如來果地上的神通德能,不是菩薩能夠比的。他們這些小通算什麼!極樂世界這些人所具的這些能力,我們講的神通德能,所具的能力,絕對不是其他大乘經上所講的那些用禪定、用其它方法修得的,跟他們那個不一樣。剛才講了,這是報德,是阿彌陀佛千億歲的修學,五劫的圓滿成就,是以這樣的德能加持給我們的,這個裡面的理非常的深。事顯得無比的奇妙,道理非常非常之深,並不是沒有理論依據。沒有理論依據,我們看到這簡直是神話。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理太深了,連等覺菩薩要得不到如來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能信不容易。經後面說了,能夠相信的,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中所薰習的善根福德,你今天成就了。如果不是無量劫的宿根成熟,你今天縱然遇到了,也會把它當小說看、當傳奇看,你不會相信的。所以這個法門一般人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我說了很多次,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要一聽就相信、就接受,這是很不平常的事情,這個都是事實。所以他這個通的能力,超過一切菩薩,聲聞、緣覺那就更不必說了。

第四段,第九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

要看著他這個願文詞句,所有眾生是平等、沒有揀別的,九法界有情眾生一律平等的。

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

他心通,他心通是什麼呢?他是別人,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知道。所以諸位同修,你要小心、要謹慎了,不要以為你心裡動的念頭,沒有人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人,個個都知道了。你的一舉一動,他看到了。你跟人說悄悄話,他聽到了。起心動念他也曉得,不要認為沒有人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人太多太多了,數不盡,統統都知道,這都是事實。所以我們要想做一個阿彌陀佛的學生,做一個佛弟子,將來跟他們是同學,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就要曉得他們都看見了,他們都聽到了,他們都曉得了,沒有一樣能瞞得過他們。我們配不配參與他們的法會呢?阿彌陀佛縱然慈悲,要接引我們,那這些同學們不接受我們,阿彌陀佛也不會來接引,這都得要想到啊!是我們將來自己的德能,也是那些同修們他們現在都具足了。所以念佛人,心地要清凈,要正大光明,不做一點虧心事情。別人對不起我,可以;我不能對不起人。別人騙我,可以;我不能騙人。為什麼呢?他們造的是輪迴業,我今天造作要生西方,我的一切,要用西方極樂世界做標準。西方世界的標準就是四十八願,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都要做到,這樣才能夠生西方,這樣才能夠增高品位。

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你看看,這個願文上多清楚,多明白。億那由他,就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那個裡頭所有一切眾生,心裡頭想什麼、念什麼,全知道。所以這個能力,確確實實超過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乃至於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絕大多數都不能夠跟他相比。這個能力真的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下都不能夠跟他相比。所以他們這個神通智慧,道力的超勝,真的是達到極處了。也因為這一個事實,一切諸佛不能不讚歎阿彌陀佛,不能不佩服阿彌陀佛,也不能不把自己的學生,統統介紹給阿彌陀佛。所以現在諸佛度眾生方便了,用什麼方法呢?都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普度了。都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交給阿彌陀佛,就對了。所以現在一切諸佛如來,等於說都在十方世界替阿彌陀佛招生。不聽話的呢,那才跟他講什麼二乘、三乘,講那些佛法。聽話的,都保送到極樂世界去,馬上就成佛了。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也在此地才搞清楚,才看出來。

這些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有這樣的能力,也就是說知己知彼。他有宿命通是自知,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自己清楚、自己明了,這是自知。知別人,知彼啊。知己知彼,教化眾生才契機,眾生才容易得度。所以他們每天到十方諸佛剎土供佛、聞法,隨緣就度眾生。他有這樣的能力。那麼我們要問,我們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多久才有這個能力?此地沒有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一劫、二劫才得這個能力,沒有說。沒有說,那就一到就有能力。這就對啊,必定是這個意思,一到就有,見了阿彌陀佛這個能力統統就等於恢復了。實在講,這還不是恢復,是佛力的加持。一直到我們自己在西方世界修行(西方世界修行進度非常非常快,決定不退轉,因為不是接受阿彌陀佛一個人教化的,你每一天去參訪十方一切諸佛,你去想想看,你每一天聽多少佛法,多少佛跟你說法,所以那個進步當然快了),到自己真正到達這個地步了,自己真的證得十地了,阿彌陀佛還是加持你,使你的道力、智慧、神通,比起其他的同等級的十地菩薩還要顯得高明。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怎麼能不去呢!從前李老師講,如果人不肯往生,這個人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換一句話說,不正常。正常的人,那有一個不信,不想往生的呢?

第四十四卷

第五段,第十願和第十一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這個第十願,也是屬於前面幾種特異的功能。前面介紹過,西方世界的大眾們,個個都具足圓滿的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今天我們看到這一段,是神通自在,這個就是指的神足通。足本來是圓滿的意思,此地所說的,就是我們常講的變化自在,這個叫神足。

到涅槃的彼岸,需要佛果地的智慧。得佛智須要奉事許多佛,才能夠成就佛果的智慧。假如自己沒有神足通,就非常難做到。因此,神足通在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也是無量無邊,我們要是每一尊佛,一尊一尊次第的去承事供養,那可以說是無量劫也供養不盡。因此一定要有分身的本領,可以在同一個時候,能夠分千百億化身,像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所說的一樣,同時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才能辦得到。西方世界的大眾們,確確實實有這個能力。那麼像我們這樣的身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品煩惱都沒有破,哪有這種能力?這個能力不是小定能得到的,是要相當的功夫。平常一般人修一個天眼通、天耳通不難,宿命、他心就比較要難了,到變化自在那就更難了。所以在小乘,神足通要三果聖人才能得到,才有。初果、二果還沒有,初果有天眼通。所以這是很深的功夫。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立刻這種能力幾乎就跟十地菩薩相同了,這完全是依靠佛的本願加持。就是這一願,就是這個願力加持我們。法藏他說「他作佛的時候」,他現在已經作佛了,作佛已經作了十劫了,已經成佛了。「所有眾生,生我國者。」我們要把這一句話看清楚,這所有眾生,當然就包括了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包括在其中,我們當然有分。生到那邊,「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神通自在剛才講,就是神足,千變萬化。波羅密多這一句是梵語,意思是圓滿的意思,圓滿的神通自在。那要嚴格說,佛才有。佛的這個能力才真正叫圓滿。菩薩雖有,還不圓滿。這是彌陀威神的加持,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底下,不僅是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能力的究竟圓滿,而且告訴我們一樁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供養,剛才講了,一定是用神力分身變化,同時去供養。

「於一念頃」,這一念就到了,速度之快不可思議。一念時間是多長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說一個很健康、很強壯、很勇猛的人彈指,我們身體差的彈指彈得慢,那個身體健康好的人他彈得快又有力量,他這個一彈指這個時間很短,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念頭,可見得這個念很微細,很短的時間。此地這個一念頃,就是很短的時間,心裡一動念人就到了。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一念就到了。其實這個距離很短,並不長。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娑婆跟極樂都在華藏世界海。華藏世界有二十層,而這兩個世界都在第十三層,可見得的確是不遠。像華藏世界海這樣的大世界,佛說在這個太虛空當中無量無邊,那這個距離就不曉得有多遠了,再遠的距離也是一念就到了。這是什麼道理?實在講,無邊剎海不出一心,都是自性、真心所變現之物,所以這個心,一動念頭就到了。我們今天沒有分身的能力,我們會動念,但是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人,他有這個本事,他一動念他的身體形狀就到了。這個是分身、是化身,他有這個能力。我們看底下。「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這是他能力,一念之間,確實像大經上所說的,「十方不離當處,三世不隔當念」,這些是大乘經上所說的真實利益。那麼去到十方佛剎去做什麼呢?「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是說菩薩們所遊歷的佛國土廣多,所供養承事的佛也非常非常之多。你去供養佛,佛決定不會白受供養,佛一定給你說法的。一尊佛一天給你說一句法,你這一天當中供無量佛,就聽無量句法了。我們這個大藏經太渺小了,你一天所聞的法,超過我們大藏經不曉得是千倍萬倍。你說那個地方的人,學習的進度就快了。所以我們在凈宗經典仔細觀察,往生到西方世界成佛快。他方世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西方世界我們仔細算算,也不過就三劫、四劫,就成就了。原來人家是這樣學習的,他有本事親近一切諸佛。

第六段,第十二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開出保證成佛的保證書,這是保證書裡頭的文字。這一願就很重要了。「所有眾生」,我們看到這個字樣,就包括自己在其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遠離分別」,這是「戒共定」,戒裡面有定。「諸根寂靜」,這是定裡面有戒。由此可知,西方世界這個戒、定、慧是圓融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隨便說哪一個,一定含攝其他的兩種,圓修、圓證。前面說過遍供諸佛,而得佛的智慧,所以修學沒有一法不圓。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現在我們的感觸是很不寂靜。實在講,本來是寂靜的,那現在呢?現在還是寂靜的。如果要不是寂靜的,為什麼諸佛如來見到的是寂靜相?我們見不到。那麼由此可知,這個障礙不是在境界上,是我們本身出了毛病,有了問題。什麼問題呢?我們本身心動了,這心一動,所有一切法都對立了,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是有非。這心動了以後,就產生這一些現象。這一些現象是本來沒有的,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他本來沒有,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動相,就不寂靜了,與性德相背了,相違背了。在一真境界裡面,就是真實境界裡面,非有非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諸根寂靜」,遠離痴暗分別。學佛人無量劫的修行,修什麼呢?就是修這樁事情,把這個錯誤,把這個習氣,把它修正過來,恢復到諸根寂靜,這叫修行。寂靜到相當的程度了,就見性了,豁然開悟,這就見到本性。見性,就叫成佛。所以底下說,「若不決定成等正覺」,決定「證大涅槃」,這是證得圓教究竟佛果。我們講成佛,天台家有藏、通、別、圓四種佛,你成的是那一種?圓教的,究竟的果位。那麼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當中決定成佛,這個是彌陀不思議的大願。所以這個法門,古人講的,叫當生成就的佛法。除這一門之外,任何法門的修學,都不是一生能成就的,總是生生世世,所以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這個法門呢?就是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

也許你會有疑問:「那我們死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再成就了」?這個話你就說錯了,你也看錯了,你也誤會了。你要是死了就完了,你還會有成就啊?死了就輪迴啊!再老實給你講,死了就不得了,沒救了。不能死,這個法門不死的。我們壽命到了,壽命到了本來是要死的,不死,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諸位要曉得,往生是活著去的,沒有斷氣。臨終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跟佛走了,身體不要了,丟掉了。所以你要曉得,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這個諸位要清楚,要明白。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不死的法門。這個臭皮囊真的不是好東西,累贅啊!我們平常沒辦法丟掉,佛來了的時候,靠佛力加持,我們才能把這個給丟掉,跟佛走了。所以福報大的人(人不能不修福,福報非常重要,要修福。平常我勸勉同修們,你們要修三福、要修六和、要修六度,這都是修福。修福不要享福,不要把福享盡了。修福不要享福,福報留著最後享。最後什麼時候呢?往生的那個時候),真正有福報的人,不生病,曉得那一天走,什麼時候走。佛來接你,坐著走也行,站著走也行。你看那個多自在,那叫有福報。他一生的福報,留在那個時候來享,這個很自在,自在往生。從前我在受戒的時候,我們戒和尚道源法師跟我們講了一個公案。佛門叫公案,一般人叫故事,但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前也是有一個出家人,往生的時候,就問大家,他說你們有沒有見過坐著往生的?有人說有。說站著往生的呢?也聽說過。結果他就翻一個筋斗,頭朝下腳朝上,他說這樣往生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沒有,他就走了。這真有福報啊!你看這遊戲人間。所以我們往生,要這樣往生才自在。這躺在床上害著病走的,那已經差很遠了,那就沒有福報了,所以這很重要很重要。那麼沒福報,生了病了,臨終的時候往生,我們往往幫助別人助念,看到瑞相。他臨走的時候,相貌變得很好,嘴巴里還在動,但是沒有聲音。我們念佛的人以為,他也跟我們念佛了。其實不是的,其實他是講的他看到佛了,佛來接引他。他想跟大家說,跟大家辭行、拜拜,結果他沒有聲音,他體力不夠,說不出來。其實他是見到佛,都是活著走的,沒有說是死了走的,沒有,都是活著走的。所以就說明了,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不死的法門。你看我們活著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佛,不要經過第二生,決定成等正覺,就證無上正等正覺啊。這才顯示出阿彌陀佛的本心、本願,唯一的一個期望就是廣度無邊眾生,幫助大家個個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涅槃。上面這個六願,都是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報身之妙,真正不可思議。不但是智慧、神通、道力具足,而且彌陀保證我們一生成圓滿的佛果。我們念到這個地方,這怎麼能不去!沒有理由不去。

第七段,第十三願和第十四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這是光明無量願。許多經論上說,一般諸佛的光,大概都是照一二百萬世界,佛光有這麼大的能力,可以照到兩百萬世界。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的,什麼原因呢?我們在彌陀因地裡面看過,他接受他老師的教誨千億歲,老師為他介紹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的剎土,而且他統統見到。諸位想想,這個緣太殊勝了,一切諸佛剎土他沒有一個漏掉的,都曾經等於說去觀光參學過。於是他成佛了,他的光明遍照,不是幾百個、幾千個佛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統統遍照。過去有這個因緣,今天有這樣的果報。「絕勝諸佛」,絕是絕對,勝是超勝,一切諸佛的光明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所以世尊在後面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就是這一願:光中極尊。

「勝於日月之明」,我們這個世界的光明之最,就是日月,日月的光明跟佛光不能相比。佛光大。也許有人要問,那佛光這樣大,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呢?佛光真的是遍照,我們今天看不見,我們的眼根有了毛病,不管用了。現在科學為我們證明了,科學家知道,宇宙之間光有很多種,光波不一樣,我們這個肉眼只能夠在無量光波裡面看到一小段,比這個一小段長的我們看不到,比這個短的我們也看不到。但是利用科學的儀器,可以測出來。就像X光、紫外線,我們肉眼看不到,確實存在,科學儀器裡面可以能顯示到許許多多不同的光波。阿彌陀佛的光波是無所不知,這是我們的眼根有了毛病。毛病從那裡來的呢?這個毛病的病根,就是佛講的妄想執著。假如我們能把妄想執著去掉了,恢復到清凈心了,我們的能力就恢復了。前面講了,天眼、天耳、他心,這些本能都恢復了,阿彌陀佛的佛光我們就見到了。實在講,我們白天不必靠太陽光,晚上也不必靠燈光。為什麼呢?這個世界是一片光明啊!大乘經上常講的,大光明藏,我們這個世界亦復如是。如果你不相信,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我們這邊圖書館有。虛老和尚不會說假話,年譜裡面記載有一段公案,是老和尚有一天,回到他自己的茅篷,下午,大概路很遠,他回到他茅篷去。走在半路遇到兩個熟人,也是出家人,打著燈籠。遇到虛老和尚,唉呀!老和尚,天這麼黑了,你還看得見啊?這一說了,老和尚眼前就一片漆黑。老和尚原來的時候,他這個天是明亮的,他沒有分別,他下午出來的時候,始終他沒有念頭,那個境界永遠保存在那裡。人家一提起天黑了,他一起分別了,天就黑了。那個虛老和尚要一直沒有分別心的時候,到第二天天亮,他一夜在他境界裡面,天都是明亮的。這是事實真相,一點都不假。都是我們自己凡夫,妄想、分別、執著造出許許多多的障礙。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所以佛叫做無量光佛,光明遍照啊。「若有眾生,見我光明」,或者是天眼見到的,阿羅漢、菩薩們的天眼能見到;或者是定中見到的,真正修定的人,得定的人。我們念佛人得到事一心、理一心,得一心不亂,定中能見到。還有一種是特別的機緣,感應而見到的。見到佛光,佛光消業滅罪的力量很大,三毒煩惱縱然不能斷,也會息掉了,不起作用。如果業障輕的人,這佛光一加持,煩惱真的就斷了(貪、嗔、痴是很粗的煩惱),這是安。苦沒有了,苦滅了那就樂了,「莫不安樂」,安樂是這麼回事情。煩惱輕、智慧長,這個人一定會生起慈悲心,決定不會作惡,一定會作善。這個「慈心作善」是自自然然生起來的,不是別人勸他的,也不是自己勉強要作的,是自然的。每一天除這個事情之外,就沒有別的事情好做,就是存大慈悲心,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再說的具體一點,幫助一切人認識凈土、明了凈土、修學凈土、求生凈土,這個是慈心作善達到了最真實,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所以「來生我國」。

第八段,第十五、十六願: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

前面這一段光明無量,實在講,彌陀成佛,一切無量。但是他在自在王佛的會上提出報告,這個四十八願是報告啊,也只特別說了這兩個。世尊為我們講《阿彌陀經》,給我們介紹的,也特別指出「無量光」、「無量壽」。在一切無量裡面,這兩種意思最圓滿。光明代表十方,光明遍照,空間,我們今天講空間。壽命呢?過去、現在、未來,代表時間。現代人講時空,時空裡面,所有一切沒有一樣會漏掉的。所以,無量壽跟無量光,就代表廣大無邊際的時空,這裡面一切的無量,彌陀統統具足,沒有一樣欠缺,是表這個意思。但是在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最重要了,所以壽命是一切無量裡面的第一德。諸位想想,如果講壽命沒有了,好,你有無量的財富,無量的眷屬,誰受用呢?不全都落空了!壽命是第一重要的,有無量壽,其他一切無量你才能享受得到,才不致於落空,這壽命就非常重要了。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作佛,壽命無量,故名無量壽佛。極樂的根本就在這一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無量壽,那我們去往生的呢?底下說: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跟阿彌陀佛壽命一樣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我們前面讀過。這個地方講聲聞、天人,怎麼會有聲聞、天人呢?世尊在本經後面跟我們有說明,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原來這個名詞是比喻。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思煩惱沒斷盡,這就是天人,等於他方世界的六道眾生,這是完全講的斷煩惱的程度。你跟他方世界六道凡夫是相同的,煩惱沒有斷盡。見思煩惱盡了,無明沒有破,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是這麼個說法的,其實不是的。這是講我們自己實質的程度,是這個樣子。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不是我們修得的,是佛力加持的。我們自己呢?自己跟他方世界人天沒兩樣,是這麼一回事情,這第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是講我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從人道去的,天人。有人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羅漢,他念佛往生去的,那他就是屬於聲聞。沒到極樂世界之前的身分,有這兩種說法。這樣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數,人數太多太多了。「壽命亦皆無量」,這句講什麼?初往生的人,壽命都無量。那在西方極樂世界修得很久的就不必說了。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無量壽了,那品位更高的那還用得著說嗎?這就是說明了,個個都是無量壽。佛的壽命長,長住在世間,眾生就有了依靠了。像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福薄,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佛八十歲圓寂了。佛滅度之後,我們沒有依靠。實在講,雖然留這麼多經典在世間,我們今天有機會接觸到,接觸到這麼多經典,還是盲修瞎練,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學哪一個法門,不知道自己的根性。雖然學佛,我們的疑惑不斷。存了一個懷疑的心,這就是很大的障礙。佛說過,疑是菩薩大障礙,何況初學。佛說菩薩疑惑是大障礙,那個用意很深。我們過去不明了,現在懂得一點了。菩薩疑什麼呢?懷疑凈土。雖然遇到這個經典,聽佛說法,不能接受,不相信。當年法華會上,退席的人就很多,不能接受。這一個法門,不能接受的人更多。所以菩薩需要無量劫的修行,不能在一生當中成就,這就是他的障礙,這就是他吃了大虧了。所以佛在世,這才有依靠了。彌陀那個世界,真的是實報莊嚴土,佛與大菩薩修行的道場。我們凡夫,前面跟諸位介紹了,五乘契入報土,這是古來祖師所說的。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統統入彌陀的報土,這個不可思議,這個真的一般菩薩不能相信,不能接受:哪有這種事情!西方世界實在是非常特別,跟其他諸佛剎土不一樣。教主無量壽,是真實的無量;往生的人無量壽,說老實話也是真實的無量。為什麼呢?他在一生當中,要成究竟的佛果。成了佛了,哪裡還有壽命,自然是無量的嘛。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彌陀示現的是個有量的無量,我們到他那個地方去之後,真的變成真實的無量。理如是,事亦如是。下面彌陀又舉例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好。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

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那就不曉得多少人了,人太多了。諸位要知道,這個「眾生」是講六道眾生,不是講人道,六道裡面眾生。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地球上人不太多,現在還不到五十億,可是地球上螞蟻多少呢?蚊蟲多少呢?這些動物多少呢?那真的就無法計算了,何況還有餓鬼、還有地獄、還有諸天,可見得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六道眾生,就太多太多了。佛舉一個比喻,假使這些人

悉成緣覺,

緣覺比阿羅漢還要高一等,智慧、神通都比阿羅漢高一等。

於百千劫

這是時間長,不是一天、兩天,不是十年、二十年,或者幾百年、幾千年,不是。「百千劫」,這麼長的時間。

悉共計校,

就是這些緣覺,這是假設的話,這麼多的辟支佛,以他們的神通、道力、智慧共同來計算,算什麼?算這個壽命長短,算不出來啊!

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說實實在在話,西方極樂世界人這些壽命,除佛與佛,等覺以下的菩薩,都不知道,這個就是真實的無量。

第九段,第十七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在這一願裡面,我們要注意的,「十方世界」,這就是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世界都不漏。「無數諸佛」,一尊佛也不漏。沒有一個世界佛不講凈土三經的,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凈土的。除非你的緣沒成熟,給你講你不相信。不相信你就謗佛了,所以佛就不說了。因為謗佛有罪過,佛很慈悲,不讓你毀謗,不讓你造業,不給你講。這就是這一願,這一願他實現了,十方一切諸佛都稱讚阿彌陀佛,都稱讚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要說到度眾生,

第四十五卷

這一願他實現了,十方一切諸佛都稱讚阿彌陀佛,都稱讚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要說到度眾生,度眾生度得普遍,度到究竟。普遍是虛空法界裡頭一個眾生都不漏掉。彌陀度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平等得度,這是普,普遍。而且究竟,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是一切諸佛所不及。諸位要曉得,諸佛尚且不及,那菩薩當然更不能。我們世間人感情很重,有些人跟一些菩薩有緣,不念佛,要念菩薩,那個感情好重,舍不掉。這個經要多念念,要覺悟啊!一切諸佛都比不上阿彌陀佛,那菩薩當然更比不上了,你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偏偏去念菩薩呢?一個是情執太深,第二個是不了解真相,所以才有這個誤會。有些人念菩薩,念菩薩念了很多年了,現在要不念菩薩,念佛了,好像對不起菩薩,受良心責備。還有人念別的經,譬如像念《金剛經》,念《楞嚴咒》,念了好多年了,現在叫他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他也放不下。我念了好多年了,好像心裡頭有歉疚的意思。這都叫妄想,這都是煩惱,你的妄想、煩惱放不下。實在講,今天我們明白無量壽了,我們知道有阿彌陀佛了,我們改念《無量壽經》、改念阿彌陀佛,是把我們的修行向上提升了,升等,這個是好事情。哪有一個學生在學校念書念一年級,到第二年升級不想升,我對一年級感情很深。哪有這種道理呢?你們今天心理就是這個樣子,考試及格了,要去升級了,捨不得。這學校應該要畢業了,捨不得,願意再留校。你說糟糕不糟糕!這錯誤,大錯特錯。所以要曉得,能念無量壽、能念阿彌陀佛,這個升等升到了頂點,沒有比這個再高了。佛為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希望一切眾生早日成佛,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用什麼方法呢?就是推薦、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能往生到凈土了,那就一帆風順,什麼障礙都沒有了。諸位想想,假如阿彌陀佛沒有這一願,這一願是要一切諸佛都推薦、都介紹,沒有諸佛宣揚,我們怎麼會知道西方凈土,我們怎麼會曉得阿彌陀佛?所以世尊為我們推薦、介紹,今天念到這一願,才知道世尊也是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阿彌陀佛的本願,令一切諸佛如來都來讚歎,都來推薦、介紹,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佛恩難報,這是真的。

第十段,第十八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願,是大願的精髓。古德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做了一個比較,諸位看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註解,他就說得很清楚。隋唐時候,日本、韓國跟中國的大德們,做了一個統計,說明了,在一切經中,《華嚴》是第一。這大家幾乎都公認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華嚴》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呢?《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華嚴》、《法華》統統比下去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第一經。為什麼呢?《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要不導歸極樂,《華嚴》就不能達到最高峰,就不能圓滿。那麼由此可知,《華嚴》最後就是歸《無量壽》,《無量壽》是《華嚴》的總結,這才明了,《無量壽》第一了。《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精髓。所以古德說,這個《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就是《華嚴經》。八十卷經太大了、太長了,他這個分量小,就是中本。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華嚴》呢?《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比這個更少。文字雖然有廣略不同,廣就是多,略是少,不一樣,裡面所講的道理沒有兩樣,完全相同。所以這個《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華嚴》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讀這個經,你看處處講到普賢行、普賢道。蓮池大師註解小本《阿彌陀經》,叫《彌陀疏鈔》,他用什麼方法來註解呢?幾乎完全用《華嚴》。所以我們讀《彌陀經疏鈔》,就等於讀了一部《華嚴經》,那個分量也很可觀,義理也是無限的深廣,證明小本《彌陀經》,確確實實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心經,這沒錯。這是《無量壽經》在整個佛法的地位、重要性,我們明白了。

《無量壽經》我們這個本子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呢?我們繼續再追,當然第六品,我們現在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無量壽經》的核心。再問,這四十八願那一願最重要呢?我們繼續不斷的去追,這個古大德已經跟我們說明了,我們不要再去找去了,就是這一願,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內容是什麼呢?內容是「十念必生」,說明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一願,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追到那個頂點,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過去我們常常聽到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也不曉得那個功德為什麼不可思議。這樣一來,我們明白了,原來整個的佛法到後頭,要到了巔峰,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六個字就是一切佛法了,念這六個字,所有一切佛法就統念了。沒有一部經離開這個名號,沒有一個法門離開這個名號,也沒有一尊佛菩薩離開這一個名號,所以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念到了,所有一切菩薩也統統念到了,不必一個一個菩薩去念了。所有一切經也統統念到了,無論是教下的、禪宗的、密宗,全都念到了。你看這多方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前清灌頂大師講,眾生極重的罪業,什麼樣的經、什麼樣的懺都消滅不了的重罪,到最後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把它消得乾乾淨淨。那麼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很多,為什麼業障消不掉?你們想想,好像跟經上講的不一樣嘛!其實你們還是沒有搞清楚,什麼沒有搞清楚呢?你們根本就沒有念佛嘛!你們念是口皮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頭沒有,心裏面還是是非人我,貪嗔痴慢。這個不行,這個與佛不能感應。要什麼呢?心上有佛。諸位要知道,這個念,念是從心,不是口。中國這個文字實在講,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不能夠相比的。文字是符號,我們祖先創造的這個文字,這些符號用意非常之深,充滿了智慧。你看看那個念,念上面是今,底下是心,你現在的心,現在心上真有佛,那叫念佛,不在口上。口叫什麼?口叫稱、稱仰。口是稱,念在心,不在口,你的心上要真有佛,那叫念佛,那就能消業障。口裡面有佛、心裡頭沒有佛,業障消不了。諸位要想消災、免難,這個消業障,心上真有佛。

念佛有很多種念法,《觀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那個後頭都有念。觀想,是心裡頭常常想,想阿彌陀佛,想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想他從初發心,這《無量壽經》上講的,拜老師、求學、修行、證果、弘法利生,去想這些,不要想別的,想這些,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十六觀經》上有。你心上真有,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除了西方境界之外,心裡頭沒有別的念頭,這叫一心念佛。縱然我想依照這個經上,念得很熟了,我想,可是還想是非人我,還想貪嗔痴慢,你這個念佛叫雜心念佛、多心念佛、亂心念佛,這個沒有感應的,這個不能消業障。所以要一心念佛,這用觀想的方法。觀像念佛呢,這一般講那是要很有福報的人,你家裡面有佛堂,供養很莊嚴的佛像,自己很清閑,不要做事情,有人供養你。你每天修什麼行呢?看佛像,觀像念佛,把佛的相好深深的印在自己心中,這叫觀像念佛。但是你離開佛堂、離開佛像,你修行的功夫就斷掉了。所以你一定有很莊嚴的佛堂,而且最好這個佛堂四面都有佛像。為什麼呢?無論轉到那一邊都看到佛像,這是觀像念佛。第三種叫持名,這最方便的了。持名,名號不能間斷,名號提醒自己,心上真有。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持名的方法,我們這一句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心上有,口裡面念出來,再從耳朵里聽進去,又回到心裡去。這個是念佛人,這個的確是念佛了。而不是這一句佛號只在口頭上,心裡頭沒有,耳朵也沒有,這樣的佛號沒有用處。那就是古人諷刺的話了,你喊破喉嚨也枉然,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都沒有用處,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裡頭一定要有佛,這個重要。

我勸勉初學的同修,從讀經下手。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我要求的不過分,一天念三部,三年圓滿,三年就念三千部。目的在那裡呢?目的在修定。三千部經念下來,心定了,不會去胡思亂想了,定於一門,定於一部經。而且三千遍念下來,這個經一定會背了。能夠背誦,這個很重要。你要能記得住,記不住對你修行沒有幫助。實在這個經能背,我還見過兩個人,我很佩服,我自己都沒有這個能力。我在美國在德州休士頓,有一個同修,也是中年,他做生意工作還很忙,他五個月會背。他自己也沒想到,他告訴我,他念五個月他能背誦。還有一位同修,我聽說,我跟他見過一次面,在台北,一個星期背誦。這個大概是前世有宿根,他這麼快,但是他念得很勤,日夜不斷的念,念一個星期他會背了。所以現在能夠背誦的人很多。三年三千遍念了之後,怎麼辦呢?要著重求解,經裡面的意思要明白、要清楚,就是要求解。都明白了、都清楚了,要照做,那才叫修行。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經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生活行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是依照《無量壽經》教訓去做,決定不違背,這叫真修行。於是你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的願也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看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了。阿彌陀佛發這個願,我也發這個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跟阿彌陀佛同解同行,真正能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還不往生,那誰往生?這決定往生嘛!這叫真念佛了。所以念佛,諸位要記住,不是有口無心,那個不行的。

在過去,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們有幾位同參朋友,學佛的朋友,常常在一塊辯論。有一位同學說,佛法裡面講,佛萬德萬能,這句話我不相信,這個都是讚歎的話,不是事實。就像從前帝王時代,我們一般讚歎皇帝萬歲萬萬歲,其實皇帝活到一百歲的不多,哪有萬歲,那是假話,不是真的。佛哪有這個能力,這萬德萬能一定是說得好聽的,讚歎的。為什麼呢?假如有一個人造了很重很重五逆十惡的罪,馬上就要墮地獄了,佛有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如果有這個能力,那萬德萬能我們可以相信。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這個是恭維、稱讚的話,不是真的。那個時候提出這一個看法,我們很多同學聽了都啞口無言,答不出來。到以後,我們讀到這個經、讀到這一願,哎!才明了。如果那個時候要讀到這個經,我們就有話答覆他了。確確實實,十念、一念,十念必生,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成佛,可見得萬德萬能不是讚歎的話,是事實。那麼眾生為什麼不能成佛呢?眾生不肯幹嘛!自己業障重,不能怪佛啊!實在講,自己再重的業障,肯聽話、肯信佛,都能夠立刻成佛。就是不信,不相信、懷疑、不肯干,那就沒法子了。肯乾的人,這一願的的確確不可思議。這一願是整個佛法總綱領,整個佛法裡面的最高峰。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這個法都是第一頂峰。名號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再細看這一願,這裡頭一個字都不可以放鬆。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這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了。

「聞我名號」,聞是聽說、聽聞,這個聞裡面諸位要曉得,要包括著真信切願,這個才叫聞。如果聞裡頭沒有信願,那就是聽而不聞,聽到了沒有聞。所以他底下講:

「至心信樂」,這是關鍵,要緊的四個字,能不能往生就決定在這四個字上。至心是真心,真誠到了極處才叫至心,真誠到了極處了。什麼樣的心才真誠到了極處呢?剛才跟大家講過,一心。心裏面還有一個雜念,那不是至心。心裡頭一個雜念也沒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叫至心。信樂,真信,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叫信。樂是喜歡,喜歡阿彌陀佛,喜歡極樂世界,真正想去,這才行。

「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這一生當中,一絲一毫的善事、善心、善行,都迴向莊嚴凈土,都把這個功德迴向莊嚴凈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願生我國」,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也是從這一願說的。品位高下,在乎持名功夫的淺深。持名的功夫深,品位就高;功夫淺,品位就低。記住,持名功夫的深淺,沒有說持名多少,多少跟功夫不一樣。持名要有功夫,什麼叫功夫呢?念佛的時候心地清凈,不懷疑、不夾雜,叫功夫。如果我們念佛懷疑、夾雜,這個沒有功夫的,這個不容易得利益了。所以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凈念相繼」,那個念要清凈,這才有感應,才相應。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在乎多少。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念是很少。古人為我們解釋這一願,這個十念是平時的十念呢,還是臨終的十念?刻實而論,這是臨終的十念,但是平時十念也講得通。慈雲灌頂法師教人十念法,那是一般工作繁忙的人,沒有時間做早晚課的人,他教了一個十念法,就傳一個十念法。方法呢?盡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口氣念佛不拘多少。有的人氣長,有的人氣短,沒有關係,不拘多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口氣叫一念,這個時間不長。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有佛像就在佛像面前,合掌禮拜,念十口氣。如果沒有佛像呢,面向西方,念十口氣的佛號。早晨一次,晚上一次,養成習慣,一生當中一次都不缺,這也叫凈念相繼。他沒有缺,每一天到時候就念了。這個方法很好,這幾百年當中,許許多多人用這個方法念佛成就。

我記得上一次,好像是去年,我在此地傳給諸位一個新的十念法,跟這個灌頂法師那個不一樣,比他那個還簡單。他還是要念十口氣,我這個不要,就是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不管一口氣、兩口氣,就是念十聲佛號。時間我想一分鐘足夠了,但是一天要念九次。好處非常多,早晨起來念一次,吃飯的時候念一次,你一天吃三餐飯,吃飯的時候,我們一般佛教徒都念供養咒,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實際上都是有口無心,不如老老實實念十句阿彌陀佛。所以我們用佛號代替供養咒,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十聲阿彌陀佛,用真誠的心、清凈的心、恭敬心來念這十句佛號,十句佛號念完了再吃飯。這個身心清凈,吃東西能吸收、幫助消化,好處多,這是真的。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各一次,晚上睡覺之前一次,一天九次,養成習慣。這個時間雖然短,但是它隔不多久的時候又有一次,一天九次的薰修,效果很大。我那個時候提出這個方法不久,兩個星期,馬來西亞同修就打電話告訴我,他們都感覺到效果,來感謝我。他們就真照做了,可見得是兩、三個星期就會看到效果了。非常好的方法,工作再繁忙的人都可以修,對於你的工作、對於你的生活,只有幫助,絕對不會有妨礙。這個都是十念,用這個方法。願文末後說: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罪非常之重,殺父、殺母親、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種罪極重的。可是佛在《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這五逆罪念佛,臨終十念還是可以往生。可見得這個地方,他的重點是底下這一句,如果毀謗正法,他根本就不相信,那他當然不相信、不願意,他不肯念。不是他不能得救,是他不肯接受。但是佛在這一句話裡面含意很深,大多數造極重罪業的人,回頭很難,相信很不容易,這也是真的,也都是事實。

我們從這一願裡面,知道念佛的要訣,往生的根本教義。當然,念佛念得是愈多愈好,多多益善。我們能夠一心專修,這一點非常重要,真的把其他東西統統放下,要專修。專禮,我們每一天拜佛只拜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剛才講了,心愿解行樣樣同佛,這就是《觀經》上所講的是心作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心真的是在作佛,十法界裡頭我們專緣佛法界,這也就是「是心作佛」最具體的修學法,自自然然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是心是佛」,自然跟他相合。

過去善導大師給我們說,四十八願,從前面第七段一直到這個地方,第七段是第十三願,也就是說,第十三願到第十八願裡面,「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嘆、十念必生」,這個五願是真實智慧,是四十八願的精華,是四十八願的中心。可見這個五願,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弘誓的精要。彌陀的本懷,我們在這裡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就是想叫一切眾生決定成佛,不需要累劫去修行,一生當中就把這個問題解決。為了實現這一個大願,這才有十念必生這一個殊勝的願望。眾生念佛,決定成佛。

往年我讀《觀無量壽經》,看到《觀經》裡面三福一段開示,我知道那是修行入門真實的基礎,我很重視這一段經文。但是它第三條裡面,「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四句,那個深信因果,我是揣摩了好多年,不得其解,不知道它什麼意思。為什麼這一句話我不懂呢?假如這句話要是在第一條裡面,我不懷疑。他在第三條裡面,我懷疑了。第三條是什麼呢?第三條是菩薩啊!第一條是人天,第二條是小乘,第三條是菩薩。菩薩還要深信因果,什麼因果?普通因緣果報,我們都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我們人都相信,難道菩薩不相信嗎?所以對於這究竟是什麼因果,懷疑了好多年,這才恍然大悟,才搞清楚了。什麼因果呢?「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就是這個法門,就是凈土法門。實在講我很笨,就在這個本經上面,都看不清楚,要搞好多年才看出來。沒有離開本經,就是這個經上所說的嘛!念佛是真因,成佛是真果,這個要曉得。

唐朝善導大師,這是我們凈土宗的第二代祖師,他老人家有兩句名言,說:「如來所以出興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我們凈宗祖師說的,而在傳記裡面,有人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歷史上,好像身分露出來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有三個人。第一個就是善導大師,第二位是永明延壽,第三位是天台國清寺裡面的豐乾和尚。寒山、拾得、豐干,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豐乾和尚是彌陀再來的。這是身分露出來,我們後人曉得。那要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話,那這兩句話就是彌陀自己說的了。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切諸佛如來以佛身,示現佛身,為眾生說法,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面,「應以佛身而說法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說什麼法呢?唯說彌陀本願海。換一句話說,《無量壽經》、《凈土三經》,說的什麼?就是說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部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還是講的彌陀本願。再擴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我們今天收集的全部大藏經,你問問說的是什麼?也是說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愈說愈廣、愈說愈細,說的無量無邊,都是說這個。所以四十八願是一切諸佛說法的總綱領,這個掌握到了,一切佛法統統都抓到了。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是綱領的綱領,頂尖,頂尖就是這一句佛號。我們到這裡,才把佛號的價值搞清楚了。你要不認清楚,你不識貨。不識貨,你怎麼肯把這個東西當寶貝,你怎麼肯認真修學!到你真正明白、真正認識、透澈的認識了,這個時候你自自然然的把它看做珍寶,決定不會捨棄,決定不會放下,然後才能做到老實念佛了。老實念不容易。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並不明了,像有一些老太婆,她就能老實念,臨終的時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她什麼都不懂。那是人家的善根太厚了,我們比不上啊!多生多劫修的善根福德,我們那能比得上她呢?她心裡沒有雜念,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個就是善根福德不如人。像我們這樣的人,只有一個方法:搞清楚、搞明白、真認識清楚了,唉呀!這死心塌地了,妄想雜念才肯放,否則的話不肯放啊!凡夫能在一生當中契入實相,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我們說契入實相,一生圓滿成就,實實在在說,唯有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除此一門之外,你們自己去試試看,有沒有辦法把這個是非人我、貪嗔痴慢洗掉。如果覺得沒有辦法,趕緊念佛。有辦法可以不念佛,沒有辦法,念佛是第一了,還是念佛為高啊!

第四十六卷

第十一段,第十九、第二十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九願。這個十九願,古德也非常重視。因為在三輩往生,世尊告訴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要緊的條件,上中下三輩都要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這就是前面講的十念必生,是一向專念。這一願是發菩提心,可見得這個兩願非常重要。這一願裡面,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就是發心。

「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是真實的覺悟,真正覺悟了。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了三心: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極處,至誠)、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就是菩提心,與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意思相同。古大德為我們講解這個三心,講得很多,實在講,我們也很難體會,倒不如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說的,既清楚又明了。他老人家講,我們真正發願求生凈土,這個願心是真實的,他說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我們好懂。換一句話說,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嚮往凈土、求生凈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種說法,蕅益大師以前沒有人說過,是他老人家的創舉。可是我們愈想愈有道理,確確實實符合如來度生的本願,真的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在一般大乘經裡面講菩提心,必定包含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可以說是菩提心具體的修學,可見這個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菩提心落實在修行上,就是四弘誓願。第一要發度眾生成佛道的大願,這個願心生起來之後,就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在推動你精進不懈。我們學佛為什麼會退轉?因為學佛是想自己成就。自己早一天成就很好,晚一天也無所謂,於是就懈怠了。假如你發的心是要救度一切眾生,這個使命就重了。我成佛晚一天,眾生就多受一天苦;我早一天成佛,他就少受一天苦,這個力量就大了:不可以懈怠,不能懈怠,不可以叫眾生因我多受一天苦難。這個力量在推動,所以他能夠認真的去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回過頭來,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個願望才能圓滿達到。這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菩薩修行不疲不厭,那麼樣的精進,就是這個道理。

「修諸功德」,這是講發心之後,所修的大行。

「奉行六波羅密」,這是把菩薩修行的綱領說出來了。修什麼呢?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前面都曾經說過,不必再多說了。

「堅固不退」,他為什麼會堅固不退?就是因為有菩提心。

「復以善根迴向」,他所修集的一切善根都迴向求生凈土。

「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一點必須要清楚,一心念佛不能間斷。這個念不是在口念,是心上真有,我們心裏面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不但有阿彌陀佛,唯一的一個念頭就是念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心裏面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這叫一心專念。念阿彌陀佛就要學阿彌陀佛,要效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存的什麼心?阿彌陀佛有些什麼願望?阿彌陀佛在日常生活當中,他怎樣過日子?這些地方我們統統要學習。阿彌陀佛在日常生活當中,盡心儘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信願持名、求生凈土,那麼我們也把這樁事情做為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的大事。

念佛這個法門非常好、非常殊勝,絕不耽誤世間法。你在家庭裡面,念佛不妨礙你的工作。如果你是經商,你在一個行業裡面,你可以從老闆到員工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果然念阿彌陀佛了,你的工作會做得更輕鬆、更愉快、更圓滿,不覺得疲勞,不會厭倦,這都真的是事實。念佛好處利益太多太多了,並不妨礙工作,對工作有好處,沒有壞處。凡夫要想明心見性,要想見性成佛,這個一心專念、求生凈土,實在說是最穩當的一條道路。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個諸位懂得,心上有,不是口上。稱念是因,發菩提心是念佛的真因。下面是講的果德:

「臨壽終時」,我們人在這一生當中,壽命是有一定的,這個果報是前世修的因,今生得的果報。當我們這個報報盡了,不會再輪迴了,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就來接引我們。也有人壽命延長了,在這個世間壽命延長,好不好呢?實在講,多活一天多受一天罪啊!早一天往生,早一天見佛,早一天證果。所以我想,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求長壽,不求這個。可是如果壽命延長了,他有延長的因緣。因緣是什麼呢?佛法當中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度眾生要緣分。這個人跟佛有緣,這個世間還有許多眾生跟你有緣的,你勸他,他會聽,別人勸他不聽,這麼多有緣的人,他得度的機緣都在這個時候成熟,那你壽命到了也不能走,還得多住幾年,幫幫他們的忙,這個是應該的。所以我們念佛人,壽命要是延長了,必定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更多的人念佛往生。如果不是這個理由,實在講,沒有理由在這個世間多住一天,沒理由的。

「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在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那這個時候看你的功夫,念佛的功夫,看你的緣分。如果你的功夫好、緣又殊勝,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的人好多好多啊!如果你念佛的功夫淺,平常又不大喜歡跟人結法緣,那麼阿彌陀佛來接引,跟著來的人就不多。這是我們要明白,要爭取的。平常我們一心稱念、廣結佛緣,就是廣結法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歡迎的人就太多了。這些人裡面,跟著佛來的這些人,裡頭有很多很多都是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朋友、同參。他們在過去早就往生了,現在聽到你也來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了,他們都一起跟著佛來歡迎你,來接引你。這一見面呢,前面我們讀過,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一加持,你的宿命通立刻就現前了,過去世生生世世這些人全都認識了。哪一生、哪一世,他跟我什麼關係,統統認識了。所以你一定要曉得,唯獨在六道輪迴很孤獨。人一死,一輪迴,家親眷屬就分散了,再想見面碰個頭不容易,非常非常困難,完全是陌生的境界。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親朋好友好多好多,都是熟人,一點都不陌生,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經須臾間,即生我剎」,這是講往生時間非常快速。雖然娑婆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但是一念之間就到了,速度非常快。到那個地方之後,底下這一句經文非常非常要緊:

「作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這個地方翻做阿惟越致。這是梵語,意思是不退轉的菩薩,圓證三不退。所以古人說,這是阿彌陀佛「心性之極至」,這個心性功德大到了頂點了,「持名之奇勛」,持名這個方法功勛不可思議,也是彌陀的大願。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宏願,使每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能夠圓證三不退。實在講,這個地位是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在一般大乘經上講,至少要修行滿足兩個阿僧祇劫才能證得。像我們這個凡夫,一生到那裡就得到了,超越了兩個阿僧祇劫,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這一願非常重要。古德有說,「十念必生、聞名發心」這兩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精髓,這個話我們可以相信。再看底下經文。

第十二段,第二十一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

十方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聞名裡面一定要包括信、解,我們深信不疑,我們明了,這個聞裡頭包含這個意思。繫念呢,就是有願有行,非常嚮往極樂世界,心裏面常常念著佛,這個念就是繫念,念著佛,我們常講挂念,心裡常常挂念。世間人挂念、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細細想想呢,那些所繫念的全是六道輪迴。繫念兒女、繫念父母、繫念家親眷屬、繫念財產、繫念權位,全是六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今天覺悟了、明白了,我們把繫念換成阿彌陀佛,世間種種牽腸掛肚的統統放下,一心繫念阿彌陀佛,就對了,這個就正確了。

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

植是種植,這是比喻,意思就是真有了,心上真有了。德本是什麼呢?就是指的彌陀聖號,這個六字洪名心上真有了。

至心迴向,

這是真誠心,迴向:

欲生極樂,無不遂者。

這一願顯示,十方眾生,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不難啊!開出的條件很容易。諸位要曉得,這個開出的條件,不是普通經上的,這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開的,不是諸佛所說的。這個是佛的本願,所以從這裡看往生不難。

若有宿惡,

這是假設。實在講,這是真的。哪一個凡夫沒有造罪業呢?我們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罪障很重。但是不怕:

聞我名字,即自悔過,

這就是懺悔往生。

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

這就很重要了。懺悔功德很大,實實在在講,整個佛法,無論是哪一個法門,若論修持,全是懺悔,都修的懺悔法,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法門是講的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就要注重懺悔。用什麼方法呢?念佛。佛號威德不可思議,能消眾生一切的罪障,再重的罪障佛號都能夠消除。正如同慈雲灌頂法師所說的,世間人所造的重罪,他說所有一切經法、所有一切懺法都除不了的這樣的重罪,到最後念阿彌陀佛,可以能夠懺除。這就說明佛號的功德,超過一切經教懺悔法。實在說,知道的人不多。覺得自己業障重了,不曉得念佛,還要去拜梁皇懺、拜水懺、拜大悲懺,搞這個來懺悔。自己罪太重了,那個不行,沒效,懺不了。不知道這麼好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真有效。只要你至心懺悔,業障沒有懺除不掉的。這就說是,不必要等惑盡,也能往生。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要懂得懺悔,自己要懂得懺悔。那麼懺悔需不需要形式呢?不需要。我早年學佛,沒有出家之前,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非常慈悲,教給我這個懺悔法,這個懺悔非常重要。怎麼懺悔呢?「後不再造」。這一條非常重要,知過即改,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這是真正懺悔,而不是在形式。那個形式,就像唱戲一樣,是表演,做給一些沒有學佛的人看的,勸導大家應該要修懺悔法,那是勸人的,讓人看這個懺悔,這樣的莊嚴、這樣的隆重,是讓一般人心裡起感動,是這個意思。它的作用、利益,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想滅罪、要想消災,那是自己責心懺悔,從心地里懺悔,就是此地講,「即自悔過」,著重在這個「自」。

「為道」,這個道就是講的定慧,我們注重修定、修慧。定就是清凈心,心不被世間一切名利、五欲六塵污染,不為它所染,這就是定。慧是對於一切法都能夠通達明了,而不迷惑,這就是慧。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你要有能力辨別,這是慧,不至於學錯了法門。

「作善」是修福。前面跟位同修說過了,福很重要,我們不能疏忽了。你看成佛,我們在三歸依裡面歸依佛,歸依佛二足尊,二是兩條,足是圓滿的意思。兩種圓滿,一種是智慧圓滿,一種是福報圓滿。佛有福報,福報圓滿。福報從那來的?要修啊!不修怎麼行呢?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修福,修慧。不可以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你要度眾生,一定要有大福報。有福沒有慧,不能度眾生;有慧沒有福,也不能度眾生。所以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定是福慧雙修。我們一心稱名、發願求生凈土,這是慧;我們修三福、修六和、修六度,這是福。福裡面有慧,慧裡面有福,所以一定懂得作善。我們在經上看的,阿彌陀佛念念都在作善,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法布施。建造西方極樂世界,讓我們到那邊去修學,是財布施。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享阿彌陀佛的福。他在那裡已經建的好好的、現成的,我們到那裡去享受。他五劫修成,修的極樂世界,我們到那裡去享受,所以他老人家真的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都做得圓滿。

「便持經戒,願生我剎」,這個是講,我們一定要讀誦,要勸別人。三福最後,「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今天我們讀誦大乘,應當從《無量壽經》下手,先熟讀《無量壽經》,到這部經通達了,自己往生有把握了,才可以涉獵其它大乘經典。往生沒有把握,其它大乘經典我們不必去看了,一心一意專求往生。一切經教呢,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再去搞「法門無量誓願學」。見到阿彌陀佛不怕了,保險了。壽命又無量,有的是時間,再多的經教我們可以慢慢的學,可以安心的去學。現在不行,學太多了、學雜了,恐怕往生成了問題。這是非常非常要緊的一樁事情。這四弘誓願,我常常勸同修們,頭兩願現在辦,後兩願學法門、成佛道,到極樂世界去辦去。四弘誓願分兩段。

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業障很重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即使你的願力很大,你要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像觀世音菩薩隨類應化,那麼你過去那些極重的業障,還會不會受報呢?不會了,決定不會再墮三惡道。這一句是這一願的最重要的宗旨,這一句是最重要的。不必像提婆達多一樣,我們在佛經上看到提婆達多造五逆罪,先要墮地獄,地獄罪滿了才再能出來。我們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會,絕對不會這樣子的。

第十三段,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願: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

這是第二十二跟二十三願。西方世界是一個平等的世界,諸位想想,有男人有女人就不平等了,那就要打架了。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所以阿彌陀佛很聰明,大概看到許多世界有男子、有女人,天天在吵,吵得不安,所以他想我這個世界統統是一樣的,全是男子,沒有女人。凡是女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男身,而且身相是一樣的,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個我們都在佛的本願裡面看到,真正是第一稀有,十方諸佛世界沒有這個事情。他這個地方是真正的做到了平等。善導大師說,這是彌陀本願威神,所以十方世界的女人念佛,臨終往生統統是男身,統統是佛的身相。佛一來接引,佛光一照,化身立刻就現前了,我們的肉身就捨棄掉了。自己新得的化身,跟佛完全一樣。所以不是說到極樂世界,是像一個小孩,慢慢長大,那就有生有滅了。西方世界沒有生滅,完全是化身,所現的身相立刻就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相狀。我們再看底下這一願。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蓮花化生。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景觀都是常住的,都是不生不滅的,永遠沒有變壞的。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剎那剎那它在變遷,它不能常住,所有一切萬物都是在變化,所以叫無常。我們看這個講台,講台是無常的,它在變,它變得很慢,我們不容易覺察。新的講台,如果放到幾千年、幾萬年了,它就消失了。或者,在某一些條件好的狀況之下,它就變成化石了,它都在變化。變成化石之後,還繼續不斷在那裡變,永遠在那裡變,這叫無常,這叫不住。西方世界所有一切萬物真常,它不變;只有一樣東西在那個地方,我們看到是會變的:七寶池中的蓮花,那個蓮花會變。十方世界,有一個人真正發心念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它這個七寶池就長一朵蓮花出來。那個人心很真誠,念佛念得很勤,這個花慢慢的愈長愈大。所以蓮花大小不一樣,有一由旬、有十由旬、有百由旬、有千由旬的,那是念佛功夫淺深不一樣,花的光色不一樣。只有這一樣東西,看到好像是有生有滅的。如果念到幾年不念了,改變主意了,再學禪去、學密去了,這個花就枯了,沒有了,消失掉了,這蓮花就沒有了。我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花來接引你,這個花是自己念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兩種力量成就的,所以有這個現象。至於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那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所以它是真常、它沒有變化,唯獨蓮花是我們的念力跟佛的願力結合的。那麼這個花是不是真常,完全看我們。要真心,要不退,我們念佛心不能夠退轉,凈念相繼,這個花也會變成真常,一往生到那邊,就變成真常了。蓮花化生啊!所以古德講,舉體皆是最勝密密吉祥。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從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到這個地方,是聞名得殊勝利益之上乘,這個得的利益是最殊勝、最真實,蓮花化生。

第十四段,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

信樂這個字念去聲,不念「lè(勒音)」,念「yào (要音)」,樂是愛好、歡喜,相信、愛好,聞裡面一定有信有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前面跟諸位說過了,那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禮拜歸命,

禮拜不一定是一天到晚去拜佛。當然有人是以這種方法做修行的,每一天拜佛拜三千拜、拜一千拜,有人專門修這個行的,並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這樣做的。禮拜是心裡有敬心,我對於阿彌陀佛的恭敬念念不失,無論在什麼時候,對佛的恭敬心都在,這就叫禮拜。但是中年以上,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現在社會我們的工作都是坐著少動,因此缺少運動,所以一般提倡運動。我們學佛的人,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其它運動上面也可惜,最好的運動是拜佛。當我們坐了很久,需要活動活動了,我們就繞佛。繞佛就是散步,外面走走,活動活動走走,心裡頭念佛,就跟念佛堂里繞佛一樣。雖不是在佛堂,我們在四周走走都一樣,調節調節身體。還有一個方法呢,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運動,心地清凈、真誠,身體關節每一個部位都運動到了,好得很,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懂得拜佛的好處。至於拜佛拜多少,隨自己,不需限定。你有時間多拜幾拜,你沒有時間少拜幾拜,沒有關係。「歸命」就是依靠,全心全力投靠阿彌陀佛。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一心依照經典的道理、教訓去修學,這是真正的歸命。

以清凈心

清凈、平等、慈悲。

修菩薩行,

菩薩行就是三學、六度,就是修善,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我們現在得到的利益。你真能這樣修行,確確實實無論你走到哪個地方,人家對你都很尊敬、都很擁護,這是你現前得到的利益。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這是念佛人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捨不得往生。那麼念佛有沒有好處呢?有好處,來生生到尊貴之家,一生下來就享福,就很有福報,也健康長壽,這是過去生中念佛的果報。可惜因為他沒有發心、沒有發願往生,得這個果報。

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行就是清凈行。因為他善根深厚,他還能夠繼續不斷再學佛、再修行。這個也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不至於迷失了自己,在這個人間還能夠繼續的修行。我們大概就屬於這一類的,過去生中念佛,捨不得這個世間,所以沒往生得了,這一生又遇到這個佛法了,確實很像講的是我們現前這個境界。

這個一段裡面三願,都是說明聞名的功德。眾生根器不一,雖然聞名,真正的大心沒發,大心就是求願往生的這個心沒發。口裡面說往生,心裏面捨不得這個世界,家親眷屬牽腸掛肚捨不得放下,這個信願就不深了。持念呢?也不專,所以跟彌陀接引大願還有一段距離,這是沒能往生。但是獲福,人天福報他得到了。這是顯示出彌陀名號,只要能夠聽到,無論往生不往生,決定得利益。因此我們對於這個名號的弘揚,也就是我們講,普遍為一切眾生宣傳、介紹,這個利益很大,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不管他信不信,我們都應該時時刻刻存這個心,有這個願,幫助一切眾生,使他有機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如果能有機會把這個經典介紹給他,那功德就更大了。

下面這是第十五段。從十五段到十八段,也就是二十八願到三十八願,這一段佛要為我們說明,他老人家攝受凈土裡面的眾生。換一句話說,也就是說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們修學生活的狀況。當然這個跟我們關係很密切,因為我們不久都要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先了解了解,對我們的信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十五段,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

我們想想,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不善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不善的事,不善的名都聽不到。譬如貪、嗔、痴、慢,我們這裡有,真有這個事;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叫貪、嗔、痴、慢,沒人聽說過。你就曉得這個世界好到什麼程度。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

這一句很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這樣雜亂呢?所有一切眾生,心不同、想不同、念不同,所以就複雜了。你看那個看相的人也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人為什麼每一個人不一樣呢?我們的心裏面想的,思想、見解不一樣,所以面貌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相貌都相同的。他為什麼相同呢?他心一樣的。什麼心呢?念阿彌陀佛的心,個個人念阿彌陀佛,個個人心裡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變成阿彌陀佛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的,哪個不是阿彌陀佛?每一個人長的跟阿彌陀佛一樣嘛,個個都是阿彌陀佛。「皆同一心」,這個太重要了。「住於定聚」,這個定聚是正定聚。佛法裡頭有講三聚,這個三聚包括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正定聚,這個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決定成佛,那方法正確,沒有錯,這叫定聚。第二種叫邪聚,你依照這個方法修,無論怎樣精勤,決定不成就,那個就叫邪聚。第三類呢叫不定聚,像我們這個根性的,不定聚。碰到定聚,我們就成就了。碰到邪聚呢,我們就不成就了。所以我們屬於不定聚的。

永離熱惱,

熱惱就是煩惱,西方極樂世界永遠沒有煩惱,心地都清涼自在。這底下:

心得清涼。

他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心地就能得清涼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要知道,人生是很短暫的,數十年寒暑彈指即過。我們跟人相處,跟這個社會相處,有什麼過不去的?

第四十七卷

永離熱惱,

熱惱就是煩惱,西方極樂世界永遠沒有煩惱,心地都清涼自在。這底下:

心得清涼。

他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心地就能得清涼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要知道,人生是很短暫的,數十年寒暑彈指即過。我們跟人相處,跟這個社會相處,有什麼過不去的?想開一點嘛,不要那麼認真,不要那麼計較,自找苦吃,一彈指就過去了。所以聰明人,我們要爭取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永恆真常,這是叫真正聰明,真正覺悟。這個地方我們是過客,像經過的客人一樣,這住旅館好壞,何必計較呢?明天就走路了嘛!不能把它當做家,家在西方,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老家。這個地方不是家,暫時住住,好也好,不好也好。人家對我好,很好;對我不好,也很好,就沒事了嘛!你看這心地,不就很清涼、很自在,日子就過得很快樂,一點煩惱都沒有,歡歡喜喜。這個是正確的,這個心得清涼。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漏盡比丘是阿羅漢,這個地方是比喻,實際上超越阿羅漢。阿羅漢雖然煩惱斷盡了,漏是煩惱,煩惱統統斷盡了,智慧不圓滿。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但煩惱斷盡了,智慧圓滿,絕非阿羅漢能夠相比的。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有些人懷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會不會有我執,有法執呢?還會不會動念頭,去想自己呢?這裡說出不會,決定不會。彌陀本願的加持,你不會再退轉。如果說是再要貪念這個身相的,那是執著,那是退轉。決定不會退轉。

第十六段,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願: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前面這一句是講的因,善根無量。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念佛,修善,積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善根無量。何況你所修集的善根,你怕不夠,阿彌陀佛又有威神加持你、幫助你,使你那個小善根變成大善根。這個是學別的法門不可能的,沒有佛幫助。我們這裡小善根會變成大善根,所以不怕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德,不怕,只要認真努力去修學。這是因。果報呢?得的是金剛不壞身,這是特別為我們指出來:金剛那羅延身。那羅延,經典裡頭沒有解釋,什麼意思沒有解釋,只說明這是一個金剛的名字,大概在所有金剛裡面他的身體是最堅固、最強壯的,這是最勇猛的一位金剛神,這金剛神的名字。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它的意思就不同了。拜金剛神的,在佛法裡頭是密宗。密宗裡面金剛神很多,明王很多,都現的是威武、勇猛的相,叫一般人看到膽顫心寒,都恐懼。他現的那種相,不像一般菩薩相貌很慈祥,這是金剛神。所以這個地方,金剛那羅延也在此地表密宗的大圓滿成就。我們這個裡頭有密法,換一句話,就是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這也就是說,普賢菩薩是密教裡面的根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面大圓滿的成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老實念佛,不必要去學密了。這就是密嘛,至高無上的密法。這個意思就很好。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這才有能力度化眾生,為一切眾生說法需要辯才。身,身有光明,頂就是圓光。你看我們畫佛,像畫一個圓光。到西方極樂世界,佛頂上有光明,身放光明。每一個往生的人跟佛一樣,頂上也有光明,身上也放光。大概光明跟佛比要差一點,不會跟佛一樣,都有光明。這個是光宣妙法,光裡頭也表法,法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法,不離此光而說此法。「成就一切智慧」,這個「一切」,就是一切種智的圓滿智慧。智慧成就了,當然辯才就得到了。事無礙辯才,跟如來果地上相彷彿,菩薩所得的辯才。

善談諸法秘要。

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個善談是講到恰到好處,契機、契理這叫善談。

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他確確實實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做什麼樣子呢?在哪一個行業,就做哪一個行業的樣子。這個諸位大家看大經,《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修普賢行的。他們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同,你看在哪一個行業,他怎樣做的菩薩,這就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學習的。所以這個行道包括非常之廣,是把你的智慧、你的慈悲、你的修持,應用在生活當中,用在你的事業之中,你的生活、你的事業就是普度眾生。所以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有菩薩,任何一個處所都是菩薩度化眾生的道場,不一定是寺院。要把寺院看做「哦!這是菩薩唯一的道場」,你看錯了。菩薩在家庭裡面,家庭就是道場;菩薩在學校里,學校就是道場。所在之處無不是道場,普度眾生。

第十七段,第三十五願、三十六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這是一生補處願。這一願也是具體為我們提出了保證。前面佛有願,「必成正覺」,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必成正覺,必定證得無上菩提。這個地方,一生當中必定證得一生補處,這是菩薩的地位。「一生補處」就是「必成正覺」,這是說位次,等覺菩薩,候補佛啊!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實在講都是菩薩,他們是圓解圓修,跟我們修學確實不一樣。人家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他是圓融的,所以生皆不退,頓超階次。我們平常在他方世界修行,菩薩有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就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往上升。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沒這麼麻煩,他一修一切修。譬如說小學一年級的,一年級裡頭有二年級的課程,也有中學課程,也有大學課程,也有什麼研究所、博士班的課程,他一修一切都修,這個就快了。無論在哪個位次上,統統是圓解圓行,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他圓證補處,都是圓滿的證得。「究竟必至」,這個語氣非常肯定,讓我們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很快就成佛。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

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普賢道,這是我們要重視的。我們從這些地方明白了,西方極樂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所有往生的人,統統都修普賢行。像經序裡面告訴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個地方又看到了。

菩薩的願力,每個人不一樣。有些人希望自己趕快成佛,成了佛之後度眾生;有些人覺得眾生太苦了,我不成佛,我是先度眾生。這個很難得了,這個願也相當可貴。可是諸位要曉得,你度眾生得有本事。沒本事,你這個願是空願。譬如說,看一個人掉水裡面,快淹死了,「唉呀!我要下去救他」。自己也不會游泳,這一跳下去,白送一條命。我想救這個淹死的人的時候,我先學一手好本事,我學會了之後,我去救他,這行。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發心,我很佩服,但是他煩惱沒斷,必定墮輪迴。他說到來世不想往生,來世還要當法師,還要講經說法。來世未必得人身,一轉世的時候就迷惑、顛倒了,前生都忘得乾乾淨淨的。所以這些人熱心是有,智慧不足。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絕對正確。

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有人要問,那在西方世界待多久,我們才可以離開西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呢?我們從彌陀本願裡面看,從《無量壽經》、《凈土三經》裡面看,都沒有說要限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住多久,沒說,沒說就好辦了。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磕三個頭,「阿彌陀佛,我想去救度眾生,可不可以」?阿彌陀佛一定點頭,可以。你有這個願,可以,佛就加持你,你就有本事,你就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你也不會退轉,你也不會迷惑。這才是聰明人,這個才叫是正確的方法。比你輪迴再轉世,時間短的多,見阿彌陀佛馬上就可以回來的。

「被弘誓鎧」,被是比喻,你有度眾生的這個弘願,先度眾生後成佛道。但是你得有本事,阿彌陀佛加持你。

「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這個是「教化隨意」。教化眾生要真正收到效果,這一點不能不講求。怎樣才真正收到教化效果呢?一定要使這個眾生對於凈土、對於彌陀,要真正有信心,要真正肯修行、肯發願,肯求生凈土。菩薩去講經說法介紹,這個是菩薩自己的弘願,阿彌陀佛再一加持,那個聽的人,實在講,聽的人佛也加持。佛要不加持,你聽經怎麼會生歡喜心呢?諸位一定要知道,你聽到這個法門很歡喜、很願意,不是我講得好,與我講的不相干,彌陀本願威神現在在加持你,所以你聽得很明白,聽的比我講的還明白。我還沒講清楚,你都聽清楚了,是不是?這是佛加持的,佛力加持的,所以你能生歡喜心,真的一點都不錯。所以他能得圓滿,這些聽的人,能夠六度、十度,專念在「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那就是遵修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個是修行達到最高峰的科目。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

這就是無論你到哪個世界去說法,這個世界的環境再壞,你也不會墮落。這都是佛保佑你的,阿彌陀佛加持的,阿彌陀佛常常在照顧你,不會讓你墮落。

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

這個是舉出幾個例子。或者是喜歡講經說法,這是菩薩示現的,極樂世界再來的。或者是喜歡聽法,聽法的也是菩薩,為大眾作影響眾。這個人在社會上一定很有身分、很有地位、很有道德,為大眾所景仰。法師說法他每一堂都來聽,讓別人看到,這個法師講的大概不錯,你看某人都在聽、很專心的聽,每一天都來聽,大概不錯,影響別人。這影響眾都是菩薩化身,這個很不容易。我早年在台北講經,我的老師周邦道老居士,他是我在家的老師。在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他是我的校長。到台灣了,我學佛了,常常在外面講經,他每天都來聽,而且坐在前面一排。每一次聽,他還寫筆記,他帶個筆記本,好像很用功的樣子。唉呀!我們看到了,真的很尊敬。老師常常舉他做一個榜樣,說你看這個老先生有道德、有學問,也做了不少事業,年歲那麼大了,聽經還那麼認真。不管是哪一個人講經,初學的人來講經,他也認真聽,他也做筆記,不知道記些什麼。一直到前年,九十多歲才往生的,所以很難得了。這是影響眾,喜歡聽法。「或現神足」,這個神足就是示現,神通變現自在,但是統統是為了影響、接引一切眾生,深信凈土、發願求生,這就對了。如果示現的神通,叫你不要念阿彌陀佛,那這個絕對不是的,那這是魔示現的。如果是西方世界菩薩來示現的,一定示現勸你,對凈土法門深信不疑,念佛求生,這個就對了。這個一看,跟經上講的相應,我們曉得這個是西方菩薩再來。

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隨意修習是統統是為了度眾生,都是為了成就一切眾生,接受阿彌陀佛、諸佛的教誨,都喜歡發心念佛,求生凈土。

第十八段,第三十七、三十八願: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這一願對十方世界的六道眾生來說,關係很大。這個六道眾生,天道比較好一點,沒有問題。天人福報大,物質生活不要操心。但是人道以下,生活都相當艱難,謀生不易。所以古德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我們先要吃得飽、穿得暖,才能夠談上學佛。假如三餐飯都吃不飽,還有什麼心思學佛嘛。可見得生活,實在講是我們看得很重。所以佛在此地,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物質生活,「隨意即至」,不要操心,不必經營。衣食,特別是飲食,初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個習氣還沒忘掉,到時候想,怎麼好久沒吃飯了?他有這個念頭起來。其實到西方不用吃飯了,不必了,那個念頭一起來,哦!飯菜都擺到面前了,不必要經營的。「百味飲食」,就像從前皇帝,皇帝吃飯是一百道菜,不管他吃不吃,一定是一百道菜的。百味飲食都現前了,這一現前,想到現在已經不是凡夫了,不需要了。見到就提醒自己不需要了,不需要就沒有了,就化除掉了。也不需要收拾碗碟、要去洗刷,這麼麻煩,不需要,隨念化生。所以你才曉得,西方世界那個美好,真正是不可思議。居住的宮殿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清清爽爽,一點拉雜東西都沒有。有客人來拜訪了,馬上那些座位都變現出來了。客人走了,都沒有了,空空的了,不要收拾的。隨心所欲,統統是變化所作。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有這個本事,都有這個神通。這個神通能力,阿彌陀佛這個願力加持的。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供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日常生活當中重要的一樁事情。西方世界人不需要工作。那工作好辛苦,賺錢不容易。西方世界人不要工作,一切生活非常自在,金銀財寶要多少就多少,變現出來的,沒有止盡的。物質生活的豐富,那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因為他能夠隨念變化,所以他什麼都不要,要什麼馬上就有。他不需要一大堆擺在那個地方,那多麻煩,他不需要這個東西,隨念隨心所欲。供佛也是一樣,心裏面想供哪一尊佛,佛感應道交,他就接受,接受你的供養。供佛,這是修大福報。聞法,供佛一定聞法,聞法是成就大智慧。這是我們看到西方世界人生活狀況的點滴,從這些點滴,你就曉得他們的生活多麼自在。每一天就是聞法、供佛,去度化有緣的眾生,活動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不只只是一個極樂世界,想到哪個世界去,應念就到了。何況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前面講了,都有神足通。神足通是可以分身、可以變化,像佛一樣,千百億化身。「所化之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在《楞嚴經》上講的這兩句話,就是隨類化身:眾生想什麼樣的身形,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形,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得大自在。

第十九段,第三十九願: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從這以下到第二十二段,是講西方世界環境的狀況。環境的狀況當然也不能細說,略略的介紹一兩樁,你就可以以此類推,那邊環境之美。「國中萬物」,這是總說,莊嚴、清凈。因為它的體,所有一切萬物,體都是珍寶所成,都是寶。西方世界的地,那個世界大了,那個面積比我們地球不曉得大多少倍,大得太大太大了。我們這個地是泥沙石頭,不幹凈;西方世界的地是琉璃。琉璃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綠色的玉,我們叫翡翠,這很珍貴了。人家一點點什麼鑲一個牌子、鑲個戒指戴在身上,很美。那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西方極樂世界的泥土,大地。他們大地是琉璃的、翡翠的,透明的。所以從地面上可以看到地底。人家那個比我們這個翡翠好的太多了,我們這個翡翠半透明的,不全透明,他們全透明。「黃金為地」,你們在經上看到的,黃金為地是什麼?是鋪馬路的。在翡翠地上鋪一條路,用什麼鋪的?黃金鋪。黃金是鋪路的,像我們這裡柏油一樣。我們這裡帶在身上珠光寶氣,西方世界人看起來俗不可耐。所以莊嚴、清凈,都是珍寶。光麗,光明美麗,這個光明華麗。相非常奇特,「形色殊特」,不是世界所有的,我們這個世間看不到的東西,他那個地方都有。「窮微極妙」,因為都是性德、真如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無能稱量」,這個量是什麼?品種、數量、種類太多了,沒有辦法說得出來,數量也太多了。

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菩薩很多,還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他們知不知道呢?他們也不知道,他們也沒辦法。你要問他有多少種類?他說不上來;問他有多少數量?他也說不上來。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的菩薩都沒有辦法說的出來。這是總說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環境之美、殊勝。

第二十段,第四十、四十一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

這是在一切物相裡頭,舉出一個例子。樹木我們很歡喜,新加坡的樹木很多。在我們想像當中,大概十方諸佛世界,一切眾生對於樹木花草都喜歡,都有同樣的愛好,所以佛在此地舉出這個例子。「無量色」,可見得這個樹美啊!無量色。

高或百千由旬。

這樹高,百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長度的單位,一由旬,由旬有大、中、小。大由旬古時候記載,合我們中國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這個八十里,古時候講的度量衡,這個裡比我們現代要短,就是他度量衡尺比我們短。諸位要看看弘一大師《律學三十一種》,裡面有一篇周尺考。周朝時候那個尺,他有一個考證,那個時候的一尺,大概像我們現在的市尺可能只有六寸的樣子。所以經上記載,從前人身高丈二,我們看起來是巨人,現在都看不到了。其實現在有,大概是二米多的,就有那個時候的丈二了。所以那個時候尺短。我們明白這個真相就知道,就不會奇怪了。但是不管怎麼樣短,百千由旬,這非常非常高。如果照這個數字來說,這個樹要是在我們地球上,可能樹頂就達到月球了,這麼高的樹。為什麼有這麼高的樹呢?西方極樂世界人高大。我們這個身體,到西方極樂世界,人家看起來像螞蟻一樣,是很小的。我們沒有福報,劣應身。他們的身相大,你看贊佛偈裡面讚歎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相那麼大,每一個人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都是那麼大的相。如果像我們這個樹木,再高大的樹,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沒看見,太小了,太小了看不見,一定是這麼大它才能夠相稱,這個要懂得。這道場樹就更莊嚴了:

道場樹高四百萬里。

道場是佛講經說法的場所。佛講經說法的場所很多,處處有佛的化身,也許這個地方講的,是佛報身說法的場所。但是西方世界法身、報身、應化身都合在一起,都是融通的,四土也在一起。那麼這是說明佛處處說法的樹,也是到處都能夠見得到的。那麼這一種景觀呢,

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因為什麼呢?這一兩樣我們知道,像我們在這個地球上,你說地球上這個植物、動物有多少種類,我們搞不清楚。你說樹木,大概我們可以能夠說得出幾樣,情況跟這個相彷彿。更殊勝不可思議的在底下,

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就稀有了。假如我們要想見他方世界,譬如說我們生到極樂世界了,我們對於這個地球上很挂念,剛剛離開那個地方,不曉得是情況如何了?我們這一邊現相,就像電視一樣,在這個樹里行間就現相了。我們今天看電視,平面的;他那個現的是立體的,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用天眼,那個地方的相就現在面前,你說這個多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想看什麼地方,相都能在那個地方顯現。樹的功德不可思議。

第二十一段,第四十二願: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凈,

廣是廣大、博大,莊嚴、清凈。

光瑩如鏡,

因為它這個世界,都是無量寶所成就的。寶潔凈、不染灰塵,寶都放光,所以這個世界光明世界。

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西方世界不但佛光普照一切剎土,世界也放光。也就是我們講星球,這個星球也放光,而它的光明也是遍照一切諸佛剎土。

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眾生如果見到了——這個見到,像前面所說的,或者是天眼見到的、或者是定中見到的、或者是有特殊的因緣感應見到的——見到佛光,見到西方世界佛剎的光明,一定生起稀有羨慕之心。

第二十二段,第四十三願: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

地際是地面,一直到虛空,這是講空中跟地面種種的莊嚴。

宮殿、樓觀、

所謂樓台、亭閣。這個地方需要說明的就是宮殿這兩個字,不能想像到我們中國宮殿的樣子,你要想這個樣子,那就錯了,不是事實了。佛說這個經的時候,是三千年前在印度說的,印度那個時候的宮殿,跟我們中國的樣式完全不相同。一說宮殿,就想到我們這個飛檐這個樣子,這個是錯誤的。你要曉得它的本意,什麼叫做宮呢?宮就是私人的住宅。殿呢,就是講經說法、辦事的場所,這叫殿。所以你要懂得它的本意,殿是大眾聚會的場所,辦公的場所都叫做殿,私人的住宅叫做宮。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了,十方一切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自己住的地方,他喜歡什麼樣子,就變什麼樣子,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個人的愛好不一樣,喜歡什麼樣子,就什麼樣子。大眾聚會的場所也並不完全相同。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樓觀,兩層以上的叫樓。

池流、

這是講的七寶池。

華樹,

寶樹。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

這個實實在在說呢,這是性德本具的寶香,真如本性裡頭本具的寶香,這個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一切萬物沒有一樣不放香。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這種香既然普熏十方世界,得定的人、得通的人有聞到的。沒有定、沒有通的人,如果是有特別因緣感應,也能夠聞得到。我想我們同修當中,在念佛或者靜坐的時候,有感應的時候,會聞到奇異之香,這個香不是人間有的,從來沒有聞過的。我相信,一定有一些同修有這個經驗。這個經驗我有過,我還聽說,我們達拉斯佛教會有幾個同修,晚上在院子裡面乘涼,在那裡討論佛法,忽然有一陣香氣很濃厚,時間也很長,大概有三四分鐘,這個時間不算短。異香,從來沒有聞過的。以後見到我,他們來問我。他不是一個人,有五六個人都聞到的,可見得不是假的。這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是在特別因緣,佛力加持,增長你的信心。實實在在是法界萬德之香。

眾生聞者,皆修佛行。

聞到有這種感應,對於他的信心會增長,願心會加強。這個不是假的,自己有這個經驗。這非常非常之難得。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以上這兩願是「香光莊嚴」,佛以香光普攝十法界的眾生。

西方極樂世界大眾生活環境,為我們介紹到此地。後面這兩段是阿彌陀佛非常慈悲,特別為他方菩薩而發的。他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非常尊敬、非常歡喜、恭敬讚歎,雖然他沒有發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加持他。為什麼呢?因為他宣揚凈土,勸大家往生,佛對他們也加持。

第四十八卷

大願的最後兩段,這兩段一共有五願,是彌陀對於十方菩薩聞名所加持的利益。由此可知,彌陀的慈悲確確實實是廣大無有邊際的,正與「三輩往生」末後一段經文完全相應。彌陀凈土並不完全限於一定要念阿彌陀佛,要讀《無量壽經》、持《彌陀經》才能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即使修學大乘任何一個法門,只要具足信、願,至心迴向,求生凈土,統統能夠得生。所以不管你念什麼經,你念什麼咒,或者是念任何佛菩薩的名號,只要我們自己發願求生凈土,統統得生。由此可知「彌陀法門」確實是非常非常廣大。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第二十三段,第四十四、四十五願: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經文裡面一開端很明顯的說出,這是「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個不是一般的眾生,特別指的是十方世界的菩薩們。菩薩也要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才能聽到這六字洪名。我們在講席裡面說了很多遍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他才能聽到。能夠接觸到《無量壽經》,具足信、願,雖然自己沒有發心往生,菩薩他還是要在一切世界裡面普度眾生。用什麼方法度呢?勸大家念佛求生凈土。這就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這個本願就是末後這個五願。彌陀要加持這一些菩薩,使這些菩薩無論在什麼境緣(這個「境」我們講的環境,物質環境。六道也好,三途也好,這都是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之中,他都能夠保持身心清凈,不會被外境所染濁。這個是阿彌陀佛保佑他,加持他。因為菩薩還是有情眾生。「解脫」,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決定不會起妄想、執著,不會生貪嗔痴慢,這個是解脫。「普等」,普遍平等,他的心跟佛心一樣的。「三昧」當然是指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其他的菩薩不知道,這一些菩薩知道。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那麼這一個法門實在說,是一切諸佛普遍弘揚,哪有菩薩不知道的呢?我們聽到一定會感到很詫異。其實,不知道的菩薩很多。正如同凈宗,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也是普遍弘揚,哪一個人不知道阿彌陀佛呢?不念佛的人也知道阿彌陀佛,基督教、天主教也知道阿彌陀佛。雖然知道,他不相信,他不理解,他也沒有願心,這個樣知道等於不知道。許許多多菩薩是這樣的情形,我們說他不聞不見,是這個意思,正是眼睛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沒有信、願,他並不理解,這是說這麼一個情形。所以他真正明了,信、願,說實實在在話,他自己修念佛三昧,也必定勸一切眾生同修念佛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就是梵語所講的陀羅尼,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像我們現在人所說的綱領,把整個佛法綱領掌握住了。在行門裡面講,也可以說是「善」絕對不會失去。我們都知道修善,修善要有善行,要有善願,還得要有機會給你修。沒機會,雖然想修善,這善還是修不成。每一個機會他都能夠抓到,都會不失去,這是很難。惡不生,不但惡的事、惡的言沒有,惡的念頭也不生。這個在諸深總持行門裡面,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綱領。

「住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語,《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舍摩他、三摩地、禪那,都是禪定的名稱。這個地方就是安住定中,得成正覺,「至於成佛」,這個都是彌陀威神加持。這些菩薩聞名得的利益,非常殊勝了。「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種殊勝的利益,我們在前面看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個個具足。聞名而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能不能得到這個利益呢?也能。當然,如果說是地上菩薩,或者是像經上跟我們講的阿惟越致菩薩,七地以上的,不得佛的加持也有這個能力。可是地前以下的,沒有這個能力,他的智慧、道力、神通沒有這麼大。得阿彌陀佛威神一加持,他這個能力忽然就提升了,就像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一樣,有這麼大的能力,能夠在一念當中,普遍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這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兩樣,得的利益相同。可見得彌陀心是平等的,並不是說你生到我這個世界我加持你,你不來我不管你,不是這樣的。

彌陀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真的是清凈心,平等心。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怎麼學法呢?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佛教宗派很多,我們常常接觸到,除凈土之外,有禪宗、有密宗,教下裡面有天台宗,比較常見的,學天台的不少。有學法相的,法相唯識的,這是我們常常見到修學的人比較多一點的。那麼我們對於這些同修要用什麼態度呢?要學阿彌陀佛。不能說是我修凈土,凈土第一,你們都不如我。有了分別,有了執著,起了貢高我慢,這個跟阿彌陀佛就不相應了。彌陀對人是平等的。別人對我們不平等沒有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們要要求自己,自己對於別人要平等。無論他修哪個法門,我們都歡喜讚歎,決定不可以自贊毀他,這個要不得。在菩薩戒裡面,自贊毀他,瑜伽菩薩戒本是列在第一條重戒。一定要生平等心,因為所有一切佛法都是佛說的,如果我們自己讚歎我們自己這個法門,毀謗別人的法門,那就是謗佛、謗法、謗僧,那就錯了。所以應當像佛一樣,平等的看待。他對於這一個當生成就的佛法,他能信、能解,是他無量劫的善根成熟。他聽了之後,他不信、他不能發願,甚至於排斥,我們知道他的善根沒有成熟,不能怪他,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這樣就好了。所以我們心地要保持清凈,這個是定中能供佛,供佛而不失定義,就是不會被外境所轉。

第二十四段,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願: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前面說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個地方講他方世界諸菩薩眾,意思完全相同,都是指不是極樂世界的菩薩。「聞我名者」,「聞」裡面一定包括信解,包括喜樂,歡喜愛好,對於阿彌陀佛能夠生恭敬心、尊重心。雖然沒有求往生,他能夠以這個法門自己修學,以這個法門教化眾生,一定就得彌陀加持。

「證離生法,獲陀羅尼」,這個「生」,就是生死。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我們凡夫這兩種都具足。分段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我們從最初明顯來看,像我們人在世間,從生到死,這是一個階段。死了以後又去投胎,這又生,生了再死。佛講生死疲勞,沒有休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六道凡夫就干這個事情。所以佛眼睛看到這一些眾生——可憐愍者。沒有辦法停止,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這個是講分段。變易呢,是說變化。這個是很微細的,我們也能夠覺察的出來。譬如說我們一年比一年老,這就是變易。其實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呢?一個月比一個月老,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老,一天比一天老啊,我想這個大家會同意的。再要說的微細一點,一秒鐘比一秒鐘老,這叫變易生死。阿羅漢以上的這一些聖人,他們分段生死了了,就是我們講「了生死,超越輪迴」了,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變易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到什麼時候才沒有呢?成佛就沒有了。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要破那一品生相無明,還是一次變易,那是最後一次的。這個就是說明,這兩種生死完全沒有了,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此地你看阿彌陀佛幫助這些菩薩證離生法了。淺而言之,永脫三界;往深處講,兩種生死,佛力加持他,都能夠永離。

「獲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心安住在總持法門裡面。陀羅尼在一般大乘經裡面,那個意思就非常廣泛。因為它是講綱領、講原則,在哪一個經裡面,就看它說哪一種綱領,哪一種原則。在我們凈宗經典裡面,這個陀羅尼就是六字洪名。他方世界菩薩聽到佛的名號,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心就安住在六字洪名當中。那麼也許有同修問,菩薩念佛,為什麼不求往生呢?前面說過,每一位菩薩、每一個人,他的願力不一樣。有些菩薩聽到了,趕緊求往生。為什麼呢?快快成佛,成了佛之後,才普度眾生。有一些菩薩,他的願望是我只要得佛的加持,我要多度眾生。眾生成佛了,我再成佛。有這樣的人,這是指這一類的人。但是諸位要曉得,他確是菩薩,他確確實實出了三界,有這個本事幫助眾生。

我們今天是受了菩薩戒了,發個願,學地藏菩薩,不行!沒本事。煩惱沒斷,還要繼續搞生死輪迴,這個是度不了眾生的。縱有這個願望,這個願望會落空,辦不到的。辦不到,那就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自己能辦得到,見思煩惱斷了,至少是這個程度,三界六道已經不能系縛於你了,你有這個本事,行!念阿彌陀佛,求佛力加持,你廣度眾生,不必著急往生。所以後面這個五願,是對這些人說的。實在講,不是對我們這些人講的。我們這些人不是菩薩,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了。那是泥菩薩,那個是假的,有名無實,不是真菩薩。這個要知道,自己對自己要認識清楚。

「清凈歡喜得平等住」,聞名、信、解,願心歡喜,安住在平等的功德之中,安住在平等的法門之中。諸位要曉得,平等的法門,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六字洪名。「平等」是一切諸法的體相,一切諸法體平等。「體」是什麼?法性,所以相也平等。我們今天在感覺當中不是平等的,這個原因是什麼呢?是我們自己有了分別心,有了妄想心。心不平等,於是看外面的境界也不平等了,我們把一真法界看成了十法界。這個「十」是也是從歸納的綱領上講的,其實呢,無量無邊的法界。這個時候不平等。十方菩薩,實在講,眾生真正根性好的也行,也能夠修菩薩行,也能夠學菩薩道,也行,也能夠得平等住。我們對於阿彌陀佛,對於凈宗的經典(現在凈宗經典是五經,凈土五經),我們能夠見相、聞名,這個相有佛像,經典也是相。見相、聞名,蒙佛加持,都能夠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心平等、念平等,這個是一切平等裡面的基礎,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平等法。

在修學過程當中,這一句佛號,實在講就是法界全體。前幾天,在前面跟諸位報告,特別是在第十八願的時候,跟諸位報告,古大德在一切經裡面,推究比較,比較到最後就是這一句佛號。我們從這個較量當中才真正體會到、認識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佛號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歸到名號。到這個地方,真正平等了,所有一切法門到最後統統歸到這一句名號。這個是無比的殊勝。用功,要緊的是凈念相繼,到功夫成就的時候,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就得平等住了。這樣的心,這樣的行持,是真實的菩薩行。

底下講「修菩薩行,具足德本」,這個地方具足德本,特別著重在利益眾生。以這個法門,我們全心全力去推廣。因為我們現在明白了,現在了解了,只有這個法門可以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真正的得度。其他的法門,不是一般人都能夠修學的。以禪宗來說,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他度的對象是什麼?上上根人。換一句話說,上中以下沒有分。他說的話有道理,為什麼呢?禪,我們不要說太高的,我們說最起碼的、最低的,還沒有出三界,色界裡面的初禪,這個是禪裡頭低到不能再低了,起碼的了。初禪是什麼境界呢?初禪己經離開欲了,不是欲界了,到色界了,欲擺脫掉了。什麼欲呢?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沒有了,心裡頭沒有這個念頭了,這才能到初禪。我們自己想一想,這五樣東西還會不會動心?如果還會動心,那麼換一句話說,你還在欲界,初禪沒分。這才知道真難!口頭禪我也會講,我講過《金剛經》,講過《六祖壇經》,還講過《永嘉禪宗集》、《正道歌》,講過不少禪宗的口頭禪。人家問我你會講,為什麼不去修呢?我就講老實話:財、色、名、食、睡,我那個念頭不行,斷不掉啊!這是講真的,斷不掉。你才曉得那個多難。這才回過頭來,聽說不要斷也能往生,阿彌陀佛,我馬上就回來了。這個法門有救,有分。這個不要斷,帶業往生。只要伏住就行了,不要斷。可見得這個禪真正不容易。過去倓虛老法師說過,這是天台宗的大德,念佛往生的。他說他一生看見修禪的、聽見修禪的這些人,說是在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一個也沒聽說過,當然更沒有見過了。說修禪得禪定,能夠生初禪天、二禪天的,這個他見過,他聽說過得禪定的。諸位要曉得,得禪定——得四禪定、得四空定,出不了三界,福報盡了還要墮落。那有什麼用處呢?不究竟。要想從禪裡面超越三界,不是簡單事情,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六祖大師講的實話:上上根人。我們在禪宗裡面看到,六祖大師的學生當中,明心見性的人算是最多的。跟六祖大師學的人有多少?何止千萬!真正成就的,四十三個人而已。《壇經》裡面我們看到的。這是在中國禪宗史裡面見性開悟的最多的了。其他的祖師大德會下開悟的,一個、兩個,三四個最多了。我們這才知道難處。凈宗念佛往生的,說實在話,自古以來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往生的不知其數,不計其數。《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收的,那是打聽到的。還有很多往生,往生又沒有通知你,又沒有在外面登廣告,所以真正往生,我們不曉得的太多太多了。《往生傳》、《凈土聖賢錄》記載的那是少數,多數的不知道,沒打聽到。這就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古大德講萬修萬人去。

「應時不獲一二三忍」,這是講聞名得忍。這一句是彌陀加持特別明顯的。這一、二、三忍,也就是本經後面所講的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就是後面所說的這個三種。但是這個三種,沒有說明是哪一個地位的菩薩,沒說明。佛在《仁王般若經》上說得很詳細,《仁王經》上把五十位菩薩用五忍來表達。這個無生法忍,在《仁王經》裡面是七地、八地、九地。十地以上寂滅忍,此地沒有的。此地無生法忍,那我們就能夠肯定,「音響忍」是初地菩薩,初、二、三地。柔順忍呢,是四、五、六地。無生法忍是七、八、九地。這就說明,沒有登地的菩薩,三賢位的菩薩,得阿彌陀佛威神一加持,就把他的地位提升到地上菩薩。這一句主要是表達這一個意思。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這是說明這些菩薩現前就跟極樂世界菩薩一樣,圓證三不退。從這一句,肯定前面一、二、三忍菩薩的的確確是指地上菩薩的果位。這個是彌陀對十方菩薩聞名、信樂,加持的功德利益。

到這個地方,我們把四十八願簡單的就介紹到此地。意思太豐富了,我們受時間的限制,今天是第十二天了,我們三十天要講圓滿,所以有同修給我說後面還有這麼長,這個怎麼辦?後面我們就講快了。這是受時間限制,但是要緊的地方都報告出來了,都說出來了。我們看底下第七品。

必成正覺第七

底下這一品還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也就是四十八願後面的總結,以偈頌來解他的願心,說明他的願心。「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必成正覺」是必定成佛。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將來能證得什麼果位?必定成佛。這樣才讓我們真正看出來,彌陀這個大願真的是究竟圓滿。後面有十一首偈頌: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這個願就是四十八願。我們看偈頌第一首,這是五言頌,一句五個字,四句是一首。

我建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彌陀的四十八願,我們必須要知道,他每一願都含攝其他的願。四十八願,每一願裡面都含其他四十七願,願願都是如此,圓融無礙。不是願願獨立的,願願不相干的,不是的。願願互相圓融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超世志」,超越世出世間。彌陀這個願,真的是超越了。

「必至無上道」,果滿,他必定成佛。不但成佛,前面我們看到了,他成佛超過一切諸佛。這個我們不必細解釋了。你要問為什麼會超過?前面說過了,後面世尊還有長文來介紹。他真的超過了,所以他是無上的無上,必至無上道啊!「斯願不滿足」這個「斯願」是指前面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滿足了。也就是說,願願都變成了事實,沒有一願是空願,所以他成佛了。這個願願圓滿是因圓,因圓果滿,這成佛了,成佛就果滿了。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成佛已經十劫了。這就是因圓果滿了,願願兌現了。下面這一些話,都是彌陀述說他自己,極樂世界建成之後,利益眾生這一些事相。這裡面我們應當要學習,要細心去體會,認真的來學。

復為大施主 普濟諸窮苦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

佛,阿彌陀佛,真的成了大施主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的那些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是九法界眾生,上面等覺菩薩,下面是地獄眾生,他平等的布施。

財布施是什麼呢?建造極樂世界,歡迎你來享受,這是財布施。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無色界,有身體,有色身的。有身體就要有居住的地方,有活動的空間,有一切享受。那享受圓滿具足,一切隨心所欲,這個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財布施。

在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菩薩說法,同參道友說法,六塵都說法。樹也會說法,鳥也會說法。那個鳥不是畜生,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水也會說法,風也會說法,沒有一樣不說法。你想聽什麼法,他就給你說什麼法——法布施。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無量壽,金剛不壞身,六種神通不但樣樣具足,神通能力之大,幾乎跟等覺菩薩一樣——無畏布施。

所以彌陀對一切眾生,三種圓滿的布施。大施主啊!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真正的大施主,他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

我們今天嚮往的老師,我們想追求的老師是個大施主。如果我們是有貪心,還吝嗇、捨不得,怎麼能追隨他呢?這想想,有問題,念他也不行,總得氣分有一點相應才可以。因此,我們要學布施。當然,我們今天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不能建造一個世界來滿足眾生的物質生活的慾望。我們沒有這個大福報,盡心儘力就是圓滿。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念佛人,想求生凈土的人,我們應當將自己的福報遍施一切眾生。自己的生活節儉一點,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了。修大福報,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這是我們往生真正的保證。當然現在這個社會,在新加坡這個地區普遍都富裕,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我們過一般的水平就可以了,不要再奢華,不要再奢侈。不必在這個社會上跟人家比面子,那個叫造罪業。我們穿,穿得很整齊就好了,吃的能夠講求衛生,能夠攝取營養,這就夠了,不可以過分。時時刻刻念著,我們能省下一點,眾生就能得利益了。譬如現在諸位手上拿的這個經本,這個經本一本美金一塊錢。我們平常用錢,我能省一塊錢,這個世間就多一本《無量壽經》,就多度一個眾生。你能長存這個心,你的福報就大了,你跟彌陀的本願就相應了。我們今天要想報佛恩,我們迴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天天都念,一天念好多遍。有沒有去做呢?假如沒有去做,這個念,自己心裡想想,也覺得過意不去。騙自己,騙別人,還要騙佛菩薩。這怎麼可以呢?要真正存這個心,有這個念頭,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節省一點。我們印經書,這真實功德啊。現在還可以做錄音帶,做錄影帶。有許多偏僻地方的道場,沒有法師去講經說法,我們這些錄音帶、錄影帶供養他們,他們就得很大的利益。

第四十九卷

現在還可以做錄音帶,做錄影帶。有許多偏僻地方的道場,沒有法師去講經說法,我們這些錄音帶、錄影帶供養他們,他們就得很大的利益。這些年來,我知道,許許多多人因此而聞彌陀名號,因此而知道《無量壽經》,發願念佛往生的有很多。我們人沒有去,他就從錄音帶上學會了,從經本上學會了。由此可知,這個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我們真正報恩,真正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讓他在這一生當中得生佛國。那是真正下濟三途苦。底下所講的這些方法,我們都可以效法。

「普濟諸窮苦」,這是比喻。迷惑無知就是窮,就是苦。「窮」並不指沒有財富,我們今天說「窮」,大概就是沒有錢財,佛法裡頭不僅指這個。沒有智慧,窮;沒有道德,窮;沒有善行,窮啊!這些我們平常沒想到。所以最低限度我們要曉得,沒有智慧的人,沒有方法了生死出三界,沒有方法斷煩惱,沒有方法斷妄想,在這個世間長劫之中無依無靠,這是真正的窮苦。就是念佛,說實在的話,我們今天是真正找到依靠。我們靠阿彌陀佛,我們靠《無量壽經》,我們靠觀音、勢至,這個是我們凈土宗的三寶。我跟大家講三歸依,講到最後我就落實在這個三寶。我們歸依佛——歸依阿彌陀佛。歸依法——歸依《無量壽經》。歸依僧——歸依的是觀音、勢至。我也聽說有些人說,凈空法師有偏見。還好,大陸上有些老法師們替我辯護,說凈空法師說的不錯,沒錯啊。還有老法師們支持,我很安慰。真正的依靠,依靠佛與法沒有問題,這個大家能懂。但是,觀音、勢至是怎樣依靠,要曉得。觀音是慈悲心,我們對一切人一切眾生能生慈悲心,就是觀音。慈悲是觀音,智慧是勢至。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就迷了,理智就是大勢至菩薩。這是我們的歸依處,我們要依理性,要依慈悲,這個是歸依僧。真正歸依處,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個要曉得。依靠,沒有依靠苦,我們有依靠,像小孩一樣有父母依靠。沒有依靠是孤兒,很可憐。看看芸芸眾生,無依無靠的太多太多了。想想自己好幸運。

出生眾善根

這一句講的是智慧、功德,沒有智慧就不能生善根。善根在佛法裡面有兩個說法,一個是世間的善根,所有一切世間的善法從這個根出生的,這叫善根。善根是什麼呢?無貪、無嗔、無痴,三善根。這三善根是從真實智慧裡面出生的,沒有真正智慧,人都有貪嗔痴。有貪嗔痴,貪嗔痴叫三毒煩惱,換句話說,世間無量無邊的罪惡,都從這裡生的,從貪嗔痴生的。翻過來,就是三善根。出世間的善根只有一個,精進。精進不懈,道業就很容易成就了。但是要注意那個「精進」。「進」是進步,不退轉。「精」是純而不雜,一門深入,這就對了。所以我們看古大德當中,他在沒有認識凈土的時候,他所學的東西非常廣博,到他哪一天遇到這個法門了,真正明白、理解了,他一定是一切放下,就一門深入了。古時候,曇鸞、道綽是我們的榜樣。道綽大師一生專講《彌陀經》,這在歷史上還有記載。他說的《彌陀經》,也可能包括《無量壽經》。因為在他那個時候,他是在南北朝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無量壽經》也叫《阿彌陀經》。所以以後蓮池大師講大本、小本,專講,一生講兩百多遍,他不講別的,這叫精進。明朝末年,蓮池大師也說的很好。蓮池大師通宗、通教,晚年專修凈土,統統放下了。「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他老家一本《阿彌陀經》,一句六字洪名,精進,這叫精進。這都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出生眾善根,無量無邊的善法,從這個地方生的。

成就菩提果

菩提果就是證得圓教的佛果。我們看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阿彌陀佛這個大施主這個布施,使得利益的人,到這個地方得到的是究竟圓滿的利益了。這不是普通的布施啊,是幫助我們成佛。一切施中,這是至高無上的布施。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學就是把凈宗的法門自己認真修學,得到殊勝的利益,有責任有義務去推廣。只要與我們有認識的人,我們就應當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推薦給他。我們自己不能,這個經典在此地,註解在這個地方,只要我們有心,念念當中把這個經本、佛號,輾轉流通,就符合彌陀的本願。我們這邊的講席,外面就有不少經書在贈送、在結緣,不僅是口說,真有行動在支持著。希望大家在結緣的時候多拿去。「我只要拿一本」,拿一本,你的心量太小了。難道你一個人都不認識?你所認識的那些人,你都有義務要送給他。那些書拿完了不要緊,拿完了我們再印,源源不斷會補充來。所以大家也不要客氣,「我拿太多了不好意思」,這個心理要不得。應當流通大法,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所以你跟佛才會相應。再看底下的經文: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這個四句,實實在在講,是阿彌陀佛大願的中心。四十八願就是這四句的展開,這四句實在講就是彌陀大願的全體。你看看這個味道:「我若成正覺」,「我」是法藏比丘自稱。現在他成佛了,叫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首先「立名無量壽」。我成佛,佛的名號叫什麼?無量壽佛。梵文叫阿彌陀佛,我們把他翻成中文的意思,無量壽佛。一切功德當中,壽命是第一德。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名號,說實在的話,很有攝受力。佛法裡頭的名詞,要是世間法來說,很有誘惑力。哪一個人不想長壽呢?所以這個無量壽很能夠有誘惑力量。

我在美國建道場,我們道場建成之後,因為在美國,我們道場第一天開放,以茶點招待我們街坊鄰居。這些外國人到我們道場來,也非常歡喜。雖然他們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來我們道場很歡喜。因為我們道場建立的形式,不是中國寺廟的樣子,是美國的建築。聚會的時候,我簡單的把我們建道場的意義、目標介紹給他們,讓他們對我們能有一點認識、能了解,他們也非常歡喜。當他們看到我們供養的佛像,我們供養的西方三聖,他問我們供養的是什麼佛?問我們修什麼法門?因為在美國,美國人知道佛教里有禪、有密,這在美國很盛行。他問我們學什麼法門,我就告訴我的翻譯的同修,我說你不要跟他講「凈土」,他不懂,你愈講愈麻煩,我們要費很多口舌,還是搞不清楚。這沒有意義。我說你跟他講:我們學的法門叫「阿彌陀佛法門」。他就這樣翻譯。他問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有三個意思:第一個長壽,他說我要,他要長壽。我說第二個快樂,他說這個也要,他也要。第三個智慧,他說這個也要。好!希望以後你每個星期六到我這裡來。我這個地方有長壽、有快樂、有智慧,他就來了。因為他星期天要上教堂,星期六可以到佛堂來,跟他那個教堂不衝突,這樣就把外國人接引過來了。又簡單、又清楚,給他的觀念非常清楚。我們這個地方所學的就是長壽、快樂、智慧。「立名無量壽」很重要。是不是?非常重要!他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要長壽。

「眾生聞此號」,「聞」裡面包括信,包括歡喜。信、樂,他才會發願修學。「俱來我剎中」,統統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施主,普遍的歡迎。真的是無擇大會、平等的大會,沒有選擇的。新加坡居士林請我來講這個平等經,也是有感應的。我看居士林早餐、晚餐、中餐,也是平等施捨,這個不容易。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一天不供養,就是大年初一。除這一天之外,天天三餐都供養。這個不容易,平等的布施,與平等覺就相應。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這是說每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佛的身相完全相同,跟阿彌陀佛身相完全相同,身德,妙相莊嚴。我們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人都具足。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

這些往生的人也像佛一樣。佛大慈大悲,每一個去往生的人,心愿、心行都像佛,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在經典裡面認真去體會,去學習,我們要學大悲心。大悲這個「大」字就是平等。如果有揀別,那個慈悲就叫慈悲了,不叫大慈悲。大慈悲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平等心行慈悲,就叫大慈大悲。眾生也有慈悲,這個慈悲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愛心。佛家把它名詞換一個,叫「慈悲」,就是愛心。為什麼不用愛心呢?「愛」這個字實實在在講,是害死了好多好多眾生。為什麼呢?情執,感情,很深的情愛。經上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換一句話說,你要不是有很深重的愛心,你不會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是愛來的。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世間人天天還離不開愛,還很喜歡愛,那就是搞輪迴了。所以佛法把它換個名詞,換叫慈悲。實在講,世間人的愛是感情的,佛法裡面講的愛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他把它換個名詞叫慈悲。實實在在說,慈悲是真愛,世間人的那個愛是假愛,虛情假意。你看男女,愛得不得了結婚了,過了兩天又離婚了,打官司了。那不是假的嗎?那哪裡是真的,是不是?這假的靠不住的。慈悲才是靠得住的,理性的,不是感情的,不會變的。世間人感情會變的,千變萬化靠不住的。我們學佛的人比較頭腦冷靜一點,你說你喜歡我,愛我,點點頭,不會相信你。為什麼呢?知道那是假的,虛情假意。所以千萬不要當真,你要當真那你就吃虧了,你就上當了。就是他本人,他也不知道他那個心。今天喜歡了,過兩天就討厭了。他不曉得,自己對自己都把握不住。所以他欺騙別人,不能怪他,他連自己都欺騙了。慈悲是真愛,永遠不會變的。這是佛菩薩靠得住,世間人不可靠,所以我們要學佛。「利益諸群品」,像佛一樣,念念要利益眾生,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從六道輪迴裡頭醒悟過來,這個要緊。常有這個心,有這個意念,這是心德。

離欲深正念 凈慧修梵行

這兩句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樣做法,這十個字是綱領。要離欲,「欲」是慾望,慾望沒有止盡。慾望裡面包含的太多太多了,佛把它歸納五大類:財——財物,一切物質方面,包括錢財;色——色是指男女之情愛,指這個;名——這裡面包括地位、包括權利,包括這些東西,都是世間人拚命去爭取的;食——食是飲食,許多人對飲食非常的講求,為了自己,實在講是三寸之舌。到下面去之後,什麼味道就不曉得了。百般講求口味——色、香、味,就是為三寸舌。為三寸舌造多少罪業,不值得啊,都要覺悟;睡——叫睡眠。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那就是造罪業的,要覺悟,要知道離欲,離欲就是凈。佛給我們制定許許多多的戒律,戒律的精神就是離欲,使我們恢復到清凈心。心清凈了,我們的行就清凈了,身心清凈。

正念,正念是定,要深正念。換一句話說,我們心不但要有定,要有深定,像《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我們念佛的人,心就定在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之中,比修楞嚴大定方便多了,而果報實在講,超過楞嚴大定。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

有定當然就有慧了,這個定心起作用就是慧。凈慧,修梵行。「行」是行為,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梵行」,清凈行,這兩句是行德。我們歸納這一個總綱領:在自利方面,就是要修戒定慧。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利利他,幫助別人離欲。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現代這個社會,電影、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都是在五欲裡面,用種種方法來誘惑你,唯恐你慾望不強烈,用這個方法來加強你的慾望。換一句話說——加速你的輪迴,加速你墮三惡道。這真叫「魔」啊!每一個人家裡頭有魔掌,你跳不出魔掌。什麼是魔掌呢?電視機是魔掌。你不曉得這個東西可怕,你家裡面小孩一天到晚盯著那個,不得了,以後後患無窮,這真正是整個社會的憂慮。明白人清楚,非常可怕。這個報紙,所以我們實實在在講,我到大陸去了幾趟,我很欣賞中國大陸,報紙只有兩頁,沒有污染。只報告新聞,沒有這些財、色、名、食、睡的污染。電視節目也比較乾淨,這是好現象,所以人心比較清凈。沿海一帶,諸位常常去觀光旅遊,感到大陸好像人貪心很重。那是什麼?他們窮苦的日子過得太久了,看到富庶的地方,他這個貪心是引起來的。他本身從前沒有,以前那個時代,他們真是夜不閉戶。現在為什麼增長貪心呢?是我們這些人去把他引發出來的。我覺得不是他們的過失,我們的過失。諸位想想,你無論從哪一方面去觀察,有道理啊。新加坡政府是個很負責住的政府,管制還相當嚴格,這種污染要比起美國比起台灣要輕很多。美國的污染是不得了,電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電視台有幾十個,很多的不堪入目。所以從前方東美先生講,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就是電視。電視是魔掌,我們要小心謹慎。對於自己的子弟看電視,要給他時間、要選擇節目,不能隨便讓他看,對他身心有妨害。離欲,從小就要觀照、要照顧。正念、凈慧,這跟無漏學相應,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我們要存這個心,要時時刻刻認真的去幫助人。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剎

這個是阿彌陀佛德相的大用,也統統實現了。

消除三垢冥 明濟眾厄難

「三垢」就是三毒,「垢」是污染,就是指的貪、嗔、痴。「冥」就是無明,就是迷惑顛倒。這一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消業。佛光普照剎土,消除一切眾生的罪障。佛光我們沒見到,但是諸位要曉得,佛之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光明照耀之處。你肯讀誦,肯去求解,你就得利益了。你就曉得我應該怎樣生活,我應該怎樣做人,我應該怎樣處事,蒙佛的光明加持。光明就是智慧,這一本經每一個字都是佛光,每一個字都是自性的智慧。讀了怎麼會不開悟,怎麼會不消業障呢?但是實實在在說,也有一些人念了,業障不能消除。他是怎麼念的呢?為了要求五欲六塵,來念經,來求佛菩薩。不求別的,他不求戒、定、慧,他求貪、嗔、痴。你說這不糟糕嘛!每一天念幾遍經,念幾聲佛號,給佛菩薩聽一聽,求佛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那個財是愈多愈好,貪而無厭。這樣讀經,佛光不照你,這個讀經沒有用處的,佛不會幫助你造罪業,佛不可能增長你貪心。沒有這個道理的,那有這種佛菩薩。所以讀經明理,知道斷欲生正念,凈慧修梵行,這樣才能夠「消除三垢冥,明濟眾惡難」。明就是智慧,唯有智慧開了,真正覺悟了,心意清凈,所有災難自然就免除了。

悉舍三途苦

這是講果報,苦報離開了。

滅諸煩惱暗

前面有個消除,這個地方滅,功夫更深了。消不等於滅,滅的意思比消來得深。這蒙佛力加持,滅業了,比消業功德還要來得殊勝。

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

「開彼智慧眼」,就是平常我們一般人講的,開悟了。「獲得光明身」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實的身業清凈。從前面我們一直看下來,身口意三業清凈。

閉塞諸惡道

「閉塞」是比喻,因為不但惡業不造了,惡念也沒有了,惡因沒有了,當然惡的果報就沒有了。世出世法總離不開因果,因緣果報是絲毫不爽。整個佛法裡面也不能離開因緣果報,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這是惡的因全沒有了,惡報沒有了,善因成熟,這得樂,離苦得樂了。

通達善趣門

「善趣」,善道的門徑。善道的門徑是什麼?善因。什麼是善因?什麼是真正的善因?什麼是究竟的善因?你全都明白了,全都通達了,你當然肯修善,自自然然斷惡嘛。

為眾開法藏

「眾」是眾生。自己得利益了,一定會幫助別人。主動的去幫助人,念念不舍的去幫助別人。「法藏」一般意思是說法性含藏無量的功德,這個我們稱法藏。在這個地方,就是指這一本《無量壽經》,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無上的法藏,圓滿的法藏,秘密的法藏。「為眾開法藏」,為一切眾生介紹、推薦、說明,讓他了解、歡喜,信受奉行。

廣施功德寶

要像彌陀一樣,學大布施。財、法、無畏,就以這個法門布施,那就周全了,就圓滿了。這能夠真正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實在說,真正幫助人明白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環境的真實狀況。要就凈宗來說,也可以說幫助人發菩提心,幫助人一心念佛,這是施功德寶。

如佛無礙智

後面這幾句,希望樣樣都能夠得到佛的氣分,與佛相應,也就是我們俗話講,要得到佛的保佑、加持。這一句希望智慧跟佛相應,「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智慧是第一。沒有智慧,底下做不到。勸他、勉勵他都沒有用,一定要開智慧。換句話說,一定要讓他明了事實真相,然後無論他怎麼樣個做法都是正確的,都不會錯,都會向著真實的利益,就是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的利益。所以他能夠跟佛一樣的大慈大悲,慈愍行。慈悲同佛,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以平等心來幫助一切大眾。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佛門裡面稱呼,稱「大師」是對佛的尊稱,只有佛才能稱大師。等覺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現在這個世界,民主自由開放了,你怎麼稱呼都不犯法,沒有人管你的。所以徒弟對師父恭敬,都稱「大師」。做師父的人也不說明,也就這麼受了。這有點過分了,實在講是不可以的。自古以來沒有這種現象,現在亂世,怪相叢生。我們明理,要懂得。可是在古時候,唯一一個例外,凈土宗的祖師稱大師,跟佛一樣。我們想想,還有一點道理。因為佛度眾生,一定叫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是天人師——大師。菩薩以下,祖師大德雖然是度眾生,一生當中成不了佛,也不能保證他不退,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唯獨凈土宗的祖師,完全用阿彌陀佛勸導一切眾生,與佛度化眾生成佛道無二無別。所以後人尊稱凈宗祖師為「大師」,只有這麼一個例外的。像我們今天稱印光大師,因為他是凈土宗的祖師,這個可以稱。這都是一些佛學常識,我們應該要知道的。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這是說行,教化同佛,德同佛。

說法師子吼

師子是比喻。獅子一吼,獅子一叫,那些小的野獸聽到獅子叫,腿都發軟了,跑都跑不動了,這是比喻佛說法,一些邪門外道聽到之後,心裏面都感覺得恐懼,畏懼的意思。這就是比喻佛說法。說法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願願都是為教導眾生,心心都是幫助一切眾生。

圓滿昔所願

這是總結前面所發的四十八大願。

一切皆成佛

這一句非常非常不容易,非常的難得。如果從果德上說,也就是講從果報上講,這一部《無量壽經》哪一句最重要呢?就是這一句。從因上講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那是修因最重要的一句。果上講的時候,成佛,平等成佛,「一切皆成佛」。文殊、普賢,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人、天、惡道眾生信願持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成佛。一切皆成佛了,這是究竟圓滿,齊登彼岸。我們前面看到在接引的時候,我們見到的是五乘人,這是程度極不整齊的。從等覺菩薩到地獄眾生,極不整齊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入了阿彌陀佛的報土。五乘平等齊入報土,因平等。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果平等。一切皆成佛,真正不可思議,這個才是彌陀本願的本體。這個裡面的「理」非常非常的深。不是沒有道理的,理很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許許多多的菩薩,許許多多的善知識,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而認為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展開佛經,佛給我們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聽說有這個事情。一切佛經裡面,也沒有說過這個事情。這個經特別,這個經跟其他經不一樣,所以這是個特別的法門。再看末後一首:

斯願若克果

阿彌陀佛說,他這個願,果然是圓滿了,

大千應感動

他這是求證明。大千世界這些聖眾,諸佛、大菩薩應該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珍妙華

虛空當中這些善神、護法神,應該雨華。這個瑞相做我的證明,我說的話句句是真實,沒一句是假話。末後這一首是求瑞相、求證明。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這個就是大千應感動了,立刻這個相就現前。諸佛如來給他做了證明。

天雨妙華

這護法神果然沒錯,就降下這個瑞相,莊嚴道場。

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這個是諸佛菩薩、諸天善神都給彌陀做證明。我們讀了之後,明白之後,這裡面許許多多地方,值得我們牢牢記住,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的去效法。

第五十卷

積功累德第八

前面已經將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發的大願介紹出來,願一定要有行,如果沒有行,這個願就落空了。一定要全心全力去做。這一品經裡面告訴我們,它是以「行」建「願」。功積得厚,德累得高,積功累德,這樣因才會圓滿。因圓,果報當然就殊勝了。我們看這一品經,這一品經裡面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地方非常之多。看看他老人家是怎樣修行的,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到這裡是一段。佛叫著阿難,叫著他的名字,特別提醒他要注意,下面的開示就非常重要。

「法藏比丘」,這些稱呼我們要注意,有的時候稱比丘,稱菩薩,稱佛。這是說明他修行證果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完成,他這個名稱就有不一樣了。在佛面前發願,這是對佛發願,求佛給他做證明。

「及諸天人大眾之中」,這是當眾發願,不是在佛面前佛一個人,是大庭廣眾之下發願。可見這個願,決定不是假的。佛給他做證明,大眾也可以給他做見證,他發的願真實不虛。

「發斯弘誓願已」,這是已經發這個大願,而且他的確這個極樂世界也已經完成了,造成就了。實在講,這一段是世尊為我們補充說明。說明他建他這個是五劫修行。前面這五劫修行,怎麼修的呢?今天這一品經里就補充出來。你看法藏是怎麼修的,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注意、要學習。底下這個三句非常非常重要。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個「莊嚴妙土」是貫三句的:住真實慧莊嚴妙土,勇猛精進莊嚴妙土,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個文字只在末後用這一句,其實它這個是貫前面三句的,沒有一樣不是莊嚴妙土。有大願,才有殊勝微妙,以真如實相的大行,這講修行。發願,這是信。住真實慧,這是講的智慧。底下的這是精進,一向專志是念。如果我們從這裡細看,與《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根力相應。這是人家修行功夫得力,有成就的基本的條件。回過頭來我們再反省反省,我們學佛,我們也聞經、也聞法、也讀經、也念佛,為什麼這麼多年功夫不得力,得不到真實的受用?原因就是我們這個「信」、「進」、「念」、「定」、「慧」,這五根五力上出了問題。如果我們要想修行功夫真正得力,跟過去一些古大德,跟菩薩們看齊的話,那這三句就是基本的。

住是安住,心裏面要要充滿智慧,這才行,這是第一個條件。我們看禪宗的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第一次跟五祖忍和尚見面,他就對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讀了這一句很羨慕,我們今天要遇到這些大德呢?「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這就是說明真正修行人,他的心是安住在真實智慧裡面。我們是安住在妄想煩惱之中,完全不相應。所以怎麼樣認真念佛,天天拜佛、供僧,搞了幾十年,還是沒有消息,還是一樣苦惱。所以我們必須把原因找到,像害病一樣,把病源找出來,然後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我們才有康復的一天。假如我們學佛含糊籠統的學下去的時候,幾十年,知道自己有病,病很重,怎麼得的病,不曉得;病根在哪裡,不曉得,你怎麼能對治?這根源之所在,就是我們的心裡頭沒有智慧。人家修行人心裡有智慧,這是根本,不可以輕易看過。我們要住真實慧。這個住真實慧,我們很想,怎麼個住法呢?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要仔細聽,要記住,要會用在生活上,那才行。我們常講,我們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處事、待人、接物、修持都是以理性做主宰,而不是感情用事,這就接近住真實慧了。我們的智慧沒那麼高,沒有那麼圓滿。但是總要相應,總要接近,這是起步。

有了智慧、有了理智,要緊的就是要真干,勇猛精進就是真干。依照《無量壽經》上所講的道理,依照經典上所講的方法,我們認真努力的去反省,去改進,去實行,這叫勇猛精進。

要認真努力,一心一意。這個「一向」就是專心,一心一意只為一樁事情——莊嚴妙土。我們在迴向偈里,「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什麼是功德呢?充滿了智慧的行持就是功德。點點滴滴的善心、善行,迴向西方極樂世界。

這三句是普賢妙行的綱領、宗旨,是法藏比丘創建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因。這個我們不可以說是念念而已,這是阿彌陀佛的事情,好像與我們不相干,那就錯了。阿彌陀佛的事情與我們息息相關,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所修佛國

這是講他的成就。前面這是因,有因當然就有果。莊嚴清凈的國土,

開廓廣大,超勝獨妙。

妙在那裡呢?超在那裡呢?古人為我們歸納了七條,說出超勝獨妙。第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身、報身、應化身,佛有三身,三身都出於一處,這個妙。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見到的釋迦牟尼佛應化身,佛的報身、法身我們見不到,分開的。報身在實報莊嚴土,法身在常寂光凈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四種凈土,四種凈土不在一起,我們見不到。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四種凈土在一起,它是圓融的。所以一身即是三身,三身即是一身。這個妙,這個超勝。

第二,佛的身體,他的光明、壽量超過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壽啊!如果有人要問你,阿彌陀佛將來也有般涅槃,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呀?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涅槃?還有無量劫的無量劫。前面我們在願文裡頭讀過,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假使統統成了緣覺,共同來計算佛的壽命,都算不出來。佛的這個壽命太長了,佛成佛到今天才十劫。譬如說這一個人的壽命一百歲,今天才十天,後頭日子長得很。我們有多長的壽命?如果不肯發願求生西方,要靠自己修別的法門成就,我到西方世界已經成佛了,他還在六道輪迴。這一定道理嘛。聲光、壽命超過一切諸佛。

第三,名號的利益不可思議。他用這種方法來接引攝受一切眾生,這比一切諸佛如來所用的方法要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度眾生的方法,所有一切諸佛比不上阿彌陀佛。

第四,前面跟諸位說過,能令五乘契入國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也就是能叫他平等成佛。就是他方世界裡頭沒有的。

第五,二乘人、女人、根缺,極度不平的,障礙比較重的,阿彌陀佛能夠叫他頓轉一乘,跟十地菩薩一樣,這個也是他方世界沒有的。

第六,往生的修行容易、簡單、不難,也就是說人人都能修,只要你肯修,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最後一個,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太大,成佛了,成了圓滿究竟的佛果。這個果報太大,太快了。很短的時間,我們在經典裡面,依照經典所說的仔細去推算推算,頂多是兩劫、三劫、四劫就成佛了,不要五劫,太快了。

這是這個七種,十方世界都沒有,一切經典裡面也沒有,所以它確確實實超聖獨妙,沒有一尊佛的剎土能夠跟他相比。

建立常然,

「常」是常然,永遠不變,不生不滅。古德為我們說的,至少三樁事情能顯示出。第一個是本性常,法身,這從理上說的。第二個不斷常,這是指的報身。第三是相續常,是應化身。在我們這個世間里除了本性之外,都是無常的。西方世界樣樣都是真常,這是彌陀圓滿心性裡面所現的,法性妙土所成就的,不是他方世界法相顯現的幻境,虛幻不實。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就是虛幻不實的。現在科學家講得好,我們這個世界,一切萬物都是些原子、電子、粒子組合成的現象。緣聚就現相了,緣散相就滅了。緣聚、緣散,相續無常,是這麼一個相。《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合相」,這個世界是一合相。「一」就是只有一種基本的物質組合而成的,「合」是作用,跟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完全一樣。世尊在三千年前跟我們講的,現代科學家才發現。科學對於佛法的確有不少的幫助,證明佛所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佛的觀察能力,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到。那個世界建立常然,不像我們這無常。

無衰無變。

西方世界的果報,決定沒有衰退,決定沒有變化,永恆的真常。西方世界人無量壽。我們今天聽到壽命長的,就會想到老,老苦。所以有一些人怕老苦,我不要長壽,活個六十、七十就可以了。太大年歲,太苦了。西方世界的人雖然是無量壽,你看起來真的是年年十八,天天十八,他不老,那個就很快樂了,就很自在了。他不老,他不變化。阿彌陀佛無量壽,阿彌陀佛沒長鬍須,永遠是年輕,不會變。「無衰無變」,不會變。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個是佛成佛之後,一心一意幫助十方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阿彌陀佛成佛就做這個事情,「積植德行」。如果刻實在本宗的教義來說呢,就是教導大家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功德是真實的功德。這兩句是總說,底下要舉幾個綱領,讓我們在生活當中有所遵循。我們應該怎樣遵守,怎麼去做?

不起貪嗔痴欲諸想,

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做,他就是這麼做的,就這麼成就的。於世法、於佛法都能夠放下,身心清凈。這一句就是定,就是念佛三昧。「昧」不動,如如不動,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的生活,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要學習把貪嗔痴欲妄想要放下。我們很想放,沒有辦法,它偏偏要起來。這就是業障,這就是習氣。那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呢?念佛。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它換成阿彌陀佛,要換得快,時時換,處處都換,久而久之,這功夫得力。得力了什麼呢?阿彌陀佛有力量了,貪嗔痴欲諸想逐漸逐漸減少了,逐漸逐漸沒有了,這是念佛功夫,這是念佛得力。如果念佛人一天到晚還有貪嗔痴欲諸想,這很糟糕,這一生往生就很困難了。只能夠說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還等來生來世再辦吧!可是來生、來世太危險了,太苦了,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完成。知道這些東西都是業障,都是不應該有的,換一句話說,都是恥辱。為什麼佛沒有呢?為什麼菩薩沒有呢?他可以沒有,我也可以沒有。斷這個東西,真的是很難。凈宗的方法好,用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

不著色身香味觸法,

這是外面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外離相。「內不亂、外離相」,你有這個本事,這就是真實慧。這是我們修行的本錢。不具足這個條件,那修行是嘴皮上的,不是真的,真正佛法的利益受用,你怎麼會得到呢?禪宗裡面,內不亂就是定,外離相就是禪。這兩句話是禪家的總綱領,禪宗的綱宗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起貪嗔痴欲諸想,就是如如不動;不著色身香味觸法,就是不取於相,跟《金剛經》講的完全一樣。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我們會想,不能不想。如果真的什麼都不想了,又糟糕了。怎麼糟糕呢?落在無明上去了。你看凡夫麻煩,不是妄想,就是無明。妄想跟無明都是業障,都出不了三界。所以這個方法好了,叫你想佛。想佛這不是妄想,也不落在無明,所以這個方法好極了。這一句名號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德號。不僅僅是西方教主的名號,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德號。所以念這句佛念久了會開悟,會明心見性,何況又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好處太多,真的是說不盡。教給我們「但樂」,「樂」是歡喜,很歡喜的念佛。為什麼不說念阿彌陀佛,是「念過去諸佛」呢?前面我們在阿難尊者的祁請的話裡面我們看到,「三世諸佛,佛佛相念」,諸佛都彼此互相念,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所以這個諸佛兩個字也可以稱做是阿彌陀佛。古德講解《彌陀經》,《彌陀經》上講的諸佛,古德有說那個諸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是有來歷的。所修的善根,這個地方用諸佛,不用阿彌陀佛,意思更圓,意思更廣。為什麼呢?底下有所修的善根,諸佛如來所修的善根。本經就是一切諸佛如來修行的總綱領,我們在這一部經裡頭全部都掌握到了。只要你細心去體會,你用真誠的心、清凈心、恭敬心去讀誦、去研究,你會每天有新的發現。這新的發現,就是我們佛門講悟處。天天有悟處,這個人就有歡喜了,就生法喜了。每一天都開一點悟,積小悟就成了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要認真的努力去學習,依照這個綱領去做。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

修行,行門裡面的總綱領,是覺、正、凈。大家都曉得,學佛入門要先受三歸戒,先受三歸依。三歸依是什麼呢?是把佛家修學的總綱領、方向、原則傳授給你。你從今之後依照這個綱領來修學,這就是佛的學生,佛的弟子。這是傳授三歸依。「三歸」,大家曉得: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佛、法、僧是什麼呢?佛——佛像。法——經本。僧——出家人。你就全搞錯了,你全搞錯了。佛、法、僧不是這個講法,你完全著了相了,依文解義了。佛曾經說過,「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搞錯了。所以惠能大師當年傳授三歸,他就不說佛法僧。可能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人著相,誤會。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老人家傳授三歸:歸依覺、歸依正、歸依凈,他這樣說法的。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凈。所以覺、正、凈是我們的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這個才管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我們本宗是從「凈」入門,禪宗是從「覺」入門,教下是從「正知正見」入門。我們凈土宗是從「清凈心」入門,「行寂靜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切行為可以做,但是要保持清凈心,那就相應了,就如法了。如果擾亂我們清凈心的,破壞我們清凈心的,我們就遠離。我們就不做,或者少做。決定不能妨礙清凈心,這叫真修行。

「遠離虛妄」,「虛妄」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要有智慧才能辨別。今天這個社會有假佛法,你看《楞嚴經》上講這個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就是虛妄,你要認清楚,你要遠離。

「依真諦門」,諦是實實在在,真是不假。不是虛妄的,真實的。本宗念佛求生凈土,是真實當中的真實,最為可貴了。

植眾德本。

這個就是教給我們要像彌陀一樣,修一切善。彌陀聖號具足萬德,我們念這一句佛號,要知道阿彌陀佛發心,修因證果,普度眾生。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心一意效法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這個叫真正念佛人。口念,心要行,要去做。

不計眾苦,

我們要為苦難的大眾做一個榜樣。佛雖然教給我們不要修無益的苦行,沒有利益的苦行,用不著。一定要有利益,那個苦行才應該要修。所以佛又教給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為什麼呢?生活常常清苦一點,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太享受了,這個世界不錯,還不想走啦。這個實實在在的話,會使我們墮落,我們心會退轉。生活清苦一點好。你看從前在唐朝時候,居士,在禪宗裡面非常有名的一個大德,他家裡非常富有,他把他的家業變成了錢財,大概房子什麼都賣掉了,房子、地都賣掉了,變成錢財,買一條大船。家裡頭的金、銀、財寶,統統裝在船上,把船划到江當中,打一個洞沉下去,全部都不要了。有人就問他了,你既然不要這麼多金銀財寶,拿去做一點好事,救濟別人,那不是好嗎?他說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有道理。他以後生活怎麼辦呢?編草鞋。在大陸上打草鞋,編草鞋,每一天賣草鞋。一雙草鞋大概賣個兩文錢吧,賣幾雙草鞋,他這個吃飯就沒有問題了。他過這個生活清苦。他自己,他的太太、女兒都得道,都成就了。以苦為師啊!所以「不計眾苦」,生活清苦一點是對的,應當努力去幫助別人。

剛才跟大家說了,無益的苦行不要修。我早年學佛跟老師,那個時候真的很清苦。我跟老師學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老師很贊成,不反對。我想學打坐、學不倒單,老師反對。他說你坐著睡覺,哪有躺著睡覺舒服呢?是有道理。很多人學不倒單,其實他不是在禪定,他是在打瞌睡,在睡覺。坐著睡多難過,哪有躺著睡舒服呢?所以他就不贊成,有道理!那麼這日中一食,持午,有沒有必要呢?實在講,看你自己的需要,看你自己生活環境。如果不需要,也不要勉強。有很人持午,三餐飯一餐吃掉,吃那麼一大鍋。所以我看到許許多多的持午的人,我都問他,你是不是有腸胃病?都有。你看,不但沒有好處,搞成一身病,這錯誤了。所以這個不可以勉強。人家持午一天吃一餐,一餐正常的,就是普通一餐這個飯量,而不是把三餐飯一餐來吃,那個就變成叫無益的苦行,那個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是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

慾望要減低。我們學佛了,明白了。學佛就是明白人,不迷惑了。我們這個身體在世間,需要養這個身體,吃得飽,營養夠,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這一生多快樂。老實念佛,修善積德。你說這多快樂?我在美國,看到人家住大房子,我都很感嘆,可憐愍者。住大房子怎麼可憐?伺候房子,天天要打掃整理,花好多時間,房子的奴隸。我去看那個情形,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所以我住的地方是愈小愈好,就那麼一間房子,幾分鐘打掃乾乾淨淨的了,省事。這個大房子住得好苦,那都是迷惑顛倒不覺悟,他才會搞那麼大,自找麻煩。所以要知足,要少欲,要知足。

專求白法,

「白法」是善法。一心一意向善,行善。善呢,決定利益眾生,給眾生真實的利益。底下講:

惠利群生。

「惠」就是布施,給別人真正的利益。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積功累德行善,樂此不疲。愈做愈快樂,愈做愈歡喜,法喜充滿。「志願無倦。忍力成就」。忍力成就,簡單的講就是功夫成就,三昧成就了。《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法成得於忍,「能忍」這才叫有力大人。「忍」不僅僅是對治嗔恚,有忍,忍力成就,這個人不會發脾氣了,不會有嗔恚心了,不僅能治嗔恚,實實在在講,能斷三毒。因為你能忍,就不貪了。能忍,就不愚痴了。忍對治的毛病很多很多。

「忍力成就」,一定是少欲知足。你看多欲的人,不知足的人,他怎麼能忍?不可能的事情,決定得不到。所以要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捨己為人,利益眾生。把自己都忘掉了,這種人才能夠得忍。

於諸有情,

對於一切有情眾生,

常懷慈忍。

慈是慈愛,愛護一切有情的眾生,叫慈忍。是我們理智的愛護,不是感情。不能動感情,動感情就壞了,就迷了。是一個理性的愛護。愛護一切有情眾生,對待他們要有節制,這就是「忍」。對於他們的幫助是恰到好處,他才能得利益,這是理智。像我在前面跟諸位舉的例子,你們大家供養出家人,供養的恰到好處,他有缺乏的,我們都能叫他不會缺乏就好,不能過頭。過頭呢,他就長貪心了。所以這個恰到好處就是「忍」,不能太過分了。物質供養太過分了,他就享受了。享受就把西方世界忘掉了,不想去了。所以這個慈裡頭要有忍,這是真正智慧,真的愛護。

和顏愛語,

平常接觸大眾的態度要和睦,顏色要和睦,叫人看到歡喜。「愛語」,這個愛語不是講好聽的話,講好聽的話不是變成諂媚巴結了?這個愛語是愛護,意思就是教導、勸善規過,這個是愛語。

勸諭策進。

勸勉他、開導他、警策他,幫助他進步。講的都是原則,都是我們應當認真要學習的,這叫學佛。我們學佛,要學的跟佛一樣。縱然不能一樣,也有幾分相像。要完全相違背了,那不叫學佛了。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個三句,是我們求學能不能成就,關鍵的所在。佛家常講「師資道合」,這三句就是師資道合。「師」是老師,「資」是學生。學生對老師要有真誠的恭敬心,才能得利益。如果學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學生對老師有懷疑,這個做學生的人,我就在此地誠心誠意勸導他,離開這個老師。為什麼呢?因為你跟這個老師,得不到好處。你寶貴的時間,寶貴的精力,空過掉了,太可惜了。你要跟什麼樣的老師呢?跟你心目當中真正尊敬的老師,你跟他會有成就。為什麼呢?那個老師講的話你能夠接受,你能夠真正去奉行,就是會去做到,這就有利。不在乎老師什麼德行、修養的高低,不在乎,在乎你學生對他恭敬。那個老師自己不怎麼樣,但是你對他很恭敬,他教你的是正法,你真能做到,你將來超過老師。所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個道理。老師真有學問,真有道德,你對他懷疑,你對他不相信,你跟他什麼也得不到。所以我們要想學東西,找什麼樣的老師呢?找我自己最崇拜的老師,最尊敬的老師,這就行了。這個是我們做學生成敗的關鍵,成敗的秘訣在這個地方。

第五十一卷

所以我們要想學東西,找什麼樣的老師呢?找我自己最崇拜的老師,最尊敬的老師,這就行了。這個是我們做學生成敗的關鍵,成敗的秘訣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三句就重要了: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我們對老師、對三寶、對於學法,求學真誠,清凈心、恭敬心,再加上慈悲心,那你一定有成就。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行」是日常生活行為。你的思想、行為,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德行,這是真正的莊嚴。這個不但是同學當中的模範,也是社會大眾的榜樣,軌範具足。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底下這幾句,理事具足。這兩句是「理」,是我們的觀念,是我們的認識,也就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呢?佛在經上常講:萬法無常。《金剛經》上跟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什麼呢?是幻化的。現代科學可以說相當進步,不僅僅證明這一切萬法、一切現象是一合相。《金剛經》上證明出來,「一合相」講得粗,不是講得很微細。微細的那一部分,現在也被證明出來了。像《金剛經》四句偈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講的細了,比一合相還要微細,還要真實。科學證出來了,現在科學家知道,根本就沒有物質存在。一合相還有物質,還存在。現在發現,沒有這個東西存在。這現象怎麼產生的呢?波動,那是波動產生的現象。這個跟佛法講的真的接近了。佛法告訴我們,萬相之所以發生,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無明不覺生三細,六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說明宇宙萬物的形成來歷,是不覺無明,就跟科學家講的波動非常非常接近。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果然明白了,你的心會很清凈。

「三昧常寂」,不管在什麼境界裡面,你的心都是定的。一切萬境在你的身邊,你不會去著相,你也不會取相,也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在意。心常寂凈,對於一切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如如不動是「定」。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口業清凈。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跟這個意思相同。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身體一舉一動都合乎規矩。

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心地清凈,不會有污染。內不生煩惱,外不著諸相,這個是修行最根本的原則,三業清凈。底下為我們舉幾個例子。

所有國城聚落、

「國城」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都市,我們居住的大環境;「聚落」是我們居住的小環境。

眷屬珍寶,

這舉幾個例子。

都無所著。

都不執著。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隨遇而安。這個就自在,就快樂了。不一定一樣一樣去選擇,一樣一樣去計較,那就很苦惱了。一切隨緣,環境好也很好,環境不好也很好,那都好,這個樣子才自在。他不執著,個人生活這樣就對了。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對待別人,我們自己修行菩薩這個六大綱領,也勸導別人,一定要自己做出個榜樣來。自己不肯布施,勸人布施,那是假的,人家也不會相信。我們自己這樣做,得到了很好的受用,別人看了很羨慕。我們這樣勸導他,教導他,他也喜歡接受了,他就肯學了。所以要以菩薩行,菩薩行就是這六條綱領,我們能這樣的做法,這樣的幫助別人,教化安立眾生,

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無上真正,真,不是假的;正,就不邪。無上真正之道是什麼呢?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句話說,一定是以信、願、持名,往生凈土,勸導一切大眾。這是幫助他,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由於上面所講的真實妙行,真實的功德,他感應所得殊勝的果報,必定現前。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不是阿彌陀佛求來的,是他五劫修行,積功累德自然的感應。你沒有真因,哪來的殊勝果呢?真因才有勝果,這個決定不能做假,決定不能自欺。真實的果報,他有真實的因緣。虛偽的因,一定得的果也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像世間名聞利養,這些富貴,說實在話,轉眼就是空,不真實,保不住。我們看許多大富大貴的人,年歲大了,老衰了,半身不遂了,得老人痴呆症的很多啊!這就是顯示出果報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果為什麼是虛假的呢?「因」一定不真實,「因」里一定有問題。這個地方是因真,果也真。「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發」是發明,「應」是感應,自自然然來了。下面給我們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或為長者居士、

古印度的長者居士,不是隨便稱的。有道德、有學問,也有年高德長,也有年歲、也有財富,在社會上也有地位,得到大眾恭敬,這稱長者居士。

豪姓尊貴,

我們中國人講,生在大富人家。「尊貴」是在社會上有顯赫的地位。

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

轉輪王,我們在這裡不必細介紹。這些名相一般註解裡頭都有,佛學字典都查得到,我們就省事。

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是福報更大的,生到天上,在天生,做天王,做天主。一般其他宗教裡面稱為上帝,他去當上帝去了。都是在佛門裡面修行,積功累德所感的果報,殊勝的果報。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他雖然是豪姓、尊貴,或者是國王,或者是天王,他還繼續不斷的認真在學佛,認真在修行。這個我們在歷代帝王、大臣當中見到不少,跟經上講的相應。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這個是貴相。人不但相貌莊嚴,人身上有味道。貴人身上那個氣味很香,業障深重的人味道是很難聞,這個能夠看出業障。我沒有見過虛雲老和尚,我在香港講經,聽同修們告訴我,虛雲老和尚到過香港,有人親近過老和尚。老和尚身上有清香,很遠就可以聞到。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洗一次澡,身上有清香不臭,人家心清凈。我們天天洗澡,身上還是臭氣難聞,這業障深重。這是虛老和尚,距離我們不算太遠,我們能夠得到證明。心清凈,身上氣味不一樣,有清香。現在人用假的,假的什麼呢?香水,那就是虛假,不是真實的。虛老和尚那真實的,不用香水,身口常出無量妙香。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提高警覺,我們修行有沒功夫?功夫有沒有得力呢?自己不覺得,接觸人知道。看看我們身上會有什麼氣味?我們口裡頭有沒有什麼氣味?人家一說我們就明白了,我們自己修行有沒有進步。從前我們口嗅,口說話好難聞。現在這個味道沒有了,那就有進步了。如果在口裡頭有香味的時候,那這個功德就大了,感應就大了,這真的是如此。所以我們真的認真修六度,認真的修普賢大士之德,就有這個感應。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香莊嚴。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

「端」是端正,「嚴」是莊嚴。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這個是光色都達到極莊嚴的殊勝境界了,統統是修的。要認真努力去做,不要羨慕別人,自己要認真去修。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這一段講的是眾寶莊嚴,你才有能力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他缺乏什麼,你都能夠幫助他,你都能夠去滿足他,去成就他,得有這種能力。這個能力也是自己德行感應而現的,大德感應就大,小德感應就小。感應小不怕,只要認真努力,精進不懈,集小德就成大德,就能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一樣,能夠普遍利益一切眾生。這裡的經文,字句裡面含意是無盡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個是教化的成就。能令一切眾生髮無上道心,也就是說能發心求生凈土。唯有求生凈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夠圓滿的證得。這一句是梵語,是我們學佛最後的目標。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我們從第四品一直到此地,都是說明法藏比丘因地裡面所發的大願,所修的大行。底下一段,這是因圓果滿,世尊為我們介紹他的成就。

圓滿成就第九

在此地,請大家要注意,注意法藏的稱號。他從比丘升到菩薩,最後升到阿彌陀。這一段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這很有味道。你看他修行證果,一個階層,一個階層。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

這個地方稱比丘。

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這釋迦牟尼佛對於法藏的讚歎。讚歎他的「因」,修的圓滿。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這是講到自受用。他得的利益,得的受用,不是別人能知道的,也不是別人能說得出的。我最初接觸佛法,是台灣大學方東美先生介紹的。他告訴我,他說佛學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我那個時候是跟他學哲學的,他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一句話打動了,這麼好,那應該要好好的學佛了,果然沒錯。所以我非常感謝老師教導我,我這一生果然得到最高的享受。「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快樂無比。老師指的路,要不是老師,我們怎麼會曉得。這就剛才講了,對老師真的尊敬,真的佩服。老師教導我們,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你才能夠得到。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沒有一願落空,願願兌現了。

如實安住,

就如同他願裡面所說的,他願裡面所想的,所希望的,這樣安住,

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凈佛土。

這幾句話極力的形容西方世界的殊勝莊嚴。這是世尊讚歎法藏,因圓果滿。再看底下經文: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

你看,這裡法藏是菩薩了,這裡不是比丘了,菩薩了。成菩提,成就圓滿的大菩提。

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法藏菩薩成菩提,就是成佛了。他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現在佛當然不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定是別的世界,他方世界。阿難這一問,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世尊的答覆,這一句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這是什麼?是從根本來答覆,是從真實法來答覆。真實法裡面沒有來去。「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是佛在《金剛經》上說的,跟這裡是一個意思。佛那有來去!佛沒有生滅,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你這樣問就錯了,問錯了。可是諸位要記住,佛在《華嚴》、在《圓覺》裡面都跟我們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一句話說,我們的根本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搞的這個模樣,真叫可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佛也說出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不能恢複本來面目,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佛是一語把我們的病根道出了,只要我們把妄想、執著去掉,我們就恢復到本來面目了,恢復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我們本來是這樣的,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大乘佛法裡頭有兩句話說得很好,「十方虛空不離當處,三世古今不離當念」。因為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都是一個妄念、一個波動變現出來的,不離當念,不離當處。你要不相信,你晚上睡覺會作夢,夢中境界不也很莊嚴,也很廣大嗎?有沒有離開你床鋪一寸?一分也沒離開,不離當處,不離當念。我們今天虛空法界,就是我們真如本性在作大夢,就這麼回事情。真相一定要知道。這兩句是道破真相,然後再從事上來說,事上這就是應化了。從事上來說:

但以酬願度生,

佛當時發了四十八願,願也兌現了,不能說空話,空話是打妄語。佛怎麼可以打妄語?既然發了願了,願要兌現。

現在西方,

「現」是示現,於是示現在西方。他這個話是雙關語,也可以說是現在,現在他在西方。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

《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佛剎,百千俱胝那由他就是十萬億。距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那一邊有個世界。

有世界名曰極樂。

那個世界名號叫極樂,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極樂世界。

法藏成佛,

你看,比丘,菩薩,成佛了,法藏成佛了。

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在心上。佛的壽命無量劫,現在才十劫。我們現在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諸位要曉得,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老資格。為什麼呢?成佛十劫我們就來了,你說這個機會多好,多難得!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資深的菩薩。那麼現在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想自己學什麼法門自己成就的,我們知道,他斷不了煩惱,他破不了妄想,決定還是搞輪迴。我們到西方世界早已經成佛了,他還在搞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能想像得到。這樣的人自以為聰明。俗話常講:「聰明反被聰明誤」。那才是真實可憐愍者。所以機會決定不能錯過,機會不容易遇到。

今現在說法。

阿彌陀佛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正在那裡說法。我們要想學佛,要想聽法,聽哪一個法師,什麼祖師大德、菩薩說法,也比不上聽佛說法。聽一切諸佛說法,都比不上聽阿彌陀佛說法。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這些人都是這個十劫之中,從十方世界往生的大眾。在前面我們讀過,我們也了解,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縱然是下下品往生的,也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因為這是佛的本願。都是圓證三不退的菩薩,下下品往生也是。為什麼世尊在此地介紹,還有菩薩,還有聲聞大眾呢?好在後面世尊還有補充說明。我們現在沒有看到那個經文,我在這個地方也跟諸位透一點消息,決定不能懷疑。生到西方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我們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得到的。是加持的,不是自己得到的。自己是什麼身分呢?自己還是人、天,小乘人往生的還是聲聞。說聲聞、人天、大眾,這個是說我們自己本分,不是說彌陀加持的。如果說彌陀加持,大家是一樣的。西方平等世界,是加持的。《觀經》九品裡面給我們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要經過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那是說我們自己修持的時間、能力,沒有說的加持的。加持都一樣,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講自己修持的。下品中生的呢?六劫,時間就省了一半了。品位愈高,時間愈短,成就愈快。這是講在那一邊修行的,是自分的修行,不是佛加持的。佛加持的,我們統統都一樣。那麼到我們自己自分修行,功夫已達到這個境界了,佛還加不加持呢?佛還是照樣加持,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因為彌陀願文裡面沒有說,等到你自己修行證得八地菩薩了,我就不加持你了,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說法,那一定是永遠加持,即使我們在那裡將來成佛了,阿彌陀佛還加持我們。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經文要很細心的去觀察、去體會,如來的真實義我們才明白一二。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千萬不要把佛的意思錯會了。現在學佛、聽經、讀誦的人很多,真正能領如來真實義的不多。很多人聽經,曲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的不少。我們自己要小心謹慎,不要曲解了,不要誤會了。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對於自己往生會造成很大的障礙,所以要細心去體會。有疑要問,斷疑才能夠生信。我們再看底下一品,底下一品不長,那個意思很深。

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

這個佛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段我們看起來,是集結經的人記錄的,這不是佛說的,是說當時佛講經,聽眾裡面有一些人的反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作菩薩求得是願時」,就是前面所說的。當時在座聽經,從一開頭聽到前面第九品,聽到這個時候,

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

這是當時參加法會的阿闍王子他們這一幫人,他們也有個小團體,志同道合,平常在一塊修行,今天在一起聽經,聽佛講《無量壽經》。聽了之後歡喜,皆大歡喜。

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

聽了歡喜了,供佛,供養,每個人拿個金華供養釋迦牟尼佛。他們五百個人都拿著金華供養佛,供養完了之後,又回到座位上,再坐下來聽經。繼續聽,佛沒講完,繼續聽。

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他們心裡都有個念頭,都在打了個妄想:阿彌陀佛不錯,好啊!我們將來要作佛,我將來作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動這麼一個念頭。聽了前面所說的,動這麼個念頭,這個念頭難得。希望我們在座的同修也有這個念頭,這叫沒有白聽。但是怎麼樣呢?不能學他們這些人。我們再看底下的文:

佛即知之,

佛有神通,有他心通。你們心裡頭動個念頭,佛就知道了。所以這些人動這個念頭,佛曉得了。

告諸比丘,

告訴聽經的大眾,告訴大家。

是王子等,

阿闍王子跟這個五百長者,他們是生生世世都有因緣的,這一些人

後當作佛。

等於說給他們授記,他們以後將來成佛。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

一尊佛出世要三大阿僧祇劫,供養四百億佛,你想想這個時間多長,他修了多久!

迦葉佛時,

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尊佛。我們這個大劫叫賢劫,這個大劫當中,世尊告訴我們,有一千尊佛出世。第一尊拘留孫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是迦葉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佛將來下生作佛,是第五尊。釋迦牟尼佛第四尊,迦葉佛,前面賢劫第三尊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補處菩薩。那個地位就跟現在的彌勒菩薩一樣,是迦葉佛的補處菩薩。

彼等為我弟子。

在那個時候,迦葉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菩薩,他們是菩薩的弟子。跟佛有緣,緣很深。

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現在我作佛了,他們又來聽經,又做我的弟子,來供養。又來了,又見面了,很歡喜。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釋迦牟尼佛說出過去世的因緣,這才曉得學佛的人不簡單。同參道友也不容易,過去生中沒有緣,見面就討厭了,就不喜歡,是不是?過去生中有緣,見面才歡喜,才做同參道友,不是容易事情。緣很深很深,我們沒有他心通,不知道。那麼這一段經文插在這個地方,有什麼用意呢?用意非常非常之深。第一個,你看看,過去無量劫中生生世世修行,而且供養四百億佛,這個福報多大!聽到佛講《無量壽經》,動了念頭,我將來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發心往生,沒有發願往生。這就是說明了,聽到這個經,能信、能願、發願往生,善根、福德、因緣超過他們。你過去世像他們一樣,如果說生生世世修行,供養四百億佛,你的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夠。《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個少,多少,是什麼標準?此地是標準。我們今天聽到這個經,歡喜、發願,想這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過去世供養諸佛超過四百億。因為你有四百億的時候,還沒有念頭想往生,只是一個念頭,我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而已。你就曉得難啊!我們今天把這個法門勸人,叫人家相信,人家過去生中沒有這個善根,佛也不行。我們憑什麼能幫助人?你就曉得,真正聽到歡喜信受奉行的,他的善根成熟了,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人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這個經裡頭含著有這麼深的意思。第二個意思,雖然將來會成佛,他不能往生,不發願往生。不發願往生,還要繼續搞生死輪迴,還要受無盡的苦惱,免不了。第三個意思,老師講,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如果你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要不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是愚痴,就是狂妄。非愚即狂,你不是正常人,你頭腦不正常。如果是正常人看到這裡,那怎麼不發奮,怎麼不努力!我們這一發心,就曉得,我自己的善根成熟了。同樣我們也明白,我們看到有一些人,聽到這個法門還不想接受,還猶豫、還徘徊,或者還想搞其他的法門,就曉得他的善根差遠了,不足!這個五百人,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善根還不足。雖然學佛,我們知道他的緣沒成熟。但是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可以。他心裡生歡喜心,阿賴耶識種一個種子,等到再輪迴、輪迴、輪迴以後,善根發現了再說,再慢慢來好了。這到那個時候,我們在西方世界,縱然沒有成佛,也是大菩薩了。看到他們還在六道裡頭打滾,等他什麼時候肯接受,也就是說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我們乘願再來,再幫助他,再去度他,這個就對了,就正確了。

第五十二卷

國界嚴凈第十一

從這個以下,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也就是種種的莊嚴。這一品是泛說國土的清凈莊嚴,也就是四十八願第一願「國無惡道」,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由此可知,世尊為我們講這一部《無量壽經》,實際上就是將阿彌陀佛的本願,廣泛為我們介紹而已。四十八願確確實實是凈宗的中心,是凈宗的總綱領。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

這個就是國無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惡道是果,它為什麼沒有惡道呢?沒有造三惡道業的人,沒有造因的人,當然就不會有這個果報。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它真實的莊嚴。前面兩句總說,極樂世界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兩句是總綱領。怎樣的莊嚴呢?下面還是略說。如果是細說,說不盡的。不但是我們一般人說不盡,的確就連諸佛也說不盡。開頭為我們介紹,這個世界沒有眾苦。世尊常常在經上為我們說明,我們這個世間很苦,苦的事情太多了,也是說不盡。佛說法常用歸納的方法,把我們無量的苦,歸納成三大類、八大類。我們常說三苦,八苦。三苦範圍大,八苦的範圍小。三苦是講三界——欲界苦,色界苦,無色界苦,這是三苦,三界同苦。《法華經》上有個比喻,三界是火宅。就好像是一棟大房子,這個大房子裡面已經火燒起來了,雖然還沒有燒到,那總一定要燒到的,三界同苦。八苦呢,專門講欲界,也就是我們現前所受的。哪八種呢?這個我們也不能細說,只能把名目介紹出來。前面四種是生、老、病、死,這個四種苦。這四種苦,可以說是欲界的眾生,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避免的,生、老、病、死。除此之外,身外的,也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有求不得苦。我們人都有慾望,有人慾望很大,有人慾望很小,不管你大、小,求不得,不能滿願,這個很苦惱。第六種叫愛別離苦,你喜歡的人常常不能夠團聚,這是苦事情;你喜歡的環境也常常不能在那裡常住,不能享受,也是苦。第七個叫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喜歡在一起的,偏偏要碰頭,偏偏不能夠遠離,這個苦;不喜歡的環境,沒有辦法脫離,這個都是屬於怨憎會苦。最後一條叫五陰熾盛苦,這一條比較難懂,淺而言之,就是身裡面,身裡面的妄想、煩惱太多太多了,這個是因。佛為我們說法,總是離不開因果。前面七種苦是果報,這一條是苦因。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苦呢?就是我們的妄想、煩惱太多太多了。可見得,病根總不離妄想、執著,這真正是病根。西方世界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因我們生到西方世界,蓮華化生,不是父母所生之身,所以他這個八苦沒有。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那哪裡會有三苦?三苦、八苦,在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這個事情,名字都沒有聽說過——「永無眾苦」。

「難」是災難,天災、人禍,這是我們這個世間無法避免的。現在大眾傳播工具發達,幾乎我們每天在新聞裡面,都聽到有許許多多災難發生。像地震,在東南亞沿海一帶有颱風,這些是屬於天災。人禍裡頭大的是戰爭,小的災難就太頻繁了,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最常見到的車禍,都是屬於諸難之一。

「惡趣」是惡道,我們每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那裡造貪、嗔、痴,在那個地方造殺、盜、淫、妄,就有地獄、餓鬼、畜生三途的果報,這個叫惡趣。

「魔惱」,就像《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種魔,這是一般學佛同修們都能知道的:五陰魔、煩惱魔、天魔、死魔,這個是四種。所謂魔是折磨,叫我們身心難受,折磨。古時候這個魔字下面不是個「鬼」字,是個石頭的「石」字,折磨之磨。把那個石頭去掉,換成一個「鬼」,這個字是梁武帝造的。梁武帝說這個太難受了,跟遇到鬼沒有兩樣,所以把石頭換成鬼,以後經典上才有這個字,古時候經典上不是這個字。這個我們應該要曉得的。魔來惱害,《楞嚴經》裡面就講得更清楚了,講了五十種陰魔,說得很詳細。西方世界這一些惡事名都沒有,哪裡會有這種事情呢!顯示出西方世界樂,沒苦。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

這個是說明那個地方天時好。我們這個世間有四季,氣候變化很大,「氣」也不和,「象」也不好。我們今天講氣象,氣、象都不和。新加坡這個地區,距離赤道只有一度,四季裡面只有一季,新加坡只有「夏季」。但是偶而下下雨,也就變成春秋了,一下雨就變成春秋了,那麼還是有變化。不像西方世界,永遠是和睦的,它沒有氣候的變化,因此所有一切萬物都是常住不變的。我們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物質是隨著氣候在產生變化、在變異的,那個地方沒有。

復無大小江海、

我們這個地方有河流,有江、有海,波濤洶湧。縱然行船,現在船大了,比較安全一點,從前航海都是用的帆船,船並不很大,危險性很高。在海上遇到大浪,遇到颱風,往往這個船就翻覆了。有這麼多災難。

丘陵坑坎、

這個地不平,走路很辛苦。

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

地不平已經難走了,還有這麼多的障礙。這障礙物——荊棘,是帶刺的植物,我們一不小心就被它刺傷。大的範圍裡面,有鐵圍山、有須彌山,在我們地球上土石等山,高低不平,種種障礙物,這個環境,居住在這個環境並不理想。這些,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他那個地方是:

唯以自然七寶,

這個真正是不可思議。「七」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數目字,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假如你以為是西方世界寶只有七種,太少了,那這個世界不能稱為極樂。珍寶是無量無邊,「七」代表圓滿。我們常講四方、上下、當中,這就圓滿了。七是表這個意思的,代表圓滿的,應有盡有。十方諸佛世界的珍寶,西方世界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七」是表這個意思的,都是珍寶的成就。

黃金為地。

這個前面跟諸位說了,「為地」是鋪路的,鋪馬路的。西方世界用黃金鋪地。

寬廣平正,

這個路寬,平,直。「正」就是正直的意思,很少有拐彎的路,都是直的。大乘經上常說:「境」由心生,心清凈世界就清凈。西方世界的人,每一個往生去的人都是修凈業,換一句話說都是修清凈心。心清凈,身口自然不造惡業,自然就清凈,三業清凈,每一個去往生的人都修凈業。這個境界,是彌陀願力、大眾的清凈共業,成就的這個世界。

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凈莊嚴,

微妙是說它的「體」,跟十方諸佛世界決定不相同。像我們這個世界,一切萬物,就像前面講的,泥土沙礫,都是非常粗的這些物質,而且都是無常的。「奇麗」也就是我們常講光華燦爛,美不勝收,清凈莊嚴。

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跟極樂世界相比。這是世尊簡單扼要的為阿難說出世界的莊嚴、美好。向阿難說,阿難是我們的代表,就是向我們大家介紹的。

阿難聞已,

阿難尊者聽說了,

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阿難完全代表我們凡夫的境界,妄想、執著統統還沒有捨棄。所以一聽這個話,就打妄想了,起了執著了。因為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世界的形成都有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幾乎一切諸佛剎土大致都是這個樣子的,都是這個模式,沒有特別的。他不曉得,西方世界是個特別的世界,沒有這些,這打個妄想。那麼世尊呢?世尊說法非常妙,並沒有告訴他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沒有十法界、沒有六道,他不這樣說法。他這種說法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

佛是反問阿難尊者。四王天、忉利天沒有離開地面,它住在地上。但是色界跟無色界,以及欲界天夜摩天以上,是空居天,不在地面,是空居天。忉利、四王叫地居天,沒離開地面。空居天,空居天我們很難想像。假如我們想,大概從前人講的天人,可能是外太空星球的人到我們這裡來,他是從天上來的,從哪個星球上來的!在我們佛法裡頭,他還是人。為什麼呢?只要有個星球,它就有地,它還是地居,它不是在虛空之中,不是空的。任何星球里居住的眾生,都是地居,它有土地。所以那個「地居」,並不專指我們地球,地球以外都是天上,不是的。只要有土地、有星球,都是地居天,都是地居。這空居就很難想像了。其實,我們現在科學裡又發現,能幫助我們解釋佛經裡面這個現象。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空間有無限的度數。我們這個世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如果提升到五度、六度、七度、到無限度,那個境界就不可思議了。這個可以幫助佛經做一個註解:境界不相同。

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阿難總算聰明,回答的不錯,能體會到這一層。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

實在講,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為我們說這些話:「不思議業汝可知耶」,你知不知道?

汝身果報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的身體,我們的果報,不可思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一切有情眾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所有一切動物的業報,也不可思議。

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總歸是不可思議的業力。如果我們想想,我們平常能夠體會到的境界,不思議的境界,夢中的境界,試問問,我們夢中的那個境界,是住在虛空當中,還是住在地面上呢?每個人都作夢,夢中有境界。試問你作夢的時候,你是住在地球上,還是住在虛空裡面?除了夢中之外,定中有境界。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打坐的時候入定,定中有境界。這定中境界,到底是在地面上,還在虛空上?實在講,那個時空已經不相同了,已經轉到另外一個時空裡面去了。這就是此地講的不思議業力。眾生的善根,像前面一段經文裡頭所說的,你看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過去生中無量劫來學佛,供養諸佛如來,這是不思議的業力。我們今天有緣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可能我們的業力跟他相當,差不多。不是這樣的業力,你遇不到這個法門。你能遇到這個法門,可以說,你過去世善根已經跟阿闍王子差不多了。如果你比他更多一點呢,那情形就不同了。你聽了很喜歡,而且發願求生凈土,這就證明你過去生中所修集的善根,超過阿闍王子這五百長者,超過他們。你這一生決定成就。

「諸佛聖力」,在此地特別是指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念佛人臨終佛來接引,這個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特別是指的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諸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凈土,真正不可思議。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佛到這個地方才答覆阿難尊者。這個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住行業地」,見佛得平等身業。這就我們凈宗來說,這個是很難得的,很稀有的,見到阿彌陀佛,當然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聞名得平等口業,這個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得到;見佛,一定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大眾,身相都是平等的,得平等身。聞名呢,我們在因地上就行了。我們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羅漢、諸菩薩聽到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平等口業。遇到佛光,明了佛法,得平等的意業。這個就是入如來家,住於彌陀行業,「住行業地」。「及佛神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變現的這個境界,眾生平等業力,所以自自然然,我們常講是法爾如是,自自然然現這一個廣大嚴凈的國土。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指因緣果報。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

這是阿難在最後一句的讚歎。經上有說,不思議業力,縱然很遠,也一定相牽。果報成熟的時候,決定不能夠避免,這個是事實真相。如果我們明了,那麼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就不能不謹慎。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佛不是一個國王,也不是一個教主,佛心清凈,一塵不染,佛對我們沒有一絲毫的期望。佛講這些話,難道騙你?騙人要有理由,沒有理由騙人,那是神經有問題。你看看佛,像神經有問題的人嗎?講出這麼多經,講得頭頭是道,條理分明,不像是個頭腦有問題的人。他為什麼會騙你呢?如果說他做個國王,他為了政治,要統御老百姓,讓你都聽他的話,不要造反,他說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可以來矇騙你。如果是個教主,他要拉攏信徒,不要讓信徒跑掉,也可能騙你。佛既不是國王,沒有政治的目的;他也不是教主,沒有宗教的目的,誠心誠意教導我們,得的好處是我們個人,說老實話與他不相干。我們得禍得福,與佛統統不相干,諸位這一點要記清楚。這是真正的一個好人,我們這一生當中難得遇到這麼個好人,教導我們怎樣離禍得福。所以佛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的。「老師」還是我們對他尊敬的,他沒有這個念頭。他要有這個念頭,那他還是有目的。他沒有這個念頭,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所以因果報應是世出世間的事實真相。

我們身體的造作,造業了,身造業。我們口裡面的言語,表現的態度,口業、身業。心裏面起心動念,是意業。我們造的業善,一定得善報。我們造的業惡,一定得惡報。果報通三世,不一定我現在造的,現在就得報,不一定。經論上常說:「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你前世造的什麼因?佛說:「今生受者是」。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了,受的是果。我們這一生很快樂,很幸福,那過去生一定造的善業,我們得善果。這一生日子過得很苦,很難受,那我們前生造的業不善,這一生果報不好,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果報是三世。要想知道來世是什麼樣的果報呢?佛告訴我們,「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所造作的,來生的果報。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參透了,真的明了、肯定了,我們這一生當中,不管受的什麼環境,算了,咬緊牙根,過去就罷了。為什麼呢?自作自受。過去無知,造的業。可是來生,我一定要比這一生好,我就曉得我現在要多造善業,來生的果報就殊勝了。來生縱然是幸福、美滿、快樂,一生都能稱心如意,你能不能保證生生世世都幸福、快樂?能不能保證我都不迷惑呢?這就難了。你看現在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真正幸福快樂的,他不學佛了,他每一天在歡樂場中,他去過日子去了,去跳舞、去玩去了,去玩樂去了。前生學佛修的善業,得的這個果報,今天他不幹了,他不學佛了。那個福報享盡了,惡報業現前了,要墮落了,那才苦。所以我們縱然修善得善報,不能保證再遇佛法,不能保證繼繼續修善業,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明白人,要聽佛的話,求生凈土。求生凈土好處在哪裡呢?永遠不迷惑,永遠不造惡業。確確實實從今而後,生生世世積功累德,結果必定像阿彌陀佛一樣,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業因果報不可思議,這一句我們要非常重視。

我於此法,實無所惑。

這阿難在此地也說了真話,阿難對這個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為什麼要這麼問呢?問是代我們問,不是他不明白。

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慈悲,代我們問的。他這一問,佛這一說,我們聽明白了。不是阿難不明白,這個是大慈大悲。所以像這一種修學,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是善業,我們要學。實在說,我們離開經本,離開講堂,忘掉了,老毛病、老習氣又現前了。不會學,不會修。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常常在公共場所,像我們在餐廳裡面,有些認識的同修,看到我了,遇到了:「法師你今天吃什麼?吃得好嗎?」說這些廢話。他不在這個地方問一點佛法。「法師!佛法是什麼?」他雖然知道,很多旁人不知道。我給你一講,你看多少人聽到了,多少人懂得了。就是學阿難,這就學會了。不會問這些,可憐愍者!

我有一次在上海,到玉佛寺去看真禪法師。走到他那個天王殿,天王殿四大王天,塑得很莊嚴。有很多觀光的團體在那邊。跟著我去的,也有幾位居士,上海的幾位居士。我就把四大天王的表法,詳詳細細講給他們聽。其實講給他們聽,那一些觀光團體都聽下來了,都注意在那裡聽了。這叫機會教育,一定要把握住,不要輕易把它放過。能叫他明了佛法裡面藝術的表法,佛門造像真正的意義,他才不致於迷信。所以阿難懂得機會教育,明知故問,問給大家聽的。他們兩個在做戲,世尊跟阿難在做戲,一問一答,我們得利益了。是我們無知,問都問不出來。這些地方要學習,所以說是任何公共場所,你要是遇到法師,遇到大德、居士,你就問他佛法,讓別人聽。不要問的太深,深了人家聽不懂。要問一點淺顯的,那些沒有學佛法的人,讓他聽聽,接引他們,這就對了。我們再看底下一品。

光明遍照第十二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第十二、十三這兩品,顯示正報莊嚴。正報是阿彌陀佛,佛身正報莊嚴。我們也常常念到,「光中化佛無數億」,佛光到處,照的地方就是有佛。這個光中化佛,當然還是四十八願裡面的。四十八願第十三願說:「我作佛時,光明無量,絕勝諸佛」,這點果然沒錯。世尊為我們介紹他的威神光明,威德、神通、光明都是 「最尊第一」。這個最尊第一,是跟一切諸佛比,最尊第一了,「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遍照東方恆沙佛剎,

這個恆沙就是恆河沙,這是用來比喻的。恆河沙太多太多了,沒法子計算,形容它數量之多。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這個合起來就是十方。十方,這一方講得清楚,其餘的九方就省略了。其餘九方統統是一樣的,方方都是恆河沙數佛剎。

亦復如是。

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的確一切諸佛所不能及。

若化頂上圓光

這是佛的常光,佛的頭頂有圓光。

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

這是顯示出正報的常光,也不可思議。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世間,經上記載,佛的光是一旬。一旬是多大呢?八尺是一旬。佛的圓光是八尺,有這樣的光明。實在說,佛身上有光,佛的光很明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光,那個練氣功的人,他看得出。他叫做「氣」,我們佛法叫做「光」。而且每個人光大小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氣功看人身體狀況,他從這上看。凡是學氣功的,先要修清凈心。心不清凈,你就見不到,心清凈就見到了。所以得定的人能看到,清凈心的人看到。如果你的光顏色不好,是灰暗的,你身體有毛病。如果身體很強壯,光的顏色很鮮明,很明亮。所以他能夠看你的身體,而且是每一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光,所以他曉得你那個地方有毛病。這個不是迷信的。佛的光,「或百千萬億由旬」,這個就不可思議了,確實不是其他諸佛能夠相比的了。其他諸佛,我們在經上看到,「或一二三四由旬」。這個有,這是佛光。

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

這個照一二佛剎,就是他的本土。一尊佛教化眾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叫一佛剎,他的光一定可以達到。

或照百千佛剎。

那這個佛的願力廣大,不但他自己這個國土的眾生他要度,他方世界眾生,他也度。那麼他的光明就大了,大到能照百千佛剎。

惟阿彌陀佛,

唯獨阿彌陀佛,

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諸位要記住,佛在因地,世間自在王佛曾經跟他講過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清凈莊嚴之事,而且他都看到過。這二百一十億是表法,也是代表究竟圓滿。換一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阿彌陀佛都到過。我們這個世界,當然他也到過。所以他的光明,他既然到過,他的光明必定能夠照到。唯獨彌陀的光明,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佛剎都不會漏掉。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

這佛在此地說明,為什麼佛的光有大小不一樣?成了佛了,佛佛道同,佛的智慧、神通、能力統統平等。為什麼佛光不一樣?我們看到佛光為什麼不平等?這個有原因的,是在他最初學佛,他發的願不一樣。有的佛在因地發的願不大,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我只想幫這些眾生忙,只想度他。那成佛之後呢,他光就這麼大了。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彌陀佛在因地,他的願跟別人的確不一樣。他的願大了,他要普度眾生,要度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他的願是這麼發的,不是一個世界、兩個世界,一個佛剎、兩個佛剎,一千個佛剎、一萬個佛剎,他不是這麼發的。所以這個願稀有。

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所以成佛之後,他這個境界自自然然現出來。不是他心裡想的,不是他喜歡要這麼作的,不是的,自自然然成就的。就是說,那個果一定是應這個因,因果必定相應。一切諸佛,假如他要放光,遍照法界,他有這個能力。要沒有這個能力,那佛的道就不同了,佛有這個能力。他要不有意去放光呢,那他的光明自然顯出來與他因地會相應。彌陀的因地,跟諸佛的因地不一樣,所以在果地上自然顯現的,他就不相同。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這一句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佛光善好。日月光明雖然好,不善。你看白天太陽那麼大,

第五十三卷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這一句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佛光善好。日月光明雖然好,不善。你看白天太陽那麼大,曬得身上好熱。雖明不善,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我們眼睛看太陽,刺眼睛,會傷眼睛。雖有光,不善。那麼佛光呢?善!不但你接觸,清涼舒適快樂,而且能消業障、開智慧,這才善。所以這個字,關係很大。下面我們看,世尊對阿彌陀佛讚歎,真正到了極處。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諸位如果能把釋迦牟尼佛這兩句話記在心上,你要是念阿彌陀佛,人家勸你,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學學別的,念別的佛菩薩?你笑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憑這個事實,我就認真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佛,我就不要念了。我念佛中之王,你們念的是佛中老百姓,我念佛中之王。這個要知道。這是凈土之超勝,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要能說的出來。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穩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別號。為什麼說的這麼多呢?顯光中之德。前面那個光明善好,那個「善」是總說,沒給你細說。到底善好好到什麼地方呢?這底下十二個名號,就把這個善顯示出來了。由此可知,世尊對他的讚歎,「光中極尊」,不是隨便說的。這十二個名號顯示出,彌陀的光確實是極尊的,是諸佛不能夠比的。這個說出十二個名號:

「無量光」,「量」是限量,阿彌陀佛的光沒有限量,不像諸佛,佛光照一二佛剎,照百千佛剎,有限量的。阿彌陀佛的光沒有限量,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無處不照,這是無量。當然,光都是表智慧的。無量光也就是說明彌陀的智慧是無量的。

「亦號無邊光」,「邊」是邊際,佛心平等、慈悲平等,以平等法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邊際界線、一切界線統統沒有了,解脫平等,萬法一如。無邊光的意思,沒有邊際,沒有界線。其他諸佛如來,像我們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真的我們證果是有等級的。有人證小乘初果、四果羅漢、證辟支佛果;還有藏、通、別、圓,這個天台家的;賢首家的小、始、終、頓、圓,這都有界線。成佛了,還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都不一樣。唯獨彌陀,平等成就。小乘的四果、四向,大乘的五十一個階級,全都沒有了。他那個方法,他那個果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是無邊光。

第三個是「無礙光佛」,「礙」是障礙,決定沒有障礙。障礙從那裡來的呢?障礙從分別、執著來的。有分別、有執著,就有障礙。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心就得自在了,就沒有障礙了。心裡頭沒有界線,這是無礙光。要以禪宗來說呢,這達到了極處了。

「無等光佛」,「等」是跟他相等。他超過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不能跟他相等。無論是因行果海,都超於諸佛,我們在前面經上統統看見了。

「亦號智慧光、常照光」這個好懂,諸佛皆有權實二智,彌陀二智比起諸佛更要圓滿,更要究竟了。「常照光」是寂而常照。

「清凈光」,照而常寂,清凈平等。大乘法裡面這個「照」、「寂」是菩薩修行的綱領,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照」是用,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這是「照」。為什麼不用「見」、不用「聽」呢?因為說見、說聽、說聞,落到意識裡頭,你有分別,有執著。這個照,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它裡面照得清清楚楚,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用心如鏡。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觀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心是「定」的,心是清凈的。清凈心就是「寂」,這就是功夫,寂。那個「照」就是智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會修行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上是六度,六條綱領。理上呢,是自己得清凈心,得般若智慧。理上就是禪定、般若。我們要得這個受用。心已經清凈了,已經定了,這很可貴,那你要度眾生,你要幫助一切眾生,要從寂再照,再起作用,那是菩薩。光是寂沒照了,那就變成小乘阿羅漢了,自了而不幫助別人。所以寂而常照是佛菩薩,照而常寂是我們現在要用功的,我們要學習的,這個都是從修學總綱領上來說的。

「歡喜光」,佛光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但生歡喜,而且生信心,生願心,這光才善。

「解脫光」這個光能消業,能滅罪,能教一切眾生得大自在,這是解脫光。

「安穩光」,這也是一切眾生所希求,所嚮往的。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安穩呢?實在說,三界裡頭得不到,六道裡頭沒有的。佛說「三界無安」,得不到。在三界裡面要得安穩,那是一定契入般若境界。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你確確實實離四相、離四見了,那行,三界裡面也得安穩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都離開了,都沒有了,這個行。四相只要有一樣沒有離開,那個安穩是有名無實,決定得不到。

「超日月光」這個好懂,前面講,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不思議光」這一句是總結,彌陀的神光不可思議。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這句話沒錯,一個世界也不漏,是盡虛空、遍法界。這證實了前面所說的二百一十億是表法,不是數目字。是數目字的話,二百十一億不多。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到我們這個地方,當中有十萬億佛國土,那佛的光明只有二百一十億,還差得遠!比十萬億少太多了,那佛光達不到我們這邊。表法的,那個不是數目字,這裡顯示出來了。這是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個世界都不漏,都沒有漏掉。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

這講十方世界的眾生,要是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

垢滅善生,

「垢」是煩惱、污染,它就消滅了,善根增長。那麼我們要問,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阿彌陀佛光明之中,我為什麼沒見到?佛天天照我,我的煩惱、罪業一天一天增加,沒有減少。這什麼原因呢?實在說,佛光是在照,我們沒有接受,我們不要。太陽光照你,偏偏打個傘遮住,不讓它照。我們今天這個樣子就是這個,不肯接受。不是佛光不照你,是你不肯接受。那麼佛光在哪裡呢?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佛號、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光注照之處,即為有佛。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了,不放在心上,當耳邊風吹過,你不肯接受。經典所在之處,不肯去讀誦,不肯深入的去研究,這是自己障礙了自己,不是佛光沒照你。這就是自己有很深很厚的業障,抗拒佛的光。這也是佛法裡頭常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講這個力量,佛的力量、眾生的業力、眾生的心力,是相等的,三無差別。可見得業力不可思議。前面講的,業力不可思議。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能夠把自己的心力跟佛的佛光的力量集合起來,就能夠抵業力。兩個力量集合,就能抵一個業力。我們的心力跟我們的業力集合起來,就把佛的力量抗遮住了,是這麼一個道理。我們今天遇到阿彌陀佛,遇到《無量壽經》能生歡喜心,能夠理解。縱然不能完全理解,我們能夠理解少分,果然肯依教奉行,決定是垢滅善生。

身意柔軟。

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的溫和、慈悲,不像以前那樣剛強難化。現在顯示出來是柔軟、慈悲。柔和,跟從前不一樣,所以身心它真的會轉變。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

這是舉一個例子,實在講也都是事實。如果是墮落在地獄、餓鬼、畜生,「極苦」就是地獄道。

見此光明,皆得休息,

地獄眾生能見佛光嗎?能見。地獄是罪業極重報得之處,地獄裡面什麼樣的眾生會遇到佛光?過去生中念佛的人。過去生中都是學佛的人,也有很深厚的善根,而是在這一生當中迷惑顛倒,做錯了很多事情,墮地獄了,不幸而墮地獄。地藏菩薩在地獄度眾生,度這一類的人。如果他沒有善根,過去生中沒有學過佛的,沒有善根的,地藏菩薩對他是無可奈何。雖然地藏菩薩在地獄裡頭,那些人見不到,看不到地藏菩薩。唯有善根深厚念佛人,一念錯誤墮到地獄,他在地獄的時候一念回心,知道錯了,他只要有這個意念,他就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教他念佛,他就接觸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了,他那個苦就能終止,就停止了。

命終皆得解脫。

惡道眾生、人間惡人往生,都是屬於懺悔往生。他真的知道自己錯了,真心懺悔,改過修善,求生凈土。他拿什麼功德呢?就是那個懺悔的心,改過的心,那就是功德。以這個迴向求生凈土,一念、十念也決定得生。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那麼這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呢?《觀經》上講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惡道,真正地獄道往生的。如果造作極重的罪,將來一定墮阿鼻地獄,但是他現在的福還沒盡,還沒有墮,在臨命終時候,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真正悔過,懺悔往生,那個品位就不一定了。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阿闍世王,害他的父親,害他的母親,殺父害母;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逆罪。五逆十惡他統統造盡了,這個人果報必墮阿鼻地獄。提婆達多生生墮地獄。阿闍世王臨終的時候懺悔,知道自己錯了,痛心懺悔求願往生,他很幸運,他沒墮地獄,他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那什麼品位呢?真正不可思議,佛告訴我們,他是上中品往生的。上上品、上中品往生的。這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對一般做惡的人不可以輕視他。為什麼呢?我們老實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雖然造罪業,臨終那個懺悔心要重,他的品位還在我們之上,我們還不如他,所以這個不可以輕視的。所以這個往生,我們曉得兩種。一種是平常念佛,積功累德,這個方式往生的。一個是造作罪業,臨終懺悔往生的,所以這個懺悔的力量也不可思議。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這個也是屬於念佛。可見得念跟稱不一樣,稱是口裡面稱——稱名,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是心上真有,「若有眾生」假如有人,「聞其光明、威神、功德」這三樣東西都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這三經裡頭,三經裡面講的內容就是這個。這是「聞其」,聞就是聞經。聽了以後當然你得相信,你要不相信,那你就不是修行。你一定相信,信了以後,一定願意學、願意修,這才叫念佛。為什麼呢?心上真有了。然後又能「稱說」,稱說就是講給別人聽,這是稱說。三福最後的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別人,自行化他,這是這個意思。

「至心不斷」,「至心」是真誠心、清凈心、慈悲心。「不斷」是相續不斷,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常講要知道機會教育。把握著機會,把佛法介紹給一切大眾。我們果然能這樣做,求願往生必定得生,「得生其國」。所以這經文裡面的意思我們要明了,要知道怎樣去做。因為文字非常的簡潔,意思非常圓滿。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品:

壽眾無量第十三

佛壽無量,眾生有福,眾生有依靠,可以常常追隨佛的身邊。佛的願力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能夠廣攝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看經文: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他的意思不深,很明顯,很容易懂。但是它的確有很深的用意,我們要從這一方面去體會,自然就會生起嚮往之心了,恨不得我很快就要得到,證得。

「壽命長久,不可稱計」,釋迦牟尼佛也告訴我們,阿彌陀佛這一次在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是應化的,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一樣,是應化的。應化身是有壽命的。釋迦牟尼佛應化身,在我們這個世間八十年,住世八十年。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是應化的,但是他的應化跟一切諸佛應化不一樣。他連那個國土也是應化的,西方極樂世界本來沒有,是他變現出來的。連國土也是他變化的,這個是其他諸佛沒有的。其他諸佛隨著眾生業力變現的,再加上佛的願力,先有眾生的業力,後有佛的願力。西方世界是先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然後眾生的凈業,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情形完全不相同。佛的願這麼大,要度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的眾生。眾生要沒有度盡,佛就不能走,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佛沒度盡眾生,沒有度盡,佛不能走。那眾生怎麼叫度盡呢?有緣的就得度了,沒有緣的那個不算,有緣的人得度了。那麼我們要問,哪些人跟阿彌陀佛有緣呢?凡是聽到過阿彌陀佛名號的,都有緣,這就度了。你看現在,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都聽到了,所以阿彌陀佛住世要很久,等到他們回心轉意,個個得度,他才能示現般涅槃。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都在那裡宣揚,都在給大眾介紹,愈介紹愈多,所以阿彌陀佛的壽命愈來愈長,就這麼個道理。一個念佛的人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阿彌陀佛都不可以涅槃。我們念佛要放心,縱然這一生不能往生,生生世世,這一個金剛種子,無量無量劫之後,還是要成熟。成熟,阿彌陀佛還要等我去。這個昨天跟諸位說過,這個就是跟阿彌陀佛有緣。你曾經念過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跟他有緣。沒有念過呢?看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眼睛看進去了,也有緣。所以我們門外那個「南無阿彌陀佛」那麼大的字,凡是走過的人都會看一眼,都有緣了,有緣的都要得度。這壽命長久,真的就不可稱計了。我們從這些事、理上來觀察,就曉得他的壽命,那個真的沒有法子計算。

又有無數聲聞之眾,

阿彌陀佛的學生太多太多了,學生裡頭只舉一類,聲聞。西方沒有聲聞,這個聲聞,實際上就是說,這一些學生在西方世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還沒破,指這一類的學生。不包括已經破無明的菩薩,也不包括還沒有斷見思煩惱的凡夫,這個都不算。這三種只說一種。這聲聞之眾無數,這個數量也是無數。

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這個神通道力如何來顯示,怎麼來形容呢?也舉一個例子。阿彌陀佛手掌當中,能夠持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有這個能力。我們平常曉得,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能力太廣大了,千手千眼,要持一切諸佛剎土,他不行。一隻手持一個,只能持一千個佛剎,還不能達到一切世界。你就曉得阿彌陀佛的神力多麼偉大。底下有一個比喻,顯示壽命之久,人數之多。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

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說,我的學生裡面,目犍連神通第一。這是佛的十大弟子,其實這一些弟子們都是古佛、大菩薩再來示現的,就是來唱戲的。釋迦牟尼佛來唱主角,他們來唱配角,幫助釋迦牟尼佛完成度化眾生的任務,他們都來示現的。其實,每一個人德能都是平等的。舍利弗智慧第一,舍利弗的神通不如目犍連嗎?不會,一樣的。一個人只能代表一個,表法就容易了。其實他們的智慧、德能,統統圓滿。尤其是舍利弗跟目犍連這兩個人,是古佛再來,早就成佛了。現在釋迦牟尼佛要用佛身度化眾生,他們來做佛的弟子,就跟前面阿難一樣,故意問。一問、一答,來唱戲的,是這個意思。神通第一,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星宿我們現在叫星球,所有一切星球,星球裡面的眾生。諸位要記住,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所有的星球,星球裡面的眾生,那多少啊!

於一晝夜,悉知其數。

目犍連尊者,用二十四小時就算出來了,這個大千世界裡面。大千世界多大?黃念祖老居士說,我們這個銀河系就是一個單位世界。那麼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多少個銀河系呢?一百億個銀河系。我們今天的科學還沒有辦法達到。今天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來偵測,大概有幾十個銀河系,一二百個銀河系,我們曉得,再遠不知道了。一百億個銀河系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裡面所有的星球,星球裡頭所有的眾生,目犍連的能力在二十四小時就把答案算出來了。了不起啊!我們今天這個什麼電子計算機也不行,算不出來。目犍連的神通的確超過科學家,科學儀器不行,比不上他。以這個為例子,我們再看:

假使十方眾生,

這不得了了,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世界裡頭所有的眾生,

悉成緣覺,

這是假設的,不是真的。都成了辟支佛,比阿羅漢還高一等,假設統統證果了,

一一緣覺

每一個辟支佛,

壽萬億歲,

不像目犍連,目犍連示現的壽命很短,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假如他們的壽命都是萬億歲,

神通皆如大目犍連,

神通能力就像目犍連一樣。目犍連的能力能夠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一百億個銀河系裡面,所有星球的眾生,他都能算得出來,有這麼大的能力。

盡其壽命、

「盡其壽命」是每一個盡他的壽命,萬億歲,不是二十四小時,不是一天一夜了,盡其壽命,

竭其智力,悉共推算

共同來推算,一個人算不出,統統共同來推算,

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他能算得出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裡頭的聲聞,千萬分中不及一分,這千萬分之一還不到。我們曉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弟子之多,不可稱計。前面這個「不可稱計」,我們想不出來那個數字之大,究竟不可稱計到什麼程度。這個一說,我們有一點了解了,真的不可稱計。

譬如大海,

這底下再舉個比喻。

深廣無邊,

新加坡島外就是大海,這個我們很親切,這比喻很親切。大海太大、太大了。

設取一毛,析為百分,

這個「一毛」,是我們的身上的汗毛。我們拔一根汗毛,汗毛很細,再把汗毛劈成一百分,百分之一,那個可能要用顯微鏡去看了,我們肉眼看不見了。

碎如微塵,

這是把一根毛劈成一百條,那就真的就像微塵一樣。

以一毛塵,沾海一滴,

把那個毛塵在海水裡頭去沾一下,那毛上有一滴水,這一滴水恐怕我們肉眼看不見,要用顯微鏡去看。

此毛塵水,比海孰多?

佛就說了,這一滴水跟大海去比,那個多呢?當然海多嘛!他這不是說嗎,

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這個「彼目犍連」是比喻,就是十方眾生都成緣覺,能力都像目犍連一樣,壽命是萬億歲,大家共同來計算,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能夠算出來的,就像那個毛塵水一樣。還沒有算出來的,大海水。第二個比喻。這個是西方世界人數,三等裡頭舉一等,舉聲聞。為什麼呢?這三等人里聲聞最少,菩薩最多的。像我們去的這個帶業往生的,也是最多的。舉最少的例子,再加上這個帶業往生的,再加上菩薩眾,那他們怎麼能算得出來?這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想一想看。底下這節,就是連壽命統統都包括在其中了。

彼佛壽量,

也是長久不可稱計。

及諸菩薩聲聞天人

剛才舉的比喻,菩薩、聲聞、天人,只講聲聞,沒有講菩薩,沒有講天人,因為菩薩、天人,都比聲聞多,舉出最少的,就像前頭比喻一樣。

壽量亦爾,

這個壽量——無量壽。雖然說是有量的無量,在我們這個心量心目之中,真的是無量。這個有量誰能算得出來?唯有諸佛能知道,菩薩以下都不知道。聲聞、緣覺更差勁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不要以為阿彌陀佛將來涅槃,我們念佛,也許到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已經涅槃了,那不就糟糕了,是不是?誰來接我們?這個叫大笑話了。這個人真是,這什麼叫無量壽?以為阿彌陀佛壽命也不過就是幾十歲吧!只有一百歲而已吧!這個叫這叫謗佛了,真正叫謗佛。連無量兩個字的意思都不懂,這是大笑話了。

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算計,剛才講了,十方眾生都成緣覺,能力都像目犍連能推算,算不出來的。比喻,那個大海水跟毛塵水,也是比喻不出來的,不是算數比喻能夠知道的。這是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第五十四卷

寶樹遍國第十四

這一章,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的依報莊嚴,也是彌陀本願的實現。請看經文。

彼如來國,

這一句就是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

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余寶。

這也是舉幾個例子,這幾種寶物我們這個世間有,說出來之後,我們都會有一個概念。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的那些珍寶,佛就不說了,說了我們也不知道,也無法想像,於是就省略了。即使佛在經中所說的這些寶,實際上,我們這個世間這些寶物,與西方世界相似,就是有一點像就是了。西方世界的寶,比我們這裡要純多了,不但有光明,而且有香氣。我們這裡這些寶物看起來是很好看,不會放光。有些光彩呢,像寶石,它是反射的光,本身不能放光。西方的寶物,本身都放光明、都有香氣,他方世界這些類似的寶物,實在講,都不能夠相比。

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這是說明,也有不少的寶樹,是很多寶合成的。有很單純的,有合成的。所以這個境界,實在講是美不勝收。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

根莖枝幹,此寶所成;

這是一種寶。

華葉果實,他寶化作。

華、樹葉、果實,就是另外不同的珍寶,都是變化而成的。

或有寶樹,

這是舉個例子來說。

黃金為根,

它這個根是金的,

白銀為身,

這個身就是主幹。

琉璃為枝,水晶為梢,

梢就是末梢,細的、很細的枝條就叫梢,

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

這個不一定,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是說明寶樹由眾寶所成的,許多珍寶所成的。

其餘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干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我們要很冷靜的去思惟、去觀想,這個境界確實是非常的莊嚴。我們世間形容環境之美,說光華燦爛,那只是形容而已。西方世界如果用這四個字,那的確是名副其實,絲毫不為過,這是屬於果報。從這種殊勝之果,我們一定要聯想到他的因緣,這個世界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果報?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總不離因果,有因一定有果,有果當然有因。西方世界人心清凈平等,感得的大地廣博,其平如掌,可見得這個是感應。這些寶樹,實在講是無量功德的莊嚴。彌陀從初發心,修因證果,廣度眾生,功德巍巍。每一個往生的人,造惡懺悔往生總是少數,那個功德也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想像到的。一般九品往生的,信、願、持名,也是修集無量功德,莊嚴佛凈土,所以有這樣殊勝的果德。我們見到這個狀況,一定要曉得修因。

佛法自始至終都重在修行,就是要真的去做,所以菩薩三慧叫聞、思、修,聞、思、修是一次完成的,並不是分三個階段,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所謂聞是講接觸,用這個字來代表,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接觸都叫聞。思是明了。我們一般人對於任何事物,「哎!這個我想一想」,想一想就明白了。菩薩要不要去想一想呢?想一想他就變成凡夫了。為什麼呢?落在第六意識裡面。菩薩一接觸就明了。就明了,用這個「思」做代表。明了,當然就不迷了,不明就迷。從不迷了,我們說它做修。那麼由此可知,聞、思、修三慧,是一次完成的。一而三,三而一。說聞,裡面就同時具足了思、修;說修呢,同時具足了聞、思。這就是菩薩行,跟我們真的不一樣。

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從戒、定、慧來的。小乘所修的是戒、定、慧三學,大乘菩薩是聞、思、修三慧,聞慧,思慧,修慧,你看都是慧。那個「慧」是哪個慧呢?就是戒、定、慧之慧。可見得菩薩行,是以戒、定、慧三學做基礎。戒、定、慧三學呢,又是以三福、六和為基礎,三福、六和是基礎的基礎,要去做才行,不做不行。就是我們平常念這句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當中就具足了三慧、三學、六和、三福,一句佛號里統統圓滿具足,這個佛號念的才相應。古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相應呢?我們真做到了,真的依教奉行了,所以在果上才有這樣殊勝莊嚴的成就。再看下面經文。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

各自就是這些樹它也分種類,一類一類整整齊齊,一點都不雜、都不亂,「各自異行」,它分的很清楚,就非常的美了。「行行相值」,整齊。它並不是人工設計去種植的,不是的,自然的成就,它就那麼整齊。

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這些樹不但種類分得很清楚,樹的長相,真的就像藝術家作畫那樣安排好的,使你看到的時候非常之美,美不勝收,不是長得很凌亂。我們這個世間,樹木很凌亂,還要修剪,修剪都剪不齊。什麼原因呢?我們的心很亂、念頭很亂,這個與外面境界有密切關係。大乘法中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環境,正報是人心。人心清凈了,環境就清凈了;人心雜亂,我們看外面的境界也雜、也亂,就這麼個道理。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

極樂世界有清風,沒有暴風。暴風太可怕了,沒有,西方世界沒有。西方世界有微風、有清風,吹在身上很舒服。這些風吹到樹葉、花朵,諸位想想,這個樹葉、花果都是珍寶。這個珍寶,風一吹,相碰的時候,那個聲音就非常好聽。我們世間有風鈴,西方那個樹木、花草,比我們風鈴還美。「出五音聲」,這個五音聲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交響樂。中國古代用琴,琴,像古箏,都是五音,宮、商、角、征、羽五音,現在西方的樂器用七個音,像都、銳、咪、法、嗦、拉、西七個音,這個五音是指這個。這就是說明,風吹著寶樹,就像奏交響樂一樣。

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這樣的寶樹,在西方極樂世界處處可以見得到。

菩提道場第十五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

「道場」,在我們佛法裡面有幾種說法。佛成道的地方,我們稱為道場,像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的地方。第二種,修行的地方稱為道場。無論是個人修行,無論是大眾在一起共修,這個場所叫道場。第三,是講經說法的處所,這是道場。此地這個道場,是指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處所。佛講經的道場,那這個感應自然是更不可思議了,所以道場樹比起一般的樹要高、要大、要莊嚴,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

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

這些極力形容彌陀說法道場周邊的環境。

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鎖,飾諸寶柱。

不僅僅是寶樹成行,樹間還有許許多多莊嚴。像這幾天我們看到這個烏節路,特別是晚上,燈光開放的時候,你看這個街道樹上,都許許多多裝飾的燈光,美不勝收。西方世界那個樹里行間也有,比這個還美,我們烏節路上比不上它。我們這是用小電燈泡做的,人家這是「摩尼之寶、眾寶之王」。我們這個世間的寶石一點點大,價值就非常之高;西方世界的寶石,我看最小的比我們這個木魚都大多了,頂小的,比這個都要大多了,這是價值連城,太多太多了。顏色也有很多種,紅、綠、青、白,顏色多。摩尼是梵語,它的意思就是適意、如意的意思。摩尼寶,如意寶。我們得到這個寶呢,就像外國神話裡面那個神燈一樣,我們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出來,西方世界這個摩尼寶就是這樣的。「眾寶之王」,可見得這個寶的光彩。這個寶的大小,在一切諸寶裡面它都是最為殊勝的。「以為瓔珞」,瓔珞是樹上的裝飾,樹枝間的裝飾。怎麼曉得有樹枝間呢?因為他樹枝間有柱子。這底下講了:「雲聚寶鎖,飾諸寶柱」,這個柱子也是七寶,在樹里行間排列的非常整齊。這些也不是人工造的,西方極樂世界沒人去干這些事情,都是自然變現出來的。「雲聚寶鎖」,我們這個講堂好像沒有看到。有些地方,在中國古式那一種宮殿,梁跟柱接頭的地方,有鎖把它鎖住,大概都是像三角形的,把它鎖住,那個叫雲聚寶鎖,專門鎖這個樑柱接頭的地方,使它堅固。它也是高度的藝術品,雕刻的非常之精美,這些就叫做雲聚寶鎖,這個是樑柱上的裝飾品。

金珠鈴鐸,

這個是講鈴珠,我們講鈴鐺。

周匝條間。

在這個羅網的當中系的有鈴鐺,風一吹的時候,有音聲,就更美了。它系的有鈴,所以它的音聲就很妙了。下面說,

珍妙寶網,羅覆其上。

柱子上面就是羅網,這些羅網都是屬於裝飾品。西方世界很清凈,不會有灰塵、不會有污染,所以它這個羅網,完全是裝飾用的。

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的,就是這個「一切莊嚴,隨意而現」。景已經是這麼美了,如果僅僅是景觀美麗,那並不算稀奇,稀奇的就是「一切莊嚴,隨應而現」。現什麼呢?我們心裏面想看哪一個世界,想看哪那一個地區,那個景象隨時就顯現前出來了,就像我們電視一樣的。電視還要按鈕,播一個頻道。那一邊不需要,一動念頭,這個境界就在裡面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忽然想到了,嗯!新加坡居士林他怎麼樣呢?居士林的景觀馬上就現前了,你統統都看見了。所以說是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看得到。這個是一切莊嚴,隨應而現。這個裡面好處就太大了。假如我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明了,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未來的果,你對於這些因因果果,你就徹底明白了,你一絲毫都不迷惑了。

佛給我們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聽了,佛弟子嘛,聽了當然也接受了。這個接受不是真的接受,因為聽多了,遍數聽多了,多了是麻木的接受,糊裡糊塗就接受了。究竟是什麼一樁事情呢?這個裡面問號很多。如果是真的明白了,真的接受了,那你就變成菩薩了,就不是凡夫了。你的起心動念、一切行持,自自然然跟一般凡夫不一樣。一般凡夫造業受報,你不會的,你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佛不必說,你全都看到了,親眼看見的這些事實,不要說別人吧,看自己,自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造因受報,都清楚了。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不但風吹著樹的枝葉,出的音聲美妙,它還會說法。我們這個世間,即使再多的風鈴,它也不會說法,只是悅耳而已,不能說法。西方世界這個妙音能說法,說的是你喜歡聽的法門,喜歡聽哪個法門,聽到了就是說這個法門。還有的妙事,我喜歡聽阿彌陀佛說法,聽起來就是阿彌陀佛的聲音。那個人,我喜歡聽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聽起來果然沒錯,是釋迦牟尼佛在說法。這個妙極了,一切境界隨心變化。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我也常常勸同修們,法門無量誓願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省事、穩當,到那個地方再學。現在呢?我們就全心全力求往生,別的事情不幹,專求往生。我們知道,生到極樂世界,我們一切的願望都能夠圓滿,一切願望不會有一個落空。如果不生西方世界,說老實話,我們所有那些願望,統統是落空的,決定不可能成為事實。所以這個「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去圓滿。

佛說法的音聲周遍法界,這個地方講的是六塵說法。西方世界六塵說法,那個法音也周遍法界。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的六塵,的的確確是如來自性功德的流露,不是我們凡夫善惡業報,是如來自性功德的流露,所以他的音都周遍法界。

這一小段裡面末後這一句,我們要注意的,「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十方世界所有一切音聲不能為比,那麼這個第一是什麼呢?刻實而論,就是六字洪名的妙音:南無阿彌陀佛。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

當然,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會看得到,這樹能看得到。前面本願裡面給我們說過,縱然是善根劣者,也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說,我們能見到,到西方極樂世界能見到。

聞聲、

聽到這個寶樹說法的音聲,

嗅香,

這些寶樹有香氣。

嘗其果味,

這樹有果實,你可以嘗它的滋味。

觸其光影,

這更不可思議了。樹放光,樹在光下也有影子,你的身體觸到了。

念樹功德,

這個樹的功德,實實在在不可思議。能說法,能顯現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它能顯現。

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這個樹的功德實在太大了,真正不可思議。你見到樹,聽到樹的音聲,說法的音聲,聞到樹的香味,乃至於接觸到光影,都能幫助你消業障,都能幫助你滅罪、斷煩惱,幫你開悟,得六根清凈,無諸惱患。無諸惱患就是斷煩惱、消業障。「住不退轉」,不退當然就精進了,精進不退,一直到成佛,環境的助緣,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不但對我們,乃至於對菩薩說,都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好的環境助緣,很容易退轉。在這個環境裡面,為什麼不退轉?因為你能夠見到十方諸佛的剎土,你能夠見到過去、未來種種的現象,你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說法,這個人怎麼會退轉!這是不退轉的真因。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

這個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讀過,「獲三種忍」。

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音響,音是說法的音聲,響是指前面所說的微風徐動,這是微妙宮商,這些交響的樂音,聽到這些響。一個人聞法,法樂我們能體會。講經說法,在這個講堂裡面,有很多人聽到很枯燥無味。如果把講經再配成音樂唱出來,哎呀!那個好聽了,那聽眾一定比現在要超過,我看十倍、百倍都不止。還可以賣票!如果再帶表演的話,在舞台上再表演的話,那就更為殊勝了。西方極樂世界聞法,不是這麼枯燥的,它是交響樂演奏的,而且還有表演的,所以那個環境,聽到之後人很容易開悟。開悟之後,對於一切法都明白了,自然能忍了,不會再計較了。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這裡念這幾句經文,很難想像這個裡面的境界。在西方極樂世界呢?這個夢幻泡影皆是虛妄,讓你親眼看到,親身接觸到。為什麼呢?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在你眼前,你果然看清楚了,你才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這一說、再一看,心裡明白了,定了。

從這個再往上提升呢,柔順忍。柔是心意柔和,恆順眾生。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再往上提升,無生法忍,確確實實證得一切法本自不生,哪裡還有滅,一切法不生不滅。就像六祖悟道的時候所說的,「何其自性,本來清凈」,「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不但無生滅,「亦無動搖」,「本來具足」,「能生萬法」。他講的這五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統統親自證得了,這個就是入無生法忍的境界了。這三種忍,在菩薩地位上來說,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這是別教,不是圓教,別教。柔順忍是四、五、六地,無生法忍是七、八、九地,這個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去的時候本來是凡夫,在這個環境里修學,的確很容易讓我們真正證得菩薩的果位。我們去,前面說過了,我們的智慧、神通、道力,都是阿彌陀佛加持的,好像都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那是佛力加持,不是自己修成的。到這個地方,確確實實是自分提升的,自己確實證得這個境界了。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

佛法裡面所講的佛事,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些事情都叫佛事。現在,接觸經典的時間機會比較少,看到佛門裡面,多數都是以經懺佛事超度亡人,都認為這是佛事。所以一聽佛事,很容易發生誤會。這個超度亡靈,這一些事情,在佛教裡面出現的很晚,很晚。古時候印度沒有,佛教傳到中國,早期也沒有。這個事情究竟怎麼發生的,我們也沒辦法去考證。在往年,台灣大專佛學講座,道安法師主持的,曾經有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問過道安法師。剛好那一天我也在場,聽老法師說,他說這樁事情可能是起源於開元。唐朝開元年間,那個時候國家發生很大的災難,安祿山造反,得利於郭子儀,平定了內亂。以後,國家就在每一個大的戰場建一個寺叫開元寺,開元年間的。所以說很多古戰場裡頭,都建開元寺,以後不是戰場,好像也有開元寺。連台灣,台南都有個開元寺,這個開元寺是這麼來的。那個時候國家提倡的,開追悼會,請高僧大德誦經超度追悼,可能是這個起源。那麼國家既然這樣子超度死難的軍民,以後可能民間家裡有人亡了,也請法師來超度,可能從這起來的。所以這個在佛法裡面,的確是附帶做的,不是佛門主要的工作。但是現在呢,就變成主要的了。現在在台灣,很多道場是以這個為主的。縱然有講經,一年講經的時間很短,很少。有些寺廟,一年講四次經,就是四季,春、夏、秋、冬四季,一次一個星期,就一年講四個星期,分四次。所以講經變成附帶的了,這個變成主要的佛事了,這個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在從前,佛事是講經說法。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這一段非常重要。前面都是說的果德,末後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因緣為我們說出來了:這是阿彌陀佛威德神通的變化所作,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他在因地發這個大願,現在成佛了,他這個世界種種莊嚴,那真的完全兌現了。「滿足願故」,滿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由此可知,佛的修因圓滿。因圓滿,果才會圓滿。這個世界,我們看他種種莊嚴,的確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因圓果滿。「明了」是智慧,這個世界不但是佛、菩薩,一切大眾、所有一切萬物,萬事、萬物都充滿智慧,所以到那個地方破迷開悟不難。我們這個地方是大難大難,到那個地方一點都不難,原因在這個地方,是充滿了智慧的環境,萬物都充滿智慧。「堅固」是不退,在這個環境裡面決定沒有退的緣,所有一切的助緣,都是幫助你精進的,沒有退緣,沒有障礙。「究竟」是講究竟圓滿成佛,是這樣成就的。這是把因跟緣為我們說出來。我們看到的是彌陀世尊的因圓果滿,要緊的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習。哪些地方我們應該在現實生活當中,如何來修學,這一點很重要。

堂舍樓觀第十六

堂是講堂,大眾聚會的場所。堂也叫殿,殿、堂是一個意思,是大眾聚會的場所就叫做殿堂。舍是私人休息、居住的地方。古時候的宮、舍意思是相同的。樓觀,兩層以上的稱之為樓,像我們中國庭台樓閣這一類休息的場所。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

他那個地方,這一切建築物,不需要人工去營造,變化所作。我們這個世間,福報大的也不需要營造,像欲界第五層天叫化樂天,福報大了,他要想居住宮殿,隨念就變化成就了。第六層天呢,那福報就更大了,

第五十五卷

欲界第五層天叫化樂天,福報大了,他要想居住宮殿,隨念就變化成就了。第六層天呢,那福報就更大了,不需要自己變化,他化自在天,第五天變化去供養他。他自己變化都不需要了,第五天來供養他,那叫他化自在天。我們欲界最高的兩層天尚且有這種神通、能力,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當然可以相信,所以統統是變化所作,自自然然的變化。這個自然變化,就像他化自在天一樣自然變化。

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

這是摩尼珠裡面極為珍貴的,白色透明的。

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這顯示出西方世界,物質生活環境是平等的,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真正平等的世界。佛所得的受用那當然沒有話說,是佛無量劫功德的成就。菩薩,特別是初往生去西方的那些菩薩們,煩惱還沒斷、見思煩惱還沒斷,他所得的一切受用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不可思議了。絕對不是這些人自分功德變現的,不是的,不是自分的,而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佛的願力加持,使這些初往生的人,所有一切受用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個是他方世界沒有的,唯獨極樂世界。這是超於十方一切諸佛剎土。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

底下這四行經文,為我們描述西方世界大眾,他們日常生活的狀況。往生西方去,幹什麼呢?我們在這個世間總得有事做,人總不能可以不做事。西方世界也有事,什麼事呢?聽經、修道,沒別的事情。所以有在地面上講經的,有誦經的。喜歡誦經的誦經,喜歡講經的講經。有受經的,受是接受,依照經典教訓去做、去實行的,有聽經的。除此之外,有人在思道,在用功思維,有人在坐禪。這幾句代表了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喜歡修哪個法門都沒有障礙。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因為我們的根性不相同,愛好不一樣。譬如說我喜歡禪,你喜歡密,這兩樣東西在現在這個世間都很難修,我們換個地方修,到極樂世界去修去嘛。先念阿彌陀佛,念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再去參禪,我再去學密。西方世界哪個法門都有,阿彌陀佛並沒有限定你非念佛不可。「我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專修念佛的,除念佛之外,其他不收」,沒這個,佛沒有這個說法。就是後面三輩往生,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前面上輩、中輩、下輩,這是修凈土,念佛去往生的;後面還有一段,是泛指修學一切大乘的,不是修凈土的,只要迴向求願往生,統統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喜歡學哪個法門,就學哪個法門。這裡清清楚楚,我們看到了。這一段是講在地面的,還有喜歡在空中的。

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你喜歡在地面就在地面,喜歡在空中就在空中,你看多自在。他在空中的時候,連居住的宮殿、樓閣都在空中。西方極樂世界人到他方世界去參學,去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他那個宮殿是一起走的,他那個宮殿就變成了飛行工具。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的,真正是自在啊!今天你家裡房子很好,你要到別的地方去帶不走。西方世界可以帶走,無論到什麼地方可以帶走。而且這個宮殿都隨心所欲,喜歡什麼樣子就變什麼樣子,大小都如意,大小形式都隨自己的心意,喜歡什麼樣子就變什麼樣子。這是說明極樂世界,大眾日常生活的狀況,他們是全心都在道業上,這成佛才快。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

這是講自分功夫的成就,不是說佛的加持,是自分。你到那裡修持,見思煩惱,見煩惱斷盡了,等於他方世界的初果須陀洹。實際上西方世界這些名稱都沒有,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等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初果須陀洹,他在那邊見惑斷了。思惑也斷掉了,等於我們這個世界的阿羅漢: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斷前三品粗惑,二果,證二果;再斷後面六品,就證三果;還餘七十二品,在四禪天五不還天去斷,斷盡了就證四果阿羅漢。這是講自分斷見思煩惱,不論彌陀威神加持。如果要是說阿彌陀佛本願加持,那大家是平等的、是一樣的,沒有這個階級的差別。這個是講自分功夫的提升。

未得阿惟越致者,

這是講彌陀加持了,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沒有得阿惟越致,

則得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是圓證三不退。

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是典型的、標準的、模範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圓修圓證的一個修學場所。我們真的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你那個懇心死心塌地了,真正肯往生,真正樂意去往生,這個心絕對不會動搖了。你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理想修行的好環境。

泉池功德第十七

還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

這一句是總說,西方世界寶池很多。

縱廣深淺,皆各一等。

「縱廣深淺」都是講寶池的面積。「皆各一等」是指前面這一句,「泉池交流,縱廣深淺」,「一等」是如意。

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這個是講廣,是指的大,廣大。這個一由旬,在經上來講,都應當是指大由旬,合我們中國古代八十里,十由旬八百里。我們中國過去人常講,中國有個大湖,洞庭湖。洞庭湖面積多大呢?八百里。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之小者。這個不大,小者。如果大的呢?那就是百千由旬了,世界大啊。由此可知,寶池大小也是隨人之意。當然,形狀也是如意的,淺深也如意,這後面都會講到,淺深也很如意。

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裡面的水叫「八功德水」,水有八德。《觀經》上為我們說明:第一個澄凈,就是水很乾凈,從水面可以看到池子的底,清清楚楚,水像一面鏡子一樣,一塵不染。第二個清冷,水清、水很涼,像我們世間的泉水一樣。第三個甘美,這水是甜的,我們這個世間甘泉很少,也有,太少了。水是甜的。第四輕軟,這個我們這個世間的水沒有了,我們這個世間水很重。西方極樂的水很輕、很柔軟,不像我們,跟我們的水質不一樣。第五個是潤澤,我們這邊水有這個功能,它能夠滋潤。在水裡面洗澡能夠滋潤身體,水的本身就是最好的養分。第六個安和,這個我們的水沒有。也就是說,在這個水裡面游泳、沐浴,決定安全,不會被水淹死,不會有這種事情,西方世界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事情,安和。第七個功德,這也是我們這個世間水沒有的,我們這個世間水可以解渴,渴了可以解渴,但是肚子餓的時候不能飽飢。西方世界這個水,不但可以止渴,也可以療飢,肚子餓的時候喝幾口水就飽了,它有這個好處。能除一切過患,也就是說(當然,西方世界人都是金剛不壞身,哪裡有病呢,這是比喻),像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許許多多疾病,要在那個池子里洗個澡,什麼病都沒有了,比什麼樣藥物都好。第八個好處,長養諸根。這個水是最豐富的營養,無論你是沐浴,或者是你喝這個水,都是最殊勝的營養。它有這八種功德,所以稱為八功德水。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

這個也是比喻。我們這世間有栴檀樹,就是檀香。實在講,我們這個檀香,怎麼能跟它比,這比不上的。

吉祥果樹,華果恆芳,

注意這個恆字,恆是永遠是這個樣子。並不像我們這個世間,花草樹木隨著四季變化,秋天葉子都落了,一定到春天才發芽。西方世界沒有,恆芳,永遠是這個樣子。因為前面我們讀過,西方世界沒有四季,所以這一些華果、樹木,也是無量壽。佛無量壽,大眾無量壽,所有一切萬物都是無量壽,叫無量壽國。

光明照耀。修條密葉,

修是長,枝條很長,葉很密,很茂盛。

交覆於池。

四邊的岸邊的樹,樹也大,把池好像蓋起來一樣,那池裡面就非常之美了。

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這些香氣隨著風遠送,實在說這個華樹、水池的德香,也是周遍法界。

又復池飾七寶,

這個池是以七寶做裝飾,當然這也不是人工的,是自自然然而有的。

地布金沙。

地是指池底,池底是金沙,不像我們這邊池底是泥沙,人家是金沙,池底是金沙。

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

優缽羅青色的,缽曇摩是紅色的,這就是《彌陀經》上講的四色蓮花。紅色就是赤色,拘牟頭是黃色,芬陀利是白色,跟《彌陀經》上講的一樣,四色蓮花。《彌陀經》上只講四色,它這個後面還有:

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我們從後面這兩句就知道,這個七寶池中的蓮花不只四色,顏色非常非常之多。它底下有「雜色光茂」,並不是很單純的四色。這些蓮花,十方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蓮花化生,都在七寶池的蓮花化生。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

這是西方世界的人,常常到寶池裡面去沐浴,去游泳。我們現在人講游泳,這個地方講過浴,就是現在人講的游泳,到這個池子裡頭去游泳。

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

這是講池裡面的水深,它可以隨人意。我想這個水淺一點它就淺了,想深一點它就深了,它能如人意、很聽話,這個不容易。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縱然用機械化這種設置,還沒有它方便。沒有一樣東西不是隨心所欲,自自然然的成就。

或欲灌身,

這個「灌身」,水從上面灌下來,像我們現在沐浴,用雨淋的這種方式。西方極樂世界有,不需要這個設備,只要一動念頭,水自然就上去再淋下來,自然就下來了。

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

這西方世界水之好,的確他方世界沒有!

開神悅體,凈若無形。

你在這個寶池裡面游泳,「開神」,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開悟,在水裡游泳會開悟的。「悅體」是身心快樂。凈若無形,因為它的水清、水凈、乾淨,完全是透明的,我們這邊空氣無形,它那裡水也無形。

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池底裡面是金沙,金沙只是說出好像成分比例多一點。跟金沙混在一起的,眾寶,寶池嘛,是眾寶啊,都放光明。「無深不照」,池、水都放光明。

微瀾徐回,

這是非常之美了。瀾是波瀾,它不是大的波浪,很小的,可見得它很美。徐是很慢,再迴轉。

轉相灌注,

這個水可以彼此互相的灌注,

波揚無量微妙音聲。

水既然灌注了,那就有音聲了。這個水池的水灌到那邊去,那個水池的水灌到那邊去,不但很美,而且它有聲音,這個音聲,音聲又說法,又是交響樂,又要說法。沒有一樣東西不說法的,「波揚無量微妙音聲」。

或聞佛法僧聲,

這個三寶聲。佛法僧,這個聲代表整個佛法,大小乘佛法總不出三寶,三寶就是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了,這是總說。

波羅密聲,

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古時候翻的是「到彼岸」。用我們現代話來講,是「究竟圓滿」,就是這個意思。一一法都證到究竟圓滿,這個叫波羅密聲。

止息寂靜聲,

這一句是對禪門所說的,禪家修禪定,止息、寂靜都是屬於禪定。

無生無滅聲,

這一句不但包含大乘法,特別指的密宗所提倡的。所以本經有顯、有密,有宗、有教,雖是無上乘,但是裡面也包含小乘。的的確確是究竟圓滿的佛法,就在這一部經中,圓滿的含攝。

十力無畏聲;

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菩薩所沒有的,無畏就是如來的四種無畏。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

這個是通大、小乘法。

大慈大悲喜舍聲,

這個是純大乘佛法。

甘露灌頂受位聲。

這是密法。那麼無量無邊的法門,在這個寶池德水互相流注的音聲裡面,我們都能夠聽懂。這個是水之德,不只前面八種功德了,真的是無量功德。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凈,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這四句是講的果證,四句都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也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修什麼?這個自己不能不知道。本經的經題給我們標出修行的三大綱領:清凈、平等、覺,我們就是修的這個。這三句就是三寶,就是三學。清凈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三學是戒、定、慧,清凈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所以我們的修學總綱領,就是清凈、平等、覺,這個地方成就了。「其心清凈」,清凈心得到了。得到清凈心,當然沒有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無量無邊如來果地上的善根,都從這個地方生出來,這成熟善根。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

這一句我們要注意。「與法相應」,契機契理就相應了。這一點在我們現前這一個階段,我們不能不知道。世尊給我們留下來許許多多的經典,後人把它分類、重新編輯,在中國稱之為「大藏經」,這是佛留給我們無價的珍寶。但是這一些經論裡面,有些契我們之機,有些不契機,不能不明了。那個不契我們根機的,我們勉強去修學,就不相應,換一句話說,我們得不到利益。對於我們根機非常適合的,那就很相應,我們立刻就得受用了,就得好處,這個要知道。現代人開口閉口都講現實,實實在在講,佛法是最講現實的。世間人講現實,跟佛法比起還差遠了。什麼是最現實的呢?離苦得樂是最現實的,佛法求的就是要離苦,就是要得樂,要趕快離苦、趕快得樂,要得究竟快樂、圓滿快樂,這是佛法求的。還有比這個更現實的嗎?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呢?真能得到,只要你所修的與法相應就行了,你就得到了。所以我們學佛要求相應之法,與自己的根性相應,與自己的程度相應,與自己生活環境相應,與自己的願望相應,要選擇這樣的法門,那你學了就快樂了。到西方世界還是如此,都是學與自己相應的法門。

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

這個好。你看,華樹說法,德水也說法,如果說的這些法我不想聽,它偏偏要說,你說那個多難過。不想聽的就很安靜,什麼聲音也沒有。想聽的,想聽《華嚴》,它都在說《華嚴》;想聽《法華》,他聽的就是《法華》。兩個人手牽手,各人聽各人的,一點都不妨礙,這個難得了。所以阿彌陀佛教化眾生,那個設想的周到,實實在在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今天科技雖然發達,沒能達到這個程度。我過去也曾經想過,假如我們有一個很高頻率的廣播電台,我們有很多種頻道,把這些頻道都分開,一個頻道講《華嚴》,一個頻道講《金剛經》,一個頻道講《彌陀經》,還有念佛的頻道,你拿著收音機,想聽那個頻道就聽那個頻道。但是跟這個比還差遠了,跟西方世界比差遠了。我們還要有一個廣播電台,手上還要拿機器才行;人家那個不需要,什麼都不需要。實在講,現代化的道場,應該是這樣的道場,而不是建了高樓大廈,搞這個東西,這個沒有意思。請法師來講經也很累,大家來聽也很辛苦。如果有這樣一個道場建立了,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這個頻道一打開,都能聽到你自己喜歡聽的佛法,與你自己樣樣都能相應。往後,我是沒有福報,我常常在講,希望有福報的人建這樣的道場,現代化的道場。二十一世紀的道場,跟我們這裡這個道場不一樣了,不相同了。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在這樣修學的環境之下,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與你相應的佛法,怎麼會退轉呢?決定不會退轉無上菩提。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們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幾乎普遍的有一個感觸,弘法的人太少。而且幾乎每一個地區都迫切需要弘法的人才。弘法人少,太少太少了。弘法人才培養非常非常不容易,特別在今天這個社會,真正是太難太難。第一個需要時間長,沒有十年出不來,至少要學十年。修學的環境還不算難,還能找得到,最難得的是師資,老師太難。老一輩的大德,大多數都往生了。縱然不往生、還在的,大概都是八十歲以上了,你叫他每一天來給你上幾個鐘點課,不可能的事情。換一句話說,都已經到退休的年齡了。這個難,太難了。更難的是學生沒有了,也許說,學生,想學的學生很多啊,不是那麼簡單。學道的學生,要具備什麼條件呢?要貪、嗔、痴都放下了,這才能學道。今天這個花花世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時時刻刻在那裡勾引你,你能夠不動心,這才能學得成功。稍稍那個心一動,都被人勾跑了,這個難。所以學生太難太難了,老師不容易,學生更不容易。所以我們想想,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我剛才講的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新道場,電視廣播台,這個東西能起作用。為什麼呢?只找到幾個很少的弘法人才,就能把佛法普遍到全世界,讓每一個人在家庭裡面,都能夠收看、都能夠收聽,這樣才行。真正能夠為利益一切眾生犧牲自己,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切物質享受都放下的,這樣的人少,少數。少數幾個也行,也能把佛法普遍弘揚,這個就一定要運用科學的工具,把佛法普遍的推廣。我們看末後一段。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

這經文非常明顯,西方世界往生去,不是父母的胎生,不是胎生的,蓮花化生。這個也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上選擇的。為什麼不選胎生呢?胎生,第一個不清凈,第二個有情執。母子有感情,那個情很難斷,這個很麻煩,那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所以阿彌陀佛是舍取,舍掉,取蓮花化生。蓮花潔凈,出污泥而不染,沒有情執在其中,心容易得平等,容易得清凈。所以選擇的蓮花化生。

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個兩句好啊!要合前面金剛不壞身,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的人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所以他無量壽。無量壽、不衰不變,道理就在此地。跟我們這個肉體完全不相同,我們這個肉體是細胞組成的,這個細胞本身就不幹凈,而且是無常的,細胞存在的時間並不長,所謂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就變化了。西方世界是不變的。

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

西方世界連三塗(三塗是三惡道)、三苦、八苦,種種這些災難,名都聽不到,那裡會有事實呢!

尚無假設,何況實苦。

這個真的苦事是決定沒有,不但沒有這些苦事,這些苦的名稱都聽不到,連名字都聽不到。

但有自然快樂之音,

那個地方一切享受都是自然的,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在精進,都是在用功。這一段裡面,世尊是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的大眾,日常生活的狀況,以及他這個依報環境之美,為我們介紹出來了。他們除這個之外,也有不少活動。活動空間之大,後面經文會說明:盡虛空遍法界是他們活動的空間。他們常常去供佛,到其他的諸佛剎土去參訪,像我們講去旅遊、去觀光、去考察,他們常常干這事情。上供諸佛,下化眾生,去做這些事。所以他的生活是多彩多姿,一點都不呆板,快樂無比。沒有很煩重的工作,沒有工作壓力,也沒有生活壓力,所以說快樂無比,這是在極樂世界「但有自然快樂之音」,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第五十六卷

超世希有第十八

這一品經,世尊要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正報莊嚴,正報就是為我們介紹導師阿彌陀佛,以及佛的弟子們。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能消除我們很多的誤會。西方世界,我們在佛的四十八願當中,所看到的是平等法界,所聽到的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菩薩、聲聞、天人,乃至於惡道眾生,包括地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我們聽說的。為什麼世尊說經,還常講西方世界有聲聞,有天人、大眾呢?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了,天人、大眾不是真的。「順余方俗」,就是他方世界。在極樂世界來講,其他諸佛剎土裡面有天人、有聲聞,隨順他方世界說的。那麼這個裡面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斷煩惱,像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世界,雖然都做阿惟越致菩薩,那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我們修來的,那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夫,而是佛力加持的,把我們硬是提升到那個境界。自己實在上講呢?一品煩惱都沒斷。那麼從自分上來說,我們是人天身分。被佛一加持,我們也做了阿惟越致菩薩,是這麼一回事情。諸位要搞清楚,佛這個說法意思在此地。第二個意思呢,是說咱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我們是從人道去的,佛就說人;從天道去的,佛就說天;從聲聞、緣覺去的,佛就說聲聞,這個意思,而不是在西方世界的稱呼。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世界平等世界。

「所有眾生」,這就是我們平常講九法界眾生。這所有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同居土往生,有餘土往生,實報土往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相貌平等的,沒有差別,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你看,跟佛的本願完全相應,佛沒說假話。佛的大願,願願都兌現了,願願都實現了。這個「超世希有」,意思很深,到底希有到什麼程度,下面佛用一個比較的方法讓我們去體會。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

這拿世間人來做個比喻。一個乞丐,討飯的乞丐,一個是帝王,這兩個人站在一起,你們看看他能不能相比呢?帝王,人間富貴到了極處。富貴人他有富貴的相,貧賤人有貧賤人的相,那個相貌不一樣,風采絕對不相同。這個比喻很好,佛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個人間帝王,

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

人間的帝王要跟轉輪聖王比較呢,實在講,就跟那個乞丐跟帝王比差不了多少。轉輪聖王,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佛在經上講,轉輪聖王有四種,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四種,他統治的範圍就大了。金輪王統治一四天下,這是一個星系,不是一個地球,一個星系。假如依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他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有一篇文章,用科學的眼光來看佛家的世界觀,那麼這一個星系,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銀河系。銀河系的王,那我們這個地球怎麼能跟他相比呢?不能相比的。為什麼稱之為輪王呢?他有一個寶貝叫輪寶,這個寶是他的兵器,他的勢力能夠達得到的地方,才是他統治的範圍。他要達不到,那怎麼能算統治呢?他的武力要能夠達到,這個輪寶是他的武器,就像我們現在的空軍一樣。過去戰爭是以陸軍為主,往後戰爭已經發展到以空軍為主了,沒有制空權,那你就決定贏不了這一場戰爭。輪寶也是他的交通工具,這個東西很像我們這些年來發現的飛碟,可能是輪王或者是輪王派的使者,到這個地方來巡查、來看看,是不是?輪王我們沒有見過,輪王福報之大,不是我們世間帝王能夠跟他相比的。

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

這轉輪聖王的福報大,統治一個銀河系,統治銀河系的這一個大王。

轉輪聖王,威相第一,

他的威德相貌,在我們人間來看,真的是第一。

比之忉利天王,又復丑劣。

他要跟天王比一比,那他差遠了,他比不上天王。轉輪聖王跟忉利天王要站在一起,就跟人間的帝王跟乞丐站在一起一樣,那他就差遠了,不能為比。忉利天就是帝釋天,底下講的,

假令帝釋,

帝釋就是忉利天主,也叫做帝釋天王。現在很多宗教裡面,他們敬仰的上帝、天主,可能都是指的忉利天王,因為我們看到他們經典裡面的境界,很像佛經上講的忉利天。

比第六天,

這是欲界第六層天。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第二層天再往上去,到第六層天就是他化自在天。跟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兩個一比較呢?

雖百千倍,不相類也。

怎麼比也比不上。你才曉得這個天,愈往上去相貌越莊嚴,福德愈大。不修大的福德,怎麼能生天呢?生天要修大福德啊。

第六天王,

這是講他化自在天王,

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

跟極樂世界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跟他去比比看,

光顏容色,

他的光彩,或者說他的光明,就是光彩、容貌,

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諸位想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相貌真的是不可思議,超過第六天王萬億倍。我們在這個世間,一生一世的修行,能夠修到忉利天,當一個普通的天人,都不容易。到忉利天人的條件,要修上品的十善業道,這個業因才能夠生忉利天,還不能當天王。天王那個福報就太大了,不能當天王,只能到那裡做一個普通百姓。要用這種功夫,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蒙阿彌陀佛本願威德的加持,使我們的智慧、道力、神通,超過第六天王不曉得多少,沒法子計算。這個地方講,「雖萬億倍,不相及逮」,這才曉得念佛往生的好處。這是說超勝,的確,佛不用這個方法,我們很難體會超勝到什麼程度,不知道。稀有到什麼程度,也不曉得。這樣一比較,我們心裡就會有一個概念了,真的是超勝稀有。下面,跟我們講依報超勝稀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

所處宮殿、

居住的環境。

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這個福報之大,稀有超勝,不可思議。他化自在天就是前面講的第六天,很像第六天,比第六天殊勝太多了,第六天那怎麼能比呢!哪些地方像他化自在天呢?一切都是自然的。欲界第五層天叫化樂天,第五層,那個受用就自在了,全是變化的。他所居住的宮殿、生活所需的,不需要我們去經營、營求、去建造,不需要,完全是變化的。這個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不需要自己變化,第五天化樂天人變化來供養他,他自己變化都不需要了。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受用不要自己變化。誰變化供養我們的呢?不是化樂天,化樂天變化的東西很粗糙。阿彌陀佛變化給我們受用,化樂天的天王怎麼能跟阿彌陀佛比。所以,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前面我們讀過,他做大施主,他變化,供養我們享受。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享受阿彌陀佛的福,所有一切生活所需,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來供養我們。

往生的人了不起,阿彌陀佛都供養你,你這個福報多大。福報從那裡來的呢?念佛來的。所以念佛真的是,我們現前來講,念佛是第一德,第一大福報。人不知道念佛,是業障重。要從心裏面去念,誠心誠意去念,這個福報不可思議。你要感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受用,你才曉得這個福報的大,從果上來看就知道了。念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人人都會念,哪有那麼大的福報?一般人都懷疑,都不相信。可是你要看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受用,那是果現前。果這樣超勝稀有,才曉得我們今天念這句佛號這個因,因超勝稀有,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底下再說威德超勝。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

從這幾個來講。威德裡面包含智慧,包含著我們一般講的品德、道德。階位呢,階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地位,或者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說四土九品的品位。他方世界,聲聞有四果四向八個階位、八個階級,菩薩從十信到等覺,有五十一個階位。西方這個階位,它是平等的,為什麼呢?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凡夫、惡道凡夫去往生的,也是圓證三不退,也是位齊等覺,這個都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剛才講,不是我們自分的,是加持的,佛加持的,我們可真得受用了。我們表現出來這個威德的能力,確確實實就像等覺菩薩。所以古德常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把手同行,手牽著手,地位相同。同學嘛!朋友嘛!你看看,一下把地位提升到那麼高。我們才念幾天佛,這才知道名號功德的確超勝,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這都是事實真相,神通變化都跟這些大菩薩沒有兩樣。

一切天人不可為比,

天人,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四禪天、四空天,怎麼比也比不上。

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這是講數量,沒有法子比。這一品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往生到那裡,我們的正報、我們生活環境,威德階位是說我們顯示出能力,都跟等覺菩薩彷彿。

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這就是總結,告訴阿難就是告訴我們。經文的意思是極力的勸勉我們,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要知道這個真實利益,趕快求願往生,何必在這個世間天天受罪,天天受氣。這個世界有什麼混頭,不是不能去,要不能去那就不說了,能去你為什麼不去,還要在這裡受罪,還要在這裡受氣?你不叫可憐愍者?這真可憐。

受用具足第十九

這一章要說明,生到西方世界福德無量。一切受用,剛才講了,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佛是大施主,供養我們無不具足,要什麼有什麼,想什麼有什麼,不會有一絲毫的欠缺。請看經文。

複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

「已生」,是已經往生的。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了,這個十劫當中,往生的人很多,這已經去往生的。

或現生,

現在往生的,現在往生,就是我們看到很多念佛人往生去了的,就是現在人。

或當生,

「當生」,我們現在在念佛,想去還沒去的,這是當生的。當生也了不起,雖然沒去,一定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報名、已經註冊了,決定要去,早晚一定要去的了,這當生,當生是指這些人。那怎麼樣去註冊、挂號呢?這個很重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一絲毫都不懷疑,我這一生一定要生西方世界,決定要見阿彌陀佛,你有這樣堅定的心,這就報了名了。能把一切萬緣放下,這個世間不再有一絲毫挂念了,統統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想阿彌陀佛,只想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註冊了,這是早晚一定要去的了。現在雖然在人間,要有神通的人看到你,哎呀!他是阿彌陀佛弟子,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他很快就要去了。所以這是當生。

皆得如是諸妙色身,

這個色身,本願裡頭講都是紫磨真金色身。

形貌端嚴,

容貌端正、莊嚴,形是形狀,容貌端正莊嚴,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今天造的佛像、畫的佛像畫不出來,我們造的這個相,跟真正阿彌陀佛的相差很遠,我們造不出來的。

福德無量。

這有福,有福、有德,福德無量。福德裡面包含的非常非常的廣泛,我們中國人把它歸納了五大類,常說五福臨門,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福德無量無邊,不止這五大類。

智慧明了,

看到福,這又看到智。智慧圓滿,對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不但對於現前,對於過去、未來都能夠明了。

神通自在。

這一段比前面,這是補充前面的意思,使我們看到更為清楚、更為明白。

受用種種,一切豐足。

豐是豐富,足是滿足。你一切的受用、種種受用,都非常豐富滿足,沒有缺乏的。這剛才都說過了,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來供給我們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宮殿、

居住的地方,我們今天講,居住的房子,房屋。

服飾,

服是衣服,飾是裝飾。菩薩也有裝飾,你看帽子上戴的很多花,胸口配的瓔珞,他也有裝飾,這些裝飾都是無量之珍寶。

香花、

我們喜歡的,用它來點綴環境的,無論是室內、室外。

幡蓋、莊嚴之具,

幡蓋,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旗幟,掛的旗子、彩帶,都是屬於這一類。無論室內、室外的,也都是莊嚴具。

隨意所需,悉皆如念。

這個裡面有日常生活當中,大的,就是居住的房屋,這是大的。小飾呢,像香花、幡蓋。說個大、說個小,當中一切都包括在其中了,不必要一樣一樣來細說了。總而言之,衣、食、住、行,你沒有一樣不自在,沒有一樣不豐足。

若欲食時,

這是講飲食自在。我們這個世間人,飲食很重要。你想想看,大家每一天用在飲食上所花的時間、所花的精神,有多少!特別是比較富有一點的家庭,對於飲食非常講究,花的時間精力更多。西方世界的人要想吃東西了,

七寶缽器,自然在前。

這個缽器,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餐具。餐具的樣式很多很多,質料都是七寶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高級的餐具,銀的那就是很名貴了,這個我們還見過的;金的,那只是聽說,沒見過。古代帝王有大福報,宮庭當中餐具是用金的。我們現在人沒那麼大的福報,銀的有,金的就沒有了。其他的珍寶的呢?那也沒有了。西方極樂世界這餐具都是七寶製造的。「自然在前」,用不著自己變化,自己心裡一想,東西在前。誰變化的呢?阿彌陀佛送給你了,送來了,變了送過來了。彌陀對我們恩德就太大太大了,照顧的無微不至,就像父母對於嬰兒的照顧,全心全力照顧。你這一動念頭他就曉得了,他就變化送到你面前了。

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這個餐具裡面,樣樣你喜歡吃的那些好菜、好飯,都盛得滿滿的。盤子、碗不是空的,都是滿滿的。

雖有此食,實無食者。

這個東西現前了,不會去吃它了。這一些現象,都是我們初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天吃飯這個習氣還沒有忘掉,常常在想,怎麼好久沒吃飯了?這個念頭一動了,這個現象就現前了。到這些飯菜擺在面前,心裡一想,我現在不是凡夫了,我是金剛不壞之體,是清虛無極之身,哪裡還要用的著這個東西呢?這個念頭一動了,它就沒有了,自然就化去了,所以說實無食者。

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

看到這個色香,心裡就很滿足了,就不需要了。

色力增長,而無便穢。

我們這個地方,因為有飲食所以才有排泄。西方世界沒有,身體都是透明的。雖然是紫磨真金,這個體質它是透明的。

身心柔軟,無所味著。

著是著相、貪念,對於飲食不會起一念貪心,不會貪著。

事已化去,

到這個念頭明白了,現在不需要了,就沒有了,就化掉了、化去了。

時至復現。

如果你再打個妄想,又想起又想吃了,它又現了,這境界就又會現前。這個地方看到那個自在的樣子。下面一段,講衣自在。

復有眾寶妙衣,

西方世界無量的珍寶,它寶是軟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七寶都有相當的硬度,只能做一些裝飾品,不能做衣服穿,這就是它太硬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柔軟,那個金、銀、瑪瑙、琉璃,就像我們這個布料一樣,很軟,可以做衣服穿。所以他們的衣服都是寶衣,「眾寶妙衣」。這是它的寶柔軟,他這個寶可以變得很薄、很薄,像個紗一樣。

冠帶、

冠是帽子,帶是系在腰裡面的帶子。

瓔珞,

這是裝飾品,配在身上,手臂、手腕都可以戴這些瓔珞。

無量光明。

寶放光。

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你想穿什麼樣的衣服,它就什麼衣服,想什麼樣的顏色,它就變什麼顏色,一切隨心所欲。你心只一動念頭,它自自然然就變化了,不但不需要裁縫麻煩,穿衣都麻煩,不要穿的,一動一想,衣自然已經在身了,不要穿的。我們這個穿還要扣幾個扣子,這多麻煩!人家那裡沒有,西方世界人的衣服沒有鈕扣的,他不需要。你才曉得這好處:「自然在身」。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

這一段是講住的地方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住的自在。我們住的房子,這個「舍宅」就是住的房子,「稱其形色」,稱是稱心如願。這房子想什麼樣式,它就什麼樣式,想什麼樣的色彩,就是什麼色彩,想什麼樣的珍寶,它就是什麼珍寶造的,一切都是隨心所欲。

寶網彌覆,懸諸寶鈴。

想這個房子外面寶網莊嚴,那外面就有,想裡面樑柱上有寶網莊嚴呢,裡面就有。一切都是隨心如意,變化現前的。

奇妙珍異,周遍校飾。

這是形容,不是事實。這個校就好像精心設計,用現代的話來講是精心設計的,其實那個地方沒有人設計。好比是精心設計的,那麼樣的美,那麼樣的莊嚴。

光色晃曜,盡極嚴麗。

它的光明、色彩,非常的明顯,非常的耀眼,莊嚴美麗,達到了極處。

樓觀欄楯、

欄楯是欄干,台階上有欄干。

堂宇房閣,

堂是殿堂,房閣是居住的地方。

廣狹方圓,或大或小,

你喜歡大,他的房子就大,喜歡小它就小,總是稱心如意。

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凈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我們看了西方世界他們這些大眾生活上的享受,我們有什麼感想呢?我們在這個世間生活太苦了,買一棟房子不容易,縱然買了房子了,年年還要維修,你說多麻煩。多少精神去照顧,而且還不能隨意,不能稱心如意。我想住個大房子,裡面有花園,在這個地方還沒有這個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方便了,沒有一樣不稱心,沒有一樣不如意。這樣好的環境在等著你去,你要是不去的話,你想想看,佛經上常講,「可憐愍者」。我們聽了這一句話,才曉得怎麼可憐,是不是?這真的可憐,可憐到什麼程度,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幾分了。等著我們去,完全是事實真相。

德風華雨第二十

從「第十四品·寶樹遍國」一直到這個地方,都是介紹西方世界依正的環境莊嚴,同時裡面也都告訴我們六塵說法。這一段,六塵說法更為明顯。請看經文。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

這個「食時」,不一定當做吃飯的時候,因為我們曉得,西方世界的人沒有飲食的習慣。剛才所說的,那都是我們初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習氣。這個食時怎麼講法呢?就是一定的時候,像我們吃三餐飯,有一定的時候,這叫有一定的時候,把他看做定時,到一定的時候,它就會有一番新的氣象。這個氣象就是「自然德風徐起」,風也有德,那風之德在哪裡呢?這個風吹到人身上,不但你感覺到很舒適,也能夠除垢滅罪,幫你開悟,這個風有這麼好處。所以西方世界這個景觀,樣樣都能幫助我們消災、滅罪、明心見性,這個德是講這個。「徐起」是微風,這個微風吹動,每隔一段時間它有一陣微風。「食時」,就是有一定的時間,每到這個時間它有一陣風,這個風很微。「吹諸羅網,及眾寶樹」,羅網,網與網交叉的地方都系的有鈴鐸、寶鈴。樹,枝條、華果、樹葉都是眾寶所成的,風一吹,彼此互相一碰到的時候,它就有音聲出來。所以底下講了:

出微妙音。

就好像我們這個世間的交響樂一樣,它有節奏,它這個音不亂,它有節奏,非常悅耳。不但好聽,它還會說法。它所說的法,可以說是無有一法不說。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我們所說的一切法,那個地方統統都說,實在講,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之法,西方世界統統具足。換一句話說,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在現在地球上,你能夠聞到的佛法,只是釋迦牟尼佛遺留的大藏經而已,除這個之外,你就聞不到了。十方世界的眾生,他要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聞的法音都是局限於一部分,沒有辦法得到全體。唯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聽到、才能夠見到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都接觸到了。而且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去接受。我們今天不要說別的,大藏經擺在面前,你不能消化、不能接受,沒這個智慧,沒這個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你統統能接受。所以到那裡成佛快,一點障礙都沒有。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這幾句是包括了小乘法,小乘法破我執。

諸波羅密,

這一句是包括大乘佛法,這就是全部的佛法了。大乘佛法破法執,我執破了證小乘四果羅漢,大乘法執也破了,這就成佛了。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

這底下四句是說明風送妙香,樹有香,華也有香,所有一切珍寶之物是統統放香,風一吹這個香就遠聞了。

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你看看這是風之德、香之德,不都顯示出來了嗎?稱之為德風。因為一切眾生聞到了、接觸到了,業障就消除了。塵勞是煩惱,垢習是習氣,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在這個地方自自然然消除了,時時刻刻消除。所以消業障、斷煩惱、破無明,有進無退,他不退轉了,這個就快速。

風觸其身,安和調適,

這是說風的妙處。觸身,風吹在身上,身心安和。調適是講心,你的心裏面感覺到非常快樂,煩惱、雜念、習氣不起。

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得滅盡定」,就是證四果阿羅漢。得滅盡定把見思煩惱統統滅掉了,就像那樣的快樂,煩惱永遠不生了。

復吹七寶林樹,

風吹在寶樹上,西方世界寶樹很多很多。

飄華成聚。

樹上的華被風一吹,飄到空中,非常美麗,天空中就像散花一樣的。

第五十七卷

復吹七寶林樹,

風吹在寶樹上,西方世界寶樹很多很多。

飄華成聚。

樹上的華被風一吹,飄到空中,非常美麗,天空中就像散花一樣的。更不可思議的,它這個花在空中會聚集起來,像後面講的,它會成為一個華蓋,會在空中自自然然擺成圖案一樣。

種種色光,遍滿佛土。

那個華蓋的形狀很多,種類很多,光色不同,這是西方世界空中的莊嚴。風吹的這些華,點綴在空中的時候,是說不盡的莊嚴。

隨色次第,而不雜亂。

這就是它擺成的圖案很有秩序,並不是人工設計的,也不要人去排列,它自自然然的組合,組合的非常之美。

柔軟光潔,如兜羅綿。

這個華蓋會落下來,落下來之後就像我們現在地上鋪地毯一樣,華飄下來之後,在地面上就鋪成了地毯,地毯也非常之美,有圖案,一點都不亂。「柔軟光潔」,潔是乾淨。我們這邊的華縱然把它擺成圖案了,擺成一個花壇,這些東西並不清凈,西方這個世界乾淨,的確是一塵不染。「如兜羅綿」,兜羅綿是印度的一種植物,就像我們中國的柳絮相彷彿,很軟,很細、很軟。

足履其上,沒深四指。

我們人走到上面,它軟,它會陷下去,陷下去四個指頭。

隨足舉已,還復如初。

它有彈性,我們腳一抬起來,它又恢復了,它又起來了,它有彈性。

過食時後,其華自沒。

這講一定的時候,它每一個時候,它都有這個現象,這個時候過了之後,華沒有了。

大地清凈,更雨新華。

再過一個時候,有新的華生了。西方世界它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們現在講周期性,一定的,它有周期性。所以說是空中、地面雨華的莊嚴,這一品題目叫「德風華雨」,就是說落下來。

隨其時節,還復周遍。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這個六反是比喻,因為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說法,我們這個世間一天在印度是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印度一個時辰是我們現在四個小時,四小時是周期,每隔四小時有一次雨華,這個時間不太長也不太短,這是非常非常美的景觀,這個世界確實美不勝收。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這一品經裡面,佛為我們說明寶蓮妙光,現佛說法,重重無盡,不可思議的境界。請看經文。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也叫做蓮華世界,西方世界的蓮華特別多,周遍國中。

一一寶華百千億葉。

西方世界的蓮華,跟我們這邊的蓮華不一樣。我們這邊蓮華,蓮華瓣很大,並不多。經典上常常讚歎佛的眼睛好,佛的眼睛像青蓮華那個華瓣一樣。諸位想想,如果像我們這個世間蓮華那個花瓣,那個眼睛不太好看,是不是?西方世界的蓮華,就像我們菊花一樣,細長而且多,像我們這個世間菊花一樣,所以那個眼睛就很好看了。所以他們蓮華跟我們不一樣,它這個蓮華「百千億葉」,這個葉是講華瓣。

其華光明,無量種色。

這是佛跟我們說真話:蓮華是無量種色,而不是四色,青、赤、黃、白。《彌陀經》上講的四色,不止四色,無量種色。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

它是什麼樣的顏色,就放什麼樣的光,蓮華放光。

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珍奇,明曜日月。

這一句是講妙寶莊嚴。華已經非常美了,華間還有莊嚴。華間、華的上面都有無量妙寶,這是摩尼。摩尼是如意寶珠,蓮放光,寶也放光,「明曜日月」,它們的光明超過日月。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日月之光,所有一切萬物自己都放光,所以那個世界也叫光明世界。佛經上常講的大光明藏,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

彼蓮華量,

這是看蓮華的大小。

或半由旬,

這是小的,華之小者半由旬。

或一二三四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七寶池的蓮華大小不一,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它大小不一,諸位要知道,功能是一樣的,功能沒有差異,只是大小不相同。大小怎麼來的呢?阿彌陀佛只變蓮華供給我們,那個蓮華大小呢?是我們自己的心量,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德。所以你念佛功夫念得愈深,西方世界蓮華就大;你念佛念得功夫很淺,你往生的時候蓮華比別人就小,與你念佛功夫淺深成正比例。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得不到,也帶不走,所謂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場空,一場夢。唯有爭取西方極樂世界大蓮華,那是真的,那個永遠不會消失,不會滅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真努力,一定念佛功夫要深,這個是我們帶得去的,其他的帶不去。帶的去的是真的,帶不去的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這個不假,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認真,要努力。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這是蓮放光。放光,剛才講了,跟大小沒有關係。大蓮華放光也放這麼多,小蓮華也放這麼多光,所以這個功能是一樣的,華的大小不一樣,這個我們要知道。光都有三十六百千億光,那個光明大小想必跟蓮華大小也成比例,蓮華大的光就大,蓮華小的光就小,但是光的數字一定是相通同的,這個才合情合理。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光中化佛無數億」,我們在這看到了。贊佛偈裡面讚歎的,光中化佛無數億。什麼光呢?蓮華放的光,光中化佛,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諸位想想,每一朵蓮華,阿彌陀佛都化無數億的化身。西方世界蓮華的數字,等覺菩薩都算不出來,那阿彌陀佛化多少身?世界無邊、眾生無邊,佛要沒有這個能力,怎能廣度眾生呢?怎麼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呢?我們在這裡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德能,的確是超異,超出一切諸佛如來。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

佛又放光,蓮華放光,光中化佛,佛又放光,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說法利生,化佛為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一切眾生說法,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

「如是諸佛」是講光中的化佛,這一些諸佛。

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每一尊佛都安立無量眾生。光中化佛真的是無量無邊,每一尊化佛又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安立於佛正道。諸位要知道,這個「正道」就是指西方凈土。換一句話說,沒有一尊佛不教眾生念佛、求生凈土,求生凈土是成佛的正道。在這一品經裡面,深深顯示《華嚴經》上所說的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不思議的法界。我們在這段經文上看到了,重重無盡,事事無礙。西方凈土以蓮華為佛事,我們在這個地方也看到了,也看出來了。平常我們聽講「蓮華藏世界」,那個意思我們很難明了。讀這段經文呢,我們明白了。蓮華藏世界的殊勝不可思議,總是體會到一些了。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這一品經,決是決定,完全是肯定的語氣。極果是圓教佛,無上正等正覺,決定證得。這就是四十八願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第十二願「定成等覺」的說明,看他這兩願圓滿的現象。在這一品經文裡面,經文不長,總結清凈、莊嚴,境界、智慧圓融結合了。實在講,智境一如,因果如如,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內無取捨,住正定聚,決證極果。請看經文。

複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西方世界沒有這個東西。我們這個世間有黃昏、有夜晚,夜晚是暗的,有火光、有日月、有星星、有晝夜,有這些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西方世界是光明世界,一片光明,沒有這個現象。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

我們這個世間,今年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星期幾?有這些東西,西方世界沒有,這些統統沒有。還有,我們這個世界,每個人姓什麼?名字叫什麼?西方世界沒聽說過。你居住在哪個城市?哪一條街?門牌多少號?西方世界也沒有。奇怪啊!所以有些人聽說之後,疑慮就很多了,那我要到西方世界去了之後,我們兩個都去了,我找你到那裡去找啊?西方世界妙啊,比我們現在那個電腦還妙,無論你的近鄰、遠親,生到西方世界去,你心裡一動念想見他,那個人已經在面前了,哪裡需要去問門牌號碼去找!那多費事,太費事了。它為什麼會沒有了呢?諸位仔細去想一想,這一些現象都是從分別執著心裡頭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人清凈,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沒有了。有因它就有果,有果當然有因,西方世界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它這個境界就這樣美好。心地清凈、光明,所以感得世界光明之相,沒有黑暗。我們在這裡,人心有好的念頭也有惡念,好的就是光明,惡念就叫黑暗。我們常講的黑心,不好的就是黑心,感得的就有黑暗了。西方世界的人沒有,都是純善之心、清凈之心,所以感得的是一片光明,沒有黑暗。那麼由此可知,世尊為我們說「劫數」這些數字,都是隨順我們分別、執著這些習氣而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譬如說,佛跟我們說了,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成佛已經十劫了,這個十劫是從我們這裡說的,不是從西方世界說的,西方世界沒有,沒這回事情。我們曉得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也很快樂,也很放心了。為什麼呢?譬如說《觀經》上講的,下品下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花開見佛,這個十二劫是我們這邊的時間,那不是西方世界的,西方世界沒有。我們這邊的劫數,這個時間就不長。又說懷疑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我們後面會念到,疑心生到西方世界,生到邊地疑城,五百歲之後才能夠見佛聞法,那個五百歲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哪來的五百歲!五百歲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那我們這個世間的五百年,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裡頭,那算不了什麼。所以即使是疑心生極樂世界,也了不起,也很值得人佩服。這個問題留到後面我們再討論。

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

這是剛才講的了,西方極樂世界住著家室也沒有。這個無,並不是你沒有宮殿、沒有居住、沒有身體,不是的。有居住、有宮殿,前面講了,飲食起居樣樣都自在。這個無是不執著,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因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那個世界真正平等,真正清凈。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嘛,所以美好到了極處了。「一切處」這總說,「既無標式名號」像我剛才舉的例子,大家居住在一起,並沒有街道的名稱,也沒有門牌號碼,沒有這些標幟,這是「亦無取捨分別」。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這真的符合,「永離四相四見」。佛在《金剛經》上跟我們說菩薩的標準,最低限度的標準要離四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佛不承認的,那不是菩薩,他還著相嘛,他有分別、執著嘛。不像我們人間,哪個地方傳戒,受過菩薩戒回來就是菩薩了,自己以為是菩薩,別人也稱。哎呀!菩薩了,是不是?菩薩了,他以為是菩薩了,你要曉得,佛不承認。佛一看到,這不是菩薩。為什麼呢?有四相嘛,分別、執著沒有離開嘛。那是假菩薩,冒充菩薩,不是真菩薩,這個要曉得。高等的菩薩還要破四見。《金剛經》的後半部比前半部的境界高,後半部講的是「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此地講,「亦無取捨分別」,四相四見都沒有了,真菩薩了,那不是假的,是真的。那麼像我們帶業往生去的,這些習氣常常還有,實實在在講是蒙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去了,假菩薩也變成真菩薩了,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也不能小看。這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要特別看待,這個是與眾不同。你就想到,要是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四相四見難啊。說起來容易,你想想看你能破的了嗎?這是真正不容易。那麼回想到西方世界這種種莊嚴,不思議的殊勝,真的是難得。在這個境界裡面,也就是常說「心智一如,心境一如」,內心跟外面境界一如,一切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這個也就是四土裡面的常寂光凈土,這個經文上雖然沒有這樣寫,這境界已經是常寂光凈土的境界了。底下說,

唯受清凈最上快樂。

這個樂我們想不到,我們無法體會。為什麼無法體會呢?因為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我們今天所講的樂,都是我們分別、執著裡頭的那個樂,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個樂,你怎麼能體會得到?前面佛給我們做了一個比喻,比喻漏盡比丘,那個快樂如漏盡比丘,漏盡比丘那個快樂我們也體會不到。這是說什麼?說淺的,不是深的,在煩惱裡面只是把見思煩惱斷掉,小乘四果羅漢所證的境界,他那個樂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那麼此地這是大乘菩薩了,即使帶業往生的人,得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個個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七地以上,超過四果羅漢太多太多了,他們那個樂我們怎能想像的到呢?我們常聽心凈土凈,土凈就是外面的環境清凈,實際上的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到的,無法體會的,這是真樂,所以稱為極樂世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這個我們也在本願裡面讀過,四十八願第二十九願,但是這個地方的正定,我們可以肯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心就定在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定在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特別是講的「若當生」,當生就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念佛發願,還沒去即將要去,這當生。我們現在的心就住在正定之聚,這個正定之聚就是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凈土,心定在這上面,絕不動搖,絕不為世間一切法所誘惑,所動搖。我們心定了,不為佛法其他的法門、宗派所動搖,我們心定了。當然,更不會被其他宗教、外道所動搖了,這是我們現在住正定聚。心定了,將來就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第十二願定成正覺。因為我們現在心定,就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三不退,決定成佛。

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這個事實我們也要清楚,要明了。「邪定聚」是你一心一意去學其他的法門,這也是專心,學其他的法門,或者學其他的外道,都很專心的學,這「邪定聚」,不能往生的。「不定聚」呢?那就更糟糕了,這也想學那也想學,叫雜修,雜修、亂修是「不定聚」,這個都不能成就,「不能了知」阿彌陀佛建立,「彼」,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往生不退成佛的正因,你不知道西方世界真正的情況,你不了解。正定聚的人了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這個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七願,第十七願的實現。

複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

這是舉一方,舉東方世界無量無邊,像恆河沙一樣數不清。恆河沙是比喻,每一個世界裡面又有恆河沙數的諸佛。每一尊佛,

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

誠實,一點都不假了。

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東方說得詳細,說得清楚,其他的,可以省略了。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就像東方一樣。

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四維上下就是指的十方。東、南、西、北,四方。四維是什麼?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個四角叫四維,八方。上方、下方,十方世界。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的,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凈土。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聽了釋迦牟尼佛的話,發願、念佛、求生凈土,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的勸告,實在是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勸告的。我們果然依教奉行,佛歡喜,一切諸佛都歡喜。佛護念,佛常常會念著你、幫助你,你在念佛當中不會讓你有阻礙,幫助你這一生當中順順利利的往生。只要我們自己心定,前面講我們要住正定聚,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我們往生這條道路順順利利,不會有一點障礙。假如你說你念佛往生有障礙,換一句話說,你不是邪定聚,就是不定聚,障礙是在自己,不在佛那一邊。這個是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曉得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有一些同修過去修別的法門,現在轉過來聽說這個經好,要想修這個,心裏面憂慮、疑惑,怕對不起以前那些諸佛菩薩。譬如說,從前念地藏菩薩的,現在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怎麼對得起他呢?從前念《地藏經》,現在不念了,好像心裡很難過。這就錯了,這個觀念大錯特錯。無論你過去念哪一尊佛,無論你過去念哪一尊菩薩,念什麼樣經典,今天回過頭來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那些諸佛菩薩都鼓掌,都歡喜:哎呀!你對了,你總算對了。所以不要懷疑。讀了這一段經文,還有什麼懷疑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底下,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

一切諸佛都是這麼一個願望,要令他方所有眾生,

聞彼佛名,發清凈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

一切諸佛都希望我們歸依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希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

乃至能發一念凈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一切諸佛對我們的期望,從迷、邪、染歸啊。我們以前不知道,不曉得事實真相。或者拜鬼神,拜鬼神是非常平常的,或者是學外道,或者是在佛門裡面學其他的法門,不如法,不曉得都是迷、都是邪、都是染,要跟這個法門來比的話,那都是迷、邪、染。我們從那裡回頭,依大覺、依至正、依真凈,覺、正、凈,十方諸佛讚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這是十方所有一切如來指導我們的,教我們發清凈心,「憶念受持,歸依」。我們不歸依阿彌陀佛,歸依誰?歸依阿彌陀佛,你能說錯了嗎?你要說錯了,那真就謗佛,不止謗一尊佛,所有一切諸佛你都毀謗了,這還得了,這個罪過可大了。我聽說,有人告訴我,有人對我評批,說我說三歸依,最後都要歸依阿彌陀佛,歸依《無量壽經》,他們都說我說得太過分了,說得不對,說得太過分了,不如法。我有根據,我根據這個經上講的,這一切諸佛說的,哪裡說錯了?就是叫我們歸依阿彌陀佛,歸依《無量壽經》,歸依觀音、勢至,這哪裡會有錯呢?一切諸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我們從無量法海回頭,歸依《無量壽經》,一心憶念,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在供養當中,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供養阿彌陀佛呢?就是前面所講的,極力的讚歎、宣揚,勸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真實供養。我們明白了,我們也學諸佛如來,盡虛空遍法界讚歎、宣揚,到處勸人念阿彌陀佛。他信很好,不信也好。不信怎麼樣呢?「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八識田中種子種進去了,這一生不信不能往生,總有一天這個種子起現行,他的緣成熟了,還是這個種子的力量,幫助他發願念佛得生凈土。他將來往生那個因,是我們給他種的。所以應當到處勸人念佛,勸人求生凈土,自己更要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將來往生,自在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病苦。往生的時候最好開一個往生大會,招待記者,這大家不都相信了嗎?方法很多,這個都是效法諸佛,怎樣去供養阿彌陀佛。

隨願皆生,得不退轉。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一生成就,當生成就的佛法。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活著去的,一生,沒有到第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佛,所以統統是一生,沒有轉世,沒有再第二生。這當生成就的佛法,我們一定要珍惜它,一定要把這個機會牢牢的抓住。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是虛妄不實。所以要把這一樁事情,當做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其他的真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應該掛在心上。

第五十八卷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下面兩品也是本經很重要的部分,佛要為我們說明往生的方法。全經實在講,是時時提醒我們。這兩品是專講能生之因,就是信、願、持名這三個條件。在這一段裡面為我們說明三輩,上、中、下三輩。《觀無量壽經》說得比較詳細,說為九品。我們常講三輩九品,就是把《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合起來講,三輩九品。底下一章,往生正因,特別偏重在修行的方面,這是我們應當特別留意的。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個一段是總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當然包括我們在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統統包括在其中。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阿彌陀佛願力廣大宏深,神通道力確實不可思議。他不是度一個大千世界、百千個大千世界,不是的,他是普度。那麼諸佛如來對他的讚歎,稱讚他為佛中之王,的確不過分。這底下講往生的緣熟,機緣成熟了。至心,真心,這是信具足了。我們信、願、行,信具足了。「願生彼國」,願也具足了。蕅益大師為我們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如果有真信切願,必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看他修行的功夫,有三等,這三輩就是三等。其實這是大分,細分就九品。如果九品再細分呢,每一品裡頭又有三輩九品,愈分愈細了。其實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必這麼麻煩,用不著去這樣的分別、執著。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上輩是出家求生凈土。那麼有不少同修讀了這個經來問我,他說法師,我們往生,上輩沒希望了。上輩就是九品裡頭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說那個一定要出家才行,不出家就沒指望了。但是諸位千萬不要忘掉,本經一開端,在第二品一開始,為我們說十六正士,「賢護等十六正士」,那都是在家菩薩,都是在家人,而且都是上上品往生的。哪裡說在家人沒分呢?在家人上輩往生很多很多啊!因此,此地的出家,就另有說法了。這個「家」,大乘佛法裡面跟我們說,家有好多種家,不是一種。我們現在一般人認為這個家,就是你有房地產,你有家庭,家親、眷屬,這個叫家宅之家。現在一般人都看這個形式,佛告訴我們,這個不要緊,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沒妨礙。那麼還有什麼家,比這個更嚴重的呢?佛告訴我們,煩惱是家,出煩惱家才行。三界是家,三界就是六道輪迴,這個是家。可見得,除了家宅之家,有三界之家、有生死之家、有煩惱之家,還有三種。出家,出那個重要,家宅不重要。那個出呢,也有四種說法。一種是身出了,出家了,心沒出。身出心不出,這個不管用。像我們很多出家人,剃了頭、受了大戒,身出了,心裡呢?心裡還搞名聞利養,還貪念五欲六塵,沒出,心沒出。身出了心沒出,這不管用的。第二種,心出身不出,在家的菩薩。那個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沒出。這個裡頭是講這一種的,這個「舍家棄欲」是講這一種的。第三種,身心具出,身出心也出,這是真正出家弟子,傳法利生,這是真正佛弟子。第四種,身心都不出。這個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外面一般人?不是的,指你們在家居士,身沒出,心也不想出。身心都不出,是這樣的人。那麼身心都不出呢,這個上輩就沒分了。如果說是我身不出心出,上輩有分,所以這個上三品還是有分的,我們先把這個「出」跟「家」認識清楚。

「舍家棄欲」欲是五欲六塵,三界六道紅塵裡面種種,不再留戀了,統統放下了,這個就真的出家了。出三界之家,出煩惱之家,出生死之家,這真出。「而作沙門」,沙門本來是古時候印度修道人的通稱,但是到了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差不多已經變成中國出家人的專稱了。但是在此地,並不作出家人專稱。因為經是佛在印度講的,「沙門」當然還是印度的意思,不能拿我們中國意思來說,就是一個修道之人。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在家居士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也稱做沙門。所以這個是出家、在家通稱的。但是這個上輩往生的,決定是心地清凈,對世間法統統捨棄放下,出家意思在此地,與身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這是我們首先把它認清楚的。那麼修行的綱領,底下這兩句: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經上跟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來,要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是叫我們念其他的佛菩薩。你看,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那什麼叫「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真實覺悟了,也可以說是徹底覺悟了,究竟圓滿的覺悟了。這樣的人才肯定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假如他沒覺悟,他怎麼肯放下,沒覺悟他怎麼肯專念呢?覺悟就是明白,我們這個世間,娑婆世界,這裡頭的狀況明白了,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情形大致也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搞清楚了,這個人覺悟了,他會選擇,他選擇的一點都不錯。一個人能夠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往生不退,成佛度生,這不是究竟圓滿的徹悟是什麼?我說這些話,這個語氣,別人聽到好像我太武斷了,不應該這麼肯定。但事實是如此,我也沒有過分,我是實話實說。諸位細細觀察經文,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如果說我說得太過分了,那就是講釋迦牟尼佛講得太過分了,一切諸佛如來講得太過分了,那不是我講得太過分了。所以我們應當曉得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生要是空過了,那太可惜了。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一句話裡面包括的意思就非常非常之多。這一部經裡面,前面所說的、後面所說的太多太多了,教給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簡單的說,扼要的說,要讀誦。經不讀誦不行,天天要讀誦,要明白,要隨時隨處勸導別人,這個就是「勸進行者」,修法布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真實的功德,我們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凈土。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得果,佛來接引往生。

經須臾間,

這個須臾講時間的短暫,很快。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上上品往生,華開見佛,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華開見佛。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個是佛力加持的,也是自己修持的功德成熟。這是把修因得果,為我們說出來了。底下這一段,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再次的勸勉我們。

是故阿難,

「是故」就是你看前面所說的修因得果,這個利益是無比的殊勝,所以世尊重複叮嚀。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

這個上上品往生,沒有往生之前就見到阿彌陀佛,所以說今世。我們看祖師的傳記,我們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當中三次見到西方凈土,三次見到他都沒有跟人說過。臨終佛來接引了,這個境界又現前了,他才告訴學生。他說我要走了,佛來接引我了。他說西方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他才宣布,才說出來。所見到的境界,跟《無量壽經》所說的完全相同。因為遠公大師那個時候,《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所以那個時候在廬山建道場,念佛求往生,所根據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那是凈土一經,沒有三經,後來才有三經。那個時候翻譯出來就是這一部經,他就依這一部經修行。所以古人稱這個《無量壽經》是凈宗第一經,是有它的道理的。當年初祖就是依這一部經,所看到的境界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不錯。所以上輩往生的,往往在定中、在夢中見到境界。但是諸位要曉得,所見的境界,一定要跟經上所講的相應,這是好境界。如果跟經上講的不相應,那就決定不是真正的凈土。早年我在香港講經,大概總是七、八年前,在香港講經,常懷法師拿了一本小冊子給我看,說是有一個法師曾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的,回來之後寫了這個小冊子,也蠻轟動的,到處都流通。常懷法師看了之後懷疑,就拿來給我看。我一看,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看到有很多女人。我說這是假的,絕對是假的,這經上本願上沒有的,這經上也沒有。他怎麼到西方極樂世界,還看到很多女人,這個不是真的,他跟經上講的不相應。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有標準、有審查的標準,決定要跟經上講的相應。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人,個子還有高矮不一樣,那也是假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嘛,每個人的面貌都跟佛完全相同的,這才是真的。個個都是金色身,個個都放光明,那就是真的。所以佛在這裡就說了,其有眾生要想在今世見阿彌陀佛,這個事情不是辦不到,辦得到: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先發宏願。

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這就是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積集善根,

專念是正行,前面有信、有願,有行,積集善根是助行,正助雙修。

應持迴向。

以這樣的功德,迴向西方凈土。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是佛特別勸勉我們的。如果我們明白,我們對這個事情清楚,真正肯聽釋迦牟尼佛的話,上輩往生我們有分啊!不要自甘墮落,「我的業障很重,一身罪業,我念佛能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實實在在講,我們應當要發奮努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應當把自己的品位提高,成佛的時間提前。上上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很快很快。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這個中輩,或者是自己的根性劣,福報淺,障緣很多。你的障礙很多,想修,有人阻撓你,你不能大修功德,不能把一切放下,這種情形也很多。一般同修家累很重的,兒子、孫子成群一大堆的,家業很大,那個就很麻煩了。你想放下,你的家人都靠你生活。在這種情形之下呢,沒有法子,在修就是求中輩往生。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你看,在修因上沒有兩樣。其實人人都能求上上品往生,縱有障緣,如果你有智慧的話,就能夠突破。所以佛法,古德講得沒錯,西方世界品位差別,總在於緣。我們眾生遇緣不同,這個緣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知識。遇到高明的善知識,他一指點你,什麼障礙都沒有了。遇不到真善知識,這許多障緣就很難捨離。所以「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的是非常的圓滿,遇不到好緣分。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不能大修,也應該隨緣來修。下面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是隨緣修的。我們不能看到,這是上輩往生沒有嘛?上輩往生有,省略了,在這個地方補出來。上輩都有,上輩修的,他是大修功德,這個地方是隨緣了。譬如:

奉持齋戒,

奉是奉行,持是受持,齋是過中不食叫齋,戒是戒律。持戒,奉齋持戒。齋戒的功德是身心清凈,我們持戒身清凈,持齋能幫助我們心清凈。這個在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了,齋是齋心,心清凈叫齋。我們中國古人常說,早餐要吃得好,要講求營養,中午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這個是養生之道。晚上少吃,你的睡眠一定好。晚上吃得很飽,人會作惡夢、會昏沉,心不清凈。所以佛當年在世,是日中一食。我們現在也學日中一食,行不行呢?不行,我們的業障比從前人要深重。以前的人煩惱輕,他消耗的能量少,他一餐就夠了。我們現在業障很重,消耗的能源多,你要不補充,你的身體就出毛病。這個東西不能勉強,不是勉強去學的,不可以要面子,要好看。你看我日中一食,我持戒,你們都不如我,貢高我慢。不是生煩惱了嗎?一餐怎麼吃呢?把三餐飯當一餐來吃,不到半年這一身的腸胃病,什麼毛病都來了。這是錯誤,大錯特錯。我們首先明了身體是機器,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就跟那個汽車一樣,它沒有汽油就不行了,它就不能動了。加油也就是它吃飯,補充它的能量。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消耗在這上。從前修道的人心清凈、妄想少、煩惱少,他消耗的就少,所以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那麼我們看到一天吃一餐的,就曉得他心很清凈,所以我們首先要修清凈心,要把煩惱、分別、執著、妄想放下,然後你需要量自然就少了。所以這個也得有這麼一點功夫,沒功夫是強學不來的,所以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對於修行很大的幫助。

起立塔像,飯食沙門,

這個都隨緣做。像前面那些有大福德的人,他可以大修,他可以建一個塔像、建一個道場,他一個人就有力量。我們沒那麼大的福報,看看別人修,我們隨喜出一點功德,這個叫隨分,出錢出力隨分的。不像前面,前面的人家大修,人家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去做許多的功德。「飯食沙門」,就像我們一般所聽到的供齋。現在在台灣很盛行千僧齋,就是請客供養法師吃飯,請一千個出家人,打千僧齋,這修福。同時這就宣傳,宣揚佛法。但是現在這個千僧齋裡面,大概都是修福的多。應當千僧齋出家人接受供養之後,一定要說法,出家人用法布施能夠利益大眾。現在有這種形式,實質已經大大的不如從前了,比不上古時候。古時候這個千僧齋的用意很大,是佛門裡面六和敬的象徵。要用現代的話,就是出家人彼此意見溝通,彼此建立共識的一個好機緣。平常各人在各人寺廟,各人教化一方,現在有這個機會聚集在一塊,聽聽長老開示指導,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什麼法門,來指引一切眾生,來對治現前一些弊病,總是開示這些。所以有建立共識、溝通意見,有這樣的功德利益,這個飯食沙門就很有道理了,真的有功德了。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

這個也不僅是形式。大家要都看到形式上去呢,那佛都流眼淚,都搖頭,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要有實質。這個「繒」是什麼呢?就是幢幡,幢幡是什麼用處呢?是弘法利生,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隨緣隨分請法師大德弘法利生,法幢高豎,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請,我們集合很多人來請,這就是隨分了。那個大德的人,大福報的人,他一個人就有力量請,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別的地方請,我們隨喜。這種方法這是修中輩往生的。要懂得隨喜,請這些法師大德來弘法利生。「然燈」燈代表智慧,代表心地光明,表這個意思。

「散華燒香」,它真正的意思就是把佛法傳播給一切大眾,這個才叫真正「散華燒香」。華是代表修因,把修行方法介紹給別人,這是散華。勸其他的人對佛法能夠信仰,這就是燒香,香代表信嘛。天天在佛面前燒香,天天在這供的香華水果供佛,這些事情不知道做,你這個香花水果供了一輩子,佛也沒有看到也沒有聞到,你看你不叫白搞了一輩子了嘛!所以要明白這個意思,道場裡面這些莊嚴提醒我們的,看到華,華代表六度。我們常常講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都是菩薩修因,這個代表是華。我們在佛前供的果,我們凈宗的果就是往生不退成佛,擺在這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是這麼一個意思。不是這個果給佛吃的,華是給佛看的,那你就全搞錯了。是用它來表法,提醒我們的,是這個意思。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講他不能大修功德,也應該隨分的來修,舉的幾個例子。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

中輩往生化佛來迎。大家不要在這裡起分別、執著,化佛不是真佛。其實佛沒有身相,無相才是佛的真身,只要有相都是佛的化身。你想想看,阿彌陀佛不是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可以說每一秒鐘,他都要去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要不化身,一個身那不累死了,哪有這個道理。統統是化身去的,化身就是真佛,跟真佛沒有兩樣。西方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是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跟他方世界的化佛不一樣,具如真身。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佛來接引,也有很多人跟著佛一起來迎接。這一起來的這些人,與你必定有關係,沒有關係不會跟佛來接引,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他們已經往生的,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家親眷屬,他們念佛已經往生了,那個時候勸我們念佛我們不相信,不喜歡往生,所以沒去。到現在,現在想到要去了,他們知道了,非常高興、非常歡喜,跟佛一道來迎接你。這是我常說的西方世界,我們的親朋好友熟人很多很多,所以到那裡去不會陌生。

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往生之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功德智慧比上輩往生要差一等,這都是講我們自分修行的。但是大家要曉得,到那邊去蒙佛力加持,我們都平等了。如果不得佛力加持,九品是不平等的,佛力一加持,統統平等了,這個要曉得。西方無比第一殊勝,就是佛的本願加持,使我們能夠平等成佛,平等的成就,這是他真正不可思議。此地所講的是不說加持,是我們自己的功夫,到那個地方去有差別。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下輩的業障真的重,福德很少,想作功德,沒有機會、沒有力量,生活很清苦。每個月所賺的錢,生活都不夠,哪裡能夠捐錢作功德呢?這個不可能。每一天工作壓力很重,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哪有時間去作功德。所以說是出錢出力統統都辦不到,這個我們明白,這個世界確實有不少這一類的人。這個是他不能作諸功德,但是能不能往生呢?能,只要一心一意,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就可以了。諸位要曉得,不是他不肯作功德,是他沒有能力、沒有機緣作功德。他要有機會、有能力,他照樣做,他不是不做,沒有機會、沒有緣分。但是真正發心肯念佛,行!你看,三輩這個正因相同,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平等得度,這個有道理。因平等,果當然平等。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一些人的功德就在此地,他對於西方凈土,對於阿彌陀佛非常歡喜,深信不疑,沒有疑惑,以真誠的心求生凈土,可以,這種條件就行了。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講他自分的功德,比中輩又要差一等。這個三輩,《觀經》裡面講的詳細,三輩因果都說得非常詳細。我們過去把這個意思,就是《觀經》這一段,我們曾經錄了一套錄音帶,就是《觀無量壽經》,專門講九品往生的,有一套錄音帶,不太多,諸位可以細細的去聽聽。

底下最後這一段,過去慈舟老法師稱它做「一心三輩」,這個說得非常之好。這一段是講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不是專修凈土的,以他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也能得生。這個才看出,凈宗法門真的是廣大無邊。我們看經文。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這就是修大乘法。大乘包括的法門太多了,在我們中國,大乘有八個宗派。除了凈土之外,教下有天台宗、賢首宗(賢首又叫華嚴宗),有三論宗、法相宗,這是教下的四宗,都是大乘。此外呢,有律宗,律宗是通大小乘,但是在中國,這是大乘的律宗;有禪宗,有密宗。加上凈土,八個宗。除凈土之外,修習其他大乘法門的,心住在大乘法門。「住」這一個字是一個關鍵,很重要,住是心裡頭真有,也就是我們講,他真有修行的功夫。如果心裡沒有,那個沒有用處的。真正有修行的功夫,這樣的人行。

以清凈心,

清凈心是信心,對於阿彌陀佛、西方凈土不懷疑。

向無量壽,

一心仰慕阿彌陀佛,尊敬阿彌陀佛,仰慕阿彌陀佛,這就是有願,有信有願。

乃至十念,

十念是行。你看信願行,底下有:

願生其國。

那個願就很明顯的了,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他念佛呢?十念。這個十念,我們講平常,早晚十念,很多啊!禪宗晚上晚課念《彌陀經》,也念幾句佛號,我們在禪門日誦裡面看到的禪宗的課誦本。所以許許多多修學其他法門的,他都在早晚課誦裡面念幾句阿彌陀佛,這個就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他真的要是願意往生的話,行。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這個甚深法就是本經,本經在一切經裡面真的是甚深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教,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教海,都不出本經。所以本經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的總綱領,

第五十九卷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這個甚深法就是本經,本經在一切經裡面真的是甚深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教,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教海,都不出本經。所以本經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的總綱領,真的是甚深法藏。聽了《無量壽經》,或者聽凈土三經,《觀經》也好,《彌陀經》也好,聽了之後他就理解,他就相信。

乃至獲得一念凈心,

因為他修學別的法門,偶而聽到很歡喜,點頭很佩服、很讚歎,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平常的時候早晚課加上十念,那當然更好。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就是念阿彌陀佛。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這是說修學其他法門的。因此我們要是遇到有一些同參道友們,他們修別的法門,而且修了很多年了,已經很深入了,就不必勸他改,勸他迴向求生凈土。譬如說有人念觀音菩薩,早晚課念《普門品》的,念《大悲咒》的,他已經念了幾十年了,不必要叫他念《無量壽經》,用不著。叫他迴向求生凈土,這就好了。還有些人念地藏菩薩,念《地藏經》的,念了很多年了,也不需要改。我們這個經上,這段經文講得很清楚。甚至於學密的、參禪的,真的有功夫了,真的已經成了習慣了,都不要改,只要早晚加持佛號,十念就可以了。發願迴向求生凈土,統統得生。品位高下,那完全看你自己修行功夫的淺深。

實實在在說,品位高下真的不要緊,沒關係。因為到那個地方,彌陀本願一加持,就平等的嘛,都成阿鞞跋致菩薩了嘛,你還用得著操心這些品位高下嗎?但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有能力、有機緣,一定要大修功德。為什麼呢?報佛恩啊!佛對我們這麼大的恩德,我們用什麼東西報答?這個報答只有依教修行,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除這個之外,我們沒有能力報佛恩,是這麼一個意思,確實就是迴向偈里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所以我們應當全心全力修積功德,是這麼一個意思。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品,底下這一品是前面這一品的補充說明,非常重要。前面著重在位次,對於因行沒有細說,略說。這一品裡面要廣說因行。那麼他的果,就是前面講的三輩往生。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一開端,我們要注意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注意那個善字,回頭想想我們自己善不善呢?凈宗經論,三經一論,這是凈土宗根本的經典,裡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就是《觀無量壽經》的三福,是以這個為標準。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能把這四句做到了,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小善。小善也行,三輩往生嘛,下輩。那個中輩的善,還要加「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中品的善。上品的善呢?還要加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前面講的「大修功德」了,那是大善。最低限度要做到小善,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它有標準的,這個標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聽到這個經典,就是指我們這個《無量壽經》,聽到之後,他能夠受持本經,他能接受。下面這是講「受持」,受是接受,接受本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接受本經所講的修行方法,統統接受。保持不失掉,保是什麼?你真去做,依照這個經典去做,「保持不失」。這一句是總說,受持是總說。下面就是受持這兩個字的解釋。怎麼個受持法呢?

「讀誦」,對著經本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是背誦,你念得很熟統統都可以背了,背叫誦。拿著經本看著念叫讀,這個是受持的第一步,先要把經本念熟,天天要讀。

「書寫」,在從前經本很少,要發願流通,流通用什麼方法呢?只有抄寫。現在可以不要抄寫了,現在印刷術很發達,你可以印經。從前善導大師,信徒供養他的錢他都收,他都接受,他拿到這些錢做什麼用呢?請人寫經。傳記裡面記載的,寫《彌陀經》,寫一萬部。《彌陀經》不算長,大概雇的人寫一部給他多少錢,用這個方法。現在方便了,你看這個經,是我們這邊同修發心印的,一本只要美金一塊錢,一萬本只要一萬塊錢。現在不要寫經了,現在這個印刷流通非常方便,經濟實惠,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那麼現在寫經呢,那一定是書法家,字寫得非常優美的,那是屬於高度的藝術品。這個寫經有價值,能夠流傳給後世,也可以做印經的底本,那功德就很大了。像我們這個字寫不好的人,寫出來的沒人看,沒人要看,還是發心印經供養人家好。

底下呢,供養。這是舉出幾個例子:讀誦、書寫、供養。供養裡面包括的意思很多。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就是所有一切供養當中,是法供養最殊勝。我們佛弟子,尤其是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定要懂得修法供養。普賢菩薩給我們舉了七條,這個都是歸納,舉了七條。

第一條是「如說修行供養」。佛在這個經裡面怎樣教導我們,我們統統照做,這是我們真正供養佛,做佛的好學生。佛教導我們,我們統統去實踐了。

第二是「利益眾生供養」,依教奉行是自利,自利一定要利他。像前面講的,書寫、流通,這就是利他,利益眾生。我們印送經書利益眾生,經書人家看不懂,那得不到利益,要請法師來講經說法,大家就明白了,才知道怎麼個修法了,這都是屬於利益眾生的。現在請不到法師,這個錄音帶、錄影帶可以流通,幫助初學、讀經不甚理解的人,我們用這些方法利益眾生。

第三「攝受眾生」,那就更進一步了,我們自己修行有功夫、有成就,能夠感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跟我們接觸,他自自然然就嚮往,就能夠發起信心、願心,這是屬於攝受。

第四個是「代眾生苦供養」。佛法講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眾生苦我們怎麼能代?不要說我們不能代了,佛菩薩也不能代。佛菩薩要能代,我們很苦,佛菩薩不代,那佛慈悲在那裡呢?這個地方所講的代眾生苦,我們自己有這個心,因果沒有辦法,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但是也有方法:把我們自己福報裡面減少幾分,我們拿這個去幫助一切眾生,這個是代眾生受苦。本來我不要受苦,我現在受苦了。譬如我們印經這個事情來說,我們每一年、每一個月把你自己的收入,自己好好的算算,除了自己家裡開銷生活之外,我們都去做這個功德,這是代眾生受苦。否則的話,我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富裕一點、更好一點。我們可以住更大的房子,我們買個小房子,錢省下來時候,利益眾生,這是代眾生受苦。我們生活可以過得很富裕,我們在生活上減少一點,粗茶淡飯就夠了,這也是代眾生受苦。像從前,我們宋朝范仲淹,他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出將入相,但是他過很清苦的生活,把自己的收入救濟困苦的這些人。他一個人(在義田記裡面講)養三百家,三百家靠他生活,這是代眾生苦。他這個功德做大了,子子孫孫都好,都效法范老先生,所以印光大師讚歎他。我們中國歷史上三家,家道世世代代不衰。第一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後人孔德成先生,走到哪個地方人家都尊敬。第二個就是范家,范家在蘇州,一直到清朝末年,印光大師講,八百年不衰,他的家代代都興旺。為什麼?做的好事做得太多了,他真的能代眾生苦,他真能夠做。第三家呢,是姓葉的,葉狀元,是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家道不衰。這印光大師講的,我們中國歷史上這個三個人家,世世代代都知道行善積德,代眾生受苦,把自己的享受節省下來,去幫助苦難的眾生。

第五是「勸修善根供養」,勸人修善。勸人修善,口頭勸人效果不廣,所以古人講「百世勸人」,就寫書,流通這些善書,勸人為善。特別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一定要提倡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不要講這個是迷信,不迷信,它是事實。人人能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起心動念自然就有約束,不敢做壞事。做壞事有惡報的,它不是不報,決定有報應,所以要懂得勸修善根。一切善裡面,第一善是念佛求生凈土,沒有比這個更善了。生到凈土,你想想看,一生就成佛了,哪有比成佛更善的呢?這個事情我們要了解,要明白。所以這個世間,乃至佛法里也不例外,了凡居士講得很好,我們要把眼睛張大了,善裡面有真的、有假的,你要有能力辨別;有邪、有正,有似是而非的善,不是真善。《楞嚴經》裡面五十種陰魔,那個高等魔的境界,跟佛菩薩幾乎是一樣,我們沒有能力辨別。你不讀《楞嚴》,你怎麼會曉得。讀了《楞嚴》,說老實話,境界現前恐怕你還是沒有辦法辨別。所以你自己沒有功夫不行,這個功夫就是有定力,有智慧。有定、有慧,你自然就能夠辨別了。所以這個善裡頭有大善、有小善,有圓滿的善,有偏在一邊的善,不一樣。

第六是「不舍菩薩業供養」,佛菩薩的事業就是弘法利生,佛是以利生為事業。佛菩薩的事業,建立道場,傳播佛法,續佛慧命。我在前面跟諸位說,底下這個世紀,我們利用科學工具,將佛法、佛教育也走上現代的企業化,利用大眾廣播的工具。自己有能力,建立廣播電台、電視廣播台;自己沒有能力,我們在別人電台裡面,買時間來播講經、來播念佛,可以。現在在台灣已經開始了,有一些法師在電視台裡面買時間。現在還有第四台,大概現在很多,他們時間多,沒有節目、沒有東西播放,所以也找到佛教的這些錄音帶,也有不少人去提供,好事情。所以當我們沒有能力建立電台的時候,我們可以買別人的節目,這個都是菩薩事業。當然,菩薩事業裡頭最根本的是培育人才,那是最根本的。像辦佛學院、搞培訓班,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這個是大根大本。

第七是「不離菩提心供養」,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普賢菩薩說,何以故呢?「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他為什麼尊重法?我們這個經裡面已經講得很透澈了,因為「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這是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裡面一段開示。

「晝夜相續」,這就是持的意思,前面讀誦、書寫、供養都是受。「晝夜相續」,相續不斷,這就是持。所以這個地方這一句解釋受持。什麼叫受持?要受持本經,要

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這個禁戒裡面,最低的限度是五戒,五戒是根本戒,我們要接受。如果要發心出家了,出家最低限度要守十戒。其實十戒都很難。就是沙彌十戒,現在出家人做不到。比丘就更不用談了,沙彌都做不到。所以現在實實在在講,只能夠效法成時法師,效法弘一法師,老老實實做一個出家優婆塞。就是我是出家了,我守什麼戒呢?守五戒,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守的,我們是出家身分,真正的身分出家優婆塞。能把五戒、十善做好,在這個時代,往生就有把握了。這是「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

饒益有情一定要修法供養,一定要修布施,要懂得布施供養。布施供養一定是利益眾生,叫眾生得什麼利益呢?這個要懂得,幫助眾生開智慧,幫助眾生明了佛法,這個就是真正饒益。如果我們在佛門修的這個福,不能幫助眾生開智慧,不能幫助眾生明白佛法,那個我們就得考慮了。特別是我們福報不太大的人,我們那個錢要用的很適當。很富有的人無所謂,他糟蹋一點錢不在乎。我們這個沒有錢的人,一個錢要當十個錢用,不能有一分錢的糟蹋。每一分、每一塊都用在真實的福田上,我們才種到福。這個要曉得,是不是對眾生有真正的利益。

印光大師,剛才舉的是善導大師,你看寫經,請人寫經,流通《阿彌陀經》,流通佛法。印光大師一生,人家供養他的錢,他沒有享受,他沒有說把房子整理一下、整修一下,住得舒服一點;衣服買一些好料子,穿得舒適一點,沒有,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幾十年都是老樣子。錢到哪裡去了呢?他辦了一個弘法社,專門印經布施。這是老人家一生給我們一個榜樣,給我們一個典型,印經布施,這個沒有過失,能令眾生得真正的利益,這個沒有過失。你說蓋一個道場,花不少錢,過去也有不少人勸過我,還要送地給我,勸我蓋道場,我搖搖頭,我沒有福報。末法時期鬥爭堅固,過去老師講經說法,常常提醒我們,拿建道場的做比喻。他說建道場的時候,每一個人非常熱心出錢出力,個個都是菩薩。道場建好了之後,就一變,變成羅剎了。為什麼呢?在這道場爭權奪利,我出了多少功德,我要做什麼,做住持、做當家、做維那、做知客,搶職位,天天吵鬧。不建道場,每個人還心平氣和,道場一建的時候,勾心鬥角,那就造罪業了。那個錢花的不但沒有功德,造罪業了,不如印經的好。分散給大家,沒有這個弊病。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我們所作善根,統統布施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能得安樂。真正的安樂是開智慧,智慧開了,明白了,道理明白了,理得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嘛。心為什麼安呢?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即使是我們貧苦的人,我們在這個世間樣樣都不如意的人,我們道理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心也就安了。為什麼呢?自作自受嘛,前生沒種好因嘛,現在受這個果報,應該的。看到別人升官發財的,前生種的好因,應該的。心就安了,他就不作亂了,社會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很重要。所以「令得安樂」,心安了他就快樂了。貧賤有貧賤的快樂,真的就快樂了。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

這是念佛。

及彼國土,

國土是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念佛。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

寶剎是西方極樂世界。

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這個是第一類往生的,這就補充前面那個上輩往生的,上輩往生在修因上講的很簡單,這補充說明。那麼我們做一個結論:第一類往生的裡面有六樁事情,第一個,受持本經,受持就包括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這是受持本經。第二,求生凈土。第三,發菩提心。第四個,嚴持戒律。第五個,饒益有情。第六個是憶佛念佛。這個比前面那個是詳細多了,這個上輩的,所以叫大修功德,這是要做這些事情的。我們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中輩的了。

複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

這是不能夠修大功德的,不能大修功德,前面講要隨緣、要隨分,要隨緣去修。前面雖然說得很詳細,這裡還要補充一點。這個裡面補充的第一個,是教我們要修十善。第二呢,要晝夜念佛。第三,也要懂得歸依供養,要懂這個。這個底下:

要當作善,

這是你應當要隨緣、隨分的修善。底下就把這個善的標準為我們說出來了。

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

這是身三善。

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

口四善。

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意三善。這個十善我們也就不必細說了,細說兩個小時也講不完,好在十善一般同修應該都很熟悉,佛門裡面常常有講到。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

這是憶佛、念佛,要把這個常常放在心上,處世待人接物要以十善為標準,這個才是善男子、善女人。

至心歸依,頂禮供養。

要以真誠心,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前面曾經細說了,這個地方也不必多講了,要真正的回頭依靠阿彌陀佛,依靠《無量壽經》。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

這個不驚不怖,沒有恐怖,走的很歡喜、很自在,心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來接引。

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這是第二類往生的。底下是第三類,第三類的正因是修世間的善事,行世善,忙裡偷閒。果然是正念,也能得生。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

這也是前面講過,有種種障難,許多的因緣,沒有辦法修學,念佛、讀經的時間都沒有,但是要「一心清凈」。這是關鍵,心凈則土凈。「一心清凈」,,換一句話說,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的貪念的心很薄,能放得下。不過他的緣、障緣很多,心裡能放下了,他的身是走不開的。

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忙裡偷閒,稍稍有一點空閑的時間他不放過,他認真的去念佛,認真的去修行。

不當嗔怒、嫉妒,

這一些毛病、習氣,一定要改過。嗔恚、嫉妒是地獄的業因,如果心裏面常常有不平,常常有憤恨,常有這些煩惱現行,這個決定不是一個好事情,不但障道,前途堪憂,這是事實。

不得貪餮慳惜,

「貪餮」是好吃,對於飲食很講究、很貪圖,這是指這個,指這樁事情,這也是人之常情。我們看今天這個社會,在這一條裡面確確實實是造了不少的惡業,殺害眾生吃肉。「慳惜」,慳惜是吝嗇,自己財富捨不得布施,不肯布施,不肯利益眾生。

不得中悔,

「悔」是後悔,我們今天選擇凈土法門,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學了,決定不後悔。

不得狐疑,

凡是後悔一定是懷疑,這個法門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跟禪宗比、跟密宗比,究竟是哪一個高?他這個懷疑、後悔是從這來的。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當然不會後悔也不會懷疑,即使我們自己多受一點苦難,多幫助一點眾生,我們也很快樂,也不後悔。像這個施財做功德、做好事情,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就不後悔了。這個事情很難。我在台灣,簡豐文居士發了個很大的心,供養我一個道場。我向來不敢接受人供養的,為什麼呢?供養道場了,這個道場要不要開銷?當然要開銷,這些開銷還要我去跟人家化緣,那我這個罪我受夠了。我說你害我,我不上你的當。你在搞陷阱讓我跳,我不上當。所以我就問他,我說要不要開銷?要。我說,一個月要多少呢?他算了一算,他說一個月要六萬。我說你每個月拿六萬塊錢來,我就接受。你不拿來不接受,我不受你的害。結果他果然發心每個月要拿六萬,拿了三年。到以後道場收入夠開銷了,我說簡豐文你可以不要再拿了。所以你要曉得這是陷阱、圈套,你要是稍微智慧差一點,就上大當了。我是看得很清楚,決定不上當。現在年歲大了,不想搞了,要像從前年輕的時候,人家送地給我,要我蓋道場,送地好,你把道場蓋好,道場所有開銷月月拿來,我要,這我可以接受。光送地,要我去化緣蓋道場,這大火坑、大圈套,這個不能幹。這個是人要聰明,頭腦要清楚,不能夠迷惑顛倒。那麼簡豐文那個時候供養之後,他有一次給我說,他說法師,我很後悔。他說每一天晚上半夜睡醒過來,為什麼無緣無故把這麼多錢就送給法師了?這個法師跟我又沒有什麼交情,過去也並不是很認識,為什麼平白就送給他了,他說後悔好多次。過了一年了,他就不後悔了,他說我現在不後悔了。過了一年多才不後悔了,不容易。這個「不得中悔」很難,很難。他那個時候供養這個道場,他說他不是自己意思,糊裡糊塗供養的。世間人講,鬼迷心竅了。他倒不是鬼迷,大概是佛菩薩加持的,不是他自己意思的。他很坦白,很誠懇,這是佛菩薩的意思,佛菩薩供養的,不是出於自己意思的——出於自己意思不會後悔了——,還後悔了一年多。那他也很有緣分,做這麼多好事。這個基金會建立之後,全世界的印經布施供養,這個十年多來數量是非常可觀,法緣結到全世界了,這他有這個緣分。

要當孝順,

孝順父母,這個就是三福,三福前面一條。

至誠忠信,

「至誠」,對三寶、對佛菩薩要真誠心。「忠信」是對大眾,處世待人接物對大眾要忠信。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一定要相信,你修善一定得福報,你作惡一定有惡報,善惡因果決定不會錯的。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要認真去做。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

我們平常想想,計劃計劃,世間跟出世間要把它算得很清楚。這個世間是無常的,世間是真苦,一心一意要求解脫,要求出三界了生死,這是舉出幾個例子,應該要如是的修學。

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

這就是信願持名。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

這在平常呢,這是講很沒有時間修行的。我在美國遇到一個同修,工作非常的忙碌,他一個月休三天,三天假期,這個三天假期等於說閉關念佛,念三天三夜。平常什麼課也沒有,也不看經也不念佛,沒有時間,全心全力在工作,每一個月念三天,他就這個辦法。真的實在不行了,我每一年,一年當中拿一個長假念十天十夜,一年一次,或者什麼一日一夜的時候,你一個月一次,用這種方法。這是平常,這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不必每一天去念,每天沒有時間嘛,就利用假期來辦,這個方法很好。

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這個壽終的時候也行,也能夠往生。佛真慈悲,方便門開的很多、開的很廣,真的是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度,每一個人都往生,這才稱佛本懷。

第六十卷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

這個最後一段,就是第四類往生的。是修學大乘法門,而不是專修凈土去往生的,這個在前面都已經跟大家報告過。這個地方補充這一點,使我們更清楚,更明白。

「行菩薩道」這一句,就是修學一切大乘法門,大乘法是菩薩道,包括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只要他對於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能信、能願,都能往生,十念、一念也能夠成就。這些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專修凈宗人往生是平等的,這個是非常非常的稀有難得,也都得「阿惟越致」,都證得,可以算是證果,都是七地、八地以上菩薩的階位。「皆具金色三十二相」,這個就是在一切平等法裡面舉一個例子,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紫磨真金色身,都具足如佛一樣的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相同,這個世界確實是平等的世界。底下這一句前面就沒有說過了,這一句就太殊勝了。諸位要知道,修學一切大乘佛法的迴向往生,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我們專修凈土往生的,那當然不會例外的,所以經上所說的,我們都有分,「皆當作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生當中決定會作佛。到那裡修行成就了,看看他方世界,哪一個世界裡面的眾生與自己有緣分,這才能得度。佛法裡頭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我們沒有成佛之前,要跟眾生廣結法緣。緣結得愈多,將來你成佛度眾生也多,道場國土就莊嚴了,所以要廣結法緣。

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

哪一方眾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薩就現佛身,像前面所說的,八相成道,到那個世間去作佛,度眾生,從心所願。

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一點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不退轉的,但是那個成佛早晚,可不一定。為什麼呢?有些人特別精進,他成佛就早了,提早了。有些人就馬虎一點,只不退就好了,那麼他成佛的時間就比較晚一點。特別用功,特別精進,那個成佛就超前了,提前了,早晚不一樣,但是一定得到。晚,他也會成佛,不失所願。這個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保證啊。

阿難,以此義利故,

義是道理啊,利是利益。因為這個道理,這個好處。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

這不是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講到了,一個也沒有漏啊!這一切諸佛如來,

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因為確確實實阿彌陀佛的功德,超逾諸佛。這是我們在這幾品經裡面,讀下來之後,這個意思、事實真相,可以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怪乎諸佛讚歎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前面都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這一段是講他方菩薩,來供養阿彌陀佛。

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

這是很清楚給我們標示出來,這是說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的菩薩們。哪些是有緣,哪些是沒緣,我們要搞清楚。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叫難信之法,哪個菩薩聽了肯相信,就有緣;菩薩聽了不相信,那就沒有緣,緣就沒成熟。這是緣成熟的菩薩,聽了都非常歡喜,能夠接受。

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

聽到阿彌陀佛,如此的功德莊嚴,菩薩當然都想去親近阿彌陀佛,到西方世界去參訪參訪,供佛聞法。他們有這個能力,阿彌陀佛也非常的歡迎。這是菩薩去供佛,用不著阿彌陀佛去接引。他不是去往生,用不著接引,那菩薩都是自己來的。

各以香華幢幡寶蓋,

這是舉個例子。見佛嘛,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不能空手去嘛。我們世間人情也是如此,到哪個地方多少是帶一點禮物,不會空手。菩薩去見佛,也不例外,也要帶一點禮物。這是舉出個例子,像香華、幢幡、寶蓋之類的,這都是屬於禮物。

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佈道化,

到那裡先供佛,供佛之後,坐下來,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然後再回到自己的國土,把聽阿彌陀佛所說的,再輾轉宣布。宣布就是宣傳流布,就是轉法輪的意思,聽完之後他回去告訴別人,宣佈道化。道就是道德,阿彌陀佛的道德,阿彌陀佛如何教化眾生,輾轉的宣揚流布。

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稱讚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已經親自去過,一切都看到了,當然他極力的宣揚。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這個前面有八首偈,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十方菩薩這種行為的讚歎。這些菩薩都是不可思議的菩薩。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

世界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裡面,

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

我們就知道,西方世界,時時刻刻,川流不息啊!往生的人多,阿彌陀佛自己的弟子們多,外面來參學這些客人多,西方世界好熱鬧啊!你們看到了吧,的確很熱鬧啊。所以有些人怕寂寞的人,西方極樂世界好哇!你看看多好,是不是!確確實實我們讀這個經,那個境界就好像在面前一樣,就好像我們親自看到一樣。這說東方,那麼其餘呢?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

這就是講的其他九方,合起來十方。「亦復然」,跟東方一樣,無量無數的菩薩,川流不息的到西方世界去參學,聽經,聽阿彌陀佛說經。當然,也會跟這些同學們,阿彌陀佛的學生以及新往生的這些人,交換意見,討論佛法。在我們想像當中,也必然是彼此互相接受邀請。那些菩薩,像我們這邊彌勒菩薩,也常常到極樂世界去。新往生的人,彌勒菩薩也會邀請,到他的兜率內院去參觀參觀,這不就到兜率天去了嗎?是不是!所以不要去修那個唯心識定,那個好麻煩啊!念阿彌陀佛也能到兜率內院,走近路啊!

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以最真誠、恭敬的心,到極樂世界供佛。

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

暢是舒暢,因為對無量壽佛很久就仰慕了,都沒有緣分去見一面、去參訪,今天這個緣成熟了,你說這個心情多痛快啊!所以見了佛之後,禮拜以後,對於阿彌陀佛讚歎。最勝尊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諸佛之中,是第一超勝啊!

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

究竟、通達、圓滿的神通智慧。

聞佛聖德名,

這個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的眾生,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都

安穩得大利。

安是安全,穩是穩當,穩妥;「得大利」,是一生不退成佛。世出世間利益,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這是我們要曉得。遇到這個法門,心要安下來,安住在這個法門之中,身也要安住,身不再妄動,不必再學其他的法門了。死心塌地一句彌陀念到底,身恭敬,口稱名,意觀想,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安穩得大利。

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供養,前面都說得很清楚了,勤修供養,上供諸佛,下供眾生,菩薩都是修普賢行啊。

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

參觀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剎土。

功德普莊嚴,

功德是講佛的大願。每一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他們的熏修,這是功德。普遍莊嚴,無有一法不莊嚴。這個莊嚴就是依正莊嚴,西方世界。

諸佛國難比。

一切諸佛剎土,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法子對比。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這些菩薩見到這盛況,也發了無上心。這個無上心,就是追隨阿彌陀佛,做彌陀的學生。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有能力去,不需要接引了。這菩薩眾自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了。像我們這些人,業障深重,沒得辦法,要靠阿彌佛來接引。他們行啊,有能力,自己有能力啊。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有了保障了,快速了,所以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不往生的。

下面這一段,是阿彌陀佛為菩薩們所講的開示。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釋迦牟佛是親聽到了,轉告我們。世尊轉述,如同彌陀親述,沒有兩樣。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

這先看瑞相,這些菩薩到西方世界,見阿彌陀佛,供佛讚歎,阿彌陀佛微笑。「應時」,就在這個時候,佛看到十方菩薩來,表示歡迎,滿面笑容,表示歡迎。

光明從口出,

佛口放光,光也就是說法。

遍照十方國。回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佛是先用光明攝受這些菩薩,這是屬於密意。我們凡夫看到這些光,從佛的口出,照遍十方世界;然後這光又回來,從佛的頂,無見頂相,又收進去了。我們看起來蠻好玩的,不懂什麼意思。菩薩懂得,菩薩知道。

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

菩薩要是像我們一樣不知道,光看著好玩,那怎麼能證位呢?怎麼會證果呢?所以菩薩對光明所含的意思,統統明了了。這個實在講,並不難懂。譬如我們住在都市的人,大家都有交通常識,走到十字路口,一看紅燈一亮了,我們就曉得,不能過去了。如果鄉下人,從來沒見過城的,看到一會兒紅燈、一會綠燈,蠻好玩的,他也不曉得什麼事情,他也不懂,我們就曉得。懂得的呢,他得利益了,他得好處了,就是這麼一個意思。菩薩懂得。

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這個是佛放光密說,光就是說法。菩薩都證得三不退,所以大家都彼此互相慶祝。

佛語梵雷震,

這個佛是阿彌陀佛。

八音暢妙聲。

這兩句是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說法,音聲的圓滿。「佛語」是阿彌陀佛說話,「梵」是清凈,「雷震」,就是十方都能夠聽到。「雷震」是遠聞的意思,十方諸佛剎土都能聽到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八音暢妙聲」,這個「八」是佛的音聲具足八種圓滿極好之相,這個在此地我也不細說了,細說耽誤時間,我們要趕進度了。這個底下,就是阿彌陀佛說法了。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凈土,受記當作佛。

這是阿彌陀佛為這些菩薩們所說的法。「十方來正士」,正士就是菩薩,對菩薩的稱呼,就是正覺之士。「吾悉知彼願」,吾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說你們的心愿,我都知道。什麼心愿呢?「志求嚴凈土」,嚴是莊嚴,這個字很重要。菩薩的宏願,就是求莊嚴凈土,不僅僅是莊嚴阿彌陀佛的凈土。這個對老師,「上報四重恩」,是莊嚴彌陀的凈土,莊嚴西方凈土。離開極樂世界,回到自己本國,是「下濟三途苦」,要莊嚴本國的凈土。所以這個「嚴」的意思,就很長了。阿彌陀佛滿他的願望,「受記當作佛」,阿彌陀佛為他們授作佛之記。下面開示,有四首偈,很重要。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就是真正覺悟,徹底明白,這一切法「體」是空的,「相」是有,相由心造,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體是空的,相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說「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夢幻容易懂,「響」是什麼呢?迴響。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有迴音,那個叫響,響是迴音,也是不可得。相有體空,不可得。那麼這一句話,跟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意思完全相同。阿彌陀佛也是這樣對十方菩薩們宣示。

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前面兩句是空,這兩句是有,合起來看這就是中道。明了一切法空,仍然願意修凈土,這是菩薩法,這個就是講的不落二邊,妙契中道,這是凈宗的宗旨。空有兩邊都不落,這得真實的受用。「滿足諸妙願」,這個諸妙願,要簡單的講呢,就是四宏誓願。十方諸菩薩,所有的願歸納起來,都離不開四宏誓願。或者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四十八願,都講的通。「必成如是剎」,這個是阿彌陀佛囑咐這些菩薩,能夠依教奉行,將來你們的國土,也像我一樣莊嚴,像我西方世界一樣莊嚴,這個是為他們囑咐。

知土如影像,恆發宏誓心。

十方世界是夢幻泡影,西方世界也不能執著。雖然他跟十方世界比較,它確實顯示出真常,但是不能執著,執著那就錯誤了。所以「知土如影像」,這是真實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恆發弘誓心」,像菩薩一樣,一定發四宏、四十八願。

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

這個功德本,就是指前面諸妙願跟菩提道,這是真實的功德。「道」是真正實現,真正去做。有願沒有行,那個願是空願,一定要把自己的願統統做到。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四十八願,願願都做到了,這就叫究竟菩提道,他願願做到了。

修勝菩提行,

「勝」是殊勝,「菩提」是覺悟。就是不迷、不邪、不染,三歸依裡面就顯示出這個意思,這個就是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

這個就是講成就,如果你要是修第一無比殊勝的菩提行,實實在在說,這個不是普通的菩薩道、菩薩行。專學凈宗,專依彌陀,換一句話說,專依《無量壽經》,你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道理,都能把他融會貫通,《無量壽經》裡面所有的教訓,我們統統做到,佛告訴我們哪些不應該做的,我們決定不做;哪些應當做的,我們依教奉行,這就是修勝菩提行。我們不必到西方世界,現在就受記當作佛了,佛真的就為我們授記了。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這個意思,在這麼一小段裡面,重複說了三次,這意思叫我們離一切相,本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

教導我們修善,「專求佛凈土」,一定要從自心中求,心凈則土凈。我們念這句佛號,有許多同修常常說,雖念佛,不過妄想還是很多,還是伏不住。這什麼原因呢?功夫不得力啊!功夫得力了,妄想自然就少,就會減少。所以,你不能懷疑,你要認真、努力去念。念得太少了,所以壓不住煩惱。一定要多念,要使自己心上真正有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第一生命,你這個心上真有才行。你沒有,口裡念佛,心裡沒有佛,心裡還在打妄想,那怎麼能成功呢?這樣念佛,那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不可能得力的,不可能往生的。一定要念到功夫得力了,要把念佛這一樁事情,當做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我們不吃飯沒關係,不睡覺沒關係,不工作也沒關係,不念佛就不得了,要這樣才行,你這個功夫才會得力。這是「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

到這個地方,這是彌陀所說之法。下面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我們本師說的,為我們介紹的。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釋迦牟尼佛讚歎這些菩薩,聽了阿彌陀佛說法之後,很歡喜,依教奉行,「樂受行」啊!「得至清凈處」,這個清凈,心清凈了,聽到彌陀說法,心清凈了。下面兩句是對他們的讚歎,也是恭喜他們,他們將來必定在無量壽那個地方,就是在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受記成佛,是祝福這些菩薩們。

無邊殊勝剎,

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殊勝剎土。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

這一首偈是告訴我們,圓證三不退的真實利益。不僅是這個經文非常非常的清楚,不僅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也是無量無邊諸佛的本願。「聞名欲往生」,一切諸佛都弘揚凈土,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凈土。「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這個三不退,雖然是阿彌陀佛加持你的,你要不念,不求往生,那你還是得不到。我們自己深信切願,求生凈土,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三不退了。

菩薩興至願,

「興」是發,發起。菩薩發了大願,

願己國無異。

願自己的國,自己的世界,希望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無異」,菩薩有這個願。

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

菩薩心確確實實與阿彌陀佛本願相應,發了菩提心了。

舍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

那麼菩薩如何令一切眾生,也像自己,短短的時間,一生當中能成就如是的功德利益呢?沒有第二個方法,也是勸他念佛求生凈土,將這個法門,輾轉教化一切眾生。真的這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們在經本子上印這個小印章,這個印章是我叫人刻的,「如來所說第一經」啊!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遇到不容易。你遇到,是真的有福。這世出世間,你的福報最大,你才遇到這部經。要不然,你遇不到啊!《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能夠遇到,證明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是第一了,你才遇到第一經。

奉事萬億佛,飛化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這是講十方世界的這些念佛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奉事萬億佛」,能夠到他方世界,隨時隨處都可以去。只要你一動個念頭,想到他方世界去禮佛,去供佛聞法,都能滿願。「飛化遍諸剎」,「飛」是飛行,「化」是化身,你要去供養無量無邊的佛,要化很多很多身,同時去。「恭敬歡喜去」了,到那裡去供佛聞法,聽完了之後又回來,回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到安養國」。這個一首偈,末後這一首,雖然經文很短,已經把西方世界往生的人,那個生活快樂的樣子,都給我們描繪出來了。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

這個完全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前面那一段是講他方世界的菩薩,這講極樂世界的菩薩。

承佛威神,

這個佛是阿彌陀佛,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

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凈剎,供養諸佛。

「復往」,是來回,就是往返,來回。這個經上所說的,跟小本《彌陀經》上所講的,「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這個衣祴是盛華的,裝華的,拿著華去供佛,裝華的叫衣祴),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跟《彌陀經》上那段文一樣,一個意思,就是看出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往生去的,在那邊的生活狀況。你看這多美,多自在。我們這個世界,歐美的一些比較富有的人,他們沒有緣分聞到佛法。物質享受是過得去了,精神很痛苦。所以有一點假期,他們都到外國去旅行,這是他們唯一的休閑,覺得是很快樂的事情了。在我們這個世界,無論到哪個地方旅行,也很累,也很苦。我常常旅行,很苦啊!西方極樂世界,你看他們旅行,那真是盡虛空、遍佛剎,不是我們在這個小小地球裡頭都出不去,離不開地球。他們是十方佛剎,那個旅遊的空間,太大太大了,我們簡直是不可思議。你看人家那個生活,那種快樂,西方人可惜沒聽到,他要聽到一定非常羨慕,他也想去。

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

這個幾句是介紹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到他方世界供佛的這些禮物,都是非常珍妙,我們人間所沒有的。

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

諸佛的道場,無比的莊嚴清凈,功德巍巍。十方菩薩來參學,供養聽法,這是常事,而且是川流不息。人數之多,也是不可思議。每一個人都散華供養,華就太多了,可是這些華它並不凌亂,諸菩薩散的華,散在空中,那個華自自然然就編成一個華蓋,像個寶蓋一樣,而且那個蓋在空中,華都向下,那看起來才美。華都向上那就看不見了嘛,華都向下,所以,你看起來非常美,非常莊嚴。都是自然變現的,不是人工去設計去製造的,不是的,都是自然的變化,化成了華蓋。

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熏。

華有香氣,華有光明,無量的光彩,無量的寶香。

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華在空中會變化,從小愈變愈大,就像我們這個世間彩雲一樣。我們這個世間看到彩雲,空中的莊嚴也非常之美,那個彩雲也會愈散愈廣,佛世界看到華蓋。

隨其前後,以次化沒。

這些菩薩供養完了走了,這個華蓋沒有了,散掉了。煙消雲散,像雲彩一樣,散掉了。後面又有一批菩薩來供養的時候,華蓋又形成了。我們看這個境界,看這個景觀。

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

就是華蓋絕對是常有的,如果又有菩薩來散華呢,新的華蓋就形成了。如果沒有菩薩來參學,這箇舊的華蓋不散。所以空中永遠是這樣的莊嚴,有華、有光、有香,這些華、光、香都能幫助人消業障,都能幫助人開智慧,這都是無量的功德。

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不但看到有香、有光、有華,還有天樂,這個音樂裡面演奏都是贊佛的,都是讚歎佛德。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

「須臾」是指時間的短暫,他來供佛聞法之後回去了。回去本國,本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常常到其他諸佛世界去參訪,種種莊嚴。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給諸位說,的確是多彩多姿,非常快樂。所以那個地方叫做極樂世界。那麼回來之後,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

回來一定去拜老師,跟老師說我到哪裡去參訪了,那些佛跟我說些什麼法,給老師做報告,老師是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回來之後,各人說各人的心得,大概阿彌陀佛把每一個人心得綜合起來,做一個總開示。阿彌陀佛天天都為大家做總開示,那個是「演暢妙法」。聽了之後,「心解」就是開悟了,大開圓解,「得道」就是證果。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

這是諸天,諸天是凡夫啊,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怎麼會有諸天出現呢?諸天是六道裡面的。可是諸位要曉得,西方世界還有許多鳥,白鶴、孔雀、鸚鵡,都會講經說法,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這些飛天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隬陀變現這些飛天,在空中散華,演奏妙樂,演奏音樂,供佛。

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後往來,熙怡快樂。

我們曉得這種生活,確實是快樂無比,這是一個真正覺悟者的生活。回頭再想想看我們這些迷人,生活在六道輪迴裡面,好苦好苦哇!這兩個一對照才知道,我們這個世間,極苦的世間,沒有一樁不辛苦。


推薦閱讀: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大正藏1627部)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九集)  2000/3/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9
大乘無量壽經大意  (第七集)  1992/12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2-0007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八二集)  2006/2/25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02-034-0182
【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濟群法師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