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傣族醫藥簡史

傣族醫藥簡史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瘧疾、霍亂、傷寒、鼠疫等10多種烈性傳染病流行,尤以瘧疾為甚,廣大傣族人民缺醫少葯,十分痛苦。目前醫院、衛生防疫站、瘧疾防治所以及婦幼保健機構迅速建立,鄉有衛生院(所),許多村有醫療站,早已撲滅了鼠疫,控制了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芒市過去是聞名的瘧疾區,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於病魔的侵襲,到1949年只剩1800餘人,而現在已成為近3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鎮。   傣族人民千百年來在特殊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為了生存下來,發展和繁衍後代,造福於子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醫藥遺產。這些醫藥遺產是我國傣族人民在與有神論、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不斷鬥爭中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具有傳統的民族特色的醫藥知識。據《貝葉經》記載的史料說: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醫藥。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土資源》第一節推斷的時間來看:「當補臘薩哈」(橄欖時期),相當於公元前536年(距今2520年以前)傣族便有了民葯。據我國《逸周書·王會解》的記載,傣族醫藥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生與印度醫藥學的發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從現在發掘的《夏牙三哈雅》一書產生的年代來看,佛主釋加牟尼[佛歷339~420年(公元前964~前884)]的同齡人,貼身警衛、秘書,也是釋加牟尼的徒弟,在釋加牟尼身邊主管醫藥及其經書的阿侖達聽,為了歸納整理一套有關傣醫藥方面的醫藥學專著,曾數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請求,在得到釋加牟尼的許可後,阿侖達聽根據納臘達和戛古先塔(傳說10萬年以前和幾萬年以前)歷代相傳下來的經書《納臘達俄》《納臘達叫》《納西達迭》《納西達費》《迭哈西臘》以及《三比打嘎》(論經學說)的《蘇點打》《文乃》《阿皮塔麻兒干比》等經書中記載的醫藥知識,摘錄整理編成《戛牙三哈雅》一書。成書後,阿侖達聽在一次盛會上再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致敬,並宣布說:「我們神聖、英明、偉大的佛主是天上的大師,文武學識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前人………」「今天我要向在坐的人們及佛教講一下遠古的歷史所記載的納臘達,經書中雖有所記述的醫藥知識,但不完整,有的尚未講述清楚。今天我要把人體的《戛牙三哈雅》更深更細地向所有的人們及佛教(指當時在場的人)講清楚……」。據推測阿侖達聽大約於佛歷380年(公元前924年)寫完這套有關傣醫藥的第一部專著。

  在傣族醫藥形成和發展史上,傣族醫學文獻中記錄的內容十分廣泛,各種經典描述有同有異,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經過千百萬年的艱苦實踐一一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鬥爭,認識了人與自然、疾病的相互關係;通過「神農嘗百草」的活動,懂得了對各種動植物服食的經驗,並根據其複雜的味道,逐漸產生了理性認識,並給予分類命名;為了適應惡劣的氣候環境,遠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常把一些禦寒,解暑,可預防疾病的動、植物的葉、皮用來做衣禦寒,煎煮當茶飲,從而產生了保健知識,這一演變過程深深地植根於民眾之中。二是吸收了一部分中醫藥學的理論知識。三是吸收並發展了古印度醫學理論知識,通過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傳播媒介傳入傣族社會。這三個方面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傣醫藥。傣族文獻均不署作者姓名,這是信奉佛教,崇拜佛祖之故。其文獻的版本沿革分為「貝葉經」和「紅版經」兩種,在這兩種版本出現之前,多將文字刻於竹片上,後來由於造紙術生產問世改變了這種原始記錄方法。

  文獻種類大致分3大類型,第一類為南傳「三藏經」,即「經藏」,「律藏」,「論藏」(統稱佛經)。第二類為「實用經」,這一部分不屬佛教經典範疇,多為民間學者所著,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天文、歷算、地理、文學、藝術、詩歌、諺語、民間故事、宗教故事、社會事物、倫理道德、醫藥常識等等。第三類為「科幻經」,主要記述醫學理論、農田水利、其他科技語文等。傣醫藥常識在「佛經」、「實用經」、「科幻經」中都有記述,它充分體現了傣族文明的象徵。

  醫藥常識最多的部分文獻:

  《羅格牙坦》,為巴利語音譯,傣語稱《坦乃羅》(作者和成書年代不清),記述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語音學;二是文學藝林;三是醫學、藥物學、氣功等,較集中地闡述了人與自然、季節、氣候的相互關係等。書中記述說:千百萬年前,原始傣族先民通過吃草根樹皮和野生植物的葉、花、果、籽作為充饑時糧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識到各種植物種類的不同,果實味道的差異,食用後給身體帶來的不同作用(產生各種生理現象上的變化),從而獲得了藥物學的知識,為後世醫家深入探索傣醫學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史學價值。

  《阿皮踏麻基幹比》,屬於佛教經典「論藏」部分,共7冊,原版本起源時間無法考證,但有學者認為它是2000多年以前的產物,現在流傳民間的許多手稿本皆源於這部史籍中。書中零散地記述了人體病理、生理、自然與人、人與疾病的關係等。

  《戛牙三哈雅》共分5集,1~2集闡述了人體生理解剖;人體受精與胚胎的形成;人和自然的生存關係,人體《坎塔擋細》即:五個方面的內容,亦為」「五蘊」(色、受、行、想、識)和人體的四要素「塔、都、擋,、細」(風、火、水、土)的平衡與盛衰等。並闡述了人體內32類體屬及其細胞、臟腑等1500種物質成分及其組織結構;寄生蟲;人體生命的起源、循環、新陳代謝等等。用《坎塔檔細》和「四塔」[爹卓塔(火),佤約塔(風),阿波塔(水),巴塔維塔(土)〕的理論形象地解釋了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論述了人的居住環境與病因,並將一年12個月分為「臘魯檔三」(熱季、冷季、雨季)三個季節,認識到不同季節的發病和特點,提出了合理的用藥方法。3~5集主要敘述了烏達戛佤、阿傑烏二人到「天邊」取經的經過。釋加牟尼去世之後,傣族又經歷了阿扎撒塔魯王朝560年(公元前544年)、提里加夫王朝622年(公元16年)、阿奴王朝1349年(公元638年)。至今已有2951年的悠久歷史。

  《帷蘇提瑪嘎》,是一本講解傣醫人體生理解剖學比較全面的古文獻,由南傳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公元前2世紀由覺音編著為巴利語梵文經典,後為葉均譯為《清凈道論》。主要講述「塔都檔細」,即「巴他維塔者」(巳利語),傣語稱之為「塔拎」,意即「土」;「啊波塔都」(巴利語),傣語稱之為「塔喃」,意即「水」;「爹卓塔都」(巴利語),傣語稱「塔菲」,意即「火」;「佤約塔都」(巴利語),傣語稱「塔攏」,意即「風」。本書從病理生理變化的角度較系統地論述了人體內「土、水、火、風」的動態平衡關係,認為它是促進和構成人體不可缺少的四種物質元素,又謂「四大生機」現稱「四塔」。此外,還專題記述了人類生命的起源和人體的基本結構「夯塔檔哈」,即「魯巴夯塔」——形體蘊;「穩然納夯」——心蘊;「維達納夯」——受覺蘊;「先牙納夯塔」——知覺蘊;「山哈臘夯塔」——組織蘊,現稱「五蘊」。傣醫五蘊與佛經中記述的五蘊(色、受、行、想、識)大同小異,各自都從理論上說明了構成人體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明確指出了「人類生命體的形成是由「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男根、女根(實為不同的染色體),命根(維持生命存續的各種物質元素),心所依處(精神意識),身表(指在高級神經中樞的支配下所表現的「動能」現象)、語表(語言)、色柔軟性(軟體器官)、色積集(指形成胚胎的一切物質元素)、色相續(再生、發育成長延續),色老性(衰老、退化)、色無常性(生理機能的異常變化),以及肝、膽、脾、肺、腎、心、發、爪、齒、汗毛、皮、骨、肉、腱、大小腸、胃、尿、蟲類(含細胞)、土、水、火、風等89種物質要素構成的。認為人體約有500萬根頭髮,900萬根毫毛,20枚指(趾)甲,28~32顆牙,900塊肌肉,900根筋(腱),300塊骨頭。闡述了心、肝、肺、脾、腎等重要生命臟器的生理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人體內10大類,80個支系的1500種「哈滾暖」,傣語即「小蟲」(相當於現代所講的蟲卵和細胞)等。

  隨著年代的推進,還有一些解釋人體結構的文獻,如《瑪弩薩羅》《嘎牙維臘底》等。

  《巴臘麻他坦》屬實用經部分,全書共17冊,4~5冊詳細分解敘述了體內「塔拎」(土-機體的20種組織器官);「塔喃」(水的12種成份);「塔菲」(4把火的生理機能);「塔攏」(6股風的作用),土、水、火、風相互之間此消彼長,此盛彼消,此生彼滅的共棲關係等。

  《剛比迪薩嫡巴尼》(診斷書)、《剛比迪薩沙可菊哈》(看舌診斷書)、《剛比迪薩沙可》(幼兒摸診書)。這三部著作從不同側面論述了傣醫診斷疾病的方法,其中《剛比迪薩嫡巴尼》云:導致人類疾病發生的原因有四,1.「嘎麻」(先天所致);2.「基達」(情志所致);3.「烏嘟」(自然、季節、環境變化所致);4.「啊哈臘」(飲食內傷所致)。

  《剛比迪薩沙可菊哈》一書中講述了有似中醫看舌象診病的提法。《剛比迪薩沙可》記錄了診斷須知的13法,「四塔」和「五蘊」與病因病機的關係,充分體現並突出了傣醫診病的特點。

  《擋哈雅龍》,是傣醫藥史料中最著名的一部綜合性巨著,是1323年民間的一個學者帕雅龍真哈(土司的一個武官)轉抄的西雙版納傣文音譯註釋本,原始版本現流失國外。該書中記錄的內容十分豐富,敘述了人體的膚色與血色;多種疾病變化的治療原則;病因及處方;人和自然與致病的關係;論「四塔」相生相剋與處方;藥性與膚色;年齡與藥力藥味;處方及其他等方面的內溶。另外還系統地闡述了近100種「風證」(病)、介紹了原始宗教時期最早的復方「滾嘎先思」(價值萬銀方),「雅叫哈頓」(五寶葯散),「雅叫帕中補」(亞州寶丸)等數百個方。這些寶貴的醫藥知識編寫內容大都是選自於《阿皮塔麻幾干比》這套經書中。從而更加確切地知道,傣醫藥的起源及其基本理論的形成也是2900多年前就有的,為本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貢獻。

  在診治疾病方面他們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醫療方法,診病時以「望、聞、問、摸」為主,如在《戛比底沙底巴女》一書中,論述了因風引起的病態反應就有41種。當臨床上看到神疲、多寐、章格章納(易怒)之症時,屬巴塔維塔(土)偏盛致病,病位多在肝膽、脾胃,如兼見膚色黑,提示血為苦性,含糖少,用藥時宜下酸味和甜味葯。在問診中注重患者的居住環境條件,如居高寒山區、湖海易生風、生濕,若膚色黑紅屬血辣、酸少,治療時宜選平性葯、涼性葯等等。故在四塔相生相剋與致病的關係方面,與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綱有相似之處。在用藥上也有類似中醫湯頭的固定配方,熱病用寒涼葯,寒病用溫熱葯,虛病用補益葯等等。根據不同的致病因素,分為四個不同的病因取名定方為「雅塔」,如用於因風致病的方葯定名為「佤約塔雅塔」,用於因火致病的方葯定名為「爹卓塔雅塔」,用於因水致病的方葯定名為「阿波塔雅塔」,用於因土致病的方葯定名為「巴塔維塔雅塔」。隨著年代的推進,醫學知識的不斷豐富和充實,《中國藥典》(1997年版)收載的傣葯「雅沙里門挪」、「雅叫帕中補」,均與古老的前四種方葯不同,但它們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民間被廣泛流傳和運用。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傣族醫藥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來源於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臨床實踐,但它是封建部落時代所產生的,由於受當時生產水平和自然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加之在舊中國傣醫藥飽受歧視,得不到發展,曾經約有200多萬人口的西雙版納,因瘧疾瘟疫的流行,到20世紀50年代只剩下了近20萬人,人民處在疾病交加、苦難深重的水深火熱之中,真是「萬戶蕭疏鬼唱歌」。傣醫藥處於瀕臨湮沒的絕境中。因此,對人體生理、病理及其藥理現象的認識,理論的探討基本上還停留在樸素的直觀認識階段,對疾病的內在聯繫認識比較籠統,故在學習傣醫藥學時一定要用辨證的哲理、方法作指導,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把傣醫藥學與其他傳統醫學知識和現代醫學知識結合起來,創造出它燦爛的民族之光,更好地利國利民。

  1949年以來,認真貫徹黨的「繼承祖國醫學遺產,並努力提高」的方針,傣族的傳統醫藥得到了重視,並作了不少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大批醫療隊進駐西雙版納,深入村村寨寨,宣傳和發動群眾「送瘟神」,對人民健康危害最大的瘧疾及其他傳染病進行了防治和根治,驅散了籠罩在傣族及其他民族頭上的烏雲,趕走了「瘴氣」的陰影,使這個有名的「瘴癘」之鄉獲得了生機,擺脫了死亡的枷鎖,從而結束了「10個雞蛋換一片阿的平」的歷史。在這個歷史的變革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傣醫藥發揮了它的積極作用。

  傣醫藥人員與其他民族的科研人員密切合作,把散在民間或流落國外的部分傣醫藥手稿本收集起來,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方法加以整理研究,翻譯成漢文,用傣漢兩種文字編輯出版了《西雙版納傣葯志》共四集,收載傣葯405個品種,225個科,377個屬。1983年又翻譯、編輯出版了《西雙版納古傣醫藥驗方注釋》第一集,與《傣醫傳統方葯志》一道共收載古傣醫藥驗方210個。

推薦閱讀:

中醫治療原則之一——整體觀念 - 中醫基礎 - 全民醫藥網 - 健康頻道
年定價超11萬美元,抗HIV新葯獲FDA批准
印度 吉三代 丙肝新藥科普知識
患癌人數猛增尋求中醫藥治癌方
【預測】2017全球製藥行業,你必須知道的7件事

TAG:醫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