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項羽本紀導學案

高二語文第二學期導學案

課題:項羽本紀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翻譯課文。

2、學習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手法,正確評價項羽這一歷史人物,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3、體會司馬遷對待項羽的態度和字裡行間所包含的惋惜和同情。

二、文題背景:

1、題解:按照《史記》的體例,「本紀」為紀帝王當國的事。項羽雖未成帝業,但秦亡漢興之間,他在一個時期內發號施令,權威同帝王一樣,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紀」。《項羽本紀》是《史記》「十二本紀」中的第七篇。

2背景: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鬥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陝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封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後,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後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後,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之後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干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死於東城。

3.知識鏈接

《項羽本紀》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劃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項羽本紀》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項羽本紀》在刻劃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

1、請括段落內容。

第一部分:項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戰(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別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東城之戰(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烏江自刎(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太史評論(第9自然段)

2、第一段交代了有關項羽家世有何寓意?

(項羽家世:①世代為楚將。②祖父為秦所戮。

用意有對人物鋪墊的作用:①世代為楚將。生為將門虎子,這是項羽興兵起義的資本,是成就英雄霸業的奠基。②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為項羽以後忠貞不二,志在滅秦,嫉惡如仇,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置生死於度外注入了激情。)

3、第二自然段寫了幾件事?各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與一生功業的成敗有何聯繫?

(兩件。一是少時學習情況。不想學書、學劍,想學萬人敵的兵法,說明他的毫邁不群的性格特點;而「不肯竟學」,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點。二是觀始皇游。不俗的言論昭示日後的不凡。(少時言語不俗的還有哪些?提示:劉邦見始皇:「大丈夫當如是也。」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毫邁不群與少年言志體現了項羽除暴安良、建立豐功偉績、成就英雄霸業的宏願;但粗疏的性格,為他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錯失良機,大失人心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4、如何理解司馬遷的評論?

(作者評論了項羽成功的失敗的原因,表現了褒貶兼備實事求是的公正態度,肯定項羽適應歷史潮流,乘勢消滅暴戾秦族,獲得成功,極贊他的興兵之暴;同時也批判項羽的剛愎自用,只依靠武力,剛愎自用,不知反省的缺點,表現出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無限惋惜。)

1、比較「巨鹿之戰」和「垓下之戰」的寫法,試分析司馬遷採用不同寫法的原因,從而探討兩次戰爭的描寫,對刻畫項羽形象的作用。

(兩次戰爭描寫,表現了項羽英雄性格的不同側面,所以司馬遷分別採用了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寫法。兩次戰爭都展現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但前次戰爭是項羽生平功業的頂峰,故而側重展現其將帥神威形象;後一戰爭是其生平事業的終點,故而側重展現其「心死而意未平,認輸而不服氣」的末路英雄形象。)

2、 霸王別姬這段描寫對表現項羽起何作用?

(起到豐富人物性格的作用,表現出人物的多側面,讓我們知道項羽一方面是一個剛性的威猛梟雄,一方面又讓我們看到他的柔性的兒女情長。寫到人物心靈深處,寫出人性,突出一個「情」字。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豐富。)

3、聯繫我們以前學過的《鴻門宴》《高祖本紀》,請說說項羽這個人物形象。

(項羽是農民起義中湧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力拔山、氣蓋世,聲名顯赫一時,但也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暴虎馮河的匹夫,特別是秦王朝被滅後,他目光短淺,策略失誤,加之燒殺搶掠,逐漸喪失民心。也既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又有兒女情長(項王別姬);既仁愛惻隱(思民苦),又殘暴無情(坑殺戰俘,火燒咸陽);既義重如山(與部下同甘苦,財共享),又吝嗇小氣(不給功臣封賞),有時果毅決斷(殺宋義自立),有時又優柔寡斷(鴻門宴)。總之,司馬遷巧妙運用多種手法把項羽性格中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巨製中。)

4、本文有幾處使用了側面描寫,試找到有關文字,並分析。

(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歌數闋,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莫敢」,是因為懼怕,表現出人物的神威,氣勢的懾眾;「莫能」,是不忍心看,表現的是凄慘和末路。「辟易數里」,誇張手法,突出其氣勢。)

5、比較項羽和劉邦初見秦始皇說的話,於細微之中可以看出兩位英雄有怎樣的共性和個性?

(都胸有大志,劉邦的含蓄,項羽的率直和口無遮攔。)

6、比較《垓下歌》和《大風歌》,看看有怎樣不同的情境和心境?

(《垓下歌》表現的是項羽面臨絕境之時。地厚天高,卻託身無所,一種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大風歌》是劉邦得到天下,酬躇滿志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其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愁思與悲哀。)

7、虞姬回應項王的和歌,《楚漢春秋》的書中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試賞析。」請賞析其中的韻味。

(虞姬之歌,文字極為淺易,但是卻充滿了真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是敘說形勢,接著奇峰突起,「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是對「虞兮虞兮奈若何」態度鮮明、立場堅定的回答。從字面看這是對偶,「大王」對「賤妾」,「意氣盡」對「何聊生」,這樣的組織對偶,實際是旗幟鮮明地將自身與項羽的生死聯在了一起。「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時,我緊隨大王,大王現在失敗了,我也絕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敵手。文字雖然平易,卻閃出愛的晶瑩。這首歌的動人,還在於唱歌之後。虞姬的歌是回答項羽的問,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個問號。「賤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問,其實態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這更是設問,讓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問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後,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愛著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詩的句號。)

8、司馬遷不可能接觸到項羽,很多材料是他的聽說,但是有些材料是無法獲取的,就需要合理推測和具體想像,試分析本文中哪些材料是屬於能知道的?哪些材料是屬於推測和想像的?再說說這給我們寫人物有怎樣的啟發?

(結局是知道的,過程有大量的推測和想像;大事情是可以知道的,對話和細節是推測和想像的,外在的材料可能是知道的,內心的活動是推測和想像的。具體到本文,項羽看到秦始皇和他叔叔項梁的對話,大可能是作者切合主人翁的個性的合理想像;再如「巨鹿之戰」後,諸侯見項羽,非常懼怕他「莫敢仰視」是事實,但「無不膝行而前,」卻是合理誇張,這樣的誇張文章里還有多處,但這些誇張卻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效果;四面楚歌后項羽的心理活動以及「霸王別姬」的唱和想像的成分就更大。有了這些推測和想像,人物的性格更豐富,人物的形象更生動,故事的敘述更精彩,藝術感染力更強盛,所以寫人物一定要寫出個性,寫故事一定要寫出波瀾。這樣看來,《史記》的人物傳記已經有了小說的雛形。這也啟發我們,在寫人物時,一定要有合理的推測和想像,寫到人物心靈深處,寫出人性,突出人「情」,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豐富,使故事更精彩。)

二、即時作業

(一)翻譯下列語句

1、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2、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4、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

4、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5、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6、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7、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

8、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9、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二)下列兩首詩是詠項羽的,請賞析其中的思想情感。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英雄」事業歸於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說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下的「男兒」呢?「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李清照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以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為背景詩人盛讚項羽的英雄精神。詩歌慷慨雄健、擲地有聲。)

三、文言知識預習

(一)給劃線的字注音

翦()櫟陽()獄掾()力能扛鼎()會稽()

憚()釜甑()惴恐()垓下()虞姬()

騅()麾下()刈旗( )披靡()嗔目()

紿() 叱之( )自刎()蹂踐()艤船( )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①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②乃持項王頭視魯③尚不覺寤而不自責④乘埶起隴畝之中

⑤直夜潰圍南出⑥騎皆伏曰

)解釋劃線詞的古今義

1、以故事得已( )2、吾知公長者()

3、 願為諸君快戰()4、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5、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

6、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

(四)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字詞。

(1)毋妄言,矣(2)又不肯

(3)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

(5)皆船,釜甑,燒廬舍(6)楚兵諸侯

(7)無不行而(8)戰,絕其甬道

(9)項王軍垓下(10)田父紿

(11)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2)縱江東父兄憐而

(13)項王身亦十餘創(14)引「天亡我」

(15)興之也(16)馬童

(17)陳涉首難,豪傑起(18)奮其私智而不

(五)解釋一詞多義

竟: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懷王竟聽鄭袖逮:項梁嘗有櫟陽逮蓋當寥洲周公之被逮

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族:毋妄言,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問其名族,則不肯告

屬:諸侯皆屬焉騎能屬者百餘人也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遇:與秦軍遇,久戰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如因善遇之目遇之而成色以: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以故,事得已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梁以此奇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故以魯周公禮葬項王谷城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六)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①騎能屬者百餘人②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③項王則夜起,飲帳中④尚不覺寤而不自責⑤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七)翻譯下列句子①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②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③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八)梳理文中的成語、故事①破釜沉舟:

②力能扛鼎:

③四面楚歌:

④無顏見江東父老:

⑤作壁上觀:

⑥霸王別姬

⑦取而代之

四、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課文節選部分共講了幾方面的內容?

2,項羽成長個人小檔案:《項羽本紀》全面記載了項羽生平事業的興盛衰亡的歷程,其中著重描繪了這個英雄人物短暫而波瀾起伏的四個階段:

()———事業的起點( )———功業的頂點

( )——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英雄未路的終點

五、解讀文本,認識人物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藝術傑作。它在敘事的過程中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項羽就是《史記》中一個感人的悲劇英雄形象。在文中,項羽的形象是立體的,是豐滿的,是矛盾而統一的,這些在字裡行間都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從文本出發,有依據地分析、概括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個怎樣的人?司馬遷又是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刻畫人物的?

要求:1、分小組交流、討論研究心得,個小組推選出發言的同學

2、討論範圍:文章的主體部分

事件人物形象藝術手法

六、表達運用

自寫一副對聯,對項羽作出評價

分享

0

推薦閱讀:

八比劉邦與項羽
《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賞析)
項羽不過烏江的真實原因,不讓人感動,性格的弱點導致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楚霸王項羽手下的五大將都是誰?他們有何特點

TAG: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