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密咒道釋》 談錫永 許錫恩譯
06-10
《心經密咒道釋》 吉祥獅子 造 談錫永上師 許錫恩 合譯 頂禮皈依毗盧遮那等薄伽梵及二佛母與眾中最勝僧 為令具菩提心與大悲之一切有情眾,不違此具足三語之經②,我將依密咒道詮釋,向諸最勝士夫作開示。我非為〔持〕因明者說③。 「如是我聞,一時」 此指當時而非余時。 複次,此非一己所知,故為從他得聞之時。 更者,此謂結集者自身即為廣大聞法者。此處言「時」,即指聖眾會聚之時。一時者,即謂此非多番重複發問,以聖眾一時會聚故。 「薄伽梵」 此指示導師之自性。 就共而言,謂其降伏四魔、具足六波羅蜜多,且超越顛倒識。 就不共而言,則謂其已於本尊自性中摧滅諸如五蘊等顯現界。具實義而遠離能所。 不共無上摧滅者,謂於輪迴涅槃法性境界中,離精勤之摧滅。彼具足廣大本覺智,且超越輪迴二取顯現之名言與邊際,以其無可建立為有故。 「〔住〕王舍城鷲峰山中」 此指示特定之地。 外,指頻婆娑羅王(Bimbisara)所居摩羯陀城(Magadha)以東,如寶聚、如圓塔之山。此為佛所居,諸山中殊勝地。 內,指色究竟天(Akanistha)。此不入形色深處,且無所取。 密,指遍住輪迴涅槃之本覺與菩提心。 「與大比丘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此指示眷屬。 外,眷屬謂諸比丘,因彼於信解地發願,且能住於善法。此中於修習上、於依見地觀修之意樂上能勇猛者,為廣大僧眾;能利他者,為菩薩眾。如是等眷屬會聚而住。 內,眷屬指如五佛部等報身眷屬。 密,眷屬則指本覺智之無分別體性。 於此時所說法,外者為修學之法,如十善等;內者為大乘法;密者為證覺之智。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之法異門。」 此謂於具足五圓滿,眷屬成熟時,世尊於外、內、密諸法異門都無所緣,而入住於如是甚深空性三摩地。說為「甚深」,以真實法無有故。 複次,外三摩地住於實法;內三摩地住於真實之無有;密則住於對此二者不作分別義。 「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於導師住於法性真實境時,根本眷屬〔聖觀自在〕依自性而住。 菩薩,外義為住於修道學人;內為於諸十地及其上得自在者;密則為體性義本身。 複次,菩薩即謂已成就自利者;摩訶薩即謂其成就利他。 聖,共義為遠超煩惱或輪迴者;不共義為報身眷屬;無上則為本覺之體性義,是即法身。 〔觀自在者〕,為自利故,於是下觀〔眾生〕,由是彼了別自義;為利他故,於是觀照,由是能教化諸根器信解弟子。是故彼於自他皆得自在、於輪迴涅槃皆得自在。此即其義。 依教法智,能開示輪迴與涅槃;依本覺智,具義決定;依無所得智,都無分別。由是到輪迴彼岸,到無苦且除悲之涅槃彼岸。 深者,以其體性不顯現一實法,是故為深;以其離於言詮,是故為深;以其超越因果,是故為深。 行者,現證如是義即為行。故此即為無所緣而反覆觀照真如④。所觀照者為蘊,其數為五。 五蘊者,共之五是為色蘊等五;不共之五則為五佛部。 五蘊功德為五無上智。五蘊本體清凈,若由觀照而得清凈,彼則為地道上行者,或為信解士夫,見無自性即為通達其義,真如之真實義即是空性。 觀察者,其空性非如於他法中觀一法為無有⑤,無有之空性,實即覺之本體,如是等等。事物受壞,其空性由極微而成立。所緣事物,自性即是空性,此即為要義。如是無所緣之智,即是照見義。 「時具壽舍利弗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慾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 此為舍利弗向觀自在請問。 承釋迦牟尼佛力,觀自在得解脫,亦以其力,舍利弗始堪能問。故〔經言——〕「承佛威力」。彼以離於生死,得無死壽,〔故稱具壽〕。彼已舍他種姓母,以釋迦種姓為母。今為利他故而有此問。 其問實言:若有信解大乘種姓子,欲學無所得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若異於觀自在之修學⑥,當如何修學? 「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 此示所答。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 此乃應允〔所問〕而說。其意實為——若汝信解大乘種姓男女,今欲修學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之義,須如是修行。 「觀察五蘊體性皆空」⑦ 此如共五蘊,彼本始空,是故應如我所觀照,其自性空。彼具信解如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⑧ 色即是空,謂色之體性即空之自性。 空即是色,謂空性不遣對境,不遣本覺顯現為色⑨。 色不異空,謂輪迴涅槃一切法,離空性即無所顯現。 〔空不異色〕,謂無可遮遣之空性功德,色法顯現實不能離彼。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如是住,受、想、行、識等亦如是住。此即如色所住之義。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舍利弗,輪迴界事物,如色,具空性而無有實性,由是涅槃界一切法自性亦為空性。 空性者,其要義如是—— 色空二者皆無有性相,是故因緣所不生;彼體性之功德則常恆不滅。 〔不垢者〕,一切法悉無垢障,以從本以來即無有故;複次〔不凈者〕,以從本即不落二取邊際,故非離垢〔而清凈〕。 此要義不受緣所減,〔是故不減〕;此要義既由因生,故亦更無功德盈滿之因,〔是故不增〕。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亦無不得⑩。〕」 舍利子,是故若離所緣之空性,即無修習因,亦無一實法可以建立。以色即是空故。如是受等亦離二取。 無一事物,諸如眼等五根門、五根功用、及五塵法等,可以建立為所緣之對境。以眼等諸界,亦復無有分別故。 由是無有無明,彼能盡之因亦復無有,即為要義。於空性義中,無老死,亦無盡生、老、病、死之緣。 如是依義本身而言,實無由五毒成立之苦;五毒所由生之煩惱集,亦為無有。以是之故,無滅苦得樂之滅;以是之故,於輪迴界中無一可修之實法,是無得涅槃道之因,亦無修行地道次第。 即五共智亦為無有,此謂若離要義,更別無所得。然以彼〔五智〕內自實性義,從本初自生起,故亦無不得之因。 「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弗,除道以外,無有得之因,由是除果以外,實無所得。以無有所緣,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圓滿體性教法。 〔經〕復雲,菩薩依於彼果、住於彼果—— 「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以果之義既為本自生起而住,故除此之外別無其餘,由是其心即無可成之罣礙。以於余處更別無所得,由是即無疑慮之怖畏。 彼既已圓滿超越諸顛倒識,是則緣於輪迴之識亦無有。彼達究竟涅槃,即已登佛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安立果之一因,非謂得之因亦無有。依無所緣義,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離諸佛之無上即無對境。彼已圓成教法,一切種智障已得清凈,且於要義及二利悉皆圓成,彼已於一切功德得正本覺。 「舍利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無所得之因,不於如是所緣境之外、不於所修方便之外、不於究竟果之外生。即謂此殊勝心識已超越輪迴。 如是義,即名為咒,具五功德。 名之為咒者,以其本住而不須觀待於他義。其功德者—— 以其自明自性,故為大明咒。 以其非為他人念誦,故為無上咒。 以其不建立為有法,無等於性相,〔故為無等等咒〕。 以其自性相即是功德,等同無分別要義,於通達要義時,能最勝除滅一切顛倒之苦。 以其咒義住於無所緣之澄明,是故不虛,且知咒義為真實⑾。 如是,一切般若波羅蜜多咒皆為觀自在所說。 Tadyatha意為如是即此。即輪迴與涅槃二者之義,於要義中同一,以其無所緣為同一故,其無分別為同一故。此即不動自性之義。 Om(嗡),於輪迴際顯現為五毒,於果位時顯現為五〔佛〕部之五〔佛〕父。於法性中,對顛倒識之顯現都無所緣,通達般若即無所住。 Gate(揭諦),渡往果位,此為自利之渡。 Gate(揭諦),此則為利他之渡。 Paragate(波羅揭諦),此謂已渡至自利之最勝境界,更無他處可求。 Parasamgate(波羅僧揭諦),此謂已渡至利他之最勝境界,生起緣於悲心弟子眾。其業力清凈弟子顯現為化身、自性清凈者則顯現為報身。 Bodhi(菩提),此為無間悲心,生起般若波羅蜜多義以圓成弟子。 Svaha(薩婆訶),此謂〔弟子〕之心相續自解脫。即自解脫自,更不依余法而解脫。是為要義。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⑿ 於觀自在對舍利弗說法後,世尊無間而從成熟諸眷屬之三摩地起,對觀自在言——汝所施教善矣哉,開示勝法而無有過失,如我所教。善男子,如是善教,自利如 是、利他〔亦如是〕。我所說基、道、果俱自生起者,如是如是。聖觀自在,如汝教舍利弗,弟子眾應如是修學,以般若波羅蜜多為自生智故。 如是為薄伽梵之真實語。 「一切如來亦當隨喜。」 以世尊之真實語,與對觀自在之加持語相隨順,一切如來種姓於隨順語皆生歡喜。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謂彼等於隨順語義生歡喜;於導師對眷屬眾及觀自在所施教法生歡喜。四眾眷屬讚歎。此如,天帝帝釋天、非天之王凈心天、乾闥婆王如Pancatlra等。 (論主跋) 此論為吉祥獅子(Srlsimha)所造,依密咒道釋經以利益遍照護(Vairocana),為語少而義大之明燈。當赤松德贊王(Khri srong lde btsan)於修學有相法而起自慢時,遍照護阿闍黎以此論授予彼及其子。 (漢譯跋) 壬午五月,於關中據許錫恩譯稿改訂,願以此功德,迴向有情,令得聞般若波羅蜜多之密義。無畏記 註: ①Mantra-vivrta-prajna-hrdaya-vrtti,藏譯原題Shea snying'grel pa sngags su'grel pa bzhugs,收德格版《西藏大藏經》no.4353、北京版《西藏大藏經》no.5480。 ②指evam maya srutam,譯為「如是我聞」。 ③此針對當時陳那論師的學派。可參考無垢友尊者及阿底峽大師之本經釋論。陳那論師將彌勒學說完全歸納為「唯識」,故不為當時瑜伽行中觀派認同。 ④此即彌勒瑜伽行之義理。行者於觸證真如後入初地,以後於各地上反覆觀照真如,離各地障(二種愚與一種粗重)。然此真如則非於各地有別,觸證之真如,與佛地現證之真如,無有分別。——見《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辯法法性論》及《大乘莊嚴經論》所說。 ⑤此如小乘,於五蘊中觀「我」為無有。此即是「非遮」(paryudasapratiaedha;ma yin dgag)。 ⑥此即指彌勒瑜伽行之修學。寧瑪派認為,大乘經中唯《般若》說行。於諸論中唯彌勒菩薩說行,然彌勒之行,則應非觀自在菩薩之行,故云。 ⑦以上依法成譯師譯。 ⑧由此以下依玄奘法師譯。 ⑨此即寧瑪派建立「自顯現」之理趣。 ⑩此「亦無不得」句,依法成譯師譯。 ⑾如是說密咒具五功德,即謂密咒道具此五功德。是總攝五道義理,可參考阿底峽尊者疏。 ⑿以下依法成譯師譯。 -----摘自 談錫永上師《心經的內義與究竟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佛教《心經》的一場討論會之十五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直解 6
※《<心經>直解》之「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索達吉堪布:每天學《心經》(三)
※佛說清凈心經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