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禁忌】

(2012-11-07 10:45:03)標籤:文化精華雜談時尚分類:【加精博文】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禁忌】軍丫整理編輯資料來自網路

禁忌是帶有宗教意義的禁規。它是人們懾於大自然的威力而採取的避禍遠害的消極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權利,激發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長期被壓迫的許多少數民族紛紛公開他們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各民族在祖國大家庭中將取得更快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民族地區將進一步融入全國的發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區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廣大少數民族將以嶄新的面貌走向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投入和支援將不斷增加,將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一個地區有本地的禁忌習俗,它傳承古老傳統地域文化與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延續而發展,並受民族宗教和社會發展影響,與當地生產力的進步相適應。和政縣禁忌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農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門檻、掃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動用刀斧鋤、動土和打罵人等;「白露」節令時,忌人體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間忌說夢、鼠、虎、鬼怪等;農曆無立春節氣為「啞年」,忌結婚、做屋、砌灶、遷居、發矇等。過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兒忌在娘家住宿;已婚女婿女兒忌在娘家同床,出嫁女兒忌在娘家分娩,產婦坐月子期間,房間忌外人入內,忌人踏門檻、倚門框。每逢七、八日,忌辦喜慶和去親友家做客;年節喜慶時宰殺牲畜,忌說「殺」,應說「放」;幾戶同住一幢屋,忌在一年內連續舉辦幾樁婚嫁喜事;送客餞行忌說不吉利的話,在菇農家做客忌說「謝謝」;在船筏民家中吃飯忌說「翻」。漢族群眾忌用筷子敲擊鍋、盆、碗、碟,忌用有裂縫的碗碟、茶具;給客人盛飯菜或沏茶時忌用單手給長輩端送接東西。不能反手和左手舀飯、添菜、夾菜,不能口叼香煙端飯菜,添茶水;忌在客人面前走路;忌和客人談話、打噴嚏、打呵欠,在客人、親戚面前打罵孩子。對水源十分愛護,講究清潔,不能在井、泉邊洗臟物。蒸酥盤、釀造和油炸食品時,忌諱生人撞入廚房。長輩或上級面前不能虎擔腿(翹二郎腿)、仰趟而坐,婦女坐時須兩腿併攏。同桌就餐,不能迫不及待地搶吃、搶喝,坐在上席的長輩不動筷子,下席忌先動筷子;不能把桌子的剩餘的肉食、麵食帶走。忌諱年青人對長輩和莊院的前輩不問話,否則將會惹人笑話,或是笑話父母對兒女教養不夠,或沒有教養。信件、電話或電報中報喜不報憂。不能從勞動工具、衣帽和人身上跨過去。短褲涼曬不能掛在人的迎面處。上炕必須脫鞋,不能在灶門口烤鞋襪等物。一些地方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識比較濃厚,婦女不與男客同席,妻子不與丈夫同宗長輩同桌吃飯。婦女一般情況下不祭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忌諱從窗戶遞碗筷。忌把筷子插在米飯上,因為這是祀鬼神的方式。一雙筷子不能長短不齊。忌用筷子掏牙齒。忌別人夾菜時,伸過去夾另一盤菜或夾菜時自己的筷子翻來覆去、挑食或大口貪吃。忌諱與客人談話時隨意打斷或插話。吃飯時忌諱脫鞋、摸腳趾、伸懶腰,忌暴食暴飲。宴席中有隔席不說話、不問酒和不遲到的講究。忌在卧室和廚房裡吐痰、擤鼻涕。飲酒時不與長輩猜拳,若徵得長輩的同意,向長輩敬酒兩杯後方可猜拳行令,猜拳時拇指和食指、無名指和小拇指不能同時出數,忌諱掌心向下、或上下抬的幅度過大等習俗。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余者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蒙古族被稱為草原上的民族,他們勇敢熱情,豪邁粗獷,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古族人民逐漸形成其獨特習俗禁忌。(1)婚姻禁忌。古代禁忌為氏族內部不通婚,男子只能娶他部落女子。嫁到該氏族的婦女,從此不可脫離該氏族。若夫死,只能改嫁丈夫的近親。舊時,新郎娶親時,須挎佩刀與弓箭。到女家,摘下刀箭放於馬窗西側,走時再挎。娶親歸來仍將其放於馬窗西側,3天人禁觸動。3天後,新娘將其收起,作為吉祥物和鎮器永久保存。該族忌諱離婚,視其為最不道德、不吉祥的事。(2)產忌。產婦生產期,忌外人入內,忌門均掛有標誌:生男,掛弓箭,以示男兒之勇;生女,掛紅布條,以示女兒之巧。雲南蒙古族則在門上掛一篾帽,生男掛左,生女掛右。不滿月不準外人入內,商業部不準從產婦家借物,否則「踩斷奶路」或「帶走奶」。產褥污穢,須遠處掩埋,以免污瀆天、佛,招致災難。產婦、嬰兒住處須掛帷幔,與外人隔絕。(3)喪葬禁忌。壽衣為蘭布褲、白布衫,不穿棉衣。兒女不許伸手給死者穿壽衣。忌長時間停靈,一般不超過一個時辰(兩小時),即卯時死,卯時出。入殮時忌屍從門過,要從窗戶抬出。出殯時,忌靈車上死者頭朝前,而須腳朝前。青海蒙古族實行天葬,送葬者將屍體送至葬場後,須立即返身跨越點起的人火堆,以除污穢,後急速回家,不能回頭。服喪期,孝男孝女禁娛樂,禁著艷服。(4)生活習俗禁忌。吃肉時須用刀,給人遞刀時忌刀尖沖接刀者,應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鍋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從衣、帽、碗、桌、糧袋、鍋台、磨台、井口、繩上跨過。忌以鞋、襪、褲為枕。忌亂摸亂動有宗教意義的法器、經典、佛像、佛閣等。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回族

回族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 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辭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藏 族

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分布於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種主要方言。藏文系參照梵文某些字體於公元7世紀前期創製,經過三次修訂發展而來,為自左向右橫寫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老年婦女不食當天宰殺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順,戶外插青枝柏葉或石頭上放有紅線,或用石壓刺,以示謝絕客人;屋內不準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債翻年,年頭忌要債;忌婦女在爐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壇不允許別人亂摸,也不得隨便指問;吃奶渣和酸奶時,忌用筷子;忌燒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盤坐或跪坐;不準隨便跨越火塘;不準在神龕上放雜物。在長輩、尊者及父母前,忌講醜話髒話;在家中忌講不吉利的話,特別是喜慶佳節;忌以下流穢語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語言罵牲畜。無論到寺院的大殿經堂,還是到佛塔、轉經亭、燒香台、瑪尼堆等處參觀旅遊,都必須順時針方向即從左到右繞行;進寺院大殿前,要脫帽,忌攜帶刀槍及大蒜;忌摸寺院內的各種佛像、經書、法器;未經本人許可同意,不得進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間;覲見活佛、堪布時,說話舉止要恭順、文雅,遞接東西時要雙手獻接,離開時要倒退幾步,不得突然轉身離去,否則被視為不禮貌;不能隨手翻動瑪尼堆上的石塊;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燒香台煨桑也是如此;在神湖和神朱里不能亂拋東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潔之物,要飲水只能雙手捧水而飲;神湖、神泉周圍的神樹上不能亂掛衣物,更不能隨便取下經幡等物;忌用食指指點佛像,應五指併攏,掌心向上,以示崇敬;進寺院大殿經堂或家裡經堂時,不得吸煙。外地遊客進入藏傳佛教寺院後可向寺僧求購哈達然後獻於佛祖像前。以表達對藏民族信仰的尊重。進寺後還可以請求到寺院堪布處進行布施,堪布會回賜護身結。據說凡脖子上帶上結有佛家回賜的護身結的紅線則會一生吉祥平安,逢凶化吉。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游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牧民。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仰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一。維吾爾族最忌諱在戶外穿短褲,晚上睡覺時不能頭東腳西或四肢平伸。在維吾爾族家作客,洗手時不可將沾污水的手亂帥;要待長者坐好方可就坐;吃抓飯時不要滿盤子亂抓或者將抓過的肉食再放入盤內;吃剩的殘骨不要亂扔,應放在自己面前的餐布上;用餐時外出不可從餐布上跨過或者從客人面前走;做客時不能當著別人的面吐痰。維吾爾族人不吃未念經宰殺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不吃豬肉;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吃饢時不可將饢的背面朝上;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維吾爾族的住宅大門忌朝西開;睡覺的時候禁忌頭朝東腳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親友相見要握手互道問候。然後雙手摸須,躬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婦女在問候之後要雙手扶膝躬身道別。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苗 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約佔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製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瑤語族。包括中國境內的勉語和廣東省海南島行政區自稱「金門」的苗族的語言,以及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的瑤語。使用這個語支語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貴州、廣東和江西 6省、自治區的部分山區,使用人口約70萬。在國外,分布於越南、寮國、緬甸同中國毗鄰的部分山區,以及泰國的一些地方。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苗族人民忌諱其它民族稱他們為「苗子」,而喜歡他們的自稱「蒙」。黔東南等一帶的苗族在立春第一次春雷響後三天之內不能出工。湘西苗族在陰曆每月初一、十五忌諱挑糞。苗族人不喜歡吃羊肉,忌諱吃狗肉,禁止殺狗、打狗。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苗族人嬉鬧時,不能用繩子或布帶捆他們。苗族人在門口懸掛草帽或插青樹葉,或者苗族人在舉行婚喪祭祀等儀式時,客人不要進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婦,不能從他們中間穿過。彝 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彝族民間禁忌很多,在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表現,且各地有別。飲食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因這些動物與人類同源出於雪;是雪的子孫;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進屋,否則鬼魂會附其上;禁過年七天內推磨,會使家境貧困;禁平日反向推磨,會給家庭帶來災難;忌推磨時磨心突斷,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諸上種種禁忌涉及到食物品類、飲食方式、食品製作、飲食主體,這些飲食禁忌習俗直接影響到彝族飲食文化結構。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婦女不能上房頂。忌諱觸摸男子的「天菩薩」,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謝罪賠禮;解放前等級低下的犯忌者,還有被斷臂、處死的危險。如果被婦女抓摸了「天菩薩」,此男子將終身不吉,事後「天菩薩」必須剃盡,否則死後不能鬼歸祖界。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俗信認為婦女的生育魂「格非」最愛附在這些物件上,若送與別人,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日常生活中,忌舀湯時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麥面時順時針方向攪動,忌人出遠門便掃地,因為這些都是喪葬時的習俗。忌諱言死,而稱「老了」。忌諱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會為此報復。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靈箐附近鳴槍行獵,或砍樹燒荒。禁止在焚場或墓地打豬草、放牧。參加祈雨儀式時,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頭。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鍋莊石.壯 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 ,「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世紀5 0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製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乾媽。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布依族

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布依語和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布依族過去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解放後,人民政府為布依族創製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地區山青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值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朝鮮族

朝鮮族生活在我國東北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毗鄰的長白山地區。這裡群山聳立,峽谷縱橫,風光一絢麗,山的主峰——白頭山是我國東北地的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著名的旅遊勝地天池宛如一塊剔透的碧玉,鑲嵌在頂峰上,傳說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來這兒沐浴。天池北側有一個瀑布,浩浩清流懸空而落,猶如白練垂天,銀龍飛舞。長白山脈是鴨綠江、圖們江和松花江的發源地。奔流不息的海蘭江、布爾哈通河、嘎呀河、琿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婉蜒迴環,滋潤著長白山麓的廣大地區。這山靈水秀的地方,就是朝鮮族的家鄉。朝鮮族不喜歡吃鴨子、羊肉、肥豬肉。朝鮮族的老人地位很高,平時老人的飲食是單獨製作和用餐的,如果父子同席,兒子不能當著父親的面吸煙或飲酒。朝鮮族忌諱敲門,進訪者應呼叫主人。滿 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禮儀忌諱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髮,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室內禁忌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裡。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人體禁忌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丑姑娘」。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瑤族

瑤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土家族新娘回門時,忌為娘家掃地,恐將娘家財氣掃光。回門日,新郎吃岳丈家頭一餐時,忌將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飯吃光,忌將酒杯中事先投入的兩粒黃豆(金豆)吃掉,酒後應留在杯中,以免將岳家吃窮喝光。回門時,忌新婚夫婦在岳(娘)家同房。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場中打3、4以外數目的雞蛋。俗信,1個(雞蛋)為獨吞,2個為罵人,5個銷五穀,6個是賞祿,7、8、9個則應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語,故習於打3個或4個荷包蛋待賓客。哈尼族

哈尼族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製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西雙版納地區,堂屋東西一間為家長的卧室,卧室內設有祭祖處,外人不能擅自入內。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鍋莊石或三腳架,切記不能用腳踩踏,不能向火塘內吐口水,不能用腳扒火塘內的柴頭,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哈尼族人家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哈尼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主人總是把自製的煙絲裝到煙嘴裡,把煙筒捧到客人面前。客人如果不抽煙,應該有禮貌地加以謝絕。尊老敬老、禮貌待客是哈尼族的傳統禮儀。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這時客人應以雙手接過雞頭,然後把它轉敬給在座的老人或年長者。在參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動會餐或到哈尼族家裡做客就餐時,先要等老人說幾句祝福的話,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後,才可以動筷。與哈尼族朋友在飯桌上飲酒時,要注意敬酒的順序:首先從年紀最長者開始,沿逆時針方向逐個斟酒,最後向年紀最長者的杯里再斟上一點,表示大家團團圓圓。每一輪斟酒都應如此,哪怕是象徵性地斟幾滴。哈尼族崇拜多種神靈,視村寨附近的一片茂密的樹林為寨神「昂瑪吐」棲身之所,它保佑村寨人丁發達、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因而絕對禁止砍伐林中樹木,禁止在林中放牧。每年早春時節,要舉行全寨性的祭祀活動。舉行祭祀活動的當天,不能講本民族語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語言。允許進入神林區者,態度要莊嚴,不可嬉笑,絕對不能跨越位於寨神叢林前的寨神石和叢林中用來烹煮食物的鍋莊石。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靠邊境的弧形地帶,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內參觀或想體驗當地民俗而住進船形屋,記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風俗。在船形屋內有禁忌:不得戴草笠進屋,不得在屋內吹口哨,不得在屋內扛鋤頭……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據說是屋場「多陰」「鬼神佔地」,便要搬家等等。黎 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係更為密切。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傈僳族

傈僳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古老的成員。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麗江和迪慶、大理、保山、德宏、楚雄、臨滄等州縣。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德昌等縣也有分布。使用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先後使用過3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傈僳族農民汪忍波創製的音節文字,第三種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傈僳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余者散居於雲南省麗江、迪慶等縣以及四川省西昌、鹽源等地區。在長年的與自然的鬥爭中逐漸形成了該民族所特有的禁忌。(1)祭祀禁忌。祭鬼神或祭龍樹時,忌婦女參加。出遠門者必須於年前趕回,否則,家人過年祭祖時會將未歸者也作為祭祀對象,不吉。祭家鬼時,肉未吃完忌外人進入,否則會有疾病。禁忌用茶葉敬獵神,據信,茶葉能遮住獵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獸,祭獵神的的祭品不能給別人吃,一定由獵人自己吃掉,否則,獵而無獲。(2)產忌。產婦分娩,基家門口掛茅草葉或刺枝,防鬼闖入。嬰兒啼哭不止,則家門口掛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產婦忌吃線豬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雞肉。若生男,客人不可帶弓箭和長刀入門;生女,不可穿鞋進家;遠道來客則禁忌入門,忌期為10至13天。忌橫抱嬰孩,以為是抱死人之相。產婦家不能燒苞谷花,不能取燃燒著的柴塊,等等。若觸犯這些禁忌,嬰兒有夭折、短命的危險。(3)喪葬禁忌。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與死者有仇的人才會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蔥、蒜,否則以為會沖犯鬼神,會導致更重的災禍。(4)禮俗禁忌。傈僳族忌客人從前門直走到後門,認為死人出殯才這樣。忌拄手杖進家門,因給死者致哀跳舞時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時,忌掃地,忌洗臉。殺雞待客時,忌婦女切肉。(5)生活習俗禁忌。黃昏時出入須隨手關門以免鬼趁機而入。家長外出時忌掃地,怕對家長不利,因死人時才去掃地。在房前屋後忌喊"哦",只有為死人驅鬼時才這樣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樂器聲能喚鬼入室。(6)農事禁忌。下地生產時忌將鋤頭等掘土農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鋤進屋,因葬死者時才如此。稻穀開花時,忌在稻田邊洗衣裳、剝麻,否則以為會使花受驚而減產。玉米揚花時若遇大風,忌婦女織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佤 族

佤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 阿佤」,是周秦時期「 百濮」的一支。清代有「 嘎刺」,「 哈瓦」,「 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 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 圓圈舞」,「 舂碓」等。「 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佤族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杆,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髮,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在佤族人家裡數鈔票被認為不吉利的,將要有災禍。畲 族

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 山哈」或「 山達」,意為「 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高山族有許多關於狩獵、農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於:通過強制性的恪守這些禁規,避免不可覺察的危險,特別是死亡的發生,以維護生產、祭祀的正常活動以及社會***道德,不受影響和干擾。禁忌一旦被觸犯,大家預感到可能蒙受某種禍害而惶惶不安,當即中止正在進行一切活動,採取祈禱、咒語、噴酒、祭獻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險;犯禁的人,輕則受罰,承擔祓禳饗宴的一切費用,重則處死贖罪。在高山族多如牛毛的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嚴守。具有普遍意義的禁忌,屬於視覺的,如禁忌遇見橫死者及其葬地、遇見動物交尾等;屬於觸覺的,如禁忌接觸神物、接觸死者的器物等;屬於行為的,如禁忌排氣、打噴嚏、同族***等。特殊禁忌,如:女人不能接觸男人使用的獵具與武器,諸如弓、箭、槍、矛等,不得擅自進入男性會所和祭祀場地;男性不能接觸女人使用的織布機和生麻,在狩獵、捕魚及農忙期間,禁止與女性同房;***在會所受訓期間,禁止與女性接觸;在捕魚、出獵或祭祀期間,家裡不能斷火;祭祀期間不能吃魚等。其中,祭祀中打噴嚏尤為忌諱,南部高山族認為噴嚏意味著靈魂出殼,有招誘惡靈的危險,是禍事臨頭的徵兆。此外,生育方面的禁忌也很突出。主要有:禁忌生雙胞胎,迷信雙胎是野獸所在,預示著災禍將至,必殺其一以為禳災。布農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拋棄荒郊野外。阿美人生產禁忌男人與寡婦窺視,嬰兒禁忌父親懷抱,據說由於嬰兒軀體軟弱,會通過接觸使其父傳染軟弱的病症,以致狩獵、出征時奔跑乏力,一無所獲。這條奇特的禁忌具母系特權社會確保孩子撫養權操在母方手裡的「措施」。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 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製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水族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水族的遠祖是古代「 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統稱為「 僚」。北宋時在水族地區設「 撫水州」。「 水」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史籍。新中國成立後,水族被正式定名。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製過自己的文字,稱為「 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 0 0多個單字,且多用於巫術活動。水族人長輩稱呼晚輩時,習慣用「小妹」來稱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稱為「小妹」。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說「泥巴腦殼」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水語的意思是「草包、膿包」,帶有侮辱性。在水族人家中做客,不能翹二郎腿。家中來客人時,婦女、年幼的子女不能同時和客人上桌吃飯,只能等到家長同客人吃完飯後,才能吃。新娘出閣途中如遇另一迎親隊伍,要繞道而行,不能互踩走過的腳印。離婚的婦女離婚後一個月內不能回娘家村寨,寡婦再嫁不能回前夫家。東鄉族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 東鄉回回」,「 東鄉蒙古」,「 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納西族

納西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麗江地區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水勝、維西、中甸、德欽、在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納西族歷史悠久,與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淵源關係。自稱「納」、「納西」、「摩梭」等。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納西族人民創造了燦爛古代文化,使用過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漢族文化,漢文便逐漸為納西族人民普遍使用。納西族性格熱情開放。有著知書識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可蹺二郎腿;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連續夾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景頗族

景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余者散居於怒江傈僳族、怒族自治州的瀘水、保山專區的騰衝、臨滄專區的耿馬等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世紀末葉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人們在長長的歷史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禁忌,我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概括。(1)祭祀禁忌。該族所信奉的鬼種類繁多,對鬼的忌諱亦極多。每戶都有特為鬼開闢的鬼門,忌外人通過;祭鬼的地方不可去;不許在「鬼樁」上拴馬、晒衣及在附近解手。客人到村寨的「官廟」(寨內一空屋,內掛牛頭)要下馬;春耕祭「官廟」時全寨停工3天。寨邊祭「地物神」時,圍上的石頭忌人搬動和觸弄。(2)婚姻禁忌。景頗人認為通過轉房(兄死,弟娶嫂;弟死,兄娶弟媳)得到的妻子不算正室,因她與原夫結婚時,祭過家鬼,死後還會去找原夫。故娶轉房妻的男子必須另娶一正妻,否則,死後會生活孤獨。男子婚後一年內,忌出遠門,或參加「拉事」(一種報復性的械鬥)。(3)婦女禁忌。男主人身邊佩掛的刀槍忌外人觸摸,否則,男人會遇上倒霉的事性;忌用婦女的筒裙蓋熟睡的孩子,否則孩子將永睡不醒;忌婦女坐時蹺二郎腿;忌婦女托下巴而坐,以為此乃表哀悼之相。(4)禮俗禁忌。到景頗人家做客,進門必須脫鞋,到曬台處,則在過道門前脫鞋。進屋後,忌在房內久站不坐,應按一定位置入座。若有人告辭,忌其他客人搶坐其位;忌客人背對茶桶而坐,因製作茶桶時用牛祭過。禁忌隨意潑倒髒水、廢物、倒洗臉水、吐痰、解手均須問清方向。在該族人家留宿,未經主人同意,忌掛蚊帳,尤忌在供鬼處掛蚊帳。(5)生活習俗禁忌。長輩的包頭,忌亂翻亂動;長刀和筒帕是男子隨身之物,平日不可在牆上翻掛,否則說明家中有喪事。每逢生日忌出遠門或到其他村寨,只可在家玩或到屋旁的園地里幹活。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準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製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土族

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土族忌諱在牲畜圈內大小便。寺廟大殿或家中佛堂內忌諱去過月房的人以及服喪的人和婦女進入。婦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長衫,不得在長輩面前過往。忌諱用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水。出遠門或辦喜事,早上出門碰上空桶、穿背斗,認為不吉,須返回改日再走。安了新大門、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進入院內,門上貼一方紅紙或插上柏樹枝,以示忌門。到土族人家做客,進門前必須先呼喊招呼,否則,被視為無禮。進屋後上炕必須脫鞋,否則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土族人忌諱同未婚姑娘開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達翰爾族

達翰爾族主要生活在中國內蒙古地區的呼倫貝爾盟和東北地區的嫩江兩岸,從事農業和畜牧業、漁獵業。「達翰爾」是「耕耘者」之意。達翰爾族人相傳祖先居住在東北地區,清朝時被調到西域,從而在內蒙古一代一代定居下來,會說蒙古話。在新疆長期和哈薩克族人雜居的達翰爾族人都會講哈薩克話,而孩子們多數進入漢語學校學習,因此精通語言,被稱為「天生的翻譯」。仫佬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9 0%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道真仡佬族禁忌較多,有的雖寓趨吉避凶之意,實多迷信之說。偶遇不詳,每怨禁忌不嚴,自增陰影,心情不暢,辦事不順,遂愈迷信。社會交往,互尊互重,無禮犯忌,輕則不悅,重則引起爭端。忌凄清晨忌說鬼道種。晚間忌家中噓聲。正月初一忌掃地、向屋外傾水,忌捉虱,忌打罵孩子,忌見戳種。驚蟄日忌犁牛。春分田及三月初三忌上山砍柴。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動土,不耕鋤。七月十五忌兒童夜出。除夕、春節忌推磨春難。吃年夜飯忌頭碗飯泡湯。忌紅沙日、楊公忌日外出辦事。男忌女跨「尿騷」、忌從晾曬的女褲下通過,忌女孩騎「馬馬肩」。背女子過河忌女張腿騎腰。新婚成禮時忌孕婦在堂。忌毛臉姑娘(未婚女子)先坐新郎新娘的床。妻孕夫忌打蛇和抬喪。家有孕婦忌砍門檻、忌隨意搬動物件和釘鐵釘。頭年掛果忌孕婦採摘。忌女兒回娘家分娩。產婦未滿月忌跨大門檻、忌串戶、忌別人借物。忌冷喪入宅。喪家忌推磨。給死者穿洗忌洗背。著孝帕忌入他人宅。晚輩取名忌犯尊長名諱。對朋友忌言而無信。忌入別人卧室。忌打鐵匠空砧。忌打石匠空器。忌跨木匠高竿尺。忌語忌說人短處、隱私和生理缺陷。忌直呼尊長姓名。忌說有婦男子腦殼尖。請婦女拿瓢忌說瓢(嫖)而說舀。逢媒人忌說媒(迷)改呼「三百杯」。翁媳忌耳語。兄與弟媳忌笑德。老人公在灶前忌說燒火改說燃火或傳火。乘車忌說翻。過渡忌說磕、翻、沉、落、敬。煮酒熬糖忌說酸。燒磚瓦忌說紅。解放後,迷信禁忌漸次消失,邊遠鄉村,尚有殘存。屬於禮貌性的,仍多沿襲。羌 族

羌族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党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布朗族

布朗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瀾滄江中下游西側的山嶽地帶,主要聚居地是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打洛等山區,雲縣、鎮康、德、雙江、耿馬、瀾滄、墨江、景東等縣亦有部分散居或雜。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氣候暖和,降水較多,土地肥沃,產豐富。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辭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到撒拉族做客,必須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飲時避免提及豬肉等辭彙。進餐時,忌諱隨便撥弄盤中的食物,不要隨意靠近鍋灶。如果吃抓飯,食前要洗手。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毛南族信萬物有靈,道教、巫教有一定的影響,但在人們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靈及萬物有靈甚於宗教。毛南族的還願儀工中,穿插有跳神的舞蹈動作,其中這一舞蹈部分,毛南話叫「條套」(tiao tao)[即跳還願舞]。這種舞蹈是毛南族人民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藝術。吉日一到,師公來到主家主持還願儀式,白天先做擺供桌、搭神壇等準備工作,晚上才開壇祭祀。供桌共擺六張許願桌:擺在屋檐下靠右一邊,桌上放七個碗、七個酒杯。其中三個碗份別裝飯、豆腐和熟豬肉,每碗插三根香;三個碗裝生雞血;另一個碗裝白米。七個酒杯橫擺在最後,桌兩頭各擺一隻活雞,桌前放一個簸箕,供師公甩符筶(卜卦的法器),用。師公坐在桌前,頭戴烏紗帽(用馬尾編織而成),左手持簡符(師公們說它是護身符),念咒語,打符筶,其意是向神靈宣告:今天主家向你們還願了,請你們入筵領願吧。又向四方八面撒白米,表示給神靈引路官桌:這桌擺在屋前的左角,桌上擺一掛生豬肉、一個碗,碗里有飯、豆腐和熟豬肉,插三根香。還有一個酒壺、六個酒杯。桌邊擺一張靠椅,用紅氈覆蓋,上面撐開一把傘。這桌是忖為來賀筵的賓客準備,說是萬一賓客在途中被陰鬼附身,進門之前,先到這桌上敬一杯酒,表示驅除陰鬼,洗凈身驅,然後入筵才安然無事。保筵桌:擺在中堂神龕下,是專為敬請三界公爺來保筵而設的。桌上放三個碗,一個裝,飯上插幾片柑子葉(代表果品),還有一些零錢;一個碗裝飯、豆腐和熟豬肉,插三根香;另一個裝白米。師公念咒語、撒米引路,敬請三界公爺來保筵。敬宗桌:擺在祖宗靈位前,桌上除碗盞外,桌邊還有一著乳獵,兩隻雞,上香敬請祖宗返鄉入筵。洗面桌:擺在主家卧室門邊,萬歲娘娘一降臨,先到這裡洗臉用餐。剪花桌:擺在主家卧室門的另一邊,與「洗面桌」相對。一個子女雙全的族公坐在桌邊專門剪花;一個子女雙全的族奶在主人的卧室里繡花。剪花和繡花者在開壇期間不能出去,更不能到村上串門。據說,如果出去串門,會把主家的福氣帶走。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係。「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仫佬族的民間禁忌並不多,重要的是年節的十一禁忌。忌天亮才起床。大年初一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話這一年田土會崩垮。忌打破東西和撥火,否則縫衣斷針鋤地斷鋤。忌掃地。大年初一不得掃地,否則錢財將被掃出去,今後不再招財。忌吃青菜。大年初一不得吃青菜,否則鳥獸會把地里種下的玉米挖起來吃掉,今年沒有收成。忌吃葷。大年初一不得吃葷菜,否則家畜會生病、發瘟。忌洗衣物。大年初一不得洗衣物,否則福氣將被洗掉,今後清貧如洗。忌打人、罵人。大年初一打人是將自己的力氣送給別人,使別人體魄健壯,自己的身體卻因此而虛弱了。罵人將自己的運氣送給別人,被者將交罵好運,罵人者將倒霉。忌劈柴。大年初一不得劈(逼)柴(財),否則財神爺被這麼一嚇之後再也不登家門了。忌早開門。大年初一不能一清早就打開大門,要待日出霧散之後才開門;否則邪氣會進到屋裡來,人丁不興旺。清早日出之前均從後門或側門進入。忌賣乾柴。大年初一隻能賣生柴,賣買雙方都有好彩,賣者有生柴(財)出售,表明家庭富裕;買者能生柴(財)。忌炒豆子。大年初一炒豆子,家裡的小孩會生瘡、生癤子。錫伯族

錫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和梁河縣。阿昌族自古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曾記載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對阿昌族不同時期的稱謂。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長期和漢,傣等民族交錯雜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講漢語,傣語。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神台」上不能擺放雜物,不能攀踏「神台」,不得用掃地的掃帚掃「神台」。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龍潭處砍伐樹木、挖土搬石和亂丟雜物。遊客參觀各種祭掃儀式和喪儀時,要先徵得主人同意,參觀儀式時要舉止莊重,不能說笑和出現輕薄行為。孕婦不宜參加祭祖活動,不能參加葬禮。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馬肉、貓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能用掃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豬。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掃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髮、洗頭、梳頭。不能毀壞地界、水界。不能戴著斗笠進屋。不能在屋裡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準背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不能將刀口或槍口對著別人。不能用指頭指別人的鼻樑。不能將帽子翻戴在頭上。不能摸別人的頭。不能將鞋放在床頭。吃飯時不能作響,添飯時不能反手舀飯。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桿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這裡便成了東西絲路的孔道。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的飲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沒有經過宰殺而死亡的動物,禁食豬、馬、驢、熊、狼、狐、狗、貓、兔和旱獺等動物的肉,以及一切動物的血。他們對糧食和食鹽特別珍惜,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他們對牲畜特別愛惜,禁止用腳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並忌諱羊在產羔時去觀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這兩日也不償還別人的債務,所以這兩天他們也不去討債,別人也不來買畜或還債。如果騎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門口下馬,更忌諱快馬到門口下馬,這意味著報喪或有其它什麼不吉利的消息。應慢步繞到氈房後面下馬。怒 族

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按照怒族的禮節,到怒族人家做客應帶些煙、酒之類作禮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對怒族同胞的不禮貌,將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火塘上方的神位不能坐人,也不得從這裡經過。忌諱別人踩踏自己的影子。兒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烏孜別克族的禁忌很多。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壯年婦女一人時,忌外人進家。大庭廣眾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褲。烏孜別克族特別注意飲水水源的清潔衛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豬圈、廁所,游泳、洗澡或洗滌衣物。烏孜別克族的飲食習慣遵守伊斯蘭教的要求,不食豬、驢、騾、狗肉。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的散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省區。中國的俄羅斯族已有將近2 0 0年的歷史。他們最初是在1 8世紀末葉由沙皇俄國遷來的。進入1 9世紀,又不斷有俄羅斯人遷入新疆等地定居,當時他們被稱作「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並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力,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在社會上,他們都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中,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俄羅斯族人的服飾豐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馬褲,皮靴或皮鞋,女的穿連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俄羅斯族人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一般都好客,講究禮節。迎接客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用於一般社交場合。俄羅斯人忌送***禮品,認為***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社交中,接吻禮節也較盛行,但也有種種禁忌,如朋友之間只能互吻面頰,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婦女的手背,只有長輩才能吻晚輩的額頭等等。與老年人同行時,年輕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時,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會上,男子不可以在婦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別人握手,見到長者或婦女時,應先鞠躬,等對方伸出手來時才可行握手禮。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也有不少規矩。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煙,必須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點煙時,不可以用一根火柴連續給三個人點煙;不能問別人的收入,也不可以問婦女的年齡,否則被視為不禮貌;赴家庭宴會時,一般應比預訂的時間晚15分鐘到,但不宜更晚。俄羅斯族人在生活中還很忌諱數字,尤其是「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俄羅斯族人愛吃肉,但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時必須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鄂溫克族產婦未滿月前,忌外人帶槍或鑰匙進屋,以防產婦斷奶。父母在世時,兒子不得蓄鬍須;下午忌理髮、刮臉,帶孝者尤忌;忌說「死」,若老人死,要說「成佛了」;小孩死,要說「小活了」;搬家時,忌在曾死人的地點留下不潔之物,如指甲、頭髮、破布包、包腳布等;忌謾罵牲畜;忌拋撒奶類食品,若不慎撒落,應將所撒的奶少許於前額;忌宰殺或出賣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換衣帽穿戴,否則以為狩獵將無所獲;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俗信男人頭上有佛,摸男子頭是對佛的褻瀆。除此之外,該族還有諸多狩獵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門忌等。德昂族

徳昂族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 9 8 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黎族,主要分布於海南省的五指山腹地(原黎族苗族自治州9個縣境內),少數散居於瓊海、萬寧、澄邁、屯昌等地。在千百年的生活生產中黎族形成了獨特的禁忌,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總概。(1)忌日不事農。家中死人,其親屬3年內逢忌日(死者去世之日)均不得下田,若死者為組織、領導生產的「畝頭」,其畝眾須同守此忌(黎族以十二屬相記日月,故每十二天便逢忌日)。海南合畝地區黎族逢雞、牛、蟲、馬日忌生產;牛日男子不犁田;雞日婦女不插秧、拔秧;馬日、蟲日婦女不插秧、捻稻。(2)婚姻禁忌。同血緣禁婚。訂婚忌用白雞,以為如是會使夫妻不和睦。婚嫁擇吉日,避忌虎、猴、牛日。據《清稗類抄》云:「虎猴牛,黎人以為惡獸,避之則吉。」婚後禁忌再有私情,若犯禁違忌則群黎立殺之。(3)產忌。孕婦忌吃狗肉,否則以為會難產或流產。保亭、瓊中等地黎族,產婦分娩時,以門前掛樹葉為忌門標誌,禁止外人入產室,以免將鬼神帶入。分娩3天內,產婦不得外出,不得與外人說話,不得洗身。產後1個月或百日內,禁食魚、蛋;認為魚會「寒」身,蛋使子宮下垂。產後忌坐男人凳子,忌與丈夫同房。(4)喪葬禁忌。喪期死者親屬不得正面穿衣,須反穿;不得洗頭洗身;不得唱歌、奏樂、敲鑼鼓、放鞭炮;禁忌耕作。喪宴忌吃米飯,可以肉下酒,可吃雜糧;眾人不得在喪家吃豬肉粥、牛肉粥、雞肉粥和米飯;忌中午出殯,認為午葬會招災。(5)生活習俗禁忌。忌頭朝門口睡覺,因屍體才頭朝門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悅,認為可能有禍事臨頭號。海南合畝地區黎族,除殺牲祭祖時可提及祖先名字。保安族

保安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裕固族

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到裕固族牧民家去做客,有一些禮俗是必須懂得的。如果是騎馬去,在離帳篷比較遠的地方就得下馬,以免驚動畜群。馬鞭不論長短一律放在帳篷外面,不要帶進去。離開時,不要出門就上馬,而應牽著馬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馬。假如帶了槍支、彈藥或生皮、生肉也不要拿進帳篷。穿紅衣、騎紅馬的人是不準進帳篷的。這是由於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緣故。據說他們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紅衣、騎紅馬的,因此有這樣的禁忌。同姓同族間嚴禁通婚。京 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多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1 )捕魚禁忌 拿魚籃出去捕魚或抬網出海下第一網時忌見女人;海灘上的漁網禁人跨越;新造好尚未下水的竹筏,忌人坐其上;請人裝漁箱時,忌煮生魚、焦飯;膠新網或放新網下海時,忌他人走近或講話,否則捕不到魚;船上吃飯忌扣碗,忌腳踏灶等;出海人忌入未滿月的產婦房內。(2 )婚姻禁忌 同姓不婚,姑表親禁婚。依該族闖卡的婚俗,正式婚禮時禁止新娘出面,由若干善歌者為代表前往迎親。男方歌手須對出三重「關卡」歌手的盤問,女方才敞開門允其入宴並領走新娘。(3 )其他禁忌 孕婦不得入哈亭,民間供奉神祗的場所。其意為「鄉飲亭」或「歌亭」。懷孕個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內煎東西,否則嬰兒會歪嘴。逢初一、十五忌別人進門借火、借鹽腌魚,否則,家裡「水頭」出線。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2 0世紀初起,該族部分人遷入新疆,遂成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塔塔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由於長期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共處,因而這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也逐漸成為塔塔爾族的日常用語和通用文字。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最忌諱豬,不吃豬肉。禁食驢、狗、騾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內)。禁忌把豬肉帶進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澇壩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澇壩內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時,忌在室內大小便。與人交談和吃飯時,最忌諱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與婦女開玩笑和動手動腳。在有群眾的地方,忌光著上身,更忌穿背心、褲衩到塔塔爾人家裡去。不準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清真寺、墓地周圍大小便、吐痰或倒髒水。獨龍族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獨龍族的禁忌主要有產婦不得在室內分娩。認為其「不潔」之氣,會沖犯室內的弓弩等狩獵用具,致使狩獵無獲;分娩時,忌男人照料,否則認為不潔之氣會導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雙目失明;女子出嫁後,不得回娘家生孩子,否則,認為會影響娘家子孫興旺。一旦發生,女婿須送兩瓶酒及若干獸肉給岳丈家,作為補償。死者咽氣前,須將家中所留種子轉移他家或他處,否則種子不會發芽;出殯時,屍體不可從大門抬出;鬼林中的樹木嚴禁砍伐,否則寨中人會病死,糧食歉收;主人出門打獵時,客人不得來訪,否則客人靈魂會把獵物奪走等;揀到別人打死的動物要分給大家吃才能免災,不然會倒霉等。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倫春人的禁忌很多,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狩獵禁忌。出獵前不許說這次狩獵中能獵取到幾隻什麼野獸,認為這樣說會什麼也獵取不到;在獵取貂等小動物時,在取火時不能燒長木柴,認為燒長木柴野獸會跑得很遠,不易獵取;獵取到鹿等大獸,開膛時,舌頭、食道和心臟必須連在一起,直到煮熟後食用時才能割斷,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獵取到野獸;出獵中獵取到第一隻野獸,要祭祀「白那恰」,否則在這次狩獵中再也獵不到野獸,等等。第二類,對婦女的禁忌。認為婦女不潔,經期不能食用狍、鹿、(犭罕)的內臟和頭肉,否則子彈會穿不透野獸;經期不能到河裡洗澡,否則要降大雨;也不能跨過泉水,否則泉水要乾涸;孕婦不能去辦喪事的人家,不能走抬過死人的路,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死去;孕婦不許進產房,進了產房,產婦會難產;產婦不能在「斜仁柱」中分娩,怕沖犯神靈;產婦在產房居住期間,不許吃新鮮野獸肉,否則獵人會打不到野獸;婦女不能跨越男人的衣帽,否則男人要倒霉,等等。第三類,生活禁忌。晚輩不許直呼長輩的名字,也不許把長輩名字告訴別人,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沒有骨頭節;帶孝期間,不許剪頭,不許參加娛樂活動,不許和別人吵架鬥毆;給神上供的犧牲,只能用偶蹄類動物,不能用帶爪類動物,否則神會抓壞人的軀體。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彙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與許多民族一樣,赫哲族在生產活動和生活習俗規定了許多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的禁忌。早年,有這麼一些捕魚禁忌:如用網捕到很多魚後不能說:「這一網怎麼打撈到這麼多的魚啦?」捕不到魚時不準說怪話、說髒話;吃魚吃到魚子,不許說:「這下子吃下多少魚啊!」叉住的魚,不許用刀子割開魚鰾,否則下次就會叉不到魚了。此外寡婦不準到漁船上和下網灘地去,否則就是不吉利。狩獵也有禁忌。每當獵人到一個新的獵場,把頭人首先要領著大夥拜山神爺:在樹上掛一塊紅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點酒往空中一彈,然後給山神爺叩頭,祈求山神爺保佑獵人打獵順當,多獲獵物。他們規定,獵人進山後,不許說怪話和謊話。在山林中遇到大樹樁子不許坐,他們認為這是山神爺老把頭坐的,別人是不準坐的。冬季在山裡狩獵,看到其他獵人的腳印不許踩,必須繞著走,否則就是不守山規,不尊重別人,還會傷了兩個狩獵隊的和氣,甚至引起武鬥。兩伙狩獵人在山中相遇,必須請到自己的住地飲酒吃飯,否則會誤認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在狩獵的帳篷里吃飯後,在把篝火堆攏好。吊鍋掛在木杆上要平穩,不許亂搖晃。不許敲打鍋盆出聲響。嚴禁用刀子翻鍋或鏟鍋,否則會割斷打獵的好運氣。不準婦女坐在槍上或跨越獵槍、子彈以及各種漁具,甚至連男人的獵服也不準坐或隨意跨過。門巴族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繫,長期使用藏曆,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忌諱在客人面前走動,須從客人身後繞行。客人吃飯時不要吃光喝盡,須讓主人家的鍋里、碗里剩一些食物。不能往火塘內扔臟物、吐口水,不能踢、踏、跨越火塘或灶台。客人未睡時,主人不能先睡。家裡有人出遠門,當天不能掃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門口壓有帶刺的樹枝,謝絕外人來訪。門隅北部的門巴人不吃自家養的禽畜,只用於交換。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基諾族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西雙版納是中國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風俗禁忌大多與佛教有關,到西雙版納旅遊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遇上傣族群眾在祭祀寨神時,千萬別進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頭。進寺廟參觀一定要脫鞋。進了傣族群眾家,千萬不能窺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從或堂的三角架上跨過。其主要禁忌有四個方面。(1)祭禮禁忌。祭鬼之供品,忌人觸摸,認為有鬼附其上,裝換龍門後3天內,任何人忌入村寨,寨人須安靜相處,不得打架,吵鬧、爬樹等。求雨祭大龍時,禁止婦女出門。每年農曆二月「木嘎」(硬日了)在寨外舉行祭「白豬」儀式。儀式畢,所剩食品由祭者飽餐,不許帶回寨中,祭者必須於日落前回寨。(2)忌日。(基諾語為「阿內某墨」)基諾族計日方法以12天為一輪,每日各有名稱。村寨視12天中「水」日為最大的日子,重大的祭禮活動均在「水」日舉行;「西奪」日據信為創世神腰白葬日,是日不可葬死者,否則死人更多;「嫫」日為「天地之合」日,象徵男女之合,是日不可葬婦女。每人必忌之日有5個;自己的生日,父死日、葬日、母死日、葬日。忌日中須恪守許多禁忌。家庭祭禮須避開自家忌日。(3)生育禁忌。妻子懷孕期,丈夫打獵禁砍棕樹,禁打猴,禁割岩峰,禁打羽毛為花、黑、黃白、紅黑色的鳥,亦禁打大嘴鳥、犀鳥和聲音不好的鳥,否則認為人影響嬰兒的聲音和容貌。孕期,丈夫不可抬死亡老人;不可參加綳大鼓,斗刀把活動;禁打蛇、爬樹摘果,否則,妻子會難產。產婦不準在竹樓分娩,只能在涼台上或樓下炒菜用的小房內生產。生後須用水沖凈產地,後移至客廳火塘邊坐月,待嬰兒臍帶脫落後方可上竹樓自己往日住的房內。亞諾寨的基諾族,產婦由丈夫陪去大房子旁自己的糧倉內分娩,象徵產婦與其親屬已「不再是一家人」,用意是防止災禍影響大房子的里人。產婦月子里,禁吃家畜,只許吃山竽、野菜、魚類等。產後1月內,嬰兒父母忌唱歌,否則孩子長不健壯或不漂亮。嬰兒滿月日,父母忌講話;忌外人、瓜菜、獵物入屋內,直至太陽落山言可解禁。(4)居住禁忌。住室忌無男,大竹樓里必須有男性家長。若某家男性死光,須拆掉房子,令婦女回娘家或改嫁。民族舞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滿清族仇不可忘」的言論?
少數民族的宴客之道
猶太民族的智慧:耐心,堅韌,勇氣,謹慎
有哪些同種不同文的民族/國家?
《民報》和《新民叢報》的論戰——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運大討論

TAG:中國 | 民族 | 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