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不仕,陽貨饋豚---自得其樂讀論語

夫子不仕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思考與隨想:  陽貨其人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一般認為這個陽貨就是《左傳》、《史記》當中提到的陽虎,也就是孔子所謂的「陪臣執國命」的一個典型人物。據說這個人的長相還和孔子比較像,所以才有了孔子「畏於匡」的那件事。根據這一章所說的故事來看,這一章應該是發生在魯定公初年,根據錢穆先生的《孔子傳》的考證,這一段應該是發生在魯定公五年,也就是孔子四十七歲時候的事兒。    陽虎是季孫氏的「宰」,在理論是也就是季孫氏的家臣的頭目,有些老先生將這個「宰」翻譯為「管家」,不過陽虎這個管家也真的是很強悍,管家管家,結果將自己管成了「當家」的。而季孫氏這個名義上的「大當家的」卻管不了事兒,要說其實這也是報應。季氏這裡的上卿其實也是用如此的方式對待魯國的國君的,魯國這樣的諸侯也是同樣的方式對待周天子的,也真是上行下效,報應不爽。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的典型寫照。到了魯定公五年,這個陽虎玩的更大了,不僅僅是滿足於「陪臣執國命」那點事兒。他把他名義上的主子季桓子都給囚禁起來了不說,還想徹底的解決魯國的「三桓」問題。而且在魯定公八年的時候還要將季桓子給滅了,甚至想要將三桓的所有的「嫡子」(也就是合法繼承人)都給收拾了,然後令立三桓的其他庶子,從而達到掌控全局的目的。要說他其實也真的沒啥創意,玩的把戲其實也都是別人玩剩下的。魯國的三桓就在他玩這樣的把戲十來年前,用類似的辦法將魯昭公給逼到外國「出國考察」去了,魯昭公「考察」到死也沒回到老家,季孫氏立魯昭公的弟弟成了魯定公。冤有頭,債有主,不由得要說一句,這全都是報應啊。    這一章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陽虎在基本上吃定了季桓子以後,正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時候。要說這個陽虎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歷史上所有的反叛也都是有本事的,至少比他反叛的那個主子更有點腦子,不是他們智商高,實在是上邊的那群豬們實在是智商沒法子恭維啊。這個陽虎一旦秉國政以後,立馬的就辦了一件作為任何一個層次的為政者最需要辦的一件事,那就是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為其賣命。可惜啊,那些原來的豬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難怪被玩弄於鼓掌之間了。    陽虎當政首先想要招攬的人才就是孔子,因為招攬孔子不僅僅是招攬一個人才,而是一群人才啊。在此之前孔子至少已經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弟子了,至少從現存的證據上看,子路、冉有這些弟子在此時也都已經受業於孔子很多年了。在五年以後孔子正式出仕的時候也是帶一群弟子的,陽虎的眼光還不錯。可是他還是看錯了孔子,孔子出仕並不是爲了混口飯吃,而是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很顯然陽虎是不可能給孔子提供這樣一個平臺的,那麼孔子出仕幹什麼呢?有人會說了,陽虎不能提供孔子實現抱負的機會,那麼後文公山弗擾之類的叛匪就能嗎?還是到了哪一章再討論吧,也許能,也許不能。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陽虎也是要除「三桓」的,至少在魯國的政治方面也不是和孔子沒有交集的,也正因為如此,後人懷疑孔子是對陽虎其人的厭惡,更有人說孔子是因為幼年受到陽虎的羞辱而耿耿於懷,我只能說這也是小看了孔子啊。別因為自己的小心眼,就將別人的也都看成是小心眼好不好?陽虎要去三桓,可不是爲了強公室,他是自己要變成三桓啊。而且從他對「匡」地的劫掠,還有之後的行為上看,他是啥事都幹得出來的。以虎驅狼的結果可能是咬死更多的人。三桓倒了,就他一個陽氏魯國也別想太平啊。    所以當「陽貨欲見孔子」的時候,孔子的選擇是「不見」,根本就不跟他談,更不會被其所用。要說其實當時的人也還是比較講究的,一個「秉國政」的大人物想要見一個「民辦教師」,這個「民辦教師」還可以將之拒之門外。如果說傳統上或許還有比較牛的「士」的話,最可以驚詫的倒是這個大人物竟然動怒,沒有想其他什麽極端的辦法來「見」。要說陽虎這個土匪也比後世的那些東西講究多了。別忽略陽虎此時的地位,至少他當時在名義上也是取得了「大夫」的地位的。孔子不見陽虎,陽虎還真的好想是沒辦法。最後想出來的辦法也還真的是比較高明的,而且是合乎「禮」的。    「歸孔子豚」,「歸」就是「饋」,「豚」就是「豬」(至今日本鬼子仍然將家豬的肉稱之為豚,而將「豬」當成一種兇猛的動物,並對豬很有好感,呵呵)。陽虎給孔子送去一隻豬,意思也就是讓孔子必須登門拜謝,這樣就不能不見面。但是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孔子爲什麽不拒絕陽虎的饋贈呢?是什麽理由讓孔子無法拒絕呢?一般認為按照當時的「禮」,「大夫」賜予的東西是不能不接受的,不僅僅是必須接受,而且還必須登門拜謝,也許當時是有這樣的規矩。但是我就有點糊塗,人都可以拒絕見面,東西爲什麽就不可以拒絕呢?我個人的觀點是這隻豬是可能不是一般的東西,我們知道孔夫子在《鄉黨篇》中有一句話是「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而這一隻豬很可能就是祭品,所以孔子是不能拒絕,也是必須要拜謝的。不管怎麼說,孔子不接受或者不拜謝都是違背當時的「禮」的,作為以知禮而聞名於世,並且還總是提倡禮的孔子來說,失禮的行為孔子是不可能作的,陽虎的計謀好像是註定會得逞的,呵呵,彷彿從紙面上都能讀出來陽虎在哪裡得意的笑著,嘴裡或許還念叨著「看你孔丘這回可咋辦,想不來看我,嘿嘿……」,能將孔夫子逼到兩難的境地,陽虎也真的不是什麽一般戰士。    陽虎以為是吃定了孔子,算定了孔子是一定會去他府上拜訪的,只要孔子一去,或許就什麽都好辦了,進了他的門再出來,他也是怎麼說怎麼有理了。就像孔子見南子的那次,僅僅是外邊的傳言就夠孔子喝一壺的了,到時候孔子還真的是和陽虎扯不清關係了。不過孔子也不是老實人,呵呵。孔子也來一個將計就計,玩了一點小把戲。「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孔子故意的找一個陽虎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這樣是既不失禮,又可以達到「不見」的目的,孔夫子他老人家也是很精明。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冤家總是路窄的,孔子找陽虎不在家的時候去登門拜謝,結果卻是「遇諸塗」,走了一個頂頭碰。呵呵,看來孔子的情報工作還是沒有做好,當然了,孔子作為一個白衣的窮教師,哪裡像陽虎那樣的情報網呢,尤其是陽虎還要搞陰謀的人,這點情報還搞不到,還咋混吶。所以這個「遇諸塗」是偶遇嗎?也許未必呀,就像我們都玩過把戲一樣,許多時候的「偶遇」都是精心設計的。不過雖然是在道上碰到了,見了面,也是比登門拜訪進門見面好好得多,我們想想在大街上和在密室裡面見面,大家看起來能是一樣的嗎?密室見面,傳出來的是醜聞還是緋聞就不一定了,大街上卻沒有這樣的事兒,至少陽虎沒辦法拿這個來炒作其他的勾當。    不得已見了面,孔子的表現也真的是夠一說的了,彷彿是進了曹營的徐庶一樣,一言不發,只是聽著陽虎在哪裡自問自答。公認的觀點這一章除了最後孔子違心的說了一句「吾將仕矣」以外,其他的都是陽虎在哪裡自問自答的說話,我們不妨在腦袋裡面設想當時的場景,也真的是很好玩。    陽虎說了「孔丘過來,我跟你說」  孔子不說話,但是也沒辦法不過去,不過去是不尊重,是失禮,但是過去了孔子還是一言不發。  陽虎接著說「你身藏了一身的寶貝,卻讓其他人都迷惑著呢?你算是仁嗎?」陽虎的意思還是很明確的,就是說「你有一身的本事,卻不能為國家服務,讓整個國家仍然在迷茫中,這難道是仁嗎?」陽貨說的在理啊,在當時也不僅僅是孔子本人對「仁」的標準定義為能給他人帶來好處,能為世界盡力。可是這話從陽虎嘴裡說出來咋就不是個滋味呢?呵呵,當然了,他不過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而已呀。他想讓孔子為國效力嗎?當然不是了,他是想讓孔子為他效力。但是他一開始就拿這樣的話來壓孔子,孔子又如何反駁呢?結果是孔子不說話。  看到孔子不說話,陽虎就自己就說答案了,「不可以啊」  不過他說完,孔子還是沒反應。陽虎忍不住有接著說了,「想要出來做事,卻屢屢錯過時機,是有智慧嗎?」陽虎是真的有本事,將孔子提倡的東西都給說出來了,這樣是孔子沒有辦法反駁的,結果孔子還是不說話。  看孔子不回答,陽虎有忍不住替孔子回答了。「不行啊,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年歲可是不饒人啊」。陽虎不僅僅是說話,而且還說出了一個漂亮的不能再漂亮的話來,這句「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說的多好啊,直接就可以入詩了,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原創啊,否則陽虎真的是有作詩的天賦的。陽虎說的不僅僅是好聽,而且是符合當時的情境的,孔子那一年四十七歲,按照當時「四十強而出仕」的觀念,的確是倒了應該出仕的年齡。孔子這一點也是否定不了的。    所以孔子只能說「諾。吾將仕矣。」估計陽虎當時是自以為得計的滿意而歸了。但是孔子的話中還是有話的,孔子只是說「將仕」,並沒有說什麽時候,更沒有說「仕」於誰的問題啊,不論是孔子之後怎麼作,也不算是違背承諾的。呵呵。孔子從來都是要「出仕」的,不出仕怎麼幹事呢?只是不想給陽虎打工而已。老夫子也不老實,也很會忽悠像陽虎這樣的人,呵呵,陽虎還以為孔子答應了給他辦事呢,可是仍然是打錯了算盤啊。
推薦閱讀:

《論語》開篇3句話,原來是人生的三種大境界
錢遜:《論語》導讀
《論語講要 述而第七》 (一)
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

TAG:孔子 | 論語 |